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西藏民族中学2013届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质量调研语文试题(2组)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基础知识与积累(20分,其中第1-7题每题2分)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荇(xìng)藻?? 荣膺(yīng)? 纤绳(xiān)
B.绯(fēi)红?? 阔绰(chuò) 瞰望(kàn)
C.干瘪(biē)?? 晨曦(xī) 蓬蒿(gāo)
D.虔(qián)信 稻穗(huì) 窒(zhì)息
2.下列各组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蝼蚁 淤滩 吹毛求疵 呱呱坠地
B.坯芽 熏陶 咬文嚼字 束手无策
C.簇新 戏谑 威风禀禀 如坐针毡
D.慰籍 隐匿 断壁残垣 一气呵成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恰当的一项是( )
如果不是秋风将种子吹下茎杆,那种子不是要被酷寒所冻僵吗?是秋风,把种子介绍给根须,使它找到了 生命的母体;是秋风,把种子藏进了厚实的泥土,使它有了一个 春天的温床;是秋风,把果实领进了一个温暖的家,使它 了生命的胚胎。
A.延伸 萌生 保持 B.延续 萌动 保持
C.延续 萌生 保存 D.延伸 萌动 保存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熊丙奇教授的讲座非常具有吸引力,中途退场的听众真是凤毛麟角。
B. 长时间以来,对网吧的整治很难取得显著成效,无形中助长了一些违法经营者的嚣张气焰,他们对国家的规定就更加置若罔闻。
C. 我们都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献爱心活动,切不可袖手旁观。
D. 国庆期间,天目湖的美丽风光令国内外游人流连忘返。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食品是否安全,是人们身体健康的基本保障,所以食品生产企业要高度重视食品安全。
B.一个人是否拥有健康的体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地参加体育锻炼。
C.好作品往往会在我们心中留下深刻、美好。
D.通过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我市环境卫生状况有了很大改变。
6.下列课文相关知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变色龙》的作者是俄国作家契诃夫,其代表作有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万尼亚舅舅》等。
B.《公输》选自《墨子·公输》。墨子名翟,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是春秋战国之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C.《孔乙己》的作者是大文豪鲁迅,其作品主要有散文集《野草》、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等等。
D.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虽浅易但韵味无穷,饱含着诗人对故乡和大陆的深情眷念。
7.在横线上仿写一个句子,使其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
我们也许做不了光芒四射的太阳,那就做一盏光线柔和的路灯,照亮行人前方的路;
;
我们也许做不了鲜艳欲滴的花朵,那就做一棵翠色欲流的小草,装点无边的春色。
8.默写(6分,每空1分)
① ,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②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 。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④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二、阅读(40分)
㈠阅读《我爱这土地》,回答9-10题。(4分)
①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②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9.对诗歌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 “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10.诗歌的第②节与第①节有怎样的联系?第②节去掉,诗歌会受到怎样的影响?(2分)
㈡阅读《蒲柳人家》片段,回答11-14题。(10分)
何满子的奶奶,人人都管她叫一丈青大娘;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嗓门也亮堂,骂起人来,方圆二三十里,敢说找不出能够招架几个回合的敌手。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她也能打架,动起手来,别看五六十岁了,三五个大小伙子不够她打一锅的。
