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B卷 能力提升
考试时间:120分
满分:12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絮说 孤孀 疮疤 门槛 凹凼
B.憎恶 菩萨 书斋 糟糕 醒悟
C.烦琐 哀悼 塌败 取缔 惶恐
D.霹雳 粗茁 烦燥 侮辱 镶嵌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俩还没说上几句话,他就拂袖而去,弄得大家都很尴尬。
B.小草虽然是微不足道的角色,却以顽强的生命力为世人所钦佩和赞颂。
C.这条商业街显然没落了,昔日店家大庭广众的盛况已不复存在。
D.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将中国美食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令观众回味无穷。
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中央对武汉的政策支持,为疫后经济重振和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一股强劲的动力。
B.北斗系统在其“收官星”发射后成功布阵太空,将为全球用户提供高精度定位导航服务。
C.疫情期间严格而专业的信息发布制度,第一时间有效地回应了公众关切和社会共识。
D.为解决因管网“肠梗阻”导致的渍水问题,我市一批排水明渠的改造工程相继上马。
4.下面语段中标序号的句子都有语病,下列各项中改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从2017年5月10日起,“蓝鲸一号”开始试采可燃冰。沉睡海底不知多少年代的“冰”,将穿透厚达200米的泥质粉砂地层,①变为天然气,被输送到大约1200米以上的海平面上。②这不但是全球首次,而且也是我国首次对可燃冰成功实现试采。③连续187个小时的稳定产气,让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了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釆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④这是中国人民实现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标志性成就。
A.句子①删去“大约”
B.句子②“全球”与“我国”互换位置
C.句子③在结尾处加“的国家”
D.句子④把“实现”改为“推进”
5.下列关于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老王》的作者杨绛在文中表达了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B.《阿长与〈山海经〉》表达了鲁迅先生对长妈妈的思念和哀悼。
C.《台阶》一文通过叙述父亲为盖新屋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现了那个时代农民不懈努力的精神,表达了“我”对父亲的崇敬和怜悯之情。
D.《卖油翁》一文的作者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本文通过酌油的事例,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二、填空题(共4分)
6.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1)(2)题。(4分)
在本单元的文宇中,涌动着令我们感动的爱的激流:阿长辛苦买来的粗zhuō的《山海经》中蕴含着的浓浓关爱;老王在生命尽头的微薄的回馈所牵动的一个善良文人的kuì zuò;为造九级台阶,父亲以大半辈子的辛劳演绎出的不懈奋斗……常常感动于生活中的细小的爱与关怀,我们才能更好地品味生活!
(1)根据文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2分)
粗zhuō(_______) kuì zuò(_______)
(2)给文中加粗字注音。
回馈(_______) 演绎(_______)(2分)
三、古诗词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7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诗是诗人晚年隐居时创作的一首五绝。一个“独”字贯穿全诗,刻画了一个高洁脱俗的隐者形象。
B.全诗用词造句、写景写人都平淡自然,仿佛信手拈来,写出了清幽的氛围与淡泊的心态,达到了“诗中有画”的高超境界。
C.“明月来相照”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体现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D.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竹林中弹奏、舒啸之状,表达了诗人因仕途坎坷而内心落寞的无限惆怅之情。
8.有人评价这首诗具有“以声写静、以动衬静”的艺术特色,你赞同这个观点吗?为什么?(4分)
四、综合性学习(共8分)
9.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孝”,上为“老”,下为“子”,是上一代与下一代融为一体;“敬”,左为“苟”,意为自我告诫、自我反省,右为“攴(pū)”,意为轻轻地击打,合起来就是以“攴”促之言行真善美。
七年级开展“孝敬父母,弘扬美德”活动,请你参加。
(1)【赞行孝】请写出一句与父爱、母爱有关的名言、俗语或连续的两句古诗,并写出你的理解和认识。(4分)
