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主页)
2021 —2022学年度 第 二 学期
课程名称: 高一历史 授课章节:第 二 章第 1节
授课班级: 授课人: 授课日期:
教学模块 中古时期的欧洲 教学时数 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中古西欧的文明为近代欧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理解中古时期欧洲文明多元的面貌。 2.通过示意图的方式,梳理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拜占庭的兴衰、俄罗斯的崛起。 3.通过对比方法,理解中古时期欧洲的多元文明面貌,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学习者 分析 本课内容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接触的不多,相关的知识储备比较少,有些知识不易理解;本课知识结构相对松散,知识点偏多,学生缺乏相应的知识体系统摄这一部分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解的时候能够借助图文资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同时尽量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而不是碎片式地呈现知识。
教学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城市的兴起、《查士丁尼法典》 教学难点:中古时期的欧洲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的特征
教学方法 及教具 讲授法、探究学习法、问题讨论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演示法等 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献材料 多媒体等资源
教研组长签字: 教导处审批:
时间: 年 月 日 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导入: 出示罗马帝国分裂图,14世纪世界地图。从地理位置和时空上明确中古时期的历史概念:在世界历史上,5-15 世纪一般被称为“中古时期”即“中世纪”。 讲授新课 一、西欧封建庄园 1.特征 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是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 2.封君封臣制度 (1)时间 8世纪形成 (2)内容 地方领主为封君,其家族和亲兵为封臣。 封君为封臣提供土地,封臣要向封君效忠,主要义务是服兵役。 土地实行层层分封,各级贵族等级森严。 (3)特点①以土地为基础和纽带,层层分封; ②等级森严,依次主臣关系; ③双向权利义务(权利对应义务); ④层级间相对独立,控制力有限。 ⑤契约意识(相互尽义务) ⑥没有形成中央集权 (4)评价 a.国王或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与各级封建主一起成为统治阶级。 b.封建主在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出现分裂割据局面,造成王权衰落。 3.西欧庄园 (1)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 ①领主的自营地由领主直接经营,由农奴耕种,收入归领主所有。 ②农民份地是农民从领主处领有的土地,分为自由农份地和农奴份地,自耕自收。 ③庄园中的自由农民,也要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 (2)庄园秩序的维护 领主或其管家主持的庄园法庭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的秩序。 ⑶评价本质上属于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 封建庄园带有相对独立性; 是封君封臣制度形成的经济基础; 很大程度上导致中古西欧的割据状态和阻碍王权的强化 二、中古西欧的王权、教会和城市 1.王权集中 由衰落到逐步加强。 表现:15世纪,法国国王基本完成法兰西的统一; 英国逐步形成比较强大的王权; 15世纪末,西班牙和葡萄牙国家形成。 影响①形成强大的王权,孕育统一力量,逐步结束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走向统一;促进欧洲民族国家的逐步形成。 ②王权集中国家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基督教会对西欧国家的控制,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民族国家的形成),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一定程度影响和促进后来的宗教改革运动; ③在加强王权的斗争中,法国和英国出现等级代表制,成为西方近代议会制度的起源。 ④葡西王权的加强,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重要支持力量。 2.教会显赫 中世纪西欧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地位显赫。表现: (1)经济上,拥有大量庄园和土地,征收什一税; (2)组织上,形成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 (3)思想上,居民几乎都是教徒,从生到死影响一生。 3.城市自治 (1)背景: 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10-11世纪兴起许多城市。 城市位于封建主的土地上,主要居民是手工业者和商人,以工商业为基本谋生手段。 封建主用对待农奴的方式对待城市市民。 (2)方式:与封建主谈判,或以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 (3)影响:有利于城市经济发展;兴办大学,培养人才;支持王权,促进国王的统一事业。 中古欧洲的社会特点: 政治上:封君封臣制度,封建国家长期处在割据状态(未真正建立起中央集权的统一性); 教权高于王权,王权与教权相互结合巩固着封建统治,既结合又有矛盾。 