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达标检测(word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达标检测(word版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0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15 16:57: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达标检测
(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英国社会围绕奢侈的定义、奢侈消费与社会道德、奢侈消费与经济发展、奢侈消费与健康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大讨论。通过这次讨论,奢侈的含义发生了转变,转变的关键之处在于将奢侈的定义与道德脱钩,与经济发展挂钩。据此可知这场大讨论 (  )
A.不利于社会消费的增长
B.导致了西方人文精神缺失
C.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开展
D.激化了英国社会阶级矛盾
2.17—18世纪,英国部分贫穷的女性因为无力支付足够的嫁妆被迫独身,富裕的女性则因不愿失去经济独立而选择独身,优良的就业前景使反对婚姻生活的独身观念逐渐在近代早期社会中萌芽成型。这种现象 (  )
A.得益于民主政治的发展
B.不利于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
C.延缓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D.反映了生产力对社会的影响
3. 下表为18世纪英国圈地法案数量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英国 (  )
时间 1720— 1730年 1740— 1750年 1750— 1760年 1760— 1770年 1770— 1780年 1780— 1790年 1790— 1800年
法案 个数 33 38 156 424 642 287 506
A.农民土地消亡的速度持续加快 B.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
C.政府政策的支持助推经济发展 D.自耕农被雇用,民众生活改善
4.英国最初的工厂大多建在河流和山谷附近,后来工厂开始逐渐向人口集中的城镇迁移,向各行各业扩展。促成这一变化的关键条件是 (  )
A.改良蒸汽机的推广
B.电力的广泛应用
C.珍妮机的问世
D.交通工具的革新
5.19世纪30年代,被誉为“有机化学之父”的德国科学家李比希在吉森大学创办了化学实验室,建成欧洲化学研究中心。正是这些化学家的长期研究,才使得德国的化学工业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独领风骚。这说明 (  )
A.德国成功取得“世界工厂”的地位
B.联邦德国成为西欧经济火车头
C.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D.化学工业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核心产业
6.19世纪中期以前,欧美最高的建筑只有6层。1871 年,芝加哥保险公司大厦是世界上第一幢现代钢框架高层建筑,共10层。20世纪初,纽约建成了屋尔华斯大厦,已达52层、241米。高层建筑首先在美国大量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
A.第一次工业革命积累了大量资本
B.充分应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C.城市化、商业化带来城市地价飞涨
D.为满足工业化后人们的住房需求
7.下图是19世纪中后期西方一些主要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据此可知该时期 (  )
A.英国仍保持贸易优势地位
B.美、德工业水平一直落后英国
C.世界贸易总额不断增长
D.西方大国对外贸易持续发展
8.下图是根据马世力《世界经济史》中的有关数据编制而成的,1800—1870年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
A.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C.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大大加强
D.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掠夺
9.1883年卡尔建立了奔驰汽车公司,1890年哥德利普建立起戴姆勒汽车公司。后为了生存,两家公司合并成立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铸就了名扬世界的品牌——梅赛德斯-奔驰。这反映了 (  )
A.企业组织形式发生变化
B.生产集中会改变企业命运
C.汽车工业成为主导产业
D.垄断组织促进生产力发展
10.历史学家哈蒙德夫妇在《技术工人》一书中这样评论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这个时期的英国史读起来像是一部内战史。”以下对“内战”理解最准确的是 (  )
A.议会军队与国王军队的交战
B.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
C.英国与其北美殖民地的战争
D.工业城市与乡村地区的对抗
11.工业革命以来,英国以营利为目的的流行书籍和报纸大量增加,1816—1836年报纸的销量增长了33%,1836—1856年又增长了70%,而1856—1882年的增长率高达600%。商业性的职业体育比赛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消遣活动。据此可知工业革命 (  )
A.推动了休闲方式的商业化
B.降低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
C.促进了印刷技术的近代化
D.提升了英国国民的识字率
12. 18世纪中期以后的英国,倡导爱护自然的诗歌层出不穷,如彭斯的《杜河两岸》、布罗姆菲尔德的《农夫之子》均描绘了少年时代乡村自然的美丽景色,克莱尔在《致倒下的榆树》中则深情地把童年时期屋后的榆树当作朋友来看待。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
A.社会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B.乡村教育提高了农民素养
C.政府重视保护乡村环境
D.诗歌主题以乡村生活为主
13.1913年,在总统威尔逊的呼吁下,美国国会通过了《安德伍德—西蒙斯关税法》,降低了900多种关税税率,总平均税率下降到26.67%,较以前大大降低。有人评价该法案“目的是减少保护,使美国工业与欧洲制造商展开真正竞争的尝试”。美国的关税改革  (  )