(2)【表心意】参加了这次“孝敬父母,弘扬美德”的活动后,你都做了哪些具体的事情回报父母?请举出一例,用简明的语言写在下面的横线上。(4分)
五、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欧阳修《卖油翁》)
[乙]吕文穆公①蒙正以宽厚为宰相。太宗尤所眷遇。有一朝士家藏古镜自言能照二百里。欲因公弟献以求知。其弟伺间从容言之,公笑曰:“吾面不过碟大,安用照二百里?”其弟遂不复敢言。闻者叹服,以为贤于李卫公②远矣。盖寡好而不为物累者,昔贤之所难也。
(选自欧阳修《归田录》,有改动)
[注]①吕文穆公:吕蒙正,宋太宗时任宰相。“文穆”是他的谥号。②李卫公:唐初功臣李靖,封卫国公。
10.用斜线“/”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有一朝士家藏古镜自言能照二百里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4分)
(1)徐以杓酌油沥之( )
(2)康肃笑而遣之( )
(3)尤所眷遇( )
(4)昔贤之所难也( )
12.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①陈康肃公善射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
B.①但手熟尔 ②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C.①盖寡好而不为物累者 ②为人谋而不忠乎
D.①欲因公弟献以求知 ②以我酌油知之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
(2)闻者叹服,以为贤于李卫公远矣。
14.[甲]文中的陈尧咨是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乙]文中的吕蒙正有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性。(4分)
六、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14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最美人瑞[注]这样走来
柳鸣九
①早在做同事之前,在东四头条的社科院宿舍大院,我和杨绛先生就做过邻居,于是比起别人,我便多了一些熟悉与就近景仰的机会。按“翰林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不成文的规矩,对她这样的旧时代过来的海归大家,作为小字辈的我,要按其本名,尊称她“季康先生”。
②[甲]初见时,季康先生年过半百,精瘦娇小,举止文静轻柔,但整个人极有精神,特别是两道遒劲高挑而又急骤下折的弯眉,显示出一种坚毅刚强的性格。和其夫君锺书先生的不拘小节、有时穿着背心短裤就见客不同,她的衣着从来都整齐利索,即使在家不意碰见来访者敲门的时候。至于冬天,季康先生常披一件裘皮大衣,很是高雅气派。她始终保持着西洋妇女那种特定的“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的习惯,每次在公共场合露面,都对面部做了不同程度的上妆,这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北京,是极罕见的。不过,季康先生的妆容几乎不着痕迹,似有似无。
③在公众场合,季康先生从来都是低姿态的,她脸上总是挂着一丝谦逊的微笑。在学习会以及其他重要的场合中,季康先生极少发言、表态,实在不得不讲几句的时候,她总是把自己的语言压缩到最少。多年后看到她以“点烦”原则(即把用词精简到不可能再精简的程度)翻译《堂吉诃德》,才发现,[乙]这不仅是真正发自内心地尊重人,而且真正做到了会尊重人。
④在我见到的大家名流中,钱、杨二位先生要算是最为平实,甚至最为谦逊的两位。季康先生虽然有时穿得雍容华贵,神情态度却平和得像邻里阿姨。
⑤[丙]但这个看似低调谦恭的阿姨,也有吃了熊心豹子胆的时候,且这个时候出现得无比不合时宜。“文化大革命”之初,他们被造反派揪出来,挂了牌子押上批斗会。可杨季康对“天兵天将”的推推搡搡公然进行了反抗,而且怒目而视。要知道,不少老战士都没有一个敢于如此维护自己被践踏了的尊严。
⑥“文化大革命”后期,钱、杨二位先生尚未获得平反,有家回不了,四处流转。更多像我们这样的“小人物”,也在苦等“落实政策”,精神备受煎熬。同是天涯沦落人,处境谁也不比谁强到哪儿去。但对于这群甚至未能为他们说句公道话的晚辈,他们以极高的涵养、含蓄内敛且从不显于言辞的方式予以理解、宽容和无私帮助。
⑦有一次,我家因额外开支经济上一时告急,杨先生得知后主动支援了我们几百元钱。后来有一天,她的助手递给我一个小纸包,里面有二十元人民币,“这是先生要我交给你们的,补贴你们的家用,要你们收下,什么道谢的话都不要讲。”先生雪中送炭,我们只好恭敬不如从命。没有想到,到了第二个月,又有一个小纸包。然后,第三个月,第四个月……
⑧后来我还获知,研究所里每月不落地从先生那里得到接济的竟有十多个像我们这样的年轻人。也就是说,两位先生每月的工资,大部分都用于接济施舍了,且持续了好几年。经历了人生的磨难,却能如此悲悯,如此退让,如此宽厚慈祥,如此菩萨心肠,这是我在“翰林院”所见到的唯一一例。
⑨先生施恩于后辈,大部分无法用金钱计算。20世纪80年代初,我访法归来写的两本书准备出版,因考虑到之前有前辈权威的横眉冷对,我特地在前言中恭敬写明“抛砖引玉”。当然,敬赠给钱、杨二位先生,抱的心态自然不同。很快,杨先生回信了,还是一贯的低调谦恭与幽默:“假如你抛出一块小砖,肯定会引来大堆的砖头瓦片,但是珠玉在前,砖就不敢出来了……天气酷热,希望你和朱虹同志都多多保重……杨绛八月十三日锺书同候。”
⑩先生过百岁大寿时,深知先生君子之道的我,自然不敢上门叨扰。当电话里听到老太太爽朗清晰的声音时,我仿佛又回到了三十年前的那个夏天,依然如喝了冰水那样舒心畅快——只是多少也有几分伤感,因为再不可能有“锺书同候”了。
