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15 09:33: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南通市通州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2007年,面积达300平方公里的良渚古城重见天日,在高等级墓葬中出土了大量象征王权的玉器及信仰用品,发现的巨大水坝需要至少一万人施工数年,测定年代(距今约5100年)甚至比传说中的大禹治水还要早的多。这表明(  )
A.良渚文化居世界领先地位 B.国家组织形态已经初具雏形
C.中华文明起源于长江流域 D.早期王权借助神权强化统治
2.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王位,政治权从“传贤”到“传子”,从“公天下”到“家天下”。这(  )
A.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B.是偶然出现的历史现象
C.不利于社会发展进步 D.以后列朝列代未被沿用
3.有学者指出,夏商时期,以华夏为中心的“天下”,逐渐形成了松散的方国联合共同体。到西周推行分封制度后,“天下一家”的观念大大增强。这说明(  )
A.夏商周是部落联盟国家 B.分封制是先秦国家基本制度
C.分封制增强了家国观念 D.政治统一是国家统一的前提
4.人们一般认为家谱起于宋代,其实家谱的雏形在殷商卜辞世系关系中就有所反映,隋唐以前,家谱修撰已相当发达,大量家谱书籍问世,这表明我国(  )
A.分封制影响深远 B.宗法观念长期存在
C.封建家长制盛行 D.礼乐制度影响深远
5.周代礼乐制度中,“礼”讲究差异,“乐”则讲究和同。“乐”的功能就是使君臣之间、父子之间显得“和合”,增加凝聚力、亲和力。这反映出周代“乐”的主要目的是(  )
A.稳定社会秩序 B.体现贵贱有序 C.调节人们情绪 D.凝聚家族亲情
6.“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
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
C.实行神权与王权结合的制度 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7.2021年2月12日是农历春节,春节就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赢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皇权至上和皇帝独尊
8.我国考古学史上首次发现的大批秦简被称为《云梦睡虎地秦简》。这批秦简中,秦律占50%以上,主要记载了从战国末期至秦始皇年间的秦代史事和秦代施行的600余个法条,内容涉及民法、刑法、行政法、诉讼程序等,蕴含着人权、生态、环保等理念。这反映了(  )
A.秦律调整封建经济的作用 B.秦始皇集司法大权于一身
C.秦时期法律严苛刑罚严酷 D.秦律具有先进性与系统性
9.阎步克先生认为,秦汉王朝是帝国时代的开端,具有开创奠基的意义,秦汉帝国的最基本特征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官僚制度。下列项中,能够说明以上特征的是(  )
A.皇帝制、郡县制、三公九卿制 B.宗法制、皇帝制、二府三司制
C.刺史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 D.郡国并行制、皇帝制、世官制
10.中国古代王朝为加强对封建官僚的监督,建立了相对独立于行政系统的监察系统,在中央和地方均设置监察官。下列负有监察职能的官职是(  )
A.御史大夫、刺史 B.三司使、刺史
C.监御史、枢密使 D.御史大夫、节度使
11.《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  )
A.恩泽贵族 B.实现民族交融 C.增加税收 D.削弱王国势力
12.(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科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牢宠、圈套)中矣。”材料反映了(  )
A.太宗称帝后的傲慢心理 B.监察制度的残酷性
C.科举制有利于专制统治 D.察举取士的虚伪性
13.图1为我国某一朝代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该朝代为(  )
图1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14.秦朝三公九卿、西汉内外朝、唐朝三省六部、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等机构的设立,本质上反映了(  )
A.相权不断削弱 B.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C.皇权不断加强 D.中枢机构不断完善
15.清政府分别采取郡县制、盟旗制等管理地方,如在蒙古族聚居的北京地区实行盟旗制度,在新疆地区主要采取军府制,在西藏地区实行政教合一制度并设驻藏大臣。这说明清政府(  )
A.民族政策因地制宜或因俗而治 B.全国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的一致性
C.民族事务管理制度化和法制化 D.实行民族平等政策维护民族团结
16.如图是明清时期的权力空间布局示意图,明朝内阁距皇帝寝宫乾清宫1000米,清朝军机处距皇帝寝宫养心殿50米,几乎形成一条直线,同时也暗含了一条隐秘的政治轴线。这条“隐秘的政治轴线”是指(  )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行政中心逐渐北移 D.官员地位不断提升
17.安德鲁·韩德森致拉本特函提出:中国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可能轻易放过的”。由此可知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意图是(  )
A.使鸦片贸易合法化 B.满足工业革命的扩张需求
C.制造中英贸易争端 D.实现中英两国的平等贸易
18.金冲及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中说:“它带来两个结果:一个是大大加深清政府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依赖,只能大量举借外债来支付赔款。这便成为列强借以在华争夺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发端。”材料中的“它”是指(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9.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规定:“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亦可自行防守……中国国家应允诸国分应自主,常留兵队分保使馆。”据内容可知该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0.晚清爱国诗人张维屏在诗中写到“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家室田庐须保卫,不待鼓声群作气,妇女齐心亦健儿,犁锄在手皆兵器。”关于此次斗争说法正确的是( )
