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部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四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中部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四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15 08:50: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历史纲要下第四课中古时期的亚洲课时训练
满分:100分 时间:60分
一、单选题
1.据古印度诗集《梨俱吠陀》描述,不同种姓是由巨人普鲁沙身体不同部分转化而成。经学者研究,这可能是婆罗门教祭司后来补进去的。若这一推测成立,祭司的目的是
A.维护君主统治 B.树立婆罗门教的权威
C.强调职业世袭 D.证明种姓制度合理性
2.在阿拉伯帝国建立之初,“波斯人中有继续信奉祆教的,有改奉伊斯兰教的;罗马人和埃及人中有继续信奉基督教的,有改奉伊斯兰教的;犹太人中有继续信奉犹太教的,有改奉伊斯兰教的”。在这种形势下,帝国统治者采取的最有效措施是
A.推行罗马法律 B.改造伊斯兰教 C.扩大帝国版图 D.翻译异族文化
3.中世纪的西方文化,比起同时代的阿拉伯、印度和中国都要落后,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几乎灭尽,赖有阿拉伯文版本将其保存,并在中世纪的后期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阿拉伯文化的西传,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这表明阿拉伯文化
A.推动了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 B.促成了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
C.在保存和传播西方文化上影响深远 D.在沟通东西方文化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4.《高丽史》记载:“三国以前,未有科举之法,首建学校,而科举取士,未遑焉。光宗用双翼(五代后周官员)言,以科举选士,自此文风始兴。大抵其法,颇用唐制。”据此可知,高丽
A.科考以进士科与明经科为主 B.仿照唐代糊名制以防止舞弊
C.选官制度是模仿中国的产物 D.朝廷与后周的关系非常密切
5.奥斯曼帝国征服君士坦丁堡后,政府不仅任命希腊正教的头面人物为希腊正教徒的大教主和文职首领(管辖希腊人及不同族群的东正教徒),还分别任命了亚美尼亚教派的主教和伊斯坦布尔的犹太教大拉比为各自的首领。此举反映出
A.帝国统治模式的创新 B.不同文化与族群交融
C.因俗而治的统治特点 D.政教分离的政治特点
6.“疫病观”是了解古代社会思想的手段之一。……9世纪,日本选择性地吸收了中国“天行气”观念,并在“崇神”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不同于中国的“天行疫”的观念;10世纪,日本摒弃了“天行疫”的观念,通过对中国中医学理论的吸收,提取了“时行疫”的观念。材料意在说明
A.中、日两国古代疫病观存在较大差异
B.日本对中国古代疫病观的选择性吸收
C.中国古代“天行疫”观念早于日本
D.古代中医观念对日本传统医学的影响
7.早期的阿拉伯地理学著作,多为道路指南。后来,地理学知识得到了广泛运用。在9-14世纪,阿拉伯帝国出现了苏莱曼、麦斯欧迪、白图泰等大批著名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欧洲正是通过学习他们的地理学著作,才逐步了解和熟悉亚洲及东非地区的。据此可知,阿拉伯地理学的发展
A.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B.加剧了帝国的对外扩张
C.适应了远距离贸易的发展 D.推动了翻译运动的发展
8.据《阿拉伯通史》记载:“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 B.阿拉伯人垄断东西方商业贸易
C.阿拉伯商人的贸易范围非常广泛 D.奴隶制是阿拉伯帝国扩张的基础
9.奥斯曼帝国的苏丹被认为是贵族生命和财产的保护者,而贵族是苏丹的奴仆;苏丹是农民的“牧羊人”,农民则是苏丹圈养的“羊群”;苏丹还是宗教领袖。这说明
A.苏丹成为凝聚社会的重要力量 B.苏丹的地位高于宗教领袖
C.苏丹是各界共同推举的产生的 D.苏丹只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
10.笈多帝国时期,国王常向婆罗门、佛教寺院、印度教神庙赠送大量的土地,当时,佛教受印度教的影响,演化出一种新的形式——大乘佛教,与传统佛教相比,大乘佛教约束较少。这从侧面反映了笈多帝国
A.宗教政策较为宽松 B.佛教势力十分衰弱
C.各种宗教融为一体 D.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11.《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以王后给国王讲故事为线索,把几百个故事串联起来,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这反映阿拉伯
A.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B.在广大地区从事陆上和海上贸易
C.继承、发展、融合古代世界文化 D.起着东西方文化交流桥梁的作用