(选文有改动)
[注]人瑞:常指百岁以上德高望重的人。
15.本文通过记录有关杨绛先生的几件往事,体现了先生不同侧面的特点。请阅读文章第③—⑨段,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4分)
①公共场合,先生极少发言,低调谦恭。
②___________________
③“文化大革命”后期,先生多处多次接济青年人,宽厚无私。
④____________________
16.分别给文中[甲][乙][丙]三处画线句子做批注。(6分)
17.下列这段文字是从“百度”中下载的。这段文字不宜添加到本文中。请分别从思想内容和表达方式两个方面说明理由。(4分)
杨绛,钱锺书的夫人,本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7月17日,祖籍江苏无锡,1932年毕业于东吴大学。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复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杨绛女士是著名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主要文学作品有《干校六记》《洗澡》《我们仨》,另有《堂吉诃德》等译著。
七、名著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
18.“那是正犯,拿住呢有点赏,拿不住担‘不是’。你,你呀,我的傻兄弟,把你放了像放个屁;把你杀了像抹个臭虫!拿钱呢,你走你的;不拿,好,天桥见!别磨烦,来干脆的,这么大的人!再说,这点钱也不能我一个人独吞了,伙计们都得沾补点儿,不定分上几个子儿呢。这么便宜买条命还不干,我可就没了法!你有多少钱?”
选段中的“我”是谁?请结合具体情节,谈谈“我”对祥子的命运走向起了怎样的作用。
六、写作(本大题共1小题,50分。)
19.“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栋梁。”回首往事,每一段历程,我们的身旁总是有亲人、朋友、老师相随。忘不了他们悉心的呵护,忘不了他们亲切的叮嘱,更忘不了他们期待的眼神……
请以“期待的眼神”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用规范汉字书写,不少于5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茁→拙,燥→躁。
2.答案:C
解析:“大庭广众”指群众聚集的公共场所。此处应改为“门庭若市”。
3.答案:C
解析:“回应了”“社会共识”搭配不当,可改为“第一时间有效地回应了公众关切,凝聚了社会共识”。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修改。第①句“大约”与“以上”矛盾,可删掉其中一个;第②句语序不当,“不但……而且……”表示递进关系,应当先说小范围后说大范围,可把“全球”与“我国”互换位置;第③句成分残缺,在结尾处加“的国家”;第④句搭配不当,“实现”与“世界科技高峰”不搭配,可把“实现”改为“攀登”。
5.答案:D
解析:《卖油翁》一文的作者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
6.答案:(1)拙 愧怍
(2)kuì yì
7.答案:D
解析:诗人在竹里馆“弹琴”“长啸”,在与自然对话和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惬意中,充分感受到了隐居生活的美好情趣。
8.答案:(示例)赞同。①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弹琴”“长啸”,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即“以声写静”;②以动态的“弹琴”“长啸”来反衬静态的景象,烘托出一种更宁静的环境,即“以动衬静”。
解析:“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前一句写月夜幽林,属于静,后一句写“弹琴”“长啸”,声,同时也是动态的。作答时首先表明自己的态度,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
9.答案:(示例1)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这句话的意思是: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举动,小乌鸦有衔食喂母鸦的情义,做子女的更要懂得孝顺父母。
(示例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诗句采用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鲜明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解析:要注重平时积累,准确记忆,规范书写,合理阐释。
10.答案:(示例)帮长辈做家务(洗衣、清扫等);支持长辈的爱好。
解析:具体事情符合生活实际,能够做到即可,切忌假大空。
11.答案:有一朝士/家藏古镜/自言能照二百里
解析:在理解句子大意的基础上断句即可。
12.答案:(1)慢慢地;(2)打发;(3)尤其;(4)过去
解析:平时要注意文言词汇的积累。
13.答案:B
解析:A.动词,擅长;形容词,好的。B.副词,只是。C.介词,被;介词,替。D.动词,(被)赏识;动词,知道。
14.答案:(1)康肃公(听后)气愤地说道:“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呢!”