她家坐落在北运河岸上,门口外就是大河。有一回,一只外江大帆船打门口路过,也正是歇晌时分。一丈青大娘站在篱笆外的伞柳阴下放鸭子,一见几个纤夫赤身露体,只系着一条围腰,裤子卷起来盘在头上,便断喝一声:“站住!”这几个纤夫头顶着火盆子,拉了百八十里路,顶水又逆风,还没有歇脚打尖,个顶个窝着一肚子饿火。一丈青大娘的这一声断喝,他们只当耳旁风。一丈青大娘见他们头也不抬,理也不理,气更大了,又吆喝了一声:“都给我穿上裤子!”有个年轻不知好歹的纤夫,白瞪了一丈青大娘一眼,没好气地说:“一大把岁数儿,什么没见过;不爱看合上眼,掉过脸去!”一丈青大娘火了起来,挽了挽袖口,手腕子上露出两只叮叮当当响的黄铜镯子,一阵风冲下河坡,阻挡在这几个纤夫的面前,手戳着他们的鼻子说:“不能叫你们腌臜了我们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那个不知好歹的年轻纤夫,是个生楞儿,用手一推一丈青大娘,说:“好狗不挡道!”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抢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篷,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捯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几个纤夫见他们的伙伴挨了打,唿哨而上;只听咯吧一声,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一丈青大娘不依不饶,站在河边大骂不住声,还不许那几个纤夫爬上岸来;大帆船失去了纤力,掌舵的绽裂了虎口,也驾驭不住,在河上转开了磨。最后,还是船老板请出了摆渡船的柳罐斗,钉掌铺的吉老秤,老木匠郑端午,开小店的花鞋杜四,说和了两三个时辰,一丈青大娘才算开恩放行。
11.一丈青大娘为什么要同一帮纤夫打架?(1分)由此可见她具有怎样的性格?(2分)
12.节选文字,刻画一丈青大娘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2分)
13.“最后,还是船老板请出了摆渡船的柳罐斗,钉掌铺的吉老秤,老木匠郑端午,开小店的花鞋杜四,说和了两三个时辰,一丈青大娘才算开恩放行。”这个结局,能否改为“最后,在众人的劝说下,一丈青大娘才开恩放行”?为什么?(2分)
14.请从上面这段文字中挑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处,并说说喜欢的原因。(3分)
㈢阅读文章《田野上的白发》,回答15-19题。(13分)
田野上的白发 刘益善
①母亲50岁后,头发日渐白了。先是两鬓,后来是额前,再后来满头芦花,让我们感到心痛。
②父母都不愿离开家,家里有猪鸡水牛,有房子和责任田,上高中的小弟还要人照顾,患不治之症的父亲不能劳动,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她头发还有不白的么?
③四月的一个晚上,我搭同事的便车回老家,想看看父母和小弟。到家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家里没人,门上挂了锁。奇怪,这么晚了,父母到哪去了呢?天气乍暖还寒,夜风吹过,身上有阵阵凉意。朝远处田野望去,怎么回事呀?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我信步朝田野走去。
④到了田边,我像被人使了定身法一般,呆立在夜色里。只见母亲一手提着脸盆,一手握根棒子,敲击着,发出当当的声响。母亲在田埂上蹒跚地转悠,田埂角上放着盏马灯,灯火如豆。田里是平整的秧圃,依稀可见撒下的稻种已经抽出嫩芽。母亲身上披了件破棉袄,手里不停地敲击着。我叫了声母亲,母亲见是我,停了下来,脸上溢着慈祥的微笑。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母亲一见,立刻又敲起来,那黑乎乎的便遣散而去。母亲说,今年是少有的奇怪,撒下的稻种一个晚上便被老鼠吃得精光。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日夜在田边守着。母亲告诉我,父亲被姐姐接去了,小弟住校,星期天才回,她已经在田边守了三个昼夜了。
⑤母亲和我说话,手里还在敲盆,沿着田埂蹒跚而行。我跟在她后面,心里沉沉的。母亲,您该休息了,把田退了吧!您劳作了一辈子,难道不该享一下福么?我知道,我是劝不动母亲的,她离不开她的田野。平时我们劝她,她都说:你们不要管了,这田是不能退的,我做一天算一天,也好照料你爹和你弟。
⑥那个夜晚,我陪着母亲在田野上敲盆赶鼠。母亲的身影在田埂上晃动着,夜色里,只有母亲的白发看得清楚。夜风吹着,母亲的白发在田野上飘拂,飘拂,飘拂出我一脸泪花,飘拂出我又一段回忆。
⑦父亲病倒时,正是乡下大忙季节。母亲忍着悲痛,半夜里起来拔好秧,运到水田里。一早回家服侍父亲吃药,再赶到田里插秧。一大块白晃晃的水田里,只有母亲孤单的身影在移动。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
⑧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一块大田,母亲已插完一大半。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渍泥水。母亲跪在田里插完一行,又插一行。我含着泪水冲到田里,喊着:妈,您不该这样拼命!
