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30分)
泡桐花开不寂寞
杨剑龙
①好像在一夜之间,春天就来临了。以往( )的那树泡桐花开了,从窗口望去,开得十分张扬、十分热闹。对面花园角落里的这株泡桐树,如撑开了一把白色的大伞,一嘟噜一嘟噜的泡桐花,像一串串用丝线串起的铃铛,像一只只白色的小喇叭,白色中有几许紫色,在迎春花尚未绽放的时候,在杜鹃花刚刚挂蕾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盛开了,好像是用一串串铃铛敲响春天的序曲,好像是用一只只小喇叭吹响春日的欢乐。
②在百花丛中,泡桐花大概是很不起眼的。漫步唐诗、宋词的文苑中,有吟咏牡丹、樱花、郁金香的,有礼赞菊花、海棠、栀子花的,有赋诗腊梅、君子兰、水仙花的,有讴歌荷花、睡莲、茉莉花的,就连草儿也有诗人歌吟——含羞草、薰衣草、金鱼草,就是泡桐花几乎没有诗人问津。在百花家族中,泡桐花很不( )的,她没有牡丹的贵族气,没有君子兰的优雅风,没有郁金香的姹紫嫣红,没有茉莉花的暗香涌动。泡桐花属于百花中的平民女子,不搔首弄姿,不羽扇纶巾,不摇曳多姿,不环佩叮当,她只是如伫立在池塘边一块普通的石头,她只是绽开在山野间一丛朴素的芦苇,白色的花瓣带有一些土灰色,喇叭样花瓣中有几许紫色,普普通通,朴朴实实,踏青赏春者不会拜会她,花前月下者不会依恋她。
③泡桐属于繁殖易、生长快的落叶乔木,由于其栽种易、生长快、分布广、材质好、用途多而各地多有栽种,“三年成林,五年成材”,泡桐成为许多地方扩大绿化的首选植物。当年焦裕禄带头在兰考栽种了一千多平方公里的泡桐树,改变了兰考的地貌和生态,也成为兰考经济作物的重要来源。由于泡桐木质轻、易加工、纹理美、不变形等特点,泡桐成为制作古筝、家具的良材。泡桐花可以入药,祛风散热、清热解毒、清肝明目,主治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肺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肠炎、急性结膜炎、腮腺炎等。如今,每年春天,兰考的泡桐花开了,紫莹莹的绵延不绝,成为赏春的佳处,兰考也成为古琴和家具制作出口的重镇,印证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佳话。
④以往曾经向往的境界:泡一杯新茶,捧一本闲书,懒懒地坐在沙发上,独自品一口新茶翻几页书……现在这种清净与闲适境界都已实现了,却又向往着另一种繁杂而忙碌的人生。长期的足不出户,长久的伏案工作,内心常常会有几分寂寞,没有了与朋友的交往,与书本和屏幕的面对久了,内心便涌动着( )的寂寞感,初春的太阳升起,初春的花香飘来,便如同心湖里被投入了一块碎石,寂寞的涟漪便一圈圈一阵阵地漾开了。
⑤昨夜下了一夜的雨,从窗前望去,对面花园那株泡桐花开得更盛了。我推开门拾阶下楼,独自来到花园角落上的泡桐树前,一树泡桐花经过春雨的洗礼,更加繁茂、更加清新、更加滋润,在金钟般的花骨朵上,紫色就更加分明,遗留的几滴露珠在阳光下如珠似玉。高大的泡桐树下,掉落了一地的泡桐花花瓣。徘徊在泡桐树下,泡桐花的香气隐隐约约,像谁用一管羽毛撩拨你的心扉,内心就痒痒的、酥酥的、柔柔的。
⑥篱笆上的几枝迎春已经绽开了嫩黄的花,池塘畔的一丛杜鹃也绽开了几朵猩红的笑靥。这株泡桐花无论有没有人关注,无论有没有人欣赏,它总是悄悄地开、静静地放,既不想炫耀什么,也不想获取什么,绽放成为其生命历程中的一个步骤,绽放成为其冬去春来的一种告示。
⑦望着满树的花朵,看着满地的落英,我突然间想到,或许很多人就像这不被人瞩目的泡桐花一样,默默地生长,悄悄地绽放,只有在被人关注时才体现出它的重要,就像诸多平时默默无闻的白衣天使,在人类遭遇到疾病的侵袭时挺身而出,才会受到关注、赞赏,他们的无私无畏,兢兢业业,不就像这株绽开花朵的泡桐花吗?
