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琥珀》(第二课时)课堂学习单
一、请根据课文内容和课后的“阅读链接”,说说下面这些推测内容的依据是什么,并填入表格中。有新的推测内容请补充填表。
二、阅读《黄河象》(节选),完成下面习题。
黄河象(节选)
1973年的春天,甘肃省几个农民在这里挖掘沙土,忽然发现沙土中有一段洁白的象牙。他们立即向当地政府报告。后来在考古工作者的指挥下进行挖掘。化石全部露出来了,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头大象的骨架,它斜斜地站在沙土里,脚踩着砾石。从它站立的姿势,可以想象出它失足落水那一瞬间的情景,从它各部分骨头互相关联的情况,可以推想出它死后就在原地没有被移动过,所以能保存得这样完整。
因为在黄河边出土,这头大象被命名为“黄河象”。
1. 根据文段内容,把推测的内容及相关依据填入表格中。
2.根据推测的内容,完成片段补写。
200万年前的一天,碧空万里无云,太阳炙烤着大地,荒草丛似乎要燃烧起来。几棵栎树呆立不动,一群一群的羚羊和鸵鸟走来走去。一条弯弯的小河缓缓地向东流去。一群黄河象,在一头老年公象的带领下,扑踏扑踏地从远处走来了。疲劳和干渴,把他们折磨得有气无力。一望见前边有一条小河,它们就高兴地跑起来。
老象跑在前头,最先来到河边。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 四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5 琥珀
【教学目标】
1.认识“琥、珀”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扎”,会写“怒、吼”等15个字,会写“怒吼、松脂”等15个词语。
2.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通过问题网络图进行疏理,并尝试解决。
3.能根据时间轴的提示,用自己的话说出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
4.理解作者推测这块琥珀形成的依据。
重点难点
1.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以及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的表达效果。
2.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及作者的想象依据,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设计理念】
第二单元是策略单元,四篇课文均是与自然、科技有关的科普类文章,它们共同指向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教学时要在四年级上册“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多角度提问,并尝试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作为策略单元首篇,《琥珀》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只琥珀被发现以及科学家推测它的形成过程。《现代汉语词典》对于“推测”的定义为“根据已经知道的事物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在教学时,需要重点引导学生围绕“推测”,根据琥珀的样子和内部形态,补充相关的科学知识,展开合理想象,推测并讲述出琥珀的形成过程,理解科学家推测的过程是合理严谨的。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板块一 单元整体导入,揭示学习任务
1.单元导入:(出示单元页)。通过观察目录与单元页,我们发现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自然与科技”。而单元页右下角,则向我们提出了这个单元需要掌握的学习方法——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其实,在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已经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去试着提问”,现在我们要在尝试提问的基础上去试着解决问题。
2.提出问题:
(1)课题引思:今天我们先来学习这个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琥珀》。看到这个标题,你会产生哪些思考,提出哪些问题?例如,“琥珀”是什么意思?这两个字为什么都是王字旁?课文介绍的是关于琥珀的什么内容?
(2)理解课题:从不同的角度来提问,可以关注字形、关注字义,也可以结合课题去关注课文的内容。如何解决问题呢?首先我们从字形入手,来理解词义。王字旁,又称斜玉旁,通常是指玉石一类的宝物。像这一类的字词你还能想到哪些?珍珠、珊瑚、玛瑙、琼瑶、玲珑等等。那么从字形上来推测,琥珀很有可能也是一种玉石,宝石。
3.疏理问题:
(1)理清关联:在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同样有一个“推测”——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推测是指根据已经知道的事物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从这句话里,是依据什么来推测什么呢?
琥珀的样子(已知)-------琥珀的形成过程(未知)
(2)引导提问:围绕关键句,你又产生哪些新问题?
琥珀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为什么从琥珀的样子能推测出几万年前的故事的情形?这种推测可靠吗?
琥珀是怎么形成的呢?形成这块琥珀需要哪些条件?为什么要经过几万年呢?
(3)梳理联系:这些都是从课文的内容方面来提问,虽然问题很多,但是我们通过图式来整理,却发现这些问题都是相互关联的。
也可以从写法上来提问,为什么这句话要放在整篇文章的最后?
看来我们不仅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的提问,还要学会整理问题,发现问题之间的联系。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去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圈画出来。
板块二 解决字词障碍,疏通文本内容
认读字词:
怒吼 嗡嗡 松脂 拂拭 划动 美餐 渗出 晌午
挣扎 一番 埋在 澎湃 冲刷 详细 热辣辣 前俯后仰
这里有一个多音字“扎”,它有三种读音,挣扎的扎zhá,扎针的扎zhā,包扎的zā。
2.学写生字:晌午的晌,日字旁,表示一段时间,可以说半晌;晌午则是指中午、正午这段时间。“澎湃”都是形声字,湃字的右边是拜年的拜。
3.疏通内容:这篇课文虽然有点长,有18个自然段,但是当我们带着问题图去读时,却会有很多新发现。我们能在第18自然段找到琥珀的样子,知道了第1—12自然段是琥珀形成的过程,咦,第13—17自然段又是什么呢?原来这是琥珀被发现的过程,这也是已知的内容,也可以为推测琥珀的形成过程提供有力的证据哦。
板块三 细读文本内容,提炼时间轨迹
了解样子:
(1)聚焦问题:这块琥珀是什么样子的?请你读读第18自然段,划出描写琥珀的关键词句。在这个段落里,有一些陌生的词语,比说如黏稠、挣扎。你是怎么解决的呢?
