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地球的演化和生物圈的形成 质量评估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章 地球的演化和生物圈的形成 质量评估卷(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0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2-14 21:43: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地球的演化和生物圈的形成 质量评估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评分
一、单选题(共20题;共40分)
1.(2分)宁波月湖景区的梧桐树因被天牛的幼虫蛀食,生长受到影响。化学防治以喷洒农药为主,导致抗药性天牛数量增多,所以效果不明显。2021年5月初,园林部门通过释放花绒寄甲成虫(花绒寄甲是天牛的天敌之一)的方法,以虫治虫。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月湖景区内所有的梧桐树构成一个群落
B.天牛的抗药性只与生物的遗传有关
C.花绒寄甲与天牛构成一条食物链:天牛→花绒寄甲
D.“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具有环保、无污染等优点
2.(2分)生活在沙漠中的骆驼对缺水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图中呈现的是骆驼中两种不同情况下的体温昼夜变化,有关骆驼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骆驼是通过增加体温的变化方式来适应缺水环境的
B.对体温的调节是通过大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实现的
C.骆驼的这一适应环境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D.骆驼的体型特征是由其细胞结构特点决定的
3.(2分)下列科学家与其贡献不符合的是(  )
A.屠呦呦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
B.孟德尔提出了“遗传因子”的概念,发现了杂交子一代全部表现显性性状,杂交子二代遗传性状的显性与隐性个体数的比例为3:1的规律
C.米勒建立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标志着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诞生
D.达尔文于1859年发表了巨著《物种起源》一书,成功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
4.(2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原始生命诞生的场所是原始海洋
B.生物的生殖方式有两种: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C.接种新型冠疫苗后体内会产生非特异性免疫反应
D.常见的植物可以分为四大类它们是藻类、苔藓、蕨类、种子植物
5.(2分)如图表示正常生态系统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受到干扰之前,曲线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B.S3所代表的面积越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
C.S2所代表的面积越大,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高
D.在受到干扰后,曲线偏离正常范围越晚和幅度越小,说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6.(2分)2021年2月,俄罗斯发现7人感染了H5N8禽流感病毒,这是全球首次发现人感染该型禽流感病毒。帕拉米韦是一种新型的抗流感病毒药物,临床试验证明其对治疗各型流感均具有一定疗效。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H5N8禽流感病毒无细胞结构
B.从免疫角度而言,进入人体的HSN8禽流感病毒属于抗原
C.为预防传染病,对H5N8禽流感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D.耐药性病毒的大量出现,是药物对病毒进行了自然选择
7.(2分)“最早的鱼儿怎么没有下巴/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这是摘自诗歌《化石吟》的片段,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
B.“最早的鸟儿”比“最早的鱼儿”先出现
C.两栖类是水生向陆生进化的过渡类型
D.根据“最早的鸟儿”的特征,说明鸟类可能由爬行类进化而来
8.(2分)根据生物的进化,下列物种动物的进化由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是(  )
A.A→B→C→D→E B.B→A→D→C→E
C.B→C→A→D→E D.A→D→B→C→E
9.(2分)下列关于化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化石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演化的历史
B.化石可以告诉我们当时的地理环境
C.古老地层中的化石结构一般比较简单
D.化石就是地层中的生物尸体或遗体
