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检测卷(基础版)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B.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C.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D.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计划始行,卒受大戮
B.韩厥告赵朔趣亡
C.程婴卒与俱匿山中
D.召有司案图
3.下列各项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A.夫晋,何厌之有 B.是寡人之过也
C.以乱易整,不武 D.以其无礼于晋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役聪明之耳目 之:结构助词,“的”
B.必固其根本 其:指示代词,“它的”
C.戒奢以俭 以:介词,“用”
D.德不厚而思国之理 而:连词,表并列
5.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沛公欲王关中。”——“关中”一般是指战国至秦汉间,函谷关以西的地区。
B.“五经”,是我国古代五部儒家经典著作的合成,包括《诗》《书》《礼》《易》《春秋》。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又称《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D.九宾,为古代接待宾客之礼,由九名迎宾人员立于朝廷,依次传呼接引使者上殿,是当时外交上最隆重的仪式。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强。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B.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C.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D.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
A.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
B.汤武即商汤与孙武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
C.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
D.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是通过景监见到孝公,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厌烦。
B.商鞅旁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他初步站稳脚跟后,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的必要,劝说孝公变法,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
C.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
D.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国战事失利,无奈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并迁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劝告。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摘编自《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
乙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摘编自《孟子·梁惠王上·齐桓晋文之事【注】》)
【注】齐桓晋文:指齐桓公小白和晋文公重耳,春秋时先后称霸,为当时诸侯盟主。宣王有志效法齐桓、晋文,称霸于诸侯,故以此问孟子。
9.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谷物收成不好)
②吾惛,不能进于是矣(同“昏”,思想昏乱不清)
B.①弃甲曳兵而走(快步走)
②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敏锐)
C.①或百步而后止(有时)
②是故明君制.民之产(规定)
D.①数罟不入洿池(密网)
②放辟邪侈(纵逸放荡)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加点词的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树之以桑
①填然鼓之; 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④积善成德; ⑤追亡逐北; ⑥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⑦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⑧则群聚而笑之。
A.①③⑤⑦ B.①③⑥⑦ C.②④⑥⑧ D.②⑤⑥⑧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寡人之于国也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①以五十步笑百步 ②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C.①然后驱而之善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D.①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②叩关而攻秦
12.下列各组句子的句式,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惟士为能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①是亦走也 ②聚之咸阳
C.①未之有也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不拘于时
1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提倡实行王道。他希望统治者能够用仁义之心来爱护百姓:不违农时,使民生有保障;实行教化,使百姓知礼仪。
B.孟子善用比喻说理。他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形象地指出梁惠王那些“尽心”的治国做法与邻国相比好不了多少。
C.孟子主张合理生产。他认为,密网不下到池塘,鱼鳖等水产就会吃不完;按照一定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
D.在与齐宣王的谈话中,孟子从“养”“教”两个方面概述了“仁政”的基本内容,即应在施“教”的基础上使民有“养”。
14.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重要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3)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4)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三、情景默写
15.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曹操要像古代明主一样求贤建业的心志。
(2)古人常借“酒”“月”抒怀。《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朦胧迷茫的江月景象,抒发了白居易和友人酒醉离别的悲伤之情;《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苏轼把酒面对江月,抒发人生感慨和思古凭吊之情。
四、语言表达
16.仿照下面开头的句式和修辞手法,续写一组排比句。
拥有诚信,就像划船人拥有一支船桨;拥有诚信, ;拥有诚信, 。