预设①:结合生活经验来推断的,松脂能把小动物包起来,大概就是像胶水之类的物质,所以黏稠是指浓度大,有黏性,反义词就是稀薄。
预设②:结合上下来理解“挣扎”的,在第八自然段中说两只小虫被淹没在松脂里后前俯后仰地挣扎,在这一段里又说小虫子的脚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可以推测出,挣扎就是想尽办法想要挣脱、摆脱。
(2)提炼方法:试着解决词语的问题,可以有多种方法,查工具书,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或是结合上下文理解,都是非常好的方法。
这块琥珀是什么样子的呢?抓住这些关键词,我们的脑海里就已经浮现了这样的画面。
2.疏理过程:那么这块琥珀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几万年前的这个故事又是怎样的呢?快速默读1—12自然段,思考:琥珀的形成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预设①:1-11自然段是松脂球的形成,,12段是松脂球变成了化石,也就是琥珀。
预设②:1-9自然段是松脂球的形成,10-11自然段是硬松脂球,12段是硬松脂球变成了化石(琥珀)。
两种划分方式都很有道理。尤其是第二种分法,善于结合课后的“阅读链接”,这是又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在阅读链接中,告诉我们天然琥珀的形成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树脂—硬树脂---琥珀。而在课文中我们刚好可以对应上这些段落。最明显的提示,就要算是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了。
3.勾画轨迹:
(1)标记时间词:请拿出笔,到1—12自段中标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或短语吧。
一个夏日---晌午-----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后来----有一天----几千年
(2)对比时间轴:
我们可以把这些时间放在时间轴上来看。
看到这个时间轴,你有什么想质疑的吗?
也许有同学们会问,一天的时间段怎么和几千年的时间段一样呢?这样不合理。有道理,我们可以按真实时间来调整。
有同学问,那课文中不同时间所占的段落篇幅不一样,一个夏日、晌午所写的内容最多,当然,我们可以按故事时间来调整。你看,课文里的故事时间特别有意思,几千年的时间是一眨眼就过去了,但一个晌午里情景却细细描写了8个自然段呢。
4.复述故事:有了时间轴,我们就能清晰地讲述琥珀形成的过程,现在老师要聘请你们做小小解说员,来向更多的读者介绍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你愿意接受挑战吗?你可以在时间轴上记录下不同时间段发生的事件的关键词,这样能帮助你更好地讲述。
怎么样?是不是介绍得非常清楚呢?让我们来一起完整地来说一遍吧。
一个夏日,一只小苍蝇飞进树林,停在一棵松树上,忽然有只蜘蛛慢慢爬过来,想把苍蝇当作美餐。晌午的太阳火辣辣地晒着大地,老松树渗出的松脂落下来,正好将蜘蛛和苍蝇一齐包在里面。松脂继续滴,最后形成了一个松脂球,将两只小虫包裹在里面。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过去了,松脂球一直挂在老松树上,慢慢风干,成了一个硬松脂球。后来,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终于有一天,古老的森林被海水淹没了,树慢慢地腐烂,松脂球也被淹没在泥沙中。又是几千年过去了,硬松脂球因为泥沙的挤压变成了化石,也就是琥珀。
板块四 阅读课后链接,比较写法不同
1.阅读资料:我们所讲述的琥珀形成的过程,其实正与课后资料链接中的内容相符合。但我们阅读对比,却发现表达方法上有很大的不同。你发现了吗?
2.比较写法:对于小朋友来说,讲述故事式的写法,更生动,更有趣;对于科学家来说,科普式的写法,更准确,更严谨。这两种不同的写作方法各有优势,也让我们认识了不同的写作体裁:科学小品文、科学说明文。
3.课外延伸:如果你感兴趣,可以继续找不同体裁的科普文来阅读。
第二课时
板块一 回顾形成过程,发现推测依据
1.回顾旧知:在上节课,我们通过时间轴的提示,能完整又简洁地讲述琥珀的形成过程,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吧。
2.发现推测:几万年前的故事,为什么作者却仿佛是亲眼看到的一般,讲述得这么细致逼真呢?仅凭这块松脂的样子和发现琥珀的过程,真的能准确推测出琥珀的形成过程吗?