12.巴格达作为王朝的首都,东濒底格里斯河、西临幼发拉底河的岛屿,是一个世界性的市场。所有的船只都将在这里停泊,顺流而下运来的货物,也将在这里停卸。无疑,它将成为世界上最繁荣的城市。以上内容描述的情形最有可能出现在
A.印加帝国 B.阿拉伯帝国 C.德里苏丹国 D.罗马帝国
13.公元8—9世纪,许多哈里发派遣使者到希腊去搜集各种书籍,特别是数学和医学方面的书籍。10世纪时,阿拉伯统治者曾派人到埃及和两河流域购买古籍或其手抄本。这些做法
A.体现阿拉伯帝国实行政教合一 B.意在搭建起东西文明交流的桥梁
C.推动了阿拉伯帝国文化的勃兴 D.旨在传播古希腊的人文主义精神
14.12世纪,欧洲掀起了翻译阿拉伯文献的热潮。希腊原始文献经叙利亚文,到阿拉伯文,再被译成拉丁文。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哲学著作、欧几里得和托勒密的科学著作,开始为欧洲人所熟悉。这次大翻译运动的主要背景是
A.文艺复兴在欧洲不断扩展 B.欧洲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猛
C.天主教会势力大幅度衰落 D.东西方交流的渠道开始打通
15.“他们将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度数学、稻米、棉花、食糖传入欧洲,丰富了欧洲各国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促进了欧洲社会发展的进程,不愧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伟大使者。”材料中的“他们”是指
A.土耳其人 B.阿拉伯人 C.基督教徒 D.西方殖民者
16.16世纪末,面对日本的入侵,请求中国明朝派军队支援的国家是
A.印度 B.波斯 C.朝鲜 D.阿拉伯
17.12—13世纪,阿拉伯哲学家的著作传入欧洲,对欧洲经院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被西方称为阿维罗伊的伊本·鲁世德影响最大,他的著作被规定为巴黎大学和其他高等学校的教科书。这表明中世纪
A.阿拉伯文化与欧洲文化相互影响 B.阿拉伯文化的传入推动欧洲社会发展
C.阿拉伯文化比同期西方文化先进 D.西方教育发展取决于阿拉伯文化传入
18.朝鲜王朝有各种考试时间不确定的科举考试,又称“别试”。具有代表性的别试,朝鲜国王也会亲临考场,其中著名的有以成均馆的儒生为考试对象的“谒圣试”等。材料说明
A.儒家思想在朝鲜成为了主流文化
B.高丽王朝科举考试和中国完全一样
C.朝鲜制度受到中国官僚制度的影响
D.殿试成为朝鲜选官制度的最高规制
19.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皈依佛教,向佛教僧团捐赠大量财产和土地,在各地兴建佛教建筑,但他并不强迫其他人信奉佛教。据此推知,阿育王
A.推动佛教的发展 B.确立佛教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C.推动佛教向海外传播 D.传播佛教以实现古代印度的统一
20.公元7~13世纪,阿拉伯学者们吸收了希腊、罗马、印度、波斯、中国等国的文化营养,与本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并加以发扬光大,创造了灿烂的阿拉伯文化。这表明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是
A.统一阿拉伯半岛 B.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
C.建立了伊斯兰教 D.沟通东西,兼收并蓄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的阿拉伯人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希腊的理性传统,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等各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的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家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欧洲语言中的大多数星宿的名称都来源于阿拉伯语。从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才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来了心灵解放的“大跃进”,促进了发展自由思想的伟大进步,导致了文艺复兴的到来。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
——摘编自蔡德贵《中世纪阿拉伯人对哲学和科学的贡献》
材料二 拜占庭帝国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果,在以后的时代里,它无视西欧城市出现后悄然兴起的文明新因素,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拜占庭人认为,他们的职责在于保存祖先的遗产而不在于创新,这种封闭保守的心态持续了若干世纪之后,拜占庭文明终于被历史大潮所淘汰。
——摘编自朱寰《世界中古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拉伯对欧洲社会的影响,并据此回答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所起的作用。
(2)概括材料二中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综合材料一和二你能得到怎样的启示?
