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高一必修下册第六单元 14 促织 变形记(节选)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以卡夫卡作开端的西方二十世纪的荒诞文学,如果从哲学意义上去把握其精神内涵,乃是“无”的本体论,即世界人生的无意义、无着落。
B.网络文学从备受质疑到获得大众的认可,再到被文学界接纳,经历了一个痛苦的成长过程,最终实现了破茧成蝶的蜕变。
C.在那个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斗争风起云涌的时代,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是评判一部文学作品好坏的重要标准。
D.《文学欣赏》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拓宽学生文学视野、提升学生文学欣赏能力为目的,从文学宝库中撷取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对其进行剖析、鉴赏和介绍。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近年来,故宫博物院一直在努力挖掘文物背后的时代精神、人文价值、艺术造诣,力图让故宫的文化资源得到更好的呈现与利用。
B.金沙遗址博物馆的“太阳神鸟”金箔,是古蜀国黄金工艺辉煌成就的典型代表,以其精致和神秘展示了古蜀人的智慧与魅力。
C.作为21世纪的年轻人,我们渴望施展自身的意志和才华,做真正的自己,渴望比“服从工作需要”更自由和更深层次的表达。
D.连日来,海外舆论持续高度关注中国机构改革,普遍认为此次机构改革力度和范围都非常广,顺应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和老百姓的要求。
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穹顶(góng) 偌大(ruò) 坠落(zhuì) 萍水相逢(píng)
B.薄暮(báo) 愤懑(mèn) 彻骨(chè) 小心翼翼(yì)
C.清晰(xī) 晦气(huì) 烦恼(fán) 震耳欲聋(lóng)
D.殷切(yin) 寒颤(chàn) 忧郁(yù) 谨言慎行(shèn)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碗羊肉汤
金 光
就在县里准备树立脱贫致富的典型时,长岭乡建起了一个大牧场。刘乡长说,这个大牧场完全采用孟加拉式的养殖办法,从新疆、内蒙古和西藏各地购进优质绵羊2000只。虽然乡里在农发行贷了100万元的款,但望着潮水般的羊群,大家心里很踏实:这钱不出两年就可赚回来。
县委张书记亲自到牧场察看,拍着刘乡长的肩膀说:“不错不错,因地制宜,这才是真正的脱贫项目。”回到县城,张书记当即打电话召集开会,谈了到长岭乡察看天然牧场的感受,他要求从县委班子开始,轮流到长岭乡牧场去参观。
县委办的同志不敢怠慢,连夜排出参观者的顺序:从6月8日起,当天是常委班子成员,9日是县政府领导,10日扶贫办,11日县委办,12日县委组织部……一直排到了第二年的3月19日,把县直各单位、各乡镇、村组都排上了,要求所有参观单位要认真了解长岭乡的经验,学习他们敢想敢干的工作思路,结合实际提出自己乡、村的脱贫办法,力争在两年之内摘掉全国贫困县的帽子。
接到县委办的通知,刘乡长说,这次县里对长岭乡牧场如此重视,要把长岭乡树为脱贫致富的典型,我们一定不辜负上级的期望,一要把牧场建设得更好,二要搞好接待工作,给参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乡政府办的同志冷不丁地提出一个问题:“一天要接待二十多个人,生活咋安排 ”这一下难住了刘乡长,牧场远在离乡政府二十多公里的荒山上,参观的人在乡里吃饭不合适,到山上又没有好东西招待,怎么办 刘乡长忽然闪出一个念头。他说:“我说个办法,人家领导来参观牧场,这牧场就是养羊,咱们这里啥都缺,就是不缺羊,明天领导们来,我们在山上垒两口大铁锅,拣两只大肥羊宰杀,在山上熬两锅羊肉汤,经济又实惠。”大伙一听,不禁拍手叫绝。第二天县委的小车一字型排开,足有二十多辆停在了离长岭牧场五六里的山下路旁,领导们一路风尘来到牧场,大家看到荒岭上建成如此规模的牧场,无不咋舌称赞。中午12点,每人一大碗鲜羊肉汤配上两个脆香的烧饼,更让领导们赞不绝口。县委张书记端着羊肉汤喝了一口说:“香,这比吃几百几千块的宴席有滋味多了,你们勤俭节约的精神更值得发扬。”张书记号召,今后无论谁来牧场参观,都只准喝羊肉汤,不准吃酒宴。
第一批来了,第二批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都对长岭乡牧场特别是那碗羊肉汤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转眼到了第二年的春天,市扶贫办的领导得知长岭牧场的事,决定到牧场看看。这下可慌了刘乡长,他电话与县委张书记商量了好长时间,询问接待的事宜,张书记最后在电话中毫不犹豫地指示:仍然用羊肉汤招待。
市领导来了,他们转圈看了看牧场后表示满意,就是不见大羊群,便问:“羊呢 ”刘乡长心慌慌的,说正在联系贷款购买。现在资金是个大问题,希望市里能给扶持点。中午他们端起羊肉汤时,一位老领导提了个问题:“这羊肉是从山下买的,还是在山上杀的 ”刘乡长忙回话:“这是咱牧场的羊,现宰现熬,鲜得很,鲜得很!”这位领导盯着碗里羊肉和漂在汤里厚厚的一层油,皱起眉头问:“一天能宰几只 ”
刘乡长忙竖起两根手指:“两只,两只!”领导没有再说话,放下羊肉汤就走了。
刘乡长等着市扶贫办的答复,但眼看牧场的优质绵羊宰完了,还不见上面的精神。于是他沉不住气了,去找县委张书记。张书记正在低着头看一份《内参》,一行醒目的标题在张书记和刘乡长眼前晃着——参观者一年吃掉一个牧场。张书记沮丧地说:“刚才市里来了电话……牧场暂时关闭。”
(选自《最好的小小说》)
4.长岭乡牧场关闭的原因,可从多方面给脱贫攻坚工作以启发,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长岭乡建立起了牧场,但是在经营方面缺乏长远规划,只盲目上项目,没有可持续发展资源,依然无法解决脱贫攻坚问题。
B.县委张书记考查后指示各级领导参观,增加了牧场的负担;他对羊肉汤赞不绝口,助长了招待风气。表明上级政府的形式主义、表面文章会使贫困的百姓更贫困。
C.一批批的领导参观牧场,都对长岭乡牧场特别是那碗羊肉汤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揭示频繁的请吃拖垮了百姓生活的现象。
D.长岭乡牧场倒闭,主要原因是后期的贷款没有跟上,说明农村要发展,要真正脱贫致富,必须有优惠的政策和贷款扶持。
5.下列对小说有关艺术特色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篇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市扶贫办领导不满刘乡长他们的做法,从老领导表情的细微变化就可以表现出来。
B.这篇小说描写了长岭乡建牧场,由脱贫致富典型,发展为接待参观者,牧场羊快被吃完的过程,故事情节曲折新奇,小说结尾出人意料。
C.这篇小说善于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如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环境烘托等,使人物形象生动立体。
D.这篇小说运用典雅凝练,风趣幽默的语言,反映了农村脱贫致富深层的问题,具有较强的讽刺意味,艺术感染力强,能引起读者的深思。
6.小说后半部分引用《内参》的标题,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什么作用?
7.小说中刘乡长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往事如“烟”
冯骥才
从家族史的意义上说,抽烟没有遗传。虽然我父亲抽烟,我也抽过烟,但在烟上我们没有基因关系。我曾经大抽其烟,我儿子却绝不沾烟,儿子坚定地认为不抽烟是一种文明。看来个人的烟史是一段绝对属于自己的人生故事。
记得上小学时,我做肺部的X光透视检查。医生一看我肺部的影像,竟然朝我瞪大双眼,那神气好像发现了奇迹。他对我说:“你的肺简直跟玻璃的一样,太干净太透亮了。记住,孩子,长大可绝对不要吸烟!”
可是,后来步入艰难的社会。我从事仿制古画的单位被“文革”的大锤击碎。我必须为一家塑料印刷的小作坊跑业务,天天像沿街乞讨一样,钻进一家家工厂去寻找活计。而接洽业务,打开局面,与对方沟通,先要敬上一支烟。烟是市井中一把打开对方大门的钥匙。可最初我敬上烟时,却只是看着对方抽,自己不抽。这样反而倒有些尴尬。敬烟成了生硬的“送礼”。于是,我便硬着头皮开始了抽烟的生涯。为了敬烟而吸烟。应该说,我抽烟完全是被迫的。
儿时,那位医生叮嘱我的话,那句金玉良言,我至今未忘。但生活的警句常常被生活本身击碎。因为现实总是至高无上的。甚至还会叫真理甘拜下风。当然,如果说起我对生活严酷性的体验,这还只是九牛一毛呢!
古人以为诗人离不开酒,酒后的放纵会给诗人招来意外的灵感;今人以为作家的写作离不开烟,看看他们写作时脑袋顶上那纷纭缭绕的烟缕,多么像他们头脑中翻滚的思绪啊。但这全是误解!好的诗句都是在清明的头脑中跳跃出来的;而“无烟作家”也一样写出大作品。
真正的烟民全都是无时不抽的。
他们闲时抽,忙时抽;舒服时抽,疲乏时抽……我们误以为烟有消闲、解闷、镇定、提神和助兴的功能,其实不然。对于烟民来说,不过是这无时不伴随着他们的小小的烟卷,参与了他们大大小小一切的人生苦乐罢了。
我至今记得父亲挨整时,总躲在屋角不停地抽烟。那个浓烟包裹着的一动不动的蜷曲的身影,是我见到过的世间最愁苦的形象。烟,到底是消解了还是加重他的忧愁和抑郁?