3.提出质疑:针对作者的推测,你还有哪些疑问呢?请你默读课文,把你的困惑或质疑与组内同学一起交流。
预设问题:
作者怎么知道几万前的那一天的天气是怎样的呢?
小苍蝇和小蜘蛛当时真的有这些伸腿掸翅膀等小动作吗?
作者是不是自己随意想象出来的呢?
为什么作者要一直在写松树和松脂呢?
作者怎么知道陆地沉下去,海水漫上来把森林淹没了?
4.发现关联:这些问题看似零零散散,但其实仍旧有联系,让我们用表格来整理一下。
种类 推测内容 推测内容
形成 条件 环境 晌午的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松脂在太阳光里闪闪地发着金黄的光。 为什么当时的天气特别热? 为什么作者一直在写松树和松脂?
动物 那只小苍蝇停在一棵大松树上。它伸起腿来掸掸翅膀,拂拭那长着一对红眼睛的圆脑袋。…… 这两只小动物真的有这些小动作吗? 当时蜘蛛真的是准备捕食苍蝇吗?
变化 后来,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逼近那古老的森林。…… 作者怎么知道陆地沉下去,海水漫上来把森林淹没了?……
形成阶段 (时间) 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约莫算来,总有几万年了。…… 为什么一定是几万年前发生的事?这个时间是怎么推断出来的? 时间轴上的这几段时间准确吗? ……
通过分类,我们发现问题仍然聚焦在琥珀的形成条件与形成阶段上。其实我们如果能找到作者推测的依据,就能判断出这些推测是否准确。
板块二 运用推测方法,理清推测依据
1.运用推测:
我们在三年级时学习过“预测”,预测也需要有依据,我们能根据生活经验、生活常识、科学依据或是故事发展的规律等来合理预测。同样,推测也是如此,它并不是漫无目的想象,它也是需要有依据地思考、想象与推理。
请根据下面的表格,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思考。
种类 推测内容 推测内容 推测依据
形成 条件 环境 晌午的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松脂在太阳光里闪闪地发着金黄的光。 为什么当时的天气特别热? 为什么作者一直在写松树和松脂?
动物 那只小苍蝇停在一棵大松树上。它伸起腿来掸掸翅膀,拂拭那长着一对红眼睛的圆脑袋。…… 这两只小动物真的有这些小动作吗? 当时蜘蛛真的是准确捕食苍蝇吗?
变化 后来,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逼近那古老的森林。…… 作者怎么知道陆地沉下去,海水漫上来把森林淹没了?
形成阶段(时间) 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约莫算来,总有几万年了。…… 为什么一定是几万年前发生的事?这个时间是怎么推断出来的?
2.交流反馈:你发现了哪些依据,验证哪些推测呢?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吧!
(1)聚焦环境推测:让我们来看看哪些自然段描写了环境?作者为什么一直在写松树和松脂?
一个夏日,太阳暖暖地照着,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绿叶在树上飒飒地响。
那里长着许多高大的松树,太阳照得火热,可以闻到一股松脂的香味。
晌午的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松脂在太阳光里闪闪地发着金黄的光。
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松脂继续滴下来,盖住了原来的,最后积成一个松脂球,把两只小虫重重包裹在里面。
①聚焦关键词:拎读到这些段落,有些关键词吸引了我们的眼睛,“暖暖”“火热”“热辣辣”,让你产生了怎样的感受呢?为什么作者要一直强调天气呢?是啊,只有天气足够热,才能渗出松脂来,而松脂是形成琥珀的最重要条件。
②发现线索:那作者又为什么花多么多篇幅来写松树和松脂呢?聪明的你一定发现了,这是一条线索贯穿了全文,这条线索的推进也是符合琥珀的形成过程的。
同时,这些生动的环境描写,又让我们眼前浮现了一幕幕生动的画面,仿佛身临其境一般,就让我们用朗读来还原这些画面吧!
③理清依据类型:看来在验证推测时,我们需要掌握一些科学知识,我们可以阅读课后的资料链接,也可以查阅相关的科普读物,或是在网络上搜索相关的资料。
种类 推测内容 推测依据 依据类型
形成 条件 环境 为什么当时的天气特别热? 为什么作者一直在写松树和松脂? 只有高温和松树同时存在,才能产生松脂。松脂是形成琥珀的必要条件。 科学知识
动物 这两只小动物真的有这些小动作吗? 当时蜘蛛真的是准确捕食苍蝇吗?
变化 作者怎么知道陆地沉下去,海水漫上来把森林淹没了?
形成阶段(时间) 为什么一定是几万年前发生的事?这个时间是怎么推断出来的?
(2)聚焦动作推测:有的同学关注了这两只小昆虫,它们当时真的有这些小动作吗?让我们回到课文中去,请你划出小昆虫的动作吧。(停一下)你找到的是这些词语吗?
