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一下学期第七单元红楼梦专项试题(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一下学期第七单元红楼梦专项试题(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14 14:04: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一下学期第七单元综合训练试题 红楼梦专项 统编版(2019)必修下册
一、名著阅读
1.下列有关《红楼梦》的分析,有误的两项是( )( )
A.贾府中的奴仆颇具叛逆性格的两个人是晴雯和小红。
B.第三十九回,李纨道:“凤丫头就是楚霸王,也得这两只膀子好举千斤鼎。她不是这丫头,就得这么周到了 ”这丫头指的是平儿。
C.《红楼梦》是写男女私情的。《红楼梦》以前的才子佳人小说,也是描写男女私情的,所以它们本质上是一样的。
D.《红楼梦》善于描写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写的都是作者观察得到的客观的人物。
E.第三十九回,贾母笑道:“凤丫头别拿他取笑儿。他是乡屯里的人,老实,那里搁的住你打趣他。”“他”指的是赖大家的。
2.《红楼梦》中,探春提议邀集大观园中有文采的女子组成________诗社,她在诗社中的别号是________。
3.《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中大观园里的公子小姐们结成了诗社,并各自取了别号,请写出下列别号对应的人物。
(1)稻香老农—— ___________________
(2)潇湘妃子—— ___________________
(3)蕉下客 —— ___________________
4.给下列各小题的横线处选出合适的选项。
(1)香菱进入大观园后,羡慕姑娘们都会吟诗作赋,缠着要学,在____ 指点下,终于学诗成功。
A.黛玉 B.宝钗 C.探春
(2)宝玉将贾母送他的雀金裘烧坏了,但工匠们都不敢修神。为了宝玉, 带病连夜修补。
A.袭人 B.晴雯 C.黛玉
(3)刘姥姥二进大观园,在凤姐和鸳鸯的捉弄下喝醉了酒,迷了路,看到精美的床帐便歪身睡下,醉倒在 。
A.栊翠庵 B.潇湘馆 C.怡红院
(4)抄检大观园时, 只许搜她的东西,看到搜检,感到贾府的衰落,不觉流泪,还打了王善保家的一耳光。
A.迎春 B.探春 C.惜春
(5)为庆祝宝玉生日,怡红院开夜宴,在“占花名”行酒令中,宝钗抽到的是 花签,任是无情也动人。
A.牡丹 B.芙蓉 C.杏花
5.《红楼梦》中有两位时隐时现的“世外高人”,一方面他们作为串起故事脉络的牵线人,一方面又像是冷眼看世界的旁观者,来点化、劝度世人。他们是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司马牛注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论语 颜渊》)
注释:司马牛,相传为宋国大夫桓魋的弟弟;传说他的哥哥桓魋参与宋国叛乱,失败后逃跑,司马牛也被迫离宋逃亡到鲁。
①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怎样的心理品质?
②司马牛在生活中遇到了怎样的困扰?孔子的回答对你有怎样的启迪?
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完成小题。
(1)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2)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3)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4)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7.孔子说自己“乐在其中”,谈谈你对此处孔子提及的“乐”的内涵的理解。
8.后世的儒者遵从孔子的信念,如孟子提出“舍生取义”,董仲舒提出“正其义不谋其利”,都力图追求道德精神的完善,从上述几章看,儒家价值观的核心是什么?说说这些观点对你现实生活的启示。(不超过50字)
9.简答题。
(1)请简述凤姐是如何设计害尤二姐的。
(2)《红楼梦》第七十八回贾宝玉曾写《芙蓉女儿诔》的祭文,他祭奠的是谁?请简要概述其死因。
10.简答题。
(1)《红楼梦》第十一回中“庆寿辰宁府排家宴”,是为谁贺寿?他为何长年不在家?他的结局如何?
(2)下面出自《哈姆雷特》的两段话,分别是谁对奥菲利娅说的?这两个人的话对奥菲利娅产生了什么影响?
①对于哈姆莱特和他的调情献媚,你必须把它认作年轻人一时的感情冲动,一朵初春的紫罗兰早熟而易雕,馥郁而不能持久,一分钟的芬芳和喜悦,如此而已。
②爱情!呸!你讲的话完全像是一个不曾经历过这种危险的不懂事的女孩子。
你相信你所说的他的那种表示吗?