父亲抽了一辈子烟。抽得够凶。他年轻时最爱抽英国老牌的“红光”,后来专抽“恒大”。“文革”时发给他的生活费只够吃饭,但他还是要挤出钱来,抽一种军绿色封皮的最廉价的“战斗牌”纸烟。如果偶尔得到一支“墨菊” “牡丹”,便像中了彩那样,立刻眉开眼笑。这烟一直抽得他晚年患“肺气肿”,肺叶成了筒形,呼吸很费力,才把烟扔掉。
十多年前,我抽得也凶,尤其是写作中。我住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写长篇时,四五个作家挤在一间屋里,连写作带睡觉。我们全抽烟。天天把小屋抽成一片云海。灰白色厚厚的云层静静地浮在屋子中间。烟民之间全是有福同享。一人有烟大家抽,抽完这人抽那人。全抽完了,就趴在地上找烟头。凑几个烟头,剥出烟丝,撕一条稿纸卷上,又是一支烟。
如今我已经戒烟十年有余。屋内烟消云散,一片清明,空气里只有观音竹细密的小叶散出的优雅而高逸的气息。至于架上的书,历史的界线更显分明;凡是发黄的书脊,全是我吸烟时代就立在书架上的;此后来者,则一律鲜明夺目,毫无污染。今天,写作时不再吸烟,思维一样灵动如水,活泼而光亮。往往看到电视片中出现一位奋笔写作的作家,一边皱眉深思,一边喷云吐雾,我会哑然失笑。并庆幸自己已然和这种糟糕的样子永久地告别了。
一个边儿磨毛的皮烟盒,一个老式的有机玻璃烟嘴,陈放在我的玻璃柜里,这是我生命的文物。但在它们成为文物之后,所证实的不仅仅是我做过烟民的履历,它还会忽然鲜活地把昨天生活的某一个画面唤醒,就像我上边描述的那种种的细节和种种的滋味。
去年我去北欧,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的一个小烟摊前,忽然一个圆形红色的形象跳到眼中,我马上认出这是父亲半个世纪前常抽的那种英国名牌烟“红光”。一种十分特别和久违的亲切感拥到我的身上,我马上买了一盒。回津后,在父亲祭日那天,用一束淡雅的花衬托着,将它放在父亲的墓前。这一瞬竟叫我感到了父亲在世一般的音容,很生动,很贴近。这真是奇妙的事!虽然我明明知道这烟曾经有害于父亲的身体,在父亲活着的时候,我希望彻底撇掉它;但在父亲离去后,我为什么又把它十分珍惜地自万里之外捧了回来?
我明白了,这烟其实早已经是父亲生命的一部分。
(选自《冯骥才散文集》,有删改)
8.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时候医生就提醒“我”长大了不要抽烟。后来“我”步入艰难的社会,因生活所迫抽上了烟。
B.对于烟民来说,烟有消闲、解闷、镇定、提神和助兴的功能,让他们多了快乐,少了烦恼。
C.电视片中的一位作家,一边深思一边抽烟,“我”会哑然失笑,“我”不认可这样的状态。
D.“生活的警句常常被生活本身击碎,因为现实总是至高无上的”,这是“我”历经磨难后的感悟。
9.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叙事为主,也有描写和议论,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使文章引人入胜。
B.文章以时间为序,节奏舒缓,质朴无华的语言背后却饱含着生活沧桑和人生故事。
C.作者由“古人以为诗人离不开酒”类比联想到“今人以为作家的写作离不开烟”。
D.作者回忆四五个作家挤在一间屋里抽烟的往事,比喻修辞贴切,神态描写细致。
10.你对“个人的烟史是一段绝对属于自己的人生故事”这句话怎么理解?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1.本文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初识悲哀
[奥]弗兰茨·卡夫卡乔向东译
①荡高秋千,即在各种圆形拱顶的剧院中悬空表演,历来被认为是人类最难练就的技艺之一。一个高空秋千演员曾这样安排自己的生活:他在一座剧院里演出多长时间,就多长时间不离开他的秋千架,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最初只是出于想使自己的技艺精益求精的愿望,但是后来却变成了根深蒂固的习惯。不论他要求什么,哪怕是非常羞于出口的要求,守在下面的服务人员都会将他需要的所有东西传递给他,这些东西装在一个特制的容器中送上去又拉下来。即使是在别人上台表演的时候,他仍然呆在高高的秋千架上,掩藏不了,使观众分心。除此之外,这种生活方式对剧团里的人没有什么特别的不便。不过,这个事实也不容否认:尽管在这种时候他尽量不动,但观众仍时不时走神瞥他一眼。经理对此并不在乎,因为他是非凡的无与伦比的演员。而且他们当然认识到这种生活方式不是什么恶作剧,只有这样他才能稳定地演出,他的技艺才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②另外,呆在秋千架上也特别有益健康,在一年中温暖的季节里,剧院圆顶周围的侧窗都敞开着,阳光和清新的空气毫无阻挡地流泻进布满灰尘的圆拱,那情景相当美。确实,他的社交生活有点受限制。有时,只有一个表演杂技的小伙子顺梯子一级级爬上来,他俩就坐在秋千架上,一左一右斜靠着吊绳,喋喋不休地说话;或者,房屋修理工在维修屋顶时,通过敞开的窗户同他交谈几句;或者是消防队员,在剧院的顶层楼座上检查有无危险照明时,尊敬地向他说几句难以听清的话,除此以外再没有什么打扰过他的隐居生活。偶尔,剧场的职工可能从下午空荡荡的剧场走过,若有所思地抬头凝视极高的几乎超出人的视野的天花板。那儿,秋千艺人正在练习或者休息,根本没有发觉有人在看他。
③如果没有那些免不了的四处搬迁的旅行,秋千艺人本来可以像这样平静地生活下去。他发现那些旅行极难忍受。当然,经理非常注意使旅行不超过必要的时间,让他少受痛苦的折磨。如果是在城市里旅行,就乘坐赛车,尽可能在傍晚或清晨,以非常危险的速度载着他在空空荡荡的街道上疾驰,但这对于他平常的生活方式而言可能十分难受。在巡回演出的下一个城市中,早在他到达之前,剧场里的秋千架就已经悬挂好了,所有通向舞台的门豁然洞开,所有的过道畅通无阻——而经理却始终提心吊胆,直到最后秋千艺人的脚踏上绳梯,转瞬登上秋千架,悬吊在高处。
④尽管经理成功的安排了许多次旅行,但是每次新的旅行都使他感到困窘,别的先不说,单是旅行本身对艺人的神经刺激就够大了。
⑤有一次他们又一起旅行,秋千艺人躺在行李架上做梦,经理背靠着坐在对面车窗旁的座位上读书。秋千艺人低声叫他的同伴,经理立刻全神贯注地听他讲,秋千艺人咬着嘴唇说,将来他演出时必须要有两副秋千,而不是只有一副,要两副秋千相对而挂。经理立刻答应了。但是好像要显示经理的应允和拒绝一样无关紧要,秋千艺人说,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他将不再在一副秋千架上演出了。每想到还有可能在一副秋千架上表演,他就浑身颤栗起来。经理非常警觉,再次强调他完全同意这个想法,还说两副秋千比一副好,除了第二根秋千架能带来方便之外,表演也会有许多变化。听到这些,秋千艺人突然放声大哭起来。经理深深地感到苦恼,他跳起来,问到底怎么回事。没有回答。然后他从座位上爬起来,脸贴着脸抚慰他,以致自己的脸也沾上了秋千艺人的泪水。询问抚慰,亲昵了很久,秋千艺人才抽泣着说:“手里只抓着一副秋千——叫我怎么活下去!”这样经理就更容易安慰他了。他保证到了下一个车站就拍电报到他们巡回演出的第一个城市去,让他们在剧场里再安装一副秋千,同时责备自己竟然让演员在一副秋千上表演了那么长时间,并且热情地感谢和表扬演员终于使他注意到这个错误。他就这样一点点地使秋千演员放下心来。他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但他自己却放不下心来了,感到深深不安,时不时偷偷地从书上方瞟演员几眼,有些念头开始折磨他:人们会让他孤独吗?人们不会增加他的紧迫感吗?人们不会威胁到他的生存吗?经理真的相信,他从艺人流过泪后表面平静的沉睡中,能够看出初次刻在他孩子般光滑的前额上的焦虑的皱纹。
(选自《外国超短篇小说赏析》)
12.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经理允许高空秋千演员一直呆在秋千上,是为了保证演出的稳定,保证演员的技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其本质是为了获得商业利益。
B.演员喜欢一直呆在秋千上,是因为他觉得那上面阳光温暖,空气清新,风景优美,有益健康,远离干扰,表现了他醉心于艺术的精神。
C.小说最后部分表现了经理的深深不安,说明经理非常了解演员的内心需求,读懂了演员此时的眼泪,他在此刻与演员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D.小说平铺直叙地讲述了一个严肃的故事,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人物性格单一,缺少变化,形象模糊,秋千艺人代表一个有寓意的符号。
E.卡夫卡小说被称为“寓言小说”,常用象征表达对社会关系的理解,文中的“秋千”是主人公用以体现个体价值、亲近现实世界的象征。
13.小明同学在研读小说时,觉得题目“初识悲哀”值得玩味,尝试对它的意蕴进行探究,但只想到了一点,请你再补充两点。
(1)经理“初识悲哀”:经理初次意识到人们的目光与期望会给秋千艺人带来负担,他开始为秋千艺人担忧。
(2)
(3)
14.班级组织卡夫卡作品研讨会,你们小组选定卡夫卡的《变形记》与这篇小说进行对比研读,讨论后找到两篇小说的三个相同点,确定了三个关键词:“荒诞性”“异化”“隐喻”。你作为小组发言人需完成以下两个任务:
(1)根据示例,在确定的三个关键词中任选其一拟写一个标题。
示例:苦涩的幽默——《变形记》《初始悲哀》中独特的讽刺手法赏析
(2)结合两篇小说,围绕本小组拟写的标题进行简析阐释。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史怀哲:奔走在非洲丛林的圣者
启君
1875年,史怀哲生于德国一个家境优涅的牧师家中。父亲用旧外套给他改制过披风,他由于同伴没有便坚决不穿。买手套帽子,他总是执拗地选择与其他孩子一样的廉价货,而绝不要那些漂亮的象征上流社会的品牌。30岁前,史怀哲拿了博士学位,出版了《康德的宗教哲学》《巴赫传》等著作。毕业后,母校邀他回校任教,教堂聘他做神职人员,老师魏多则认为他在音乐方面必成大器,会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没有人会怀疑史怀哲将在富足、优雅的生活中有所作为地度过一生,但他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走向,让所有认识他的人都大吃一惊。
1904年秋的一个早上,史怀哲无意看到恶劣生存状况下的法属赤道非洲迫切需要医疗服务,并招募前往服务的自愿者。他突然发现了自己要做什么。他为学医四处奔走,获得了旁听资格并允许参加考试。一门门课程和考试,再加上神学教授和教堂的牧师工作,他身心疲惫,生命的每一分钟都被填得满满的。8年艰辛,38岁的他终于拿到了医学博士学位。
1913年3月,史怀哲和妻子及筹办诊所的70大箱行李一起,开始了遥远而陌生的非洲之旅。那时的非洲丛林,危险无处不在。一个人在房间缝隙的阳光下待几分钟,就高烧发病;一个人的帽子掉进水里,马土用上表遮住头部,片刻就能让人患上日晒病昏过去,甚至迅速死亡。脱肠、橡皮病、热带赤痢、麻风病、疥癣……虽早有心理准备,但每天络绎不绝的病患还是令史怀哲暗暗吃惊。一种能让人昏睡不醒并猝死的热带蝇,令人防不胜防,即使史怀哲医生本人,也时时处在危险之中。
史怀哲的丛林诊所一开始就是完全免费的。不仅诊治、医药完全免费,病人就医期间的食宿日用也是免费的。由于效果显著,看病的人越来越多,甚至有人从300多公里外划着独木舟花一周时间赶来看病。从早到晚,史怀哲已经无法停歇下来。
病人太多,带来的药物两个月后就告罄了,史怀哲不得不紧急求救。支撑诊所的资金都是他在朋友和教会中筹措的。筹款并不是件容易事,吃闭门羹,遭到委婉或断然的拒绝都是常事,而史怀哲将遭到拒绝、面对挫折视为正常,而同时也把自己不懈的坚持和努力视为正常。此后50年,他13次进出非洲,在欧洲等地巡回开展管风琴音乐会、四处演讲,募集经费。
众多的麻烦并没让史怀哲对黑人土著心生轻贼,他把这看作是文化差异性的表现。当地人没有国家、法律、职业、储蓄这样的观念,他们的财物观也与白人有很大不同。但史怀哲从不把白人社会的道德评判强加给他所服务的人群,而是以更加宽广博大的胸怀接纳了黑人,为他们承担危险工作的勇气而惊叹,为他们不知疲倦连续36小时送选病人而感动,为他们不得不卷入白人的战争而在饥饿、恐惧和病痛中悲惨死去而悲悯……当他的某些同胞把黑人当作劣等民族,挥舞着纳粹旗帜在德国狂舞时,他说:“我始终坚信,生活在大自然怀抱中的黑人的生命力,要比自诩为文明世界中的人来得强韧,也更能思受疾病的煎熬。”他还发出控诉:“白人带来的酒与病,给原始居民造成极大灾难,这难道是公平的吗?如果把白人对有色人种的种种残虐行为一一列出,无数悲惨的事实,将使自诩文明的白人绅士淑女无地自容!”