A.客观上推进世界市场的发展
B.体现出扩大资本积累的客观需求
C.有利于保护美国的国内市场
D.反映了美国对欧洲国家的妥协让步
14.1831年,英国《人民之声报》发布工人阶级政纲,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工人们是中间和上层阶级的支持者”;1834年,英国“全国各业统一工会”宣布“要建立一种新的秩序,只有社会中真正有用的和有智慧的阶层,才能管理国家事务”。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
B.工人阶级认识到世界工人联合斗争的必要性
C.英国工人阶级主体意识的自我觉醒
D.马克思主义诞生推动英国工人运动
15.1824年,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的120多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建立了“新和谐公社”。公社里生产资料公共占有,实行民主管理,共享劳动成果。这一举动 (  )
A.是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种种弊端的一种尝试
B.是成熟的思想理论在现实中的一次成功实践
C.为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个可行案例
D.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坚实的阶级基础
16.《共产党宣言》指出:“在商业危机期间……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相反,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这一问题 (  )
A.揭示了经济危机爆发的政策原因
B.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急需调整
C.表明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水平
D.被罗斯福新政从根本上予以解决
17.恩格斯在1883年《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认为,“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恩格斯意在说明马克思主义(  )
A.建立在工业革命的基础上
B.必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
C.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
D.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
18.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
A.以现实为基础就能实现人的真正解放
B.把人的解放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
C.蒸汽机和珍妮机消灭了奴隶制
D.把人的解放建立在消灭农奴制基础上
19.巴黎公社领导人瓦尔兰,原为装订工人,担任公社财政委员时依然身着简装,过着简朴的生活。当他发现爱德华将军定制了一套6 000法郎的将军服时,立即在账单上批示:公社没有钱买这样贵重的衣服。瓦尔兰的行为反映了 (  )
A.人民公仆的精神气质
B.巴黎公社陷入财政危机
C.公社领导人出身低微
D.无产阶级政党的革命性
20.法国历史学家雅克·鲁热里说,巴黎公社成为法国19世纪的最后一次革命,是19世纪法国的革命史诗的顶点和终点,因为正是在巴黎公社后,法国社会精英分子在对“社会动乱”的进一步恐惧中确立了新制度。材料表明 (  )
A.巴黎公社的暴力革命带来社会恐怖
B.公社革命后共和派的势力大增
C.公社革命客观上推动了共和制进程
D.公社成就彰显马克思主义价值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2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厂主将工人每天十几个小时地固定在某一处,随着机器的节奏不停地做着机械运动,以保证最大限度地使用机器。工厂主对工人的进厂、离厂、吃饭、喝水、大小便的时间都作了具体的规定:“工人进厂、出厂和饮食都是在钟声所指示的一定的时间进行的。在工厂的内部,每人都有指定的位置和严格限定的老是一样的任务。”
——摘编自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
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况》
材料二 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共产党宣言》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工厂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工厂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1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并分析《共产党宣言》诞生的时代背景。(8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工人革命”(工人运动)的认识。(2分)
22.(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摘编自柳卸林、葛爽、丁雪辰《工业革命的
兴替与国家创新体系的演化
——从制度基因与组织基因的角度》
上述材料是作者们对两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领先国家的国家创新体系演化进行的归纳。根据材料总结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16分)(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全解全析
1.C 2.D 3.C 4.A 5.C 6.B 7.A 8.A
9.B 10.B 11.A 12.A 13.A 14.C 15.A 16.B
17.B 18.B 19.A 20.C
一、选择题
1.C 据材料“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和“将奢侈的定义与道德脱钩,与经济发展挂钩”可知,奢侈消费能够推动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扩大消费,从而为工业革命提供广阔的市场,故选C项,排除A项。材料“将奢侈的定义与道德脱钩”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发展,排除B项。提倡奢侈消费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打破等级差别,缓和社会矛盾,排除D项。
