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电气时代,其引发力量不是来自生产技术本身,而是来自似乎同生产没有关系的科学研究成果。”下列发明或创新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
①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②西门子制成发电机 ③卡尔·本茨研制成三轮汽车 ④瓦特改良蒸汽机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2.1848年《共产党宣言》引言中指出:“共产主义已经被欧洲的一切势力公认为一种势力。”这一观点的历史依据是( )
A. 英、法等国资产阶级代议制进一步完善
B.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显示了工人阶级的力量
C. 马克思主义已成为工人阶级的思想武器
D. 国际工人运动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3.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这一团体(第一国际)接受了马克思关于无产者为了以社会主义方式改革社会而夺取政权的纲领。它以自己的宣传工作和参加各种罢工的行动引起了很大注意。但它于1873年分裂,主要是因为其成员除了社会主义者以外,还包括缺乏纪律性、经常不和的浪漫主义者、民族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这反映了( )
A. 马克思主义是第一国际的灵魂
B. 民主主义发展导致第一国际解体
C.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D. 第一国际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4.1788年,农业在英国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为40%以上,工业和建筑业不到21%。1850年,农业比重下降到21%,工业和建筑业则上升到35%。这反映工业革命使英国( )
A.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 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C. 工业、农业同步发展
D. 农业经济逐渐衰退
5.关于巴黎公社,马克思认为,它是一个“高度灵活的政治形式,而一切旧有的政府形式在本质上都是压迫性的”。这说明巴黎公社( )
A. 不具备无产阶级性质
B. 是一个社会主义政权
C. 可以作为无产阶级政府的方案
D. 为无产阶级专政做了初步准备
6.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变革不止是技术上的,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卢卡斯教授的话说,历史上第一次人们开始无所畏惧,“人定胜天”“人是自然界的主宰”的思想日益增强。作者主要想说明工业革命( )
A. 促进人们思想解放
B. 带来技术突飞猛进
C. 增强改造自然能力
D. 促使科学奖项设立
7.马克思、恩格斯以“叙述历史”的方式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迄今是全球公认的“传播最广的社会政治文献”,是世界各国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指南。这一“政治文献”出现的主要条件是( )
A.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爆发
B. 欧洲政治经济学理论
C. 近代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D. 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8.列宁批评公社“在中途停了下来……一味幻想在国内树立一种最高的公理……没有夺取像银行这样的机构”。他们“过于宽大”,没有及时去消灭阶级敌人。列宁批判巴黎公社的失败是因为( )
A. 缺乏经济基础
B. 革命策略有问题
C. 没有科学的指导思想
D. 没有经验可借鉴
9.《共产党宣言》中说:“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旧的欧洲一切势力……都为驱除这个幽灵而结成了神圣的同盟。”文中“幽灵”是指( )
A. 为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的英灵
B. 共产主义的思想
C. 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运动
D. 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工人运动
10.据学者估计,在1750—1800年间,“已开发世界”(欧美地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第三世界”国家大致相当;但到1880年,“已开发世界”国家的人均收入大约是后者的两倍,1913年,更达到三倍。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B. 西方列强的殖民掠夺
C. 欧美资本主义的确立
D. 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11.在英国,狭窄的铁路跨过像绿色海洋一样的乡间,把沿途被装进火车里的英国人民,抛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这一现象反映了工业革命( )
A. 缩小城乡差距
B. 促进农业快速发展
C. 推动城市化进程
D. 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
12.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创新措施就是,将印度的棉织品介绍给欧洲。1619—1625年,运往欧洲的棉布为22.15万匹。到17世纪末,这项贸易直线上升。棉织品不仅比毛纺织品轻,而且便宜……这是一种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很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这一材料主要说明( )
A. 殖民掠夺引发工业革命
B. 资本流动带动工业革命
C. 市场需求刺激技术革命
D. 经济发展要求工业革命
13.如图所示,19世纪英国与美国的产品平均年出口值(百万镑)经历了不断变化的过程。从下图中,我们可以得出的主要结论是( )
A. 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
B. 美国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机遇在外贸领域反超英国
C. 英美两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最快
D. 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经济衰退
