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剔除了法律中那些矛盾和过时的内容,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法律体系的是( )
A. 《新法典》
B. 《法理概要》
C. 《法学汇纂》
D. 《查士丁尼法典》
2.10—15世纪,东非沿海地区产生一系列国家。这些国家经济上( )
A. 以种植瓜果蔬菜的园艺业为主
B. 控制着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路
C. 发明“浮动园地”以扩大耕地面积
D. 随着新土地的开垦形成封建庄园
3.桑海帝国地处西苏丹萨赫勒地区的中部,是南北交通要冲,得撒哈拉商道之利,贸易十分发达。据此可知,桑海的繁荣( )
A. 与加纳和马里兴盛的经济因素完全不同
B. 主要依靠对穿越撒哈拉沙漠商路的控制
C. 沟通了贯通撒哈拉沙漠南北的商路
D. 奠定了其摆脱加纳控制成为西非霸主的基础
4.有人称阿拉伯帝国为《古兰经》和刀剑创造的帝国,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
A. 《古兰经》使阿拉伯帝国内部灭绝了战争
B. 阿拉伯帝国的文化和军事工业非常发达
C. 频繁的战争扩张促成了伊斯兰教的创立
D. 帝国的由来除了战争还要有思想禁锢
5.西欧封建制度的特征主要包括( )
①封建等级制 ②庄园制 ③等级君主制 ④基督教的精神垄断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6.在印加帝国统治时期,交换的产品被看作礼物,交换很多时候是出自喜欢的目的,产品纯粹的经济价值还要依赖于产品或服务所涉及的人的社会和政治地位。这说明印加( )
A. 政治和经济截然分开
B. 许多产品交换通过政治渠道来完成
C. 市场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
D. 允许土地、矿藏和牲畜归私人所有
7.“伊斯兰教世界”是奉行伊斯兰教的国家和民族的统称,是当今国际舞台上一支不容忽视的政治力量。下列与“伊斯兰教世界”的形成有着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 )
A. 阿拉伯帝国的扩张
B. 罗马帝国的扩张
C.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D. 亚历山大帝国东征
8.下列哪一农作物不是古代印第安人培育出来的( )
A. A
B. B
C. C
D. D
9.武士和武士集团是日本封建社会时期特有的社会阶层。确切地说,武士是( )
A. 天皇建立保护国家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军队
B. 地方政府建立起来的保护自身利益的武装力量
C. 地方豪强以血缘关系和主从制建立起来的军事集团
D. 幕府统治集团培养效忠国家的忠实奴仆
10.从《十二铜表法》一直到《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古罗马在债务法规方面制定了严格的规定,并在司法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这表明在罗马法的形成与发展中( )
A. 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B. 重视维护帝国统治
C. 主动改善奴隶处境
D. 力图缓和民族矛盾
11.据1世纪的《红海回航记》记载,非洲某王国对外贸易的输出品有象牙、犀角等,输入品则有来自埃及、波斯、印度等地的布匹、铜铁、酒类等。这个国家是( )
A. 加纳
B. 马里
C. 桑海
D. 阿克苏姆
12.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以《古兰经》为信仰经典,念诵“除了安拉,再没有神,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的宗教是( )
A. 基督教
B. 伊斯兰教
C. 佛教
D. 道教
13.下列反映了欧洲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语句是( )
A. “条条大道通罗马”
B.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C. “你们当中有一个人要出卖我了”
D. “罗马城不是一日而建的”
14.征服加纳后进一步扩张,逐步把塞内加尔河和尼日尔河流域纳入版图的西非强国是( )
A. 桑海
B. 阿克苏姆王国
C. 印加王国
D. 马里
15.国名意为“石头造的房子”,其统治范围一直延伸到赞比西河和今日南非境内。下图为其都城遗址,这个国家是( )
A. 阿克苏姆
B. 阿兹特克
C. 津巴布韦
D. 加纳
16.《查士丁尼法典》规定,所有妇女不论有夫无夫,不论是债权担保或是提供物权担保,都在禁止之列。但是,大法官们在实施过程中,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该法进行了部分调整,规定妇女如遇特殊情况时可以作为担保人。这表明( )
A. 罗马法充分保护平民权益
B. 妇女地位逐渐与男子平等
C. 执法者具有任意裁判的权力
D. 罗马法在实践中具有灵活性
17.查士丁尼的西征,给拜占庭帝国带来的影响是( )
A. 恢复了罗马帝国时的疆域
B. 成功地抵御了突厥人的进攻
C. 浪费人力物力,加剧国内政治危机
D. 促进了帝国的复兴
18.在罗马法院的广场上,耸立着一尊自由女神的雕像。在雕像的背后,镌刻着古罗马法格言:为了正义,哪怕天崩地裂。这反映出( )
A. 罗马帝国治下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
B. 古罗马境内实现了人人平等
C. 古罗马维护社会秩序的自然法理念
D. 罗马妇女已经获得了公民权
19.镰仓幕府建立后,设有负责幕府领域内行政与财务的政所、统辖与源氏结成主从关系的御家人(武士)的待所和审理御家人诉讼的问注所。将军任命御家人到全国各地任地方行政单位“国”的守护和各庄园的地头。这表明( )
A. 开启了日本由中央贵族掌握实权的时代
B. 天皇成为傀儡,幕府成为实际的政治中心
C. 镰仓幕府时期御家人沦落为社会的最底层
D. 在贵族时代地位高的武士退出历史舞台
20.有关俄罗斯帝国兴起历程中的大事,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伊凡四世强化中央集权 ②基辅罗斯为蒙古征服 ③俄罗斯将疆域推进到太平洋 ④莫斯科为中心的统一国家建立
A. ③①②④
B. ①④②③
C. ②①③④
D. ②④①③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1.德川幕府实行锁国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巩固和加强幕府的统治,维护封建的剥削制度。日本实行锁国政策,制止了西南大名利用海外贸易增强割据实力的倾向,巩固了德川幕府在全国的统治地位。
其次,全面禁止日本商人出海进行贸易,切断了国内商业资本与海外市场的直接联系,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小农经济免受冲击,以维护封建的剥削制度。
再次,在日本的历史上,被压迫的群众曾以宗教为旗帜进行过武装暴动,由此可根除宗教在日本农民中的影响,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问题 德川幕府实行锁国政策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分别是什么?