展开 飞舞 穿过 飞进 停 伸腿 掸翅膀 拂拭
慢慢爬 划动 扑
当我们读到这些词语时,好像眼前也浮现出了这样的画面,是啊,在生活中,我们看到的苍蝇和蜘蛛就是这样活动的,这是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来推测的。而且这样的描写,还原了当时的情景,让读者读起来仿佛身临其境,不仅更直观地了解了当时的情形,而且也对琥珀的形成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这就是科学小品文的写作风格特点。
让我们配上音乐,用我们的朗读来还原当时的情景吧!
(3)聚焦时间推测:为什么这一定是几万年前的事情呢?作者是怎么知道陆地沉下去,海水漫上来把森林淹没了?这些推理也是来源于琥珀形成的条件与阶段,在课后的资料链接中有明确的说明,树脂需要被砂泥等沉积物掩埋后,经过地下深处的高温和高压,最终才形成了琥珀。而琥珀被发现的地点,也决定了它曾经被海水淹没,泥沙掩埋的经历。
3.方法小结:
让我们回头再来看这份推测表格——
种类 推测内容 推测依据 依据类型
形成 条件 环境 为什么当时的天气特别热? 为什么作者一直在写松树和松脂? 只有高温和松树同时存在,才能产生松脂。松脂是形成琥珀的必要条件。 科学知识
动物 这两只小动物真的有这些小动作吗? 当时蜘蛛真的是准确捕食苍蝇吗? 生活中的苍蝇和蜘蛛就是这样活动的。 两种动物在琥珀中的姿态说明当时的捕食状态。 生活经验 实物观察
变化 作者怎么知道陆地沉下去,海水漫上来把森林淹没了? 树脂需要被砂泥等沉积物掩埋后,经过地下深处的高温和高压,最终才形成了琥珀; 琥珀被发现的地点,说明它曾经被海水淹没,泥沙掩埋。 科学知识
形成阶段(时间) 为什么一定是几万年前发生的事?这个时间是怎么推断出来的? 琥珀的形成需要经过漫长的岁月。 科学知识
科学家的推测最主要的依据来源于实物观察、科学知识与生活经验,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而这一句,正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科学家整个推测过程的最好总结。
板块三 补充阅读材料,记录推测故事
1.补充阅读:学习了方法,最重要是学会运用。接下来请你阅读《黄河象》(节选),填写表格,然后根据填写内容,完整地说说科学家推测出了什么,又是如何推测出来的?请你在学习单上填写,你可以按下暂停键。
推测内容 推测依据
大象是失足落水的。 大象骨架完整,没有被猎杀的痕迹。
2.反馈交流:现在让我们来交流你的学习成果吧。
推测内容 推测依据 依据类型
大象是失足落水的。 大象骨架完整,没有被猎杀的痕迹。 事实推测
大象是踩到跞石后陷入泥沙的。 从大象化石出土时的样子,可以推测出来。 事实推测
大象死后没有被移动过。 骨架保存得非常完整,极为罕见。 事实推测
这里曾经经过漫长的地质变化。 化石的形成需要经历地质变化,高温挤压等条件与过程。 科学知识
这是发生在二百万年前的事情。 黄河象的历史有二百万年。 科学知识
其他大象可能吓得逃走了。 大象是群居动物,现场没发其他大象化石。 生活经验 生物常识 事实推测
3.学习方法:虽然我们已经有很多的依据了,也有了很多的推测,但是仅仅只是给结论,很难吸引读者,让我们回头再看看《琥珀》这篇科学小品文的写作奥秘吧!
环境描写 动作描写 拟人比喻 时间线索
3.理清线索:让我们也用时间为线索,来理清《黄河象》这个故事的线索吧。
有一天——晌午——几万年——二百万年——1973年的一天
补故事关键:
有一天————晌午——————几万年——————二百多万年——1973年的春天
象群在奔跑 象群来喝水 大象尸体腐化钙化 地质变化 发掘黄河象
大象遇险沉没
4.学写片段:因为时间原因,我们就只写大象遇险这一天发生的故事。请同学们联系你在动物园见到大象的活动情形,再结合象群活动的生活常识,试着写一写吧。
你的作品完成了吗?让我们来读一读作家刘后一先生的作品《黄河象》,看看是不是和你推测的一致,他的写法又给你哪些启发呢?
板块四 了解文体知识,掌握阅读策略
1.了解文体:这篇课文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一种新的文体——科学小品文,它与课后资料链接中的这篇科普说明文在写法上有很大的不同,描写更加生动形象,适合同学们阅读。
2.掌握策略: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阅读策略,学习从不同角度提问,并试着去解决问题——解决字词问题时,我们可以查阅工具书、结合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来理解;解决课文内容的问题,我们可以找到问题之间的联系,由浅入深地理解,将散乱的问题清单变成清晰的问题网络;解决推测的问题,我们可以用上常用的推测方法,即依据科学知识、生物学知识、实物观察、生活经验、故事发展规律等进行合理地想象。我们还通过《黄河象》来学会运用自己的推测方法,和仿写科学小品文。盘点自己的收获,是不是很丰富呢?