17.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是我们应该注意到工作细节。
材料:
品行 作风 选择
出淤泥而不染 择善者而从之 一步一个脚印
谦谦君子 放下身段 孟母三迁 光明磊落 埋头苦干 近朱者赤
18.对偶句要字数相等,词性相对,上下句的内容应有定联系(相反也是一种联系,如“轻”和“重”是相反关系),如“书中乾坤大,笔下天地宽”。下面的对偶句缺了下句,请拟写完整。
理想要奋斗,____________
五、材料作文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繁体字的“聽”(听),左边一个耳下面一个王字,有人解释为“以听为王”;右边十个目一个心,有人解释为“倾听时眼睛要看着对方,一心一意地听讲。”倾听是一种人生的姿态,是一种品性的修养,是一种沟通的智慧。倾听连接着世界与自我,影响着思考与实践,关联着历史、现实与未来。
对此,你在生活中有何体验与感悟,请选好角度,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辨识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考生应根据所学知识找出标志性词语正确判断,也可根据句意分析句子成分,判断特殊句式类型。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有: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定语后置句等。
A项,“盖文王拘而演《周易》”,被动句。
B项,“生孩六月,慈父见背”,宾语前置句。
C项,“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被动句。
D项,“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被动句。
故选B。
2.C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中通假字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平时课内知识的积累与不断复习,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作答。A项,“卒”,通“猝”;B项,“趣”,通“促”;D项,“案”,通“按”。所以选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D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例句和D均为介宾短语后置句。A宾语前置句,BC判断句。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文言句式的题目,不要和现代汉语的句式混淆,文言句式有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和倒装句,倒装句又有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注意结合句子特征分析。其中宾语前置句一般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还有固定结构“唯***是***”结构,判断句注意“者”“也”,被动句注意“为****所***”结构和“见”“于”,定语后置句注意“之”“者”,介宾短语后置句对用“于”“以”引导。
4.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能力。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常用的文言文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本题要求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D项,“德不厚而思国之理”意思是“没有深厚的道德,却想让国家安定”,所以这里“而”是连词,标转折,翻译成“却”。
故选D。
5.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根据已学知识,联系文本内容,对选项中的文史典籍、古代职官、科举制度等方面做出判断。
C项,“《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错误,《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故选C。
【点睛】
古代文化常识考查包括人的称谓、古代职官、天文历法、古代地理、科举制度、风俗礼仪、饮食器用、音乐文娱、文史典籍等方面。考生平时要注意积累,以提高自己的历史文化和文学素养。
6.B
7.B
8.C
【解析】
6.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座”“魏惠王”“公孙”“公孙鞅”“王”“之”等,然后根据语法和句意进行排除。
A项,“有”是动词,宾语是“奇才”,应在动宾之后断开,排除A项;
C项,“听用”的宾语是“鞅”,故应在“鞅”后断开,排除C项;
D项,“愿”意思是“希望”,“希望”的内容应该是“举国而听之”,“愿举国而听之”意思是“希望大王把全部国政交付给他”,此句语意连贯,故“举国”和“听之”之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
故选B。
7.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项,“汤武即商汤与孙武并称”错误,“汤武”指的是商汤与周武王的并称。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说法错误,文中“太子犯法,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并未对其本人施以刑罚。
故选C。
【点睛】
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参考译文:
商君是卫国公室的庶出公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原本姓姬。商鞅年少时喜好刑名之学,事奉魏国相国公叔座。公叔座知道他有才干,还没有来得及向魏王进荐。适遇公叔座病重,魏惠王亲自前往探望病情,说:“您的病倘若有三长两短,国家将怎么办 ”公叔座说:“我的中庶子公孙鞅,年纪虽轻,却身怀奇才,希望大王把全部国政交付给他。大王如果不起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别让他出国境。”公叔座已死,公孙鞅听说秦孝公在国中下令寻求贤才,准备重建秦缪公的霸业,东方要收复被魏国侵占的土地,于是就西行进入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来求见孝公。孝公与他交谈,好几天还不满足。景监对卫鞅说:“你用什么说中我国君的心意 我的国君高兴得很啊。”卫鞅说:“我就用强国之术向国君陈述,国君大为高兴。” 秦孝公立即任用卫鞅,卫鞅准备变法,但秦孝公担心天下非议自己。卫鞅说:“行动迟疑不决就不会成名,做事犹豫不定就不会成功。圣人如果可以强国,就不袭用成法;如果可以利民,就不遵循旧礼。”秦孝公说:“好。” “治理社会不只一条道路,有利国家不必效法古代。所以商汤、周武不循古道而缔造王业,夏桀、商纣不改礼制而亡国。违反古道的不可以否定,而因循旧礼的不值得赞美。”秦孝公说:“好。”用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决定变法的命令。法令在百姓中实行一年,秦国百姓到国都来说新法不适宜的人数以千计。在这时太子触犯法令。卫鞅说:“法令不能实行,是由于上面的人触犯法令。”准备依法惩处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加刑罚,便对太子傅公子虔行刑,并对太子师公孙贾处以黥刑。第二天,秦国百姓都服从法令了。实行新法十年,秦国百姓皆大欢喜,路上不捡拾他人遗物,山中没有蟊贼强盗,家家富裕,人人满足。于是秦孝公任用卫鞅为大良造。经过五年,秦人国富兵强,秦孝公派遣卫鞅领兵攻伐魏国。卫鞅事先埋伏穿戴盔甲的武士而袭击俘虏了魏公子印,乘势攻击他的军队,全部打垮魏军而返回秦国。魏惠王因军队屡次败于齐国、秦国,国内十分空虚,日益衰落,非常恐慌,于是派遣使者割让河西之地奉送给秦国以求和解。而后魏惠王就离开安邑,迁都到大梁。魏惠王说:“我悔恨当初不听公叔座的话啊。”卫鞅击败魏军归来,秦孝公封给他於、商之间的十五个邑,从此号称商君。
9.B
10.B
11.B
12.A
13.D
14.(1)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负或头顶重物行走了。
