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14 促织 同步试卷(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 14 促织 同步试卷(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14 15:33: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2019)高一必修下册第六单元 14 促织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填空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猾黠( )②科敛( )③迂讷( )④裨益( )⑤爇香( )
⑥翕辟( )⑦竦立( )⑧兰若( )⑨掭( )⑩不啻( )
抢呼( ) 藁葬( ) 惙然( ) 东曦( ) 觇视( )
审谛( ) 惭怍( ) 猪鬣( ) 屹( ) 咫尺( )
俾入( ) 邑庠( ) 厚赉( ) 蹄躈( ) 蠹贫( )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掺和( ) ②毋宁( ) ③下颚( ) ④颤动( )
⑤闩死( ) ⑥咂摸( ) ⑦啾啾声( )
3.根据拼音写字形。
(1)烦zào_____ zào____热 聒zào_____
(2)乱dēng____ 马dèng____ chéng____澈
(3)雾méng méng_____ méng____胧 柠méng____
(4)门fēi____ 芳fēi____ fěi____谤
二、非选择类
4.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手裁举
“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虫跃去尺有咫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翼日进宰
“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指出下列加点字意思。
(1)①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____②成顾蟋蟀笼虚___③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_____④大行不顾细谨_____⑤三顾臣于草庐之中______
(2)①留待限期,以塞官责____②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_______③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___
(3)①靡计不施,迄无济____②试与他虫斗,虫尽靡_______
(4)①窥父不在,窃发盆______②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______③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④留恋处,兰舟催发_________⑤见其发矢十中八九______⑥野芳发而幽香_____⑦发闾左谪戍渔阳_______
(5)①然睹促织,隐中胸怀______②俨然类画_______③成然之________
(6)①此物故非西产_______②故天子一跬步________
6.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名词作状语
①岁征民间_____②取儿藁葬_____③得佳者笼养之____④早出暮归_____⑤日与子弟角______
(2)意动用法
①成然之 _______ ②成以其小,劣之 _______③益奇之 _______
(3)使动用法
①昂其直 _______ ②倾数家之产 _______③高其直 _______
(4)名词作动词
①细疏其能 _______ ②杖至百 _______ ③仙及鸡犬 _______
④裘马扬扬 _______ ⑤自名“蟹壳青” _______ ⑥儿涕而去 _______
(5)形容词作动词
①而心目耳力俱穷 _______ ②近抚之 _______③薄产累尽 _______
(6)形容词作名词
成述其异 _______
7.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并翻译。
(1)此物故非西产。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字而画。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旬余,杖至百。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田百顷,楼阁万椽。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唇吻翕辟,不知何词。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折藏之,归以示成。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既而得其尸于井。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掭以尖草。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覆之以掌。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问者爇香于鼎,再拜。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小阅读-课内
8.文章开头交代“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有何用意?
9.分析“求神问卜得佳虫”和“成子化虫”这两个情节的作用。
10.“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东曦既驾,僵卧长愁。”这几句话有何深刻含意?
11.文章运用了大量细节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等刻画人物,试举例分析。
12.如何理解小说最后一段话在文中的作用?
13.课文中的格里高尔是一个“虫形而人心”的异类,但在他身上,我们仍然能看到人的一些特征。请找出课文中描写这些特征的语句,并思考作者这样写与本文的主旨是否矛盾。
14.这篇小说的心理描写的重点是什么?主要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15.有人评论说“小说描述了一个真实而荒诞的世界”,试从“真实”与“荒诞”的角度谈谈你的理解。
16.《变形记》中,作者的叙述语调有何独特之处?这样叙述有何妙处?