10.(2分)下列有关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米勒的模拟实验证明了有机小分子可生成无机小分子
B.生物之间有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
C.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
D.达尔文用自然选择学说来解释生物进化
11.(2分)科学假说在科学发现中起着重要作用,但需要相应的现象或证据支持。下列现象与假说对应的有(  )
①宇宙3K的微波背景辐射--大爆炸宇宙论
②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可拼合性--大陆漂移假说
③发现了处于爬行类和鸟类过渡类型的始祖鸟化石--达尔文进化论
④地球有昼夜更替现象--地球是一个球体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2.(2分)2008年美国和加拿大科学家发现了大约距今42亿年的古老岩石。这一发现最有可能成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证据(  )
A.宇宙诞生于距今137亿年前
B.地球的年龄为46亿年
C.距今2亿年前大陆发生了漂移
D.没有四季交替距今6500万年前哺乳类动物开始繁盛
13.(2分)最近几年我国频繁发生地质灾害,导致这些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有(  )
①植被的破坏 ②森林的锐减 ③过度的开垦 ④物种的灭绝 ⑤人口的膨胀
A.①②③ B.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14.(2分)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类把草的种子吃掉,试着将某块草地用网罩上。过一段时间后,没有加网罩的草地的草生长良好,而加网罩的草地的草数量却比前者少。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加网罩草地的(  )
A.草的光合作用减弱 B.食物网发生变化
C.土壤结构被改变 D.消费者的种类和数目增多了
15.(2分)某科学学习小组利用甲、乙、丙三种动物探究动物的绕道取食行为,得到如下结果。分析数据可知,三种动物从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是(  )
动物 甲 乙 丙
完成取食前的尝试次数 165 32 5
A.甲→乙→丙 B.乙→甲→丙 C.丙→甲→乙 D.甲→丙→乙
16.(2分)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把草籽吃掉,用网把实验区罩上,后来发现,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而没有加罩的草地反而生产良好,造成这种生态平衡失调的原因是(  )
A.昆虫过多 B.鸟类减少
C.光线不足 D.食物链被破坏
17.(2分)在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中,最复杂和最有决定意义的阶段是(  )
A.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
B.从有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高分子物质
C.从有机高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
D.从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
18.(2分)地球上的各种生物都是进化而来的,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A地层发现了鱼类化石,在B地层发现了海象化石,因此可知B层比A层新近
B.由细胞色素C差异可推测生物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历程
C.同源器官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D.新近地层中生物结构一定是复杂的
19.(2分)如果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了食物链的关系,在某一时间内它们的相对数量关系如图所示。若乙的数量增加,在一段时间内将引起(  )
A.丙、丁的数量增加,甲的数量下降
B.甲、丁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下降
C.甲、丙的数量增加,丁的数量下降
D.甲、丙、丁的数量都增加
20.(2分)某科研机构利用遥感卫星长期监控一个生态系统的演变,如图所示示意图是根据不同时期卫星所拍摄的该生态系统照片绘制而成的。图中形状和颜色均相同的点表示同一物种,不同形状或颜色的点表示不同的物种,点的疏密表示单位面积上种群个体数量的多少。下列据图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距今25年前,该生态系统中共有11个种群
B.距今25年前,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比现在更强
C.近25年,该生态系统所有生产者合成有机物的总量大于自身分解有机物的总量
D.近25年,该生态系统种群个体数量不断增加但物种数量不变
二、填空题(共5题;共36分)
21.(8分)如图表示是某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根据图回答:
(1)(2分)该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生物组成了一个   。(填“种群”或“群落”)
