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16 17:22: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课《中古时期的亚洲》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亚洲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中古世界文明的多元面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阿拉伯人在广域范围内的商业活动及奥斯曼土耳其人扩张的相关史实,认识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的重要地位。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已搜集到的资料,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中古时期西亚、南亚、东亚等文明区域不同的发展道路,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在对对亚洲不同国家的了解过程中,运用比较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古代文明既独立发展又相互联系,增强对中华文明圈以及世界文明多元面貌的理解,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同时提升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阿拉伯人在广域范围内的商业活动及奥斯曼土耳其人扩张的相关史实,认识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的重要地位。
难点:日本幕府政治的兴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世界名著《一千零一夜》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以同学们较为熟悉的世界名著《一千零一夜》为导入,调动学生对阿拉伯帝国社会及文化的兴趣,而进入本课的学习。
〖讲授新课〗
一.阿拉伯帝国
1.兴起背景
(1)宗教信息: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的兴起和发展使各氏族部落形成统一的民族力量。
(2)政治基础:7世纪前期,穆罕默德基本统一了阿拉伯半岛。
(3)军事因素:阿拉伯人主张军队在保持自己优势的基础上,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引进先进武器,提高军队战斗力。
2.建立
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规模向外扩张,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到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3.统治特征
政治上: ①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 ②各部大臣:辅助哈里发分掌行政、财政和宗教等方面的事物,其中以掌管财政和税务的部门最为重要。
经济上: ①国内:经济繁杂,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 ②对外贸易: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东亚,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陆上和海洋贸易。 ③城市:帝国境内有很多城市,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文化上: ①文化吸收与融合: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一千零一夜》反映了阿拉伯帝国的社会生活以及阿拉伯文化对古代世界文化的继承。) ②文化交流与传播: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等先后经阿拉伯人传人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形式,掌握阿拉伯帝国的兴起及文化成就等相关史实,夯实学生基础知识。
4.影响:阿拉伯帝国的建立,将原本已经相互联系的地区置于统一的帝国统治之下,强化了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有利于东西方生产技术、商业贸易的发展及文化交流。
〖学思之窗〗教材第23页
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产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皮毛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
——(美)菲利浦希提著,马坚译《阿拉伯通史》
结合上面的地图和材料,说说阿拉伯帝国在沟通世界贸易中的作用。
答案提示:
(1)阿拉伯帝国地跨亚非欧三洲,优越的地理位置凸显了其在沟通世界贸易中的桥梁作用。
(2)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中国、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区域内推动商品交流和贸易往来。
(3)阿拉伯商人凭借先进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开辟和疏通了连通三洲的陆上和海上商路,便利了广大区域的商贸交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等学科核心素养。
〖思考点〗教材第23页
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物质基础 阿拉伯帝国农业、工商业、城市的发展和繁荣为其文化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文化包容 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区数千年的文明,自身文化具有包容性。他们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吸收其文化精髓并加以融合创新。
地理优势 阿拉伯帝国地处东西方交通要道,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利于对东西方文化广泛吸收借鉴。阿拉伯帝国与唐宋时期的中国、拜占庭帝国以及中古印度等文化繁荣地区有着广泛交流。
【探究】阿拉伯帝国的文化特点及其在中西方交流中的贡献
特点:包容性、融合创新性、先进性。
阿拉伯人不但善于吸收其他地区的文化,而且还对其加以发展,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物理学化学、建筑学、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很多领城在当时世界领先。
贡献:
对西方 ①阿拉伯人把东方的文化和技术,尤其是中国的发明创造传入西方,有利于西方社会的转型,为西欧探索新航路提供了技术支持。 ②阿拉伯文版本的古希腊罗马文化典籍被翻译成拉丁文重回欧洲,促进了文艺复兴的到来。 ③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学领域的成就促进了欧洲自然科学的发展。
对中国 阿拉伯的文学、天文学、医学和数学等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对世界 阿拉伯人成为促进东西方文化的桥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归纳总结认识的能力,客观多角度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1.过程
13世纪 奥斯曼土耳其人逐步征服小亚细亚。
14世纪中期 奥斯曼土耳其人逐渐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
1453年 奥斯曼土耳其人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上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定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
16世纪后期 奥斯曼帝国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2.统治特征——对阿拉伯帝国制度的继承
政治 ①最高统治者苏丹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②在奥斯曼帝国中,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
经济 ①15- 16世纪,奥斯曼帝国一度经济繁荣,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②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评价:此时西方的商品经济已有很大发展,处于世界市场形成前夕,奥斯曼帝国的做法实际上是逆潮流而为之)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形式,掌握西亚奥斯曼帝国发展的相关史实,夯实学生基础知识,认识奥斯曼帝国对阿拉伯政治与经济文化制度的继承及对世界的影响。
【探究】奥斯曼帝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①军事扩张:奥斯曼帝国大规模的对外扩张,给被侵略国家人民带来了灾难,使被征服各国的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②海外贸易:西欧与东汉的贸易受到影响,促使西欧国家致力于寻找通往东方的新的海上航道。
③地区局势:奥斯曼帝国征服巴尔干半岛和东南欧部分地区,导致该地区国际关系紧张,成为一战爆发的火药桶。
