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声现象(解析版)
知识点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正在振动的物体叫声源;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声音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真空不能传声。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不会马上消失。
(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叫声波。声波的传播也伴随着能量的传播。
注意:有声音一定有声源在振动,有声源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3、声速:
(1)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叫声速,声速大小跟介质有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较快,气体中最慢。在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2)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人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
4、回声及其利用:
(1)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2)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最少需要0.1s,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3)回声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
※回声测距方法: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知识点2:声音的特性
1、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音调高低是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响度与声源振动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与距声源的远近有关,距声源越近,响度越大。
(3)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征,它与声源的材料、结构有关。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调和响度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
2、超声波与次声波:人的听觉所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在20Hz到20000Hz之间。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很多动物能够利用超声波交流),低于20Hz叫次声波(地震时会产生次声波)。
知识点3:声音的利用
1、声音的利用:
(1)声音能够传递信息。人们说话进行交流,医生用听诊器查病等,都是声音传递信息的例子。
(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飞机起飞时,旁边建筑物玻璃被振响、爆炸声震碎玻璃、超声波碎石机振碎人体内结石等现象,都说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伴随着能量传播。
知识点4: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的定义:
(1)广义上讲,凡是影响我们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以及对人们活动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叫噪声。
(2)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
2、声音等级和噪声的控制:
(1)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2)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考点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典例1】(2021 朝阳区校级一模)发生灾难时,被困在建筑物废墟中的人向外界求救的一种好方法是敲击铁质的管道,这种做法是利用铁管能( )
A.传热 B.传声 C.导电 D.通风
【答案】B。
【分析】被困者敲击铁制管道的目的是让固体振动产生声音,然后声音通过固体传播,最终让救援人听到。
【解答】解:人被埋在废墟中,如果大声呼喊不仅地面上的人听不清,同时还会浪费自己的体力。为了能让地面上的人听到声音,可以采用敲击就近的铁质管道让铁制管道发声,同时产生的声音会通过铁制管道传播(铁制管道不仅能传声而且传声性能比空气还好),这样就能很好让地面上救援的人听到声音。
故选:B。
【典例2】(2020秋 昌平区校级期中)当你自己在嚼饼干时,会感到声音很大,但是在你旁边的人感觉不到多么大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 )
A.自己嚼饼干的位置离耳朵近
B.旁边的人离你太远了
C.你自己嚼饼干的声音是通过头部的骨骼传导到听神经的
D.饼干太干了
【答案】C。
【分析】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而且传播速度比液体、气体还要快一些,传播效果也要好一些。
【解答】解:自己吃饼干时发出声音是经过头部骨骼直接传到自己的听觉神经的,自己的耳朵听起来就觉得声响较大。你旁边的同学往往却听不到明显的声音,是因为食物发出的破裂声经过空气传到你的同学耳朵的过程中,在空气中就会损失一部分,且气体比固体传声效果差,所以你身旁的同学往往却听不到明显的声音。ABD说法错误,C说法正确。
故选:C。
【典例3】(2021 威海二模)某人在一根较长的装有水的钢管的一头敲一下,另一人在水管的另一头能听到三次响声,这三次响声传播的介质顺序是( )
A.空气、水、钢管 B.水、空气、钢管
C.钢管、水、空气 D.钢管、空气、水
【答案】C。
【分析】根据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的传播在气体中慢,在液体中较快,在固体中最快,即可解答此题。
【解答】解:本题中传播声音的物质有三种:水、钢管和空气,在这三种物质中,声音在钢管中传播的最快,在空气中传播的最慢,人在水管的另一端听到的第一声响是从水管中传来的,第二声响是从水中传来的,第三声响是从空气中传来的。
故选:C。
【典例4】(2021 商河县)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音乐芯片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听到声音逐渐 变小 (选填“变大”或“变小”),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听到声音又出现相反的变化,这个现象经过推理得到的结论是:声音不能在 真空中 传播。
【答案】变小;真空中。
【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解答】解:在抽气的过程中,玻璃罩内的空气减少,所以声音传播的介质减少,因此听到声音将会变小;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听到声音又出现相反的变化,这个现象经过推理得到的结论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故答案为:变小;真空中。
【典例5】(2021秋 南昌县期中)小华看到闪电后,过3s听到雷声,则雷电处离小华大约有多远?