史怀哲数十年一直坚守着他的丛林医院。其间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他本人也曾被关进俘虏营:但一获自由,他就又开始筹划重建医院,虽然受尽种种煎熬,已心力交瘁,但他却始终没有放弃。当戴高乐的“自由法国”与维希政府军队在附近激战时,双方都很有默契,不伤害史怀哲的医院。1945年1月14日,美德还在进行最后的激战,而英国广播公司的电波里,传出的却是为史怀哲—一个敌国的丛林医生——庆祝70岁生日的节目。
80岁后,他除了为禁止核试验而短暂外出演讲,一直生活在兰巴伦。他每日仍巡查病房,诊病,甚至进行手术。直到86岁,凡有大一些的手术,他仍守在手术台旁,给予指导。1965年,90岁的他说:“上帝啊!当跑的路我跑过了,尽力了,我一生扎实地活过了。”9月4日,史怀哲逝世。
(有删改)
1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史怀哲在音乐上很有造诣,在欧洲等地巡回开展自己的管风琴音乐会,靠此为自己的丛林医院募集经费,多次进出非洲。
B.史怀哲认为白人给非洲当地原始居民带来了极大灾难,也给有色人种造成无数悲惨的事实,这是不公平的,也将使白人无地自窑。
C.激战中的戴高乐军与维希政府军都不伤及史怀哲的医院,英广播公司在英德激战时却为史怀哲庆祝生日,说明史怀哲和多国交情很好。
D.史怀哲有强烈的博物学情怀,他涉猎的文化与知识领域很多,其中他在哲学、医学、宗教、文学和音乐上都有他人无法逾越的高峰。
E.史怀哲集善和对美的渴望于一身。他有着博大的精神生活,也有着自己坚定的理念,并最终通过实践铸造出一种社会共识与公德。
16.史怀哲“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走向”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台材料简要分析。
17.史怀哲拥有哪些条件使他能够为非洲服务?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18.史怀哲被誉为“奔走在非洲丛林的圣者”,这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郭生,邑之东山人。少嗜读,但山村无所就正,年二十余,字画多讹。先是,家中患狐,服食器用,辄多亡失,深患苦之。一夜读,卷置案头,狐涂鸦甚,狼藉不辨行墨。因择其稍洁者辑读之,仅得六七十首,心恚愤而无如何。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晨起,见翻摊案上,墨汁浓泚殆尽。恨甚。
会王生者,以故至山,素与郭善,登门造访。见污本,问之。郭具言所苦,且出残课示王。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又复视涴①卷,类冗杂可删。讶曰:“狐似有意。不惟勿患,当即以为师。”过数月,回视旧作,顿觉所涂良确。于是改作两题,置案上,以观其异。比晓,又涂之。积年余,不复涂,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王阅之曰:“狐真尔师也,佳幅可售矣。”是岁,果入邑库。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饮。每市房书名稿,不自选择,但决于狐。由是两试俱列前名,入闱中副车。
时叶公文章,风雅绝丽,家传而户诵之。郭有抄本,爱惜臻至。忽被倾浓墨碗许于上,污荫几无余字,又拟题构作,自觉快意,悉浪涂之:于是渐不信狐。无何,叶公以正文体被收,又稍稍服其先见。然每作一文,经营惨淡,辄被涂污。自以屡拔前茅,心气颇高,以是益疑狐妄,乃录向之洒点烦多者试之,狐又尽泚之。乃笑曰:“是真妄矣!何前是而今非也?”遂不为狐设馔,取读本锁箱簏中。旦见封锢俨然,启视则卷面涂四画,粗于指,第一章画五,二章亦画五,后即无有矣。自是狐竟寂然。后郭一次四等,两次五等,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画也。
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②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选自《聊斋志异·郭生》,有改动)
注:①沈:弄脏。②狃:因袭。
1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 询问
B.素与郭善,登门造访 友好
C.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 玩味
D.乃录向之洒点烦多者试之 记载
20.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心恚愤而无如何/ 何前是而今非也
B.会王生者,以故至山/以是益疑狐妄
C.郭具言所苦/ 其所涂留,似有春秋
D.不自选择,但决于狐/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画也
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生家中经常闹狐患,丢失了许多东西,不少习作也被弄得污浊不堪,难以阅读,因此他非常怨恨狐狸。
B.老友王生前来拜访,郭生向他倾诉了自己的烦恼。王生觉得狐狸不仅无恶意,而且还可以当郭生的老师。
C.叶公名气很大,郭生珍藏了他的文章抄本,但狐狸却在抄本上泼墨,郭生便明白了叶公的文章并不出色。
D.郭生屡拔前茅之后,狐狸还是涂抹他的文章。郭生很不以为然,就不再为狐狸设馔,并将读本锁在箱子里。
2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
②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棋鬼
蒲松龄
扬州督同将军梁公解组乡居日携棋酒游林丘间会九日登高与客弈忽有一人来逡巡局侧耽玩不去。视之,目面寒俭,悬鹑结焉,然意态温雅,有文士风。公礼之,乃坐。亦殊撝谦。公指棋谓曰:“先生当必善此,何勿与客对垒?”其人逊谢移时,始即局。局终而负,神情懊热,若不自己。又着又负,益愤惭。酌之以酒,亦不饮,惟曳客弈。自晨至于日昃,不遑溲溺。
方以一子争路,两互喋聒,忽书生离席悚立,神色惨沮。少间,屈膝向公座,败颡乞救。公骇疑,起扶之曰:“戏耳,何至是?”书生曰:“乞付嘱圉人,勿缚小生颈。”公又异之,问:“圉人谁?”曰:“马成。”先是,公圉役马成者,走无常,十数日一入幽冥,摄牒作勾役。公以书生言异,遂使人往视成,则僵卧已二日矣。公乃叱成不得无礼,瞥然间,书生即地而灭,公叹咤良久,乃悟其鬼。
越日,马成寤,公召诘之。成曰:“书生湖襄人,癖嗜弈,产荡尽。父忧之,闭置斋中。辄逾垣出,窃引空处,与弈者狎。父闻诟詈,终不可制止,父愤悒赍恨而死。阎摩王以书生不德,促其年寿,罚入饿鬼狱,于今七年矣。会东岳凤楼成,下牒诸府,征文人作碑记。王出之狱中,使应召自赎。不意中道迁延,大愆限期。岳帝使直曹问罪于王,王怒,使小人辈罗搜之。前承主人命,故未敢以缧绁系之。”公问:“今日作何状?”曰:“仍付狱吏,永无生期矣。”公叹曰:“癖之误人也,如是夫!”
异史氏曰:“见弈遂忘其死;及其死也,见弈又忘其生。非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哉?然癖嗜如此,尚未获一高着,徒令九泉下,有长死不生之弈鬼也,可哀也哉!