(2)听到这话的人都赞叹佩服吕蒙正,认为他比李卫公更贤德。
解析:翻译文言句子,要直译和意译相结合,还要特别注意重点词。(1)忿然:气愤的样子。安:怎么。(2)贤:贤德。于:比。
15.答案:骄傲自大;知错就改;宽厚;淡泊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人物的能力。从“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尔安敢轻吾射”,能看出陈尧咨骄傲自大;从“康肃笑而遣之”,能看出陈尧咨知错就改。从“吕文穆公蒙正以宽厚为宰相”能看出吕蒙正宽厚的品性,从“吾面不过碟大,安用照二百里”能看出吕蒙正不役于物的淡泊品性。
[参考译文]
[乙]吕蒙正做了宰相后以宽厚待人,宋太宗尤其赏识。有一位朝廷中的官员,家里藏有(一面)古镜,自己说这面镜能照二百里。(这位官员)想凭借吕蒙正的弟弟(把古镜)献给吕蒙正来求得(他的)赏识。吕蒙正的弟弟等到他有空闲的时候不慌不忙地告诉他,吕蒙正笑着说:“我的脸不过碟子般大小,怎么用得着能照二百里的(镜子)?”他的弟弟于是不敢再说这事了。听到这话的人都赞叹佩服吕蒙正,认为他比李卫公更贤德。大概嗜好很少并且能够不被外物牵累,(这)是过去的贤人也很难做到的。
16.答案:②“文化大革命”初期,批斗会上先生公然反抗,坚毅刚强(坚毅凛然)。
④20世纪80年代,先生评价作者新书(给作者回信),谦和幽默。
解析:根据提示找到相关段落,再按照“时期+人物+事件+性格”的格式进行概括。
17.答案:[甲]处:运用外貌描写的方法,通过对季康先生的身材、举止,尤其是弯眉的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季康先生坚毅刚强的性格。
[乙]处:作者运用了一组关联词“不仅……而且……”,想强调的是后者“做到”——做到会尊重人比内心想尊重人更难,因为既要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又要在具体的外显行为中表现出来。
[丙]处: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季康先生对造反派反抗时的勇气和胆量,与她平时的谦恭形成了极大反差。
解析:先看句子中的词语,然后看修辞手法的使用,再看表达方式或描写方法,最后选择合适的切入点批注即可。
17.答案:从思想内容方面分析:这段文字主要交代杨绛重要的个人信息和主要成就,而本文主要是赞扬杨绛的人格美、气质美、精神美,两者内容不统一。
从表达方式方面分析:这段文字主要运用记叙、说明的表达方式,语言简洁、平实;本文主要运用记叙、描写兼有抒情的表达方式,语言生动形象。将前者放入,不协调。
解析:思想内容上,本文赞颂的是季康先生崇高的精神品质,题中文字写的是季康先生的个人信息,二者内容不统一。表达方式上,本文主要运用记叙、描写来刻画人物,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生动形象,蕴含赞美之情。题中文字运用的是记叙、说明的表达方式,客观、平实。二者语言风格不统一。据此作答即可。
18.答案:孙侦探。通过威吓手段,抢走了祥子的积蓄,毁灭了祥子拥有自己的车的愿望。
解析:由文中“拿钱呢,你走你的;不拿,好,天桥见!……这么便宜买条命还不干,我可就没了法!你有多少钱 ”可知,这个人是在敲诈祥子,让他拿出钱来保住自己的性命,从而可以确定这个“我”是孙侦探。他把祥子的积蓄骗走了,祥子买车的愿望破灭了。
19.答案:【优秀范文】
期待的眼神
妈妈,今天,我坐在考场上,将为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而拼搏。此时此刻,我最想告诉您:正是您无私的付出才让我走上了人生的考场,是您期待的眼神鼓励我一次次拼搏。妈妈,谢谢您!