【分析】闪电和打雷是在空中同时发生的,之所以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是因为光的传播速度远远大于声音的传播速度(340m/s),已知声音传播了3s,根据公式s=vt可求小华离打雷处多远。
【解答】解:雷电处离小华的距离:s=vt=340m/s×3=1020m。
答:雷电处离小华的距离为1020m。
考点2 声音的特性
【典例6】(2021秋 福州期中)如图,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可以发出“1、2、3、4、5、6、7、。”的声音来。这些声音产生的原因和决定音调的因素分别是( )
A.水和瓶子振动,水的高度
B.水振动,瓶内空气柱的高度
C.瓶内空气振动,水的高度
D.瓶内空气振动,瓶内空气柱的高度
【答案】A。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质量大的物体较难振动,频率较低;首先应该判断出是瓶子和水在振动还是瓶内的空气柱在振动,然后根据音调和频率的关系来进行解答。
【解答】解:敲击它们时,振动的物体是水和瓶子,瓶中盛水越多,瓶子和水的质量越大,越难振动,音调越低,因此音调最高的水少的。
故选:A。
【典例7】(2021秋 无棣县期中)噪声污染属于如今一个严重影响人们生活的一种污染,环保部门常在噪声较大的街头设置如图所示的噪声监测仪,该装置上显示的是噪声的 响度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它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减弱其所处位置的噪声。
【答案】响度;不能。
【分析】噪声监测仪是用来监测噪声大小的仪器,测量的是声音的响度,噪声的单位是分贝,噪声监测仪只能监测噪声,不能减弱噪声。
【解答】解:噪声监测仪是用来监测噪声大小的仪器,测量的是声音的响度,
该装置是用来监测噪声强弱的仪器,故其测的是当时环境声音的响度,不能起到减弱噪声的作用。
故答案为:响度;不能。
【典例8】(2021秋 六盘水月考)当有同学在教室外讲话时,我们能听出是谁,这是根据声音的 音色 分辨的;通常,女生的发声比男生的尖,这里的“尖”是指声音的 音调 。
【答案】音色;音调。
【分析】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解答】解:同学在教室外讲话我们能听出是谁,这是根据音色分辨的;
女同学说话“尖细”,“尖”是音调高。
故答案为:音色;音调。
【典例9】(2021秋 锦江区校级期末)如图所示是探究声音特性的小实验:
(1)用手拨动钢质刻度尺,钢尺会发出声音,增大钢尺振动的幅度,声音的 响度 大。
(2)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钢尺,钢尺振动的快慢不同,听到的声音不同,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长时,声音较 低 (选填“高”或“低”),钢尺振动较 慢 (选填“快”或“慢”),这是探究 音调 与声源振动 频率 的关系。
(3)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此时产生的声音为 次声波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
【答案】(1)响度;(2)低;慢;音调;频率;(3)次声波。
【分析】(1)响度和发声体振动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音调和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3)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
【解答】解:
(1)用力拨动钢尺,增大钢尺振动的幅度,则声音的响度增大;
(2)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较长时,钢尺振动较慢,听到的声音较低;这是探究音调与声源振动频率的关系;
(3)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钢尺越来越难振动,频率越来越小,音调越来越低,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钢尺振动的频率小于20Hz,此时产生的声音为次声波,人耳感觉不到。
故答案为:(1)响度;(2)低;慢;音调;频率;(3)次声波。
【典例10】(2021秋 铁东区月考)探究声音的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1)用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现象(如图1所示)。
(2)使音叉发出响度更大的声音,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变大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响度与声源的 振幅 有关而且是 振幅 越大,响度越
大 。
(4)探究过程中,乒乓球的作用是将音叉的 振动 放大,从而便于观察。
(5)如图2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声音可以传递能量,空气可以传声 。
【答案】(2)变大;(3)振幅;振幅;大;(4)振动;(5)声音可以传递能量,空气可以传声。
【分析】(2)(3)音叉发出响度更大的声音时,音叉振动的幅度越大,乒乓球弹起的幅度越大,据此得出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4)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转换法。
(5)声音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空气可以传声。
【解答】解:(2)使同一支音叉发出响度更大的声音,重做上面的实验时,观察到乒乓球弹起的幅度越大;
(3)通过实验可以判断物体振幅是不同的,说明了响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而且是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4)两次实验中,乒乓球的作用是将音叉的振动放大,从而便于观察,这种研究方法叫转换法;
(5)敲击右面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乒乓球弹起,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空气可以传声。
故答案为:(2)变大;(3)振幅;振幅;大;(4)振动;(5)声音可以传递能量,空气可以传声。
考点3 声音的利用
【典例11】(2021秋 东台市月考)声音能传递信息,下列事例能说明这一原理的是( )
A.医生利用超声波给病人治疗肾结石
B.利用超声波清洗精细机械
C.雪山里大声喊叫会引起雪崩
D.医生通过听诊器可以了解病人心肺的工作状况
【答案】D。
【分析】声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知道生活中利用声传递信息和能量的实例。
【解答】解:A、医生利用超声波给病人治疗肾结石,是利用声传递能量,故A错误;
B、利用超声波清洗精细机械,是利用声传递能量,故B错误;
C、雪山里大声喊叫会引起雪崩,是利用声传递能量,故C错误;
D、医生通过听诊器可以了解病人心肺的工作状况,是利用声传递信息,故D正确。
故选:D。
【典例12】(2020秋 大洼区期末)下列事例中属于利用声传递能量的是( )
A.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
B.听到雷声知道可能要下雨
C.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
D.超声波探测鱼群所在的位置和距离
【答案】A。
【分析】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声呐”的利用、医用“B超”等;
声音能够传递能量,如:利用声波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超声波碎石”等。
【解答】解:A、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属于利用声音传递能量,故A符合题意;
B、听到雷声预示着可能要下雨,属于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B不合题意;
C、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属于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C不合题意;
