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备人: 审核人: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
4.5 众数
总课时数
教学目标
理解众数的概念,会求出一组数据的众数。
体会众数、中位数、平均数的区别。
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众数、中位数或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用以解释数据的集中程度。
教学重点
会求出一组数据的众数
教学难点
会求出一组数据的众数
教学准备
相关题目
课前预习
什么是众数?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教法)
学生活动(学法)
复习导入
探索新知
在生活中我们如何描述一组数据的特征?
交流与发现
(1)某校为学生定做校服,从全校学生中随机抽取20名同学,对1~5号校服进行试穿,这些同学选用的型号分别是
1,1,1,2,2,2,2,3,3,3,3,3,3,3,3,4,4,4,5,5.
观察上面的数据,哪种型号的校服选用得最多?
(2)某市2009年1月1~10日的日最低气温(单位:℃)如下表:
日期
1
2
3
4
5
6
7
8
9
10
日最低气温
-3
-2
0
1
-1
-1
-2
-2
-3
-2
在日最低气温这10个数据中,哪个数据出现的次数最多?
小结: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点拨:一组数据的众数,一定是这组数据中的一个,众数也用来说明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注意:
1、如果某一个数据在一组数据中出现的次数最多,那么这个数据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阅读课文,小组交流并回答问题。
教师强调。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教法)
学生活动(学法)
例题讲解
如果一组数据中有几个数据出现的次数相同,且次数最多,那么这几个数据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如果一组数据中各个数据出现的次数都相同,那么这组数据没有众数。
例1 某校合唱团共50名学生,他们的年龄如下表所示,求合唱团成员年龄的众数和中位数。
年龄/岁
12
13
14
15
人数/人
5
20
24
1
例2 某鞋厂为了了解初中男生穿鞋的鞋号,从时代中学在校生中随机抽取了60名男生,对他们所穿的鞋号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鞋号/厘米
23.5
24
24.5
25
25.5
26
26.5
人数/人
2
7
8
16
18
7
2
这60名学生所穿的鞋号是一组数据,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分别是什么?
在问题(1)求出的3个数据中,鞋厂最关心的数据是什么?
小结:
由此可以估计,在初中的男生中,所穿鞋号为25.5(厘米)的最多。
思考:
人们常常需要求出一组数据的众数,举例说明众数有什么用途?
师生分析,然后学生板书。
教师总结。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教法)
学生活动(学法)
巩固练习
小结
作业
1、根据旅游景点统计,五一黄金周期间每天来旅游的人数(单位:万人次)分别是:
1.2,2,2.5,2,2,1.2,0,6.
求这7天中每天来该景点旅游人数的众数。
2、考试后,教师对一班、二班学生的最后一题(满分为10分)的得分情况进行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分别求这两个班学生本题得分的中位数和众数。
得分/分
0
2
4
6
8
10
一班人数/人
6
5
9
11
12
7
二班人数/人
7
7
11
14
12
4
3、八年级一班举办学生投篮比赛,规定每人投球5次。下表记录了参加比赛的学生的进球数与参赛人数,以及参赛学生进球的平均数。
(1)其中一个数据被墨迹污染了,你知道这个数是多少吗?
(2)学生的进球数的众数是多少?
进球数/个
0
1
2
3
4
5
平均数
人数/人
1
2
7
3
2
2.65
你有什么收获?
习题4.5A组第1、2题。
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课后反思
学生在现实生活的实例中感受并学习了众数,感受到了众数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联系,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学生从各个方面进行理解众数,在一些特定的条件下,众数的代表面大,更能恰当地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在生活中被广泛应用。但是当各个数据重复大致相等时,众数往往没有特别的意义。众数与平均数、中位数不同的是它必须是数据中的一个,并且众数也不受极端值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