11.题目“辱亲女愚妾争闲气 欺幼主刁奴蓄险心”是什么含义?这回的主角是谁?平儿起的作用是什么?
12.《红楼梦》“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一回中,群芳行令,宝钗摇得牡丹签,上云“任是无情也动人”。请结合小说概括宝钗的“动人”之处。
13.下列《红楼梦》中人物出身或人物关系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在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中,贾母和史湘云都来自史家,王夫人和王熙凤都来自王家。
B.贾赦和贾政都来自荣国府,是亲兄弟;贾元春和贾宝玉都是王夫人所生。
C.贾惜春和贾探春不是一母所生,王熙凤和平儿都嫁给了贾琏。
D.贾珍、贾宝玉、贾蓉是同一辈分,贾政是林黛玉的亲舅舅。
14.下列内容是贾宝玉在太虚幻境看到的判词,请指出这些判词分别预示了哪些女子的命运。
(1)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辉,湘江水逝楚云飞。
(2)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3)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4)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5)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6)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闺。三春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克己复礼》
材料二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
材料三
天下有大戒二:……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之谓大戒。是以夫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
《庄子·人世间》
15.子夏、孟懿子问孝,孔子的回答侧重点有何不同?
16.庄子认为如何是“孝”?
17.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边城》中多次写到翠翠无由地哭,翠翠哭的原因很多:没有母爱的孤独,面对不是内心所愿的天宝时的无奈,面对爱情危机的无助……
B.《边城》中白河涨水时,岸边的人会捞取从上流浮沉而来的财物,也会设法救出在水中挣扎的妇人小孩,做得十分敏捷勇敢,显得既爱利又仗义。
C.《老人与海》中老人说“鱼”和“两只手”三样东西是他的好朋友。他的左手在经历抽筋、恢复正常后兴奋地认为这是对鱼的坏消息,这体现了他的自信、自豪、贪婪。
D.《老人与海》中老人并不像一些年轻的渔夫把大海当做竞争对手,而是把大海想象成女性,如果她干出了什么坏事,也是因为她由不得自己。
E. 廖化劝刘备斩刘封、孟达,不料竟走漏了消息,刘封畏罪降魏,并欲说降孟达。孟达率部与之死战,败归成都,结果却被刘备拿下问斩。
18.名著阅读:
(1)《三国演义》中忠义的化身是关羽,我们所熟知的他忠、义、勇、谋、傲的事情分别有:千里____、华容道义释____、过五关___、水淹________、败走____
(2)“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将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这首诗说的是刘备和曹操的一段故事,这个故事是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对列出的四项写出其具体所指。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顾:三顾茅庐
五丈原:_________六出:_______七擒:______ 排八阵:_____
19.《红楼梦)第一回中,甄士隐为《好了歌》作解注,谈谈你从解注中读到了哪些人物的结局,列举三个即可。
好了歌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蓬窗上。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骜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青梁,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E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内容、人物形象、价值、意义的感悟和评价能力。
C.“……所以它们本质上是一样的”错误。才子佳人小说发展至明末清初,才子金榜题名后与佳人洞房花烛的大团圆结局已成为小说的固定情节模式,这种大团圆结局,有其存在的社会基础和传统的民族文化心理因缘,但更多的是作家怀才不遇寄希望于作品来表达自己的人生理想使然。借文学作品抒写人生理想固然可以,但如果对理想的描画近乎于偏执,乃至于使大团圆结局失去了存在的生活基础,那么千篇一律的大团圆便有了美化现实、粉饰生活之嫌,理想也便成为梦想和空想。这也是此时期才子佳人小说引起当时社会关注和招来后人非议的原因之一。而《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在这一点上不仅没有因袭才子佳人小说家的创作套路,在反映理想与现实的选择上毅然回归现实,并且在清醒的悲剧意识的支配下,将《红楼梦》创作成一个“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的悲剧,使《红楼梦》无论是反映现实生活的深度还是美学价值的发掘,都远远高出了才子佳人小说,成为当时文坛及中国小说史上的顶峰之作。所以本质是不同的。