(《聊斋志异》)
2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扬州督同将军梁公解组/乡居日/携棋酒游/林丘间会/九日登高/与客弈/忽有一人来逡巡/局侧耽玩/不去/
B.扬州督同将军梁公解组/乡居/日携棋酒游/林丘间会/九日登高/与客弈/忽有一人来逡巡/局侧耽玩/不去/
C.扬州督同将军梁公/解组乡居日/携棋酒游/林丘间会/九日登高与客弈/忽有一人来逡巡/局侧耽玩/不去/
D.扬州督同将军梁公/解组乡居/日携棋酒/游林丘间/会九口登高/与客弈/忽有一人来/逡巡局侧/耽玩不去/
2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督同将军,即都督同知。明代由五军都督府的都督同知充任各省、各镇的副总兵,遇大战事,则挂诸号副将军印,统兵出战,事归纳还。
B.日昃,太阳偏西。地支中的未时,也相当于现在计时的13点至15点这个时间区间。
C.碑记,指刻在碑上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D.九泉,指神话传说中的九个神泉。先秦时期黄老道家的代表列子以九泉比喻达到终极圆满的九种人生境界与修道方法。
2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生爱棋成癖,家产荡尽,父亲气死,他也不知悔改,最后被阎王罚进饿鬼狱。
B.书生虽然酷爱下棋,但棋艺不精,与扬州督同将军梁公的客人下棋时,屡战屡败,最后只好跪地求饶。
C.梁公对书生以礼相待,起初以为他只是个爱好下棋的穷书生,直到他“即地而灭”后,梁公才渐渐明白他原来是鬼。
D.书生在阴间时本来有个赎罪转生的机会,可他沉迷弈棋,误了给东岳泰山凤楼写碑记的期限,最后落得个永世不得超生的下场。
2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公乃叱成不得无礼,瞥然间,书生即地而灭,公叹咤良久,乃悟其鬼。
(2)会东岳凤楼成,下牒诸府,征文人作碑记。王出之狱中,使应召自赎。
五、微写作
27.在学习中,我们每个同学都有考试失利的时候,请你回顾这种经历,写一段失利后的内心独白。200字左右。
28.微写作
《聊斋志异》中那些神奇怪异的故事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其中蕴含的神韵和灵气让人只能意会,难以与外人道。请仿照《聊斋志异》中言简意赅的文言文形式,讲述一个你熟悉的童话故事片段或者神话故事片段。250字左右。
六、选择类
29.与“会征促织”的“会”字意思相同的一句是( )
A.会不相从许 B.渠会永无缘
C.会长老,问民之所疾苦 D.会其怒,不敢献
30.下列各项中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送灶:旧俗以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为灶神升天奏事的日子,在这天或前一天祭送灶神,叫“送灶”。
B.理学:又称“道学”,是宋代周敦颐、朱熹等人阐释儒家学说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它认为“理”是宇宙的本体,把“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天理”,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C.监生:国子监生员的简称,指明清两代在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的中央最高学府)读书的人。清代乾隆以后,国子监只存空名,地主豪绅可以凭祖先“功业”或捐钱取得监生资格。
D.《四书衬》:清代骆培解说“四书”的一部书。宋代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易经》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31.下列各项中特殊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1)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2)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4)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5)燕王吾所立
(6)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7)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8)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9)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10)而倔起阡陌之中
(11)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
(12)见犯乃死,重负国
(13)单于子弟发兵与战
A.(1)(2)(6)/(3)(5)/(4)(7)(8)/(9)(11)(12)/(10)(13)
B.(1)(6)/(2)(12)/(3)(5)/(4)(7)(8)/(9)(11)/(10)(13)
C.(1)(2)(6)/(3)/(4)(10)(13)/(5)(12)/(7)(11)/(8)(9)
D.(1)(2)(12)/(3)(5)/(4)(10)(13)/(6)(7)(11)/(8)(9)
3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成以其小,劣之 宰以卓异闻
B.昂其直,居为奇货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C.儿涕而去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D.成述其异,宰不信 遍试之,无出其右者
33.从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角度分类,加点词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成以其小,劣之 ②杖至百 ③笼养之
④儿涕而去 ⑤益奇之 ⑥岁征民间
A.①⑤/②③④/⑥ B.①⑤/②③/④⑥
C.①⑤/②④/③⑥ D.①③⑤/②④/⑥
3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宰严限追比 追比:催促追征
B.中绘殿阁,类兰若 兰若:寺庙
C.操童子业,久不售 童子:科举时代已经考取秀才的读书人
D.俾入邑庠 邑庠:县学
3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靡计不施 试与它虫斗,虫尽靡
B.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 不终岁,薄产累尽
C.杖至百 乃强起扶杖
D.操童子业,久不售 而高其直,亦无售者
七、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戍边英雄对________________挑起事端、暴力攻击我边防官兵的外军予以坚决回击的事迹,点燃了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就在举国上下致敬英雄、缅怀烈士之时,一些宵小之徒发出了贬损英雄、歪曲事实的杂音。从潘某在微博上颠倒黑白,到网民“辣笔小球”诋毁戍边官兵,再到个别企业将烈士口号作为商标提交注册申请,相关事件有悖公序良俗,为人所________________。
不讲根据的揣测,其心可诛的措辞,________________出一些人的“流量思维”;幸灾乐祸的行为,趁机渔利的冲动,呈现出一些人的“逐利冲动”。为了吸引眼球、________________私利不择手段,以言论自由和观念不同为幌子践踏红线,实际都是讲利益不讲道义、蹭热度不计后果,不仅触碰了相关法律,而且违反了道德底线。
( )。从为黄继光、刘胡兰等英烈还原真相,到依法打击亵渎英雄的行为,是因为我们明白:历史无所谓远近,英雄无所谓古今,唯有始终铭记、心生敬畏,才不会因为忘记而导致背叛,不会因为轻视而动摇价值坐标。也正是因为葆有敬畏历史、崇敬英雄的传统,那些不变的经验、不朽的精神才能不断熔铸于当下,带领中华民族穿越风雨、创造奇迹。
3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故意 不耻 折射 谋取
B.故意 不齿 映射 谋取
C.蓄意 不齿 折射 牟取
D.蓄意 不耻 映射 牟取
3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实际都是讲利益不讲道义、蹭热度不计后果的行为,不仅违反了道德底线,而且触碰了相关法律。
B.实际都是讲利益不讲道义、蹭热度不计后果的行为,不仅触碰了道德底线,而且违反了相关法律。
C.实际都是讲利益不讲道义、蹭热度不计后果,不仅触碰了道德底线,而且违反了相关法律。
D.实际都是讲利益不讲道义、蹭热度不计后果的行为,不仅违反了相关法律,而且触碰了道德底线。
3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对待历史、对待英雄的态度,取决于一个民族能走多远
B.对待历史、对待英雄的态度,决定着一个民族能走多远
C.一个民族对待历史、对待英雄的态度,取决于其能走多远
D.一个民族能走多远,决定了其对待英雄、对待历史的态度
八、语言表达
3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
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以上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
(1)请选择其中的“一荣”,举出典型的事例,完成下面的对联。
上联:徐本禹送教进山播撒智慧荣于服务人民
下联:
(2)请选择其中的“一耻”,举出典型的事例,完成下面的对联。
上联:陈水扁坚持台湾独立耻在危害祖国
下联:
40.阅读下面某企业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职工返厂返岗流程图,请把主要信息写成一段介绍性文字,要求内容完整,表达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20个字。
41.判断正误。
(1)他的讲演深入浅出、居高临下地阐述了青年的前途与国家的现代化事业之间的关系,反响十分强烈( )
(2)百姓怨声载道,医生小心翼翼,医患矛盾中到底谁是弱势群体?( )
(3)只有抓住事物的本质,才能随心所欲地解决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 )
(4)地铁站口的工作人员待人和蔼亲切,不论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他们都能等闲视之。( )
(5)他善于在日常生活中捕风捉影,收集素材,然后融入自己的作品中。( )
42.语言运用题
毕业前夕,为磨砺高三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校团委举办了以“青春毅行,超越自我”为主题的徒步登山活动。请完成以下三个任务。
(1)补写讲稿:下面是该活动启动仪式上学生代表说的一段话,请补写出空格处的内容,使整段话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5字。
对每个人来说,① ,而青春则是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中易逝的一段。青春也许像流星一样短暂,② ,已经点燃了最美的夜空。青春是美好的,③ 。我们只有肩负起历史使命,才能使自己的青春光彩照人。
今天,我们青春毅行,超越自我!
(2)拟写标语: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则宣传标语。要求:不得照抄主题词,不超过20字。
(3)解说徽标:假设你为本活动设计了以下徽标(主色调为绿色,略有炫彩),请写一段文字,说明你的设计意图,字数不超过150字。
43.新学期伊始,又一批充满朝气的新生来到高中,请你仿照例句,给他们写一段寄语。要求:以“高中”为话题,另选喻体,句式与例句一致,字数与例句大体相同。
例句:如果说人生是一本自传体的书籍,那么,怎样才能写好这本书?我们要用良好的道德立意,用智慧的头脑构思,用崇高的理想布局,用坚定的信念书写,终成佳作!
44.根据下列材料提供的信息,用一个单句对“高考移民”作一解说。(可适当增删词语,不得改变愿意)
①我国各地的高考分数是有差异的。
②我国各地的高考录取率有高有底。
③甲地的考生到乙地参加高考,必须转学或迁移户口。
④“高考移民”是我国教育的一个特殊现象。
⑤成为“高考移民”的只是部分考生。
4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经络按摩有利于养生。经络分布于全身,内属脏腑,外连肢节,沟通表里,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具有运行气血、联络脏腑等功能。通过按摩,可以更好地①_____。按摩是用手在人体的一定部位上进行推、按、捏、揉等,以帮助促进血液循环,疏通经脉,调节神经系统。②_______,即无污染、无损伤。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平稳可靠,被养生家视为延年益寿的好方法,也成为③______。
46.参考材料一的方式,分别写出材料二和材料三中反驳的话。要求符合逻辑,句式基本一致,每处不超过 30 字。
材料一:众人聊起京剧大师谭鑫培演出的《秦琼卖马》。胡适说:“京剧太落伍,甩一根鞭子就算是马,用两把旗子就算是车,应该用真车真马才对!”黄侃反驳说:“如果这样的话,唱《武松打虎》,也一定要用真老虎吗?”
材料二:李贺考进士。有人说:“他父亲名字中的“晋”与进士的“进”谐音,按照避讳的原则,他不能考进士。”韩愈反驳说:“___________?”
材料三:加拿大外交官朗宁出生于中国,在参选省议员时,反对派说:“喝中国人的奶长大的,身上一定有中国血统。”朗宁反驳说:“___________?”
