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菱学诗

文档属性

名称 香菱学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1-29 18:57:58

文档简介

费县石井中学 九 年级 语文 导学案
编写: 审核:
课题名称:《香菱学诗》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生字生词,丰富语言积累。 2.了解《红楼梦》的艺术成就,不断提高古典文学修养。 能力目标: 1.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2.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目标: 学习香菱虚心好学、刻苦勤勉的求学精神,要好学、乐学,更要善学、苦学。 教学重点:
1.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2.赏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教学难点:
1.揣摩香菱这一形象,理解作者文中倾注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探讨香菱学诗对我们学习语文有何帮助。
自主探究
①字音 王摩诘 应瑒 颦儿 诲人不倦 香榭 鳏鳏 沁芳亭 怔怔 ②释义 起承转合: 不以词害意: 地灵人杰: 穿凿: 诲人不倦:
合作交流
1、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2、从香菱的学诗经历中,你有何所获?你觉得该怎样对待语文学习呢?
展示提高
作者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这些描写对刻画人物有何作用?
当堂达标
填空。 ⑴《_____》不仅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作品,也是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小说。 ⑵《_____》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它深刻挖掘了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成功塑造了起义英雄的形象。 ⑶《_____》是我国杰出的浪漫主义的神话小说,在它幻想的情节中,交织着深刻的现实内容。 ⑷《_____》是我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高峰的标志,它写出了四大家族的由盛而衰,揭示了封建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石井中学

年级
语文
课教案
20
12

11

27

课 题
《香菱学诗》
课时

课型
精读
主备人
宋克征
使用人
宋克征
班级
九3、4
教具
课本,多媒体
教 学 目 标
知识
目标
1.能自己搜集资料,运用学过的小说知识基本读懂课文;
2.学习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并能知识迁移,学习如何写一个人。
能力
目标

2.培养学生大胆发表自己意见。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培养香菱勤于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点
1. 学生能自己基本读懂课文;
2. 学会如何描写人物。
教学
难点
学会如何描写人物
教学
方法

诵读,讨论
课前
准备
教师准备: 课文录音及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曹雪芹的有关资料,课堂质疑与辩论。
导 学 过 程 设 计


导学环节
教法步骤
导 学 内 容
附注
(效果如何,或今后要注意的事项。)
课 前 准 备
课件引领
有助成功
《香菱学诗》课件
重点要明确
学案导学
一路顺风
《香菱学诗》导学案
实用性强
课前热身
说唱都行
朗读本文重点段落。
每周各组组长领读美文,重点篇目
检查作业
落实命令
《同步》自主性学习
效果较好
一、
导入新课,示题示标。
1、
导入新课
随机新颖
导入新课。
(1)由《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过渡到《香菱学诗》。
(2)简介《红楼梦》有关材料。
(解说:回忆旧知,带入新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关注。)
兴趣导入
2、
示题板题
交代内容
《香菱学诗》
齐读课题,作者
3、
示标读标
通俗易懂
指名让学生朗读目标
明确目标
大家齐读
明确本文的要点
二、
探究体验,体会生成。
1、
探究展示
初步体验
①安排任务
具体分明
积累。文章结构。自学导学案。
导学案
②自主探究
先尽本能
学生探究,教师巡视、监督,要督学到位
为节省时间,台上展示可与台下探究同步进行。
自主探究为主,合作探究为辅。
自主探究不了的问题,同位同桌之间可小声商讨。
③合作探究
答案初成
学生分组完成
④展示成果
有待验证
安排各组2号同学上台板演展示,其他同学台下做。(为了提高效率,不要忘了对台上台下所有同学的监督)
不要忘了给台下的同学安排任务。
板演的人数不宜太少,也不宜太多。既要面向全体,又要注意因材施教、分层施教
2、
批改交流
同学互评
各组3号同学上台批改,其余同学同位或对桌交流。
为节省时间,台上批改与台下批改可同时进行。
3、
攻坚解惑
评价优劣
①筛选疑难
师生互动
有选择性地做好课堂笔记
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②攻坚解惑
学位主兵
课堂教学主要环节,重难点
教师引导,学生突破。
③评价优劣
根据学情
小组自评、同学互评、教师点评
注重课堂用语的明确性
4、
修改读背
巩固强化
①修改读背
记入脑中
做好课堂笔记
自我反思,总结教训,一帮到底,纠错务尽
②练习巩固
强化提升
见同步,详见校编学案
有所针对性地进行。
5、
总结收获
画龙点睛
①反思草拟
引导学生整理、完善课堂笔记
谈学到的学科知识,

