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苏联历任最高领导人
(一)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自主学习:阅读并梳理教材,分析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
所改变的以及未能改变的?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人物 所改变的 未能改变的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一)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课堂讨论:二战后长达几十年的改革,到底为什么改?为
谁改?以及应该怎么改?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为谁改?
为什么改?
该怎样改?
农轻重比例失调
高度集权体制
人民的幸福生活
调整农轻重比例、激发活力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善党的领导
(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苏联解体
自主学习:阅读并梳理教材,分类归纳戈尔巴乔夫改革的
措施、体会其特点,概括苏联解体的实质?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改革措施:
改革特点:
解体实质:
经济改革+政治改革
做法激进+理想主义
联盟离散+制度质变
(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苏联解体
课堂讨论:苏联为什么走向解体?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历史合力说
意识形态说
和平演变说
体制僵化说
民族矛盾说
官僚腐败说
军备竞赛说
石油价格波动说
戈尔巴乔夫背叛说
大国沙文主义说
众说纷纭的
苏联解体之因
(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苏联解体
学习延伸:苏联解体的反思与启示?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是这种制度缺乏对人民的真诚和尊重,是制度对人性的扭曲和人的尊严的践踏,出于生存和自保的需要,人变得趋炎附势!
缺乏对制度的真诚
缺少对信仰的忠诚
1.东欧社会主义建设
(1)成就: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人民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并着手恢复经济,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
(2)弊端: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2.东欧改革
(1)南斯拉夫自治改革
①措施: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权力下放,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积极性。
②评价:促进经济发展,也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国家的分裂埋下隐患。
(2)其他东欧国家的改革
①波兰:1956—1960年实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迅速发展。
②匈牙利:1968—1973年间国民收入和人民消费水平均显著提高。
③民主德国:经济稳步增长,其经济发展水平居东欧国家之首。
苏联坦克开进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
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提出改革的《行动纲领》,主张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独立制定对外政策等。这场改革运动被称为“布拉格之春”。苏联对此不能容忍,出兵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扼杀了改革。
3.东欧剧变
(1)原因:改革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20世纪80年代,苏联鼓励东欧改革;西方“和平演变”战略。
(2)表现
①总体:执政的共产党和工人党迷失社会主义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
②具体: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的变化相对平稳;罗马尼亚发生流血冲突;民主德国并入了联邦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分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独立国家;南斯拉夫经过激烈内战,最终解体。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柏林墙倒塌
两德统一
捷克斯洛伐克分裂
南斯拉夫解体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共十九大,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符合中国国情和世界历史发展大势,前途光明。
材料一
苏联领导人坐火车旅行。铁轨到了尽头,火车停下。
斯大林抽着烟斗,严肃地下令:“给我调100万劳改犯来,修不通铁路,统统枪毙。”
赫鲁晓夫敲着皮鞋喊:“把后面的铁路接到前面去,火车继续开!”
勃列日涅夫挥舞着双手说:“坐在座位上自己摇动身体,做出列车还在前进的样子。”
最后,戈尔巴乔夫沉思道:“把火车拆了,到有铁轨的地方再拼装起来。”
于是苏联解体了。
不同: ; 苏联盲目实践,没有科学理论升华与指导。苏联很长一段时间坚持计划经济体制,改革路径失误。中国边实践边摸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改革路径明确,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材料二 中国改革大事记
【思考】中苏改革的不同及给我们的启示
材料三
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沿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地走下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课堂小结】
【时空坐标】
【知识结构】
课堂检测
1.戈尔巴乔夫在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对记者说:“那不是我出卖了党, ……党的保守派应该对党的解体负责,正是他们给党带来了最沉重的打击,败坏了党的名声,把实现自己的计划当作主要的手段。”戈尔巴乔夫认为苏联解体是( )
A.苏共党内分裂政见纷争
B.民族分离运动所导致的
C.政治改革不彻底的结果
D.经济改革不彻底的后果
C
2.1991年7月1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了《私有化法》,根据这部法律,到1992年底,苏联有将近一半的工业企业将脱离国家控制。
由此可知,该法律( )
A.使苏联开始打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
B.促进苏联尝试推行了国家资本主义
C.不利于苏联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D.表明苏联全盘接受了市场经济模式
C
3.1975年,在美国出售给苏联的全部产品中,高技术产品占32.7%,到1983年这一比重降至5.4%。1983年5月,美国推动西方七国首脑会议签署协议,规定西欧从苏联进口的天然气不得超过其能源需求量的30%。对上述情况的解释,最合理的是( )
A.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产物 B.加快了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C.加重了苏联经济改革难度 D.促进了美苏关系走向缓和
C
4.路透社评论某时期的莫斯科政府:“经济领域适度运用价值规律,对现有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科研领域平均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这一时期是 ( )
A.新经济政策时期 B.赫鲁晓夫时期
C.勃列日涅夫时期 D.戈尔巴乔夫时期
C
5.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主要论据可能涉及戈尔巴乔夫( )
A.没有在经济领域进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
B.与美国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
C.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了歧途
D.缺乏丰富的从政经验、灵活的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
C
6.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体现赫鲁晓夫是“蛮干家”的是( )
A.敢于揭露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B.开展大规模的种植玉米运动
C.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D.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
B
7.1964年10月,赫鲁晓夫辞职下台后曾自豪地说:“也许我做过的最重要的事情是这一件——那就是,他们只需要投票就能让我下台,而斯大林则会把他们全部抓起来。”但舆论却认为其在位期间并未真正解决包括经济领域在内的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这实际上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 )
A.并未冲破原有模式 B.无从改善政治环境
C.疏于解除思想禁锢 D.鲜有触及经济领域
A
8.有人曾把20世纪80年代末的某大国比喻为一艘满载军火的航船,船体锈蚀,方向不明,运转缓慢,在茫茫大海中濒临下沉,当时的“船长”很不称职,缺乏应有的胆略和能力,仓促应对,危难关头,“船长”竟弃船而逃,使得这个大国走向衰败。对此解释错误的是( )
A.“满载军火”讽喻该大国大搞军备竞赛 B.“方向不明”是由于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C.“船长”弃船喻指他辞去最高领导人职务 D.“船长”是该大国走向衰败的祸首根源
D
9.东欧剧变,西方社会称之为东欧1989年系列革命,是指1989年前后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在短时间内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事件。结合所学东欧剧变的根本原因是
A.大多数国家经济困难,党和政府脱离群众
B.各国照搬苏联模式,政治、经济的体制僵化
C.戈尔巴乔夫改革思想的影响,以及西方“和平演变”政策
D.执政党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承认反对派的合法存在
B
10.1989年,民主德国局势发生了急别变化。自5月起,大批公民出走联邦德国,政局出现大动荡,1990年10月,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两德统一。据此可知,两个德国重新统一的关键因素是
A.西德政府的策略得当 B.德意志民族要求统一
C.东欧剧变的有利环境 D.平衡大国获取了支持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