47.参照示例中的反驳方式,针对材料中的逻辑错误,作出两中恰当的反驳。
示例:
【问题语段】现在社会物质诱惑太多,只有通过各种文艺节目才能有效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反驳:
①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方式有很多,并不是一定要通过文艺节目。
②你认为大量低俗的文艺节目能够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吗?
【问题语段】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那些看似无法达成的目标,在优秀的领导人物的带领下,都会轻而易举地实现。
反驳: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48.杭州西湖岳庙有一副楹联,上联:忠心似玉,武穆英灵长在。请你拟写下联,要求结构、修辞相同,内容相关。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句式杂糅,将“以……作……”改为“以……为……”。
C.一面一对两面,将“能激发”改为“能否激发”。
D.语序不当,应将“剖析、鉴赏和介绍”改为“介绍、剖析和鉴赏”
故选B。
2.B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搭配不当。“挖掘”与“造诣”搭配不当,可将“艺术造诣”删掉;
C.搭配不当,“施展”和“意志”不搭配,可将“意志”删掉,或给成“施展自身的才华,锻炼自身的意志”;
D.搭配不当,“力度”和“非常广”不能搭配,可改成“力度非常大,范围非常广”。
故选B。
3.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
A.“穹顶”应读为“穹(qióng)顶”。
B.“薄暮”应读为“薄(bó)暮”。
C.选项注音完全正确。
D.“寒颤”应读为“寒颤(zhàn)”。
故选C。
4.D
5.A
6.①照应前面情节,正因为市扶贫办的考察,发现长岭乡依然贫困的原因,才会有《内参》文章的出现。②为关闭牧场提供了依据,使结尾的突转合情合理。
7.①因地制宜,真抓实干:为了长岭乡脱贫致富,在荒岭上建立牧场。②头脑灵活,积极争取:面对频繁的参观者,他用羊肉汤来接待。向县委书记询问接待事宜,希望市扶贫办扶持牧场。③没有原则,缺乏远见:为了不辜负领导期望,为了让参观者满意,无休止地宰羊接待,使得牧场的羊大幅减少,也没有彻底摆脱迎来送往的官场作风。
【解析】
4.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分析和鉴赏能力。这是一道原因分析。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表述的意思是不是与原文的内容吻合。
D项,长岭乡牧场倒闭的主要原因根本不是“后期的贷款没有跟上”,而是不停用羊招待参观者,最终羊被吃光了,用这样的方式根本就不能脱贫。所以选项中说的“农村要发展,要真正脱贫致富,必须有优惠的政策和贷款扶持”也成了无稽之谈。
故选D。
5.
本题考查对小说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赏析小说艺术手法题,要读懂文章,正确把握选项对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的表述,赏析艺术手法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B项,“脱贫致富典型”错,长岭乡没有脱贫致富,建牧场只是脱贫项目。“故事情节曲折新奇,小说结尾出人意料”错,情节并不曲折,文昭跟您说排班参观“一直排到了第二年的3月19日”,那么小说结尾说羊被吃光了就在情理之中。
C项,“环境烘托”错,文中没有用环境烘托的手法刻画人物。
D项,“运用典雅凝练,风趣幽默的语言”错,本文本篇小说语言平实质朴。
故选A。
6.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这道题考的是分析小说后半部分引用《内参》的标题对情节安排的作用。作用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和分析。内容上的作用要结合小说中的“张书记正在低着头看一份《内参》,一行醒目的标题在张书记和刘乡长眼前晃着——参观者一年吃掉一个牧场”理解,结构上的作用,要官职上下文的情节,上文写因为市扶贫办的考察,发现长岭乡依然贫困的原因,才会有《内参》文章的出现,所以折旧与上文的这个情节照应。下文写到“张书记沮丧地说:‘刚才市里来了电话……牧场暂时关闭’”,这个结尾就为关闭牧场提供了依据,所以《内参》的内容使结尾的突转合情合理。
7.
此题考查考生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特点的把握。掌握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有五种途径和方法,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二是结合小说中直接描写人物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及间接描写的环境和与他人关系等内容;三是从分析情节入手;四是从分析环境入手;五是注意作者对人物的直接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的间接议论的语句,弄清楚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
此题从“真抓实干”、“头脑灵活”、“无原则无远见”等角度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例如,“就在县里准备树立脱贫致富的典型时,长岭乡建起了一个大牧场。刘乡长说,这个大牧场完全采用孟加拉式的养殖办法,从新疆、内蒙古和西藏各地购进优质绵羊2000只”,可见他作为乡长,为了能当上脱贫致富的典型,在长岭建起大牧场,希望带领乡亲脱贫致富,表明他是一个因地制宜,真抓实干的乡长。“乡长忽然闪出一个念头。他说:‘我说个办法,人家领导来参观牧场,这牧场就是养羊,咱们这里啥都缺,就是不缺羊,明天领导们来,我们在山上垒两口大铁锅,拣两只大肥羊宰杀,在山上熬两锅羊肉汤,经济又实惠’”“市扶贫办的领导得知长岭牧场的事,决定到牧场看看。这下可慌了刘乡长,他电话与县委张书记商量了好长时间,询问接待的事宜……刘乡长心慌慌的,说正在联系贷款购买。现在资金是个大问题,希望市里能给扶持点”,概括为:面对频繁的参观者,他用羊肉汤来接待。向县委书记询问接待事宜,希望市扶贫办扶持牧场,说明他头脑灵活,积极争取。但他为了不辜负领导期望,为了让参观者满意,无休止地宰羊接待,使得牧场的羊大幅减少,也没有彻底摆脱迎来送往的官场作风,说明他没有原则,缺乏远见。
【点睛】
小说阅读的选择题考查的范围非常广泛,所涉及的考点有分析人物形象、梳理小说情节、概括小说主题、鉴赏表达技巧等,可以说是一种综合型试题。做好这种题目,既要通观全文,又要分析细节。(1)首先要分析人物,明辨感情。小说中的人物是鲜活的,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会通过小说中的人物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或爱或憎,或褒扬或贬抑。在选项中,命题人往往从亲贬错位、轻重失误的角度设置陷阱。(2)然后根据情节,分析因果。在选项中命题人往往从强加因果、曲解原文、断章取义等角度设置陷阱。遇到这类选项,考生要结合相关情节仔细推究小说的因果关系。(3)借助原文,明辨技巧。这道题时常考查表达技巧,在选项中,命题人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小说进行赏析,一般会从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的角度设置陷阱。考生要对表达技巧的基础知识心中有数,准确判断小说是否采用某种表达技巧。(4)最后还要梳理内容把握主旨。一篇小说中有情节设计、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多项具体内容,这些内容又都和主旨情感有关。命题人往往会在内容和主旨上设题。
8.B
9.D
10.①父亲抽了一辈子烟,从年轻到“文革”到晚年,烟陪伴了父亲一生,蕴含着父亲一生的故事,见证了父亲的生命历程。②“我”步入艰难的社会,开始被迫抽烟;后来创作时,抽得也凶;再到戒烟,告别糟糕的状态。烟蕴含着“我”的人生故事,也见证了“我”的生活和人生的变化。③烟参与了烟民们的生活和人生苦乐,作者这样说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感悟。
11.①表达了对父亲的理解。②抒发了对父亲的怀念之情。③表达了对生活残酷性的认识,对现在生活的满足感。
【解析】
8.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词句含义及思想情感的理解能力。
B.“烟有消闲、解闷、镇定、提神和助兴的功能,让他们多了快乐,少了烦恼”错误。原文第六七段说“他们闲时抽,忙时抽;舒服时抽,疲乏时抽……我们误以为烟有消闲、解闷、镇定、提神和助兴的功能,其实不然。对于烟民来说,不过是这无时不伴随着他们的小小的烟卷,参与了他们大大小小一切的人生苦乐罢了”,可见选项曲解了文意。
故选B。
9.