17.小说名为《变形记》,“变形”有何含义?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阮郎归
秦观
湘天风雨破寒初,深沉庭院虚。丽谯吹罢《小单于》,迢迢清夜徂。
乡梦断,旅魂孤。峥嵘岁又除。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
18.本词上阕中的“湘天风雨破寒初,深沉庭院虚”,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19.《红楼梦》的不少回目中,常把两个不同的情节并置在一起交替着写,如第九十七回,就是将“黛玉焚稿”和“宝钗出闺”两个情节放在一起来写的。请简要分析将“黛玉焚稿”和“宝钗出闺”交替描写的艺术效果。
2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有所思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豨!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
这首诗在心理描写方面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2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红窗迥
柳永
小园东,花共柳。红紫又一齐开了。引将蜂蝶燕和莺,成阵价①、忙忙走②。
花心偏向蜂儿有。莺共燕、吃他拖逗③。蜂儿却入、花里藏身,胡蝶儿、你且退后!
[注]①成阵价:成群成片。②忙忙走:飞来飞去。③拖逗:惹引,勾引。
这首词在语言上很有特点,请具体分析。
五、语言表达
22.根据语境选词填空。
(1)消失·消逝
①据海外媒体报道,阿拉斯加雪蟹已经在新西兰的奥克兰市________。
②在唐山,观看电影《唐山大地震》的人们止不住抽噎。地震带来的伤痛没有________,而是留在了唐山人的心底。
(2)深思熟虑·深谋远虑
①有雄才大略,能________,是成就大业的基础。
②他没抬眼皮,用平稳的显然是经过________的口吻说:“请上级考虑,派我到这个工厂去吧!”
(3)异想天开·想入非非
①他们提出的一些奋斗目标,在当时被认为是________,但是在若干年后,这些目标都将为群众运动所实现。
②当天的烦恼已经够受的了,不要再________。
23.判断正误。
(1)他的讲演深入浅出、居高临下地阐述了青年的前途与国家的现代化事业之间的关系,反响十分强烈( )
(2)百姓怨声载道,医生小心翼翼,医患矛盾中到底谁是弱势群体?( )
(3)只有抓住事物的本质,才能随心所欲地解决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 )
(4)地铁站口的工作人员待人和蔼亲切,不论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他们都能等闲视之。( )
(5)他善于在日常生活中捕风捉影,收集素材,然后融入自己的作品中。( )
24.根据语境,在横线处补写上老者说的话,要求语言表达鲜明、得体。
在一辆公交车上,一名乘客在喝完可乐之后,顺手把空瓶子扔在了地上,旁边的乘客纷纷摇起了头。这时候,一位女售票员走了过来,义正辞严地说:“你这个人怎么这么没有公德心啊,把空瓶扔在车厢内。”顺手把瓶子拣了起来,众人给予了肯定的眼神。可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售票员顺手打开车窗,把瓶子扔到了窗外。这时候,一个老者开口了:“ 。”听完老者说的话,售票员脸红得低下了头,显然她已经明白了自己的错误。
六、小阅读-课外
25.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恽太太提着半篮青菜,露着自己瘦弱的身影走出菜场。在菜场西头排列着一堆堆水果摊子。鲜艳清香的水果摊后坐着落牙的老太婆,用麻绳慢吞吞地纳着枇杷叶形的鞋底;或是穿着新蓝布裤褂的壮丁,口里衔支香烟,眯细了眼睛斜视行人,忖度那些衣服褴褛的再也不敢走近他的水果摊。恽太太望着那些骄傲的水果出了一回神,然后怯生生地走到一个小女孩的水果摊前。
“几文一斤?”她拾起一个娇嫩圆的黄果在手中试着分量。
“八十块。”那小女孩子眼也不抬。
“买一个呢?”