D、超声波探测鱼群所在的位置和距离,属于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典例13】(2021秋 香洲区校级期中)地震中被困在建筑废墟中的人用石块敲击水管向外而求救,这是利用 固体 能传播声音。而声音能传递 信息 ,听到求救的救援人员会快速组织救援;故困在雪山的人不能高声求救,这是因为声音能传递 能量 容易引起雪崩。
【答案】固体;信息;能量。
【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2)声音既可以传递信息又可以传递能量。
【解答】解:困在建筑物废墟中的人向外界求救的办法之一是用石块敲击铁管,这是利用声音可以固体(铁管)中传播的效果好,使外界的人更有可能听到声音;
求救的救援人员听到声音得到信息会快速组织救援,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
困在雪山的人不能高声求救,否则有引起雪崩的危险,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故答案为:固体;信息;能量。
【典例14】(2021秋 长春期末)海洋考察船,到达200km外的探测点用了10h,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4s收到回声信号。问:
(1)这艘船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
(2)该处海洋深度是多少m?(海水中的声速是1500m/s)
【分析】(1)知道船航行的路程和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船的平均速度;
(2)知道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再返回海面的时间,可以求出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又知道声速,利用速度公式求海的深度。
【解答】解:(1)这艘船的平均速度:
v===20km/h;
(2)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
t′=×4s=2s;
由v=得该处海水的深度:
s′=v′t′=1500m/s×2s=3000m。
答:(1)这艘船的平均速度是20km/h;
(2)该处海洋深度是3000m。
【典例15】(2021秋 紫金县校级期中)某汽车以10m/s的速度匀速驶向一座陡峭的高山,司机按了一声喇叭,经4s后听到回声,求:(假设当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1)司机从按了喇叭到听到回声的这段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
(2)司机从按了喇叭到听到回声的这段时间内,声音传播的距离;
(3)司机按喇叭时,汽车与前面高山的距离。
【分析】(1)知道车的速度和时间,利用s=vt求出车行驶的路程;
(2)知道声音的速度和时间,利用s=vt求出声音传播的路程;
(3)根据题意声音在4s内传播的路程加上汽车在4s内传播的路程的和的一半即为按喇叭时到高山的距离。
【解答】解:(1)已知汽车的速度v=10m/s,由v=得,车行驶的距离:
s车=v车t=10m/s×4s=40m;
(2)由v=得,4s内声音传播的路程:
s声=v声t=340m/s×4s=1360m;
(3)按喇叭时到高山的距离:
s1=(s车+s声)=×(40m+1360m)=700m,
答:(1)司机从按了喇叭到听到回声的这段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为40m;
(2)司机从按了喇叭到听到回声的这段时间内,声音传播的距离为1360m;
(3)司机按喇叭时,汽车与前面高山的距离为700m。
考点4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典例16】(2020秋 海珠区期末)对人们来说,以下不属于噪声的是( )
A.诉讼案件时,法官铿锵有力的判词
B.人们熟睡时的夜半歌声
C.做作业时,广场响亮的音乐声
D.在图书阅览室的高谈阔论
【答案】A。
【分析】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解答】解:A、诉讼案件时,法官铿锵有力的判词,不属于噪声,故A符合题意;
B、人们熟睡时的夜半歌声,影响了同学们的休息,属于噪声,故B不符合题意;
C、做作业时,广场响亮的音乐声影响了学习,属于噪声,故C不符合题意。
D、在图书阅览室的高谈阔论,影响了人们的学习,属于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典例17】(2021秋 金凤区期末)下列措施,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是( )
A.发动机上装消声器 B.学校附近禁鸣喇叭
C.公路两侧装隔音墙 D.嘈杂环境佩戴耳塞
【答案】C。
【分析】噪声的减弱办法有三个:在声源处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解答】解:
A、摩托车上装消声器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不符合题意;
B、学校附近禁鸣喇叭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不符合题意;
C、公路两侧装隔音墙是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符合题意;
D、嘈杂环境佩戴耳塞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典例18】(2021秋 清新区期中)小华在家修理房里的桌子时,不断地有敲击物体的声音发出,为了使隔壁的小明学习时避免干扰,小华采取了三种方案:①把房间、厨房门窗关严;②在被敲的地方垫一块抹布; ③嘱咐小明暂时用耳机塞住耳朵。上述三种方案中,第一种是在 传播过程 中减弱噪声;第二种是在 声源 处减弱噪声;第三种是在 接收 处减弱噪声。(以上空格选填“声源”、“传播过程”、“接收”)
【答案】传播过程;声源;接收。
【分析】防治噪声可以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及噪声的接收这三个环节进行防治。
【解答】解:①把房间、厨房门窗关严,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②在被敲的地方垫一块抹布,减弱物体的振动,即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③嘱咐小明暂时用耳机塞住耳朵,是在(人耳)接收处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传播过程;声源;接收。
【典例18】(2020秋 六盘水期末)小勇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习惯用手机大声播放音乐,自己却不认为这是噪声,并乐在其中。请你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判断小勇的这种观点是否正确,理由是什么?请给小勇提一条合理的建议。
【分析】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的生活、休息、和学习的声音都是噪声。
【解答】答:由于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的生活、休息、和学习的声音都是噪声,而小勇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用手机大声播放音乐,会干扰周围的乘客,所以属于噪声;为了不打扰别人,小勇听音乐的时候应该戴上耳机。
一、选择题。
1.(2019 邵东县模拟)大音乐家贝多芬一生中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如《命运》、《田园》、《英雄》等,有些作品是他耳聋以后创作的,你认为合理的是( )
A.他是把所作的曲子演奏给朋友们听,朋友们把感受通过文字告诉他,指导他创作
B.他是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演奏的声音
C.自从他耳聋后,就随随便便作曲了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答案】B。
【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骨传声原理是通过头骨和额骨传导声音。
【解答】解:大音乐家贝多芬耳聋以后创作作品主要是利用颌骨传导声音。且骨传导的效果优于空气。故A、C、D错误。
故选:B。
2.(2021秋 沭阳县校级月考)通常情况下,声音在下列四种物质中传播时,速度最大的是( )
A.水 B.空气 C.真空 D.钢管
【答案】D。
