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纲要下第九课
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课时训练
满分:100分 时间:60分
一、单选题
1.1701年,英国《王位继承法》规定:“国王所作的一切决定和政府的命令,必须有政府的大臣答里大能生效:凡议会定罪的人,国王都不能任意赦免”该规定
A.体现权力制衡机制日益成熟 B.使君主立宪制得以完善
C.标志国工书头虚君统而不治 D.说明国王已丧失行政权
2.巴黎和会期间,在美国总统威尔逊的推动下,会议通过了《国际联盟盟约》。同年11月美国参议院却否决了《凡尔赛条约》,导致美国最终没能参加自己一手推动建立的国际联盟。从美国政治体制角度来看,这一现象可以解读为
A.权力制衡防止了总统权力膨胀 B.1787年宪法的原则遭到破坏
C.参议院行使了宪法赋予的权力 D.美国国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3.近代英国议会曾立法规定“在投票登记前一年拥有房屋并纳税的房主,一年交纳房租10镑以上,居住期达一年以上的寄宿人,以及拥有的士地或租赁的士地年产值为10镑以上者都有选举权。”此规定
A.主要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B.有利于提高工人阶级的政治地位
C.体现了两党政治的基本特征 D.使工业资产阶级渐入国家权力中心
4.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结束时,邦联债务高达数千万美元。国会没有实质性的征税权,所以其财政依赖于各州的分摊。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州都愿意按条约规定分摊费用,有的州则干脆赖账。这说明当时美国
A.中央政府权威尚未构建 B.地方享有广泛的自治权利
C.分权制衡原则难以贯彻 D.地方对中央决策缺乏认同
5.美国1787年宪法,没有给予黑人奴隶和印第安人合众国公民的权利,他们根本没有资格参加选举,只是在计算众议员的名额分配时才提到他们,而且带有侮辱性的限制。这说明1787年宪法
A.违背了天赋人权的原则 B.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C.导致了工人运动的频发 D.加强了联邦政府的权力
6.1701年英国颁布了《王位继承法》,一方面规定当王位世袭中断,承统不明或发生了纠纷时,议会有权确定王位继承人;另一方面又补充了限制王权的一些内容,如国王必须严格依照法律办事等等。《王位继承法》的出台
A.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 B.从法律层面保障英国代议制
C.使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D.使英国贵族政治逐渐被清除
7.1873年,君主派占多数的国民议会选举带有波旁王朝政治倾向的麦克马洪为法国总统,任期为1873-1879年,1876年麦克马洪宣布有共和倾向的西蒙内阁辞职。这可以反映法国
A.民主共和制尚未确立 B.1875年宪法的成效有限
C.政治斗争的错综复杂 D.封建势力主导政治局势
8.在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存在的70年中,先后更换过104届内阁,均每年两个,大约有17届内阁仅持续1个月,有一届内阁存在时间仅1天,以至于法国内阁常被称为“短命内阁”。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
A.立法权与行政权的制衡存在不足 B.共和派未能取得对君主派的优势
C.议会多数党派的产生由选民决定 D.精英阶层腐败损害政权的稳定性
9.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只是部分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至于议员候选人的财产资格限制仍旧很高,民主对底层人民来说依旧遥不可及。这说明在当时英国
A.工业资产阶级掌权 B.《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C.贵族垄断政治权力 D.民主政治有待逐步完善
10.有学者认为:美国1787年宪法使“联邦(政府)不再是各州的代理人,而是一个与州并列的独立的政府,可以自主地决定国家政策”。此观点意在说明,1787年宪法
A.剥夺了各州政府自治权 B.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力
C.实现了美国的政治独立 D.确立了三权分立体制
11.二战以来美国黑人掀起轰轰烈烈的民权运动,取得成效……2015年非裔男青年格雷因警察暴力执法伤重不治去世,全美多地黑人抗议,涉事警察无一人获罪。2021年枪杀两名黑人的白人青年腾豪斯被判无罪,引发美国多地抗议。据此推知,美国
A.消除种族歧视任重道远 B.社会普遍支持黑人民权
C.法律并未禁止种族歧视 D.司法部门无视法律权威
12.1733年,法国发动波兰王位继承战争时,英王乔治二世及出身德意志的卡罗琳王后一再敦促首相沃波尔介入大陆政治,沃波尔却予以坚决拒绝,他对王后称:“夫人,今年在欧洲有5万人被杀,但其中没有一个是英国人。”由此可见,当时英国
A.国王丧失宣战权力 B.内阁权力得到彰显
C.君主立宪制不成熟 D.对外政策摇摆不定
13.光荣革命后首位立宪君主威廉三世仍然拥有外交特权。1698—1700年,威廉运用外交特权与法国国王签订了两份瓜分西班牙帝国的条约,引发英国贵族阶层普遍不满。他们认为条约不符合英国利益,君主外交特权存在不合理性。在1701年初召开的议会中,威廉、托利党、辉格党从不同立场出发,共同变革了这项特权。此后,君主仍享有外交权威,但外交政策必须由内阁制定,外交决议还须交付议会核准。君主外交特权的变革
A.体现了“王在法下”的原则 B.促进了政党政治的兴起
C.受孟德斯鸠分权学说的影响 D.推动了责任内阁制形成