2.D 17—18世纪英国女性的独立观念不断增强,优良的就业前景是她们能够独立的重要保障,这实际上是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故D正确。材料强调当时女性的独身观念在不断发展,没有涉及民主政治的发展,故排除A。女性独立生活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故排除B。材料中的现象没有延缓工业革命的进程,故排除C。
3.C 据表格数据并结合所学可知,圈地法案的颁布使大量农民的土地被剥夺,大批农民被迫离开土地,成为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劳动者,这在客观上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持续”“民众生活改善”均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A、D两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于1640—1688年,故B项错误。
4.A 据所学可知,蒸汽机以蒸汽作为动力来源,解决了工业生产中的动力问题,突破了自然条件的限制,故A正确。电力的广泛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排除B;珍妮机的问世提高了纺纱的速度,交通工具的革新加强了各地之间的联系,这均与工厂的修建地点无关,排除C、D。
5.C 据材料“正是这些化学家的长期研究,才使得德国的化学工业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独领风骚”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推动了德国工业的较快发展,表明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C项正确;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这一时期为德意志帝国,排除B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核心产业是电力和内燃机,故排除D项。
6.B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发展较快,美国人应用最新的钢铁和化学工业技术,建造了很多钢框架高层建筑和摩天大楼,故B正确。A、C、D均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7.A 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中后期西方的主要国家中,英国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最大,保持贸易优势地位,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德工业水平超越英国,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世界贸易增量和西方大国对外贸易持续发展,排除C、D两项。
8.A 1800—1870年主要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这是推动国际贸易额增长的主要原因,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大大加强是促进国际贸易额增长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掠夺主要发生在16—17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9.B 由材料“合并成立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铸就了名扬世界的品牌”等信息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生产进一步集中,改变了企业的命运,故选B项。材料体现的是生产的集中,并未反映企业组织形式发生变化,排除A项;材料没有将汽车产业和其他产业进行对比,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材料并未体现“促进生产力发展”,排除D项。
10.B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后,社会日益分裂为工业资产阶级与工业无产阶级,并且这二者是尖锐对立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这个时期的英国史读起来像是一部内战史”,故选B项。
11.A 材料表明以营利为目的的流行书籍和报纸及商业性的职业体育比赛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消遣活动,说明工业革命推动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休闲方式日益商业化,故选A项;休闲方式的增加有利于缓解人们的工作疲劳,从而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工作积极性,排除B项;流行书籍和报纸的销量大增的原因是其符合人们的审美情趣,无法据此推知印刷技术是否得到进步,排除C项;商业性的职业体育比赛与国民的识字率无关,排除D项。
12.A 题干体现了18世纪中期以后,英国文学领域中倡导爱护自然的诗歌层出不穷,这一现象产生的时代背景是工业革命在推动英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A项正确;材料主体是诗人及其创作的诗歌,不是农民,排除B项;题干不涉及英国政府的做法和态度,排除C项;仅从材料信息无法看出当时英国诗歌的主题,排除D项。
13.A 材料《安德伍德—西蒙斯关税法》将关税税率大大降低,是“使美国工业与欧洲制造商展开真正竞争的尝试”,表明美国的关税改革有利于美国同欧洲竞争,客观上推进了世界市场的发展,故选A项。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的资本膨胀,资本积累不再是其当时的需求,排除B项。材料“目的是减少保护”表明降低关税税率会使美国国内市场受到一定冲击,排除C项。材料“使美国工业与欧洲制造商展开真正竞争的尝试”表明关税改革有利于美国与欧洲竞争,排除D项。
14.C “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指的是巴黎公社运动,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强调英国工人运动的发展状况,B项在材料中未体现;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工人由“中间和上层阶级的支持者”到“要建立一种新的秩序”,体现了工人阶级的主体意识的自我觉醒,故C项正确;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故D项错误。
