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部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五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中部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五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15 08:51: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历史纲要下第五课古代非洲与美洲课时训练
满分:100分 时间:60分
1.“那里有爬满青藤的金字塔,有古木参天的城市废墟,有令人瞠目的巨大而精美的雕刻艺术,有无数让人难以解释的谜团……奥尔梅克、托尔特克、阿兹特克……难以计数的黄金在无人知晓的洞穴、深井中沉睡,直到欧洲人背着火枪的身影在密林外闪现……”这段描述可能出自
A.《古代近东文明——古代两河文明、埃及文明、波斯文明研究》
B.《亚历山大远征记》
C.《探寻古罗马文明》
D.《黄金帝国的落日:追踪美洲古代文明》
2.阿兹特克人从沼泽地和湖泊中开垦出农田,然后分成小块,叫浮田或者“漂浮的花园”。他们在农田种植的农作物有
A.玉米、甘薯、马铃薯 B.大麦、小麦、水稻
C.水稻、玉米、大麦 D.玉米、甘薯、小麦
3.据史料记载,阿兹特克人的学前教育在家中完成,十岁到十五岁进入公共学堂学习,由氏族酋长监督;学校种类多样,主要有平民学堂、女子学堂、贵族神学院、音乐学院以及神庙的修道室等。据此可知阿兹特克人的教育
A.鼓励人的全面多元发展 B.注重平等、民主意识的灌输
C.形成了全民参与的体系 D.以维持社会正常运行为目的
4.著名的东非阿克苏姆巨石碑,据称已有1700年历史。不少石碑上刻有文字,记载着过往国王的丰功伟绩,最高的一座石碑高33米。这反映了
A.古代东非文明具有封闭性特点 B.阿克苏姆王国国势强盛和王权强大
C.古代东非地区建筑业较为发达 D.阿克苏姆王国王权统治有神秘色彩
5.“世界末日”的传言源自玛雅预言,电影《2012》就是以此为噱头拍摄的,但实际上这是对玛雅历法的误解。2012年12月21日只是玛雅“长计历”中的一天,象征着一个“大循环”的结束,它与灾难、异象等自然现象没有任何关系。这说明
A.玛雅文化缺乏科学性,必须抛弃 B.弘扬科学反对伪科学具有现实意义
C.要尊重异域文明,多包容多接受 D.玛雅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持久
6.古代东非国家广泛使用奴隶劳动,一般都以种植瓜果蔬菜的园艺业为主,辅之以畜牧、狩猎、采矿、制陶和建筑业。阿拉伯商人从印度、波斯和中国等地把各种手工业品输入非洲。作为交换,当地出口黄金、象牙和奴隶。这反映了古代东非国家
A.具有多元化的经济结构 B.其官营手工业技术先进
C.已形成成熟的商业网络 D.基本上能实现自给自足
7.印加的马丘比丘遗址的主要建筑分为农业区、手工业区、皇家区、宗教区等;沿着陡峭山坡层层建造房屋;从山顶向各个方向修建的供水渠道;还有庄严的皇家墓葬,还有日晷、采石地点等。该遗址反映了
A.印加文化继承了玛雅文化的精华 B.马丘比丘是拉丁美洲政治中心
C.阿兹特克人发达的城市建设水平 D.印第安人高超的城市建筑艺术
8.有学者指出:“目前考古学家证实,关于秘鲁和中美洲的相互关系,从公元前1000年到西班牙人入侵这段漫长的时期里,没有一件实物或一篇记录足以证明这些地区之间确实存在着影响和接触。”该学者意在说明
A.欧洲人入侵拯救了印第安人 B.印第安族群之间敌对严重
C.印第安文明发展的速度快 D.印第安文明发展的封闭性
9.“在桑海帝国阿斯基亚王朝时期,它是西非的文化和宗教中心,享有‘尼日尔河畔的明珠’、’撒哈拉以南的利物浦’等美誉”。材料中的“它”最有可能是下列哪座城市
A.开罗 B.廷巴克图 C.巴格达 D.大马士革
10.“使用铁器的农耕者班图人取代了居住在南方次大陆的食物搜寻者,他们将俾格米人驱赶到森林中最孤立的地带,把桑人排挤到卡拉哈里沙漠中无法耕种的地方。”这说明班图人迁徙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数量的激增 B.征服能力的增强
C.外族入侵的威胁 D.冒险精神的刺激
11.1891年古文物专家本特写道:“我对这地区(古津巴布韦)的废墟古物没有多少信心。我认为,它们都是本地的。”可在挖出四只皂石鸟后写道:“(这些艺术品)似乎弹奏着古代地中海文明的弦音……一句话绝不是非洲的。”这一转变说明
A.古津巴布韦文化曾受到外来文化影响
B.古代地中海文明是古津巴布韦文化源头
C.对非洲文明存在种族歧视的错误倾向
D.本特认为这一遗址是非洲文明最高成就
12.希林顿《非洲史》:“考古证据显示,东非的大湖区和乍得湖之间的地区,在公元前1000至前600年期间,存在过早期的炼铁活动,这时西亚技术尚未传播到埃及。”这说明
A.东非沿岸总体落后于西非地区 B.自然环境不会影响文明的发展
C.人类文明的产生具有多源特征 D.非洲大陆最早掌握了冶铁技术