A.斗争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B.“强徒”指英国和法国侵略者
C.清政府对斗争采取了支持的态度 D.是中国人民自发的反侵略斗争
21.英国驻俄国公使德佛椤向英国外交部电告:“奇迹!中国的曾纪泽已迫使俄国做出了它未做过的事,把业已吞下去的领土又吐了出来!”电文中“业已吞下去的领土”是在中国的(  )
A.东南地区 B.西南地区 C.东北地区 D.西北地区
22.清末诗人丘逢甲在《春愁》一诗中写到“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据所学知识可以推断该诗写于( )
A.1895年 B.1896年 C.1898年 D.1900年
23.中日甲午战争后,民间组织义和团自发进行的反帝爱国运动最主要的意义是( )
A.导致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
D.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 C.阻止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4.“泣别了白山黑水,走遍了黄河长江。流浪、逃亡,逃亡、流浪。流浪到哪年?逃亡到何方?”歌词中“泣别了白山黑水”起因于(  )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25.1937年12月18日,美国《纽约时报》头版刊登的报道中写道:“大规模的抢劫、对妇女施暴,杀戮平民,把中国老百姓从家中赶出来,大批处死战俘与强迫征集壮丁,把南京变成了恐怖城市。”与此报道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辽东之战 B.淞沪会战 C.南京大屠杀 D.血战台儿庄
26.1935年,日军不断蚕食华北地区。12月9日,北平各大中学校数千学生举行抗日救国游行,12月底,平津学生联合会组织“南下扩大宣传团”深入工厂、农村和军队进行抗日宣传。学生的这些行动(  )
A.成为扭转抗战时局的关键 B.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C.宣传了工人阶级抗战路线 D.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7.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后,四十余万中国军队同二十多万日本侵略者在上海及其周围地区激战三个月,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该战役是(  )
A.台儿庄战役 B.淞沪会战 C.太原会战 D.枣宜会战
28.193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其目的是(  )
A.维护国家统一 B.实现团结抗日 C.推翻北洋军阀 D.发展统一战线
29.聂荣臻曾经夸赞某次大规模战役:“是一个主动的进攻战役,使日军在华北的主要铁路、公路受到广泛破坏,井陉煤矿被彻底破坏,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治安肃正’、‘以战养战’等阴谋计划。”此次大规模战役指的是(  )
A.平型关大捷 B.徐州会战 C.武汉会战 D.百团大战
30.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中国战场年平均牵制日本陆军的74%以上,最高年份达90%。日军在海外作战中损失的287万人中,有150万人伤亡在中国战场。这说明中国的抗日战争(  )
A.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 B.牵制了日本法西斯国家全部侵略势力
C.推动了反帝反封建工农运动的发展 D.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二、材料题(共三题,31题12分,32题14分,33题14分,共40分。)
3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荫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晚,也多在边地。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郡县制为汉代沿用。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这时的州还只是一种监察区,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查郡县吏治。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部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
——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至南北朝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过程。(4分)
材料二
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
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
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
洪武九年(1376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地方废除元旧制——行省制,代之以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三司分别行使原行中书省的行政、军政和司法之权,三司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牵制。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元、明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简要分析明代地方治理措施产生的影响。(8分)
32.(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宰相辅政制度从秦确立到清朝结束,历时两千余年,先后经历了三种模式:宰相独立开府辅政制、宰相三省参议辅政制和宰相听命拟旨辅政制。
宰相的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的“三正”,商朝时出现了“三公”、“左右辅助弼”的现象。西周中后期,鉴于重要辅臣不断更换易造成政务混乱,开始设置专门的辅政机构。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辅政方式虽各不相同,但辅政大臣多为贵族集团的代表,可以自辟僚属,独立行使权力,可以说他们是在“主政”,与帝王分庭抗礼。秦汉以来,宰相的出身有名门望族的,有宗室的,也有寒门的。唐宋之后,科举入仕者居多。