【分析】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声速最大,液体中其次,气体中声速最小,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解:钢管是固体,水是液体,空气是气体,真空不能传声,根据声速的规律,声速从大到小依次是:钢管、水、空气。
故选:D。
3.(2020秋 海淀区校级期末)如表列出了不同物质在常温常压下的密度及0℃条件下声音在其中传播的速度,研究小组的同学们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得出了以下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物质 空气 氧气 铝 铁 铅
密度/kg m﹣3 1.29 2.43 2700 7900 11300
声音传播速度 /m s﹣1 330 316 6420 5960 2160
A.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减小
B.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C.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随着金属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D.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通常大于它在同条件下气体中传播的速度
【答案】D。
【分析】从表格中给出的信息分析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从而得出答案
【解答】解:A、从表格中空气与铝两列,可以看出铝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而声音在铝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故A错误;
B、从表格中空气与氧气两列,可以看出声音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随着气体密度的增大而减小,故B错误;
C、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随着金属密度的增大而减小,故C错误;
D、题目中铅的密度最大而声音在铅中的传播速度小于铝和铁,故D错误。
故选:D。
4.(2021秋 肇源县期末)2025年我国有望实现宇航员登月。在月球上的宇航员不能像在地球表面那样直接面对面交谈,而需要借助无线电通讯设备,其原因是,在月球上( )
A.宇航员的声带无法振动
B.是真空环境,真空不能传声
C.只能传递次声波
D.只能传递超声波
【答案】B。
【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解答】解:月球上宇航员的声带可以振动发声,但不能传播,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在月球上的宇航员面对面的交谈也要借助无线电通讯设备,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5.(2021 梧州)调节收音机的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答案】B。
【分析】生活中说的音量,就是指物理学中的响度。
【解答】解:根据对响度的理解,可知生活中说的调节音量就是指改变声音的响度。
故选:B。
6.(2021 通州区一模)耳廓有汇集声波的作用,听力不好的人对着声源的方向常把手掌卷曲起来,放在耳廓旁,如图所示。这样做,可以使听到的声音( )
A.音调升高 B.响度增大
C.音色发生改变 D.频率变大
【答案】B。
【分析】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就是响度,它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解答】解:耳廓有汇集声波的作用,听力不好的人对着声源的方向常把手掌卷曲起来,放在耳廓旁,可以汇集更多的声波进入耳道,这样可以使听到的声音响度增大。
故选:B。
7.(2020秋 沈北新区校级期末)生活中我们很少随身携带测量工具,因此估测是我们的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下列估测最合理的是( )
A.正常对话的响度约为 60dB
B.普通医用口罩的厚度约为 0.5cm
C.普通人在平静的时候心跳约为每分钟 120 次
D.我们平时一次性喝水量约为 2L
【答案】A。
【分析】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解:A、正常对话的响度约为 60dB左右,故A符合实际。
B、一般医用外科口罩的厚度在1mm=0.1cm左右,故B不符合实际;
C、普通人在平静的时候心跳约为每分钟70次,故C不符合实际;
D、一瓶矿泉水的体积约为500ml=0.5L,我们通常最多一次只喝一瓶矿泉水,不可能同时喝2L水,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A。
二、填空题。
8.(2020 兴化市模拟)如图(a),小明将衣架悬挂在细绳的中央,当小华用铅笔敲击衣架时,小明听到的声音是通过 空气 传到他耳朵里的;如图(b),小明将细绳的两端分别绕在两只手的食指上,再用食指堵住双耳,当小华用相同的力量再次敲击衣架,此时,小明听到声音的响度与前一次实验中不一样,表明听到的声音的传声介质与前一次不同,是通过 细绳 传播的,并且传播的效果更 佳 (选填“佳”或“差”)。
【答案】响度;音调、音色。
【分析】解决此题需掌握: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气体、液体和固体都可以作为传声的介质。其中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
【解答】解:将衣架悬挂在细绳中间,细绳绕在两手食指上,伸直手臂,敲打衣架,敲打衣架的声音会通过空气传播到人的耳朵里,所以能听到声音;
用绕有细绳的食指堵住双耳,敲打衣架,发出的响声通过细绳和手指传到小明的耳朵里,小明听到衣架发出的声音变大了,说明固体传声的效果比气体好。
故答案为:空气;细绳;佳。
9.(2021秋 虎林市校级期中)丽丽看到爸爸利用车上的“倒车雷达”将车倒回车库。“倒车雷达”是利用 超声波 (填“超声波”或“次声波”)定位的,这种波 不能 (填“能”或“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答案】响度;音调、音色。
【分析】(1)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根据回声定位的原理,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
(2)超声波也是声波,不能在真空传播。
【解答】解:“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定位的,这种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故答案为:超声波;不能。
10.(2021 淮安二模)如图所示,钢尺的一端紧压到桌面,另一端伸出桌边。保持钢尺伸出的长度不变,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听到钢尺发出声音的 响度 不同, 音调、音色 相同(填写音乐三要素)。
【答案】响度;音调、音色。
【分析】声音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响度跟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低;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解答】解:保持钢尺伸出的长度不变,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钢尺的结构、材料不变,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变,伸长的长度不变,频率不变,音调不变,钢尺的振幅改变,响度改变。
故答案为:响度;音调、音色。
11.(2021 垫江县模拟)我国的高铁发展迅速,如图所示是高速列车停靠在站台时的情景。列车进站前都要鸣笛,鸣笛声是列车上的声源 振动 产生的,鸣笛声提醒乘客注意列车到来,站在黄线以外安全候车,这是利用了声可以传递 信息 的特点。
【答案】振动;信息。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可以传递信息。
【解答】解:笛声是列车上的声源振动产生的,笛声通过空气传入人耳;鸣笛声提醒乘客注意列车到来,站在黄线以外安全候车,这是利用了声可以传递信息。
故答案为:振动;信息。
12.(2021秋 牡丹区月考)下表是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m/s):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米/秒)