E.“指的是赖大家的”错误,被笑话的是刘姥姥,不是赖大家的。
故选CE。
2. 海棠 秋爽居士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名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对大纲规定的名著名篇有熟悉程度,特别注意情节、人物、主题的把握,还要注意一些细节,做题时要仔细,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
初秋季节,贾探春提议邀集大观园中有文采的人组成诗社,集会地点是在探春所居之秋爽斋,所作之诗为“咏白海棠”,故名“海棠诗社”,贾探春在诗社中的别号是秋爽居士。
【点睛】
解答识记文学名著类题目,需要考生熟记大纲规定的名著名篇,平时注意分类整理记忆。如名家名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的名句、名段;古代作家作品中的成语、典故、名句的出处;诗、词、曲的名句等等。
3. 李纨 林黛玉 贾探春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以及积累文学常识的能力。名著阅读考查,考点大多落在主要人物、重要情节和主题理解上,能力层级多为“识记”。题型多采用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考生只需要在平时多“识记”基本的名著知识,了解名著的名段名角即可。“稻香老农”,是《红楼梦》中人物李纨在诗社里的别号。李纨道:"极是,何不大家起个别号,彼此称呼则雅。我是定了'稻香老农',再无人占的。"李纨之所以会这样说,是因为在大观园中她的住所名为稻香村。这也反应了李纨一惯的低调作风。“潇湘妃子”,即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号。在原著"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院夜拟菊花题"一回中,大观园中姐妹起了诗社,众女儿各起别号,黛玉号为"潇湘妃子"。曹雪芹为黛玉起这个名号,大概与娥皇女英的故事有关,以泪洒斑竹的娥皇女英象征黛玉的悲惨命运。“蕉下客 ”是探春在诗社的别号。
4.(1)A(2)B(3)C(4)B(5)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明确所写的题目,然后根据要求联想名著相关情节进行选择即可。名著阅读考查,考点大多落在主要人物、重要情节和主题理解上,能力层级多为“识记”。题型多采用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考生只需要在平时多“识记”基本的名著知识,了解名著的名段名角即可。本题主要考查《红楼梦》相关人物和情节的掌握,考生在平时学习中要注意了解和掌握情节的细节,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5. 癞头和尚 跛足道人(茫茫大士 渺渺真人)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要在平时注意阅读、理解名著内容,准确把握名著中的人物姓名、事件过程,以及作品写作线索和其中的主要情节。其次是要理解名著中的人物形象,能熟练掌握人物的言行和主要事迹,对人物作出准确评价。最后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住名著的主题和现实意义。在答题时,根据题目要求,选取相应的知识点作答。
本题中,《红楼梦》塑造了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的形象,他们是一个贯穿全文,在红楼梦中现实与虚纪之间穿针引线的人物,更是被曹雪芹寓以了既能令人富贵、又能一朝回贫的深刻含义。癞头和尚又被称为“茫茫大士”,跛足道人又被称为“渺渺真人”。
6.①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经常反省自己,平时不做有愧于心的事,这样君子就具备了不忧不惧的心理品质。
②第一问:司马牛因为哥哥叛乱之事而常常担忧恐惧。第二问:我们在生活中、学习上要经常反省自己,行走于世要无愧于心。
【解析】
【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怎样的心理品质”,然后到材料中圈出孔子有关“君子”的言论,理解其意思,再根据这些内容概括出君子要具备的心理品质。主要抓“君子不忧不惧”“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这两句话,这两句是说“君子不忧愁、不畏惧”“自我反省,内心无愧,还有什么忧愁、有什么畏惧呢”,由此可知君子应该具备“不忧不惧”的心理,而要具备这种心理,需要自我反省。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司马牛在生活中遇到了怎样的困扰?孔子的回答对你有怎样的启迪”,然后结合注释来分析司马牛遇到的困扰,再结合孔子的回答来谈自己的收获。从注释来看,“司马牛,相传为宋国大夫桓魋的弟弟;传说他的哥哥桓魋参与宋国叛乱,失败后逃跑,司马牛也被迫离宋逃亡到鲁”,司马牛的哥哥叛乱,而司马牛受到牵连,再结合孔子的回答可知,此时的司马牛内心是担忧恐惧的。再看孔子的回答,“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意思是“自我反省,内心无愧,还有什么忧愁、有什么畏惧呢”,由此可知,要想做到“不忧不惧”,那么就要经常反省自己,不做有愧于心的事情,围绕这个来谈启迪即可。
【点睛】
参考译文:
司马牛问什么是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畏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畏惧就可以君子了吗?”孔子说,“自我反省,内心无愧,还有什么忧愁、有什么畏惧呢?”
