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精品教学示范课(实录+课件+教案+练习+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精品教学示范课(实录+课件+教案+练习+反思)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7.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7-07-12 14:25:50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1.本节课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势,将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和书本知识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借助影像、图像使内容形象、生动。课堂中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通过设计实验、生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内容,增强课堂趣味性,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从中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学生通过收集光的反射及光污染信息的,让物理走向社会,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应用,加深了对这节课内容的理解。
2.新课程要求构建“双主型”课堂教学,通过师生互动,情感交流来启动学生的求知原动力,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学到方法,发展能力,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最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3.由于时间和水平有限,可能有些环节设计的不够恰当。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37张PPT)
平面镜成像
观察平面镜中的像
请同学们用平面镜观察自己的脸,思考下列问题:
(1)像处在什么位置
(2)眨右眼时,平面镜中的像也眨右眼吗
活动:
探究活动

猜 想
得出结论
提出问题

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
平面镜成像探究过程
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
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
主要考虑像与物的关系?
探究活动
猜想与假设:
像和物体的大小可能相等,
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可能相等。
探究活动
设计实验
实验器材:
平面镜、刻度尺、蜡烛、火柴 、平板玻璃、刻度尺蜡烛、火柴
实验方法:等效替代法
“等效替代法”是指在效果相同的前提下,把抽象、复杂的物理过程或现象变换成理想、简单的过程或现象来研究处理的方法。
设计表格
次数 物到平面镜的距离/cm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cm 像与物大小比较(放大或缩小)
1
2
探究活动
进行实验
用一块较薄的玻璃板作为平面镜,点燃的蜡烛在平面镜前成像,把一支完全相同,没有点燃的蜡烛在平面镜前成像,把一支完全相同,没有点燃的蜡烛放在平面镜的另一侧,使之与像重合,观察物、像到镜面的距离关系和物的大小关系,改变点燃蜡烛镜面的距离,重做几次试验,多次测量。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2.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3.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4 .像和物体对应点的连线被镜面垂直且平分
探究活动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2:在玻璃板的同一侧,该同学通过玻璃板看到了同一个蜡烛的两个像,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玻璃板的两个表面同时反射,每个表面成一个像。
3:用两个大小相同的蜡烛目的是便于比较像和物大小。
实验研究中的注意事项:
2.平面镜成虚像的原理
S
S’
O
平面镜成像的作图
如图,MN表示平面镜,AB表示镜前的物体,根据平面镜
成像的特点作图。
M
N
A
B
A’
B’
通过作图,你能归纳方法吗?
1、作垂线
2、取等距离
3、画虚像
平面镜的应用
古代妇女对着铜镜梳妆
利用平面镜扩大视野
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图4-41舞蹈演员发现自己的姿势
牙医看清别人牙齿的背面
45
光污染
4.课堂练习
1: “桂林山水甲天下”,漓江两岸秀美的山峰在平静的水面清晰地映出“倒影”,它是:
A.山的影子 ( )
B.山的实像
C.山的倒立的虚像
D.山的正立的虚像
4.课堂练习
2、一只小猫正在平面镜前欣赏自己的全身像,如图所示:此时它所看到的全身像应是图中的哪一个? ( )
A B C D
C
3:小丑在平面镜中的像,图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A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4: 从平面镜内看到一只钟面上的指针位置如图所示,此时时间是()。
A、7:25
B、6:35
C、5:25
D、4:35
答案:
(D)
5、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他在镜中的像将:( )
A、变大 B、 变小 C、不变
C
课堂练习
6:一个人从远处走向一块竖直挂着的平面镜,他在镜内的像的大小将:
A、不变
B、逐渐变大
C、逐渐变小
D、先变大后变小
答案:
(A)
课堂练习
E
E
E
E
E
A
B
C
D
7:图A、B、C、D中哪是图E的像?