还记得去年冬天,您拿了许多半成品口軍回家来加工。那段时间,缝纫机的“嗒嗒”声充满了家里的每个角落。每天早晨起床后,看见您那双“熊猫眼”,我的心就不禁一颤。我知道您是为了改善我们的生活才这样拼命地工作,所以我决定趁您到农田照看油菜的那段时间替您工作。
终于,等到您拿着锄头出门了,我赶紧坐到缝纫机前,学着您的样子,小心翼翼地忙碌着。不知道什么时候,您站在了我的身后,您一把拽下专心劳动的我,狠狠地批评了我。您用极低的声音对我说:“你的手是用来握笔的,不是用来干这些事的!”顿时,我觉得好委屈,好难过,刚想瞪您一眼,却在您的眼中看见了泪光。
从那以后,每当我做作业想偷懒时,我就想起您脚踩缝纫机的“嗒嗒”声;每当我月考成绩稍有滑坡时,我就想起您严厉的话语。
离中考越来越近了,您总喜欢絮絮叨叨地对我说:“努力,努力,好好准备,妤好准备……”我总是皱着眉点点头。到了晚上,您经常悄悄地来到我的房间,看我是否睡着了。其实,我只是假装入睡,因为我怕您担心。有一次,我问您:“妈,您希望我考什么学校啊?”以前,您只是说希望我能考上高中。可是,那天晚上您说:“妈当然希望你能考上重点高中啊,傻孩子!”妈,其实我知道您对我的期望,可您又怕太多的期望会给我带来压力。
妈,您的心意我一直都懂,女儿一定会以一个理想成绩回报您的!
解析:【写作指导】
(1)题目的关键词是“眼神”,如何从生活中挖掘富有深意、引人思考的素材,是写作本文的关键。“眼神”代表的是关注,也许是父母对自己的关注,也许是老师或同学对自己的关注,写作时可选取生活的不同侧面来体现“期待”这一主题。可以写温情的身边小事,也可以写一件值得“我”去反思的事,再引申出这件事对“我”的启发和感悟。
(2)本篇作文应以记叙为主,也可以使用其他的表达方式作为补充,在文章的最后可进行议论或抒情,写出所感所悟,升华文章主旨。既然是写“眼神”,文章中一定少不了细节刻画,各种细节描写方式都可以酌情使用。写作文时,可以进行适当的创新,比如使用小标题串联文章内容,使文章层次清晰,富有新意,让阅卷者眼前一亮。第三单元 A卷 基础夯实
考试时间:120分
满分:12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1.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读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流着一大串涎(xián)水,张嘴在青石板上啃,结果啃了一嘴泥抹子。
B.我就陪父亲在门槛(jiǎn)上休息一会儿,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
C.仅扇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shuāng)。
D.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园,里面有几间塌(tā)败的小屋。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妹妹十分胆小,常常被一只小虫子吓得面如土色。
B.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
C.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
D.在向老师请教时,小李总是低眉顺眼,老师也常常被他这种谦恭有礼的态度所感动。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老王》的作者杨绛在文中表达了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B.《阿长与〈山海经〉》表达了鲁迅先生对长妈妈的思念和哀悼。
C.《台阶》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D.《卖油翁》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人外有人”的道理。也给我们以做人的启发:即使拥有技艺才华,也应谦逊。
4.下列有关书法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和柳公权的楷书行笔雄浑、筋骨劲健,颜书丰腴,柳书清瘦,故称“颜筋柳骨”。
B.行书一般用笔灵活,笔法简便,具有流动之美;楷书则用笔规范,一丝不苟,给人端庄厚重的美感。
C.汉代最流行的书体是隶书,代表作有《张迁碑》《礼器碑》,最著名的书法家有蔡邕、张芝和李斯。
D.欧阳询是我国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楷书宗法王羲之、王献之,于平正中见险绝,自成一家。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浅浅的水面托起无数错落的石山、石壁,又折映出婆娑多姿。
B.春天到来,公园里游客如织,聆听着大自然的鸟语花香,感觉特别惬意。
C.为了发挥自己的充分才能,他毅然决定回国,参加中国的太空开发研究。
D.通过参观伍先华故居,我感受到革命先烈甘洒热血的英雄主义情怀。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春风一阵阵吹来,树枝摇曳着,月光、树影一齐晃动起来,发出沙沙的声响。
B.小强和小刚参加学校乒乓球比赛,经过激烈的角逐,他终于夺得冠军,为班级赢得了荣誉。
C.中国高铁正在积极走出国门,谁也不会否认它将来会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D.学校的几名老师带领我们游览了巧夺天工的张家界大峡谷。
7.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艺经》有云“凡棋有善巧者,勿与之斗巧,但守我之拙,彼巧无所施”,此之为守拙。