1.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令人瞩目 难以名状 很不在意
B.难以名状 令人瞩目 很不在意
C.很不在意 令人瞩目 难以名状
D.很不在意 难以名状 令人瞩目
2.作者在第②段说泡桐花无诗人问津、无人拜会、无人依恋,为什么又要说“泡桐花开不寂寞”?(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品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8分)
(1)她没有牡丹的贵族气,没有君子兰的优雅风,没有郁金香的姹紫嫣红,没有茉莉花的暗香涌动。(从修辞手法的角度)(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三年成林,五年成材”,泡桐成为许多地方扩大绿化的首选植物。(从词语运用的角度)(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谈谈你对第④段画线句的理解。(5分)
初春的太阳升起,初春的花香飘来,便如同心湖里被投入了一块碎石,寂寞的涟漪便一圈圈一阵阵地漾开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有人认为,这篇文章的主题不仅仅是赞美泡桐花,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还有赞美白衣天使,表达作者对他们的敬仰之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22分)
古人抱拳施礼有讲究
①今天,在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中,会经常看到抱拳施礼的镜头,但大多不明其意。其实,古人抱拳施礼是有讲究的,弄错了,寓意也就变了。
②抱拳礼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礼仪。与抱拳礼类似的礼节称“拱”“揖礼”,是汉族传统礼仪中一种相见礼,源于周代以前,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在《论语·微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路拱而立。”据《周礼》记载,根据双方的地位和关系,当时作揖就已有土揖、时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
③在中国古代,男子抱拳时,必须右手握拳,左手轻轻抱住右拳。有时左手抱右手时,两手大拇指还要相互攥住,表示友谊长在、牢不可分。
④抱拳切忌两手的手指交叉,也忌用右手去抱左手。这是因为,按照古人的意思,人平时拿东西、干活主要用右手,当然打仗或宰牲一般也是右手拿刀握剑,所以古人认为右手是“罪恶”之手,左手则是“文明”之手。而抱拳施礼带有向对方致敬的意思,如果用“罪恶”之手向对方施礼,那是对人的一种污辱,所以用左手去抱右手,含有用“文明”之手掩盖“罪恶”之手的意味。
⑤据考证,这种施礼方式有一个演变的过程,最早源于道教的问询之礼,信奉道教的人见面时要行此礼,后来逐渐传到了民间。
⑥附带说明的是,古代女子则多以道万福的方式施礼。《诗·小雅·蓼萧》有云:“和鸾雍雍,万福攸同。”唐、宋时,妇女与人相见行礼,常口道万福,意为祝对方多福。那么如何道万福呢?据记载,汉族的“万福”礼是:妇女彼此相见时口称“万福”,同时双手松松抱拳重叠(右手覆左手,半握拳),在胸前右下侧上下移动,略作鞠躬的样子。在这里,女子道万福时,是右手覆左手,与男子正好相反。这是因为古人历来遵循“男左女右”的原则,女子尚右,以右为尊,所以是右手抱左手。
⑦清代学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古代女子也行作揖礼,即“左手在内,右手在外,是谓尚右手。女拜如是,女之吉拜如是,丧拜反是。”但是,根据唐宋以后白话小说,并不支持此种说法。以宋代小说《错斩崔宁》为例,男女相见,男方“深深作揖”,女方则“还了万福”。这说明,当时男女已各行其礼。
⑧如此看来,古人的抱拳施礼是有大学问的。
1.根据原文表述,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抱拳礼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礼仪,是一种相见礼,源于周代,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
B.抱拳切忌两手的手指交叉,也忌用右手去抱左手,这是因为古人认为右手是“文明”之手,左手则是“罪恶”之手。
C.古代女子则多以道万福的方式施礼。宋、明时,妇女与人相见行礼,常口道“万福”,意为祝对方多福。
D.古人的抱拳施礼大有学问,是有讲究的,不可以弄错,弄错了寓意也就变了。
2.文章第⑤段中加点的词语“据考证”可以去掉吗?请说明理由。(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⑦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为了清楚说明“古人的抱拳施礼是有大学问的”,作者是怎样进行说明的?(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26分)
材料一:
为实现全市儿童青少年新发近视率明显下降,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整体水平显著提升,某市颁布了十条措施,力争实现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在2018年的基础上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其中不少硬指标列给了学校和教师。比如,学生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严禁带入课堂,教师使用电子屏幕开展教学时长累计不得超过教学总时长的30%,小学一二年级严禁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中小学生在校时体育活动时间每天不低于一小时,严格落实全体中小学生每天上下午各一次眼保健操。
一些日常行为规范得到进一步明确。严禁中小学拖堂现象,学校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近视防控专题教育,学校每学期对全体学生进行视力日常监测不得少于两次,学校教室照明卫生条件必须100%达标,至少每学期集中调整一次学生课桌椅高度等。