7.乐:为心中的坚定信念(道德修养、仁的追求)而乐,为能够坚守“乐”而乐。(2分)
8.儒家的核心价值观特色——重义崇德。(1分)
启示:在艰难困苦中也能感受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在饱经忧患中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牢记自己的人生使命。(言之成理即给2分)
【解析】
7.本题考查“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
8.本题考查“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
9.(1)①王熙凤将尤二姐哄进府中,假装贤良,请得贾母许贾琏娶二姐。②暗中唆使被逼退了婚的张华告状,闹得人人皆知。③假作听人议论二姐名声不好,而气急装病,纵人羞辱虐待二姐。④借刀杀人,煽动小妾秋桐大闹辱骂。⑤买通胡庸医,让尤二姐吞下打胎药后小产。使得尤二姐完全失去希望,遂吞金自尽。
(2)晴雯。抄捡大观园时,晴雯冲撞王善保家的。王善保家的借机向王夫人进谗。王夫人硬把病重的晴雯撵出大观园。晴雯在家中病情加重,羞愤而死。
【解析】
【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要完整地阅读名著,了解名著主要内容,把握名著脉络,熟悉重要故事情节;能根据相关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其形象;能分析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同时还要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解答本题需要根据小说内容,以人物为主线,理清脉络。①让自己的手下去给尤二姐做丫鬟,给二姐的饭不是冷的就是不按时间,日常其他东西就跟不用说了。②散布谣言,说二姐不安分,在外面还撺掇张华告状,说亲没退,要来领人,而且也在贾府里上下间散布谣言,致使人人对二姐有看法。③贾琏收了一个新妾,秋桐。当时二姐怀孕且身体不适,凤姐买通人来算命说要让秋桐回避,不能冲犯了二姐,故意惹得秋桐整天撒泼大闹。④二姐生病需要找大夫,找来的大夫医术实在不高明,曾经给晴雯看病时被宝玉批过,几副药方下来二姐肚子里孩子没了。⑤至此,受尽折磨的二姐终于撑不住了,身体上精神上都不堪承受啊,于是吞金自杀了。
(2)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知识的积累能力。学生在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又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根据小说内容,分析可知,贾宝玉曾写《芙蓉女儿诔》的祭文,是祭奠晴雯的。祭文里贾宝玉以金玉、冰雪、星日、花月等比喻,赞美了晴雯的高尚品质和情操。小说中对晴雯的死因是这样叙述的:抄检大观园时,晴雯冲撞王善保家的,王善保家的借机向王夫人进谗。王夫人硬把病重的晴雯撵出大观园。晴雯在家中病情加重,羞愤死去。总之,小人的诽谤中伤,王夫人的逼迫和侮辱,表哥表嫂的冷漠和自私,导致晴雯的死。
10.(1) 贾敬。他一味好道求仙,长年在玄真观烧丹炼汞,家中事务一概不管,全都交给儿子贾珍;后因吃秘制的丹砂中毒而死。
(2) 分别是雷欧提斯、波洛涅斯。他们的话使奥菲利娅对哈姆雷特的求爱产生怀疑,为她埋下了在亲情和爱情的冲突中发疯的种子。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中外名著的能力。名著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的作家、作品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此题考核《红楼梦》和《哈姆雷特》的相关细节,注意根据原文情节作答即可。“贾敬”在《红楼梦》是一个次要人物,有一定的难度。《和姆雷特》中分析对话对人物的影响,要照顾文章的前后情节,难度较大。这些提示我们阅读经典名著时要注重细节。