14.在1836年的时候,这场运动就开始打响了,12年之后,这场英国的工人运动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工人阶层还是没有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虽然失败了,但是对英国整个政治带来非常大的震撼。这场运动( )
A. 反映了英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完善
B. 推动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
C. 为马克思主义诞生奠定理论基础
D. 体现了无产阶级在政治上的觉醒
15.有学者指出:社会主义就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这表明科学社会主义出现的历史原因主要是( )
A. 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充分暴露
B. 社会生产力停滞不前
C. 资本主义的掠夺性引发世界大战
D. 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16.1853年,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荒凉山庄》的开篇描述伦敦的雾:“烟雾从烟囱管帽降下,形成浅黑色的毛毛雨,中间带着煤灰烟尘,像成形的雪花那么大……让人觉得太阳已经死去。”这一描述反映出( )
A. 其文学作品具有夸张性和虚构性
B. 农业文明下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
C. 工业化中环境法制建设亟待加强
D. 科技发明与环境污染的对抗与冲突
17.对下图所示数据解读最准确的是( )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完全形成
B. 西方国家工业革命完成
C. 英国取得“世界工厂”的地位
D. 工业革命推动了国际贸易发展
18.有学者认为,这本发表于150多年前的著作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把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学说置于牢固的科学基础之上,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成熟。这本著作是( )
A.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B. 《共产党宣言》
C. 《法兰西内战》
D. 《资本论》
19.在解释巴黎公社革命失败的原因时,列宁这样说道:“胜利的社会革命至少要有两个条件:生产力高度发展和无产阶级准备成熟。但是在1871年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列宁的这段话可理解为( )
A. 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导致革命
B. 在无产阶级准备成熟以前不能进行革命斗争
C. 革命的成功需要成熟的主客观条件作保障
D. 1871年是革命条件成熟与否的分水岭
20.17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向全世界无产者发出号召。从社会演变的物质基础看,《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得益于( )
A. 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B. 前人的理论成果
C. 工人阶级的斗争
D. 马克思、恩格斯的潜心研究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前的英国)告别了内战、流血和专制,可仍未被工业社会浸淫。传统社会风貌处处可见……以后的英国人留恋和赞美农业社会的舒适生活,称之为“快乐的英格兰”。
——阎照祥《英国史》
材料二 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固然是开天辟地的,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得到空前的变革和发展。……工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动了城市化。英国城市人口飞速增长,随之而来的还有英国城市环境的恶化……(这个)“自由国度”的环境观念普遍歪曲甚至空白。中等阶层……不顾城市环境和大众的生存,盲目放肆地开发,贪婪地消耗着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和人们宝贵的生命。
——汤艳梅《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城市环境观念及其影响》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快乐的英格兰”时期英国的经济发展特征。
(2)比较材料一、二并结合史实说明,工业革命使英国在经济的近代化道路上发生了怎样的重大“变革”。
(3)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的伦敦成为“雾都”的原因。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化学工业的卡特尔化是按照以下途径进行的:管理的集中,以保证少数上层领导人大权独揽来维持规定的价格标准;消除竞争,以杜绝外国竞争的保护关税来保证在市场上的稳固地位;以较少数企业、但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方法,来实现生产率的提高。
——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材料二 1871年德国完成统一。1870—1913年,德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7%,工业生产增长了4.6倍,同期英国增长1.3倍,法国增长1.9倍。1913年,德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为16%,英国为14%;这一年,德国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3%,而英国为15%。
——王珏《世界经济通史》(中卷)等
(1)材料一中的“卡特尔”是一种什么样的生产组织形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列举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处于领先地位的新兴工业部门。
(2)依据材料二,归纳1870—1913年德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化学工业的卡特尔化是按照以下途径进行的:管理的集中,以保证少数上层领导人大权独揽来维持规定的价格标准;消除竞争,以杜绝外国竞争的保护关税来保证在市场上的稳固地位;以较少数企业、但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方法,来实现生产率的提高。