减少小眼镜,家庭也得发力。此次措施就有专门对家长提的要求。比如家长要以身作则地引导孩子特别是学龄前儿童合理有度地使用电子产品,严禁8岁以下低幼年龄儿童玩电子游戏,孩子每天使用电子屏幕时间不得超过一小时。家长要引导孩子合理安排作业时间,督促孩子规范做好眼保健操。
材料二:
中国消费者协会于2018年12月~2019年3月组织开展了青少年近视现状与网游消费体验活动,此次调查访问了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共1760个有效样本。调查显示,分别有3.6%的小学生、3.4%的初中生、1.6%的高中生双眼出现200度以上的视差。眼科专家指出,双眼视差过大易导致单眼弱视或外斜视等问题。
据调查,青少年初次接触电子设备和网络游戏均呈现低龄化趋势,超过九成的被调查青少年每周都会将电子设备用于学习、游戏,小学生群体因“学习”“做作业”而“被迫”接触电子设备的比例显著高于初高中学生,值得引起关注。
材料三: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针对中国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的态势做出重要指示。他强调,近视严重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这是一个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问题,必须高度重视,不能任其发展。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共同起草的《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也提到要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总体近视率和体质健康状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指标。
1.结合材料一,说说如何降低学生的近视率。(答出三点即可)(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中的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6分)
调查显示,分别有3.6%的小学生、3.4%的初中生、1.6%的高中生双眼出现200度以上的视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8分)
(1)力争实现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在2018年的基础上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据调查,青少年初次接触电子设备和网络游戏均呈现低龄化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有人说因为科技的进步,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开发造成了学生近视率的上升。如何解决这一矛盾?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22分)
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好品行
郭牧龙
①“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道德不仅是和谐社会秩序的基石,对个体而言,也是自我修为的价值彰显、人格魅力的美丽呈现。
②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个人品德修养,一直强调“修、齐、治、平”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个人层面提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要求弘扬个人品德、磨砺个体品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推动践行以爱国奉献、明礼遵规、勤劳善良、宽厚正直、自强自律为主要内容的个人品德,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好品行。”这一鲜明主张,充分反映了新时代对公民个人品德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为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指明努力方向。
③个人品德是公民个人在修养身心、规范举止方面的道德依循,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形成了由全体到个体、由外在到身心的完整道德链条。“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执着于爱国奉献,“隐‘功’埋名三十载,终生报国不言悔”;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失去四肢和左眼的朱彦夫,几十年奋斗不止带领老百姓蹚出脱贫新路;“小巷总理”武荷香,把社区当成自己家,把社区居民当亲人……一个个榜样楷模,让人们感动于爱国奉献的家国大义,知晓了明礼遵规的文明法则,读懂了勤劳善良的奋斗之美,领略了宽厚正直的德性纯真,感受到自强自律的人格光辉。“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的背景衬托下反而更加美丽”。高尚的个人品德修养,足以让一个人终生受益。
④“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德不孤”,首要在于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发乎真心地讲道德、遵道德、守道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有人说得好:“一个人做了这样或那样一件合乎伦理的事,还不能说他是有德的,只有当这种行为方式成为他性格中的固定要素时,才可以说他是有德的。”这提醒人们,锤炼个人品德,必须时时处处地提升,持久不懈地发力。一两件事上挺身而出见义勇为值得点赞,一辈子崇德向善、践行道义也值得敬佩。让个人品德积累于一点一滴中,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善行义举必将蔚然成风。