14.有学者在研究早期移居与家庭变化时发出这样的感慨,“迁移过程中相遇的人们在宗教、种族、社会地位和生活习俗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在相遇中家庭也在发生着改变。家庭是一个单位,同时也成为了混合体……17世纪英国到新英格兰(美国大陆东北角濒临大西洋、毗邻加拿大)的移民家庭显得与众不同,他们大多是由原有的家庭单位组成的移民,而不是像一些移民那样选择与外族人通婚。”造成这种“与众不同”特征的原因是
A.经济差异 B.法治差异 C.种族隔离 D.宗教迫害
15.巴尔格著《克伦威尔及其时代》指出:“新贵族……喜爱的是交付高额市价租的大租户,而不是交付小份租金的领有农。这些新贵族有时又是附近庄园使用雇农劳动的租地农业家或大公薄持有农,他们饲养牲畜供应伦敦市场,繁殖羊群和出售大批羊毛,并且常常是商业公司的股东、船主,手工工场的缔造者,以及海外商站的创建人。”这说明新贵族
A.采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 B.变成唯利是图的商人
C.与资本家争夺市场的矛盾尖锐 D.与旧贵族头衔没有任何联系
16.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扩大议会权力,限制王权,实行君主立宪制;1787年美国颁布宪法,确立“三权分立”原则,实行联邦制;1789年法国颁布《人权与公民权宣言》,提出人权、自由、平等、法治、人民主权等原则。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资产阶级革命胜利 B.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扩展
C.制度建设各有局限 D.民主自由平等的制度探索
17.英国革命推翻了查理一世统治,但从革命的上层领导者到社会百姓,许多人仍希望身为囚徒的查理一世复位。在议会对国王的审判中,多数人是勉强的。这一现象表明在英国
A.政治传统影响民众心理 B.民众普遍支持国王专制
C.议会处死国王是非法的 D.封建王权依然高于议会
18.1861年,撒丁王国首相加富尔等人推动参、众两院通过了只有一条条文的法律:撒丁王国的“国王维克托伊曼纽尔二世为自己、为其后裔领取意大利国王之头衔。”由上述材料可以推断,意大利
①实行的是君主立宪政体 ②撒丁王国力图实现国家统一
③废除了权力世袭的制度 ④封建君主攫取了统一的成果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9.“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是一句英国格言,典型地说明了民主宪政的特点。宪政就是让两个魔鬼友好地相处并相互制约,把恶作剧减少到最低的程度。这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关键和核心原则是
A.全体公民的参与程度 B.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C.市民的整体素质 D.革命的彻底性
20.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制度得到巩固和扩展。美、俄两国分别废除了本国的奴隶制和农奴制,其共同之处是
A.由对外战争失败激化社会矛盾引起
B.在平定内部叛乱过程中颁布了法令
C.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留了封建残余
D.为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
二、材料分析题
21.议会改革
材料一 18世纪后期,英国西北地区出现了曼彻斯特、伯明翰等新兴大工业城市。然而根据选举法,新兴城市没有议员名额,东南部各郡日渐衰落的农村地区和旧市镇却仍有选派议员的权利。国内要求改革议会的呼声渐起。温和派认为现在国家只保护土地贵族的权益,应该扩大议会选举权,并主张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以发展工商业。激进派提出了实行普选、秘密投票、排除禄虫、年度选举等要求。1815年以后,英国工人运动开始与民主运动结合起来,要求本阶级代表进入议会,为工人阶级争得政治权利。对此,执政的托利党人惠灵顿公爵表示,英国的议会制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制度,罗伯特·皮尔则认为扩大选举权和重新分配选区,将会毁坏现有宪法的平衡。辉格党领袖格雷认为明智的让步能够保卫财产,墨尔本甚至向女王表明:我不是很支持它,但我认为它不可避免。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王铭《1832年英国议会选举制度改革始末述论》等
材料二 1832年6月,在全国群情激愤背景下,英国议会通过改革法案:降低选举资格,城市居民凡年收入在10镑以上的房户主和年租在10镑以上的房客都有选举权;农村中的选举资格为年收入在10镑以上的土地所有者和年收入在50镑以上的租地农业家。同时取消56个人口不到2000人的“衰败选区”,增加了在工业革命过程中新兴起的大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利兹的代表名额。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初针对英国议会改革有哪几种观点。
(2)你怎么看待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进行阐释。
22.阅读材料,完戚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建国之初实行的是邦联体制,但是邦联体制在战后很快面临了许多无法解决的问题,到1786年初,美国全部债务合计超过了4200万美元,而各州每年向邦联政府仅上缴50万美元,只能维持政府的日常开支;邦联政府无权制定统一关税,币制也不统一,致使国内商品流通不畅,政府无力保护美国商人在海外的利益;邦联政府无权维持军队,1786年,谢斯起义发生后,无兵又无钱的邦联政府一筹莫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需要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