(2)(2分)该生态系统中,猫头鹰获得能量最多的食物链是    。
(3)(2分)生态系统受到一定程度干扰时,各种生物的数量及比例仍能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
(4)(2分)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开发和使用,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温室效应增强,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作为生物圈中的一员,你能有哪些积极的行动?   。(写出一条即可)
22.(6分)盐地碱蓬是一种耐盐碱的植物,能高度吸纳盐碱集聚于体内,实现改良盐碱地的目的。
(1)(2分)某地种植的所有盐地碱蓬构成一个    (选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
(2)(2分)盐碱地中的盐分进入碱蓬细胞,受细胞中的    (填细胞结构)控制。
(3)(2分)碱蓬能适应高浓度盐碱环境,这是长期   的结果。
23.(8分)大盘山高山湿地是浙中唯一的高山湿地,海拔近千米,也是磐安面积最大的湿地公园。这里生存着如水草、荷、芦苇、茶树等多种植物,还生活着蝗虫、鱼类、蛙、鸟类等动物和一些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
动物 类群 消化道内容物
植物 昆虫 鱼类 蛙
昆虫 √      
鱼类 √      
蛙   √ √  
鸟类   √ √ √
(1)(2分)大盘山上所有马尾松属于一个   。
(2)(2分)鱼类、蛙、鸟类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   。
(3)(2分)对动物类群进行解剖分析时,发现各类动物的消化道内容物如下表(√表示有此类残骸)。根据表格所列关系,写出一条最长的食物链   。
(4)(2分)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湿地中的蛙大量减少,但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到原来的状况,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
24.(6分)初夏时节,花坛里、马路边、小河旁,一朵朵萱草肆意开放。
(1)(2分)萱草原产于中国,品种单一,1930年后世界各地开始广泛种植,经过几十年选种培育,现品种已达到万种以上,成为了重要的观赏花卉,这是   (选填“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的结果。
(2)(2分)萱草叶片是平行叶脉,花瓣6,由此推断,在植物的分类上,萱草属于被子植物门的   (选填 “单”或“双”)子叶植物。
(3)(2分)春夏时节,百花争艳。下表为几种常见花卉的分类。
  萱草 百合 黄花菜 鸢尾
目 百合 百合 百合 百合
科 百合 百合 .百合 鸢尾
属 萱草 百合 萱草 鸢尾
分析上表可知,萱草与   关系最近,它们的形态相似,共同特征最多。
25.(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1:1953年,芝加哥大学研究生米勒等人设计如图装置在实验室模拟原始地球条件下产生氨基酸等有机物,为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提供了研究方法。
材料2:细胞色素C是一种由104个氨基酸构成的蛋白质。物体细胞色素C差异越小,亲缘关系越近。 测定发现猕猴、兔、鸡、金枪鱼体内的细胞色素C中的氨基酸序列与大猩猩体内的差异数目为1、6、12、20。
(1)(2分)米勒实验装置中模拟原始大气环境的是   (选填“1”或“2”或“3”),该模拟实验可以说明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物可以形成   ;
(2)(2分)与大猩猩的亲缘关系最近的是   ;
(3)(2分)猕猴、兔、鸡、金枪鱼在性状的差异是由   决定的。
三、实验探究题(共3题;共24分)
26.(8分)某中学科学兴趣小组开展生态系统及稳定性的探究。
探究目的:初步学会观察和研究人工生态系统。
实验材料:带瓶塞的透明玻璃瓶、凡士林、金鱼藻、绿萍、虾、螺蛳、细沙、河水、不透光的盒子。
实验装置:如图(将A、B瓶置于有光的条件下,C瓶用不透光的盒子罩住)。
请回答:
(1)(2分)探究“光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否有影响”这个问题,应选择   瓶与B瓶进行对照实验。
(2)(2分)通过该实验探究能得出“光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影响”这个结论吗?   (选填“能”或“不能”)。
(3)(2分)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是沿着   流动的。
(4)(2分)在A,B,C三个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维持时间最长的应该是   瓶。
27.(8分)利用灭菌技术,将某种细菌接种到培养皿内,以不同的方式处理培养皿并加盖(下图表内阴影部分表示有细菌,白色清晰区表示无细菌)。
实验组 1 2 3 4 5
实验处理 圆纸片滴加 圆纸片滴加
抗生素P 抗生素Q 抗生素P+Q 蒸馏水
 
温度 37°C 37°C 37°C 37°C 0°C
实验结果
(1)(2分)根据1、2、4组的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   ;根据4、5组的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   
(2)(2分)根据实验结果的判断,抗生素P和Q同时用于治疗由这种细菌引起的疾病,疗效如何?为什么?   
