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伏特舞曲》教学方案
教材解析
《加伏特舞曲》是荷兰作曲家、指挥家戈塞克所作歌剧《鲁吉纳》中的一首小提琴曲,后被改编为管弦乐、钢琴曲等其他器乐演奏形式。
戈塞克所作的这一乐曲为单三部曲式结构,他没有遵循常见的规律,而是采用了较早期的加伏特舞曲形式,开门见山地从第一拍开始。A段的主题旋律采用对称的乐句组成,旋律中运用了许多断音、装饰音和八度大跳,紧凑跳跃的八分音符和顿挫有力的四分音符一前一后,相辅相成,构成了活泼明快又略含幽默的色彩。A段反复一次后,是乐曲的B段。它运用许多连音和保持音,使前半段节奏连贯,旋律较平稳,和A段里短促的断音形成鲜明的对比。后半部仍保持了活泼的特性并用了许多大跳,尤其是最后一小节,连续的八度大跳更显得饶有风趣。最后A段再现,并以渐慢渐弱的处理结束全曲。
教学目标
1.聆听全曲,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和节奏特点。
2.通过聆听,让学生可以简单表现音乐旋律和乐曲结构。
教学重点
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和节奏特点。
教学难点
让学生可以简单表现音乐旋律和乐曲结构。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乐曲《加伏特舞曲》音乐文件,电子琴。
学生准备:教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去领略法国的风采。在法国,不仅仅有世界著名的埃菲尔铁塔、普罗旺斯迷人的风光,还有热情的法国人和优雅的舞蹈及音乐。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你了解的法国?
【设计意图】通过互动交流的方式导入课题,增加学生的知识量,激发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今天我们要欣赏的乐曲叫作《加伏特舞曲》,加伏特是法国一种古老的舞曲。这种舞曲起源于法国的加普地区,生活在那里的人叫加伏特人,他们跳的这种舞蹈便称为加伏特舞蹈。教师播放乐曲。同学们,能不能说一说听完之后的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乐曲情绪,快乐、活泼等。
2.再次聆听歌曲,提问:大家有没有感觉乐曲的结构很熟悉,我们是不是欣赏过这种结构的乐曲呢?
生回答:学习过,乐曲的结构是ABA’结构。
3.第三遍播放音乐,教师带领学生一边聆听,一边做简单的舞蹈动作。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聆听和教师指导,让学生逐步掌握乐曲情绪和结构,在音乐的律动中舞蹈,感受舞曲的热情和魅力。
三、艺术实践
教师弹琴,指导学生用“beng”模唱下面的两组音。
教师简单介绍作曲者。
【设计意图】在学生熟悉乐曲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感受乐曲旋律,熟悉旋律的高低变化。对作曲者进行简单介绍,扩充学生音乐知识。
四、课堂总结
希望同学通过今天的学习,能记住这首著名的《加伏特舞曲》,感受到乐曲的魅力,最后我们一起在《加伏特舞曲》中舞蹈吧。
【设计意图】对课堂进行简单总结,和学生一起再次在乐曲中互动,让学生体验音乐的乐趣。(共11张PPT)
第五课 聆听 加伏特舞曲
二年级下册
情境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去领略法国的风采。在法国,不仅仅有世界著名的埃菲尔铁塔、普罗旺斯迷人的风光,还有热情的法国人和优雅的舞蹈及音乐。
情境导入
今天我们要欣赏的乐曲叫作《加伏特舞曲》,加伏特是法国一种古老的舞曲。这种舞曲起源于法国的加普地区,生活在那里的人叫加伏特人,他们跳的这种舞蹈便称为加伏特舞蹈。
探究新知
探究新知
同学们,能不能说一说听完之后的感受?
探究新知
大家有没有感觉乐曲的结构很熟悉,我们是不是欣赏过这种结构的乐曲呢?
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边聆听,一边做简单的舞蹈动作。
探究新知
艺术实践
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用“beng”模唱下面的两组音。
艺术实践
弗朗索瓦·约瑟夫·戈塞克(1734~1829),荷兰作曲家、指挥家。生于汉诺。过去人们一直以为他是比利时作曲家,但据《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介绍,他是荷兰人。戈塞克一生创作了许多作品,仅交响曲就有26部之多。此外还有歌剧、室内乐、合唱以及其他各种体裁和形式的作品。但只有这首《加伏特舞曲》流传最广。戈塞克1829年2月16日逝世于巴黎,享年95岁。
课堂总结
希望同学通过今天的学习,能记住这首著名的《加伏特舞曲》,感受到乐曲的魅力,最后我们一起在《加伏特舞曲》中舞蹈吧。加伏特舞曲简介
《加伏特舞曲》是荷兰作曲家、指挥家戈塞克(1734~1829)所作歌剧《鲁吉纳》中的一首小提琴曲,后被改编为管弦乐、钢琴曲等其他器乐演奏形式。
“加伏特”原是法国古代民间舞曲。17世纪中叶由法国作曲家吕利(1632-1687)采用于歌剧、舞剧中,在法、德两国流行一时。其特点为中速,2/4或4/4拍,旋律轻盈优雅。常以包括两个四分音符的弱拍开始,各乐句通常从小节的中间部分起拍和结束。三段体结构,中段常插入风笛舞曲,前后形成对比。吕利曾将其采用于歌剧、舞剧音乐中。可独立成曲,也常用为器乐组曲的一个乐章。
戈塞克所作的这一乐曲为D大调,4/4拍,单三部曲式结构,他没有遵循常见的规律,而是采用了较早期的加伏特舞曲形式,开门见山地从第一拍开始。
戈塞克的《加伏特舞曲》距今约有200年历史了,但它仍然充满着生命力,久演不衰,一些轻音乐队对这支曲子非常感兴趣,常常把它改编成轻音乐曲来演奏。
《E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加伏特乐章》约翰 斯巴斯蒂安 巴赫作曲,采用回旋曲式。日本动漫《金色琴弦》中出现小提琴和小号合奏。法国音乐的概述
关于法国民间音乐的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 9世纪的文献。其中描述了古代的叙事乐、数字游戏歌,以及笛、风袋管、拨浪鼓和号角等乐器的使用,当时音乐在人民生活和宗教仪式中占重要地位。
法国民歌大部分都是单声部的,多为独唱曲,也有对唱曲。布列塔尼半岛流行一种由两个歌手轮流应答式的对唱,在每一段歌词的末尾为重唱。多声部歌曲主要流行在南方巴斯克和科西嘉地区。法国民歌的特点是注重歌词的吟诵,有些古老的曲调是将言语音调初步加工成咏叙调。典型的节拍是拍,有时与拍、拍结合,也有的歌曲是拍领唱和拍叠歌连在一起。古老的民歌大都从主音到五度音的曲调进行开始。有些地区的舞蹈音乐已经成为流行各地的著名舞曲,如布列塔尼的加沃特舞曲,普罗旺斯的法朗多尔舞曲等。法国民间音乐的调式主要是大调、自然小调,古自然调式和交替调式也很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