课堂练习
答案:
(D)
A
B
C
D
课堂练习
8:下图中是四幅关于字母“F”经平面镜反射成像的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答案:
(C)
课堂练习
10:小明做研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先将蜡烛放在平面镜前50cm处,他记下了像的位置,然后,他将平面镜向蜡烛移动了10cm,则第二次成像的位置与第一次成像的位置比较:( )
A.向平面镜移动了10cm
B.向平面镜移动了20cm
C.远离了平面镜10cm
D.远离了平面镜20cm
课堂练习
11:下图中,M是平面镜,各光路图正确的是:
( )
12:身高为1.70米的同学距平面镜1米,那么他在平面镜中的像高为 米;若他向远离平面镜的方向移动,则他在平面镜中的像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课堂练习
13: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_______而形成。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_______。 若小明同学身高1.5,他站在大衣柜的穿衣镜前1.5m,他在镜中的像高_____m;像与他相距_____m;若他逐渐远离穿衣镜,那么镜中的像大小将_______。
(选填“变大”、“变小”、“不变”)
填空题 课堂练习
14: 指出下面各句话中的“影”所说明的光在传播过程中所遵从的物理规律,
(1)手影
(2)水中倒影
(3)立竿见影
(4)杯弓蛇影
( )
( )
( )
( )
填空题 课堂练习
三、凹面镜和凸面镜
应用:
点燃奥运圣火装置
手电筒的反光罩
凸面镜
应用:
拐弯处的反光镜
课堂小练习
1: 水面也能发生反射,我们从水中看到空中的飞机是_________像.(填“虚”“实”)
2: 凸面镜使平行光束_________,凹面镜使平行光束_________.汽车的后视镜是_________面镜,利用它可以_________司机的视野.
3: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_________ 面镜,它 可以使小电珠发出的光,变成_________光射出 去.
4: 太阳灶是用_________ 面镜制成的,它可以使照在表面的太阳光_________在一点,凹面镜的面积越大会聚的太阳光就越_________ 温度也就越_________,利用它不仅可以烧水、煮饭,还可以发电、冶炼,所以它是既节约燃料又不_________的环保型能源.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平面镜成像》课堂文字实录
让学生回忆“猴子捞月亮”的故事。提问:猴子最终有没有捞到月亮?为什么?
让学生进行实验:同组同学通过平面镜看对方,移动平面镜,观察在什么情况下能相互看见对方,什么情况下看不见对方。并提出问题: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人眼为什么能从平面镜中看到镜前物体的像呢?
教师总结学生的结论:我能看到对方,是因为从他那发出的光线经过平面镜反射到我的眼睛中。
同学们想知道这神奇现象的原因吗?从而引入新课。
1.平面镜成像特点
请同学们拿起桌面上的镜子照一照。
提问:你在镜子里看到的是不是真实的自己?
学生照镜子,观察回答问题。
教师边演示边介绍镜中的像。
请学生继续观察镜中的像,并前、后、左、右移动平面镜,观察平面镜中像的变化。
学生继续观察镜中的像,小组讨论,提出问题。
教师总结学生提出的问题:
①为什么用玻璃板作平面镜?用镜子做该实验有什么不方便?
②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有关系吗?
③我们怎样确定像的位置?像是否真实存在?
④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关系?
⑤实验过程中,刻度尺有什么作用?
⑥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⑦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的左右、上下与物体是否一致?
请实验小组就同学们提出的猜想应用平面镜进行探究。
学生用平面镜进行实验并小组讨论。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及应用平面镜进行实验。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可以得到那些结论?
学生1:对于第⑦个问题,我们观察到,像的左右颠倒,上下一致。
学生2:第②个问题,我们通过跟其他组的交流,我们发现像的大小与镜子的大小无关。
学生3:我们组通过实验发现用玻璃的好处是可以找到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的位置,而用平面镜则找不到像的位置。
学生4:我们组认为刻度尺可以量出像和物的位置。
……
根据我们本节课的目的,小组就探究问题进行猜想。根据各组的猜想,各自进行实验设计。
小组间探讨完,请小组间交流一下。
探究的问题 猜想 实验方案
①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是否真实存在?
②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是什么关系?
