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3课 土地改革
1. 与1936年相比,1949年我国工业产值下降了50%,农业产值约下降25%,城市失业人口达400万,农村有约4 000万灾民需要救济。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 民族工业陷入了全面崩溃
B. 恢复国民经济任务严峻
C. 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D. 亟需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2.1950年,国家决定实行土地改革的地区是( )
A. 新解放区 B. 西藏自治区
C. 东北地区 D. 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
3.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该法令的实施( )
A. 激发了农民参加革命的热情 B. 建立了土地公有制度
C. 推动了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D. 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4.自1950年冬起,我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全国粮食总产量由1950年的1.32亿吨增长到1.63亿吨,人均粮食由1950年的239.4千克增长到285.2千克。材料表明( )
A. 土地改革促进国家工业化建设
B. 生产关系变革推动生产力发展
C. 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参加革命的热情
D. 生产力的发展巩固了新生政权
5.1950年6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称:“这是一件翻天覆地的大事……是中国人民对残余的封建制度所发动的一场最猛烈的经济的、政治的战争,将在实际上结束中国社会的半封建性质。”下列对该事件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B. 废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C. 改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D. 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6. 1952年,湖南省在春耕开始以后,根据丰产的要求,开展了热烈的、空前的春季积肥运动。全省还普遍开展了改良品种等评比活动,而且有许多翻身农民创造发明和改良了农业生产工具。这些活动体现了( )
A. 抗美援朝激发了农民的爱国拥军热情
B. 土地改革大大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农村初步显成效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经济恢复和发展成就斐然
7. 1952年,在全国进行的土地改革基本接近尾声,辽宁的一位农民在写给毛主席的一封信中这样说:“过去在别人地里出力,现在在自己土地里出力劳动;过去是一个肩给地主扛着饭碗,现在劳动成果完全归自己所得,这样我们生产的劲头怎能不大呢?”由此可见,土地改革的完成( )
A. 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B. 实现了土地私有制向土地公有制的转变
C. 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D. 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是我国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的深刻的社会变革,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下列表述中,属于土地改革经济意义的是( )
A. 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 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B. 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C.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
D. 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
9.为了深入学习和研究土地改革运动,同学们搜集到了下列资料。其中最有史料价值的是( )
A. 以土地改革运动为题材的小说《暴风骤雨》
B. 亲历土地改革运动的老人写成的回忆录
C. 从互联网检索获取的土地改革运动的资料
D. 市博物馆保存的土地改革运动的档案
10.从农民拥护新生政权的角度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中,最有意义的成果是( )
A. 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B. 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C. 消灭了地主阶级 D. 为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11. 1950年冬,湖南省动工建水塘9.8万多个,修堤坝2.2万多座,修沟渠4 000多千米,受益田地750万亩。辽宁省金县三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农民,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把1 000多亩盐碱地改变为良田,种上花生和棉花。这段材料反映了(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使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了
B. 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 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C. 土地改革使全国粮食产量大大提高
D. 土地改革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12.“土地改革对总的农业生产力的贡献究竟有多大,这个问题仍可以争论。总之,这个运动的主要成就就是政治上的。”材料中的“主要成就”是指( )
A. 对外开放推动经济发展
B. 为抗美援朝战争奠定了基础
C. 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D. 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13.拥有土地是几千年以来中国广大农民的梦想和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资料,全国土地改革前在农村占全国农户总数不到7%的地主、富农,占有总耕地的50%以上,而占全国农户57%以上的贫农、雇农,仅占有耕地总数的14%,农村存在着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这种状况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二
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的情况
批次 进程
第一批 1950年冬到1951年春,在1.2亿农村人口地区进行
第二批 1951年冬至1952年春,在1.1亿农业人口地区进行
第三批 1952年冬到1953年春,在3 000多万农业人口地区进行
——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三
1950年和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层人口及其占有土地比重变化表
比较项 1950年 1954年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贫农、中农 85.5 45.2 92.1 91.4
富农、地主 14.5 54.8 7.9 8.6
根据材料一,指出1950年土地改革的背景。
(2)材料二中土地改革的法律依据是什么?指出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
(3)根据材料三指出,从1950年至1954年中国农村贫农、中农占有土地的比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4.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实质上就是农民革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现实篇——贫富不均阻碍发展】
材料一
【政策篇——有法可依目的明确】
材料二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
【改革篇——土地改革欢欣鼓舞】
材料三
(1)材料一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土地所有制给当时的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为此,中央人民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2)材料二的内容所反映的文件颁布于哪一年?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土地改革的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设想一下,农民回家乡后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4)结合土地改革的意义分析,材料二中土地改革的目的是否实现了?土地改革的完成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再举出两项巩固新生人民民主政权的措施。
参考答案
1——12 BADBBBDCDADC
13.
(1)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由1950年地主和富农占有全国的多数土地,转变为贫农、中农占有全国的绝大多数土地。
14.
(1)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实行土地改革。
(2)1950年。直接目的:废除封建土地制度,让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获得土地。根本目的:解放农村生产力,巩固人民政权。
(3)分到了土地、农具、牲畜和房屋;免去每年向地主缴纳地租;等等。
(4)实现了。和平解放西藏;抗美援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