11.①题目含义:只讲了一件事,就是吴新登的媳妇回话说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昨日死了,问姑娘奶奶该给多少?李纨说袭人的妈死了赏银四十,也赏四十两。探春见奇怪,叫吴新登家的查了再给,最后探春按照惯例给给二十两。吴新登家的就把这话告诉赵姨娘,赵姨娘找探春和李纨撒泼、辱骂探春,说自己是没脸的,还不如袭人有脸,自己的女儿都挤兑亲妈!吴新登家的就想看探春的笑话,故意挑起事端,看看探春的处事能力。②主角是探春③平儿起的作用是衬托,衬托探春处事机智、果断、公平、不徇私情的性格特征。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能力。
解答此题,考生要熟知名著的相关情节。本题涉及《红楼梦》第五十五回“辱亲女愚妾争闲气 欺幼主刁奴蓄险心”,相关情节是:刚吃茶时,只见吴新登的媳妇进来回说:“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昨日死了。昨日回过太太,太太说知道了,叫回姑娘奶奶来。”说毕,便垂手旁侍,再不言语。彼时来回话者不少,都打听他二人办事如何。……探春便问李纨。李纨想了一想,便道:“前儿袭人的妈死了,听见说赏银四十两。这也赏他四十两罢了。”吴新登家的听了,忙答应了是,接了对牌就走。……时,吴家的取了旧帐来。探春看时,两个家里的赏过皆二十两,两个外头的皆赏过四十两。外还有两个外头的,一个赏过一百两,一个赏过六十两。这两笔底下皆有原故:一个是隔省迁父母之柩,外赏六十两,一个是现买葬地,外赏二十两。探春便递与李纨看了。探春便说:“给他二十两银子。把这帐留下,我们细看看。”吴新登家的去了。……忽见赵姨娘进来,李纨探春忙让坐。赵姨娘开口便说道:“这屋里的人都踩下我的头去还罢了。姑娘你也想一想,该替我出气才是。”一面说,一面眼泪鼻涕哭起来。探春忙道:“姨娘这话说谁,我竟不解。谁踩姨娘的头?说出来我替姨娘出气。”赵姨娘道:“姑娘现踩我,我告诉谁!”探春听说,忙站起来,说道:“我并不敢。”李纨也站起来劝。……李纨见平儿进来,因问他来做什么。平儿笑道:“奶奶说,赵姨奶奶的兄弟没了,恐怕奶奶和姑娘不知有旧例,若照常例,只得二十两。如今请姑娘裁夺着,再添些也使得。”探春早已拭去泪痕,忙说道:“又好好的添什么,谁又是二十四个月养下来的?不然也是那出兵放马背着主子逃出命来过的人不成?你主子真个倒巧,叫我开了例,他做好人,拿着太太不心疼的钱,乐的做人情。你告诉他,我不敢添减,混出主意。他添他施恩,等他好了出来,爱怎么添了去。”平儿一来时已明白了对半,今听这一番话,越发会意,见探春有怒色,便不敢以往日喜乐之时相待,只一边垂手默侍。由此可知“辱亲女愚妾争闲气 欺幼主刁奴蓄险心”题目中,“亲女”和“幼主”是探春,“愚妾”是赵姨娘,“刁奴”是吴新登家的。这一回的主角是探春,平儿衬托了探春处事机智、果断、公平、不徇私情的性格特征。
12.容貌妍丽,行止娴静;才能出众,处事得体;善解人意,关怀他人。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结合文本来看,薛宝钗的“动人”之处首先在于她的外表。书中写道“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无疑是个美人。观其做事,宝钗平日聪慧理智,大方得体,善解人意,关心他人。宝钗受王夫人所托,协理荣国府;她对人见人烦的赵姨娘也是礼节有加,哥哥薛蟠从南方带来很多土产,分派送人的时候,宝钗没有忘记给赵姨娘准备一份;在老太太的生日宴上,贾母让她点戏,问她爱吃什么,她深知贾母爱热闹戏文,喜吃甜烂之物,她便依贾母素喜者说了一遍;湘云要做东邀大家聚会作诗,她体谅湘云从小没了父母,花钱做不得主,就跟湘云商量请大家吃自己家里一个伙计田里的螃蟹,并让湘云不要多心。