15.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欧文是空想社会主义者,他创立的“新和谐公社”是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种种弊端的一种尝试,故A项正确。
16.B 根据“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可知,《共产党宣言》指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会阻碍生产力的进步,这就要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须进行调整,故选B。材料揭示的是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水平,而非经济危机爆发的政策原因,排除A、C。“根本”一词表述错误,排除D。
17.B 据材料“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可知,恩格斯强调马克思主义是随时代逐渐发展变化的,故B项正确。
18.B 根据材料“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可知,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的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而不是思想活动,这是把人的解放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故B正确。以现实为基础就能实现人的真正解放的说法过于绝对,故A排除。蒸汽机和珍妮机消灭了奴隶制与材料主旨不符,故C排除。D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排除。
19.A 材料反映了巴黎公社领导人瓦尔兰提倡节俭,限制公职人员的经济特权,体现了人民公仆的精神,故选A;仅据材料内容不能推断出巴黎公社陷入财政危机,排除B;材料只是说明巴黎公社领导人瓦尔兰出身低微,不能认为所有公社领导人都出身低微,排除C;材料只是反映了瓦尔兰的个人行为,没有体现无产阶级政党的革命性,排除D。
20.C 材料“因为正是在巴黎公社后,法国社会精英分子在对‘社会动乱’的进一步恐惧中确立了新制度”中的“新制度”是指民主共和制,这表明巴黎公社运动客观上推动了法国共和制的进程,故选C项。“巴黎公社成为法国19世纪的最后一次革命”说明巴黎公社的暴力革命并没有带来社会恐怖,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共和派势力大增,排除B项。巴黎公社运动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因此公社成就无法彰显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21.答案 (1)特点:采用机器生产;具有严格的管理制度。(4分)
积极影响:推动了机器的普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催生了近代企业管理制度。(5分)
消极影响:带来环境污染、工人权益受损等社会问题。(5分)
(2)历史使命: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2分)
时代背景: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同时,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显露;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欧洲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等。(6分)
(3)工人运动应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指导。(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归纳为采用机器生产、具有严格的管理制度。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总结出工厂制度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2)第一小问,从材料二“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并结合所学可以分析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第二小问,从工业革命的影响、工人运动的兴起、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等方面进行分析。
(3)本问是开放型问题,只要符合材料主题之间的联系,言之有理即可。
22.答案 示例
论题:制度因素推动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2分)
论述:作为英国国家创新体系发展的主要表现,第一次工业革命除了君主立宪政体的发展、海内外市场的扩大等诸多因素外,还有制度层面的保障。圈地运动之后,英国的大土地所有制有所发展,这种土地模式有利于进行集约化经营,为英国的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原料等,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英国颁行的专利制度有利于保护发明者的发明创新,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专制制度,从而为创新提供了保护和激励制度;大工厂生产组织形式是工业革命的创新产物,这种生产组织形式以机器生产和大规模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一步发展。(10分)
由此,英国土地制度、专利保护制度和生产组织方式等诸多方面的变革,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英国的国家创新体系。(4分)
解析 首先据材料中领先国家的国家创新体系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如君主立宪制的形成、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等演化归纳出论题,其次结合材料中相关创新史实和所学知识对论题进行论证,注意条理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