谈掌握的解题方法,
谈悟到地做人道理
②自由展示
指名或自愿
③教师展示
或总结
根据本节课具体学情
三、
当堂达标,布置作业
1、
达标检测
各显神通
①自测
见校统编学案
学生独立完成
②批改
学生同桌互批
教师巡视
③统计
组长统计、班长汇总
独立完成
教师批、组长批或生生互批。
2、
布置作业
练预并重
①本课作业
朗读文章中精彩片段
布置课下组长督促检查
②预习任务
熟读基础上,准备本课第二课时任务
学生课下完成。
课 后 反 思
这个单元学习鸿篇巨制《红楼梦》中的片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客观评析小说的思想成就、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尤其是注意学习它简洁明快、准确生动、质朴自然、耐人寻味的叙述语言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不断增加自己的文化积淀。
课件11张PPT。 著名作家王蒙曾经说过:读一部《红楼梦》,等于活了一次,至少是活了二十年,因为几乎你的一切经历、经验、喜怒哀乐都能从《红楼梦》里找到参照,找到解释,找到依托,也找到心心相应的共振。 香菱学诗清 · 曹雪芹读诗
论诗
写诗找一找: 跳读课文,概括香菱学诗的过程? 看一看: 话说香菱见众人正说笑,他便迎上去笑道:“你们看这一首。若使得,我便还学,若还不好,我就死了这作诗的心了。”说着,把诗递与黛玉及众人看时,只见写道是:
????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 博得嫦蛾应借问, 缘何不使永团圆。
众人看了笑道:“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可知俗语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社里一定请你了。” 品一品: 默读课文,找找“有心人”香菱学诗有心的语句,品读后用自己的话评析下。慕雅女雅集苦吟诗
香菱学诗?香菱学诗!香菱学诗……香菱学诗。香菱的身世: 原名甄英莲甄士隐之女,四岁时丢失,小说中出场最早的薄命女,她自幼被拐,十几岁时被呆霸王薛蟠强买;先跟薛姨妈做使唤丫头,起名为香菱,后给薛蟠做妾。后来薛蟠娶正妻夏金桂,又将香菱改为秋菱,她倍受夏金桂折磨虐待,得了干血之症,很快就被金桂折磨致死了。“甄英莲”的谐音为“真应怜”。 《香菱学诗》叹香菱.rm 思考: 香菱为什么要学诗? 《红楼梦》 女性的赞歌, 女性的悲歌。 石井中学

年级
语文
课集备
20
12

11

26

课 题
《香菱学诗》
课时

课型
精读
主备人
宋克征
使用人
班级
教具
课本,多媒体
教 学 目 标
知识
目标
1.能自己搜集资料,运用学过的小说知识基本读懂课文;
2.学习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并能知识迁移,学习如何写一个人。
能力
目标

2.培养学生大胆发表自己意见。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培养香菱勤于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点
1. 学生能自己基本读懂课文;
2. 学会如何描写人物。
教学
难点
学会如何描写人物
教学
方法

诵读,讨论
课前
准备
教师准备: 课文录音及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曹雪芹的有关资料,课堂质疑与辩论。
导 学 过 程 设 计


导学环节
教法步骤
导 学 内 容
附注
(效果如何,或今后要注意的事项。)
课 前 准 备
课件引领
有助成功
《香菱学诗》课件
学案导学
一路顺风
《香菱学诗》导学案
课前热身
说唱都行
朗读本文重点段落。
检查作业
落实命令
《同步》自主性学习
一、
导入新课,示题示标。
1、
导入新课
随机新颖
导入新课。
(1)由《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过渡到《香菱学诗》。
(2)简介《红楼梦》有关材料。
(解说:回忆旧知,带入新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关注。)
2、
示题板题
交代内容
《香菱学诗》
3、
示标读标
通俗易懂
指名让学生朗读目标
大家齐读
二、
探究体验,体会生成。
1、
探究展示
初步体验
①安排任务
具体分明
积累。文章结构。自学导学案。
②自主探究
先尽本能
学生探究,教师巡视、监督,要督学到位
③合作探究
答案初成
学生分组完成
④展示成果
有待验证
安排各组2号同学上台板演展示,其他同学台下做。(为了提高效率,不要忘了对台上台下所有同学的监督)
2、
批改交流
同学互评
各组3号同学上台批改,其余同学同位或对桌交流。
3、
攻坚解惑
评价优劣
①筛选疑难
师生互动
有选择性地做好课堂笔记
②攻坚解惑
学位主兵
课堂教学主要环节,重难点
③评价优劣
根据学情
小组自评、同学互评、教师点评
4、
修改读背
巩固强化
①修改读背
记入脑中
做好课堂笔记
②练习巩固
强化提升
见同步,详见校编学案
5、
总结收获
画龙点睛
①反思草拟
引导学生整理、完善课堂笔记
②自由展示
指名或自愿
③教师展示
或总结
根据本节课具体学情
三、
当堂达标,布置作业
1、
达标检测
各显神通
①自测
见校统编学案
②批改
学生同桌互批
③统计
组长统计、班长汇总
2、
布置作业
练预并重
①本课作业
朗读文章中精彩片段
②预习任务
熟读基础上,准备本课第二课时任务
课 后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