“四十。”
恽太太轻轻地把黄果放还原处,红着脸默默走开。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现了恽太太什么样的心理状态?请简要分析。
2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地感到寂苦。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虽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这一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北平怎样的特点?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 ①xiá ②liǎn ③nè ④bì ⑤ruò ⑥xī ⑦sǒng ⑧rě ⑨tiàn ⑩chì qiāng gǎo chuò xī chān dì zuò liè hé zhǐ bǐ xiáng lài qiào dù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正确辨析字音的能力。字音的辨析主要是辨识并确认汉字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正确读法。特别是常见的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注意积累和练习。此题注意“厚赉(lài)”,赉,本意是赐予,引申为赠送。
【点睛】
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组三类。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
2. ①chān huo ②wú ③è ④chàn ⑤shuān ⑥zā ⑦jiu
【解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中常见汉字的读音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字音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对多音字的辨析,要结合词义、词性进行。此题注意“闩(shuān)死”,闩,门关上后,插在门内使门推不开的木棍或铁棍。
【点睛】
此类题目多考查生僻字、多音字和形似字。多音字有时会因为作动词和作名词的不同,读音也不同。形似字按照意义的不同,读音也不一祥。在分析思考时,要注意声调、韵母是否正确。
3. 躁 燥 噪 蹬 镫 澄 蒙蒙 朦 檬 扉 菲 诽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汉字字形的能力。这类题目,音同、音近和形近易混淆字是考查的重点。这就需要要注意平时多积累,还要掌握做题的技巧,排除法是较好的方法。此题注意“躁”“燥”“噪”,一组形近字,可以根据偏旁区分。
【点睛】
错别字,顾名思义是指错字和别字。别字在古代也称作“白字”。错别字的出现,原因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主观原因是自己不重视,认字不细心,不会写也不查字典,粗枝大叶,草率从事。这类题只能多写多记。注意一些形近字和生僻字。
4. 裁 才 刚 有 又 加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翼 翌 次于当日的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通假字的理解能力。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解答此类题,一定要结合好词语所在的语境进行判断。注意“有”通“又”,文言文中比较常见。
【点睛】
识别古籍中的通假字,是提高古书阅读能力必须逾越的一关。因此,各类古代汉语教材都列有古音通假一项,并列有一定数量的通假字以帮助读者掌握。而同学们在现阶段要做的,就是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多归纳,多识记。
5. 看,视 回头看 但 顾虑,考虑 探望,拜访 责任 责令 责罚 无 倒下,引申为“败退” 打开 头发 兴起,起用 出发,启行 发射 开放 征发 然而 形容词词尾 认为……是对的 本来 所以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能力。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具有两个或多个意义。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之间一般都有密切的联系。其中最初的叫本义,常用的叫基本义,从本义或基本义推演引申来的叫引申义,通过用本义或引申义比喻另一事物而固定下来的叫比喻义。可以根据一个句子中词语意思带入另一个句子,判断意思是否一样。一词多义注意组词组不出来的义项,比如“发”,“窃发盆”中意思是“打开”。
【点睛】
我们要把字放到句子中加以理解而不能孤立地理解,当然平时要识记重要实词的比较重要的几种意义。做题时我们会遇到我们没见过的实词,要学会结合上下文语境来揣测字的含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义项,在另一个句子里又是一个义项。一般说来,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应该由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6. 每年 用草席裹着 用笼子装 在早上;在晚上 每天 认为……是对的 认为……劣 认为……奇特 使……高 使……倾尽 使……高 分条陈述 打板子 成仙 穿着皮衣/骑着马 取名 流泪,哭泣 用尽 走近 耗尽 奇异之处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的现象。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辨别词语的词性,然后再看其在后面词语的词性,最后辨别该位置需要一个什么词性的词语,由此确定其活用类型。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主要有: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做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2.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3.形容词用做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4.数词的使动用法。辨别词类活用最好的方法是进行成分分析,就是把句子的成分先画出来,然后看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注意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比如“成然之”,然,意动用法,认为……是对的。