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神态描写细致”错误。原文倒数第五段说“天天把小屋抽成一片云海。灰白色厚厚的云层静静地浮在屋子中间。烟民之间全是有福同享。一人有烟大家抽,抽完这人抽那人。全抽完了,就趴在地上找烟头。凑几个烟头,剥出烟丝,撕一条稿纸卷上,又是一支烟”,可见无神态描写,只有动作行为的细节描写。
故选D。
1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句子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首先理解句子的表层意思,然后再结合作者的情感理解深层含义,有修辞的话指出来。此题要求结合全文分析,意即在文中找出相关的信息,给句是概括的理论,在文中找出现象、例子即可。
相关句子为:“个人的烟史是一段绝对属于自己的人生故事”。“个人”指典型代表,文中指“作者”“父亲”“烟民们”,另外要抓住关键词语“人生的故事”,指生活的经历。这句话是作者关于烟与人生的深刻感悟。
例如:“我至今记得父亲挨整时,总躲在屋角不停地抽烟。那个浓烟包裹着的一动不动的蜷曲的身影,是我见到过的世间最愁苦的形象。烟,到底是消解了还是加重他的忧愁和抑郁?”“文革时发给他的生活费只够吃饭,但他还是要挤出钱来,抽一种军绿色封皮的最廉价的‘战斗牌’纸烟。……这烟一直抽得他晚年患‘肺气肿’,肺叶成了筒形,呼吸很费力,才把烟扔掉”,可见烟伴随了父亲的一生,关键人生经历都与烟有关。
“可是,后来步入艰难的社会。……于是,我便硬着头皮开始了抽烟的生涯。为了敬烟而吸烟。应该说,我抽烟完全是被迫的”“十多年前,我抽得也凶,尤其是写作中”“如今我已经戒烟十年有余。……今天,写作时不再吸烟,思维一样灵动如水,活泼而光亮”,可见“我”抽烟的经历与人生阶段有关,见证了“我”的生活和人生的变化。
“他们闲时抽,忙时抽;舒服时抽,疲乏时抽……我们误以为烟有消闲、解闷、镇定、提神和助兴的功能,其实不然。对于烟民来说,不过是这无时不伴随着他们的小小的烟卷,参与了他们大大小小一切的人生苦乐罢了”“往往看到电视片中出现一位奋笔写作的作家,一边皱眉深思,一边喷云吐雾”,可见烟参与了烟民们的生活和人生苦乐。
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思想情感的能力。
从结尾部分“这一瞬竟叫我感到了父亲在世一般的音容,很生动,很贴近。这真是奇妙的事!虽然我明明知道这烟曾经有害于父亲的身体,在父亲活着的时候,我希望彻底撇掉它;但在父亲离去后,我为什么又把它十分珍惜地自万里之外捧了回来?我明白了,这烟其实早已经是父亲生命的一部分”,可见“我”在父亲离开后对父亲的理解,父亲已经离开多年,“我”依然会情不自禁地给父亲买他生前最挚爱的烟,是睹物思人的情绪表现,其间凸显了“我”对父亲的深深怀念之情。
从“可是,后来步入艰难的社会。我从事仿制古画的单位被‘文革’的大锤击碎。我必须为一家塑料印刷的小作坊跑业务,天天像沿街乞讨一样,钻进一家家工厂去寻找活计。而接洽业务,打开局面,与对方沟通,先要敬上一支烟。烟是市井中一把打开对方大门的钥匙。可最初我敬上烟时,却只是看着对方抽,自己不抽。这样反而倒有些尴尬。敬烟成了生硬的‘送礼’。于是,我便硬着头皮开始了抽烟的生涯。为了敬烟而吸烟。应该说,我抽烟完全是被迫的”中可见生活的残酷性,它驱使“我”做了不想做,危害健康的事情。“看来个人的烟史是一段绝对属于自己的人生故事”“一个边儿磨毛的皮烟盒,一个老式的有机玻璃烟嘴,陈放在我的玻璃柜里,这是我生命的文物。但在它们成为文物之后,所证实的不仅仅是我做过烟民的履历,它还会忽然鲜活地把昨天生活的某一个画面唤醒,就像我上边描述的那种种的细节和种种的滋味”这些是作者对烟及人生的深刻认识和思考。
“并庆幸自己已然和这种糟糕的样子永久地告别了”“去年我去北欧,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的一个小烟摊前,忽然一个圆形红色的形象跳到眼中,我马上认出这是父亲半个世纪前常抽的那种英国名牌烟‘红光’。一种十分特别和久违的亲切感拥到我的身上,我马上买了一盒。回津后,在父亲祭日那天,用一束淡雅的花衬托着,将它放在父亲的墓前。这一瞬竟叫我感到了父亲在世一般的音容,很生动,很贴近。这真是奇妙的事!虽然我明明知道这烟曾经有害于父亲的身体,在父亲活着的时候,我希望彻底撇掉它;但在父亲离去后,我为什么又把它十分珍惜地自万里之外捧了回来?”可见对现在生活的满足感。
12.AD
13.(2)秋千艺人“初识悲哀”:他开始隐隐觉得只有一架“秋千”的人生充满着危机。
(3)作者“初识悲哀”:没有人真正懂得秋千艺人的“悲哀”,人们并未意识到真正的“悲哀”在于秋千艺人封闭自我,无法与社会融通,是理解不了世界和不被世界理解的悲哀。
14.(1)议题设计示例:
议题 1:似非而是的“逆说”——《变形记》与《初识悲哀》中“荒诞性”艺术特色赏析
议题 2:人的“异化”表达——《变形记》《初识悲哀》之主题探究
议题 3:“甲虫”与“秋千”——《变形记》《初始悲哀》中的“隐喻”意义探究
(2)议题 1:似非而是的“逆说”——《变形记》与《初识悲哀》中“荒诞性”艺术特色赏析
①“荒诞性”主要是指那些在情节与人物行为上出现的违反常情与理性的表现。比如《变》里的“人”变“甲虫”,《初》里的秋千艺人常年生活在秋千上。②卡夫卡是以“荒诞”表达“真实”。比如《变》通过格里高尔在生活重担的压迫下从人变成了一只甲虫的荒诞遭遇揭示了一个普遍的真理:金钱已作为异已和统治人的力量同人相对立,并把人当成了奴隶,使人沦落为非人。《初》里秋千艺人反常的生活状态指向的是一个无法与社会对话融通的孤独者的真实。
议题 2:人的“异化”表达——《变形记》《初识悲哀》之主题探究
①异化是指物对人的奴役,使人失去人性而成为非人。②《变》里主人公的悲剧所表达的就是现代人由于生活的重压,在强大社会面前渺小无力,从肉体到灵魂被全面异化。在变形为甲虫后,作为人的欲望与感情,都被禁锢在“甲壳”之下,是个人无法把握命运的悲哀。《初》里的异化则表现为主人公借助秋千作为封闭自己、抗拒他者的唯一依托,秋千成为主宰他命运的“主人”。他强烈地意识到只有一架秋千的人生充满不安全性,对第二架秋千充满渴求,这把异化推向更深的悲哀。
议题 3:“甲虫”与“秋千”——《变形记》《初始悲哀》中的“隐喻”意义探究①卡夫卡常用象征形象来表达他对社会关系的理解。②《变》里的“甲虫”有着丰富的隐喻意义,它暗示“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寄寓人性的苏醒,表现人的生存困境。③《初》里的“秋千”代表着一种抗拒他者的凭借,第二架秋千可理解为秋千艺人对“同类”的呼唤,这种呼唤更显示了与世界不融通的孤独之悲。(或秋千隐喻物对人的一种奴役,秋千艺人是一个代表人的异化的符号)
【解析】
【分析】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是因为他觉得那上面阳光温暖,空气清新,风景优美,有益健康”错误。由原文“另外,呆在秋千架上也特别有益健康,在一年中温暖的季节里,剧院圆顶周围的侧窗都敞开着,阳光和清新的空气毫无阻挡地流泻进布满灰尘的圆拱,那情景相当美。确实,他的社交生活有点受限制”一处分析可知,这不是演员喜欢呆在秋千上的理由,而是叙述者的表达。
C.“产生了深深的共鸣”错误,由“经理立刻答应了。但是好像要显示经理的应允和拒绝一样无关紧要”“经理深深地感到苦恼,他跳起来,问到底怎么回事。没有回答”等处分析可知,其实经理并未真正懂得演员的“眼泪”。
E.“‘秋千’象征着主人公用以体现个体价值、亲近现实世界的工具”不对。由“他发现那些旅行极难忍受”“经理非常注意使旅行不超过必要的时间,让他少受痛苦的折磨。如果是在城市里旅行,就乘坐赛车,尽可能在傍晚或清晨,以非常危险的速度载着他在空空荡荡的街道上疾驰”“每次新的旅行都使他感到困窘,别的先不说,单是旅行本身对艺人的神经刺激就够大了”等处可知,秋千艺人很害怕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因此,“秋千”应该象征主人公借以逃避现实、抗拒他者的工具。
故选AD。
13.
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
“初识悲哀”中的“识”是个动词,有“意识到”的意思,同时,整个短语缺少主语。而由探究(1)中的“经理‘初识悲哀’”中也可窥探,分析其意蕴,可以从不同人物出发进行分析。而这篇文章人物很少,主要人物只有秋千艺人和经理,因此,可以从秋千艺人的层面探究“初识悲哀”的意蕴。
那么秋千艺人的意识是什么呢?由前文“他在一座剧院里演出多长时间,就多长时间不离开他的秋千架”“除此以外再没有什么打扰过他的隐居生活”可知,秋千艺人是非常满足于自己的高空生活的,甚至可以用“满足”一词形容,他可以常年待在剧院高空的秋千中不下来。但在文章后半段,秋千艺人的思想变了,“秋千艺人咬着嘴唇说,将来他演出时必须要有两副秋千,而不是只有一副,要两副秋千相对而挂”“秋千艺人说,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他将不再在一副秋千架上演出了。每想到还有可能在一副秋千架上表演,他就浑身颤栗起来”“秋千艺人才抽泣着说:‘手里只抓着一副秋千——叫我怎么活下去!’”“从艺人流过泪后表面平静的沉睡中,能够看出初次刻在他孩子般光滑的前额上的焦虑的皱纹”,种种迹象表明,秋千艺人已经意识到只有一架“秋千”的人生充满着危机。综合分析可以概括——秋千艺人“初识悲哀”:他开始隐隐觉得只有一架“秋千”的人生充满着危机。
秋千艺人为什么愿意一直待在高空秋千上?为什么他下地、旅行时会紧张不安?这就涉及到文章的主旨了,而主旨层面,可以从作者的角度进行分析。
“一个高空秋千演员曾这样安排自己的生活:他在一座剧院里演出多长时间,就多长时间不离开他的秋千架,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这是一个生活异于常人的秋千艺人,甚至于,这是一个生活异于左右高空表演者的秋千艺人,他的生活离不开秋千架,“不论他要求什么,哪怕是非常羞于出口的要求,守在下面的服务人员都会将他需要的所有东西传递给他”,连生活起居也是在秋千架上完成,有人给他送物品。更甚至,他害怕旅行,害怕地面生活——“他发现那些旅行极难忍受”“如果是在城市里旅行,就乘坐赛车,尽可能在傍晚或清晨,以非常危险的速度载着他在空空荡荡的街道上疾驰,但这对于他平常的生活方式而言可能十分难受”,这种异于常人的极端生活方式,是与世隔绝的,是无法与社会融通的,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呢?