(2)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善于行走),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
(3)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人像云一样聚集起来,回声似的应和陈涉,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影子似的跟着他。
(4)有的方面从师,有的方面不从师,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我看不出他的明智。
【解析】
9.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的文言词汇积累,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实词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另外还要掌握一些常用实词含义推断的方法,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成语对照法等。题干要求选择: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不正确的一项是。
B①弃甲曳兵而走的“走”是“跑”,而不是“快步走”。
A项,两句都正确。
C项,①“或百步而后止”的“或”,译为“有的人”,而不是“有时”。
D项,②“放辟邪侈”的“邪”译为“不正派”。
故选B。
②“我虽不敏,请尝试之”的“敏”,译为“聪明、聪慧”,而不是“敏锐”。
10.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功能,即改变原来的词性。古汉语词类活用,常见的主要有:(1)名词作动词(2)名词作状语(3)形容词作动词(4)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5)使动用法(6)意动用法(7)数词有时也活用为动词。题干要求选择: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加点词的用法都相同的一项。
例句:“树之以桑”的“树”,名作动,栽种。
具体分析如下:①填然鼓之的“鼓”,名作动,击鼓; 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中的第二个“食”是名词,没有活用现象,意思是食物。 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中的“水”名作动,游水。
④“积善成德”的“善”,形作名,善心。 ⑤“追亡逐北”的“亡”,动作名,逃亡的人。 ⑥“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的“帝王”名作动,做帝王,当帝王。
⑦“其下圣人也亦远矣”的“下”,名作动,“低于”“相差”;⑧“则群聚而笑之”的“聚”,动词,聚集,无活用。综合以上分析:①③⑥⑦是名作动。
故选B。
1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文言文学习和掌握的根本方法在于平时的诵读和积累,从而形成文言文阅读的基本素养。虚词题的着眼点主要是从词性和它在句中的语法功能的角度来考查学生,我们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题干要求选择: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A项,第一个“于”,介词,“对”;第二个“于”,介词,“比”。
B项,两个“以”,都是介词,译为“凭借、依靠”。
C项,第一个“之”,动词,“到、往”;第二个“之”,表示列举,译为“之类”。
D项,第一个“而”,表转折,译为“却”;第二个“而”,表递进,可译为“而且”。
故选B。
12.本题考查文言文特殊句式。要做好这道题,首先要熟悉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固定结构。判断文言特殊句式的关键是抓标志。题干要求选择:下列各组句子的句式,完全相同的一项。
A项,两句都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惟能士为”;②“不知句读,不解惑”。
B项,①“是亦走也”,判断句,其中“也”是判断句的标志;②“聚之咸阳”省略句、状语后置句,“聚之(于)咸阳”,正常语序是“(于)咸阳聚之”
C项,①“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未有之也”;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定语后置句
D项,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宾后置句,正常语序是“则无望民之于邻国多也”。②“不拘于时”,被动句,其中“于”是被动句的标志。综合以上分析: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在细节上做文章。同时防止命题陷阱,如: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因果倒置、无中生有等。本题要求选出“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D项,曲解文意,错在:应在施“教”的基础上使民有“养”。从原文“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等语句看出应该先使民有“养”,然后才是施“教”。
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首先熟悉文言文常见的八种句式:省略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被动句、固定句式;其次了解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词语、通假字、古代文化常识等。最后还要找好有助得分的关键词。同时,了解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达(通畅)、雅(有文采)。掌握翻译的方法:留(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保留不译);换(用现代的词去替代相应的古代的词);补(补出文中省略了的语句,补出句中的省略成分);删(把无实在意义的文言虚词删去);调(把文言文倒装句,调整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式)。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断句——串译——完善。
第(1)句采分点:“庠序”,代指学校;“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句,即“以孝悌之义申之”,其中:“申”,反复讲述、告诉;“颁”,通“斑”;“不负戴于道路”,状语后置句,即“不于道路负戴”。
第(2)句采分点:“假”,借助;“舆马”,车马;“致”,到达。
第(3)句采分点:“兵”,兵器;“云”,像云一样;“赢”,担负;“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第(4)句采分点:“或”,有的(方面);“师”,动词,从师;“不”,通“否”;“小学”,古今异义词,小的方面学习;“大”,大的方面;“遗”,抛弃、放弃;“明”,明智。
【点睛】
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一)
梁惠王说:“我对国家的治理,很尽心竭力的吧!黄河以南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灾民移往黄河以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南。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我也是这样做的。看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尽心尽力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而我的百姓并不见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欢打仗,就让我用打仗来打比方吧。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脚。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觉得行不行呢?”