②其实,守拙并不是五柳先生的首创,老子曾说过大巧若拙。
③守拙是古代围棋九等之末,因其棋力尚浅,对弈之时往往漏洞百出,谓之拙。
④有诗云“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⑤“守拙”虽为棋品之下下品,但“守拙之道”却是宝贵的人生经验。
⑥陶潜以后,也有“文以拙进,道以拙成”“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讲的都是对守拙的推崇。
⑦但其往往及时发现并修正错误,谓之守。
A.①⑤③⑦④⑥② B.⑤①⑦③⑥②④ C.③⑦①⑤②④⑥ D.④②⑥①③⑦⑤
二、综合性学习(共10分)
8.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请你参加下列节日活动。
它从汨罗江的波涛里悄然走来,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犹如一滴水彩,把中华大地染成粽叶式的青绿,从此每一条河川都回荡着振聋发聩的呐喊,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亘古不变的艾香。
(1)“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所指的历史事件是:___________。(2分)
(2)下面是一位同学根据上述文字撰写的一副对联,请你补充完整。(2分)
上联:赛龙舟________传四海
下联:插艾叶清香缕缕飘九州
(3)“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学校正在策划“迎端午”活动,请你提出两条切实可行的建议:(4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4)针对现在一些青少年不了解端午节,而热衷于过西方节日的现象,请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为主题设计一条公益标语。(含有一种修辞手法)(2分)
三、古诗词鉴赏(本大题共3小题,共9分。)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9.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试赏析诗中“暗”或“满”的表达效果。(3分)
10.诗中的“闻折柳”是什么意思?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暗飞声”中的“飞”字,写出出乎听众的意料,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
B.第四句运用反问的修辞,加强了思乡的感情,有一唱三叹的美学效果。
C.此诗着重通过诗人的感情变化,来表现吹笛人技艺的高超,烘托玉笛声的艺术魅力。
D.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诗人闻笛后的孤寂心情和思乡之切。
四、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3分。)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①没人:能潜水的人。
1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4分)
(1)公亦以此自矜 ___________
(2)康肃笑而遣之 ___________
(3)夫没者岂苟然哉 ___________
(4)见舟而畏之 ___________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2)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14.【甲】文中体现陈尧咨傲慢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表明卖油翁观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北人“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都用原文语句回答)(3分)
15.【甲】【乙】两文都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
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17分。)
温暖的劈柴
肖复兴
①那一年,父亲病故,我从北大荒回到北京,还不到三十岁,也还没有结婚。那时候,我没有意识到母亲已经老了。那时候,我还年轻,心像长了草,总觉得家狭窄憋屈,一有空就老想往外跑,好像外面的世界真的很精彩,可以让自己散心,也能够让自己成材,便常常毫不犹豫地把母亲一个人孤零零地甩在家里。母亲从来不说什么,由着我的性子,没笼头的马驹子似的到处散逛,在她的眼里,孩子的事,甭管什么事,总是大的。
②都说年轻时不懂得爱情,其实,年轻时最不懂得的是父母。
③那时候,我在一所中学里当老师,有一次,放寒假了,我没有想到有时间了,可以在家里多陪陪已经老迈的母亲,相反觉得好不容易放假了,打开了笼子的鸟,还不使劲儿地飞,便利用假期和伙伴们到河北兴隆的山区玩了一个多星期。
④回来的那天,到家已经是晚上了。推门进屋,屋里黑洞洞的,没亮灯。正纳闷,听见一个老爷子的声音:“是复兴回来了吧?”然后听见火柴噌噌响了好几声,大概是返潮,终于一闪一闪的,点亮了炉膛里的劈柴。正是冬天,我才感到屋里一股冷飕飕的寒气。