⑤自律之外,他律不可忽视。实践表明,放任自流不是文明养成之道,一个社会整体文明素养的演进,往往都是依法治理、持续管理的结果。“醉驾入刑”,推动“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蔚然成风;立法强制垃圾分类,节约资源渐成文明时尚;以法治破解高铁“霸座”,无赖行径受到严惩……好品行、好风尚,既需要个体主动作为,也需要榜样引领示范,还需要法律法规的强力托底。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发挥法治对道德建设的保障和促进作用,把道德导向贯穿法治建设全过程,方能以法治的力量维护道德、凝聚人心,推动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
⑥“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道德建设能否成风化人,有赖于多做细致入微的实功,不务大而空泛的虚名。每一个小我点亮一盏明德惟馨的心灯,簇起一团崇德向善之火,成就以德兴国的中国力量,必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④⑤两段,简要论述如何做到“德不孤”。(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③段的论证思路。(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
《泡桐花开不寂寞》
1.C
2.①尽管泡桐花不起眼,但因为泡桐是许多地方扩大绿化的首选植物,泡桐开花,总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引来人们的观赏;②有很多人也和泡桐花一样具有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品质,泡桐花有志趣相投的“同类”,因此泡桐花不是孤单寂寞的。(意思对即可)
3.(1)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将泡桐花与牡丹、君子兰、郁金香、茉莉花进行对比,写出了泡桐花的不起眼、不令人瞩目。
(2)“首选”是首先选中、优先选择的意思,点明泡桐在扩大绿化方面的作用最佳,突出表现了泡桐栽种易、生长快等特点。
4.泡桐花盛开,香气传来,这香气驱散了“我”长期足不出户而产生的寂寞感,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舒畅和对泡桐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意思对即可)
5.示例:我同意。文章借花喻人,作者由默默地生长、悄悄地绽放的泡桐花想到了默默无闻的白衣天使,想到他们在人类遭遇到疾病的侵袭时挺身而出的表现,歌颂了白衣天使无私无畏、兢兢业业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白衣天使的赞赏与敬仰之情。(意思对即可)
《古人抱拳施礼有讲究》
1.D(A.抱拳礼是汉族传统礼仪中一种相见礼,源于周代以前;B.右手是“罪恶”之手,左手则是“文明”之手;C.应是“唐、宋时”。)
2.不可以去掉。“据”的意思是“按照,依据”,“考证”的意思是“研究文献或历史问题时,根据资料来考核、证实和说明”。加点词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和说服力,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所以不可以去掉。
3.举例子。列举《错斩崔宁》中所描述的男女见面行礼的场面的例子,说明了宋朝时期的男女已经各行其礼,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4.首先用影视剧中的抱拳施礼镜头引出古人抱拳施礼的话题,然后介绍了抱拳行礼的历史、姿势以及姿势背后的文化意义和起源。
【三】
1.示例: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保证学生在校的体育活动时间每天不低于一小时;每学期开展近视防控专题教育;定期检查视力;学校照明卫生条件要100%达标;家长的引导与配合。
2.画线句子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视差的严重程度。
3.(1)不能去掉。句中的“以上”说明,不仅包括1个百分点,还包括超过1个百分点之后的数字,去掉就说明只有1个百分点,与原意不符。“以上”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不能去掉。“据调查”说明了消息的来源,表达严密准确,如果去掉,就说明这一说法是作者自己总结的,与事实不符,表达不够准确。
4.示例: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开发,方便了人们的联系与沟通,提高了工作与生活效率,但同时也对学生视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解决这些电子产品对身体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一是要提高使用者,特别是学生对这些产品的认识,使他们有意识地正确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二是要严格控制他们的使用时间,可通过转移他们的注意力来减少使用手机的时间;三是严格控制他们玩竞技游戏的时间等。
《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好品行》
1.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好品行。
2.举例论证。通过举“醉驾入刑”、立法强制垃圾分类、以法治破解高铁“霸座”三个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一个社会整体文明素养的演进,往往都是依法治理、持续管理的结果”,更加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他律不可忽视,增强了文章及论点的说服力。
3.①自律,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发乎真心地讲道德、遵道德、守道德,时时处处地提升,持久不懈地发力;②他律不可忽视,需要法律法规的强力托底;③榜样引领示范。
4.首先提出本段的分论点,即“个人品德是公民个人在修养身心、规范举止方面的道德依循”,接着举黄旭华、朱彦夫、武荷香三个榜样楷模的例子从事实角度进行论证,再从理论高度对三个榜样进行剖析,最后引用名言从道理上再次强调“高尚的个人品德修养,足以让一个人终生受益”。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