22.阿拉伯人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中作出的贡献
(史料)在634年到750年,阿拉伯人建立起一个西起比利牛斯山脉,东至中国边境的帝国。……帝国建立后的经济繁荣又使阿拉伯商人的足迹踏遍了亚、非、欧三洲。商业贸易频繁交往的同时,科学文化的交流也大大加强了。阿拉伯的统治者对异族文化的宽容态度促成了中世纪阿拉伯科学的进步。在地理上,阿拉伯联系了东方和西方;在文化上,阿拉伯在东西方之间承当了科学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印度的科学文化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阿拉伯传入欧洲的;在历史上,阿拉伯文化对欧洲科学的发展也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阿拉伯的文化是在同时吸收了古希腊和古东方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阿拉伯科学形成的过程本身就是东西方文化的一次大融合。
——摘编自张帅《阿拉伯文明的起落》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人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中作出的贡献。
试卷第2页,共5页
试卷第3页,共5页
答案
1.D
【详解】
根据“不同种姓是由巨人普鲁沙身体不同部分转化而成。”可得出祭司试图通过天生的转化来证明种姓制度合理性,以欺骗民众,D项正确;ABC项不是其目的,排除ABC项。故选D项。
2.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帝国建立之初,面对各地区的宗教信仰不同,帝国统治者采取的有力措施是翻译异族文化,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巩固了帝国的统治,D项正确;阿拉伯帝国并未推行罗马法律及改造伊斯兰教,排除AB项;扩大帝国版图并不会解决各地区的宗教信仰不同的现状,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详解】
材料“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几乎灭尽,赖有阿拉伯文版本将其保存”“阿拉伯文化的西传,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强调的是阿拉伯文化对于保存和传播西方文化上具有重要地位,C项正确;A项说法仅是材料的一方面,排除;材料未涉及对欧洲社会转型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对东西方文化沟通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高丽王朝在三国以前,没有科举制,后来学习唐朝,以科举选士,自此文风始兴。结合所学可知,高丽王朝学习唐朝的典章制度,材料中学习唐朝的科举选官制度就是模仿中国的产物,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科考以进士科与明经科为主”,排除A项;中国宋代实行糊名制,排除B项;仅凭材料无法说明朝廷与后周的关系非常密切,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详解】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奥斯曼帝国征服君士坦丁堡后,仍然对不同教派的重要人物委以重任,说明的是因俗而治的统治特点,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奥斯曼帝国因俗而治的统治特点,与帝国统治模式创新无关,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文化、族群交融无关,排除B项;奥斯曼帝国属于政教合一的国家,排除D项。故选C项。
6.B
【详解】
日本的疫病观受到中国思想的影响,但是其从“天行疫”到“时行疫”观念的变化,体现出日本在选择中国古代疫病观时,带有一定的选择性,B项正确;根据材料“日本选择性地吸收了中国”“通过对中国中医学理论的吸收”可知,材料重点强调了日本对中国疫病观的选择性吸收,材料重点不是罗列中日两国古代疫病观的巨大差异,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天行疫”是日本在中国“天行气”观念基础之上形成的自己的疫病观,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日本对古代中国医学吸收转化,凸显了日本本身的疫病观念变化,而非强调古代中医对日本医学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7.A
【详解】
材料“欧洲正是通过学习他们的地理学著作,才逐步了解和熟悉亚洲及东非地区的”体现的是阿拉伯人地理学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A项正确;材料与帝国对外扩张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远距离贸易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翻译运动指的是中世纪阿拉伯帝国开展翻译介绍古希腊和东方科学文化典籍的大规模、有组织的学术活动,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8.C
【详解】
根据“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可知,阿拉伯商人的贸易范围非常广泛,故C项与题意吻合。材料只提及巴格达一个城市,缺乏与其他城市的比较,故不能得出“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这一结论,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阿拉伯人垄断东西方贸易,排除B项;材料并未反映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过程,也并未提及奴隶制和阿拉伯帝国扩张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9.A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苏丹是凝聚社会的重要力量,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苏丹的选任,排除C项;奥斯曼帝国的苏丹就是宗教领袖,排除B项;奥斯曼帝国的苏丹是有实权的,排除D项。故选A项。
10.A
【详解】
根据材料“常向婆罗门、佛教寺院、印度教神庙赠送大量的土地”“受印度教的影响”“约束较少”,可得出当时各种宗教并存,互相影响,教义较自由,这从侧面反映出帝国宗教政策较为宽松,A项正确;材料看不出佛教势力衰弱,排除B项;材料看不出各种宗教合一,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A项。
11.C
【详解】
据材料“《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故事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可知,体现了阿拉伯文化对其他地区文化的吸收、融合,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阿拉伯文化的特点,而未涉及其疆域,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其商业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阿拉伯的文化,而不是阿拉伯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
12.B
【详解】
巴格达是阿拉伯帝国的城市,故选B项;印加帝国是11世纪至16世纪时南美洲统一的封建主义君主专制帝国,该帝国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在秘鲁库斯科省,排除A项;德里苏丹国是13~16世纪突厥人和阿富汗人军事贵族统治北印度的伊斯兰教区域性封建国家的统称,由于先后有5个王朝在德里进行过统治,而且这些王朝首都始终位于德里,故而被统称为德里苏丹国,排除C项;罗马帝国,公元395年后分为:西罗马帝国:公元395年-公元476年;东罗马帝国:公元395年-公元1453年),是以地中海为中心,跨越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 ,排除D项。故选B项。
13.C
【详解】