西欧各国王权有不同程度的加强;早期议会出现;市民阶层壮大 经济上:大庄园经济相对封闭独立;城市工商业经济繁荣,追求自治 思想文化上:基督教成为欧洲的统治思想,控制欧洲文化教育和科学思想的传播。 大学的兴起、教育与文化出现新气象 三、拜占庭帝国(476-1453年) 1.又名东罗马帝国。工商业发达,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当时欧洲最大城市,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2.强盛 6世纪、查士丁尼执政时期。表现: (1)不断向西扩张,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2)编订《査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与《法学汇纂》《法理概要》 《新法典》合称《罗马民法大全》。 3.衰亡 (1)原因:对外征服严重消耗了资源,游牧部族的冲突,内部矛盾的激化。 (2)表现:7世纪中后期,丧失大片土地;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帝国灭亡。 四、俄罗斯的历史 1.9世纪(882年),基辅罗斯建立,逐渐进入封建社会,成为东欧最强大的国家。 2.13世纪,被蒙古征服,成为金帐汗国的臣属。 3.在反抗蒙古统治过程中,莫斯科公国兴起。16世纪初,以莫斯科为中心的统一国家建立。 4.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成为沙皇,强化了中央集权。 5.17世纪末,俄罗斯扩张到太平洋,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 作业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北宋汴京和南宋临安,既是当时全国的政治、军事中心,又是全国性的商业经济中心。像汴京“八荒争凑,万国成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当时汁京城里有不少大型定期交易场所,而临安城中的行业组织就有414个,这些行业或相对集中在一定区域,或分数在各个街市。宋代以前,太湖流域的县城大多只是小规摸的政治据点,至宋代,它们逐新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经济和社会中心,宋代因工商业发展而出现的地区性经济中心城市更是通及全国,如京兆(今西安)、西京(今洛阳)、福州、广州等,宋代城市格局由封闭转向开放经济职能增强,城市经济空前繁荣。 摘编自郭学信《论宋代城市发展的时代特征》 材料二: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出现主要是经济自然发展的结果。城市最早的手工业是为满足城镇及周国乡村居民日常需要的,如,铁器制作、皮革珠制和皮具是其基本行业,城市是农产品与城镇手工业产品相交换的场所,乡村的部分农产品也通过城布运往外地市场,农村居民所需的外地商品,也主要从城市市场上取得。如,瑞士莱因菲尔登城的外来商品中,有来自阿尔萨斯的葡萄酒,萨尔茨堡和洛林的盐,在城市工商业发展基上形成的商品货币关系,以极强的渗遗力,对农村经济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侵蚀和瓦解,引起了农奴制和庄园制的解体和崩贵。同时,还从法律道德、社会意识、大众心态等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对乡村施加着深刻影响。摘自刘景华《中世纪西欧城市与城乡关系的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的特点,并说明其形成的原因。 (2)比较材料一、二,说明中世纪西欧城市与宋代城市相比的不同点,并根据材料二分析城市在推动西欧社会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答案(1)特点:经济、政治和军事中心;行业集中,交易量大;形成区域中心,具有开放性(由封闭转向开放);设施完备,服务性强;打破市坊界限。(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政策的影响(政府监控放松);农民与市场联系密切;城市经济功能增强。(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不同点:经济作用突出;专业化趋势;商品经济渗透农村;影响深远。(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作用:冲击农村封建生产关系;改变农村的经济生产结构;改造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推动城镇化发展;加速社会转型。(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首先,尽力在各知识点之间寻找合理的联系,构建有一定逻辑关系的知识结构。作为当时西欧社会上存在的一些历史现象,或多或少会某些联系,找到这些联系,就可以把这几个点关联起来,让知识显得不那么零散,努力发掘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逻辑性。 其次,注重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资料和思考问题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注重提升历史核心素养。就这一课而言,有两个知识是比较难理解的,即封君封臣制度和庄园制度,该教学设计中选取了比较有代表性的资料来引导学生回答了这个问题。 再者,力争做到让本课知识间接明了,便于学生形成一种对主干知识清晰且整体化的认知。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重要知识进行梳理总结,通过梳理总结明确本课的知识要点。 本课教学也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例如在材料的选取和问题的设计上,还需进一步精选和提炼,需进一步突出本课的重难点,突出启发性,可以设计一些更开放性的题目,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辩证思维;在学生的活动上可以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性和主动性;还有,有些历史概念还需进一步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