——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材料二 1871年德国完成统一。1870—1913年,德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7%,工业生产增长了4.6倍,同期英国增长1.3倍,法国增长1.9倍。1913年,德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为16%,英国为14%;这一年,德国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3%,而英国为15%。
——王珏《世界经济通史》(中卷)等
(1)材料一中的“卡特尔”是一种什么样的生产组织形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列举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处于领先地位的新兴工业部门。
(2)依据材料二,归纳1870—1913年德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前的英国)告别了内战、流血和专制,可仍未被工业社会浸淫。传统社会风貌处处可见……以后的英国人留恋和赞美农业社会的舒适生活,称之为“快乐的英格兰”。
——阎照祥《英国史》
材料二 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固然是开天辟地的,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得到空前的变革和发展。……工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动了城市化。英国城市人口飞速增长,随之而来的还有英国城市环境的恶化……(这个)“自由国度”的环境观念普遍歪曲甚至空白。中等阶层……不顾城市环境和大众的生存,盲目放肆地开发,贪婪地消耗着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和人们宝贵的生命。
——汤艳梅《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城市环境观念及其影响》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快乐的英格兰”时期英国的经济发展特征。
(2)比较材料一、二并结合史实说明,工业革命使英国在经济的近代化道路上发生了怎样的重大“变革”。
(3)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的伦敦成为“雾都”的原因。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乌托邦的制度正和欧洲各国的制度相反,它是没有私有制的制度。这样的对比,就其本身来说,在社会政治作品中并不新奇;我们已经说过,许多古代思想家也都作过这种对比。但是,莫尔在《乌托邦》中抱定的任务是具体地说明:怎样在没有私有制的条件下,根据平等原则来组织社会生产。——维·彼·沃尔金《〈乌托邦〉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从3月18日起,先前被抵抗外敌侵犯的斗争所遮蔽了的巴黎运动的阶级性质,便以尖锐而纯粹的形式显露出来了。因为公社委员几乎全都是工人或公认的工人代表……这些决议,要么是规定实行共和派资产阶级只是由于怯懦才不敢实行的、然而却是工人阶级自由行动的必要前提的那些改革,例如实行宗教对国家而言纯属私事的原则;要么就是直接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有时还深深地触动了旧的社会制度。但是在一个被围困的城市内,实行这一切措施最多只能作出一个开端。——《法兰西内战》
(1)最早解决材料一“莫尔任务”的是哪一理论?这一理论诞生的标志是什么?有何重大意义?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巴黎公社运动的性质是什么?为什么?“这一切措施最多只能作出一个开端”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时代”的成果,不属于电气时代,①错误;西门子制成发电机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气时代”的成果,②正确;卡尔·本茨研制成三轮汽车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气时代”的成果,故③正确;瓦特改良蒸汽机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时代”的成果,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
2.【答案】B
【解析】材料论述的是无产阶级的斗争,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中“已成为”表述错误;由“1848年”可知D项表述错误,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项。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这一团体(第一国际)接受了马克思关于无产者为了以社会主义方式改革社会而夺取政权的纲领。它以自己的宣传工作和参加各种罢工的行动引起了很大注意”可知马克思主义是第一国际的灵魂,故选A项。
4.【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英国国内经济结构的变化,与世界市场无关,故A项错误;题干显示工业革命使农业比重下降,工业和建筑业比重上升且超过农业,故B项正确,C项错误;工业革命时期,由于工业利于农业发展,农业经济增长,故D项错误。
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高度灵活”“一切旧有的政府形式在本质上都是压迫性的”可知,巴黎公社创立了无产阶级民主形式,为无产阶级专政做了初步准备,故D项正确;巴黎公社打碎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国家机器,具备无产阶级性质,故A项错误;巴黎公社只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政权,也不能作为建立无产阶级政府的方案,故排除B、C两项。
6.【答案】A
【解析】促进人们思想解放与材料中“不止是技术上的”“思想日益增强”相符,故A项正确;带来技术突飞猛进与材料中“不止是技术上的”“思想日益增强”不符,故B项错误;增强改造自然能力与题干作者观点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科学奖项设立,故D项错误。
7.【答案】D
【解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应当从经济基础上进行考虑,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是其诞生的阶级条件,故A项错误;欧洲政治经济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思想条件,故B项错误;近代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是其产生的思想条件,故C项错误;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为其主要条件,故D项正确。
8.【答案】B
【解析】当时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排除A;巴黎公社时期,科学社会主义已经诞生,排除C项;19世纪三四十年代已经出现了三大工人运动,排除D项;材料表明列宁把巴黎公社的失败归结为革命策略有问题,B项正确。