空气(0℃) 331 冰 3230
空气(15℃) 340 铜 3750
煤油(25℃) 1324 铝 5000
水(常温) 1500 铁 5200
在长为884m的金属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个声音,两声相隔2.43s。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 5200 m/s,该金属管是由 铁 材料制成的。(此时气温约为15°C)
【答案】5200;铁。
【分析】先利用t=计算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由表中数据可知,声音在金属管中传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则声音在金属管内传播用的时间少,结合两声相隔时间求出声音在金属管内传播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声音在金属管内的传播速度,对应数据表找出金属管的材料。
【解答】解:由v=得,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t1===2.6s;
由表中数据可知,声音在金属管中传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则声音在金属管内传播用的时间少,声音在金属管内传播的时间:t2=t1﹣Δt=2.6s﹣2.43s=0.17s;
声音在金属管内传播的速度:
v2===5200m/s;
查表知:金属管是铁制成的;
故答案为:5200;铁。
13.(2021秋 青羊区校级期中)利用声呐系统可测量海水的深度,但不能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这是因为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如甲、乙所示是两种声音的波形图,从图形可知:图 乙 是噪声的波形。
【答案】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乙。
【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乐音是由物体做有规律振动而产生的,噪声是由物体做无规律振动产生的。
【解答】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因为地球到月亮之间有真空,所以声波不能传播,不能用声呐系统测量地月距离;
从图形上可以看出,甲声音中的振动都是有规律的振动,故是乐音;乙声音是无规律振动,故是噪声;
故答案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乙。
14.(2021秋 江油市期末)如图所示为分别敲甲、乙两个音叉时记录下来的波形,观察波形可知,两音叉发出的声音音调高的是 乙 (选填“甲”成“乙”)。
【答案】乙。
【分析】振幅影响响度,频率(振动快慢)影响音调;波形中,波的幅度大小表示物体振动时振幅的大小,从而说明响度的大小;波的疏密程度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从而说明音调的高低;对比两幅图,可看出它们振幅和频率的不同。
【解答】解:对比两图可看出图中的振幅相同,但甲波形较为疏松,即频率较小,音调较低;乙图中的波形较密,频率较大,音调较高。
故答案为:乙。
15.(2020秋 黄浦区期末)医用的B超机利用超声波来诊断病情,但人耳听不到它的声音,这是因为它的 频率 太高(选填“振幅”或“频率”);利用超声震碎结石,免除开刀之苦,这是因为声音具有 能量 。如果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米/秒,从某处海面竖直向海底发出的超声波经4秒返回海面,则该处海水的深度 3000 米。
【答案】频率;能量;3000。
【分析】(1)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低于20Hz的是次声,高于20000Hz的超声,次声和超声人耳都听不到;
(2)声音能够传递能量和信息;
(3)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出超声波在海水中传播的路程,海水的深度是超声波在海水中传播路程的一半。
【解答】解:(1)医用B超利用的是超声波,不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内,比人的正常听觉频率范围要高,所以人们听不见;
(2)利用超声震碎结石,免除开刀之苦,这是因为声音具有能量;
(3)由v=可知,超声波海水中传播的路程:s=vt=1500m/s×4s=6000m;
海水的深度:h=s=×6000m=3000s。
故答案为:频率;能量;3000。
16.(2021秋 融水县期中)一列火车向着远处的山崖以20m/s的速度匀速行驶,列车经过某处时鸣了一声汽笛,2s后听到回声(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从鸣笛到听到回声,列车行驶的路程是 40 m,而声音传播路程是 680 m,该列车鸣笛时距山崖大约是 360 m。
【答案】40;680;360。
【分析】(1)利用v=计算出列车行驶的路程;
(2)利用v=计算出声音传播的路程;
(3)列车鸣笛时与山崖的距离为列车行驶的路程与声音传播的路程之和的一半。
【解答】解:(1)列车行驶的路程:s1=v车t=20m/s×2s=40m;
(2)声音传播的路程:s2=v声t=340m/s×2s=680m;
(3)列车鸣笛时与山崖的距离:s=(s1+s2)=×(40m+680m)=360m。
故答案为:40;680;360。
17.(2021秋 朝阳区期末)小红自己制作了一个哨子,在筷子上缠一些棉花,做成一个活塞,如图甲所示。
(1)这哨声是由管内的 空气柱 振动而产生的。如图乙所示,A、B、C图活塞在管中不同位置时,用嘴吹管的上端能分别吹出“do(1)”、“re(2)”、“mi(3)”三个音阶,则do(1)这个音阶与 B 图位置对应。
(2)小明觉得这个哨子的声音很难听,他用手捂住了耳朵,这是在 人耳处 减弱噪声。
【答案】(1)空气柱;B;(2)人耳处。
【分析】(1)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用嘴向容器内吹气发声,容器内空气柱会振动发出声音,空气柱越短振动越快;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2)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在传播中、在人耳处。
【解答】解:(1)吹哨子时,管内空气柱发生振动会产生声音,当推拉活塞时,空气柱的长度发生改变,因此空气柱的振动快慢会发生改变,所以会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
当用嘴向容器内吹气时,容器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声,空气柱越短,振动的频率越高,因此“do(1)”、“re(2)”、“mi(3)”三个音阶对应的容器分别是:B、C、A;
(2)用手捂住了耳朵,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1)空气柱;B;(2)人耳处。
三、计算题。
18.(2021秋 霍邱县期中)一根长为952m的铁管,小明在铁管的一端敲一下,小亮将耳朵贴在铁管的另一端会听到两次声音,其时间间隔为2.6s,已知声音在空气中每秒传播340m,则
(1)听到的两次声音中,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在什么介质中传播的;
(2)声音在铁管中每秒传播多少m。
【分析】(1)声音会通过铁管和空气传播,且声音在铁管中传播速度较快,故人耳第二次听到声音是从空气传来的;
(2)求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减去2.6s即是声音在铁管中的传播时间,利用公式v=即可求出声音在铁管中的速度。
【解答】解:(1)由于声音在铁管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快,因此第一次听到的声音是由铁管传到人耳的,第二次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到人耳的;
(2)由公式v=得: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间:t1===2.8s,
声音在钢管中传播时间:t2=t1﹣2.6s=2.8s﹣2.6s=0.2s,
所以声音在铁管中的速度:v2===4760m/s。
答:(1)敲响后,经过2.8s人耳第二次听到声音;
(2)声音在铁管中的速度是4760m/s。
19.(2020秋 城关区期末)在汽车正前方有一座高山,汽车以15m/s的速度向前行驶时,鸣笛一声,8s后司机听到鸣笛的回声,(设当时气温为15摄氏度)问:
(1)司机鸣笛时与高山的距离?