3.布置作业:
(1)必做题:完成学习单;
(2)选做题:选一块虫珀,展开推测,创作一篇科学小品文。《5琥珀》(第一课时)课堂学习单
一、把下面的生字写正确,写端正,再根据拼读提示,填补句子。
二、给下列加点的词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1.晌午的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 ( )2.海风猛热地吹,澎湃的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 ( )
3.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约莫算来,总有几万年了。 ( )
4.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
( )
三、读句子,选择恰当的动词填空,感受课文描写的准确与生动。
掸 沾 沉 划 漫 渗 积 躺
1. 许多老松树( )出厚厚的松脂。
2.有只蜘蛛( )动长长的腿沿着树干向下爬。
3.后来,陆地渐渐( )下去,海水渐渐( )上来。
4.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 )着。
4.松脂继续滴下来,盖住了原来的,最后( )成一个松脂球。
5.那只小苍蝇伸起腿来( )翅膀,拂拭那长着一对红眼睛的圆脑袋。它飞了大半天,身上已经( )满了灰尘。
shang
shua
夏
午
很毒
,海水不断
着岸边
脂|
划渗挣
番[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 四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5 琥珀
【教学目标】
1.认识“琥、珀”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扎”,会写“怒、吼”等15个字,会写“怒吼、松脂”等15个词语。
2.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通过问题网络图进行疏理,并尝试解决。
3.能根据时间轴的提示,用自己的话说出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
4.理解作者推测这块琥珀形成的依据。
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展开合理想象,理解领会琥珀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
【设计理念】
第二单元是策略单元,四篇课文均是与自然、科技有关的科普类文章,它们共同指向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教学时要在四年级上册“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多角度提问,并尝试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作为策略单元首篇,《琥珀》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只琥珀被发现以及科学家推测它的形成过程。《现代汉语词典》对于“推测”的定义为“根据已经知道的事物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在教学时,需要重点引导学生围绕“推测”,根据琥珀的样子和内部形态,补充相关的科学知识,展开合理想象,推测并讲述出琥珀的形成过程,理解科学家推测的过程是合理严谨的。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板块一 单元整体导入,揭示学习任务
1.单元导入:(出示单元页)。通过观察目录与单元页,我们发现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自然与科技”。而单元页右下角,则向我们提出了这个单元需要掌握的学习方法——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其实,在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已经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去试着提问”,现在我们要在尝试提问的基础上去试着解决问题。
2.提出问题:
(1)课题引思:今天我们先来学习这个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琥珀》。看到这个标题,你会产生哪些思考,提出哪些问题?例如,“琥珀”是什么意思?这两个字为什么都是王字旁?课文介绍的是关于琥珀的什么内容?
(2)理解课题:从不同的角度来提问,可以关注字形、关注字义,也可以结合课题去关注课文的内容。如何解决问题呢?首先我们从字形入手,来理解词义。王字旁,又称斜玉旁,通常是指玉石一类的宝物。像这一类的字词你还能想到哪些?珍珠、珊瑚、玛瑙、琼瑶、玲珑等等。那么从字形上来推测,琥珀很有可能也是一种玉石,宝石。
3.疏理问题:
(1)理清关联:在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同样有一个“推测”——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推测是指根据已经知道的事物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从这句话里,是依据什么来推测什么呢?
琥珀的样子(已知)-------琥珀的形成过程(未知)
(2)引导提问:围绕关键句,你又产生哪些新问题?
琥珀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为什么从琥珀的样子能推测出几万年前的故事的情形?这种推测可靠吗?
琥珀是怎么形成的呢?形成这块琥珀需要哪些条件?为什么要经过几万年呢?
(3)梳理联系:这些都是从课文的内容方面来提问,虽然问题很多,但是我们通过图式来整理,却发现这些问题都是相互关联的。
也可以从写法上来提问,为什么这句话要放在整篇文章的最后?
看来我们不仅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的提问,还要学会整理问题,发现问题之间的联系。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去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圈画出来。
板块二 解决字词障碍,疏通文本内容
认读字词:
怒吼 嗡嗡 松脂 拂拭 划动 美餐 渗出 晌午
挣扎 一番 埋在 澎湃 冲刷 详细 热辣辣 前俯后仰
这里有一个多音字“扎”,它有三种读音,挣扎的扎zhá,扎针的扎zhā,包扎的zā。
2.学写生字:晌午的晌,日字旁,表示一段时间,可以说半晌;晌午则是指中午、正午这段时间。“澎湃”都是形声字,湃字的右边是拜年的拜。
3.疏通内容:这篇课文虽然有点长,有18个自然段,但是当我们带着问题图去读时,却会有很多新发现。我们能在第18自然段找到琥珀的样子,知道了第1—12自然段是琥珀形成的过程,咦,第13—17自然段又是什么呢?原来这是琥珀被发现的过程,这也是已知的内容,也可以为推测琥珀的形成过程提供有力的证据哦。
板块三 细读文本内容,提炼时间轨迹
了解样子:
(1)聚焦问题:这块琥珀是什么样子的?请你读读第18自然段,划出描写琥珀的关键词句。在这个段落里,有一些陌生的词语,比说如黏稠、挣扎。你是怎么解决的呢?