⑤说话的是邻居赵大爷,年龄比母亲还要大几岁,身板很结实。我摸到开关,打开了电灯,才看见母亲蜷缩在床上的被子里。赵大爷对我说:“你妈两天没出门了,我担心她一人在家别出什么事,进你家一看,老太太感冒躺在床上起不来了,炉子也灭了,这么冷的天,人哪儿受得了呀。这不赶紧找劈柴生火,连灯都没顾得上开。”
⑥炉火很快就生着了,火苗噌噌往上蹿,屋子里暖和了起来,被子里的母亲也稍稍舒展了腰身。赵大爷一身的灰和劈柴渣儿,母亲对我说,多亏了你赵大爷。我连忙谢他,他说街里街坊的,谢什么呀,快给你妈做饭吧。母亲连连摆手,说嘴里一点儿味儿没有,不想吃,让我先烧壶开水。A我往水壶里灌好水放在炉子上,回过头看了一眼瘦弱的母亲,心里充满愧疚。
⑦赵大爷出门前,回头对我说:“你要不先到我家拿点儿劈柴去,你家的劈柴没有了,我刚才找了半天,才找出一点儿,刚刚够点着火炉子,明天火要是又灭了,你没的使。”
⑧我跟着他走到他家,他抱来满满一怀劈柴放到我的怀里,送我走出他家院门的时候,对我说了这么一句话,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我还清晰地记得。他说:“复兴呀,原来孔圣人说:父母在,不远游。现在别说是你们年轻人了,就是搁谁也做不到,但改一个字,父母老,不远游,还是应该能做到的。”
⑨那天的晚上,没有星星,天很黑,很冷。走在回家的夜路上,耳边老响着赵大爷的这句话。B心里很惭愧,怀里的劈柴很沉,但很暖。
(有删改)
16.通读全文,说说标题“温暖的劈柴”中的“温暖”的含义。(4分)
17.选文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18.选文中画框线的两个句子分别写出了“我”怎样的心理?(4分)
19.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赵大爷的人物形象。(3分)
20.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父母老,不远游”的理解。(2分)
六、写作(本大题共1小题,50分。)
21.请以“莫辜负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请将题目补充完整;
(2)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4)书写规范,字迹工整,不少于600字。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A.抹→沫。B.槛kǎn。D.园→院。
2.答案:D
解析:低眉顺眼:低着眉头,眼神中带着顺从的神态。形容驯良恭顺的样子。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3.答案:C
解析:表达了“我”对父亲的崇敬和同情。
4.答案:C
解析:张芝是草书书法家;李斯不是汉代人,他的代表书体是小篆。
5.答案:D
解析:A.缺宾语中心语,应在“婆娑多姿”后面加上“的树影”。B.搭配不当,“聆听”不能与“花香”搭配,删去“花香”。C.语序不当,“充分”应放到“发挥”的前面。
6.答案:C
解析:A.不合逻辑,“月光、树影”不能发出“沙沙的声响”,可在“发出”前加上“树叶”。B.指代不明,可把“他”改为“小强”或“小刚”。D.用词不当,“巧夺天工”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
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排序。这段文字的话题是“守拙”,该话题是由陶渊明的有关信息引起的,所以应把与陶渊明有关的句子(第②句、第④句、第⑥句)排在一起。依据这三句中的“其实,守拙并不是五柳先生的首创”“陶潜以后”等可知,这三句的排列顺序是④②⑥。据此可知,答案为D。
8.答案:(1)屈原投江
(2)号子声声(彩旗猎猎、鼓声阵阵)
(3)①举办“端午节”故事会。②举办“纪念屈原·迎端午”书画展。
(4)(示例)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
解析:(1)根据材料中的“汨罗江”“粽叶式的青绿”可知,这一历史事件是屈原投江。
(2)根据对联的基本知识,结合材料中“回荡着振聋发聩的呐喊”,可填“鼓声阵阵”等。
(3)围绕学校“迎端午”的活动主题进行设计,要有可操作性。
(4)根据题意,围绕“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主题来写,要简明扼要、朗朗上口,可使用一定的修辞手法。
9.答案:示例一:“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伤忧。
示例二:“满”字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之情。
10.答案:听到《折杨柳》的笛曲。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11.答案:C
解析:此诗着重借笛声来表现诗人的思乡之情,而不是“表现吹笛人技艺的高超,烘托玉笛声的艺术魅力”。
12.答案:(1)夸耀 (2)打发 (3)随便、随意 (4)害怕
13.答案:(1)(卖油翁)看到陈尧咨每十箭射中八九箭,只是微微点点头。
(2)(南方人)天天与水为伴,于是十五岁就学会了潜水的方法。
解析:【乙文文言文大意】
南方有很多会潜水的人,(他们)每天与水为伴,七岁就能蹚水过河,十岁就能浮于水面,十五岁就能潜水了。他们潜水的技术怎会随随便便就能掌握呢?(他们)必定是掌握了潜水的方法。(他们)天天与水为伴,于是十五岁就学会了潜水的方法;(有些人)生来就不识水性,那么即使长得强壮,看见船依然害怕。所以北方的勇士,向会潜水的人请教,追求他们之所以能够潜水的本领,按照会潜水的人所说的话到河里去试,没有不被淹死的。所以说凡是不学习而追求大道的人,都和那些学习潜水的北方人一样。