(2)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离山多远?
【分析】(1)司机鸣笛后,声音传到高山返回汽车时,汽车以15m/s的速度已经前行了8s,根据速度公式可求出汽车行驶的距离;
在这段时间内,声音和汽车行驶的路程之和是司机鸣笛时汽车与高山距离的2倍,根据速度公式求司机鸣笛时汽车与高山距离;
(2)司机听到回声汽车距高山的距离等于司机鸣笛时汽车到高山距离减去汽车行驶的距离。
【解答】解:(1)由速度公式得,在t=8s的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
s1=v1t=15m/s×8s=120m,
声音传播的距离:
s2=v2t=340m/s×8s=2720m,
设司机鸣笛时汽车到高山的距离为s,
则有:2s=s1+s2,
所以,s===1420m;
(2)司机听到回声汽车距高山的距离:
s′=s﹣s1=1420m﹣120m=1300m。
答:(1)司机鸣笛时与高山的距离为1420m;
(2)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离山1300m。
20.(2021秋 虎林市校级期中)某同学坐在静止的小船上对着对面的一座山崖大喊一声,4s后听到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求:
(1)小船距离山崖多远?
(2)听到回声后,小船以5m/s的速度正对山崖驶去,该同学多长时间能到达山崖下?
【分析】(1)先求出声音从静止的小船传到山崖的时间,再根据速度公式v=变形公式s=vt计算此处到高山的距离;
(2)由(1)求得小船距离山崖的路程,然后可求得时间。
【解答】解:(1)因为声音传播到高山的时间为听到回声的时间的一半,所以,
t1=t=×4s=2s,
由v=可得,小船静止在水面上时离高山的距离:
s1=v1t1=340m/s×2s=680m;
(2)由v=可得,听到回声后,小船以5m/s的速度正对山崖驶去,该同学到达山崖下的时间t===136s。
答:(1)小船距离山崖680m;
(2)听到回声后;小船以5m/s的速度正对山崖驶去,该同学136s时间能到达山崖下。
五、解答题。
21.(2021秋 思南县期中)为什么吹笛子时,用手指按住不同的笛孔,就能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解答】解:吹笛子时空气柱振动会发出声音,当用手指按住不同的笛孔时,空气柱的长短不同,其振动的快慢不同,所以会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第二章 声现象(原卷版)
知识点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正在振动的物体叫声源;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声音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真空不能传声。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不会马上消失。
(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叫声波。声波的传播也伴随着能量的传播。
注意:有声音一定有声源在振动,有声源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3、声速:
(1)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叫声速,声速大小跟介质有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较快,气体中最慢。在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2)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人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
4、回声及其利用:
(1)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2)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最少需要0.1s,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3)回声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
※回声测距方法: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知识点2:声音的特性
1、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音调高低是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响度与声源振动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与距声源的远近有关,距声源越近,响度越大。
(3)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征,它与声源的材料、结构有关。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调和响度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
2、超声波与次声波:人的听觉所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在20Hz到20000Hz之间。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很多动物能够利用超声波交流),低于20Hz叫次声波(地震时会产生次声波)。
知识点3:声音的利用
1、声音的利用:
(1)声音能够传递信息。人们说话进行交流,医生用听诊器查病等,都是声音传递信息的例子。
(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飞机起飞时,旁边建筑物玻璃被振响、爆炸声震碎玻璃、超声波碎石机振碎人体内结石等现象,都说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伴随着能量传播。
知识点4: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的定义:
(1)广义上讲,凡是影响我们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以及对人们活动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叫噪声。
(2)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
2、声音等级和噪声的控制:
(1)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2)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考点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典例1】(2021 朝阳区校级一模)发生灾难时,被困在建筑物废墟中的人向外界求救的一种好方法是敲击铁质的管道,这种做法是利用铁管能( )
A.传热 B.传声 C.导电 D.通风
【典例2】(2020秋 昌平区校级期中)当你自己在嚼饼干时,会感到声音很大,但是在你旁边的人感觉不到多么大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 )
A.自己嚼饼干的位置离耳朵近 B.旁边的人离你太远了
C.你自己嚼饼干的声音是通过头部的骨骼传导到听神经的 D.饼干太干了
【典例3】(2021 威海二模)某人在一根较长的装有水的钢管的一头敲一下,另一人在水管的另一头能听到三次响声,这三次响声传播的介质顺序是( )
A.空气、水、钢管 B.水、空气、钢管 C.钢管、水、空气 D.钢管、空气、水
【典例4】(2021 商河县)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音乐芯片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听到声音逐渐 (选填“变大”或“变小”),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听到声音又出现相反的变化,这个现象经过推理得到的结论是:声音不能在 传播。
【典例5】(2021秋 南昌县期中)小华看到闪电后,过3s听到雷声,则雷电处离小华大约有多远?
