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专题复习:古诗鉴赏之三 语言风格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届高考专题复习:古诗鉴赏之三 语言风格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14 08:34: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诗鉴赏之二:语言风格》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赏析古诗语言风格的的方法
2.掌握古诗语言风格的答题思路和方法
教学重点:
1.掌握赏析古诗语言风格的的方法
2.掌握古诗语言风格的答题思路和方法
教学方法:
讨论;展示;训练;讲评。
教学条件:
导学案;黑板;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考点探究
1.提问方式:
①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词)的语言特色。
②这首诗(词)的某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③这首诗(词)的风格是……,请结合具体诗(词)句分析。
④前人对这首诗(词)的评价是……,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2.答题思路:语言特色+具体分析+思想感情或表达效果
①明特色,即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出诗歌的语言风格,如清新明丽、雄浑豪放、婉约细腻、幽默活泼等。
②析文本,即用诗歌中的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③析感情,即指出这样的语言特色对表现诗歌的内容或感情有怎样的效果。
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临江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问: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
答:①想象奇特,虚实相生。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
②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超逸,挥洒自如。
例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追悼
[清]吴伟业
秋风萧索响空帏,酒醒更残泪满衣。
辛苦共尝偏早去,乱离知否得同归。
君亲有愧吾还在,生死无端事总非。
最是伤心看稚女,一窗灯火照鸣机。
[注] 顺治四年(1647),吴伟业刚经历易代之痛,又逢妻子去世,国仇家恨集于一身,内心无比悲痛,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悼亡诗。
问:吴伟业的诗一般造语整饬,辞藻华丽,本诗有无此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本诗没有这个特点。全诗平平道来,浅浅写出,不用典故,不假辞藻,以极浅易的语言表现出了极深沉的感情。
二、技巧点拨
1.鉴赏语言风格“四注意”
解答语言风格这类题目,必须紧扣诗句进行分析,不能空洞抽象,还要立足于对诗意的把握,只有准确地理解诗意,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语言风格。
品味整首诗歌。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了解相关知识。不同的诗人语言风格不同,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语言风格也不同,要了解相关的语言风格。如上题2吴伟业的诗一般是辞藻华丽,但此诗语言却浅易朴实,因为所处时期,处境不同。
联系诗歌主旨。语言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决定语言风格,切忌脱离诗歌主旨而空谈语言。如上题2的主旨是抒发悲切的悼亡之情,所以用语弃华丽用浅易。
从多角度入手。鉴赏语言风格,要从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角度入手。
2.诗歌语言的总体特点:
①精炼含蓄;
②跳跃性;
③鲜明的节奏和韵律,和谐悦耳的音乐美。
3.不同题裁诗歌的语言风格
宫廷诗:缠绵婉转 田园诗:恬淡宁静
山水诗:清新优美 边塞诗:悲凉慷慨
讽喻诗:沉郁激愤 咏史诗:雄浑壮阔
4.不同流派诗歌的语言风格
浪漫主义:想象丰富 大胆夸张 语言热情奔放
现实主义:还原生活 精确细腻 语言沉郁内敛
豪放派:气势豪迈 意境雄浑
婉约派:清丽含蓄 婉转缠绵
三、巩固练习:
练习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问: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答:①修辞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送春归”“和春住”。
②想象别致,意蕴生动。如“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③“新颖明丽”的语言特色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浙东山水的美好,抒发出作者送别的情意。
练习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中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问:本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特色?请简要赏析。
答:本诗语言不作任何雕琢,显得朴素自然,感情真挚。诗的题目是“山中送别”,但却没有写送别的过程,一、二句只写了送别后的情景。三、四句是用询问的语气,表达对朋友再来的期盼。这首诗拾取生活中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跳跃性地叙述了一次送别的过程,却表达了深厚真挚的感情。
练习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 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 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问: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答:这首诗的风格特征是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诗人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遇、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
附录: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语言特色
清新、朴素、雅致、平实、华丽、绚丽、幽默、活泼、诙谐、庄重、简约、简洁、精练、精当、生动、凝练、洗练、含蓄、明快、通俗等。
1.平淡(质朴)
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不追求辞藻的华丽,语言力求朴素,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之中蕴含着深意,读来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却蕴含着作者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
2.工丽
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理解时可以借助对仗。如杜甫《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三首》中的“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3.优美(绚丽、绮丽)
有富丽的辞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
4.直率(率真)
语言毫不隐晦,毫不修饰,依照情感的原样直接写出。如《诗经·硕鼠》。
5.委婉(含蓄)
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常常不是直接叙述或抒情,而是通过写与本意看似无关的事物,或者通过对比而委婉地表达内心的情感。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并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6.清新
比喻新颖,用语通俗。如杜甫《绝句四首(其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有近景,有远景,有实景,有虚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7.明快
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的。如白居易的新乐府诗。
8.自然
语言不留雕琢的痕迹,率真朴素,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不使人感到做作。李白曾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说明自然的风格。如李白《古朗月行》中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写出了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不加雕饰,生动自然。
9.清幽
清静而又幽深,表面看似平淡自然,细细体味却意味深远。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前两句用不见人影而闻人声的情景,烘托出山的空寂清冷,后两句用夕阳返照之光映着林中的青苔,进一步渲染了山的特点,给人一种无比清幽的美感。
10.雄奇
气势雄伟,立意奇特。如李贺《梦天》中的“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得像九个烟点,大海小得像杯中之水,想象奇特,令人回味无穷。
11.奔放(豪放、豪迈)
直率而有气势。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于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12.沉郁
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的诗律和铿锵的音韵。如杜甫的《登高》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
13.悲慨
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情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歌以苍茫原野为背景,勾勒出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苍凉悲壮,慷慨激昂。
14.凝练(洗练)
通过千锤百炼而达到质朴、省净、流畅、圆润、洒脱、意韵无穷的境界。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连”与“入”相携,织出一张烟雨迷蒙的愁网,并以“孤”为动力,把人进一步推进萦怀的离情之中,加之冰心玉壶的绝妙比喻,作者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脱颖而出。语近俗白,却字字枝根相连,不可分割,匠意极深而不见斧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