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单元测试卷(word版有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单元测试卷(word版有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15 08:23: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巴黎公社的实践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留下的宝贵经验主要有(  )
①无产阶级革命原则 ②无产阶级专政原则 ③人民公仆原则 ④工农联盟原则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2.如图所示,19世纪英国与美国的产品平均年出口值(百万镑)经历了不断变化的过程。从下图中,我们可以得出的主要结论是(  )
A. 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
B. 美国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机遇在外贸领域反超英国
C. 英美两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最快
D. 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经济衰退
3.下列三幅图片反映了14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对其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B. 蒸汽革命催生了垄断组织
C. 工业革命促进了工厂制推广
D. 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4.马克思、恩格斯以“叙述历史”的方式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迄今是全球公认的“传播最广的社会政治文献”,是世界各国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指南。这一“政治文献”出现的主要条件是(  )
A.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爆发
B. 欧洲政治经济学理论
C. 近代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D. 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5.巴黎公社是在法国战败情势下的城市自治,在社会主义运动中有很高的地位,马克思将其视为第一个无产阶级性质的政权。今天很多法国人对这一事件还是肯定的,他们肯定的是(  )
A. 爱国主义精神和民主尝试
B. 暴力夺取政权的斗争形式
C. 国际无产阶级斗争大团结
D. 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
6.某班历史兴趣小组在自主学习和探究《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一课之后,有四人分别写出了历史小论文,他们立论的题目如下,其中符合史实且说法正确的项目数有(  )
甲:《工业革命是从蒸汽机的投入与使用开始的》
乙:《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丙:《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进入“电气时代”》
丁:《第二次工业革命加速了大企业时代的到来》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7.在1836年的时候,这场运动就开始打响了,12年之后,这场英国的工人运动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工人阶层还是没有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虽然失败了,但是对英国整个政治带来非常大的震撼。这场运动(  )
A. 反映了英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完善
B. 推动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
C. 为马克思主义诞生奠定理论基础
D. 体现了无产阶级在政治上的觉醒
8.奇波拉在《欧洲经济史》中写道:“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英国,主要是由于该国在17世纪时,政治结构……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作者在此要表明的是(  )
A. 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是工业革命的前提
B. 海外市场的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必要条件
C. 血腥的殖民掠夺为工业革命准备了资本
D. 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技术
9.“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们所设计的模范社会的原则和明确的活动方式上,但是,对于这些模范社会将如何取代现存社会的问题,他们从未认真地考虑过。”这里的“他们”是指(  )
A. 共产国际领导人
B. 巴黎公社领导人
C. 科学社会主义者
D. 空想社会主义者
10.列宁称马克思、恩格斯是“19世纪人类三个最先进国家中三种主要思潮的继承人和天才的完善者”。这里,“三个最先进国家”是指(  )
A. 英、法、德
B. 英、法、美
C. 法、德、俄
D. 美、德、俄
11.列宁批评公社“在中途停了下来……一味幻想在国内树立一种最高的公理……没有夺取像银行这样的机构”。他们“过于宽大”,没有及时去消灭阶级敌人。列宁批判巴黎公社的失败是因为(  )
A. 缺乏经济基础
B. 革命策略有问题
C. 没有科学的指导思想