13.1375年,在欧洲人绘制的地图上,马里国王曼萨 穆萨一手拿着金权杖,一手拿着金块,地图上对其的解说为:这个黑人皇帝,因其国家黄金之富有,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富有和显贵的皇帝。这表明当时
A.西非的文明发展程度高于欧洲 B.欧洲人对非洲极力殖民
C.马里国家的名声远播至欧洲 D.曼萨 穆萨仰慕欧洲文化
14.阅读下表内容,据此可知
帝国 统治方式
秦朝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
罗马帝国 元首制、行省制
印加帝国 国王、四大政区
A.人类文明进程具有规律性 B.集权政治是古代世界普遍选择
C.三大古代文明有一定渊源 D.人类政治文明多样性并不明显
15.有位荷兰商人在1602年访问非洲西部的贝宁后留下了这样的记载:“进城时,是走在一条未经铺设的大马路上,马路长一里。有一座很高的堡垒,其土墙很厚,周围有一条又深又宽的沟渠。……城里的住宅排列得很整齐,一幢紧挨一幢,间距均等,就像荷兰的住房一样。”材料可用于说明,当时的西非国家
A.城市建设规整有序 B.城市建设规模宏大
C.商品贸易十分发达 D.建筑吸收异域特征
16.阿兹特克太阳历也称季节历,规定一年18个月,每月20日,年末5日为凶日,总共365天。其记录最详细的是种植和休耕时间及雨季与旱季何时出现等。材料可以论证( )
A.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制约 B.天文历法与生产实践的关联
C.自然条件决定农业文明高度 D.农业生产与社会科学的对立
17.10世纪后,东非诞生了一系列的城邦,基尔瓦是其中的一个。《基尔瓦编年史》对于基尔瓦城邦的建立记载道:七艘来自设拉子(伊朗的城市)的船在东非沿岸建立了七个城邦,其中的第六个就是基尔瓦。基尔瓦的创始人是用绕岛一周的布匹从当地的王手中买下这块地方的。材料虽然具有文学性,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
A.东非城邦的建立和商品贸易密不可分
B.东非城邦都是伊朗人建立的
C.材料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史料价值低
D.东非文明诞生时间比较晚
18.“世界末日”传言源自对玛雅历法的误解。这一天本是玛雅“长计历”中的天,象征着一个“大循环”的结束,它与灾难、异象等自然现象没有任何关系。这说明
①必须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形成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
②玛雅文化含有大量神秘主义内容,对当今社会没有借鉴意义
③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不能一味推崇外来文化,要做到批判继承
④玛雅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持久,必须坚持包容性才能增强对外来文化的理解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19.(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史前时代的几百万年中有两大转变为以后的全部历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一是灵长类逐渐转变为人类,即具有思维能力的真正的人类;其二是人类的先祖从坐享大自然恩赐的食物采集者转变成日益摆脱大自然束缚、掌握自己命运的食物生产者。”可说明此观点的史事是
A.中美洲是玉米、甘薯的原产地 B.人们用火取暖、烧烤食物
C.人们在一定范围内过着迁徙生活 D.人们采集可食的植物果实
20.庙宇和府邸建在城市的中心广场周围,与碑石、石座(祭祀时最高统治者的宝座)球戏场组成宏伟的建筑群,这显示出玛雅社会宗教与政治的合一和集权。平民百姓则散居在城市郊外。材料中房屋建筑的布局
A.反映了玛雅宗教地位高 B.体现了玛雅的社会面貌
C.表明玛雅公共设施齐全 D.扩大了中心城区的面积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料一)玛雅人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由于农业生产的需要,他们观测天象,制定了精确的历法。……玛雅文字被视作神的创造,使用文字的权利均为祭司垄断。……尤其是他们的建筑工程已达到了古代世界很高的水平。
——王斯德《世界通史》
(史料二)一度被人类的英雄主义所征服的执拗不驯的大自然挣脱了束缚,导致曾经是文明的家园……又恢复到了旧有的宇宙洪荒状态。……这些废墟非常雄辩地告诉我们,玛雅文明的创造者们当年成功地发起的那场与自然环境的斗争是多么激烈。
——汤因比《历史研究》
(史料三)当玛雅文明达到鼎盛的时候,迅速增加的人口超过了农业所能保障的极限……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神权政治所能寻求的,不可能是科学的解决办法,而只是更虔诚地膜拜神灵。于是,更多的神庙出现在玛雅的土地上,更多耗费民力的宗教仪式频繁地举行。在这种恶性循环当中……玛雅的辉煌成为历史的陈迹。
