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3.2《蜀相》课件(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3.2《蜀相》课件(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14 09:46: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 相
唐 · 杜 甫

春路雨添花
花动一山春色
知人论世·识文知体
  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余秋雨
  所谓咏史诗,是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所感慨而创作的诗歌;
  所谓怀古诗,则是指因登临古地、凭吊古迹,追念往事,触景生情抒发感慨而创作的诗。
  一般来讲,咏史诗不仅是叙古事,而且要融入自己的感受和评论,或借古讽今,曲折地反映对现实的关注。
概 念
咏史怀古诗
  欣赏这类诗歌,我们往往要了解的是作者写了怎样的古人、往事,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他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这种态度又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表达的。
方 法
咏史怀古诗
杜甫
少陵野老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
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
并有《杜工部集》传世。杜甫的诗篇流传数
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
世影响深远。
知人论世
诸葛武侯祠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于成都的次年春天。这时的情况,从杜甫个人的处境来看,政治上很不得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生活上的艰难困苦,更不必说。从当时的社会现实来看,“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史思明再次攻陷了东都洛阳,自立为大燕皇帝,大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人民大量伤亡,生产遭到破坏,尤其严重的是唐肃宗昏庸,信任宦官,猜忌功臣。在这种情况下,杜甫的心情自然是很苦闷的。所以当他来到武侯祠时,缅怀诸葛亮的为人,特别是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刘备和诸葛亮君臣之间那种鱼水相得的关系,不禁百感交集,心潮翻滚,以至泪流满襟,因而写下了这首诗。
写作背景
文体知识——律诗
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
律诗一般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词一般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整体阅读·初步把握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对《蜀相》一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颔联写祠堂的荒凉空寂,看似写吊古情怀,实际也是诗人在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
B.颈联写诸葛亮的一生功业,赞颂其雄才大略和忠心报国,具有非凡的概括力。
C.尾联的“英雄”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具有报国雄心、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
D.全诗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笔墨淋漓,感情真挚,充分体现了杜诗奔放飘逸的风格。
整体感知
D 沉郁顿挫

深入阅读·赏析词句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柏树有高大茂密、威严庄重的特点。作者不直接写武侯祠而先写祠堂柏树,其作用有二:一是借“柏森森”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二是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诗歌开篇对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自成
徒有
其作用有二:一是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出英
雄长逝,遗迹荒落;二是惋惜连与英灵做伴的
草木禽鸟也不解人事,不会凭吊那位伟大的古人。
“自春色”“空好音”的叹息,流露出作者对诸
葛亮的深沉悼念。以景中含情的描写,过渡到后半
篇作者对诸葛亮的评论与哀悼,便显得前后紧密 呼应,感情十分真挚强烈。
《蜀相》颔联中哪两个字最为传神?请简要分析。
文本探究
找寻叙写诸葛亮生平事迹的诗句,并说明概括性地历数了诸葛亮的哪些生平事迹?
颈联:三顾频繁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三顾茅庐,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
——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
——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
——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
——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
——“英雄”指谁?
包括作者自己在内的千百年来所有为国为民赴汤蹈火而壮志难酬之人。
主旨分析——杜甫写这首诗,仅仅是为了凭吊诸葛亮吗?
不是。
生当安史之乱的杜甫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和热情,但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生不逢时。 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一代蜀相诸葛亮有丰功伟绩,却也出师未捷身先死;自己要“致君尧舜”,可是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只好寓居成都,壮志难酬。
诸葛亮可以得遇明主,去建功立业,诗人最为羡慕的是诸葛亮能与刘备的君臣际会,共创大业,一生才学得以施展;自己却被肃宗猜忌,怀才不遇,生不逢时,渴望遇到明主,为国立功。

总结回顾·把握手法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自问自答 点明地点
描述景象 凄凉冷落
称赞业绩 表达仰慕
壮志未酬 痛苦伤感




1.咏史怀古诗
以诸葛祠着笔,追思、仰慕,歌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慨叹他的壮志未酬,抒发自己功业未就又心怀天下的深沉感慨。
2.多种表达方式
首联叙事,颔联写景,颈联议论,尾联抒情。笔墨淋漓,感情深挚,通体浑成,充分体现了杜诗“抑扬顿挫”的风格。本诗采用了情景交融、反衬、设问等表现手法。
3.结构特点
赏析律诗的起承转合
感谢倾听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