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1.下面依次填入括号内的字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 )了事。……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 )性的意见。
……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 )切,念,顺口,听,( )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A.lǜ sháo 垦 悦 B.shuài zhuó 恳悦
C.lǜ zhuó 垦 兑 D.shuài sháo 恳 兑
2.下列句子中加粗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华同学在学习上勤勤恳恳,诲人不倦,终于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B.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脱贫帮扶工作精神,全体党员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亲力亲为,打赢脱贫攻坚战。
C.这几年,随着父母工作的变动,王欣颠沛流离地换了好几个学校。
D.学问是“问”出来的,遇到不懂的问题,我们一定要发扬不耻下问的精神,主动向老师请教,这样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
3.对下列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描写)
B.他家里人说,他很少出门,这一天有朋友来约,到天坛看月季去了。(记叙)
C.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抒情)
D.他说:“好,就这样。”(描写)
4.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万家团圆的除夕夜,叶老走了,鞭炮声所代表的乐景反衬出“我”的悲哀之情,这就是“双层的悲哀”。
B.对于“做”和“作”分工不明的情况,叶老引导大家明确其区别,并监督执行。由此可见叶老对待学问严谨的程度。
C.文章在人物刻画方面,用生活和工作中的典型事例进行记叙,这种大中见小的写法,凸显出人物的精神风貌。
D.穿门越街,鞠躬致谢,目送上路,几个细微的动作都是叶圣陶先生“德行”的生动体现。
5.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的。
B.叶圣陶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作家、编辑家、教育家。
C.《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文记叙的是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小事。
D.《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的作者张中行的籍贯是河北香河河北屯(今属天津)人。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学校开展的感恩活动,掀起了同学间互帮、互助、互学、互进,增进了彼此的友谊。
B.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不深受感动。
C.将传统节日变为法定假日,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一种有效方式,有利于保护这些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中华民族的根脉。
D.通过“告别网吧”的主题班会,让同学们受到很大的触动。
7.叶圣陶先生是作家、编辑家、教育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____》、童话集(_____)。
8.在横线上填写一个恰当的句子,使之与上下文句式相同,语意连贯。
一个人的教养,更多地体现在与人的交往中。是心平气和,还是心浮气躁?__________,
___________?是不可一世,还是退让慈悲?
9.叶圣陶先生在文风方面注重“简洁”,《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了”,“我见到老师”“他坐在前排”,简明自然;“我见到了老师”“他坐在了前排”,既累赘又别扭。另一个是“太”,“吸烟不好”“那个人我不认识”,简明自然;“吸烟不太好”“那个人我不太认识”,累赘且违理。你还能举一个这样的例子吗?
10.【语言与思维·语言探究】你认为下面哪一则交通宣传标语的宣传效果更好?说说你的理由。
①距离产生美,安全不追尾。
②快速诚可贵,生命价更高。
③司机一滴酒,亲人两行泪。
11.【阅读与鉴赏·信息提取】请给下面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
以诗为名,必有诗人相伴。3月21—22日,受邀来到遂宁的百余名中外诗人,品宋瓷观音文化、赏大英浪漫地中海美景,近距离感受遂宁独有的历史人文情怀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为诗词创作寻找鲜活的题材,为遂宁创作值得传承的诗歌作品。
12.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材料的主要内容。
“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主办、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和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中学生》杂志社承办,已成功举办了十七届。大赛以严谨规范的组织程序和公正公平的评选原则,选拔成就了一大批文学特长生,推出了许多文学新秀,赢得了广大师生的信赖和良好的社会声誉,连续两年被教育部审批举办,为提高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推动素质教育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现遵照教育部“教基厅函〔2020〕23号”通知要求,开始举办第十八届,诚挚欢迎全国各地高中学生(包括职高、中专等),以学校为单位组织参赛。
13.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他对普通话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做主的是我,不是他。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起床,记得有两次,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还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
还记得大概是七十年代中期某年的春天吧,我以临时户口的身份在妻女家中小住,抽空去看他。他家里人说,他很少出门,这一天有朋友来约,到天坛看月季去了。我要了一张纸,留了几句话,其中说到乡居,说到来京,末尾写了住址,是西郊某大学的什么公寓。第二天就接到他的信。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1)选文记叙了关于叶圣陶先生的哪些事情?下列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描”标点,修润课本。 B.恭送客人,鞠躬致谢。
C.未遇来访者,深表悔恨。 D.作文坚持“写话”风格。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现叶圣陶先生工作上一丝不苟的特点。
B.表现叶圣陶先生待人谦逊、宽厚的特点。
C.表现叶圣陶先生太过注重细枝末节的特点。
D.表现叶圣陶先生细致入微的学术态度和风范。
(3)下列对选文语言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语言精练、论点明确、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
B.选文语言质朴蕴藉,自然平和,但在叙述中充满感情。
C.选文语言简练,但内蕴深厚,值得每一位读者细细品味。
D.选文语言平易质朴,事件在作者的笔端娓娓道来,有种醇厚的味道。
14.品读课内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叶圣陶先生于1988年2月16日逝世。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1)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着重交代了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时间,并表明作者内心的思念。
B.表达了作者的悲痛之深,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C.文章开篇言丰情挚,听到叶圣陶先生逝世的消息,作者本来因为家事悲伤的心绪更加悲哀了。
D.“罩”是覆盖、笼罩之意,写出了作者的巨大悲痛,突出了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深厚情谊,生动而贴切。
(2)这是文章的开头段,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15.课内经典文段阅读。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止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杨朦脆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脆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沽,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简洁应该是写话之内的一项要求,这里提出来单独说说,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常常提到,有针对性。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叶圣陶先生只说字,我的体会,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决不该繁。可是现实呢,常常是应简而偏偏要繁。举最微末的两个字为例。一个是“了”,如“我见到老师”,“他坐在前排”,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我见到了老师”,“他坐在了前排”,显得既累赞又别扭。另一个是“太”,如“吸烟不好”,“那个人我不认识”,也是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吸烟不太好”,“那个人我不太认识”,变得不只累赘,而且违理。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施杳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淘先生感慨系之了。
(1)选文中说“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可接下来的内容重点写他写文的“主张”,这是不是文不对题?简要说说理由。
(2)怎样理解“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这句话的含义。
(3)作者说“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叶圣陶先生只说字”,作者是怎样理解“叶圣陶先生只说字”的?