——杭侃《玛雅文明:文明的另一种模式》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玛雅文明的主要成就。
根据史料二,指出汤因比分析玛雅文明衰落的角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材料三对玛雅文明的衰落作出了何种不同的解释?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非洲人向他们(穆斯林)提供象牙、奴隶、鸵鸟羽和黄金,这些黄金最终多数流入欧洲,到1400年时,整个西非商业道路纵横交错,贸易中心星罗棋布……伊斯兰教促进了苏丹(黑人之国)的文化生活,随着古兰经学校的建立,识字的人越来越多,学者们在廷巴克图的大学里从事最高深的研究,自由出入移斯林世界的其他大学…此外,西非帝国(包括加納帝国、马里帝国和桑海帝国)的行政管理较为先进,其中桑海帝国最为突出,它划分为界限明确的几个省,各省均设有总督。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印加人在全国修建密集道路网,全长共一万多公里…凭借蒙山峻岭建成田系统,培育出多种农作物,掌趯纺织技术,能用浇铸法制造金属器县……同时,他们研究天文历法,采用“结绳记事”,设立“知识之家”教育体系…1533年,西班牙殖民武装攻占库斯科,印加帝国逐渐走向灭亡。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西非帝国与印加帝国的类似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非帝国和印加帝国各自的经济发展措施,并分析影响古代帝国制定经济措施的因素。
试卷第2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1页
答案
1.D
【详解】
材料中的奥尔梅克、托尔特克、阿兹特克等地区均位于美洲,因此D项正确;ABC项均与美洲地区无关,排除。故选D项。
2.A
【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阿兹特克人分布于美洲,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甘薯、马铃薯,所以他们在农田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玉米、甘薯、马铃薯,A项正确;大麦、小麦原产地为西亚,水稻原产地为东亚,而当时美洲与其他大陆之间尚未建立联系,阿兹特克人农田种植的农作物不会有大麦、小麦、水稻等作物,排除B项、C项;小麦原产地为西亚,当时美洲与其他大陆之间尚未建立联系,阿兹特克人农田种植的农作物不可能有小麦,排除D项。故选A项。
3.A
【详解】
根据“学校种类多样,主要有平民学堂、女子学堂、贵族神学院、音乐学院以及神庙的修道室等。”可得出当时阿兹特克人的教育倡导多元全面的发展理念,A项正确;材料没体现民主,也不能说明是全民参与,排除BC项;材料看不出目的是什么,排除D项。故选A项。
4.B
【详解】
根据“记载着过往国王的丰功伟绩,最高的一座石碑高33米”可知,从石碑上记载国王的功绩可以反映当时国势的强势,从石碑的高度可以推测出当时王权的强大,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古代东非文明具有封闭性特点,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古代东非地区建筑业较为发达,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阿克苏姆王国王权统治有神秘色彩,排除D项。故选B项。
5.B
【详解】
根据材料“世界末日”、“实际上这是对玛雅历法的误解”、“它与灾难、异象等自然现象没有任何关系”及所学知识可得,材料强调的是弘扬科学反对伪科学具有现实意义,B项正确;玛雅文化属于古文明,也有优秀的部分,不应该完全抛弃,排除A项;材料并不是针对不同文明的态度,而是强调科学重要意义,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玛雅文化的深远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6.A
【详解】
材料“种植瓜果蔬菜的园艺业为主”“辅之以畜牧、狩猎、采矿、制陶和建筑业”“作为交换,当地出口黄金、象牙和奴隶”体现了古代东非国家存在种植业、畜牧业、对外贸易等多元化的经济结构,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古代东非国家官营手工业技术先进,排除B项;C项“成熟的商业网络”在材料中不体现,排除;材料中明显涉及东非国家的对外贸易,这和D项自给自足的说法相悖,排除D项。故选A项。
