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下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达标检测(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下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达标检测(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15 22:40: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达标检测
(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19世纪80年代中期德国才有了第一块海外殖民地。当它走近“资本主义筵席的时候,席位已被占光了”。这种现象导致 (  )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B.帝国主义掀起了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
C.帝国主义列强将世界瓜分完毕
D.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2.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有学者认为:“许多原因导致战争,但是,随着所有市民欢迎战争爆发,‘受挫的情感’是战争狂热的主要原因。”该学者的观点 (  )
A.代表了当时欧洲各国的普遍认识
B.不符合唯物史观对战争的正确认识
C.反映了当时英国统治阶级的立场
D.揭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
3.从1914年8月到1918年2月,协约国从美国购买了价值150亿美元的物资。美国杜邦公司生产了协约国军队40%的弹药,其股票价格在战争期间从20美元暴涨到1 000美元。但令人奇怪的是,美国与同盟国之间却几乎没有贸易往来。对这一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 (  )
A.美国在一战中奉行中立政策
B.协约国对同盟国实行海上封锁
C.同盟国战略物资储备比较丰富
D.美国与德国殖民矛盾十分尖锐
4.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联军总司令、法国元帅福煦称赞华工“是第一流的工人,也是出色士兵的材料。他们在现代炮火下,可以忍受任何艰难,保质保量地完成各种任务”。材料主要说明了 (  )
A.华工的表现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华工为协约国赢得战争胜利作出了贡献
C.中国参战是协约国集团赢得战争的主要原因
D.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收回了主权和利益
5.民族自决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和平进程中的重要概念,但是新独立的波兰三分之一人口不说波兰语,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只占新共和国的67%,其余的人由德意志人、俄罗斯人和匈牙利人组成。这一现象可以从侧面印证(  )
A.民族自决完全是一个幌子
B.东欧国家的民族意识尚未觉醒
C.战胜国利益制约着领土划分
D.殖民统治的实质没有根本改变
6.有学者指出,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犹如一头‘犟牛’,自始至终不去解决包括除政权组织问题之外,诸如布尔什维克党人在革命之初便提岀的‘和平、土地、面包’等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推至遥遥无期的立宪会议”。据此可推知,临时政府的做法 (  )
A.激发了俄国民众的民主意识
B.削弱了布尔什维克党的力量
C.加速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到来
D.有利于巩固二月革命的成果
7.有学者认为,早在俄国十月革命前,布尔什维克党就积极在工人和士兵中间进行教育和宣传工作,扩展自己的力量,并在工厂建立党的支部和小组,在工会中建立党团,组织工人赤卫队,在军队中建立党的基层组织。该学者意在强调布尔什维克党 (  )
A.具有广泛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B.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理论
C.充分利用组织优势为革命作准备 D.为推翻沙皇专制做了充分的动员
8.关于“1917年十月革命”这个历史事件,苏联和俄罗斯的两种历史教科书的叙述内容差异较大,苏联历史教科书用了10段文字之多来叙述,而俄罗斯的历史教科书仅仅用了2段文字。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
A.苏联历史教科书不具有研究价值
B.俄罗斯历史教科书更客观真实
C.历史叙述不能反映客观历史事实
D.时代因素影响历史教科书编写
9.1917年,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一项法令,其中规定“如果某个民族被强制留在别国版图之内”“不给它以权利”,那么“合并这个民族的行为就是兼并,即侵占或暴力行为”。由此可见 (  )
A.十月革命实现了俄国民主政治的现代化
B.苏俄已经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C.十月革命有利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D.苏联坚决反对法西斯的侵略行径
10.1920年,俄国的农业总产量只相当于战前水平的2/3,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严重缺乏,人们不得不忍受着冬季严寒的侵袭。到1921年,俄国社会经济满目疮痍,百业凋敝。这主要是因为 (  )
A.苏俄政府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国内战争的破坏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延续
D.西方国家的封锁
11.1921年5月,列宁提出“商品交换应当成为收集粮食的主要手段……商品交换是对工农业相互关系是否正常的检验,是建立能较正常地发挥作用的货币制度的基础”。但后来,他又指出:“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列宁的这些观点 (  )
A.有利于苏联生产力的有序发展
B.是马克思主义俄国化开始的标志
C.为粮食税政策的制定奠定了理论基础
D.体现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认识
12.到1940年,原本落后的苏联东部地区建立起了具有全国意义的煤炭、冶金、石油、机械、化工等产业基地,其工业总产值相对于1913年增长超过13.5倍,超过了同期全苏联工业增长的平均值。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苏联大量引进欧美新技术
B.原有工业布局的逐渐调整
C.苏联人民饱满的建设热情
