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阅读提示: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石猴是怎么出世的?又是怎么成为猴王的?
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阅读提示: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石猴是怎么出世的?又是怎么成为猴王的?
胆大心细
一心为公
石猴出世
石猴寻洞
石猴报喜
石猴称王
古典名著阅读:
方法1:读出“事儿”
方法2:品出“味儿”
《西游记》是一部奇书。环境皆奇地,人物皆奇人,故事皆奇事,时空皆奇想,书中的诗词歌赋,学贯天人,文绝地记,左右回环,前伏后应,皆奇文也!
——清·张书坤
《西游记》是一部奇书。环境皆奇地,人物皆奇人,故事皆奇事,时空皆奇想,书中的诗词歌赋,学贯天人,文绝地记,左右回环,前伏后应,皆奇文也!
——清·张书坤
环境皆奇地
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
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
……
故事皆奇事
时空皆奇想
环境皆奇地
人物皆奇人
人物皆奇人
孙悟空,老孙
石猴,美猴王,千岁之王
行者,悟空,猴头
猴哥,猴子,大师兄
泼猴,弼马温,齐天大圣
雷公和尚,圣僧,菩萨……
猴、神、人融为一体
书中的诗词歌赋,学贯天人,文绝地记,左右回环,前伏后应,皆奇文也!
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zhāng)鹿为友,猕(mí)猿(yuán)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
◆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
◆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节奏美
形式美
四面更无树木遮阴, 左右倒有芝兰相衬。
远通山脚之下,直接大海之波。
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
《西游记》是一部奇书。环境皆奇地,人物皆奇人,故事皆奇事,时空皆奇想,书中的诗词歌赋,学贯天人,文绝地记,左右回环,前伏后应,皆奇文也!
——清·张书坤
古典名著阅读:
方法1:读出“事儿”
方法2:品出“味儿”
方法3:有“绝招儿”
86央视版《西游记》猴王出世
张纪中版《西游记》猴王出世
第一招:看影视,对比读
86央视版《西游记》猴王出世
视频来自网络
张纪中版《西游记》猴王出世
视频来自网络
第一招:看影视,对比读
丹崖怪石,削壁奇峰。丹崖上,彩凤双鸣;削壁前,麒麟独卧。峰头时听锦鸡鸣,石窟每观龙出入。林中有寿鹿仙狐,树上有灵禽玄鹤。瑶草奇花不谢,青松翠柏长春。仙桃常结果,修竹每留云。一条涧壑藤萝密,四面原堤草色新。正是百川会处擎天柱,万劫无移大地根。
一派白虹起,千寻雪浪飞。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依。
冷气分青嶂,余流润翠微。
潺蔽名瀑布,真似挂帘帷。
跳树攀枝,采花觅果;抛弹子,邷么儿,跑沙窝,砌宝塔;赶蜻蜓,扑叭蜡;参老天,拜菩萨;扯葛藤,编草帓;捉虱子,咬圪蚤;理毛衣,剔指甲;挨的挨,擦的擦;推的推,压的压;扯的扯,拉的拉,青松林下任他顽,绿水涧边随洗濯。
今日芳名显,时来大运通。
有缘居此地,天遣入仙宫。
第二招:读不懂,练“跳远”
第一招:看影视,对比读
古典名著阅读:
方法1:读出“事儿”
方法2:品出“味儿”
方法3:有“绝招儿”最妙是原著
——《猴王出世》
教学目标
1.认识“芝、迸”等16个生字。读读记记“灵通、迸裂、造化、喜不自胜、天造地设、抓耳挠腮”等词语。
2.默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语句,能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猜测大体意思。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石猴是怎么出世的,又是怎么成为猴王的。
4.感受石猴集猴、人、神于一体的形象。
5.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设计理念】
通过梳理课文读出“事儿”、聚焦奇书读出“味儿”,回归原著勾出“魂儿”,体验最妙还是原著,把学生的目光引向原著。
梳理课文,读出“事儿”
师:同学们好!《西游记》的故事耳熟能详,孙悟空的形象深入人心。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西游记》开篇第一个故事,叫做《猴王出世》。
师:课文大家预习了,大致能读懂就可以了。“导读”中的两个问题能交流一下吗?请看——
师:我们先说石猴是怎么来的?
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师:石猴怎样成为美猴王的?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讨论体会:一是石猴很勇敢,二是石猴一心为族群着想。所以成为猴王。
师:课文只有四段,讲了关于猴王的四件事,我们来理一理吧!
第一段讲了石猴从仙石里蹦了出来:石猴出世。
第二段石猴怎样发现水帘洞:石猴寻洞。
第三段是石猴把这喜事告诉大家:石猴报喜。
最后一段最简单,就是:石猴称王!