7.D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马丘比丘遗址属于南美洲印加文明,依据"主要建筑分为农业区、手工业区、皇家区、宗教区等”“沿着陡峭山坡层层开凿建造的房屋、从山顶向各个方向开凿的供水渠道、各种形状的庙宇、庄严的皇家墓葬,还有日晷、采石地点等”等信息可以看出印第安人高超的城市建筑艺术,故D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印加文化继承了玛雅文化的精华,排除A项;题干只是反映的是马丘比丘遗址高超的城市建筑艺术,不能说明马丘比丘是安第斯地区的中心,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马丘比丘遗址高超的城市建筑艺术,而非阿兹特克人国家发达的城市化水平,排除C项;故选D项。
8.D
【详解】
秘鲁是古代印加文明的发源地,而中美洲是玛雅等文明的发源地,根据材料‘“没有一 件实物或一篇记录足以证明这些地区之间确实存在着影响和接触”,说明印第安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封闭性,故选D项;虽然材料谈及了欧洲人入侵,但没有讨论其对印第安人的积极影响,故排除A项;几千年没有交流,不等于几千年来互相敌对,故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印第安文明发展的速度快,故排除C项。故选D项。
9.B
【详解】
根据“西非的文化和宗教中心,享有‘尼日尔河畔的明珠’、’撒哈拉以南的利物浦’等美誉”的描述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座城市是廷巴克图,故选B项;开罗位于北非,排除A项;巴格达和大马士革都位于亚洲,排除C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
从题干中“使用铁器的农耕者班图人取代了居住在南方次大陆的食物搜寻者”可知,使用先进的铁器是班图人能够对外征服并进行迁徙的主要因素,故B项正确;题干中未涉及人口数量的激增、外族入侵和冒险精神,故A、C、D三项均错误。故选B项。
11.C
【详解】
本题对古津巴布韦的认识,由初认为古津巴布韦文化都是本地的废墟古物,后来在挖出皂石鸟后又认为古津巴布韦文化来自于地中海文明,绝不是非洲的,这些语言体现出本特存在种族歧视的错误倾向,故选C;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古代地中海文明是古津巴布韦文化源头”,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本特认为这一遗址是非洲文明最高成就”,“一句话绝不是非洲的”可知本特认为皂石鸟不属于非洲文明成就,排除D。
12.C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东非的大湖区和乍得湖之间的地区与西亚地区在没有技术交流的情况下,都出现了炼铁技术,说明人类文明的产生具有多源特征,所以C正确;材料内容不能证明“东非沿岸总体落后于西非地区”,所以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自然环境的影响,所以B错误;D项中的“最早”一词太绝对,材料没有体现,所以D错误。
13.C
【详解】
曼萨 穆萨是马里最为知名的国王,是在欧洲人绘制的地图上遥远非洲的国王,这说明马里的名声远播至欧洲,C项正确;材料没有讨论文明发展的程度,排除A项;材料不能得出欧洲人对非洲进行殖民,排除B项;曼萨 穆萨的形象看不出有欧洲文化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14.A
【详解】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古代东西方和美洲地区,虽然处于不同的地域,但是在统治方式方面具有相似性,说明人类文明进程具有规律性,A项正确;古代雅典实行的是民主制,B项错在“普遍”,排除B项;三大文明之间是孤立发展,不存在制度渊源,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多样性,“不明显”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15.A
【详解】
材料反映了17世纪西非的贝宁城马路宽阔,城市住宅整齐有序,堪比荷兰,这说明当时西非国家城市建设规整有序,故选A;材料只反映了西非城市规整有序,没有提及城市规模,故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城市规划情况,没有涉及到商品贸易情况,故排除C;材料虽然反映了西非城市布局堪比荷兰,但不代表其吸收了异域特征,故排除D。
16.B
【详解】
材料“其记录最详细的是种植和休耕时间及雨季与旱季何时出现等”体现的是阿兹特克太阳历主要是为生产实践服务,B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对自然环境的利用,A排除;C夸大了自然条件的作用,排除;D说法不符合逻辑,排除。故选B。
17.A
【详解】