D.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推动
13.下表为苏联20世纪20—40年代工业总产值中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比例表(%),这反映出 (  )
年份 生产资料 消费资料
1928 39.5 60.5
1932 53.4 46.6
1937 57.8 42.2
1940 61.2 38.8
A.苏联工业化建设成就显著
B.苏联的经济模式存在缺陷
C.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D.国民经济的活力不断增强
14.甘地曾说:“使用曼彻斯特布,我们还只是损失了金钱,但如果在印度也产生了一个曼彻斯特……我们生存的道德基础就要被摧毁了。”由此可知甘地 (  )
A.主张抵制西方的工业产品 B.反对西方资本控制印度
C.主张用道德力量治理国家 D.反对印度走工业化道路
15.“19世纪末,在南美洲,映入眼睑的,到处都是交通线不合理、不充足的特征:修建它们不是为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而是为了连接生产点和装船港口,在它们之间的广大地区连最差的道路也没有。”布罗代尔的这段话旨在说明 (  )
A.西方工业文明促进了南美洲农业文明快速进步
B.西方殖民扩张的终极目的是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
C.西方的殖民活动改变了南美洲交通落后的面貌
D.殖民地和宗主国之间存在着共同的经济利益
16.1917年,墨西哥颁布宪法,规定“国家在任何时候皆有权利对私产加以限制……应采取必要措施以分散大地产;发展小土地所有制……”这一规定 (  )
A.有助于墨西哥完成民族革命任务
B.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主革命的成果
C.彻底废除了墨西哥封建土地所有制
D.体现了资产阶级建立共和制的要求
17.下表为1937—1945年日本陆军兵力分布统计表。
年份 日本陆军总兵力(师) 侵华日本陆军兵力(师)
1937 24 21
1938 34 32
1939 41 34
1940 49 38
1941 51 34
1942 58 37
1943 70 38
1944 99 36
1945 海外的侵略军 约352万人 向中国投降的 约128万人
据表中的信息,可以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  )
A.日本海空军的实力弱于中国
B.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C.中国抗日战争历时十四年
D.中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牺牲最大
18.有学者曾这样评价各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苏联承担了抗击法西斯元凶德国的重任;中国人民第一个举起反法西斯侵略的义旗,付出了极大的牺牲,为战胜日本法西斯建立了不朽功勋;英美两国借助其强大的经济力量,对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该学者说这段话的意图是 (  )
A.强调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B.突出中国为反法西斯胜利作出的贡献
C.表明英美的经济实力是胜利的保障
D.说明国际合作是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19.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宪章》率先以国际法的形式明确规定了“危害人类罪”。1950年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编纂的《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及该法庭判决书中所包括的国际法原则》进一步将“违反人道罪”确认为国际法上的犯罪。这表明国际法 (  )
A.协调了国家间关系
B.避免了战争伤害
C.利于解决国际争端
D.体现了人文关怀
20.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上坚决要在“其军事力量所能控制的东欧的势力范围内建立对苏联友好的政府,从而把东欧这条入侵苏联的危险走廊变成保卫苏联的安全地带”。这表明雅尔塔体系 (  )
A.具有大国强权的政治烙印
B.体现了美苏争霸的性质
C.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D.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2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9年,德国政府发表了《关于战争发动者责任的白皮书》,宣称德国是“为了自卫而战斗”,为“民族生存”而战。《德意志报》也发表文章,叫嚣“复仇!德意志民族!今天在凡尔赛镜厅,耻辱的条约正在签字。不要忘记它!”军方也“将军事危机归咎为平民的颠覆活动”,“宣称德国军队从未被真正打败过”……希特勒明确表示,他的任务是使日耳曼民族的繁衍和土地的大小,“能够有一种自然和适当的比例,而保障种族的生存”。一战后对战争的错误反思,最终使德国再次走向了毁灭性的世界战争之路。
——摘编自张国臣《试论第一次世界
大战后德国对一战的反思》
材料二 早在20世纪50年代,西德的历史教科书有些是不真实的,书中只轻描淡写地提了纳粹战犯问题,而对集中营只字不提。从20世纪60—80年代,历史教科书对于纳粹时期发生的罪行已透露较多的内容。1991年后,在德国的历史教科书中,没有一字是为希特勒的侵略罪行辩护的……德国总理阿登纳曾说过:“民族主义是欧洲的痼疾,过分狭隘的民族主义把欧洲带到了深渊的边缘。”
——摘编自扈明丽《德国和日本对二战的
不同历史态度评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德国对一战的错误反思,并说明其原因。(1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德国历史教科书对二战态度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意义。(12分)
2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俄国是一个有370年沙皇专制统治传统的国家,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议会制度,没有民主共和国的传统。文盲占总人数的80%,群众中有一种十分浓厚的、落后的小农思想,骨子里有着很深厚的尊君意识,这股庞大的力量足以营造起一个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苏联模式的形成与当时的国际环境有着直接关系。苏联进行一国社会主义建设时,处于世界资本主义包围之中,不得不用特殊的方式发展自己、壮大自己。
——摘编自孙利国《新世纪以来中国
对“斯大林模式”研究综述》
材料二 不少学者认为,坚毅、刚强和政治敏感反映了斯大林个人品性的一个方面;而粗暴任性、强烈的权力欲,冷酷无情、崇尚暴力,主观片面、妒贤嫉能和孤僻,是反映斯大林个人品性的另一个方面。斯大林是苏联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也是十分复杂的人物,因此,他的个人品性对斯大林体制模式形成所产生的影响也表现在很多方面。