预设①:结合生活经验来推断的,松脂能把小动物包起来,大概就是像胶水之类的物质,所以黏稠是指浓度大,有黏性,反义词就是稀薄。
预设②:结合上下来理解“挣扎”的,在第八自然段中说两只小虫被淹没在松脂里后前俯后仰地挣扎,在这一段里又说小虫子的脚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可以推测出,挣扎就是想尽办法想要挣脱、摆脱。
(2)提炼方法:试着解决词语的问题,可以有多种方法,查工具书,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或是结合上下文理解,都是非常好的方法。
这块琥珀是什么样子的呢?抓住这些关键词,我们的脑海里就已经浮现了这样的画面。
2.疏理过程:那么这块琥珀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几万年前的这个故事又是怎样的呢?快速默读1—12自然段,思考:琥珀的形成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预设①:1-11自然段是松脂球的形成,,12段是松脂球变成了化石,也就是琥珀。
预设②:1-9自然段是松脂球的形成,10-11自然段是硬松脂球,12段是硬松脂球变成了化石(琥珀)。
两种划分方式都很有道理。尤其是第二种分法,善于结合课后的“阅读链接”,这是又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在阅读链接中,告诉我们天然琥珀的形成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树脂—硬树脂---琥珀。而在课文中我们刚好可以对应上这些段落。最明显的提示,就要算是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了。
3.勾画轨迹:
(1)标记时间词:请拿出笔,到1—12自段中标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或短语吧。
一个夏日---晌午-----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后来----有一天----几千年
(2)对比时间轴:
我们可以把这些时间放在时间轴上来看。
看到这个时间轴,你有什么想质疑的吗?
也许有同学们会问,一天的时间段怎么和几千年的时间段一样呢?这样不合理。有道理,我们可以按真实时间来调整。
有同学问,那课文中不同时间所占的段落篇幅不一样,一个夏日、晌午所写的内容最多,当然,我们可以按故事时间来调整。你看,课文里的故事时间特别有意思,几千年的时间是一眨眼就过去了,但一个晌午里情景却细细描写了8个自然段呢。
4.复述故事:有了时间轴,我们就能清晰地讲述琥珀形成的过程,现在老师要聘请你们做小小解说员,来向更多的读者介绍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你愿意接受挑战吗?你可以在时间轴上记录下不同时间段发生的事件的关键词,这样能帮助你更好地讲述。
怎么样?是不是介绍得非常清楚呢?让我们来一起完整地来说一遍吧。
一个夏日,一只小苍蝇飞进树林,停在一棵松树上,忽然有只蜘蛛慢慢爬过来,想把苍蝇当作美餐。晌午的太阳火辣辣地晒着大地,老松树渗出的松脂落下来,正好将蜘蛛和苍蝇一齐包在里面。松脂继续滴,最后形成了一个松脂球,将两只小虫包裹在里面。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过去了,松脂球一直挂在老松树上,慢慢风干,成了一个硬松脂球。后来,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终于有一天,古老的森林被海水淹没了,树慢慢地腐烂,松脂球也被淹没在泥沙中。又是几千年过去了,硬松脂球因为泥沙的挤压变成了化石,也就是琥珀。
板块四 阅读课后链接,比较写法不同
1.阅读资料:我们所讲述的琥珀形成的过程,其实正与课后资料链接中的内容相符合。但我们阅读对比,却发现表达方法上有很大的不同。你发现了吗?
2.比较写法:对于小朋友来说,讲述故事式的写法,更生动,更有趣;对于科学家来说,科普式的写法,更准确,更严谨。这两种不同的写作方法各有优势,也让我们认识了不同的写作体裁:科学小品文、科学说明文。
3.课外延伸:如果你感兴趣,可以继续找不同体裁的科普文来阅读。
第二课时
板块一 回顾形成过程,发现推测依据
1.回顾旧知:在上节课,我们通过时间轴的提示,能完整又简洁地讲述琥珀的形成过程,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吧。
2.发现推测:几万年前的故事,为什么作者却仿佛是亲眼看到的一般,讲述得这么细致逼真呢?仅凭这块松脂的样子和发现琥珀的过程,真的能准确推测出琥珀的形成过程吗?
3.提出质疑:针对作者的推测,你还有哪些疑问呢?请你默读课文,把你的困惑或质疑与组内同学一起交流。
预设问题:
作者怎么知道几万前的那一天的天气是怎样的呢?
小苍蝇和小蜘蛛当时真的有这些伸腿掸翅膀等小动作吗?