(3)(2分)滥用抗生素会导致出现超级细菌(抗药性强的菌株),这是   的结果。
28.(8分)小明同学对微型生态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利用玻璃瓶、水藻、河泥、小鱼等材料,设计并进行了“某些生态因素对微型生态系统的影响”相关探究实验,结果如下所示,请分析回答:
装置序号 A B C D
1 加入等量的清水
2 不加河泥 加入等量的河泥
3 不加水藻 加入等量水藻
4 各加入两条相同状态的小鱼
5 置于相同光照条件 黑暗
小鱼存活时间 3天 11天 25天 2天
(1)(2分)实验装置 A、B、C所模拟的生态系统中,相同的非生物因素是   (至少写两个)。
(2)(3分)装置D中小鱼存活时间最短,试分析原因   。
(3)(3分)请你从该实验设计中找出可进一步优化之处   。
答案部分
1.D 2.C 3.C 4.C 5.C
6.C 7.B 8.A 9.D 10.A
11.A 12.B 13.D 14.B 15.A
16.D 17.D 18.C 19.A 20.C
21.(1)群落
(2)水稻→鼠→猫头鹰
(3)自动调节
(4)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减少生活作息中所耗用的能量(如节约水电、出行时不坐私家车改乘公交车、步行、骑自行车等);植树造林等合理均可
22.(1)种群
(2)细胞膜
(3)自然选择
23.(1)种群
(2)消费者
(3)植物→昆虫(鱼类)→蛙 →鸟类
(4)自动调节
24.(1)人工选择
(2)单
(3)黄花菜
25.(1)1;有机物
(2)猕猴
(3)基因
26.(1)C
(2)能
(3)食物链(或食物网)
(4)B
27.(1)抗生素P、Q都能抑制细菌生长,抗生素Q的杀菌能力比P强;细菌生长需要适应的温度,低温会抑制细菌的生长;
(2)疗效降低,因为第3组的P、Q同时滴加,阴影部分很大,有大量细菌存活,说明P、Q的相互作用使两者都失去杀菌能力。
(3)自然选择
28.(1)阳光、水、温度、空气等
(2)由于放在黑暗中,水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但水藻等生物要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该装置氧气消耗的最快,小鱼因缺少氧气而最早死亡
(3)多做几次实验,求平均值
解析部分
1.D
【解析】A、景区内所有的梧桐树是同一物种,构成了一个种群;故A错误;
B、天牛的抗药性与生物的遗传、环境有关;故B错误;
C、花绒寄甲与天牛构成一条食物链:梧桐树→天牛→花绒寄甲;故C错误;
D、以虫治虫的方法不需要使用化学药剂,没有污染;故D正确;
2.C
【解析】A、 骆驼,尿液非常少,而且一般不出汗,当体温升高到46℃时才会出汗。可以减少体内水分的消耗,因此 骆驼是通过增加体温的变化幅度的方式来适应干旱缺水的环境,A不符合题意;
B、 驼这种对体温的调节是通过脑干中的神经中枢实现的,B不符合题意。
C、骆驼的这一适应环境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C符合题意;
D、生物的体型特征是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的,D不符合题意。
3.C
【解析】A、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孟德尔是遗传学之父,他以豌豆为实验材料,发现了杂交子一代全部表现显性性状,杂交子二代遗传性状的显性与隐性个体数的比例为3:1的规律,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沃森和克里克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标志着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诞生,C错误,符合题意;
D、《物种起源》一书是达尔文于1859年发表的巨著,成功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D正确,不符合题意。
4.C
【解析】A、在原始大气中,无机小分子物质在紫外线、闪电等条件的激发下,形成了一些有机小分子物质,这些物质随着降雨汇入原始海洋.在原始海洋中,这些有机小分子物质经过长期积累并相互作用,形成了复杂的有机大分子物质,这些物质逐渐聚集并在外表形成了与周围海水隔开的原始界膜,构成相对独立的体系,这种体系一旦实现原始的新陈代谢和个体增殖,便意味着原始生命诞生了,所以原始生命是在原始海洋中诞生的,A不符合题意;
B、生物的生殖方式有两种: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B不符合题意;
C、注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苗的目的是产生抗体,其产生的抗体只对新型冠状病毒有免疫作用,对其他病原体无效,可见其免疫作用是特定的,有针对性的,因此给人体接种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苗在体内发生的免疫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C符合题意;
D、常见的植物可以分为四大类它们是藻类、苔藓、蕨类、种子植物,D不符合题意。
5.C
【解析】A、生态系统本身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若是没有人为的破坏或干扰,曲线是在正常范围内波动,A不符合题意;