——陆南泉《斯大林模式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以上材料包含了苏联模式形成的诸多因素。请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因素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12分)(要求:论题明确,史证结合,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全解全析
1.B 2.B 3.B 4.B 5.C 6.C 7.C 8.D
9.C 10.C 11.D 12.D 13.B 14.D 15.B 16.B
17.B 18.D 19.D 20.A
一、选择题
1.B 由于“席位已被占光了”,德国只能靠损害老牌殖民强国来建造和扩大自己的殖民帝国,导致帝国主义掀起了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B项正确。
2.B 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市民的狂热情绪是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这不符合唯物史观对战争的认识,B项正确。材料观点属于学者的个人认识,不是当时欧洲各国的普遍认识和英国统治阶级的立场,A、C两项错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D项错误。
3.B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以英国为首的协约国的海上军事实力明显强于同盟国,它们能够有效地对同盟国实行海上贸易封锁,导致美国与同盟国之间几乎没有贸易往来,故选B;美国于1917年参加一战,排除A;同盟国并非因为战略储备丰富而与美国几乎没有贸易往来,而是因为协约国的封锁导致其难以与美国进行贸易,排除C;美国与德国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他们之间没有尖锐的殖民矛盾,排除D。
4.B 材料中没有体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且“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一战中,华工在欧洲战场从事各种艰苦工作,为协约国的胜利作出了贡献,故B项正确。中国参战有利于协约国一方取胜,但这不是赢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D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5.C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独立后,两国国内民族成分较为复杂,这主要是因为战胜国中的大国按照自身意志对两国进行领土划分,故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排除;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的独立正是其民族意识觉醒的表现,排除B项;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独立后已经成为了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排除 D项。
6.C 据材料可知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没有解决“和平、土地、面包”等迫切问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需要进一步向社会主义革命深入发展,故选C项;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已经完成,排除A项;由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没有解决人民最迫切的问题,这会导致更多的人转向支持社会主义革命,这会加速新的革命的到来,排除B、D两项。
7.C 材料“在工厂建立党的支部和小组,在工会中建立党团,组织工人赤卫队,在军队中建立党的基层组织”表明布尔什维克党积极发挥组织力量,广泛建立各种党团组织,为争取革命胜利作准备,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布尔什维克党的强大组织力量,并没有涉及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排除B项;十月革命旨在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排除D项。
8.D 针对十月革命这一历史事件,苏联历史教科书中叙述较多,而俄罗斯历史教科书中叙述较少,结合所学可知,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在俄国建立,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成立。由此可知,时代因素影响历史教科书编写,故选D项。苏联历史教科书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故排除A项。仅仅从描述文字的多少无法判断哪本教科书更客观真实,故排除B项。历史叙述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历史事实,故排除C项。
9.C 根据材料可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认为强制合并其他民族是侵占或暴力行为,应当予以抵制,说明该法令有利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故选C项;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内容无法体现苏俄已经退出了一战,排除B项;苏联成立于1922年,排除D项。
10.C 依据所学可知,1918—1921年苏俄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和食物配给制,导致人们生活困难,故选C项。A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1920年国内战争已经结束,故排除B项。材料“农业总产量”下降和“日常生活用品严重缺乏”都是国内经济状况,其主要原因不是西方国家的封锁,故排除D项。
11.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适应苏俄国内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为保证军队、工人的粮食供应,促进国家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列宁提出用商品交换取代之前的实物交换以及“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等,这是其在了解俄国国情基础上提出的发展社会经济的新观点,故选D;1921年苏联还未成立,排除A;十月革命已经是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产物,排除B;1921年3月,粮食税政策已经实行,排除C。