D. 没有经验可借鉴
12.1824年,一位欧洲思想家自费购买了3万英亩土地,建立“新和谐公社”。公社实行生产资料公共占有,权利平等,民主管理,共享劳动成果等原则。这位思想家的行为(  )
①反映出工业革命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及思考 ②是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 ③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 ④为国际工人运动指明了方向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13.以下是某影视剧本对19世纪中期的伦敦的描述,需要修改的是(  )
A. 人们以坐轮船游览泰晤士河为时尚
B. 岸边工厂一家接着一家,巨大的烟囱冒着浓烟
C. 大街上电杆林立,一到夜晚整个城市霓虹灯闪烁
D. 不时有一列列火车呼啸而过
14.“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共产党宣言》的这一论述主要蕴含了(  )
A. 阶级斗争理论
B. 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C. 资本全球扩张理论
D. 无产阶级政党理论
15.有学者指出:社会主义就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这表明科学社会主义出现的历史原因主要是(  )
A. 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充分暴露
B. 社会生产力停滞不前
C. 资本主义的掠夺性引发世界大战
D. 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16.1853年,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荒凉山庄》的开篇描述伦敦的雾:“烟雾从烟囱管帽降下,形成浅黑色的毛毛雨,中间带着煤灰烟尘,像成形的雪花那么大……让人觉得太阳已经死去。”这一描述反映出(  )
A. 其文学作品具有夸张性和虚构性
B. 农业文明下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
C. 工业化中环境法制建设亟待加强
D. 科技发明与环境污染的对抗与冲突
17.“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然而,“18世纪末,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 中国自然资源丰富
B. 工业革命的需要
C. 中西交流的加强
D. 世界市场的形成
18.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这一团体(第一国际)接受了马克思关于无产者为了以社会主义方式改革社会而夺取政权的纲领。它以自己的宣传工作和参加各种罢工的行动引起了很大注意。但它于1873年分裂,主要是因为其成员除了社会主义者以外,还包括缺乏纪律性、经常不和的浪漫主义者、民族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这反映了(  )
A. 马克思主义是第一国际的灵魂
B. 民主主义发展导致第一国际解体
C.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D. 第一国际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19.在解释巴黎公社革命失败的原因时,列宁这样说道:“胜利的社会革命至少要有两个条件:生产力高度发展和无产阶级准备成熟。但是在1871年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列宁的这段话可理解为(  )
A. 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导致革命
B. 在无产阶级准备成熟以前不能进行革命斗争
C. 革命的成功需要成熟的主客观条件作保障
D. 1871年是革命条件成熟与否的分水岭
20.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在动力方面影响深远的成就是(  )
A. 珍妮纺纱机
B. 水力织布机
C. 改良蒸汽机
D. 发电机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本来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体系,如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是在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尚未发展的最初阶段出现的……这些体系的发明家们虽然曾经看出阶级的对立……但是他们没有看出无产阶级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 1825年,英国爆发了第一次周期性经济危机……大批失业和挨饿的工人陷入绝望的地步,以致发生公开的暴动……数以千计的人群涌到赛克斯公司的工厂,冲进室内,捣毁了所有的织布机……同样在普雷斯敦、罗契台尔也发生了类似的捣毁织布机的风潮。
——《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材料三 恩格斯第一次说明了无产阶级不只是一个受苦的阶级……战斗的无产阶级是能自己帮助自己的。工人阶级的政治运动必然会使工人认识到,他们除了社会主义以外,再没有别的出路,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只有成了工人阶级政治斗争的目标时,才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这就是恩格斯的关于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一书的基本思想。
——列宁《弗里德里斯·恩格斯》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圣西门等人与恩格斯思想的异同。
(2)材料三谈到的工人运动与材料二所反映的工人运动有何区别?