B、S3所代表的面积表示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因此S3所代表的面积越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B不符合题意;
C、S2所代表的面积越大,恢复所需时间越长,因此代表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低,C符合题意;
D、在受到干扰后,曲线偏离正常范围越晚和幅度越小,说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D不符合题意。
6.C
【解析】A、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所以必须寄生于寄主体内;故A正确;
B、禽流感病毒能够引起人体免疫反应,从免疫角度看属于抗原;故B正确;
C、对患者进行治疗,属于控制传染源;故C错误;
D、病毒的耐药性,是药物选择的结果,导致耐药性病毒大量生存;故D正确;
7.B
【解析】A、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直接的、比较全面的证据,A不符合题意;
B、脊椎动物进化的历程是:原始鱼类动物→原始两栖类动物→原始爬行类动物→(原始鸟类和原始哺乳类),可见在脊椎动物中,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是古代的鱼类,B符合题意;
C、两栖动物的背部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成体既能在水中生活,也能在陆上生活,用肺呼吸,同时兼用皮肤辅助呼吸,是脊椎动物进化史上由水生向陆生的过渡类型,C不符合题意;
D、科学家认为始祖鸟是由古代爬行类进化到鸟类的一个过渡类型,鸟类起源于古代的爬行类,D不符合题意。
8.A
【解析】图中A是蝴蝶,属于节肢动物;B是鱼,属于鱼类;C是鳄鱼,属于爬行类;D是鸟,属于鸟类;E是家兔,属于哺乳类。根据生物的进化历程,上述物种动物的进化由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是A→B→C→D→E,A符合题意。
9.D
【解析】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的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化石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演化的历史,可以告诉我们当时的地理环境,化石有规律出现在不同地质年代,越古老的地层里的生物化石越简单、越低等、水生的越多;越新近形成的地层里的生物化石越复杂、越高等、陆生的越多,化石是地层里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等的总称,D符合题意。
10.A
【解析】A、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完全可能实现,A符合题意;
B、生物之间有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B不符合题意;
C、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证明了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C不符合题意;
D、关于生物进化的原因,达尔文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具有重要作用,D不符合题意。
11.A
【解析】①宇宙的膨胀会使这些光子越来越暗,波长越来越长,能量越来越低,根据理论,当今的宇宙背景辐射应当相当于3K的黑体辐射,又叫“微波背景辐射”。这种辐射就是“宇宙背景辐射”,类似宇宙大爆炸的遗产,①符合题意;②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在偶然翻阅世界地图时发现:大西洋的两岸--欧洲和非洲的西海岸遥对南北美洲的东海岸,轮廓非常相似,这边大陆的凸出部分正好能和另一边大陆的凹进部分凑合起来,他坚持该想法继续研究下去,因此之后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②符合题意;③达尔文认为生物进化是缓慢的,那么在一种生物向另一种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应当存在过渡的类型,③符合题意; ④地球有昼夜更替现象是地球自转的结果,④不符合题意。
12.B
【解析】在地球上发现了距今42亿年的岩石,可以用于证明地球的年龄的证据;故B正确;
13.D
【解析】①沙尘暴频发的原因是植被稀少,植被的破坏,因此最有效的减轻这种灾害的人类活动是退耕还林还草,营造防护林。
②森林锐减,由于人们不重视森林资源,乱砍乱伐,引发地表裸露、水土流失严重、沙尘暴多发等自然灾害。
③过度开垦,过度开垦的危害主要是造成土地荒漠化后而产生的,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农业的危害特别大,风沙变大将种子和肥料被吹走,幼苗被连根拔出,土壤水分散失,禾苗被吹干致死或被掩埋。有的地方要反复补救,甚至误了农时。
2.过度开垦导致草场退化,使适于牲畜食用的优势草种逐渐减少,甚至完全丧失。牧草变得低矮、稀疏,产量明显降低,草场载畜能力大为下降。