22.
11世纪初叶,桑海统治者将都城迁至商业城市加奥。……甚至桑海王室墓碑的石料也是从西班牙运来的。当加纳和马里相继称霸西苏丹地区时,桑海曾先后成为他们的藩属。当马里帝国由于内乱而遭到削弱时,桑海于14世纪下半叶脱离马里帝国,并利用其有利的地理位置,开始向四周尤其是尼日河湾以西地区扩张。
问题 (1)从贸易角度看,“桑海王室墓碑的石料也是从西班牙运来的”,这反映了什么经济现状?
(2)桑海由相继成为加纳和马里的藩属到脱离马里帝国的统治,这反映了桑海怎样的民族传统?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伊斯兰教在麦加的科里希特族的男女间传播开来,这一神教损害了麦加贵族的宗教和政治经济利益,科里希特贵族把那些属于自己管辖权内的穆斯林关在监牢里,并尽量引诱他们脱离伊斯兰教。
材料二 622年,穆罕默德率领一些信徒离开麦加,到某地传教,并在那里建立了穆斯林公社。
材料三 穆罕默德命令他的信徒装备起来,并为出征准备所需的一切东西。后来,他告诉他们要进军麦加,并命令他们认真准备。后来穆罕默德及其信徒得到了他们想要的结果。
(1)材料一说明伊斯兰教开始在麦加传播时的遭遇怎样?为什么科里希特贵族要这样对待穆斯林?
(2)材料二穆罕默德离开麦加外出传教,后来在什么地方建立了穆斯林公社?穆罕默德掌握这个公社的一切大权,这个公社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阿拉伯统一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事件是什么?穆罕默德及信徒“想要的结果”是什么?
24.
问题 通过200年的不断战争扩张,奥斯曼帝国的版图就囊括了昔日拜占庭和阿拉伯帝国的大部分地区。其疆域东起①________,西到匈牙利,北达高加索,南部占领了整个北非及地中海海域,从埃及直到阿尔及利亚,控制了红海、黑海、爱琴海和地中海,领土面积达500多万平方公里,成为了横跨②____________三洲的泱泱大国。
奥斯曼帝国掌控东西贸易之咽喉,堵塞了欧洲向东的陆路交通,迫使西班牙及葡萄牙的航海家循海路前往东方。帝国亦控制了马可·波罗所经的香料之路。正当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在1492年抵达巴哈马时,土耳其的国势正处于高峰,其经济影响力横跨三大洲。
(1)将材料中两序号内容补充完整。
(2)第二段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25.在埃及开罗古城遗址发掘过程中,考古工作者在城中共发掘出了约六七万片古代陶瓷碎片,中国陶瓷约有12 000片,从八九世纪到十六七世纪,包括了从唐代至明代前期的各个朝代生产的各种陶瓷器皿残片。
在埃及法蒂玛王朝(909—1171年),宫廷里就收藏着大量的中国瓷器。埃及15世纪著名历史学家马克里兹曾引用11世纪的资料说,“在开罗宫殿中有几篮子小蛋形瓷器,而在宫殿的储藏室里则放满了各种中国瓷器。”
问题 开罗古城遗址考古发现和法蒂玛王朝宫廷所藏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
2.【答案】A
【解析】古代西非国家控制着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路,排除B项;发明“浮动园地”,扩大耕地面积的是古代美洲的阿兹特克人,排除C项;此时期的东非沿海地区国家广泛使用奴隶,D项不正确。只有A项符合题意。
3.【答案】B
【解析】据“南北交通要冲,得撒哈拉商道之利”可知B项符合题意。
4.【答案】D
【解析】伊斯兰教及《古兰经》,让不同语言、宗教、文化和理念的民族都聚集在伊斯兰教旗帜下,战争扩张成就了阿拉伯帝国的疆域,即帝国的由来除了战争,还要有思想禁锢,故D项正确。
5.【答案】A
【解析】①封建等级制度是西欧封建制度的核心,正确;②庄园制指的是中央把土地作为采邑分给大封建主形成庄园,正确;③等级君主制度是中央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形式,贵族与市民共同参政,这是西方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正确;④在封建社会时期,基督教处于精神垄断地位,正确。
6.【答案】B
【解析】题意反映了统治者们通过提供奢华的产品和精美的娱乐作为礼物来保持他们的威信。人们对统治者礼物的回报就是劳动,B项符合题旨。
7.【答案】A
【解析】伴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伊斯兰教向阿拉伯半岛以外的地区广泛传播。故与“伊斯兰教世界”的形成有着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阿拉伯帝国的扩张,A符合题意。