作者是不是自己随意想象出来的呢?
为什么作者要一直在写松树和松脂呢?
作者怎么知道陆地沉下去,海水漫上来把森林淹没了?
4.发现关联:这些问题看似零零散散,但其实仍旧有联系,让我们用表格来整理一下。
种类 推测内容 推测内容
形成 条件 环境 晌午的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松脂在太阳光里闪闪地发着金黄的光。 为什么当时的天气特别热? 为什么作者一直在写松树和松脂?
动物 那只小苍蝇停在一棵大松树上。它伸起腿来掸掸翅膀,拂拭那长着一对红眼睛的圆脑袋。…… 这两只小动物真的有这些小动作吗? 当时蜘蛛真的是准备捕食苍蝇吗?
变化 后来,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逼近那古老的森林。…… 作者怎么知道陆地沉下去,海水漫上来把森林淹没了?……
形成阶段 (时间) 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约莫算来,总有几万年了。…… 为什么一定是几万年前发生的事?这个时间是怎么推断出来的? 时间轴上的这几段时间准确吗? ……
通过分类,我们发现问题仍然聚焦在琥珀的形成条件与形成阶段上。其实我们如果能找到作者推测的依据,就能判断出这些推测是否准确。
板块二 运用推测方法,理清推测依据
1.运用推测:
我们在三年级时学习过“预测”,预测也需要有依据,我们能根据生活经验、生活常识、科学依据或是故事发展的规律等来合理预测。同样,推测也是如此,它并不是漫无目的想象,它也是需要有依据地思考、想象与推理。
请根据下面的表格,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思考。
种类 推测内容 推测内容 推测依据
形成 条件 环境 晌午的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松脂在太阳光里闪闪地发着金黄的光。 为什么当时的天气特别热? 为什么作者一直在写松树和松脂?
动物 那只小苍蝇停在一棵大松树上。它伸起腿来掸掸翅膀,拂拭那长着一对红眼睛的圆脑袋。…… 这两只小动物真的有这些小动作吗? 当时蜘蛛真的是准确捕食苍蝇吗?
变化 后来,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逼近那古老的森林。…… 作者怎么知道陆地沉下去,海水漫上来把森林淹没了?
形成阶段(时间) 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约莫算来,总有几万年了。…… 为什么一定是几万年前发生的事?这个时间是怎么推断出来的?
2.交流反馈:你发现了哪些依据,验证哪些推测呢?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吧!
(1)聚焦环境推测:让我们来看看哪些自然段描写了环境?作者为什么一直在写松树和松脂?
一个夏日,太阳暖暖地照着,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绿叶在树上飒飒地响。
那里长着许多高大的松树,太阳照得火热,可以闻到一股松脂的香味。
晌午的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松脂在太阳光里闪闪地发着金黄的光。
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松脂继续滴下来,盖住了原来的,最后积成一个松脂球,把两只小虫重重包裹在里面。
①聚焦关键词:拎读到这些段落,有些关键词吸引了我们的眼睛,“暖暖”“火热”“热辣辣”,让你产生了怎样的感受呢?为什么作者要一直强调天气呢?是啊,只有天气足够热,才能渗出松脂来,而松脂是形成琥珀的最重要条件。
②发现线索:那作者又为什么花多么多篇幅来写松树和松脂呢?聪明的你一定发现了,这是一条线索贯穿了全文,这条线索的推进也是符合琥珀的形成过程的。
同时,这些生动的环境描写,又让我们眼前浮现了一幕幕生动的画面,仿佛身临其境一般,就让我们用朗读来还原这些画面吧!
③理清依据类型:看来在验证推测时,我们需要掌握一些科学知识,我们可以阅读课后的资料链接,也可以查阅相关的科普读物,或是在网络上搜索相关的资料。
种类 推测内容 推测依据 依据类型
形成 条件 环境 为什么当时的天气特别热? 为什么作者一直在写松树和松脂? 只有高温和松树同时存在,才能产生松脂。松脂是形成琥珀的必要条件。 科学知识
动物 这两只小动物真的有这些小动作吗? 当时蜘蛛真的是准确捕食苍蝇吗?
变化 作者怎么知道陆地沉下去,海水漫上来把森林淹没了?
形成阶段(时间) 为什么一定是几万年前发生的事?这个时间是怎么推断出来的?
(2)聚焦动作推测:有的同学关注了这两只小昆虫,它们当时真的有这些小动作吗?让我们回到课文中去,请你划出小昆虫的动作吧。(停一下)你找到的是这些词语吗?
展开 飞舞 穿过 飞进 停 伸腿 掸翅膀 拂拭
慢慢爬 划动 扑
当我们读到这些词语时,好像眼前也浮现出了这样的画面,是啊,在生活中,我们看到的苍蝇和蜘蛛就是这样活动的,这是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来推测的。而且这样的描写,还原了当时的情景,让读者读起来仿佛身临其境,不仅更直观地了解了当时的情形,而且也对琥珀的形成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这就是科学小品文的写作风格特点。
让我们配上音乐,用我们的朗读来还原当时的情景吧!