14.答案: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尔安敢轻吾射) 无他,但手熟尔(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生不识水(不学而务求其道)
15.答案: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勤加操练。
16.答案:一是指赵大爷的帮助所带来的温暖;二是指“我”愧疚后感到了母亲给我的沉甸甸的亲情。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题目含义的能力。作答时,需联系文本内容和主旨,分析其表面义和深层含义。根据故事内容可知,题目中的温暖表面上指赵大爷的帮助给“我”和母亲带来的温暖,联系主旨可知,这温暖还指“我”感到了对母亲的愧疚,也感受到了母亲给“我”的亲情的温暖。
17.答案:这句话写屋里的冷清,从侧面写出母亲在家里的无助与孤单,也为作者的自责埋下伏笔。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环境描写的能力。这句话是对“我”家环境的描写,表现了家里的冷清,也从侧面写出了母亲的无助与孤单,同时也为下文“我”听到赵大爷的话后产生的自责与愧疚埋下了伏笔。
18.答案:A处是“我”看到母亲蜷缩在被子里,不想吃东西,心里既难受又自责;B处是赵大爷的一席话触动心扉,使“我”感到内疚,觉得对不住母亲,以及对赵大爷的帮助的感激。
解析:本题考查揣摩人物心理的能力。作答时,需联系具体的语境和人物当时的处境分析。第一处,“我”看到母亲一个人生了病,孤单地躺在床上,再想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心里生出难过和自责。第二处,赵大爷的话让“我”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也明白了母亲的不易,心里感到内疚,觉得对不起母亲。
19.答案:赵大爷是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人:他照顾“我”生病的母亲,送劈柴给“我”;他还是一个心思缜密、考虑周全的人:他能发现母亲生病,叫“我”去做饭,去他家拿劈柴。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作答时,需联系人物在文本中的表现分析。根据赵大爷照顾“我”生病的母亲,送劈柴给“我”可知,他是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人。根据他能发现母亲生病,叫“我”去做饭,去他家拿劈柴可知,他是一个心思缜密、考虑周全的人。
20.答案:当父母老了的时候,子女更要对父母负起责任,尽量在父母身边尽孝,多陪伴和照顾他们。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掌握文章主旨的能力。答题时,围绕当父母年老时,应尽到为人子女的责任,多陪伴照顾他们表述即可。
21.答案:[例文]
莫辜负那份情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一个个美妙的音符不断地在我耳边响起。听着收音机里播放的这首《感恩的心》,我感慨颇多。在这人世间最大的恩情莫过于父母的养育之恩。母爱无声,父爱无言,面对父母的默默呵护与疼爱,我们唯有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父母,才不会辜负那份情。
许多来过我家的客人都说我是个好孩子,懂得感恩。殊不知我也曾是个逆子。
记得一年初冬的早晨,我吃了几口早餐,便急忙穿了一件单薄的衣服上学了。没走几步,就听见妈妈在身后喊:“多穿点,会着凉的……”没等妈妈说完我就嚷道:“爱穿你穿吧,谁穿那么多啊!”说完便头也不回地跑了。一路上真的很凉,我硬着头皮走到了学校。
来到教室看了一下课程表,第一节是令人讨厌的数学,然后是心理课,结果班长通知,第一节课体检,我开心极了,把寒冷都忘了。体检中我最关注身高,飞快地脱下心爱的运动鞋。“哈!我又长高了!”我忍不住在心底欢呼。同学说:“冻傻了吧!没解鞋带怎么穿?”是啊,没解……可我每天不都没解……难道是妈妈?
不知不觉,就到了第二节课。心理课上老师问了一个问题:“有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他们分别深爱着一个貌若天仙的女孩儿和一个年轻有为的富豪,可是有一天厄运突然降临到了女孩儿和男孩儿头上。女孩儿在车祸中毁了容,而男孩儿则破产了,负债累累。请问,这个男人和这个女人是否还会深爱着这个女孩儿和这个男孩儿?”结果班上有10%的人说一定会,有30%的人说可能会,而60%的人说一定不会。这时,老师说:“看来男人的事业和女人的容貌很重要啊!”
我们都笑了,但老师又说:“可你们没考虑过这个男人和这个女人是这个女孩儿和这个男孩儿的父母吗?”所有人的笑容都僵住了。老师说:“重新回答!”这次所有人的答案都一致,那就是:“一定会!”包括眼中噙满泪水的我。
父母的恩比天高,父母的情比海深。父母的恩情是寒冬里的一盆炭火,在我们寒冷时温暖我们的心房;父母的恩情是黑暗中的一缕阳光,在我们无助的时候给予我们光明和希望;父母的恩情是十字路口的路标,在我们迷茫的时候给我们指引方向。为人子女的我们一定要记住,莫辜负父母的那份恩、那份情!
解析:[写作指导]该题为半命题作文题。首先,理解题目中词语的意思。“莫”是“不要”的意思,“辜负”指对不住(别人的好意、期望或帮助)。然后,将题目补充完整。可补充“青春韶华”“良辰美景”“父母的期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