8.【答案】B
【解析】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培育出马铃薯、玉米、番茄和花生等农作物,不包括B项。故选B。
9.【答案】C
【解析】大化改新后一二百年,日本地方豪强崛起,他们占有大片土地,建起庄园,为保护自己的庄园和统治,豪强把自己的家族和仆人武装并蓄养起来,组成一种以血缘关系和主仆关系为纽带的军事集团,特殊的武士阶层逐渐形成。后来,日本形成了武士应遵守的封建道德,称为“武士道”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忠君”“节义”“勇武”等。武士道是日本军事封建专制主义的产物,对以后日本的发展影响深远。C符合题意。
10.【答案】A
【解析】由材料中“古罗马在债务法规方面制定了严格的规定,并在司法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可知,罗马法注重保护私有财产,故选A项。
11.【答案】D
【解析】据 “1世纪”和“红海”可知只有D项符合题意;加纳、马里和桑海都是西非国家,且在8—15世纪兴起。
12.【答案】B
【解析】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说教后来被汇集为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故选B。
13.【答案】B
【解析】“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反映了中古时期欧洲封君封臣制度的特点,故选B。
14.【答案】D
【解析】马里通过扩张,逐步把塞内加尔河和尼日尔河流域纳入版图,成为西非最强大的国家。故选D。
15.【答案】C
【解析】据“赞比西河和今日南非境内”可知该古国是南非古国,阿克苏姆和加纳分别在东非和西非;阿兹特克属于古美洲文明。故C项为正确答案。
16.【答案】D
【解析】材料中《查士丁尼法典》没有赋予妇女担保的权利,故不能反映出罗马法充分保护平民权益,故A项错误;法律规定妇女没有担保权,可知妇女没有取得与男子相等的地位,故B项错误;从材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该法进行了部分调整”,可知执法者不是任意行使裁判权,故C项错误;罗马法规定的妇女没有的权利,在实施中却进行了部分调整,使妇女在特殊情况下可以为别人担保,可知罗马法在实践中具有灵活性,故D项正确。
17.【答案】C
【解析】查士丁尼的征服活动,消耗了拜占庭的资源,激化了国内政治危机,故选C。
18.【答案】C
【解析】由材料“为了正义,哪怕天崩地裂”反映了罗马法追求公平正义的法律观念,故选C;材料无法证明是否属于罗马帝国,排除A;古罗马处于奴隶社会,不可能人人平等,排除B;罗马妇女不可能取得公民权,排除D。
19.【答案】B
【解析】据镰仓幕府时期所设的三个“所”和御家人的职责可知:镰仓幕府的建立标志着日本天皇成为傀儡,幕府成为实际的政治中心,B项正确。镰仓幕府的建立标志着日本由中央贵族掌握实际统治权的时代结束了,在贵族时代地位很低的武士登上了历史舞台,排除A、D项。镰仓幕府是以将军为首,御家人为骨干的武士政权,与以天皇为首的朝廷并存,但握有实权,排除C项。
20.【答案】D
【解析】②发生于13世纪中期;④发生于16世纪初;①发生于1547年;③发生于17世纪末。
21.【答案】主观动机:防范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的渗透、维护日本的国家独立。
客观效果:在一定的时期内起到预期的作用。但从长远看,这种政策延缓了民族危机的来临,其最终的结果是酿成更为严重的危机。
【解析】
22.【答案】(1)现状:日益强大的桑海越过撒哈拉沙漠,与北非和地中海发展起相当广泛的贸易关系。
(2)传统:桑海民族具有长期独立王国的传统,他们不甘于被外人统治的地位。
【解析】
23.【答案】(1)遭到麦加贵族的迫害(或遭到监禁)。原因:伊斯兰教损害了麦加贵族的宗教和政治经济利益。
(2)麦地那。影响:阿拉伯国家的雏形由此诞生。
(3)关键事件:630年占领麦加。“想要的结果”:麦加贵族承认穆罕默德的统治地位,阿拉伯统一国家建立起来。
【解析】
24.【答案】(1)①波斯湾 ②亚非欧
(2)帝国的经济结构受到地理因素影响。
【解析】
25.【答案】(1)唐朝的瓷器当时已经深入到了埃及人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2)中世纪时,北非和东非的上层社会以藏有中国瓷器精品为荣,中国精品瓷器成为财富和高雅的象征。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