⑨母亲见是我,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我一把抱起母亲,感到母亲已瘦得皮包骨头。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白发被汗水湿透了,沾在额上脸上脖子上。我为母亲拂了拂头发,一阵风吹来,白发在田野里飘拂起来。母亲说: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就能多收一成。我没说话,把母亲送回家,就跑到田里,没命地插起秧来。我累得腰酸背痛,但一想到母亲的白发在眼前飘拂,想到母亲跪在田里的身影,便觉得不累了,腰也不酸了。我一口气插完大田的秧,哭了……
⑩母亲离开我们三年了,但我忘不了母亲的白发。她的青丝变白发,是岁月的辛劳所染。母亲的白发,装点着故乡的田野,温暖了我的心灵。
⑾啊,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
15.简要说说文中的母亲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2分)
16.母亲的白发,让“我”“感到心痛”。文中叙述了哪两件让“我”心痛的事?(2分)
⑴
⑵
17.结合语境,对下列句子作简要赏析。(4分)
(1)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
(2)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量,艰难地爬行。
1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①段中“后来满头芦花”一句用乡村常见的芦花来形容母亲的白发,突出母亲头发斑白的特征,切合母亲农妇的身份。
B.③段中“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一句看似闲笔,实则为后文的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C.④段中“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一句,既写出了老鼠 的猖獗,又侧面表现出母亲的辛劳。
D.⑾段中以“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一句结束全文,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地抒发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19.本文着力描写母亲的白发,请简要分析“白发”在文中有哪些作用。(3分)
㈣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20-24题。(13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0.本文选自《 》;作者是我国___________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其地位仅次于____________,后世并称___________。(2分)
2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①苦其心志( ) ②曾益其所不能( )
22.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本文第一段为什么要列举六位历史人物在艰苦的磨练中被举用并成就了非凡业绩的事例?(2分)
24.请从现实生活中列举典型事例,谈谈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看法。(3分)
三、作文(40分)
25.前段时间,《新闻联播》播出了大型调查节目《你幸福吗?》。一时间,“幸福”一词成为媒体热词,也引发了中国人对幸福的思考。文章《提醒幸福》中说:“当春天来临的时候,我们要对自己说,这是春天啦!心里就会泛起茸茸的绿意。幸福的时候,我们要对自己说,请记住这一刻!幸福就会长久地伴随我们。”同学,你幸福吗?请以“幸福”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
文章不限体裁,自拟题目,不少于600字。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九年级2组语文试卷答案
四、作文
25.一类卷(36-40分):1、紧扣题意,意蕴深刻;2、选材新颖生动,感受比较真切;3、中心明确,内容充实;4、结构严谨精致,文体感强;5、文笔流畅活泼,语言准确、简练;6、情感真挚。写作基本功扎实。
二类卷(30-35分):1、与一类卷相比较,符合主题但在某一二方面存在不足。写作基本功较好。
三类卷(24-29分):1、基本符合题意和文体要求;2、内容比较薄弱,泛泛而谈;3、结构完整但思路不够清晰,行文拘谨呆滞;4、语言尚通顺但显得稚嫩;5、字数少于500字。写作基本功尚可。
四类卷(16-23分):偏离题意,内容空虚,其它方面基本符合三类卷标准。字数少于400字。写作基本功较差。
五类卷(15分以下):1、严重偏离题意,内容明显虚假,视为抄袭之文;2、思维十分混乱,结构严重残缺,语病相当严重;3、字数少于300字。写作基本功很差。
(四类卷以下慎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