宰相辅政制度的沿革体现了皇帝专制权力欲望的不断膨胀和驾驭百官能力的不断提升。该制度对古代政治的稳定、社会的发展甚至国家的兴衰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摘编自郑石桥《中国职官制度中的内部控制考略》等
(1)结合秦朝、唐朝、清朝的相关史实,对宰相辅政制度的“三种模式”加以说明。(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宰相辅政制度的演变趋势,并简析其积极作用。(8分)
33.(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处于抗日前线的东北广大人民和一部分爱国军队,冲破国民政府的禁令,首先展开了英勇的斗争。辽宁沈阳、抚顺等地工人纷纷举行罢工,反抗日本侵略军。广大农民组织大刀会、红枪会等各种组织,手执自制武器进行抗日斗争。9月26日,上海各界市民举行抗日救国大会,通过了对日宣战、武装民众、惩办失职失地官吏等决议案。10月18日,北平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成立,通过迅速组织义勇军、实行对日不合作及积极募集爱国捐款等决议。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共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领导了一二 九运动,使抗日救亡斗争发展成为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
——摘编自王秀鑫、郭德宏《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
材料二
抗日战争对中华民族的复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被称为中国复兴枢纽。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最为彻底的民族解放战争,这场战争对中国取得完整的独立主权有着决定性意义,因为战争的结果之一,是中国不仅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而且跻身在国际事务中具有充分发言权的大国行列。
在不同帝国主义势力支持下,中国各利益集团争权夺利,造成了中国的长期分裂,极大地破坏了民族争取独立所需的凝聚力。抗日战争的爆发,改变了中国内部分裂的状况。在政府与人民之间,在不同阶级阶层之间,在不同党派之间,形成了同仇敌忾、亲密合作的关系。
经济发展不平衡性是中国的一个显著特征,这种不平衡性使中国现代工业几乎因日本的侵略而彻底颠覆。1937年川、滇、黔、陕、甘、湘、桂7省工厂之和仅占全国总数的6.03%,资本总数仅占全国的4.04%。而到1943年,后方各省工厂企业已经达到4524家,与战前相比,工厂数增加了18倍,工人数增加了82倍,资本增加了164倍。
——摘编自荣维木《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复兴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30年代抗日救亡运动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成为“中国复兴枢纽”的原因。(8分)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族抗战精神的内涵。(2分)
答案
1-10 BACBA CDDAA 11-20 DCCCA BBCDD 21-30 DBBAC BBBDA
31.(1)过程:(4分)
①春秋战国出现郡县制;
②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③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④东汉至南北朝实行州郡县制。
(答出郡县两级制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制即可得2分)
(2)措施:(4分,每个朝代1分)
①唐朝设置节度使;(1分)
②宋朝削夺节度使权力,中央派文官出任各州的长官知州,设诸路转运使统管地方财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削实权、收精兵、制钱谷);(任答一点1分)
③元朝实行行省制;(1分)
④明朝废除行省制,设三司分管地方事务。(1分)
影响:(4分,每点2分)
①分散地方统治权,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2分)
②三司互不统属,可能降低地方的行政效率。(2分)
32. (1)说明:(每点2分共6分)
①独立开府辅政制:秦朝丞相是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②三省参议辅政制:唐朝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分工明确,互为补充。
③听命拟旨辅政制:清朝军机处,充当皇帝顾问,完全听命于皇帝。
(2)趋势:(每点2分,任答两点4分)
①不断完善,逐步专门(职)化;
②辅臣构成由以贵族为主到出身多元化;
③辅臣权力由可与君主抗衡到完全服从于君权(体现君主专制的强化)。
作用:(任答两点4分)
①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②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③有利于稳定统治秩序;
④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
33. (1)特点:(每点1分,答出三点给4分)
①自发兴起;
②从东北扩展到全国,由点到面,地域范围广;
③各阶层参与,具有广泛性;
④斗争形式多样;
⑤中国共产党领导推动;
⑥发展迅猛。
(2)原因:(每点2分,任答4点8分)
①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
②洗雪了百年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
③改变了内部分裂的状况,促进民族意识觉醒,增强民族凝聚力(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④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要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具有充分发言权);
⑤改变了原有工业布局(或改变经济不平衡的状况),扩大了现代工业区域;
⑥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道路。
(3)内涵:(每点1分,任答两点给2分)
①爱国主义;
②万众一心(团结一致);
③同仇敌忾,一致对外;
④不畏强暴,不屈不挠;
⑤捍卫领土主权,追求民族解放。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