1787年美国在费域召开了制宪会议,为美国制定了第一个治国方案----1787年宪法。宪法确立了联邦体制,联邦政府为各州的中央政府,按“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1)最高立法机构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2)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对宪法负责,对国会的立法有否决权。(3)司法权属于各级法院。178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宪法10条修正案,用法律的形式保证了公民的人身与财产安全。但是,印第安人和广大黑人并不能享有这些基本人权,美国的联邦制度和民主制度仍有待完善。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邦联制下美国面临的无法解决的困局。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并予以简要评价。
试卷第2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1页
答案
1.B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凡议会定罪的人,国王都不能任意赦免”和所学知识可知,《王位继承法》使国王的权力受到进一步限制,使君主立宪得以完善,B项正确;制衡是指相互制约,材料仅仅强调约束国王权力,排除A项;C项不适合材料时间,排除;国王仍然掌握部分行政权,排除D项。故选B项。
2.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通过1787年确立了三权分立体制,其中议会对总统的行政权具有制衡作用,因此出现材料“美国参议院却否决了《凡尔赛条约》,导致美国最终没能参加自己一手推动建立的国际联盟”中的现象,说明的是参议院行使了宪法赋予的权力,C项正确;材料与防止总统权力膨胀的说法无关,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参议院正常履行自身的职责,宪法原则并未遭到破坏,排除B项;美国是三权分立体制,核心是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国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3.B
【详解】
材料内容出自1884年英国议会改革,重新规定选民的财产资格,扩大公民权范围,有利于提高工人阶级的政治地位,B项正确;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说法不符材料主旨,材料体现的是工人阶级地位的提高,排除A项;英国是多党制国家,势力比较大的是民主党和工党,排除C项;D项与1832年议会改革有关,排除。故选B项。
4.A
【详解】
根据材料“国会没有实质性的征税权”“并不是所有州都愿意按条约规定分摊费用,有的州则干脆赖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美国实行邦联制度,中央权力小,地方权力较大,不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和推动资本主义发展,即美国中央政府权威尚未构建,A项正确;材料主旨体现的是美国实行邦联制度,中央权力小,地方权力较大,并不是为了体现地方享有自治权利,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分权制衡原则是1787年宪法的主要原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地方权力较大,而不是对中央决策缺乏认同,排除D项。故选A项。
5.A
【详解】
材料反映了美国1787年宪法对黑人和印第安人在政治权利方面侮辱性的限制,体现了1787年宪法具有种族歧视色彩,这违背了天赋人权的原则,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1787年宪法具有种族歧视色彩,没有涉及到1787年宪法对社会经济、工人运动及联邦政府权力的影响,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6.B
【详解】
根据“一方面规定当王位世袭中断,承统不明或发生了纠纷时,议会有权确定王位继承人;另一方面又补充了限制王权的一些内容,如国王必须严格依照法律办事等等。”可得出《王位继承法》的出台是要进一步限制国王的权力,从法律层面保障英国代议制,B项正确;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是在《权利法案》颁布后,排除A项;C项是在责任制的确立后,排除C项;英国贵族仍然存在,排除D项。故选B项。
7.C
【详解】
据题意可知,法国君主派占多数的议会选举带有波旁王朝政治倾向的麦克马洪为总统,而麦克马洪又宣布有共和倾向的内阁辞职,由此可知看出各种政治势力的博弈,政治斗争错综复杂,C项正确;1875年法国确立了共和制度,排除A项;材料内容无法说明1875年宪法的成效,排除B项;材料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封建势力主导政治局势,排除D项。故选C项。
8.A
【详解】
法国的政体是共和制,宪法规定总统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参议院出于议会整体利益考虑,一般不会解散众议院, 与此相反,议会却经常对政府随意动用不信任权,导致倒阁现象频繁发生,说明法国立法权与行政权的制衡存在不足,A项正确;共和派已经取得对君主派的优势,使共和制得以长期保留下来,排除B项;议会多数党派的产生与倒阁现象频繁发生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法国政治体制的弊端,排除D项。故选A项。