13.D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贾珍,是宝玉的哥哥,宝玉的爷爷是荣国公,贾珍的爷爷是宁国公,两个国公是亲兄弟。贾蓉是贾珍的亲儿子,按辈分来说,就是宝玉的侄子了。红楼梦人物众多,关系错综复杂。初看红楼梦必须理顺里面的人物关系。按照辈份,从高到低一一排列,要留心关注各位主人的奴仆和丫鬟。同时还要关注那四大家族。可理顺后要自己试着画树状图,加深印象。
14.(1)史湘云(2)贾迎春(3)贾探春(4)王熙凤(5)妙玉(6)贾元春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能力。
题目要求根据判词判断人物。
(1)史湘云判词。前二句说史湘云自幼父母双亡,家庭的富贵并不能给她以温暖。后二句说史湘云婚后好景不长,转眼之间夫妻离散。“湘江水逝楚云飞”,藏“湘”、“云”二字,并暗用宋玉《高唐赋》中楚怀玉梦会巫山神女事,喻夫妻生活的短暂,与该判词画面含义相同。
(2)迎春判词。判词暗示迎春嫁了忘恩负义的凶恶丈夫,致被折磨而死。“子”,旧时对男子的尊称。“系”,是。“子”、“系”又合而成“孙(孫)”字,指迎春的丈夫孙绍祖。“中山狼”,古代寓言,见明代马中锡《东田集》,后遂以中山狼比喻忘恩负义的人。“赴黄粱”,这里比喻死亡。唐人沈既济《枕中记》说:寒儒卢生枕在道士吕翁给他的一个神奇的枕上睡去,梦中享尽荣华富贵,梦醒,还不到蒸熟一顿黄粱米饭的时间,后以喻人生如梦。
(3)探春判词。探春精明能干,有心机,能决断,连凤姐和王夫人都畏她几分,让她几分。“运偏消”,可惜命运偏偏愈来愈不济。“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画面暗指探春远嫁海隅,犹如断线的风筝,一去不返。
(4)王熙凤判词。“凡鸟”合而成“鳳(凤)”字,点其名。事出《世说新语·简傲》:嵇康与吕安是好友,一次吕安去拜访嵇康,康不在,其兄嵇喜出门迎接,吕安不入,在门上题一“凤”字而去,嵇喜很高兴,以为称自己是凤凰,其实吕安嘲笑他是“凡鸟”。“一从二令三人木”,或谓贾琏对王熙凤态度变化的三个阶段,始则听从,续则使令,最后休弃(“人木”合成“休”字)。据脂批,贾府“事败”,王熙凤曾落入“狱神庙”,后短命而死。
(5)妙玉判词。画面“一块美玉”寓其名,“落在泥垢之中”喻其结局。后二句诗与此意同。“金玉质”,喻妙玉“出身不凡,心性高洁”。“淖”,泥沼,烂泥。
(6)元春判词。元春被选入宫中,晋封为贵妃,从而使贾府的荣华富贵达到定点。贾府进了迎接她省亲,大兴土木,修建了大观园。元春是贾府的荣耀,也是大观园众女儿的重要庇护者,有了她,才有了众人在大观园中富于诗意的生活。 判词之中,以火红的榴花比喻元春带给贾府繁荣。第三句三春争及初春景,说明迎春,探春,惜春的命运都不及元春,好景不长,春梦易散。第四句大梦归说的是元春之死,也暗指贾府由盛转衰的开始。
15.子夏:侧重在日常行为中在父母面前保持敬爱和悦的神色态度;
孟懿子:侧重于孝的礼仪,在父母前面必须要遵守礼节。
16.庄子认为,事亲要“不择地而安”,使父母舒适。
【解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解答本题,要仔细阅读文段,疏通文意,弄清孔子对孝是如何解答的,再对比分析两则材料中回答的侧重点有啥不同。
孔子对子夏回答说“色难”,对孟懿子的回答是“无违”。“色难”意思是儿子在父母面前经常有高兴的神色,是件难事,指做到孝就对父母和颜悦色,侧重的是让父母高兴。“无违”指孝敬父母不违背礼节,不超越自己的本分。对比可知,“色难”是从平时容色态度上讲的,“无违”是从礼节上要求的。回答时将以上分析按要求整理作答即可。
16.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庄子认为“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是说孝要有尊敬之心,无论在什么地方均可以使亲人感觉安定,由此可知,庄子认为的“孝”是使父母舒适,不管住在何地,都能让父母安定舒心。
参考译文:
(1)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儿子在父母面前经常有高兴的神色,是件难事。有事情,年轻人效劳,有酒有食物,年长的人吃喝,难道这竟可认为是孝吗?”