这是读古典名著的一个方法,叫做:读出“事儿”。
聚焦“奇书”,品出“味儿”
师:关于《西游记》的研究,清代张书坤最有代表意义,他这样评价——
《西游记》是一部奇书。环境皆奇地,人物皆奇人,故事皆奇事,时空皆奇想,书中的诗词歌赋,学贯天人,文绝地记,左右回环,前伏后应,皆奇文也!
师:这里有个核心的字——奇!张书坤先生提出了“五奇”,你认可吗?只认可不行,要从文中找到印证。限时三分钟,你能找出三处就很厉害了!
(一)一品“奇地”
“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这国家很奇,地图上查不到!
“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这水帘洞也很奇。
“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为什么是三丈六尺五寸高呢?那二丈四尺围圆呢?
师:除了课文中这许多奇地,你还能列举一二吗?
(二)二品“奇事”、 “奇想”
师:“故事皆奇事,时空皆奇想”,课文中石猴从出世、到探洞,再到高登王位,都很奇。课文之外,奇事更多了:三打白骨精、三借巴蕉扇、真假美猴王……
师:九九八十一难,实在太多了!“时空皆奇想”, 这在本课中不容易找到,但稍微想一想就有答案,比如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一压就是五百年!孙悟空一个筋斗就是十万八千里,可它还是逃不出如来佛的手心!如来佛掌该有多大!
(三)三品“奇人”
师:唐僧给他取名叫“孙行者”,乖乖听话时唤“悟空”,生气时叫它“猴头”!猪八戒当面“猴哥猴哥”叫得可亲了,背后叫他“猴子”,逼急了还骂“该死的泼猴子,油烹的弼马温!”自始至终只有沙僧恭恭敬敬地称他“大师兄”。
玉帝、太白金星对他的称呼也随心情变化,恭维时称“齐天大圣”,无奈时喊 “泼猴”、“弼马温”…… 老师罗列了一下,竟有十几二十个!称呼之中有爱有憎!
师:讨论:悟空是人吗?说说理由。
师:这次我听到了“不是”!那到底“是”还“不是”?说说理由。体会似人非人、似猴非猴、似仙非仙,猴、人、神巧妙地融为一体!
师:了不起的吴承恩!《西游记》中还有这样的“奇人”吗?
举例讨论。
(四)四品“奇文”
师:对,语言很奇。
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zhāng)鹿为友,猕(mí)猿(yuán)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师:这是一组排比。排比能加强语言的气势,这里的排比跟别处的一样吗?
师:三字一排,四字一排,六字一排,读的时候节奏有没有变化?自己试着读一下。也可以跟老师一起读……
体会长长短短、起起伏伏、抑扬顿挫,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这就是它的节奏美!除了排比,这里还藏着玄机,看出来了吗?
二品对仗。“食草木”对“饮涧泉”,“采山花”对“觅树果”……
师:节奏美、对仗美,诗一般的语言,读起来朗朗上口,就像说书一样!全文还有很多排比和对仗,不信,你到文中找一找!
《西游记》骈散交错、长短相间,声调有轻有重,文句有长有短,语流有疾有徐,不做作,不拖沓,读着顺口,品着有味,可谓精彩纷呈!全书的语言都是这样优美,你尽可以去慢慢欣赏!
回归原著,勾出“魂儿”
师:在你们这个年纪,读原著有点困难,老师有两个绝招,这可是今天咱们收获的第三个方法:有绝招儿!
师:第一招:看影视,对比读。央视版《西游记》“猴王出世”和张纪中版《西游记》“猴王出世”。 认真看,你发现了什么?哪个好?
师:到底哪个拍得好,谁说了算?导演?错!观众?错!评论家?错!
师:拍得好不好,原著说了算!所以你得看原著。
师:在学第二招之前我先问问:课文是原著吗?我听到了“是”,也听到了“不是”!到底是不是?用事实说话!
这是我拍的原著第一回,请大家快速“扫描”一下,把课文第一段找出来。眼尖的同学发现了,课文的内容我已经用红线划好了。
讨论小结:像我们课文这样,几乎每句话都从原著来,但又删节了一些内容,就叫做“节选”。把这个词记在书上。
师:同学们再看看,删节了些什么呢?
生:诗词歌赋。还有一些故事情节。
师:古典小说里面,看见山就来篇赋,看见水就写首诗,删了它们也不影响阅读。有时间你可以慢慢读,没兴趣你可以跳过去,决不影响故事情节。这就是第二个绝招:学“跳远”。读得懂就读,读不懂就跳!
师:想试试这两个绝招吗?那就下课!咱们回家读书去!
PAGE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