9.D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1832年议会改革后,仍然有较高的财产限制,民主对底层人民来说依旧遥不可及,这说明的是民主政治有待逐步完善,D项正确;材料与工业资产阶级掌权的说法无关,排除A项;《权利法案》遭到破坏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1832年议会改革打破了贵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排除C项。故选D项。
10.B
【详解】
根据材料“联邦(政府)不再是各州的代理人,而是一个与州并列的独立的政府”可知联邦政府的权力增加,故全B项;美国1787年宪法没有剥夺各州的自治权,排除A项;美国在1787年宪法颁布前已经实现了政治独立,排除C项;材料涉及联邦制,未涉及三权分立,排除D项。故选B项。
11.A
【详解】
材料“2021年枪杀两名黑人的白人青年腾豪斯被判无罪,引发美国多地抗议”体现的是美国至今仍然存在种族歧视现象,说明的是消除种族歧视任重道远,A项正确;B项错在“普遍”,排除;美国通过立法禁止种族歧视,排除C项;无视法律权威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12.B
【详解】
据题意可知,英国的首相能够拒绝英国国王和往后的要求,说明掌握行政权的是英国首相,英国内阁的权力得到彰显,B项正确;根据材料内容并不能说明英国国王丧失宣战的权力和对外政策摇摆不定,排除AD项;英国内阁权力得到彰显是英国君主立宪制成熟的表现,排除C项。故选B项。
13.D
【详解】
根据材料“在1701年初召开的议会中,威廉、托利党、辉格党从不同立场出发,共同变革了这项特权。此后,君主仍享有外交权威,但外交政策必须由内阁制定,外交决议还须交付议会核准”可知,君主外交特权的变革,使得外交政策的制定由国王转移到内阁,推动了责任内阁制形成,D项正确;材料中君主外交特权的变革有利于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推动了责任内阁制形成,A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B项;孟德斯鸠分权学说主张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种国家权力分别由不同机关掌握,各自独立行使、相互制约制衡,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14.D
【详解】
17世纪英国到新英格兰(美国大陆东北角濒临大西洋、毗邻加拿大)的移民家庭多数是因为宗教迫害而移民,因此其大多是由原有的家庭单位组成的移民,D项正确;17世纪英国到新英格兰的移民与经济、法治、种族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15.A
【详解】
材料中新贵族饲养牲畜供应伦敦市场,出售大批羊毛,常常是商业公司的股东、船主、手工工场的缔造者以及海外商站的创建人。说明新贵族从事于商业活动,结合当时实际情况可知,新贵族采用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场,参与商业公司活动,A项正确;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新贵族属于资产阶级化的贵族,与资本家争夺市场的矛盾尖锐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新贵族与旧贵族在头衔上有联系,只是二者的经营方式不同,排除D项。故选A项。
16.D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美国颁布1787年宪法,确立“三权分立”原则,实行联邦制;1789年法国颁布《人权与公民权宣言》,提出了一系列民主自由平等原则。因此,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民主自由平等的制度探索,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民主自由平等的制度探索,“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英美法,不能体现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扩展,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民主自由平等的制度探索,未涉及制度建设的局限,排除C项。故选D项。
17.A
【详解】
根据“但从革命的上层领导者到社会百姓,许多人仍希望身为囚徒的查理一世复位。”可以看出,英国长期推行专制制度,因此民众对于君主有所留恋,反映出政治传统影响民众心理,A项正确;普遍的说法太绝对,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处死国王,排除C项;国王的权力已经被限制 ,排除D项。故选A项。
18.A
【详解】
从材料中的“首相、国王”可以判断出意大利推行的是君主立宪制,①符合题意;从材料中的国王头衔来看,撒丁王国力图实现国家统一,②符合题意;材料与废除权力世袭制度及封建君主攫取了统一的成果的说法无关,排除③④。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点睛】
19.B
【详解】
根据“宪政就是让两个魔鬼友好地相处并相互制约,把恶作剧减少到最低的程度。”可得出强调的是权力的相互制约与平衡,限制专制,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ACD项。故选B项。
20.D
【详解】
根据所学,美、俄两国分别废除了本国的奴隶制和农奴制是指美国独立战争废除黑奴制。俄国农奴制改革废除农奴制。二者都为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D项正确;AC项符合俄国,B项符合美国,排除ABC项。故选D项。
21.