(3)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实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乌托邦的制度正和欧洲各国的制度相反,它是没有私有制的制度。这样的对比,就其本身来说,在社会政治作品中并不新奇;我们已经说过,许多古代思想家也都作过这种对比。但是,莫尔在《乌托邦》中抱定的任务是具体地说明:怎样在没有私有制的条件下,根据平等原则来组织社会生产。——维·彼·沃尔金《〈乌托邦〉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从3月18日起,先前被抵抗外敌侵犯的斗争所遮蔽了的巴黎运动的阶级性质,便以尖锐而纯粹的形式显露出来了。因为公社委员几乎全都是工人或公认的工人代表……这些决议,要么是规定实行共和派资产阶级只是由于怯懦才不敢实行的、然而却是工人阶级自由行动的必要前提的那些改革,例如实行宗教对国家而言纯属私事的原则;要么就是直接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有时还深深地触动了旧的社会制度。但是在一个被围困的城市内,实行这一切措施最多只能作出一个开端。——《法兰西内战》
(1)最早解决材料一“莫尔任务”的是哪一理论?这一理论诞生的标志是什么?有何重大意义?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巴黎公社运动的性质是什么?为什么?“这一切措施最多只能作出一个开端”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前的英国)告别了内战、流血和专制,可仍未被工业社会浸淫。传统社会风貌处处可见……以后的英国人留恋和赞美农业社会的舒适生活,称之为“快乐的英格兰”。
——阎照祥《英国史》
材料二 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固然是开天辟地的,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得到空前的变革和发展。……工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动了城市化。英国城市人口飞速增长,随之而来的还有英国城市环境的恶化……(这个)“自由国度”的环境观念普遍歪曲甚至空白。中等阶层……不顾城市环境和大众的生存,盲目放肆地开发,贪婪地消耗着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和人们宝贵的生命。
——汤艳梅《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城市环境观念及其影响》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快乐的英格兰”时期英国的经济发展特征。
(2)比较材料一、二并结合史实说明,工业革命使英国在经济的近代化道路上发生了怎样的重大“变革”。
(3)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的伦敦成为“雾都”的原因。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化学工业的卡特尔化是按照以下途径进行的:管理的集中,以保证少数上层领导人大权独揽来维持规定的价格标准;消除竞争,以杜绝外国竞争的保护关税来保证在市场上的稳固地位;以较少数企业、但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方法,来实现生产率的提高。
——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材料二 1871年德国完成统一。1870—1913年,德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7%,工业生产增长了4.6倍,同期英国增长1.3倍,法国增长1.9倍。1913年,德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为16%,英国为14%;这一年,德国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3%,而英国为15%。
——王珏《世界经济通史》(中卷)等
(1)材料一中的“卡特尔”是一种什么样的生产组织形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列举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处于领先地位的新兴工业部门。
(2)依据材料二,归纳1870—1913年德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衣冠楚楚的绅士和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民众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人让路。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民化的危险”。民主人士拍手称赞:“我看到这列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
材料二 1835年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对英国工业城市曼彻斯特评论道:“从这污秽的阴沟里泛出了人类最伟大的溪流,肥沃了整个世界,从这肮脏的下水道中流出了纯正的金子。人性在这里获得了最为充分的发展,也达到了最为野蛮的状态;文明在这儿创造了奇迹,而文明人在这儿却几乎变成了野蛮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铁路运输的产生发展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工业革命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巴黎公社失败给后世留下的教训之一是没有同农民联系,没有形成巩固的工农联盟,故④排除。正确答案为D项。
2.【答案】B
【解析】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是用机器制造机器,柱状图不能体现该信息,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19世纪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同时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爆发,根据柱状图美国的外贸不断发展并超越英国,故B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英美两国的信息,不能断定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两者发展最快,故C项错误;根据柱状图,英国外贸持续增加,不能体现出经济衰退,故D项错误。
3.【答案】B
【解析】垄断组织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果,而蒸汽革命指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B项错误,符合题意。
4.【答案】D
【解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应当从经济基础上进行考虑,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是其诞生的阶级条件,故A项错误;欧洲政治经济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思想条件,故B项错误;近代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是其产生的思想条件,故C项错误;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为其主要条件,故D项正确。
5.【答案】A
【解析】法国人站在民族和国家的角度,认同巴黎公社在反抗外来侵略中的积极作用和建立无产阶级民主政权的尝试,故A项正确。
6.【答案】C
【解析】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成就及其影响来判断,甲说法错误,工业革命开始于珍妮纺纱机的出现。乙、丙、丁三人说法符合史实,故选C项。