(4)作者说“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下面这几句话就累赘别扭,请修改,使之简洁合理。
吃完晚饭之后,我们全家老少都坐在我们家的电视机前看电视里播放的春节联欢晚会,正看得起劲的时候,妈妈突然大声地叫我们放鞭炮。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率”表示两个相关的数在一定条件下的比值时读lǜ,其余都读shuài。根据句意,此处是“不加思考,不慎重”的意思,故应读shuài。
2.答案:B
解析:A.诲人不倦:教育人极有耐心,从不厌倦。C.颠沛流离:生活艰难,四处流浪。D.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
3.答案:C
解析:此句是议论。
4.答案:C
解析:将C项中的“大中见小”改为“以小见大”。
5.答案:D
解析:搭配不当,删去“的籍贯”或“人”。
6.答案:C
解析:A项缺少宾语,在“互进”后添上“的热潮”。B项否定词运用不当,删去“不深受感动”中的“不”。D项缺少主语,删去“通过”或“让”。
7.答案:倪焕之;《稻草人》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识记。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1916年,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1928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
8.答案:示例一:是居高临下 还是谦恭含蓄
示例二:是彬彬有礼 还是指桑骂槐
示例三:是勇于担当 还是怨天尤人
解析:根据上下文可知要仿写的句子前后应有一对反义词,构成对比关系,能体现与人交往的教养这个主题。
9.答案:(示例)“他出去玩了”,简明自然;“他出去玩的了”,累赘别扭。
解析:此题答案不唯一,可举画蛇添足地运用“了”“的”等字的语句,表明其累赘别扭或违理即可。
10.答案:我觉得第三则宣传标语的宣传效果更好。这则标语用亲情来打动人心,感情真挚,令人警醒;运用对比手法,形成一种极强的视觉效果;运用对联形式,语言简洁,读来朗朗上口。
11.答案:中外百余名诗人来遂宁创作、采风
12.答案:(示例)“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欢迎全国各地高中学生(包括职高、中专等),以学校为单位组织参赛。
解析:概括新闻材料的主要内容一定要找出材料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物),还要把发生的事情用简单的语言表述出来,格式为:时间+地点+人物(事物)+事件。具体方法是:①抓关键词语;②关注重要句子;③如果有导语就要抓住导语进行归纳,因为导语是新闻内容的高度概括。经阅读可知,本题新闻材料的主要内容集中在第二段。
13.答案:(1)D
(2)B
(3)A
解析:(1)节选的这几段没有涉及叶圣陶先生写话的作文主张。
(2)叶圣陶先生一送再送的送客细节,表现了叶圣陶先生与人告别时的真诚,再现其“待人厚”的特点。
(3)选文主要记叙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一些事例,没有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14.答案:(1)C
(2)内容上,突出“我”对叶圣陶先生逝世的悲痛心情,表明这是一篇回忆性文章。结构上,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解析:(1)“作者本来因为家事悲伤的心绪更加悲哀了”理解错误。“双层的悲哀”是因为得知叶圣陶先生逝世了,而且又恰在除夕。在辞旧迎新的鞭炮声中却传来不幸的消息,以乐景反衬哀情,倍增其哀,故说“双层的悲哀”。
(2)段落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答题时注意段落的位置。
15.答案:(1)不是。文中写到叶先生写文章“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这正是他“律己”的具体表现。
(2)意思是说写出来的文章要读得顺口,听起来动听悦耳,通俗明白,切忌咬文嚼字,卖弄文采,弄巧成拙。
(3)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决不该繁的。(提示: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回答也可)
(4)示例:晚饭后,我们都坐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正着得起劲,妈妈大声叫放鞭炮。(提示:不能改变原意)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短文的理解和运用,在熟悉和理解短文的基础上回答此题不难。选文中说“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可接下来的内容重点写他写文的“主张”,这并不是文不对题,文中写到叶先生写文章“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这正是他“律己”的具体表现。
(2)“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写出来的文章要读得顺口,听起来动听悦耳,通俗明白,切忌咬文嚼字,卖弄文采,弄巧成拙。
(3)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决不该繁的。
(4)示例:晚饭后,我们都坐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正着得起劲,妈妈大声叫放鞭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