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音乐二年级下册演唱《箫》(同步课件11ppt+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音版音乐二年级下册演唱《箫》(同步课件11ppt+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音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2-02-15 09:09:51

文档简介

(共11张PPT)
第七课 演唱 箫
二年级下册
请同学们看下面的图片,说一说这是什么乐器。
情境导入
萧是我国一种著名的民族乐器,它的音色较为质朴、浑厚、暗淡。有许多用萧演奏的名曲至今还流传在世。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关于萧的一首歌曲,名字就叫《萧》。
情境导入
欣赏歌曲
请同学们认真聆听歌曲《箫》,说一说这首歌曲唱了什么?情绪怎样?听了这首歌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多么动听的歌声,多么美妙的旋律,现在请同学们当老师的小听众,认真听老师唱一唱。
欣赏歌曲
学唱歌曲
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歌词。
学唱歌曲
一、四两句相同;
五、六两句基本相同。
找相同
请同学们一起跟着老师学唱这首歌曲,在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要认真聆听范唱,说一说歌曲旋律中的相同部分。
学唱歌曲
歌曲感情处理:
声音明亮甜美,突出民歌的特点,又要连贯抒情,体现旋律的特点。
第一、二句要表现小宝宝得到一管萧的喜悦心情;
第三、四句要唱出小宝宝吹萧的认真劲儿;
第五、六句要表现小宝宝学会以后的高兴心情。
学唱歌曲
请同学们一起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萧》这首歌曲,不仅从听觉上直观了解了“萧”的音质,也从字面上了解了“萧”这一乐器的材质,希望同学们能通过今天的歌曲学习能喜欢上“箫”这种民族乐器。《箫》教学方案
教材解析
《箫》是一首山东汉族民歌。歌曲为2/4拍,五声徵调式。全曲共有六个乐句,乐句长短不一,按小节划分乐句,4、3、4、4、5、7(第六乐句7小节是带补充终止的重复乐句)。旋律起伏跌宕、优美动听,节奏以八分音符为主,平稳流畅。箫也称洞箫,是我国一种古老的吹管乐器,民间常用一根竹管做成,管身开六或七个按孔,一端有吹口,竖吹。歌中描述了用紫竹做箫及“箫儿对正口,口儿对正箫"的吹箫过程,其中“吁底吁底"四字采用得形象生动,衬托出小朋友学会吹箫的兴奋心情和欢乐场面。
教学目标
1.用清晰的咬字演唱歌曲《萧》。
2.能准确的唱出音符的音名和音高,并能用手势表现出来。
教学重点
用清晰的咬字演唱歌曲《萧》。
教学难点
背唱歌曲,保持吐字、咬字的敏捷清晰。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箫》乐谱、乐曲。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认识乐器:箫。
同学们好,请同学们看下面的图片,说一说这是什么乐器。
萧是我国一种著名的民族乐器,它的音色较为质朴、浑厚、暗淡。有许多用萧演奏的名曲至今还流传在世。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关于萧的一首歌曲,名字就叫《萧》。
【设计意图】介绍跟本课相关的乐器引入本课,引起学生兴趣,营造课堂氛围。
二、欣赏歌曲
1.欣赏歌曲《箫》,完整感受歌曲的旋律和内容。
请同学们认真聆听歌曲《箫》,说一说这首歌曲唱了什么?情绪怎样?听了这首歌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2.教师有感情地范唱歌曲,学生认真聆听。
师:多么动听的歌声,多么美妙的旋律,现在请同学们当老师的小听众,认真听老师唱一唱。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欣赏歌曲,熟悉歌曲心律,了解歌曲内容,为学唱歌曲奠定基础。
三、学唱歌曲
1.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歌词。