而更悲哀的地方是,这种悲哀不受人理解。甚至旁人会遵从秋千艺人的选择——服务人员会将他所需要的东西递给他;经理本着利益角度出发,对他的生活方式满不在乎。甚至到文章的最后,当秋千艺人自身意识到只有一架“秋千”的人生充满着危机时,经理仍然不知道他为什么哭泣,这是一种不被世界理解的悲哀。综合以上分析,可以概括——作者“初识悲哀”:没有人真正懂得秋千艺人的“悲哀”,人们并未意识到真正的“悲哀”在于秋千艺人封闭自我,无法与社会融通,是理解不了世界和不被世界理解的悲哀。
14.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1)首先要对题干中三个关键词“荒诞性”“异化”“隐喻”进行理解。再结合示例分析,破折号之前,需要对文章一些艺术特色进行概括性表达;破折号之后,需要说明两篇小说需要分析的议题。
“荒诞性”:《初识悲哀》的荒诞性表现在秋千一人的生活方式异于常人,《变形记》的荒诞性表现在主人公变成了一只甲壳虫。《变形记》是课内文章,通过它的学习,考生不难理解,卡夫卡文章的“荒诞性”是基于对现实批判与讽刺的基础上的,因此,看似荒诞,实则能够披露某些现实。由此可以拟写议题:似非而是的“逆说”——《变形记》与《初识悲哀》中“荒诞性”艺术特色赏析。
“异化”:《初识悲哀》的异化在于主人公借助秋千作为封闭自己、抗拒他者的唯一依托,《变形记》的异化在于主人公变形为甲虫后,作为人的欲望与感情,都被禁锢在“甲壳”之下。主人公为什么会异化呢?这是需要读者深层探究的主旨问题。由此可以拟写议题:人的“异化”表达——《变形记》《初识悲哀》之主题探究。
“隐喻”:这个层面可以探究“甲虫”和“秋千”的深层意蕴。据此可以拟写议题——“甲虫”与“秋千”——《变形记》《初始悲哀》中的“隐喻”意义探究。
(2)议题1:似非而是的“逆说”——《变形记》与《初识悲哀》中“荒诞性”艺术特色赏析:
①“荒诞性”主要是指那些在情节与人物行为上出现的违反常情与理性的表现。比如《变》中的“荒诞”是因为小说的整体故事框架——人变虫本身就是荒诞而不符合生活逻辑的,它只是用来寄寓了人在哲理意义上的生存状态,而《初》里的秋千艺人常年生活在秋千上这个逻辑也是荒诞的,高空秋千,哪怕对于表演艺人来说也是有风险的,更何况是生活在上面呢?
②但卡夫卡“荒诞”是为了表达“真实”。《变》中,萨姆沙的遭遇是在那个物质极其丰裕、人情却淡薄如纱的时代里处于底层的小人物命运的象征。小说以主人公变为甲虫这一荒诞故事反映了世人唯利是图、对金钱顶礼膜拜、对真情人性不屑一顾,最终被社会挤压变形的现实,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下把人当成了奴隶,使人沦落为非人真实的社会生活。而《初》里秋千艺人几乎都在剧院内高挂的秋千架上度过,偶尔从一个剧院的秋千架转移到另一个剧院的秋千架,而对于接触地面,包括也仅仅是辗转剧院时不可避免的旅行表现出强烈的“困窘”和抵触,他反常的生活状态指向的是一个无法与社会对话融通的孤独者的真实。
议题2:人的“异化”表达——《变形记》《初识悲哀》之主题探究
①“异化”是指物对人的奴役,使人失去人性而成为非人。
②《变》里主人公在家庭成员刻薄、冷漠、剥削下变成一只甲虫,这一悲剧所表达的就是现代人由于生活的重压,在强大社会面前渺小无力,从肉体到灵魂被全面异化。在变形为甲虫后,作为人的欲望与感情,都被禁锢在“甲壳”之下,是个人无法把握命运的悲哀。《初》里的异化则表现为主人公借助秋千作为封闭自己、抗拒他者的唯一依托。在常人看来,高空是令人感到不适的,更别说是容易左右摇晃、极不稳定的秋千架,相反,地面总是坚实、可靠而安全的,但秋千却成为主宰秋千艺人命运的“主人”。秋千艺人强烈地意识到只有一架秋千的人生充满不安全性,对第二架秋千充满渴求,这把异化推向更深的悲哀。
议题3:“甲虫”与“秋千”——《变形记》《初始悲哀》中的“隐喻”意义探究
《变》里的“甲虫”有着丰富的隐喻意义,它暗示“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寄寓人性的苏醒,表现人的生存困境。化身为一只甲虫,隐喻与亲人之间淡漠关系和无效沟通。而《初》里的“秋千”代表着一种抗拒他者的凭借,那“第二把秋千”又从何解释呢?可理解为秋千艺人对“同类”的呼唤,对理解自己的人的互换,这种呼唤更显示了秋千艺人与世界不融通的孤独之悲。
15.ABCDE
16.①史怀哲天性敏感内省、淳厚正直,他从小就民,远离上流社会生活。
②恶劣生存状况下的法属赤道非洲迫切需要医疗服务与前往服务的自愿者。
③史怀哲无意看到的非洲现实情况激发了他自身的仁慈心与敬畏生命之心,坚定了他去非洲服务的决心。(每点2分)
17.①在神学院任教授并在教堂做牧师工作,为他奠定人道主义思想道德的基础。
②利用8年时间苦学拿到医学博士学位,具有过硬的医学技术。
③在朋友和教会中筹措办诊所的物资,在欧洲等地巡回开展管风琴音乐会、四处演讲,募集经费,从而能够使医院持续开办。(每点2分)
18.①史怀哲放弃未来美好的生活,不畏艰难险恶远赴非洲做医疗服务。
②史怀哲克服资金和药物等困难,在行动上以仁心仁术免费为黑人服务。
③史怀哲思想上摒弃种族歧视,以宽广博大的胸怀接纳黑人并敬畏生命。
④史怀哲数十年一直坚守着他的丛林医院,即使面对战争也没有放弃过,赢得了世界的尊敬。(每点2分)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
15.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内容和手法。A“史怀哲在音乐上很有造诣”错,“此后50年,他13次进出非洲,在欧洲等地巡回开展管风琴音乐会、四处演讲,募集经费”是说他能够使医院持续开办而做出的努力;D项,“有他人无法逾越的高峰”错,“30岁前,史怀哲拿了博士学位,出版了《康德的宗教哲学》《巴赫传》等著作”。C项,概括脱离了文本。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16.题干问的是“史怀哲‘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走向’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台材料简要分析”这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首先应注意审题,“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走向”提供了信息的方向性,“哪些”提示了答案的多样性;然后依据这些信息到文中找到答题的区域。答题区域在1.2.6自然段,“他由于同伴没有便坚决不穿。买手套帽子,他总是执拗地选择与其他孩子一样的廉价货,而绝不要那些漂亮的象征上流社会的品牌”“史怀哲无意看到恶劣生存状况下的法属赤道非洲迫切需要医疗服务,并招募前往服务的自愿者。他突然发现了自己要做什么。他为学医四处奔走,获得了旁听资格并允许参加考试”“为他们承担危险工作的勇气而惊叹,为他们不知疲倦连续36小时送选病人而感动,为他们不得不卷入白人的战争而在饥饿、恐惧和病痛中悲惨死去而悲悯”概括出层意即可。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对于筛选概括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审题,先从题干中找到答题的方向,然后在题干的指引下到文中找答题的区域。比如本题,“史怀哲‘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走向’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台材料简要分析”,既然是“哪些方面”,自然应是多角度,而且是“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走向”。解答这类题的步骤一般如下:第一,粗读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第二,以段(句)为单位仔细审读,然后用一句简明的话把段意标示出来。第三,分析段落(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具体做法可找段落中的明显信息,如开头总起句、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过渡句等,它们往往就是段意的提示。另外,还有段落的抒情句或议论句等。第四,无明显的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文(段),找出概括性的语句关键词语,分析合成段意。
17.题干问的是“史怀哲拥有哪些条件使他能够为非洲服务?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这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首先应审清题干“为非洲服务”提供信息的指向,“哪些条件”说明是多角度,然后到文中找到答题的区域,答题区域在1.2.5自然段,“毕业后,母校邀他回校任教,教堂聘他做神职人员”“ 8年艰辛,38岁的他终于拿到了医学博士学位”“支撑诊所的资金都是他在朋友和教会中筹措的”“此后50年,他13次进出非洲,在欧洲等地巡回开展管风琴音乐会、四处演讲,募集经费”,分条概括即可。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通读全文,把握与传主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传主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把握传主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把握传主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把握作者对传主的态度与评价;把握传主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归纳概括传主的主要经历、重要事迹(事件)掌握归纳人物经历(事件)的基本方法:1.时间变化2.地点变化3.职位(工作)变化。4.注意关键句子提示(过渡句)5.注意题目的附加条件(对归纳内容的限制) 筛选归纳传主的主要性格特征(特质、与众不同之处等) 方法归纳:1.从事件(人物的言行)中概括传主的性格。2.注意作者对传主的议论性描述。3.注意文章引用的他人对传主的评价。4.关注文章的过渡句。比如本题,要重点抓住“为非洲服务”,故所找内容应主要体现他为此所做出的准备和努力,由此可以确定答题的区域。
18.题干问的是“史怀哲被誉为‘奔走在非洲丛林的圣者’,这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解答本题先理解“圣者”的含义,即不同于一般人的人,然后再从文中找出史怀哲不同于一般人的地方,最后结合文本、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传主的某些品质,本题第一问就是如此,答题时首先概括出传主的品质,然后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
19.D
20.D
21.C
22.①译文:只是用浓墨洒成大黑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感到非常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②译文:郭生因此感激狐狸,常常置办美味饭菜,供给狐狸吃喝。
【解析】
1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D.“录:记载”解释错误,句子意思是:就抄写了从前被狐狸圈点很多的文章来试狐狸,“录”在此处意思是“抄写”。
故选D。
2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
A.“而”:但、却,表转折;
B.“以”:介词,因为,表原因;
C.“所”:助词,与后面词语构成名词性短语;
D.“于”,前句“向、对”之意,表对象;后句作“在”之意,表处所。
故选D。
21.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C.“郭生便明白了叶公的文章并不出色”说法错误,依据原文“时叶公文章,风雅绝丽,家传而户诵之……悉浪涂之:于是渐不信狐”可知,狐狸涂抹了叶公的文章,但郭生又仿照叶公的题目创作并感到很得意,当狐狸又把它涂得漆黑时郭生渐渐不相信狐狸,因此郭生并不明白叶公的文章不出色,而是不信狐狸。
故选C。
22.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赋分点:
(1)“但”,只是、仅仅;“异”,意动用法,以……为异,感到奇怪;“白”,告诉。
(2)“以是”,因此;“德”,感激、感恩;“恒”,常常;“啖”,给……吃。
参考译文:
郭生是淄博东山人,他从小特别喜欢读书,但山村没有地方可以请教。二十多岁时,他的字画还有很多错误。以前,他家中狐狸作难,衣服、食品、器物,总是丢失,他深深地为狐狸的祸害而苦恼。一天晚上,他阅读自己的诗文,读完后,随手把诗卷放在案头。第二天一看,他惊呆了:自己精心写出的诗文竟被狐狸涂得乌黑,以至于连字行都分辨不清。于是,他只好选择稍稍干净的编辑起来读,只得六七十首。他心里十分愤恨,但又无可奈何。后来,他又收集了新写的二十多篇,准备向名人请教。早上起来,见诗卷被狐狸翻开摊在案几上,墨汁几乎把它全部涂满了,他更加愤恨。
刚好王生因事到东山,他与郭生是好友,登门拜访郭生时,见到被墨汁污染的诗卷,问是怎么回事。郭生详细诉说了他的苦恼,并拿出残剩的诗给王生看。王生仔细地看了看,发现狐狸的涂抹,好像有章法,被它污染的地方好像可以删去。他惊讶地说:“狐狸好像懂诗,它不仅不是你的祸害,而且你应该马上拜它为师。”过了几个月,郭生回头看自己的旧作,忽然感到狐狸涂得很对。于是修改了两篇放在案上,以观察有什么怪异。到天亮时,又被狐狸涂了。过了一年多,狐狸不再涂,只是用浓墨洒洒点点,弄得满卷都是。郭生感到奇怪,拿去告诉王生。王生看了看说:“狐狸真是你的老师啊!这好文章可以入试了。”这一年,郭生果然考上了秀才。他从此感激狐狸,常常买些鸡肉黍米,备给狐狸吃。他买了别人名稿,自己不选择,而是让狐狸选择。因此,他在县、府两级考试中都名列前茅。
当时,叶公的文章,风格典雅,文词华美,家传户诵。郭生有一个抄本,爱惜备至,不料被狐狸倒了约一碗墨汁在上面,污染得几乎没有剩余的字;第二天,郭生又仿照叶公的题目创作,自己感到很得意,没想到,狐狸又把它涂得漆黑。于是郭生渐渐不相信狐狸。但过了不久,叶公因为文章内容不当被囚禁,郭生又不得不佩服狐狸有先见之明。但自己每次惨淡经营地写一篇文章,总是被狐狸涂坏。他还是怀疑狐狸妄为,就抄写了从前被狐狸圈点很多的文章来试狐狸,狐狸又全部涂污。郭生笑着说:“这真是胡闹了!为什么以前肯定而现在否定呢?”于是,他就不再为狐狸安排饮食,并把读过的书锁在箱子里。第二天清晨看箱子分明锁着,打开一看,卷面却涂了手指粗的四道印,第一章涂了五道印,第二章也涂了五道印,后面就没有涂了。此后狐狸没有再来打扰。以后郭生在科举考试中得了一次四等,两次五等,才知道那征兆已寄寓在狐狸的涂划中。
异史氏说:自满必招致损伤,谦虚方可得到益处,这是客观规律。刚有点小名气就自以为是,偏执于叶公的不良恶习,因袭而不改变,不到一败涂地而不停止,骄傲自满真害人就是这样的啊!