(2)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对待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按礼祭祀他们。”
(3)天地间有两条大戒律:……在天地之间无处可逃,这是说的大戒律。因此,那些侍奉自己的父母的人,无论在什么地方均可以使亲人感觉安定,是孝顺的最高境界。
17.C E
【解析】
【分析】
【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本题主要考查对《边城》《老人与海》以及《三国演义》内容的把握。C项,“这体现了他的……贪婪”错误。E项,应是“廖化劝刘备处斩刘封、孟达,不料走漏了消息,孟达畏罪降魏,并欲说降刘封。刘封率部与之死战,败归成都,被刘备拿下问斩”,选项把“刘封”和“孟达”两人弄混淆了。
18. 千里走单骑 华容道释放曹操 过五关斩六将 水淹七军 走麦城 青梅煮酒论英雄 在五丈原逝世 六出祁山 七擒孟获 排布八卦阵
【解析】
【分析】
【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古典名著知识的识记能力。第一题是考查关羽的有关故事情节内容,例如,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等。答题时,要用原名著中的原话进行作答。第二题是考查三国演义中曹操和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内容,要将章节标题提取作为答案。第三题可抓住关键词,联系《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英雄事迹标题来组织答案。
【考点定位】
理解文学名著的内容。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
文学名著阅读的考查,主要是考查课外阅读的积累,只要求了解名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回答本题时,先要根据题目的提示在记忆仓库中搜索,叙述时既要注意合乎原著的有关内容、语言要通顺,还应注意须分点陈述。例如本题,要根据名著中对故事内容的章节标题来概括。
19.(1)“蛛丝儿结满雕梁”,暗示了林黛玉、贾宝玉的爱情悲剧。
(2)“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三句,暗示了薛宝钗、史湘云白首孀居的婚姻。
(3)“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句,是对睛雯、林黛玉薄命早天的暗示。
(4)“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句,则似指薛宝钗与贾宝玉成婚。
(5)“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三句,可知是指甄宝玉、贾宝玉抄家后沦为乞丐。
(6)“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二句,暗示柳湘莲日后作了强梁。
(7)“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二句指巧姐的遭际。
(8)“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二句,暗示贾赦、贾雨村锒铛人狱。
(9)“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二句,暗示贾兰、贾菌先困顿窘迫,后出人头地。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能力。对文学名著的阅读要“精读”与“略读”并举,“积累”和“表达”并举。阅读中既有语言积累上的收获,又有思想感情上、表达技巧上的收获。对名著的理解要结合特定的历史文化及时代背景,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正确看待作品。 当然名著的内容、思想文化比较复杂,大家要 “取其精华,剔除糟粕”,形成批判性思考。
这首曲子,出现在第一回中。破足道人唱《好了歌》是要启发甄士隐“觉悟”;而甄士隐是
聪明的读书人,而且有了家破人亡的经历,一听就懂了,接着就为《好了歌》作了这篇解注,进一步引申发挥了《好了歌》的思想。
这篇解注比《好了歌》说得更具体、更形象、更冷峭无情。富贵的突然贫贱了,贫贱的又突然富贵了;年轻的突然衰老了,活着的又突然死掉了——人世无常,一切都是虚幻。想教训儿子光宗耀祖,可他偏偏去当强盗;想使女儿当个贵妇,可她偏偏沦为娼妓;想在官阶上越爬越高,可是偏偏成了囚徒——命运难以捉摸,谁也逃脱不了它的摆布。可是世上的人们仍不醒悟,还在你争我夺,像个乱哄哄的戏台,闹个没完。这就是《好了歌》解注的基本思想。它同《好了歌》一样,同属愤世嫉俗的产物。由于它处处作鲜明、形象的对比,忽阴忽晴,骤热骤冷,时笑时骂,有歌有哭,加上通俗流畅,迭富有致,就使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它对于当时封建社会名利场中的人物,无异于一盆透顶醒心的冷水;对于今天的人们认识封建社会的腐败黑暗,也有某种认识意义。
这首《好了歌》解注,在全书开头造成一种“忽荣忽枯、忽丽忽朽”(脂砚斋语)的险恶气氛,也是对全书荣宁二府兴衰际遇的一种概括和预示。细分析,其实也预示着红楼梦中各主要人物的结局。最后宁荣二府树倒猢狲散,只剩得个衰草枯杨,而林黛玉、贾宝玉生活过的潇湘馆、紫芸轩等现如今都结满蛛丝。薛宝钗、史湘云只能独守空房,孤寡到老。林黛玉、晴雯等年纪轻轻就香消玉殒,王熙凤因自己的贪婪而枉送性命。最后真假宝玉皆沦为乞丐,柳湘莲考取了功名。贾赦、贾雨村因贪赃枉法而坐了牢,贾兰、贾菌等人有的罢了官,也有的升了官等。曹雪芹借甄士隐对《好了歌》的注解道出了红楼梦的结局。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