考点2 声音的特性
【典例6】(2021秋 福州期中)如图,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可以发出“1、2、3、4、5、6、7、。”的声音来。这些声音产生的原因和决定音调的因素分别是( )
A.水和瓶子振动,水的高度 B.水振动,瓶内空气柱的高度
C.瓶内空气振动,水的高度 D.瓶内空气振动,瓶内空气柱的高度
【典例7】(2021秋 无棣县期中)噪声污染属于如今一个严重影响人们生活的一种污染,环保部门常在噪声较大的街头设置如图所示的噪声监测仪,该装置上显示的是噪声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它 (选填“能”或“不能”)减弱其所处位置的噪声。
【典例8】(2021秋 六盘水月考)当有同学在教室外讲话时,我们能听出是谁,这是根据声音的 分辨的;通常,女生的发声比男生的尖,这里的“尖”是指声音的 。
【典例9】(2021秋 锦江区校级期末)如图所示是探究声音特性的小实验:
(1)用手拨动钢质刻度尺,钢尺会发出声音,增大钢尺振动的幅度,声音的 大。
(2)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钢尺,钢尺振动的快慢不同,听到的声音不同,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长时,声音较 (选填“高”或“低”),钢尺振动较 (选填“快”或“慢”),这是探究 与声源振动 的关系。
(3)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此时产生的声音为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
【典例10】(2021秋 铁东区月考)探究声音的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1)用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现象(如图1所示)。
(2)使音叉发出响度更大的声音,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响度与声源的 有关而且是 越大,响度越 。
(4)探究过程中,乒乓球的作用是将音叉的 放大,从而便于观察。
(5)如图2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
考点3 声音的利用
【典例11】(2021秋 东台市月考)声音能传递信息,下列事例能说明这一原理的是( )
A.医生利用超声波给病人治疗肾结石 B.利用超声波清洗精细机械
C.雪山里大声喊叫会引起雪崩 D.医生通过听诊器可以了解病人心肺的工作状况
【典例12】(2020秋 大洼区期末)下列事例中属于利用声传递能量的是( )
A.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 B.听到雷声知道可能要下雨
C.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 D.超声波探测鱼群所在的位置和距离
【典例13】(2021秋 香洲区校级期中)地震中被困在建筑废墟中的人用石块敲击水管向外而求救,这是利用 能传播声音。而声音能传递 ,听到求救的救援人员会快速组织救援;故困在雪山的人不能高声求救,这是因为声音能传递 容易引起雪崩。
【典例14】(2021秋 长春期末)海洋考察船,到达200km外的探测点用了10h,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4s收到回声信号。问:
(1)这艘船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
(2)该处海洋深度是多少m?(海水中的声速是1500m/s)
【典例15】(2021秋 紫金县校级期中)某汽车以10m/s的速度匀速驶向一座陡峭的高山,司机按了一声喇叭,经4s后听到回声,求:(假设当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1)司机从按了喇叭到听到回声的这段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
(2)司机从按了喇叭到听到回声的这段时间内,声音传播的距离;
(3)司机按喇叭时,汽车与前面高山的距离。
考点4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典例16】(2020秋 海珠区期末)对人们来说,以下不属于噪声的是( )
A.诉讼案件时,法官铿锵有力的判词 B.人们熟睡时的夜半歌声
C.做作业时,广场响亮的音乐声 D.在图书阅览室的高谈阔论
【典例17】(2021秋 金凤区期末)下列措施,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是( )
A.发动机上装消声器 B.学校附近禁鸣喇叭
C.公路两侧装隔音墙 D.嘈杂环境佩戴耳塞
【典例18】(2021秋 清新区期中)小华在家修理房里的桌子时,不断地有敲击物体的声音发出,为了使隔壁的小明学习时避免干扰,小华采取了三种方案:①把房间、厨房门窗关严;②在被敲的地方垫一块抹布; ③嘱咐小明暂时用耳机塞住耳朵。上述三种方案中,第一种是在 中减弱噪声;第二种是在 处减弱噪声;第三种是在 处减弱噪声。(以上空格选填“声源”、“传播过程”、“接收”)
【典例18】(2020秋 六盘水期末)小勇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习惯用手机大声播放音乐,自己却不认为这是噪声,并乐在其中。请你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判断小勇的这种观点是否正确,理由是什么?请给小勇提一条合理的建议。
一、选择题。
1.(2019 邵东县模拟)大音乐家贝多芬一生中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如《命运》、《田园》、《英雄》等,有些作品是他耳聋以后创作的,你认为合理的是( )
A.他是把所作的曲子演奏给朋友们听,朋友们把感受通过文字告诉他,指导他创作
B.他是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演奏的声音
C.自从他耳聋后,就随随便便作曲了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2.(2021秋 沭阳县月考)通常情况下,声音在下列四种物质中传播时,速度最大的是( )
A.水 B.空气 C.真空 D.钢管
3.(2020秋 海淀区校级期末)如表列出了不同物质在常温常压下的密度及0℃条件下声音在其中传播的速度,研究小组的同学们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得出了以下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物质 空气 氧气 铝 铁 铅