12.D 据材料可知苏联在落后的东部地区建立重工业基地,且工业生产总值迅速增长。其原因在于实行苏联模式,即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故选D项。
13.B 苏联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与轻工业的发展,导致工业总产值中消费资料所占比例持续下降,反映了苏联的经济模式存在缺陷,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这一时期苏联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对比,A项与材料不符,排除;苏联模式下人们的消费水平较低,国民经济活力不足,排除C、D两项。
14.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曼彻斯特是世界上最早的工业化城市之一,结合材料“如果在印度也产生了一个曼彻斯特……我们生存的道德基础就要被摧毁了”可知,甘地反对印度走工业化道路,故D项正确。
15.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南美洲的交通线不合理、不充足,而修建它们并不是为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材料揭示了西方的殖民扩张是以满足自身发展需要为最终目标的,B项正确。A项属于对材料的片面理解,错误。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错误。D项“共同的经济利益”的表述忽视了西方殖民扩张的侵略性,错误。
16.B 结合1917年墨西哥宪法的内容可知,当时墨西哥政府以宪法形式对私有财产加以限制,并采取措施“分散大地产”,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主革命的成果,故B项正确。民族革命的目的是实现民族独立,故A项错误。C项表述绝对化,故排除。D项“共和制”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17.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在二战中牵制住日本大量兵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故B项正确。A、C、D三项材料均未体现,故排除。
18.D 根据材料“苏联承担了抗击法西斯元凶德国的重任”“中国人民第一个举起反法西斯侵略的义旗,付出了极大的牺牲,为战胜日本法西斯建立了不朽功勋”“英美两国借助其强大的经济力量,对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可知,国际合作是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D项正确。A、B、C三项分别强调苏联、中国以及英美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没有从总体上把握材料信息,均排除。
19.D 材料体现了危害人类罪、违反人道罪被确认为国际法上的犯罪,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法体现了人文关怀,故选D项;国际法确实有助于协调国家间的关系和解决国际争端,但材料论述的是国际法对危害人类罪和违反人道罪的规定,排除A、C两项;“避免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
20.A 通过材料“其军事力量所能控制”“对苏联友好的政府”“变成保卫苏联的安全地带”可知雅尔塔体系具有强权色彩,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均没有体现,排除。
二、非选择题
21.答案 (1)错误反思:推卸战争责任;宣扬民族复仇主义;不承认战争的失败;坚持地缘扩张理论(或极端民族主义)。(8分)
原因:德国军国主义传统根深蒂固;纳粹党的推波助澜;《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制裁过于苛刻;绥靖政策的影响。(8分)
(2)变化:由回避到逐渐尊重事实,再到彻底清算军国主义。(4分)
意义:加深了对二战的正确反思;避免德国重新走上战争之路;适应了欧洲一体化的需要;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8分)
解析 (1)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宣称德国是‘为了自卫而战斗’”可得推卸战争责任;据材料一“《德意志报》也发表文章,叫嚣……”可得宣扬民族复仇主义;据材料一“宣称德国军队从未被真正打败过”可得不承认战争的失败;据材料一“能够有一种自然和适当的比例,而保障种族的生存”可得坚持极端民族主义。第二小问,应从历史传统、现实因素以及一战的影响等角度来分析原因。从历史传统来看,德国通过王朝战争的方式完成了国家统一,保留了军国主义传统;从现实因素来看,以希特勒为代表的纳粹党推波助澜;从一战影响来看,《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制裁过于苛刻,伤害了德国人民的感情,英法推行的绥靖政策促使德国形成错误反思。
(2)第一小问,由材料二“轻描淡写地提了纳粹战犯问题,而对集中营只字不提”“历史教科书对于纳粹时期发生的罪行已透露较多的内容”“没有一字是为希特勒的侵略罪行辩护的”可知德国对二战的态度经历了由回避到逐渐尊重事实,再到彻底清算军国主义。第二小问,德国对二战的认识愈加深刻有利于正确认识二战,彻底清算国内的纳粹主义,避免自身重蹈二战覆辙,同时德国态度的转变使得德法和解,适应了欧洲一体化的需要,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
22.答案 示例
历史传统和现实政治经济状况需要苏联模式。(2分)
从历史传统方面来讲,俄国落后于西方国家且缺乏民主传统,从而使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模式成为可能。
从现实政治经济状况来看,在当时的国际社会上,苏联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下,国际环境不利于苏联和平发展社会主义,所以苏联国内社会生活的主题是备战与高速工业化。在经济上,苏联模式的高速工业化,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搞国防重工业的做法,对于备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政治上,出于备战的需要,其高度集权的性质被推向高峰;在文化意识形态上,战争的威慑激发出全面的危机意识,政治干预学术的做法也就不断升级,最终形成高度集中的文化意识形态领导机制。(10分)
解析 题干的两则材料从历史、现实、斯大林个人等不同的角度分析了苏联模式形成的因素。首先,要提取并归纳出这些因素,选取其中的两个或者多个角度,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例如,历史传统和现实政治经济状况需要苏联模式。然后,需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所拟定的论题进行阐释,注意要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