梁惠王说:“不行。他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可是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您既然懂得这个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密孔的渔网不入池塘,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时,那木材便用不尽。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无尽,这样便使老百姓能够养活家小,葬送死者而无遗憾了。老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始。”
(二)
齐宣王说:“我糊涂,不能懂得这个道理。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愿望。明确的指教我,我虽然不聪慧,请(让我)试一试。”
(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的,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这样之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15. 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 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注意下列字的写法:哺、惨、茫、浸、尊、酹。
16.就像攀岩者拥有一条绳索;
就像画家拥有一杆画笔;
就像伐木工拥有一把利斧 ;
就像雄鹰拥有一双翅膀。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仿写的能力。仿写的句子涉及到内容、句式、修辞、衔接,不仅要综合运用语法、修辞的知识,还要分析所给关键词之间的关系。
依据“拥有诚信,就像划船人拥有一支船桨”可知,语段是用比喻的手法,强调拥有诚信对人的积极作用,故仿句时要注意情感基调的积极和赞美。句式为“拥有诚信,就像身份特征+拥有+数量词+名词”,注意名词与身份特征的对应关系。依据两个分号可知,句间关系为并列关系。考生据此可以答案。
【点睛】
仿写有嵌入式仿写、续写式仿写、命题式仿写和开放式仿写几种形式,仿写题的关键是明确题干的要求和对例句的分析,例句如是单句主要分析句子结构,如是复句主要分析分句之间的关系,要做到话题、句式、修辞、色调和例句一致。
17.放下身段,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这是我们应该发扬的扎实作风;孟母三迁,近朱者赤,择善者而从之,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环境选择:谦谦君子,光明磊落,出淤泥而不染,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美好品行(“放下身段,埋头苦干”、“孟母三迁,近朱者赤”、“谦谦君子,光明磊落”三处语序可调整)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核仿写句子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从句式和内容两个角度着眼,格式上先两个四字词语,然后是一个短句,最后根据内容补写“这是我们应该……”,本题要求根据所给材料仿写,注意材料的分类,“放下身段,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和“作风”一组;“孟母三迁,近朱者赤”“择善者而从之”和“选择”一组;“谦谦君子,光明磊落”“出淤泥而不染”和“品行”一组。
18.参考示例:①岁月莫蹉跎;②光阴须珍惜;③事业须拼搏;④知识须渊博;⑤读书须用功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补写出题中对偶句的下句,这是考查学生对对偶句的运用能力。题干中已经出示了对偶句的相关要求,即“对偶句要字数相等,词性相对,上下句的内容应有一定联系(相反也是一种联系,如‘轻’和‘重’是相反关系)”,并举了例子“书中乾坤大,笔下天地宽”。以此为依据,分析对偶句的上句“理想要奋斗”,这是一个主谓结构,主语是名词“理想”,“要”是状语,“奋斗”是谓语。那么对偶句的下句也应该是这个结构,我们先要考虑与“理想”相对,在内容上有一定联系的词语,让它来做对偶句下句的主语,这类词语可以为“岁月”“光阴”“事业”“知识”等,然后再考虑相应的状语和谓语即可,注意谓语要与“奋斗”相对。
19.学会倾听
倾听是一种默默的关注,也是一种无与伦比的享受,当我们学会了倾听;你会发现自己的心灵会变得更加纯美!
听,那是窗外大地的苏醒声、我们家墙壁上挂的时钟哒哒流逝声、天空轰隆隆的雷鸣声、源源不断的小河流水叮咚声。
我们生活在有声有色的世界里,只要做到细心倾听、善于倾听;必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也许你不善于倾听,这是你的风范;我想,你在这充满声的环境下生存必然会有所感受吧。
倾听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我们要做一个学会倾听善于倾听的人。在我身边有一个人,我想倾听她的心声把唠叨解剖;用心灵去倾听。会发现一股无法阻挡的爱,它其实就包裹在唠叨里。她平凡而伟大,每天早起贪黑、不畏辛苦困难。她很慈祥,也爱唠叨,但我永远爱她。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认为唠叨实在太烦人了,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她。我们想,如果我们以后成家了有了自己的孩子以后,他们也以同等的态度对待我们,这种感受可想而知。她,是爱我们的,怎么会烦我们呢?