(1)主张议会改革:温和派主张扩大议会选举权,维护工业资产阶级利益;激进派要求实行普选,严格选举制度;工人阶级主张工人代表进入议会。
反对议会改革:托利党反对议会改革辉格党主张向改革派做出让步
(2)工业革命完成,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民主制度不断完善。工人阶级力量发展和工人运动兴起。议会改革扩大了选举权,降低了选举资格限制,增加了新兴工业城市的议会名额,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获得更多议席。有利于工业资产阶级地位的提高,促进了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但是,忽视了工人阶级的利益,并未实现普选,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的局限性。
【详解】
(1)主张议会改革:根据材料“温和派认为现在国家只保护土地贵族的权益,应该扩大议会选举权,并主张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以发展工商业”可知,温和派主张扩大议会选举权,维护工业资产阶级利益;根据材料“激进派提出了实行普选、秘密投票、排除禄虫、年度选举等要求”可知,激进派要求实行普选,严格选举制度;根据材料“1815年以后,英国工人运动开始与民主运动结合起来,要求本阶级代表进入议会,为工人阶级争得政治权利”可知,工人阶级主张工人代表进入议会。反对议会改革:根据材料“执政的托利党人惠灵顿公爵表示,英国的议会制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制度,罗伯特·皮尔则认为扩大选举权和重新分配选区,将会毁坏现有宪法的平衡。辉格党领袖格雷认为明智的让步能够保卫财产,墨尔本甚至向女王表明:我不是很支持它,但我认为它不可避免”可知托利党反对议会改革,辉格党主张向改革派做出让步。
(2)阐释: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从改革的原因、内容以及影响等方面阐释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可知工业革命完成,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民主制度不断完善。工人阶级力量发展和工人运动兴起。议会改革扩大了选举权,降低了选举资格限制,增加了新兴工业城市的议会名额,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获得更多议席。有利于工业资产阶级地位的提高,促进了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但是,忽视了工人阶级的利益,并未实现普选,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的局限性等等。
22.
(1)困局:邦联政府财政困难;国家缺乏统一经济政策,不能有效地促进国内贸易;在国际上无力维护本国利益;不能维护资产阶级统治。
(2)变化:从邦联制转变为联邦制。简评:实践了启蒙思想;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防止了专制出现;开创了共和制;具有资产阶级民主历史局限性。
【详解】
(1)困局:根据材料“到1786年初,美国全部债务合计超过了4200万美元,而各州每年向邦联政府仅上缴50万美元,只能维持政府的日常开支”可知,邦联政府财政困难;根据材料“邦联政府无权制定统一关税,币制也不统一,致使国内商品流通不畅,政府无力保护美国商人在海外的利益”可知,国家缺乏统一经济政策,不能有效地促进国内贸易;在国际上无力维护本国利益;根据材料“邦联政府无权维持军队,1786年,谢斯起义发生后,无兵又无钱的邦联政府一筹莫展”可知,不能维护资产阶级统治。
(2)变化:根据材料“美国建国之初实行的是邦联体制”“1787年美国在费域召开了制宪会议,为美国制定了第一个治国方案----1787年宪法。宪法确立了联邦体制,联邦政府为各州的中央政府”可知,从邦联制转变为联邦制。简评:根据材料“宪法确立了联邦体制,联邦政府为各州的中央政府,按‘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1)最高立法机构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2)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对宪法负责,对国会的立法有否决权。(3)司法权属于各级法院。178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宪法10条修正案,用法律的形式保证了公民的人身与财产安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实践了启蒙思想;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防止了专制出现;开创了共和制等方面评价其积极性;根据材料“印第安人和广大黑人并不能享有这些基本人权,美国的联邦制度和民主制度仍有待完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具有资产阶级民主历史局限性。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