23.D
24.D
25.B
26.(1) 梁公于是申斥马成不得无礼,一眨眼之间,书生立即不见了。梁公叹息了很久,才明白他是鬼。(2) 适逢东岳泰山凤楼建成,东岳大帝发下文书到各地府,征集文人写一篇碑记。阎王把他从狱中放出来,让他应召作文,以便赎罪。
【解析】
2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判断的时候,可以先找出断句一致的地方,再利用断句规则分辨断句不一致的地方的正误。
如本题中,句中“扬州督同将军梁公”,是说“扬州督同将军梁公”,是句子的主语。“解组乡居”是说“罢任后在乡间闲居”,可以排除A和B项;
“日携棋酒”是说“每日带着围棋和美酒”,“游林丘间”是说“在郊野游玩”,“会九口登高”是时间状语,可以排除C项。
此句的完整翻译是“扬州督同将军梁公,罢任后在乡间闲居,每日带着围棋和美酒,在郊野游玩。适逢九月九日登高,与朋友对奕。忽然有个人走了过来,在棋局边徘徊,观看两人下棋,不忍离去”。
故选D。
24.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本题D项,文中的“九泉”指人死后的葬处。
故选D。
2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本题B项,“屡战屡败,最后只好跪地求饶”错误,书生跪在梁公面前是乞求梁公叫勾魂使马夫不要用绳索捆他的脖子,而非因为输棋“跪地求饶”。原文为“乞付嘱圉人,勿缚小生颈”。
故选B。
2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本题中,第一句中,“乃”应理解为“于是”;“瞥然”应理解为“一眨眼”;“即地而灭”应理解为“立即不见了”;“咤”应理解为“叹息”;“乃悟”应理解为“才明白”。第二句中,“会”应理解为“适逢”;“下牒(于)诸府”是省略句;“征”应理解为“征集”;“出”是使动用法,应理解为“使……出”,“使(之)应召(以)自赎”是省略句。
【点睛】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扬州督同将军梁公,罢任后在乡间闲居,每日带着围棋和美酒,在郊野游玩。适逢九月九日登高,与朋友对奕。忽然有个人走了过来,在棋局边徘徊,观看两人下棋,不忍离去。只见他样子贫寒俭朴,穿着一身缝满补丁的旧衣裳,然而气度温文尔雅,有文士之风。梁公对他表示敬意,他才坐下,也很谦逊。梁公指着棋盘对他说:“先生一定精于此道,何不跟客人对一局呢?”他推辞了半天,才开始对局。一局下完他输了,神情懊丧,象是仍然不愿停手。又下了一局,又输了,越发羞惭懊恼。请他喝酒,他也不喝,只是拉住客人下棋。从清晨直到太阳偏西,连小便也没有时间。
正在因为一着棋谁该先下谁该后下争执不休的时候,忽然这位书生离开座位,惊恐地站了起来,神色十分凄惨沮丧。不一会儿,在梁公座前跪了下来,头叩出血乞求救他。梁公非常惊讶,将他扶起来说:“不过是游戏嘛,何至于如此?”书生说:“请你嘱咐马夫,不要捆我的脖子。”梁公又很诧异,问:“是哪个马夫?”书生答:“马成。”原来,梁公有个马夫叫马成,常去阴司充任鬼吏,经常是每隔十来天去一次,携带冥府文书作勾魂使。梁公因为书生说得很奇怪,就叫人去探看马成,而马成已僵卧在床两天了。梁公于是申斥马成不得无礼,一眨眼之间,书生立即不见了。梁公叹息了很久,才明白他是鬼。
过了一天,马成苏醒之后,梁公把他喊来盘问。马成说;“这个书生是洞庭湖和襄江一带人士,爱棋成癖,家产荡尽。他父亲很担心,把他关在书房里。他却跳墙出来,偷偷地跑到空地方,找人下棋。父亲知道后臭骂了他一顿,他仍旧不知悔改,父亲抑郁苦闷含恨而死。阎王因为书生品行不端,减了他的寿数,罚他进饿鬼狱,到今天已经七年了。适逢东岳泰山凤楼建成,东岳大帝发下文书到各地府,征集文人写一篇碑记。阎王把他从狱中放出来,让他应召作文,以便赎罪。不料他在路上拖延,大大地误了期限。东岳大帝派当值的功曹向阎王问罪,阎王大怒,派我去搜捕他。前次听从您的命令,所以没敢用绳子捆绑。”梁公问:“他现在怎么样?”马成说:“还是交给了狱吏,永远没有转生的机会了。”梁公感叹说:“不良嗜好误人,竟到了这种地步!”
异史氏说:“看见下棋就忘记自己已经死了;等他死了以后,看见下棋又忘记了自己还有机会转生阳世。这不是说他所嗜好的比生命还重要吗?然而嗜好到这种程度,还没有学得一手高棋,只能让九泉之下多个不愿再转生阳世的棋鬼罢了。实在是可悲得很啊!”
27.(示例)小小的挫折怎么就能打败自己呢 不,应该说是我自己怎么能打败自己呢 面对小小的失利或者打击就失去信心与斗志,那以后的漫长人生我又该如何应对呀 人生道路坎坷不平,没有人能一帆风顺,因而,我决不能轻言放弃。在整个世界里,我可能只是一个人;可在某个人眼里,我可能就是整个世界呀。我真的不只是为自己而活着,我肩上担负着责任与使命;我过去可以不成熟,但我不可以不在磨砺中成长。
【解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微写作的能力。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①为什么要写作,即写作目的;②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③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④语言表达。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
本题要求写“考试失利”后的“内心独白”。为了写的更加真实、生动,考生可以回想自己考试失利后的真实想法,然后分层次表达出来,这样显得层次丰富。比如可以先写内心的痛苦,回顾准备过程的付出;然后表达悔恨,有哪些地方没有好好准备,考试过程太过紧张等;接着写不甘沉沦,要向前看,不能被失败打倒;最后要总结教训,对未来充满信心。无论写什么,表达内容都要积极向上。
【点睛】
微作文,顾名思义,就是微小的作文,字数一般在100到300字以内。从表达方式看,可以把微写作分为六大类:记叙类、描写类、说明类、议论类、应用类、抒情类。本题属于议论性微写作。议论类微写作要求考生能够对某一事物、某种现象、某篇文章等发表评论或加以赏析。此类微写作一般先叙述现象或引用材料,然后明确论点,接着分析材料,用合适的论证方法,或举事例,或引名言,围绕现实和自身论述自己的观点。结尾再总结全文,照应开头或强化中心,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记叙类微写作,不必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面面俱到,一般以事件的某个环节或人物的某个方面为中心,描绘出一个精彩的镜头,或是动人的画面,进而揭示事件的意义,展示人物的个性。说明类微写作的对象可以是日常物品、影视作品,可以是场所、建筑、时令特征,也可以是漫画等。事物说明文的写作关键是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而漫画说明文重在准确、全面。语言要通俗易懂、科学严谨。直抒胸臆的抒情类微写作,可以借鉴颁奖词的写法,采用第二人称,使用直接表白的形式,直接抒发对景物、人物、事物的感情。也可以采用第三人称,借助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生动化。间接抒情的抒情类微写作,往往需要结合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抒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