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河中石兽
1.下列加粗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纪昀(yún) 圮于河(pǐ) B.棹数小舟(zhào) 曳(yè)铁钯(pá)
C.木柿(fèi) 湮于沙上(zhān) D.啮沙(niè) 溯流逆上(sù)
2.下列句中加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门圮于河(倒塌)
B.棹数小舟(划船)
C.一寺临河干(河床)
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A.山门圮于河(倒塌) 一寺临河干(靠近)
B.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咬) 湮于沙上(埋没)
C.阅十余岁(经过,经历)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设置帐篷)
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流) 尔辈不能究物理(追究)
4.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是非木柿 斯是陋室 B.啮沙为坎穴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C.闻之笑曰 其反激之力 D.山门圮于河 当求之于上流
5.下列语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有仙则名 B.棹数小舟
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D.求二石兽于水中
6.下面句中的“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7.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进行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应到上游去寻找石兽。
D.几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8.下列说法不符合课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寺僧按一般的思维模式,认为水流会把石兽带往下游。
B.讲学家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推断石兽应在原地,只是“渐沉渐深”罢了。
C.老河兵根据多年的经验,认为水流冲击石兽,就会冲走石兽下方的泥沙,使其出现坑洞,石兽就又会倒入坑洞,长期这样“转转不已”,石兽就又会往上游移动。
D.寺僧、讲学家、老河兵三方的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理论知识更重要。
9.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代文学家、__________。
10.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阅十余岁__________________
(2)曳铁钯__________________
(3)一讲学家设帐寺中__________________
(4)沿河求之,不亦颠乎__________________
(5)沧州南一寺临河干__________________
(6)求二石兽于水中__________________
(7)棹数小舟__________________
(8)是非木柿__________________
1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1)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2.学习了《河中石兽》,小青同学想针对课文内容拟写一副对联,他已经写出了上联,下联还在考虑中,请你帮他补全对联。
上联:水中石兽,沉埋数载觅无处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语言与思维·言语整合】根据下面材料,给“搭棚的”下个定义。
拿建筑行当里专搭脚手架的架子工来说,这在北京可是出名的行当。那时候干这一行的叫
“搭棚的”。办红白喜事要搭。那可真是套本事!拉来几车杉篙、几车绳子和席,把式们上去用不了半天工夫,四合院就覆盖上了。
(节选自萧乾《北京城杂忆》,三联书店2012年版)
14.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科学,是科学把人类一个又一个征服自然的梦想变成了现实,是科学使人类的生活越来越便捷。学习了《河中石兽》后,班级开展“走近科学”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寻科学门径】为了发动同学们积极参与本次活动,请你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2)【展科学魅力】科学的魅力在于发现事物的规律,揭示事物的本质。为了帮助理解课文,班级发起“发现《河中石兽》中的科学”大讨论。
①你认为文中讲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②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3)【养科学精神】科学进步离不开科学精神。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认为的最重要的
科学精神。
材料一 意大利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伽利略说:“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得来。”
材料二 爱迪生尝试了1600多种材料和做了无数次试验,才制造出第一个碳丝灯泡,可以一次燃烧45个钟头。后来他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良制造灯丝的方法,终于制造出可以点燃1200小时的竹丝灯泡。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阅十余岁。 阅:经过 B.求之下流,固颠。 固:坚固
C.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颠:颠倒 D.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如:依照
(2)下列句子补写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
A.(僧)以为顺流下矣。 B.(坎穴)渐激渐深。
C.如是再啮(石兽),石又再转。 D.求之(于)下流。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寺僧“求二石兽于水中”而未得,是因其未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
B.“物理”只能被讲学家掌握,所以讲学家有了嘲笑别人的资本。
C.讲学家认为石兽“湮于沙上”,是因为他空谈事理,“据理臆断”。
D.选文第三段连用两个“必”字,写出老河兵富有经验且自信。
(4)下列对选文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选文四处问句皆为反问句,加重了语气,引发了思考。
B.选文语言平易,简洁生动,善在叙述中制造波澜,平而不板,寓意于事。
C.选文末句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表明了作者的观点。
D.选文详写老河兵的推断,说明他抓住了水性的特点才作出了正确判断。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湮yān。
2.答案:C
解析:“河干”的意思是河岸。
3.答案:A
解析:B.啮:这里是“冲刷”的意思。C.设帐:设馆教书。D.究:研究、探求。
4.答案:D
解析:A.代词,这;判断词,是。B.动词,成为;介词,被。C.代词,指这件事;助词,的。D.介词,在。
5.答案:D
解析:A.名:名词活用作动词,出名,有名。B.棹:名词活用作动词,划(船儿)。C.暴涨:动词活用作名词,大水。
6.答案:D
解析:A.代词,这件事;B.代词,它,指石兽;C.代词,指讲学家说的话;D.结构助词,的。
7.答案:D
解析:只有老河兵的见解是正确的。
8.答案:D
解析:根据课文内容可知,老河兵的见解是正确的,实践经验比理论知识更重要。
9.答案:阅微草堂笔记 纪昀 晓岚 清 学者
10.答案:(1)年
(2)拖
(3)设馆教书
(4)颠倒,错乱
(5)河岸
(6)寻找
(7)划(船)
(8)这
11.答案:(1)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洞。
(2)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啮: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坎穴:坑洞。(2)臆断:主观地判断。
12.答案:岸上河兵,语慧一席显智功
13.答案:“搭棚的”指的是北京旧时用杉篙、绳子和席,为红白喜事搭棚的架子工。
14.答案:(1)(示例1)走进科学世界,探索科学奥秘。
(示例2)学科学,用科学,创造新生活。
(2)①一是到河的下游找,理由是石兽会顺流而下。二是就在原地找,理由是石兽会渐沉渐深。三是到河的上游找,理由是河水的反激之力会使石兽溯流而上。
②(示例)为我们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同时也告诉我们:在生活、学习中要注意联系实际,不要做空头理论家。
(3)(示例)实践出真知,科学离不开实践。
解析:(1)结合活动主题拟写宣传标语,注意语言要简短有力,朗朗上口,具有鼓动性。
(2)①读懂课文内容,提取文中的主要信息即可。
②结合课文阐述的事理,依据自己在学习、生活中认识事物的经验,进行回答。
(3)从材料一的关键句“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得来”可提炼出关键词“实验”;由材料二可知爱迪生发明耐燃灯丝不是一次就成功了,而是靠多次的实践、试验。因此,最重要的科学精神应是“试验”“实践”等。
15.答案:(1)B
(2)C
(3)B
(4)D
解析:(1)固:固然。
(2)此句省略的成分为“沙”。
(3)讲学家自视甚高,自认为掌握了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因而看不起别人。
(4)老河兵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了水、沙、石的特点,因此作出了正确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