密度/kg m﹣3 1.29 2.43 2700 7900 11300
声音传播速度 /m s﹣1 330 316 6420 5960 2160
A.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减小
B.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C.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随着金属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D.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通常大于它在同条件下气体中传播的速度
4.(2021秋 肇源县期末)2025年我国有望实现宇航员登月。在月球上的宇航员不能像在地球表面那样直接面对面交谈,而需要借助无线电通讯设备,其原因是,在月球上( )
A.宇航员的声带无法振动 B.是真空环境,真空不能传声
C.只能传递次声波 D.只能传递超声波
5.(2021 梧州)调节收音机的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6.(2021 通州区一模)耳廓有汇集声波的作用,听力不好的人对着声源的方向常把手掌卷曲起来,放在耳廓旁,如图所示。这样做,可以使听到的声音( )
A.音调升高 B.响度增大 C.音色发生改变 D.频率变大
7.(2020秋 沈北新区校级期末)生活中我们很少随身携带测量工具,因此估测是我们的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下列估测最合理的是( )
A.正常对话的响度约为 60dB B.普通医用口罩的厚度约为 0.5cm
C.普通人在平静的时候心跳约为每分钟 120次 D.我们平时一次性喝水量约为 2L
二、填空题。
8.(2020 兴化市模拟)如图(a),小明将衣架悬挂在细绳的中央,当小华用铅笔敲击衣架时,小明听到的声音是通过 传到他耳朵里的;如图(b),小明将细绳的两端分别绕在两只手的食指上,再用食指堵住双耳,当小华用相同的力量再次敲击衣架,此时,小明听到声音的响度与前一次实验中不一样,表明听到的声音的传声介质与前一次不同,是通过 传播的,并且传播的效果更 (选填“佳”或“差”)。
9.(2021秋 虎林市校级期中)丽丽看到爸爸利用车上的“倒车雷达”将车倒回车库。“倒车雷达”是利用 (填“超声波”或“次声波”)定位的,这种波 (填“能”或“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10.(2021 淮安二模)如图所示,钢尺的一端紧压到桌面,另一端伸出桌边。保持钢尺伸出的长度不变,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听到钢尺发出声音的 不同, 相同(填写音乐三要素)。
11.(2021 垫江县模拟)我国的高铁发展迅速,如图所示是高速列车停靠在站台时的情景。列车进站前都要鸣笛,鸣笛声是列车上的声源 产生的,鸣笛声提醒乘客注意列车到来,站在黄线以外安全候车,这是利用了声可以传递 的特点。
12.(2021秋 牡丹区月考)下表是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m/s):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米/秒)
空气(0℃) 331 冰 3230
空气(15℃) 340 铜 3750
煤油(25℃) 1324 铝 5000
水(常温) 1500 铁 5200
在长为884m的金属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个声音,两声相隔2.43s。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 m/s,该金属管是由 材料制成的。(此时气温约为15°C)
13.(2021秋 青羊区校级期中)利用声呐系统可测量海水的深度,但不能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这是因为 ;如甲、乙所示是两种声音的波形图,从图形可知:图 是噪声的波形。
14.(2021秋 江油市期末)如图所示为分别敲甲、乙两个音叉时记录下来的波形,观察波形可知,两音叉发出的声音音调高的是 (选填“甲”成“乙”)。
15.(2020秋 黄浦区期末)医用的B超机利用超声波来诊断病情,但人耳听不到它的声音,这是因为它的 太高(选填“振幅”或“频率”);利用超声震碎结石,免除开刀之苦,这是因为声音具有 。如果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米/秒,从某处海面竖直向海底发出的超声波经4秒返回海面,则该处海水的深度 米。
16.(2021秋 融水县期中)一列火车向着远处的山崖以20m/s的速度匀速行驶,列车经过某处时鸣了一声汽笛,2s后听到回声(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从鸣笛到听到回声,列车行驶的路程是 m,而声音传播路程是 m,该列车鸣笛时距山崖大约是 m。
17.(2021秋 朝阳区期末)小红自己制作了一个哨子,在筷子上缠一些棉花,做成一个活塞,如图甲所示。
(1)这哨声是由管内的 振动而产生的。如图乙所示,A、B、C图活塞在管中不同位置时,用嘴吹管的上端能分别吹出“do(1)”、“re(2)”、“mi(3)”三个音阶,则do(1)这个音阶与 图位置对应。
(2)小明觉得这个哨子的声音很难听,他用手捂住了耳朵,这是在 减弱噪声。
三、计算题。
18.(2021秋 霍邱县期中)一根长为952m的铁管,小明在铁管的一端敲一下,小亮将耳朵贴在铁管的另一端会听到两次声音,其时间间隔为2.6s,已知声音在空气中每秒传播340m,则
(1)听到的两次声音中,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在什么介质中传播的;
(2)声音在铁管中每秒传播多少m。
19.(2020秋 城关区期末)在汽车正前方有一座高山,汽车以15m/s的速度向前行驶时,鸣笛一声,8s后司机听到鸣笛的回声,(设当时气温为15摄氏度)问:
(1)司机鸣笛时与高山的距离?
(2)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离山多远?
20.(2021秋 虎林市校级期中)某同学坐在静止的小船上对着对面的一座山崖大喊一声,4s后听到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求:
(1)小船距离山崖多远?
(2)听到回声后,小船以5m/s的速度正对山崖驶去,该同学多长时间能到达山崖下?
五、解答题。
21.(2021秋 思南县期中)为什么吹笛子时,用手指按住不同的笛孔,就能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