根据材料“基尔瓦的创始人是用绕岛一周的布匹从当地的王手中买下这块地方的”可知,东非一些城邦的建立是和商业的发展密不可分的,故A项正确;B项中的“都是”一词过于绝对,东非诞生了一系列的城邦,基尔瓦是其中的一个,还包括桑给巴尔、摩加迪沙等,并不都是伊朗人建立的,故排除B;史料应该相互印证,不能笼统地说史料价值是高还是低,故排除C;材料并未说明东非文明诞生的早与晚的问题,故排除D。
18.D
【详解】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世界末日”传言的出现是人们迷信的说法,因此要弘扬科学精神,学习科学知识,反对迷信,消除对自然的神秘感,故①项正确。世界末日传言的出现是因为人们对其误解,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玛雅文化有其优秀的值得借鉴的部分,故要吸收其精华,而不是全面否定。故②项错误。对外来文化我们要批判的继承,吸收其精华的部分,摒弃其糟粕,实现自身的发展,故③项正确。材料中只讲了世界末日传言是人们的误解这一事实,未体现玛雅文明源远流长,故④项错误。综上所述,①③正确,②④错误,所以选D项,排除ABC项。
19.A
【详解】
据材料“其二是人类的先祖从坐享大自然恩赐的食物采集者转变成日益摆脱大自然束缚、掌握自己命运的食物生产者”并结合所学可知,人类由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而玉米、甘薯等农作物产生于中美洲,A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在史前时代的几百万年中有两大转变为以后的全部历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材料未涉及“人们用火取暖、烧烤食物”“人们在一定范围内过着迁徙生活”“人们采集可食的植物果实”,故B、C、D排除。
20.B
【详解】
据材料“庙宇和府邸建在城市的中心广场周围”“玛雅社会宗教与政治的合一和集权”“平民百姓则散居在城市郊外”分析可知,城区的建筑布局特点可以映射社会的整体权力分布特点,故B选项正确;宗教地位高是事实但不够全面,不能概括材料的全貌,A选项错误;碑石、石座显然不属于公共设施的范畴,C选项错误;材料反映了玛雅城市布局分为中心城区和郊外两个部分,但没有说明中心城区的面积有所扩大,D选项错误。
21.
(1)主要成就:制定了精确的历法;发明了独特的文字;修筑壮观的金字塔。
(2)角度:自然因素(大自然的报复)。说明:环境变迁;气候干旱。不同解释:人口膨胀突破农业保障的极限;频繁的宗教活动严重耗费民力。
【分析】
(1)
主要成就:根据“由于农业生产的需要,他们观测天象,制定了精确的历法。”得出制定了精确的历法;根据“玛雅文字被视作神的创造,使用文字的权利均为祭司垄断。”得出发明了独特的文字;根据“尤其是他们的建筑工程已达到了古代世界很高的水平。”得出修筑壮观的金字塔。
(2)
角度:根据“……这些废墟非常雄辩地告诉我们,玛雅文明的创造者们当年成功地发起的那场与自然环境的斗争是多么激烈。”得出自然因素(大自然的报复)。说明:根据“玛雅文明的创造者们当年成功地发起的那场与自然环境的斗争是多么激烈。”得出环境变迁;气候干旱等。不同解释:根据“当玛雅文明达到鼎盛的时候,迅速增加的人口超过了农业所能保障的极限……”得出人口膨胀突破农业保障的极限;根据“于是,更多的神庙出现在玛雅的土地上,更多耗费民力的宗教仪式频繁地举行。在这种恶性循环当中……玛雅的辉煌成为历史的陈迹。”得出频繁的宗教活动严重耗费民力。
22.(1)类似之处:都采用中央集权的君主统治;都重视公共设施建设,完善道路系统;统治者都注重教育;其兴衰都受到外来文明的影响。
(2)措施西非帝国:控制开采和发掘黄金,倚重对外贸易;印加帝国:开发梯田,发展农业和手工业。
因素:自然环境;资源分布;历史渊源;对外交通。
【详解】
(1)类似之处:根据材料“西非帝国(包括加納帝国、马里帝国和桑海帝国)的行政管理较为先进,其中桑海帝国最为突出,它划分为界限明确的几个省,各省均设有总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非帝国和印加帝国都采用中央集权的君主统治;根据材料“印加人在全国修建密集道路网,全长共一万多公里”“到1400年时,整个西非商业道路纵横交错,贸易中心星罗棋布”可知,都重视公共设施建设,完善道路系统;根据材料“伊斯兰教促进了苏丹(黑人之国)的文化生活,随着古兰经学校的建立,识字的人越来越多,学者们在廷巴克图的大学里从事最高深的研究”统治者都注重教育;西非帝国受到伊斯兰的影响而兴盛,印加帝国受到西班牙的殖民入侵而衰落,因此其兴衰都受到外来文明的影响。
(2)措施:西非帝国:根据材料“非洲人向他们(穆斯林)提供象牙、奴隶、鸵鸟羽和黄金,这些黄金最终多数流入欧洲”可知,控制开采和发掘黄金,倚重对外贸易;印加帝国:根据材料“凭借蒙山峻岭建成田系统,培育出多种农作物,掌趯纺织技术,能用浇铸法制造金属器县”可知,开发梯田,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因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然环境、资源分布、历史渊源、对外交通影响古代帝国制定经济政策。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