④文化传播:使伊斯兰教及其文化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和发展,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设计意图】通过本问题的探究,让学生认识到新历史背景下奥斯曼帝国的兴起对东西方贸易的影响。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1.南亚——印度
(1)笈多帝国
①建立:4世纪初,笈多帝国经过多年征战,几乎征服了北印度。
②概况:
政治 政局稳定,国王直接控制的地区主要为恒河中下游,其余大部分地区仍保留原来的藩王,政令不够统一。
宗教 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得到统治阶级支持,以后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2)德里苏丹国
建立 11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13 世纪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统治 中央 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
地方 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形式,掌握南亚印度发展的相关史实,体现印度历史变化及连续性,夯实学生基础知识。
2.东亚——日本
(1)大化改新
背景 ①国际:秦汉之际,中国移民把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②国内:6-7世纪,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皇族中的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孝德天皇继位
标志 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开始改革。
内容 ①经济方面:废除部民制,建立起封建土地国有制:实行租庸调制,提高生产积极性。 ②政治方面:废除贵族世袭特权,建立起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各级国家官吏均由中央任命。
意义 ①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改革,日本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②大化改新解放了部分生产力,完善了日本的统治制度,是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标志。
(2)幕府统治
概念 ①日本封建武土通过幕府实行的政治统治。幕府是古代日本一种权力曾一度凌驾于天皇之上的中央政府机构。掌握最高权力者为征夷大将军,亦称幕府将军。 ②日本历史上共经历了镰仓幕府、室町幕府、德川幕府三个幕府历史时期。
背景 ①经济基础:随着新土地的开垦,贵族、佛寺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庄园。 ②社会结构:贵族及庄园领主为保护财产豢养武士,武土集团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建立 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并从朝廷获得了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
锁国体制 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御外来影响。(评价: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殖民势力的渗透,有利于日本文化的传承,但也使日本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形式,掌握东亚日本发展的相关史实,让学生认识到日本的发展受中国影响,但同时具有自己的特点——幕府统治。
【探究】德川幕府的锁国政策,原因是什么?为日本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国际环境 新航路的开辟,西欧资本主义得到发展,西方殖民者利用各种手段进行殖民侵略扩张。
国内因素 日本处于封建社会晚期,是封建制度最稳定牢固的时期。 ①根本原因:自给自足小农经济为主体,对外界事物需求很低。 ②德川幕府实力非常强大,为其统治提供足够的控制力。 ③德川家康实施理学治国的政策。儒家思想成为当时日本社会行为准则,在很大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宗教的传入。
评价 积极 德川幕府锁国政策保护了封建制度,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止西方殖民势力的渗透,维护了日本的独立。政治上加强和巩固幕府封建统治,保持国内和平;在经济方面,国内产业得到发展;在文化方面,日本独特文化得以昌盛。
消极 德川幕府锁国政策几乎隔绝了日本经济同世界市场的联系,使得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也失去了利用工业革命等海外优势条件促进经济发展的机会,造成了日本的落后,为19世纪中期的内外危机留下了隐患。
认识 一个国家要维护独立,实现民族振兴,必须实现对外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地各民族的交往联系,不断汲取外来先进技术和文化,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到锁国体制对日本的双面影响。
3.东亚——朝鲜
新罗统一朝鲜半岛 7 世纪末,新罗初步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高丽王朝 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高丽王朝仿效中国唐朝制度,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分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广为传播。
朝鲜王朝 ①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 ②16世纪末,日本侵略朝鲜.朝鲜请求中国支援.明朝派军队赴朝鲜作战,经过7年的艰苦战斗,中朝军民取得抗击日本侵略的胜利。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形式,掌握东亚中古朝鲜发展的相关史实,使学生认识到中古朝鲜深受中国政治和文化影响,但也有自己的特点。
【课堂小结】
政教合一的西亚 多种宗教的南亚 中央集权的东亚
特点 东西方文明的使者 多宗教并存 融汇中华千年文化因子
政治 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 政教合一的君主集权体制,但由于宗教冲突仍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 君主中央集权体制
经济 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 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 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较快,对外贸易兴盛
文化 多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多种宗教文化并存,在相互借鉴中发展 以 中国儒学文化 为中心,相互影响、相互借鉴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形式的总结,让学生能够将亚洲不同文明对比了解并加深理解,认识到亚洲各文明存在自己特有的文明特征,体现文明的多样性。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通过板书设计,使整课内容有清晰的脉络,有利于学生对本课的整体把握,加强对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
【课后练习】
1.《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它把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的几百个故事串联起来,成为研究阿拉伯帝国的珍贵资料。这反映了阿拉伯帝国( )
A.重视历史资料收集 B.地跨亚、非、欧三洲
C.继承融合世界文化 D.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
【答案】C
2.中世纪的西方文化,比起同时代的阿拉伯、印度和中国都要落后。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几乎灭尽,而阿拉伯文版本将其保存,并在中世纪的后期又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这说明阿拉伯人( )
A.在保存和传播西方文化上影响深远 B.在沟通世界贸易中发挥重要作用
C.在自然科学的成就方面影响西方 D.一度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答案】A
3.奥斯曼帝国的苏丹被认为是贵族生命和财产的保护者,而贵族是苏丹的奴仆;苏丹是农民的“牧羊人”,农民则是苏丹圈养的“羊群”;苏丹还是非穆斯林臣民的皇帝。这说明奥斯曼帝国( )
A.苏丹成为凝聚社会的重要力量 B.苏丹的地位高于宗教领袖
C.苏丹是各界共同推举产生的 D.苏丹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
【答案】A
4.唐朝初年,遣唐使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和典章制度,对646年日本著名的大化改新起到了重要作用。大化改新使日本发生了实质性变化是( )
A.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B.引进了中国先进的制度
C.缓和了各种矛盾,稳定了政局 D.天皇掌握了实权
【答案】A
【设计意图】通过典型例题的练习,让学生将知识内化,提高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