3.过度开垦导致的沙漠化可以使水土流失严重,造成河流、水库、水渠堵塞。
4.其他:过度开垦导致的沙漠化造成铁路路基、桥梁、涵洞损坏,使公路路基、路面积沙,迫使公路交通中断,甚至使公路废弃。沙漠化导致的沙尘天气,影响飞机正常起飞和降落。风沙活动还会破坏通讯、输电线路和设施,由此产生的灾害威胁居民安全。沙尘污染着广大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影响了人民健康。
④人为的活动滥捕滥杀加快物种的灭绝的速度,物种一旦灭绝,便不可再生。
⑤人口膨胀加快资源使用速度,同时增加社会经济的压力,因此导致这些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有①②③④⑤,D符合题意。
14.B
【解析】在草原上,昆虫吃草;有的鸟吃草籽儿,有的鸟吃昆虫,有的鸟既吃草籽儿又吃昆虫;吃草籽儿和昆虫的鸟又往往被狐和鹰等动物捕食。由此可见,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是相互制约的。草地被网罩起来以后,鸟飞不进去了,鸟不能吃虫,虫吃草,破坏了食物网的结构 ,B符合题意。
15.A
【解析】不同动物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别的。动物越低等,学习能力也就越差。表中尝试次数越少的动物越高等,三种动物从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是甲→乙→丙,A符合题意。
16.D
【解析】在草原上,昆虫吃草,有的鸟吃草籽,有的鸟吃昆虫,有的鸟既吃草籽又吃昆虫;存在:草→鸟,草→昆虫→食虫鸟的食物链,农作物被网子罩起来以后,鸟飞不进去了,吃草的昆虫失去了鸟的控制,就猖獗起来,从而破坏了食物链,D符合题意。
17.D
【解析】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目前,因为可以进行代谢作用和能进行繁殖作用是生命的两大特征。而生成无论是核酸分子还是其它有机大分子,都可能由环境中的小分子通过化学反应形成。从有机大分子到生命是一个飞跃,其中的机理和过程尚不清晰。因此,生命起源过程中最有决定意义的阶段是从有机多大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D符合题意。
18.C
【解析】A、在A地层发现了鱼类化石,在B地层发现了海象化石,不能证明B层比A层新近,A不符合题意;
B、同源器官是指不同生物的某些器官在基本结构、各部分和生物体的相互关系以及胚胎发育的过程彼此相同,但在外形上有时并不相似,功能也有差别。例如,鱼类的胸鳍、鸟类的翼和兽类的前脚都是前肢的各种状态, 从而反映出生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亲缘关系,不能说明生物的进化历程,B不符合题意;
C、比较解剖学是对各类脊椎动物的器官和系统进行解剖和比较研究的科学,比较解剖学为生物进化论提供的最重要的证据是同源器官,同源器官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C符合题意;
D、古老地层中都是简单生物的化石,而新近地层中含有复杂生物的化石,但不一定结构都是复杂的,D不符合题意。
19.A
【解析】由图可知,甲、乙、丙、丁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为丙→甲→乙→丁,若乙的数量增加,会大量捕食甲,造成甲的数量下降;甲数量减少,对丙的捕食数量减少,所以丙的数量增加;丁以乙为食,乙数量增多,导致丁的食物充足,大量繁殖,使丁的数量增多,A符合题意。
20.C
【解析】A、图中形状和颜色均相同的点表示同一物种,不同形状或颜色的点表示不同的物种,分析图一可知,距今25年时,该生态系统中共有2个种群。故错误;
B、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其自动调节能力越强,越稳定,分析图可知,距今25年时,该生态系统中共有2个种群,距今10年时,直到现在,生态系统中的种群越来越多,因此,距今25年前,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比现在弱。故错误;
C、生产者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又能进行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强度、合成有机物的总量大于自身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的总量。故正确;
D、分析图形可知,该生态系统种群个体数量不和物种数量都不断增加。故错误。
21.(1)群落
(2)水稻→鼠→猫头鹰
(3)自动调节
(4)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减少生活作息中所耗用的能量(如节约水电、出行时不坐私家车改乘公交车、步行、骑自行车等);植树造林等合理均可
【解析】(1)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空间内上的分布各物种的种群集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而该生态系统包括了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各个物种的种群,因此属于一个群落。