③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
学生1:(边演示边讲解)将物体放在玻璃前,我们可以看到在玻璃后有物体的像。我们开始认为这个像是真实存在的,可我们用手去摸,摸不到这个像,所以我们发现原来这个像不是真实存在的。
学生交流差不多时,教师要适当提出问题,引导学生。
提问:1.当有什么现象出现时,我们就知道已经找到了像的位置?
2.刚才我们已经找到物体像的位置,如何测量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
3.我们需要经过多次测量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如何实现多次测量?
学生2:拿一张白纸,放在玻璃后,移动它的位置看在白纸上有没有物体的像,没有,证明像不是真实存在的。
学生3:像不是真实存在的,为了好比较我们利用手头另一个一样大的物体,放在玻璃后,移动它寻找物体的像,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关系。
学生4:(边演示边讲解)当玻璃板后的物体与前面物体的像完全重合,说明我们找到像的位置。
学生5:我们找到像的位置后,用刻度尺分别测出像和物到玻璃的距离,然后进行比较。
学生6:改变镜前物体的位置,重新找像的位置,进行测量。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并将数据填写在自己设计的表格内。
引导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板书:
平面镜成像特点: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等大的虚像,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它们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它们相对于镜面是对称的。
2.平面镜成像原理
提问:平面镜中的像又是怎样形成的?
教师通过作图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总结。
人眼能看到各种各样的物体,是因为由物体发出的光或反射的光射入眼中,引起了视神经的感觉,并不是光从眼睛发射向物体的。
如图所示,人眼是根据光的直线传播来判断物体位置的。人能看到像是因为有光线入人眼。点燃的蜡烛上P点射出的任意两条光线PA、PB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E1A、E2B的反向延长线相交于P′点,人就会感到P′点是一个“发光点”,而P′点就是P点的虚像。同理,蜡烛上的其他点也都能在平面镜内产生对应的虚像点,它们共同组成了蜡烛的虚像。因此,平面镜中的虚像是由射入人眼中的发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所形成的。(这是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交流与讨论:
(1)这些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经过哪一点?(这就是虚像不能呈现在屏上的原因)
(2)若已知像点P′和入射点A,不作法线,能否画出反射光线?若能,请说出为什么?
(3)解释为什么能看到蜡烛的火焰可以在水中燃烧?
3.平面镜的应用
(1)讨论:教师:平面镜成像有哪些实际应用呢?请同学们各抒己见。
提问:除了平面镜以外,其他物质能不能当平面镜使用?
(2)岸边的树木和房屋等在水中的像看上去都是倒立的,为什么?让学生以“学到了什么”为线索进行小结,交流自己的收获,提出自己的困惑
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教师再做适当的补充。
本节重点:
1.平面镜成像特点(等大、等距、虚像)
2.平面镜成像原因:光的反射
3.平面镜的应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平面镜成像》课堂练习
班级 姓名
1.医生检查病人耳道时,常使用一个凹面镜,这样可以使 ( )
A.耳道在凹面镜中成一虚像 B.耳道在凹面镜中成一实像
C.耳道在凹面镜中成一放大的实像 D.较多的光线反射进去照亮耳道
2.“桂林山水甲天下”,漓江的青山在平静的水面上清晰地映出“倒影”,则“倒影”是( )
A.青山的影子 B.青山的实像
C.青山倒立的虚像 D.青山正立的虚像
3.池中水的深度是2 m,月球到地球的距离是3.8×105 km,则月球在池中的像到水面的距离是( )
A.3.8×105 km+2 m B.2 m C.4 m D.3.8×105 km
4.如图所示是从平面镜中看到的一钟表的时针和分针位置,则此时的实际时刻是( )
A.8 h 20 min B.4 h 20 min
C.3 h 40 min D.8 h 40 min
5.一个人站在平面镜前,当他向平面镜走近时,则( )
A.像变大,像与人间的距离也变大 B.像变小,像与人间的距离也变小
C.像大小不变,像与人间的距离也不变 D.像大小不变,像与人间的距离变小
6.光明是人们祈求的,但有时光也会损害人的视觉和身心健康,成为光污染。下列现象中会造成光污染的是( )
A.汽车车窗玻璃上贴太阳膜 B.城市建筑大面积安装玻璃幕墙
C.晚上学习时用护眼台灯 D.用塑料薄膜建造温室大棚
7.如图所示,猴子看见月亮在井中,就要去捞,结果什么也没捞到。关于水中月亮离水面的远近,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月亮就在水的表面上
B.井有多深,月亮就有多深
C.和天上月亮到水面的距离相等
D.和猴子的眼睛到水面的距离相等
8.关于平面镜成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镜面越大,像就越大 B.物体离平面镜越近,像就越大
C.物体越大,像也越大 D.平面镜倾斜一些放置,像变大
9.在我国古代名著《红楼梦》中有一段“刘姥姥照镜子”的故事,《红楼梦》的作者是我国__________代的__________。刘姥姥看见镜中的自己感到惊奇害怕是因为她不了解__________造成的;照镜子应用的物理规律是__________。