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836年”“英国”“虽然失败了,但是对英国整个政治带来非常大的震撼”,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之一的英国宪章运动。欧洲三大工人运动虽然都失败了,但表明广大工人已经觉醒,D项正确。A、B、C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8.【答案】A
【解析】材料强调英国工业革命之所以发生是因为该国在17世纪时,政治结构发生了变化,也就是确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故A项正确;海外市场、殖民掠夺和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在材料中都未提及,故B、C、D三项错误。
9.【答案】D
【解析】据材料“对于这些模范社会将如何取代现存社会的问题,他们从未认真地考虑过”可得设计的社会方案带有空想性,这里的“他们”是指空想社会主义者,故D项正确。
10.【答案】A
【解析】马克思、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加以继承和批判,从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由此我们可以断定A项正确。其他三项错误。
11.【答案】B
【解析】当时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排除A;巴黎公社时期,科学社会主义已经诞生,排除C项;19世纪三四十年代已经出现了三大工人运动,排除D项;材料表明列宁把巴黎公社的失败归结为革命策略有问题,B项正确。
12.【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推断这位思想家属于空想社会主义者。空想社会主义反映出工业革命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悬殊)及思考,故①正确;这位思想家的行为是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故②正确;空想社会主义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提供了思想基础,故③错误;空想社会主义不能为国际工人运动指明方向,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1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两次工业革命史实的识记。C项中的“电杆”“霓虹灯”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与材料时间不符,需要修改。
14.【答案】A
【解析】《共产党宣言》阐述了阶级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指出被压迫阶级反抗压迫阶级的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这是阶级斗争理论的主要内容,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
15.【答案】A
【解析】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此时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已充分暴露,如贫富悬殊、工人阶级处于被奴役状态和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等,故A项正确;该时期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高速发展,B项表述不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C项错误;D项说法虽然正确,但与材料不符。
1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烟雾从烟囱管帽降下,形成浅黑色的毛毛雨……让人觉得太阳已经死去”可知是工业化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相关的环境法制建设亟待加强,故C项正确。
17.【答案】B
【解析】18世纪末的欧洲已经开展了工业革命,迫切需要原材料和商品市场,所以这时的欧洲展开了对中国的侵略,掠夺中国的资源和强占市场,故选B。
1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这一团体(第一国际)接受了马克思关于无产者为了以社会主义方式改革社会而夺取政权的纲领。它以自己的宣传工作和参加各种罢工的行动引起了很大注意”可知马克思主义是第一国际的灵魂,故选A项。
19.【答案】C
【解析】列宁所述胜利的社会革命至少要具备两个条件:生产力高度发展和无产阶级准备成熟。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所以A项错误;材料说的是这两个条件不具备,革命不会成功,并没有说不能进行革命,所以B项错误;“1871年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不能说明D项。
20.【答案】C
【解析】瓦特研制成的改良蒸汽机能产生巨大的动力,而且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工业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故选C项。
21.【答案】(1)同:都看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异:恩格斯看到了圣西门等没有认识到的无产阶级的伟大力量。
(2)材料二反映了无产阶级斗争还处在自发阶段,斗争手段是捣毁机器;材料三反映了无产阶级的斗争已进入自觉阶段,工人运动开始和社会主义相结合。
(3)空想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的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条件。
【解析】
22.【答案】(1)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标志:《共产党宣言》。意义: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推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开展。
(2)性质:无产阶级性质。原因:建立无产阶级政权、采取无产阶级革命措施。根本原因:当时处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上升时期,不具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先决条件。
【解析】
23.【答案】(1)经济发展特征:传统的农业经济。
(2)经济变革:机器大生产(或实现工业化)。
(3)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带来的环境污染;环保观念缺乏;资产阶级盲目开发,破坏环境。
【解析】
24.【答案】(1)垄断组织。化学工业、电力工业、汽车工业。
(2)特点:经济飞速发展,增速超过了英、法老牌殖民国家;1913年,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超过英国。
原因:德国统一,促进了经济发展;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处于领先地位;德国殖民地少,所占世界市场的份额相对较小。
【解析】
25.【答案】(1)加剧了整个社会流动的速度和规模,对当时的社会关系造成了冲击。
(2)托克维尔从积极性和消极性两个方面评论工业革命:一方面工业革命的成果推动了英国和世界的进步;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对工人的压迫,资本主义国家对其他国家的侵略,使其进步性蒙上了阴影。
【解析】第(1)问,从社会流动、社会关系角度分析。第(2)问,注意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