(3)聚焦时间推测:为什么这一定是几万年前的事情呢?作者是怎么知道陆地沉下去,海水漫上来把森林淹没了?这些推理也是来源于琥珀形成的条件与阶段,在课后的资料链接中有明确的说明,树脂需要被砂泥等沉积物掩埋后,经过地下深处的高温和高压,最终才形成了琥珀。而琥珀被发现的地点,也决定了它曾经被海水淹没,泥沙掩埋的经历。
3.方法小结:
让我们回头再来看这份推测表格——
种类 推测内容 推测依据 依据类型
形成 条件 环境 为什么当时的天气特别热? 为什么作者一直在写松树和松脂? 只有高温和松树同时存在,才能产生松脂。松脂是形成琥珀的必要条件。 科学知识
动物 这两只小动物真的有这些小动作吗? 当时蜘蛛真的是准确捕食苍蝇吗? 生活中的苍蝇和蜘蛛就是这样活动的。 两种动物在琥珀中的姿态说明当时的捕食状态。 生活经验 实物观察
变化 作者怎么知道陆地沉下去,海水漫上来把森林淹没了? 树脂需要被砂泥等沉积物掩埋后,经过地下深处的高温和高压,最终才形成了琥珀; 琥珀被发现的地点,说明它曾经被海水淹没,泥沙掩埋。 科学知识
形成阶段(时间) 为什么一定是几万年前发生的事?这个时间是怎么推断出来的? 琥珀的形成需要经过漫长的岁月。 科学知识
科学家的推测最主要的依据来源于实物观察、科学知识与生活经验,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而这一句,正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科学家整个推测过程的最好总结。
板块三 补充阅读材料,记录推测故事
1.补充阅读:学习了方法,最重要是学会运用。接下来请你阅读《黄河象》(节选),填写表格,然后根据填写内容,完整地说说科学家推测出了什么,又是如何推测出来的?请你在学习单上填写,你可以按下暂停键。
推测内容 推测依据
大象是失足落水的。 大象骨架完整,没有被猎杀的痕迹。
2.反馈交流:现在让我们来交流你的学习成果吧。
推测内容 推测依据 依据类型
大象是失足落水的。 大象骨架完整,没有被猎杀的痕迹。 事实推测
大象是踩到跞石后陷入泥沙的。 从大象化石出土时的样子,可以推测出来。 事实推测
大象死后没有被移动过。 骨架保存得非常完整,极为罕见。 事实推测
这里曾经经过漫长的地质变化。 化石的形成需要经历地质变化,高温挤压等条件与过程。 科学知识
这是发生在二百万年前的事情。 黄河象的历史有二百万年。 科学知识
其他大象可能吓得逃走了。 大象是群居动物,现场没发其他大象化石。 生活经验 生物常识 事实推测
3.学习方法:虽然我们已经有很多的依据了,也有了很多的推测,但是仅仅只是给结论,很难吸引读者,让我们回头再看看《琥珀》这篇科学小品文的写作奥秘吧!
环境描写 动作描写 拟人比喻 时间线索
3.理清线索:让我们也用时间为线索,来理清《黄河象》这个故事的线索吧。
有一天——晌午——几万年——二百万年——1973年的一天
补故事关键:
有一天————晌午——————几万年——————二百多万年——1973年的春天
象群在奔跑 象群来喝水 大象尸体腐化钙化 地质变化 发掘黄河象
大象遇险沉没
4.学写片段:因为时间原因,我们就只写大象遇险这一天发生的故事。请同学们联系你在动物园见到大象的活动情形,再结合象群活动的生活常识,试着写一写吧。
你的作品完成了吗?让我们来读一读作家刘后一先生的作品《黄河象》,看看是不是和你推测的一致,他的写法又给你哪些启发呢?
板块四 了解文体知识,掌握阅读策略
1.了解文体:这篇课文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一种新的文体——科学小品文,它与课后资料链接中的这篇科普说明文在写法上有很大的不同,描写更加生动形象,适合同学们阅读。
2.掌握策略: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阅读策略,学习从不同角度提问,并试着去解决问题——解决字词问题时,我们可以查阅工具书、结合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来理解;解决课文内容的问题,我们可以找到问题之间的联系,由浅入深地理解,将散乱的问题清单变成清晰的问题网络;解决推测的问题,我们可以用上常用的推测方法,即依据科学知识、生物学知识、实物观察、生活经验、故事发展规律等进行合理地想象。我们还通过《黄河象》来学会运用自己的推测方法,和仿写科学小品文。盘点自己的收获,是不是很丰富呢?
3.布置作业:
(1)必做题:完成学习单;
(2)选做题:选一块虫珀,展开推测,创作一篇科学小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