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姓名 单位名称 填写时间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三年级下册 教材版本 人教部编版
课题名称 第六单元 18 童年的水墨画
难点名称 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诗歌描绘的意境,要通过理解词语、诗句展开想象。将简短的语言与画面相结合,有一定的难度。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这首诗歌语言简短,想象丰富,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学生不能从单一的字面、画面去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意境,表达的情感。
难点教学方法 1、掌握重点生字词。然后让学生想象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再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让学生对诗歌的意境有更深入的理解。2、通过回忆童年趣事激发学生对童年诗歌的兴趣,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简单介绍什么是儿童诗,及儿童诗的格式,以儿童诗的特点引出课题。整体感知这组诗分别写的三处场景,分别描绘了三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3、课件出示诗歌中的相应画面,赏析诗歌。4、指导学生用不同的形式朗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味。5、思考:《溪边》主要是描绘了孩子在溪边___________的情景。.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理解“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是怎样的一幅画面。.第一句诗运用了_______和 _______的修辞手法,将垂柳拟人化,将小溪比作了_______和_______,突出了小溪的什么特点?6、组织学生再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语言美。7、引导学生联系画面谈体会。8、总结出儿童诗“语言精炼”的特点,9、根据儿童诗还有丰富的想象的特点接着学习《江上》。10、指导学生朗读《江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绘了什么场景。11、再读课文,画出你认为精彩的词句,体会其妙处。12、引导学生展开小组合作,深入体会诗歌意境。13、思考:14、第一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什么?15、“水葫芦”借代_______的孩子;“两排银牙”写出了孩子的_________?16、引导学生读《林中》。17、课件出示雨后的松林和林中的蘑菇等图片,引导学生想象、欣赏诗歌描绘的画面。18、再读诗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这组诗分别写了哪三处场景?分别描绘了三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动笔仿诗,抒发情感 诗里用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童年生活的欢乐片断,你的童年生活一定更有趣味。说说童年生活的还可能发生在哪些地方?3.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的欢乐。
小结 童年的生活是一幅连绵不断的水墨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我们以往阅读了许多描写童年生活的文学作品,今天又学习了这首儿童诗, 请大家课外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儿童是诗,诗是儿童。同学们,愿你们在诗一般的年华走进儿童诗、诵读儿童诗、欣赏儿童诗、用儿童诗点亮童年。童年的水墨画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溪边》。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几个画面中描绘的景象,体会儿童快乐的心情。
过程与方法
1.掌握字词,把课文读通顺,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2.根据诗歌描绘的场景展开联想和想象。
3.抓住诗歌中描绘的三个典型场景,感受诗歌意境,感受儿童可爱的形象和快乐的心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文,了解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欢乐美好,体会儿童在大自然间的天真快乐的心境。
【学习重点】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书写、组词、造句。
2.朗读课文,背诵《溪边》,积累好词佳句。
【学习难点】
1.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展示的三个场景,理解课文内容。
2.从学习中感受儿童诗的意境,体会儿童生活的多彩与美好。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播放歌曲《童年》)童年如诗,充满了奇思妙想;童年如画,溢满了五彩斑斓;童年如歌,萦绕着欢快悠扬……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儿童诗,作者为我们勾勒了三幅美妙的图画。让我们快快走进课文,打开通往儿童世界的大门,去感受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幸福快乐吧!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默读生字。重点学习生字中的平舌音“碎”,翘舌音“染、爽”和后鼻音“腾、浪”。
2.在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情况,学写生字。
(1)轻声读出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竿、蘑、菇、葫”等字时,可以结合图片;学习“墨”字时,可以用猜字谜的方法;学习“腾、碎、爽、溅”等字时,可以用动作表演的方法;学习“拨、浪”等字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
字谜示例:
黑土地,上下立,变成水,能写字。(谜底:墨)
对比识字示例:
竿(竹竿)—干(干净)—杆(笔杆)
拨(拨动)—拔(拔牙)—泼(活泼)
浪(波浪)—狼(狼皮)—狠(凶狠)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练习。
书写注意:
“墨”上下略窄,中间四点底略宽,末横比其他几横稍长一点。
“腾”左窄右宽,右边两横写短,撇捺不宜伸展,盖住下面的“马”。
“爽”整个字结构宜紧凑,横宜写短,中间竖撇和捺伸展;四个撇点要分布匀称。
“浪”左窄右宽,三点水写在田字格左边中间,“良”写在竖中线靠左一点处。
易错提示:
“染”左上是三点水,不要写成两点水;右上是“九”,不要把竖弯钩写成竖弯。
“竿”的部首是竹字头,不要写成了草字头。
“拨”右边是“发”,不要写成“犮”;末笔是点,不要丢掉。
“蘑”是草字头,不要写成竹字头;下面是“磨”,不要把广字头写成了厂字头。
“菇”是草字头,不要写成竹字头;下面是“姑”,不要写成“如”。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带竹字头的字:竿(竹竿)—笋(春笋)—管(水管)—篮(摇篮)—筷(筷子)—笛(笛声)—竽(滥竽充数)
带草字头的字:葫(葫芦)—蘑(蘑菇)—苗(禾苗)—莓(草莓)—茅(茅屋)—芦(芦苇)—英(英雄)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思考并回答问题。
(1)全文分成了几个部分?分别描绘了哪些场景?
(2)你从这几个场景中感受到了什么?
四、小结,效果强化
《童年的水墨画》由三首小诗组成,虽然不是图画,但字里行间却处处充满了诗情画意,充满了童真童趣。你喜欢作者描绘的这三幅图画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词语练习。
水墨 染绿 钓竿 扑腾
打碎 拨开 浪花 葫芦
清清爽爽 蘑菇
2.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这首儿童诗是由哪几个场景组成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三个场景的。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点
1.仔细阅读《溪边》,回答问题。
(1)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这首诗的大意。
(2)“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品读“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一句。
(4)怎样理解“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一句?
2.仔细阅读《江上》,回答问题。
(1)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这首诗的大意。
(2)“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3)品读“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你拨我溅笑哈哈”一句。
(4)“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中的“水葫芦”指什么?
(5)怎样理解“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3.仔细阅读《林中》,回答问题。
(1)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表现的画面内容。
(2)第一句属于什么描写?表现了什么?
(3)第二句属于什么描写?表现了什么?
(4)“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5)你知道这“一声欢叫”是谁发出的吗?为什么?
(6)你知道孩子为什么发出欢叫吗?发挥想象,试着说一说。
三、小结,效果强化
这首儿童诗通过“溪边”“江上”“林中”三幅画面,摄取了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展现了儿童俏皮的生活场景,动静交织,构成了一幅幅令人向往的纯真童年的美好画面。
5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