曾记否,我们小时候幼小无知经常耍脾气。那时候很不听话,现在想起是多么的可笑...可她只有包容下我们的任性,但我相信这是爱,一种无法言语的爱。现在我们长大了,懂点道理了自然就不会再那么的任性啦。
现在怀着半幼稚半成熟的心态想着幸福是怎么存在的,这就需要倾听了啵,倾听别人的幸福,为了以后的幸福打下基础!学习必须做到一心一意要虚心倾听别人的见解。世界之大,人之浮夸。多倾听倾听自己的心声,为自己前途打下目标!
学会倾听大自然,你的心境会变得更广阔,学会倾听她,你会渐渐地发现爱无处不在,学会倾听音乐,你便会发现世界并你没有你想像那样枯燥无味了。
还是那句话,倾听是你那默默的关注;无与伦比的享受。学会倾听吧,同志们!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写作能力。本题考查的是一篇材料话题作文,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材料的理解准确立意,本题材料中关键性的语句是“倾听是一种人生的姿态,是一种品性的修养,是一种沟通的智慧。倾听连接着世界与自我,影响着思考与实践,关联着历史、现实与未来。”所以考生要围绕“倾听”作文。具体的立意可以是:倾听体现素养、倾听是一种姿态、倾听是一种智慧、倾听影响自我。考生在写作的时候要注意紧扣材料的话题中心,要注意充分结合现实,从现实生活中“倾听”的意义进行深入的解读,这样作文内容才能深刻,才能使得作文的升格。
适合本文的素材有:英国前首相丘吉尔不仅是闻名世界的政治家,也是一位语言学家,他曾经说过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所谓勇气,需要挺身。直言;所谓勇气,也需要静坐倾听。”这个道理在英国知名广告公司执行创意总监雅登的著作《不管你在想什么,反向思考就对 了》中也得到了体现,不同的是雅登用一个有趣的故事来说明了倾听的重要性。
雅登告诉我们,他曾经有一次和一位朋友去酒店喝酒,喝到中途,由于他有急事,只好非常抱歉地把这位朋友单独留在了 这家酒吧里。雅登的这位朋友是英国人,对于丹麦话只会说“对”与“错”两字。
可是就在他的这位朋友一个人喝酒的时候,摇摇晃晃过来了一个酒鬼,这个酒鬼还跟他的朋友聊了起来。可是由于雅登的 这位朋友只会用丹麦语说“对”和“错”,所以两个人就这么应付着。
等雅登办完事回来了,两个人还坐在那里进行一场“天南地北”的对话,可是听听自己的朋友口中仍然还是那两个字 —“对”和“错”。雅登看到这种情况,起初的时候还有点纳闷儿,到了后来才想明白,酒鬼肯定是像酒逢知己千杯少一般,所 以缠着雅登的这位朋友开始高谈阔论。别无缘由,因为在酒鬼的心里,认为雅登的这位朋友是一个难得的能够听他讲话的人。
倾听,是人类天生的本领,任何人都不需要去进行什么特殊的学习,一生下来就能够耳听八方。然而,如何才能将这一本 能发挥得更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帮助,看起来好像挺容易,其实不然,尤其在朋友和夫妻之间,不容易
一位欧美人士曾经如此形容夫妻结婚以后的关系:“结婚第一年,丈夫讲话,妻子倾听;结婚第二年,妻子讲话,丈夫倾 听;结婚第三年,夫妻两人争着讲话,旁人倾听。”
适合本材料话题作文的结构: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并列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由此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并列的方式进行论述,并列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如此题可围绕“学会倾听”这一中心论点,从“倾听体现素养”“倾听是一种人格”“倾听是一种对他人的尊重”等几个角度,用并列式结构进行写作即可,文章的最后要从倾听的好处上对全文进行总结,要扣住学会倾听的意义,这样就能首尾呼应了。
【点睛】
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比如本则作文,根据材料看,作文供料的关键词有:倾听是姿态、品性的修养、沟通的智慧。考生可以结合以上关键词进行审题理解,在写作的时候要扣住“倾听”这一话题,要结合生活进行深入的论述,这样作文才能内容丰富。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