9.【答案】C
【解析】“幽灵”出自《共产党宣言》,结合《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可知是指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运动。
10.【答案】D
【解析】1880年后欧美国家相继进行并完成两次工业革命,大大推动生产发展实现工业化,因而是造成材料欧美国家与第三世界收入差距大的主要原因,故D项正确。
11.【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历史信息是农村人口大量涌进城市,这必然造成农村的相对衰落和加快城市化进程,因此,A、B两项错误,C项正确。农民远离故土,无法形成“城镇”,因此,D项是错误的。
12.【答案】C
【解析】由材料中“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很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可以得出,随着市场需求的扩大,各行业兴起了技术革新的热潮。
13.【答案】B
【解析】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是用机器制造机器,柱状图不能体现该信息,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19世纪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同时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爆发,根据柱状图美国的外贸不断发展并超越英国,故B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英美两国的信息,不能断定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两者发展最快,故C项错误;根据柱状图,英国外贸持续增加,不能体现出经济衰退,故D项错误。
1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836年”“英国”“虽然失败了,但是对英国整个政治带来非常大的震撼”,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之一的英国宪章运动。欧洲三大工人运动虽然都失败了,但表明广大工人已经觉醒,D项正确。A、B、C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5.【答案】A
【解析】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此时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已充分暴露,如贫富悬殊、工人阶级处于被奴役状态和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等,故A项正确;该时期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高速发展,B项表述不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C项错误;D项说法虽然正确,但与材料不符。
1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烟雾从烟囱管帽降下,形成浅黑色的毛毛雨……让人觉得太阳已经死去”可知是工业化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相关的环境法制建设亟待加强,故C项正确。
17.【答案】C
【解析】图中显示英国占国际贸易的比例遥遥领先于其他各地,体现了英国的“世界工厂”地位。A、B两项不符合史实,该图无法体现D项。
18.【答案】D
【解析】1867年问世的《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最厚重、最丰富的著作,与材料中“发表于150多年前的著作”“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成熟”相符,故D项正确。
19.【答案】C
【解析】列宁所述胜利的社会革命至少要具备两个条件:生产力高度发展和无产阶级准备成熟。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所以A项错误;材料说的是这两个条件不具备,革命不会成功,并没有说不能进行革命,所以B项错误;“1871年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不能说明D项。
20.【答案】A
【解析】以上四项都是《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条件,但题干要求是“从社会演变的物质基础看”,故只有A符合。B、C、D分别是理论来源、阶级基础和个人作用。
21.【答案】(1)经济发展特征:传统的农业经济。
(2)经济变革:机器大生产(或实现工业化)。
(3)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带来的环境污染;环保观念缺乏;资产阶级盲目开发,破坏环境。
22.【答案】(1)垄断组织。化学工业、电力工业、汽车工业。
(2)特点:经济飞速发展,增速超过了英、法老牌殖民国家;1913年,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超过英国。
原因:德国统一,促进了经济发展;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处于领先地位;德国殖民地少,所占世界市场的份额相对较小。
23.【答案】(1)垄断组织。化学工业、电力工业、汽车工业。
(2)特点:经济飞速发展,增速超过了英、法老牌殖民国家;1913年,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超过英国。
原因:德国统一,促进了经济发展;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处于领先地位;德国殖民地少,所占世界市场的份额相对较小。
24.【答案】(1)经济发展特征:传统的农业经济。
(2)经济变革:机器大生产(或实现工业化)。
(3)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带来的环境污染;环保观念缺乏;资产阶级盲目开发,破坏环境。
25.【答案】(1)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标志:《共产党宣言》。意义: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推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开展。
(2)性质:无产阶级性质。原因:建立无产阶级政权、采取无产阶级革命措施。根本原因:当时处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上升时期,不具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先决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