10.球面镜有__________镜和__________镜两种。__________镜对光线有会聚_____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10.如图所示,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支等长的蜡烛A和B,分别竖放在玻璃板前后的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B,并按照图示那样观察,当蜡烛B移到蜡烛A在玻璃板里的像的位置时,蜡烛B好像也
被点燃了。
(1)由直尺分别读出玻璃板到物(蜡烛A)以及玻璃板到像(蜡烛B)的距离u和v,得到的结果是v__________u。(填“>”“=”或“<”)
(2)移走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放一光屏,这时观察者直接
观察光屏,看不到烛的像,是因为平面镜成的是 。
11.如图所示,树上停着一只乌鸦,地上有几个小虫,乌鸦从树上的P点飞下来吃地上的哪一个小虫,再飞到对面的篱笆墙上的Q点,它飞行的路程最短 请你根据学过的光学知识设计一条飞行线路。
12.某发光点发出许多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其中两条反射光线如图所示,你能根据这两条反射光线找出发光点的位置吗
13、某同学在做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等长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用眼睛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物与像_______关系;
(2)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的______关系;
(3)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_接收到蜡烛A的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 ”)

《平面镜成像》小测题
班级 姓名
1、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像,像与物体大小_______,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______。
2、 身高1.7m的人站在高1m的竖直平面镜前3m处,他在镜中的像是______m,像和他相距_________m,若他向平面镜移1m,则他和像的距离是_________m。
3、 检查视力时,可以通过平面镜间接看视力表,若视力表与平面镜相距3m,则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平面镜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镜中的像与视力表本身的大小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
4、 宁静、清澈的湖面是天然的__________镜,树在水中的倒影就是树的______像。
5、 汽车、摩托车上有许多地方要利用到镜子,例如观后镜,车头灯内的反射镜,其中观后镜应为__________,车头灯内的反射镜应为_________。(选填“平面镜”、“凸面镜”或“凹面镜”)
6、 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的大小取决于( )
A.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B.物体的大小
C.平面镜的大小 D.像到平面镜的距离
7、 一个人从远处走向一块挂在墙上的平面镜,他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的大小将( )
A.逐渐变小 B.逐渐变大 C.先变大后变小 D.不变
8、 某人站在平面镜前,他在镜中的像是( )
A.实像 B.虚像 C.缩小的像 D.放大的像
9、 下列事例中观察到的是物体虚像的是( )
A.看电影 B.看湖水中船的倒影
C.小孔成像 D.太阳下物体的影子
10、 小猴子在水中捞不到月亮,这是由于水中的“月亮”是( )
A.光的直线传播所成的实像 B.光的反射所成的虚像
C.光的漫反射所成的实像 D.光的折射所成的虚像
11、对光线起发散作用的是( )
A.平面镜 B.凹面镜 C.凸面镜    D.平行玻璃板
12、平面镜成像时,若像与物之间距离减小了12cm,则物体( )
A.向镜面靠近6 cm B.远离镜面6 cm
C.向镜面靠近12 cm D.远离镜面12 cm
翰林汇
13、如图,是发光点S发出经平面镜反射的两条光线,在图中画出发光点S和它在平面镜的像S'。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平面镜成像》教案
一、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平面镜成像”八年级上册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和应用。平面镜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像”概念,为“凸透镜成像”作了铺垫。所以,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定律,已经具有前提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平面镜成像现象,但不知其物理原理,物理探究兴趣比较高。加之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对身边的事物存在着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这使本节课探究活动的实施具有了很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学生对平面镜成像虽然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他们往往容易受生活经验的主观影响,得出一些错误的认识,例如:他们会认为物体离平面镜越近,物体的像就越大,这是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的。
(三)教学环境分析
本节课属于实验探究课,需在光学实验室中进行,但同时由于信息技术与本节课课堂教学有效整合的需要,故选择在有多媒体设备的实验室进行。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能成虚像。
