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新知导入
新知导入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新知导入
雷震,宋朝,生平不详。或以为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又说是南昌(今属江西)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进士。其诗见《宋诗纪事》卷七十四。
作者简介
学习目标
1.会认“漪”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村晚》。
3.理解古诗《村晚》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新知讲解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陂
bēi
漪
yī
池岸
水中的波纹
新知讲解
理解诗意
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池岸。远远的青山,衔着通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让人感到寒意的粼粼波光。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回家去,他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曲调。
新知讲解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池岸
水中的波纹
诗意: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塘岸。远远的青山,衔着彤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
口里含着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古诗的前两句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两个“满”字,写出仲夏时节的景物特点,写出了青草茂盛、池水盈盈的景象;一个“衔”字,用拟人手法写出日落景象,化静为动,生动形象。一个“浸”字,写青山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的形象,生动优美。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横坐在牛背上
曲调
随口
新知讲解
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乐曲。
后两句诗表现了什么?
“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同时,“无腔”“信口”也表现出了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新知讲解
悠闲自在
摇头晃脑
你能想象出牧童吹笛子时的样子吗?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新知讲解
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悠闲自得……
新知讲解
《村晚》:牧童晚归图
1. 乡村傍晚美景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1)诗句从______的角度描绘了乡村傍晚的美景。
视觉
课堂练习
(2)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①诗句中两个“满”字,写出了水草丰美的景象。
( )
②“山衔落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日落的景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 ( )
③这两句诗描写了优美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 )
√
×
√
课堂练习
2. 牧童晚归吹笛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1)理解诗句,判断正(√)误(×)。
①这两句诗用词贴切,“横牛背”“信口吹”表现了牧童的自在悠闲。 ( )
②这两句诗写了牧童傍晚时分独自一人回家的场景,衬托出乡村晚景的萧瑟。 ( )
√
×
课堂练习
那小牧童( )在牛背上,( )走着;他的手里还拿着一支短笛,( )地吹着自己编的( ),那头老牛似乎听懂了小主人吹奏的曲子,“哞哞”地叫着。
读完这两句诗后,说说你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体会其中的乐趣。
小曲
慢悠悠地
横骑
有模有样
拓展提高
课堂总结
《村晚》是南宋诗人雷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形象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含住的红红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板书设计
村晚
宋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山村晚景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天真可爱
作业布置
1.搜集和儿童相关的古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2.读诗句,想画面,根据诗句内容,展开想象,选择一首改写成短文。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村晚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五年级
学习目标 1.会认“漪”1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村晚》。3.理解古诗《村晚》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节奏的朗读并能背诵这首诗。
难点 能想象并说出《村晚》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了两首关于古时候儿童田园生活的古诗,一首诗通过小孩子学种瓜来体现孩子们的天真可爱,一首诗通过孩子因冰块做成的打击乐器摔碎而失落沮丧来表现孩子的聪明、天真。你们还能背诵这两首诗吗?谁愿意背一背这两首诗?2.谈话引出作者。这节课我们要领略的是宋代乡村的一段美丽风光。这段风光是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他的名字叫雷震。雷震,宋朝,生平不详。或以为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又说是南昌(今属江西)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进士。其诗见《宋诗纪事》卷七十四。3.板书诗题,齐读诗题。(板书:村晚)4.读了诗题,你想到了什么?“村晚”的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所以这首诗描绘的是乡村傍晚的景色。 背诵古诗了解作者齐读诗题4.理解诗题 借助学过的古诗引发交流,并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1.初读诗歌,读准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重点指导读准“漪”。2.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1.学生熟读课文: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比赛读。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池岸。远远的青山,衔着通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让人感到寒意的粼粼波光。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回家去,他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曲调。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学生观察图片后自由朗读全诗。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感受。3.交流理解诗句。(1)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①读准“陂”的字音。陂:池岸。漪:水中的波纹。②理解“浸”。图文对照,感受水面呈暗绿色,水面隐隐约约出现“山衔落日”的倒影。这就是“浸”。③结合课文插图说说这两句诗描述的情景。(池塘堤岸上长满了绿油油的草,池塘里涨满了水。落日西沉,挂在半山腰,好像被山含住了。)④说说乡村的傍晚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仿佛一幅恬静疏淡的山水画。)(2)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①这两句诗中描写的牧童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联系诗句具体谈一谈。②读诗句,说一说看到的是怎样的牧童。(调皮天真、自由自在、怡然自得、悠闲自在……)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想象一下:牧童还会怎么坐着?(想怎么坐就怎么坐。)信口吹:随口吹。想象一下:牧童会吹什么呢?(想怎么吹就怎么吹。不成曲。4.师生合作朗读乡村的晚景多美啊——(学生接读)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的生活多么悠闲自在呀——(学生接读)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调。)5.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感受乡村晚景的恬淡,牧童的活泼。五、拓展延伸,增加积累。1.搜集和儿童相关的古诗词,读一读,背一背。2.读诗句,想画面,根据诗句内容,展开想象,选择一首改写成短文。 1.学生自由读诗2.理解词语1..多种形式朗读古诗。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诗意。1.观察插图,交流自己的感受。2.交流理解诗句。3.师生合作朗读4.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从字词出发,以“趣”为着眼点,关注诗句中儿童的生活,想象有趣的画面和灵动的声音,感受儿童的心理,从中品味儿童生活的快乐。再通过指导,让学生去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和儿童形象,进而理解诗意。引导学生赏读古诗,感悟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反复朗诵古诗,背诵古诗,达到积累记背古诗的目的。联系课文内容,发挥学生的想象,进行改写练习,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又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堂小结 《村晚》是南宋诗人雷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形象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含住的红红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板书 村晚宋代: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山村晚景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天真可爱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