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专题复习:古诗鉴赏之五 修辞手法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届高考专题复习:古诗鉴赏之五 修辞手法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14 08:36: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诗鉴赏之五:修辞手法》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表达技巧的类型
2.掌握鉴赏古诗表达技巧的方法
3.掌握各类题型的答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重点:
1.认识古诗修辞手法的类型
2.掌握鉴赏古诗修辞手法的方法
教学方法:
讨论;展示;训练;讲评。
教学条件:
导学案;黑板;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审题指导
古诗表达技巧四大考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手法
1.审题
(1)审题型
明考题。题干有“艺术技巧”“修辞手法”“抒情手法”“表现手法”等明显信息。
暗考题。题干以“如何写”“怎样写”“如何表现”“赏析”等用语来提问。
(2)审范围(区间)
局部型。判断诗歌的某句、某联(阕)等的表达技巧,可优先从修辞手法切入。
全诗型。是判断全诗的表达技巧,可优先从表现手法切入;
(3)审角度
大角度。直接问表达技巧(艺术技巧、艺术手法)。要多角度作答。
小角度。即具体到描写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行文结构等方面的某一个角度。不能乱答,不能混淆概念,答错角度。
(4)审数量
题干中说“哪种”,则只能答一种;
题干中说“哪些”,则要多角度切入,不能少答;
题干中说“主要”(突出),则一般只答出一种,至多两种。
2.答题:用什么(名称)+如何用(用法)+为何用(作用)
可根据该题设问数量和分值分配来确定是简单题型还是完整题型。
简单题型。只答出所运用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即可,不需要作分析说明。
分析题型。答题实行“三步走”:
①指出表达技巧(是什么)
②分析表达技巧(为什么)
③点明表达效果(怎么样)。
二、考点探究:修辞手法
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周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问:“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
答:此句采用了比拟(拟物)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
例2.阅读下面这这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斋独宿[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 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问: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答:①韦诗:比喻,以烛喻月。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
②赵诗:借代,借“晕”代月。“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
(一)技巧点拨
解答修辞手法题的两个要点
1.明辨修辞手法。对修辞手法的正确鉴赏,其前提是明确各种修辞手法的构成、特点,要区分一些易混淆的修辞手法。如:对比与衬托,借代与借喻,设问与反问等。
2.洞悉表达效果。鉴赏古代诗歌中修辞手法的重点不是辨识和判断,而是分析体会使用修辞手法的妙处,即分析表达效果,体会其对塑造形象、抒发情感、体现主旨的作用。如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平淡的事物形象生动起来。如上题中,韦诗中的“山月皎如烛”,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亮比作蜡烛,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的皎洁。
(二)认识积累
(1)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如韦庄《菩萨蛮》:“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词句写尽了江南女子的美丽与温柔。
(2)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3)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本身。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又如:“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诗中以“丝竹”代音乐。
(4)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如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词句以夸张的手法,一气贯注,写出作者忧愤国事、痛恨敌人的心情。
(5)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上句写昭君离开汉室,下句写昭君死葬青冢不得归故土,对仗工整,写出了昭君不幸的一生。
(6)排比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如:“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红楼梦》中这首宝玉所咏之曲每句用“不”字,写女儿的相思愁怨,“滴不尽”“开不完”“睡不稳”“忘不了”,排比而下,写出了绵绵不绝的愁思。
(7)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如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词句以设问作结,以实写虚,一问一答,将一腔愁思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8)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如苏轼
《定风波》:“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词句使用反问句式,表达了词人旷达的情怀。
(9)双关
包括通过音近造成双重语意的谐音双关,和别有弦外之音的语义双关两种形式。诗人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
如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与“情”同音,以天气的晴雨暗示恋人貌似无情中的有情。
(10)互文
“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指诗文相邻的句子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
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的意思是“主人客人一起下马,主人客人又一起上船”。又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意思是“如烟的轻雾和朦胧的月光笼罩着寒水与沙”。
(11)叠词
作用是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有些叠音词能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12)用典
典故是文化积累深厚的表现,宋人作诗讲究无一字无来历,无一句无出处。所以,了解一些常用典故对鉴赏诗歌十分必要。
①化用前人语句。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句出自《孟子》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②引用神话传说。如:“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诗句运用了杜宇的传说。  ③运用历史故事。如:“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诗句用汉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贾谊之典,来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
三、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晓至湖上
[清]厉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
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
[注] ①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通“影”。
问: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
答: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近写听觉,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和景致的深阔。
②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深阔、淡雅(或幽静、清新)。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晏几道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问:上片中,词人以一句“声声写尽湘波绿”写筝上弹奏的音乐,使用了什么手法?说说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答:用了“通感”(“比喻”亦可)手法。
将听觉艺术的音乐比作湘江绿波倾泻,流畅无碍。无形的音乐声,在词中化为有形有色的形象,既写出弹者技高,乐音流畅,如行云流水,又写出听者品音入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