3.理解平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实验探究的方法与合作学习
(二)难点:
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2.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四、教学设计思路和流程图:
本节课设计立足在“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思路上,以科学探究为主线,采用“假设——设计——实验——结论——应用”的课堂探究式教学模式。先从日常生活照镜子、看到水中倒影等光的反射现象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然后以实验为基础,通过观察、分析、类比,建立虚像的概念,在明确虚像的基础上针对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由学生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动手操作、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最后对成像特点的应用进一步拓展。这种教学模式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的教育观念,故设计流程图如下:
五、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的讲述猴子捞月的故事,激起学生的回忆,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故事,将学生带到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课题
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 认识平面镜 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平面镜,带领学生认识平面镜。 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同时设疑。
1.提出问题 学生利用课桌上的平面镜自我观察,观察后提出与平面镜有关的问题。可能的问题:平面镜成像的像和物有什么关系 问题是思维的动因,是探究的起点,人们只有发现和提出问题,才能积极思考和寻求解决方法。
2.猜想假设 鼓励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切身实际大胆进行猜想,说出猜想的依据。可能的猜想:像和物的大小相同。像和物的距离相等。像、物左右相反。像远小近大。……… 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3.设计实验 1准备多样器材,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器材;2.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1)如何选用器材?(2)如何确定像和物的大小关系?(3)如何确定像的位置?(4)如何比较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 培养学生设计方案,选择实验器材的能力,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实验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进行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实验探究,强调分工合作,相互交流,重点指导能力较弱的小组。
5.分析论证 小组展示实验并在课堂上交流探究结果。此环节由学生自己总结,教师做适当引导,然后师生共同整理探究结果:(1)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2)像和物的大小相同。 让学生自己总结实验结论,一方面学生总结可以不受限制,可能会提出与结论不一致的问题;另一方面学生在互相质疑中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6.交流评估 各组之间交流在实验中遇到的困难,解决的方法,提供自己的成功经验,找出实验的不足。
加油站 利用多媒体从理论上分析平面镜成虚像。 借助多媒体课件模拟成像原理,化抽象为形象,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应用及延伸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列举平面镜的应用,多媒体播放平面镜应用例子,说明平面镜可以成像和改变光路;2.利用多媒体生动形象的介绍平面镜成像原理及学会画光路图;3.多媒体介绍凸面镜和凹面镜。 让学生动脑思考,把所学的光学知识联系起来,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社会。
布置作业 1.上网查询,平面镜应用及光污染现象。2.探究潜望镜的构造,并尝试制作一个简单的潜望镜。 用先进的网络手段开拓学生视野,将探究活动延伸到生活,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板书设计 平面镜成像一、认识平面镜表面是平的、光滑的反射面。二、平面镜成像特点1、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2、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物体与像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4、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三、平面镜成像的应用:1. 成像。2. 改变光路。
照镜子:引出平面镜及对成像特点的思考
学生分组实验探究
多媒体展示
规范操作
多媒体讲解成像原理并展示平面镜的应用
拓展学生知识面,激发兴趣
多媒体:猴子捞月的故事
提出问题并设计实验
多媒体:帮助建立虚像的概念
归纳总结出平面成像的特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