根据“许多哈里发派遣使者到希腊去搜集各种书籍,特别是数学和医学方面的书籍。10世纪时,阿拉伯统治者曾派人到埃及和两河流域购买古籍或其手抄本”可知阿拉伯帝国的哈里发到东西方搜集文化典籍,这些做法就有利于吸取外来文化,推动阿拉伯文化的勃兴,C项正确;搜集其他地区的文化典籍不能说明阿拉伯帝国实行政教合一,排除A项;这些做法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文明的交流,但不是哈里发的主观意图,排除B项;其目的并不是传播希腊的人文主义精神,排除D项。故选C项。
14.B
【详解】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古典文献的翻译是十字军东征后文化交流加深的结果,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欧洲对古典文化的强烈需求,反映了12世纪以来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B项正确;文艺复兴始于14世纪,排除A项;天主教会势力的大幅度衰落是在文艺复兴以后,排除C项;“开始”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15.B
【详解】
根据所学,阿拉伯人不仅创造了伊斯兰文化,而且为保存和传播古代文化、沟通东西方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如材料中的,将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度数学、稻米、棉花、食糖传入欧洲等,B项正确;综合以上分析,排除ACD项。故选B项。
16.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末,面对日本的入侵,朝鲜请求中国支援。明朝派军队赴朝作战,明朝大将军李舜臣在战斗中牺牲,经过7年的艰苦战斗,中朝军民取得抗击日本侵略的胜利,C项正确;ABD项在当时没有请求中国支援,排除ABD项。故选C项。
17.B
【详解】
依据题干“阿拉伯哲学家的著作传入欧洲,对欧洲经院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可见反映了中世纪时期阿拉伯文化的传入有利于欧洲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发展,B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阿拉伯文化对欧洲文化的影响,但没有反映欧洲文化对阿拉伯文化的影响,无从得出相互影响,排除A项;仅凭阿拉伯文化传入欧洲推动欧洲社会的发展,不足以得出阿拉伯文化一定比同期西方文化先进,不同文化之间可以相互取长补短,但不一定体现出优劣之分,排除C项;西方教育的发展受到阿拉伯文化的影响,但“取决于”一词说法过于绝对化,夸大阿拉伯文化传入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
18.C
【详解】
根据材料中“朝鲜王朝有各种考试时间不确定的科举考试”、“以成均馆的儒生为考试对象的‘谒圣试’”及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诞生于中国,朝鲜实行的科举制是对中国的效仿,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儒家思想在朝鲜王国的地位,A项排除;“完全一样”说法错误,B项排除;材料未涉及殿试,D项排除。故选C项。
19.A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阿育王信仰并捐助佛教,但不强迫其他人信仰佛教,这可以推断出阿育王资助佛教,推动佛教的发展,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将佛教确立为主要宗教,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佛教的外传,排除C项;材料与印度统一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0.D
【详解】
材料“阿拉伯学者们吸收了希腊、罗马、印度、波斯、中国等国的文化营养,与本民族文化融为一体”体现的是阿拉伯学者对东西方文化的吸收,D项正确;材料与阿拉伯半岛的统一、政教合一国家的建立及伊斯兰教的建立说法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21.
(1)影响: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影响了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将被湮没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成果保存下来并重新传回欧洲,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条件。作用: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媒介。
(2)原因: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封闭保守、不思创新。启示:世界文明具有多元性和共容性;文明在交流中发展,在创新中进步;封闭导致落后,开放促进发展;闭关锁国导致落后挨打;开放促进国家繁荣富强。(答出两点即可)
【详解】
(1)根据材料“中世纪的阿拉伯人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希腊的理性传统,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等各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的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家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欧洲语言中的大多数星宿的名称都来源于阿拉伯语”可知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影响了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根据材料“……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才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促进了发展自由思想的伟大进步,导致了文艺复兴的到来。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可知将被湮没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成果保存下来并重新传回欧洲,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条件。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人在东西文明交流中的作用是桥梁、媒介。
(2)根据材料“拜占庭帝国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果,……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职责在于保存祖先的遗产而不在于创新”可知拜占庭灭亡的原因有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封闭保守、不思创新。结合阿拉伯对欧洲社会的影响及拜占庭灭亡的信息,告诉我们要在创新中进步,世界文明具有多元性和共荣性,要不断发展学习,不可闭关锁国。
22.提示:贡献:阿拉伯人保存并传播了东西方的古代文化;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媒介;阿拉伯人吸收其他地区的文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融合。
【详解】
根据“阿拉伯在东西方之间承当了科学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印度的科学文化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阿拉伯传入欧洲的;在历史上,阿拉伯文化对欧洲科学的发展也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等信息可知,阿拉伯人保存并传播了东西方的古代文化;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媒介;根据“阿拉伯的文化是在同时吸收了古希腊和古东方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阿拉伯科学形成的过程本身就是东西方文化的一次大融合”可知阿拉伯人吸收其他地区的文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融合。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