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歌词。
2.用听唱法学唱歌曲,在聆听范唱时请学生回答问题。
请同学们一起跟着老师学唱这首歌曲,在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要认真聆听范唱,说一说歌曲旋律中的相同部分。(一、四两句相同,五、六两句基本相同)
3.歌曲处理。
歌曲感情处理:声音明亮甜美,突出民歌的特点,又要连贯抒情,体现旋律的特点。
第一二句要表现小宝宝得到一管萧的喜悦心情
第三四句要唱出小宝宝吹萧的认真劲儿
第五六句要表现小宝宝学会以后的高兴心情。
4.完整演唱歌曲。
师:请同学们一起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学唱歌曲,帮助学生记忆歌词,从而更好地表现歌曲。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萧》这首歌曲,不仅从听觉上直观了解了“萧”的音质,也从字面上了解了“萧”这一乐器的材质,希望同学们能通过今天的歌曲学习能喜欢上“箫”这种民族乐器。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让学生学会感受“箫”这种民族乐器的魅力。民歌分区
东北平原民歌
包括山东、河北、河南东北部、苏北北部等黄河下游地带,以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区,基本上是一个沿海平原地带。使用东部北方方言。这里民歌以小调为主,其次是秧歌、号子,山歌极少。代表性民歌有《小白菜》、《画扇面》、《沂蒙山小调》、《小看戏》等等。
西北高原民歌
包括山西、陕西中部与北部、河南西北部、内蒙古河套地区以及甘、青、宁汉族聚居地区。东面以太行山为界与东北部民歌区分开,南北各为阴山以南,秦岭以北。使用西北方言。民歌以山歌最为突出.包括有“信天游”、“山曲”、“爬山调”以及“花儿”。其次为秧歌、小调。全国闻名的曲目有《走西口》、《赶牲灵》、《兰花花》、《推炒面》、《五哥放羊》、《刨洋芋》、《绣金匾》等。
江淮民歌
包括淮河流域的苏中、苏北、安徽大部、西面以大别山与江汉民歌区为界。使用江淮方言。民歌以田歌、小调突出、山歌次之。闻名的曲目有《茉莉花》、《杨柳青》、《凤阳花鼓》、《彼根芦柴花》等。
江浙平原民歌
包括江苏南部、上海、以及浙江大部,乃古代的吴、越之地。使用方言为吴语。民歌以小调为主,闻名的曲目有《紫竹调》、《无锡景》、《茉莉花》、《哭七七》、《对鸟》等。
闽台民歌
包括福建大部、台湾大部以及广东潮汕地区。福建与台湾自古以来就有文化的渊源关系,台湾当地汉族一直使用闽南语,此外,两地还有一些共同的地方戏曲、说唱音乐等。民歌以山歌、耘田诗、小调突出,闻名的曲目有《采茶扑蝶》、《茶童歌》、《天乌乌》等。
粤地民歌
包括珠江流域的广东大部,广西东南部,以及海南部分地区,北面以南岭为界与赣民歌区相邻。使用粤方言。过去广大渔民为该区一个重要的社会阶层。民歌以渔歌——咸水歌最为突出。闻名的曲目有《落水天》、《春牛调》、《哩哩美》等。
江汉平原民歌
包括湖北、河南西南部以及湖南北部的部分地区,为古代楚文化的中心地带。使用西南方言。民歌以田歌最突出,其次是灯歌、小调、风俗歌、山歌。闻名的曲目有《黄四姐》、《洪湖渔歌》等。
湘楚民歌
包括湖南以及广西东北角上的几个县。民尚楚风,地袭楚俗,它与江汉民歌区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不过使用的方言不同,本区通用湘语方言。民歌最有代表性的是山歌、田歌。闻名曲目有《乡里妹子进城来》、《一塘荷花一塘莲》、《上四川》等。
赣地民歌
以江西中、北、东部为基本范围,使用赣语方言。具有长江流域东西部文化交流的过渡地带性质,民歌交融性强。以茶歌最有特色,其次为小调、灯歌。田歌中“打鼓歌”也很突出。闻名的曲目有《杜鹃花开》、《摘茶籽》、《送郎当红军》等。
西南高原民歌
包括四川、云南、贵州、陕南以及广西西北部分地区。北以秦岭为界,通用西南方言。代表性民歌是山歌,其次是灯歌。此外川江船夫号子也很有特色。闻名的曲目有《赶马调》、《槐花几时开》、《我住贵州贵阳府》、《郎在对门唱山歌》等。
客家民歌
客家人分布较广,全国有八千余万人口,主要包括广东东北部、福建西南部以及江西东南部三省交界地带。这里客家人比较集中,客家系古代因战乱由北方中原一带来的移民,保留有古老遗风,使用客家方言。民歌主要为山歌,闻名的曲目有《灯红歌》、《风吹竹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