(2)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在这些食物链中所以流入猫头鹰体内能量最多的那条食物链是最短的那条食物链,即:水稻→鼠→猫头鹰。
(3)生态系统受到一定程度干扰时,各种生物的数量及比例仍能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4)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减少生活作息中所耗用的能量、植树造林等都可以减少能源的消耗。
22.(1)种群
(2)细胞膜
(3)自然选择
【解析】(1)所有的盐地碱蓬是同一物种,构成了一个种群;
(2)物质进出细胞是由细胞膜控制的;
(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23.(1)种群
(2)消费者
(3)植物→昆虫(鱼类)→蛙 →鸟类
(4)自动调节
【解析】(1)大盘山上所有马尾松属于在一个区域内所有同种马尾松的个体,属于一个种群。
(2)消费者是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必需以现成的有机物为食的动物,鱼类、蛙、鸟类属于动物,因此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消费者。
(3)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湿地中的蛙大量减少,但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到原来的状况,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4.(1)人工选择
(2)单
(3)黄花菜
【解析】(1)经过不断选择而形成生物新品种的过程,叫人工选择,萱草原产于中国,品种单一,经过几十年选种培育,现品种已达到万种以上,这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2)萱草叶片是平行叶脉,花瓣6,是3的倍数,所以萱草属于被子植物门的单子叶植物,。
(3)分析上表可知,萱草与黄花菜同属,所以萱草与黄花菜关系最近,它们的形态相似,共同特征最多。
25.(1)1;有机物
(2)猕猴
(3)基因
【解析】(1)由图可知,1是模拟原始大气环境的;米勒实验说明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物可以形成有机物;
(2)由测定结果可知,猕猴与大猩猩的氨基酸序列只有1个是不同的,所以猕猴与大猩猩的亲缘关系最近;
(3)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26.(1)C
(2)能
(3)食物链(或食物网)
(4)B
【解析】(1)实验设置A、B瓶罝于有光条件下,C瓶用不透光的盒子罩住。探究光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否有影响"这个问题,应选择C瓶与B瓶进行对照实验。
(2 )通过该实验,对比BC两组,可以探究得出“光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影响"这个结论。
(3 )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流动的。
(4 )在A , B , C三个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维持时间最长的应该是B瓶。因为B瓶生态系统中的成分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高。
27.(1)抗生素P、Q都能抑制细菌生长,抗生素Q的杀菌能力比P强;细菌生长需要适应的温度,低温会抑制细菌的生长;
(2)疗效降低,因为第3组的P、Q同时滴加,阴影部分很大,有大量细菌存活,说明P、Q的相互作用使两者都失去杀菌能力。
(3)自然选择
【解析】(1)1与4对比可以看到抗生素P能够明显的抑制细菌的生长,2与4对比可以看到抗生素Q能够抑制细菌的生长,1与2对比可知,抗生素Q比抗生素P的抑菌效果更好;4与5对比,可知变量是温度,说明低温也能抑制细菌的生长;
(2)由第三组实验可知,当抗生素P与抗生素Q混合后,抑菌效果没有了,所以当两种抗生素混合后失去了杀死细菌的能力;
(3)抗生素对细菌起到定向选择的作用,会导致抗药性强的细菌存活从而导致细菌的抗药性越来越强;
28.(1)阳光、水、温度、空气等
(2)由于放在黑暗中,水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但水藻等生物要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该装置氧气消耗的最快,小鱼因缺少氧气而最早死亡
(3)多做几次实验,求平均值
【解析】(1)由表中数据分析,实验装置A、B、C所模拟的生态系统中,相同的非生物因素有光照、水、温度、空气等;
(2)通过实验D分析可知,该实验装置放置于黑暗条件下,水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同时还要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因此该装置的氧气消耗速度最快,小鱼存活时间最短。
(3)由于本实验只做了一次,实验结果有一定的偶然性,应多做几次实验,求平均值。这样结果才更有说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