【点睛】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
7. 判断句,“非”表判断。 这东西本来不是陕西出产的。 判断句,“非”表判断。 不是字,而是一幅画。 被动句,“为”表被动。 于是就被奸诈的小吏报到县里,叫他担任里正的差事。 被动句,无标志。 十几天中,成名被打了上百板子。 定语后置句,应为“村中好事者少年驯养一虫”。 村里一个好管闲事的少年驯养了一只蟋蟀。 定语后置句,应为“百顷田,万椽楼阁”。 百顷良田,万间楼阁。 宾语前置句,应为“不知词何”。 嘴唇开合,不知在说些什么。 省略句,应为“归以(之)示成”。 就把纸折叠好收藏起来,回家后把它交给成名看。 状语后置句,应为“既而于井得其尸”。 不久在井里找到了儿子的尸体。 状语后置句,应为“以尖草掭”。 用细草轻轻拨动。 状语后置句,应为“以掌覆之”。 用手掌罩住它。 状语后置句,应为“问者于鼎爇香”。 求问的人在香炉里点燃香,拜两次。 状语后置句,应为“如前人焚拜”。 成名的妻子把钱贡献在香案上,像前边的人那样焚香、跪拜。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句子和句式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句式中注意省略句,容易忽略,比如“折藏之,归以示成”,应该是“折藏之,归以(之)示成”,就把纸折叠好收藏起来,回家后把它交给成名看。
【点睛】
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8.这两句话虽然简短,却交代了整个故事的起因:因皇帝荒淫无道,下面的官吏趁机搜刮百姓像成名这样的百姓只能倾家荡产。文章开头既简要交代了故事背景,表明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又为全文做了铺垫。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重要段落作用的能力。
通读文章,理解文意,从内容和结构分析作用。
(1)内容角度。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奠定感情基调),与全文主旨有怎样的联系。
(2)结构角度。这是重点。既要考虑句子在段落中的位置,更要考虑句子所在段落在全文中的位置。
第一部分是故事的起因。文章开头交代“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祸患起于宫廷,为满足宫中斗蟋蟀之乐而“岁征民间”,一头促织会带来“辄倾数家之产”的后果。围绕着征集促织,充分地表现了官府的贪鄙,“游侠儿”的居奇,里胥的刁猾。故事背景的简要交代为全文作了铺垫。
9.这两个情节都是虚幻的,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发生的。作者写这两个情节的作用是:①表现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压迫和剥削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②使故事更加波澜起伏,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增强了艺术效果。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小说的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对上下文情节的作用;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包括揭示的人物心理);对表现主题的作用;给读者的感受,即站在读者的位置上考虑情节的作用。“求神问卜”是在无望中寻求生路。“能以神卜”的女巫竟有“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的灵验,引出成妻问卜,由此推动情节的发展。问卜得图为再度捕捉促织提供了线索。成名得画,按图苦搜,终获佳品,“留待期限,以塞官责”,解脱苦难有了希望,至此第一层波澜趋向平息。故事的高潮,成名得虫、失虫和再得异虫(成子化虫)。“失虫”是又一新的波澜。获虫的喜悦和对虫的珍爱,为成子的误毙促织作了衬笔。“儿惧”,母亲的惊恐,说明事关身家性命,而“死期至矣”一语,暗扣后文的“得其尸于井”。小说接着细写小促织斗胜强敌“蟹壳青”与鸡口脱险,显示了小促织的超凡本事,故事达到了高潮。小说以夸张手法与细节描写来显示促织的才能。写促织的善斗,采用了衬托与对比的手法。“蟹壳青”的斗无不胜、“庞然修伟”,与成名的促织“伏不动,蠢若木鸡”形成对比,给人造成一种小虫怯懦无能的印象,加强了紧张气氛。然后情况一变,小虫“暴怒,直奔”,“腾击”“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这一系列动作展示了小促织的勇敢善斗,少年从“笑”到“骇”的表现又从侧面作了渲染。然而在这时,又掀起波澜:鸡的出现和“径进以啄”,形成极其危急的情势,而小虫以其机敏出人意料地将鸡制伏,进一步以夸张笔法显示了促织的神奇本领。
【点睛】
小说情节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情节和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就是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上的具体作用。二.情节与情节之间的关系。一般情节在开头,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或者埋下伏笔;在中间,承上启下;情在结尾处,上照应前文。三.情节与小说环境之间的关系,突出了人物活动的环境。四.情节与小说主题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是点题、突出主题或者揭示主旨。
10.成名一夜未眠,愁的不是儿子的生与死,而是去哪儿捉蟋蟀,眼看限期将至,交不了差唯有死路一条,真是一筹莫展,愁肠百结。儿子的生命竟然不如一只小小的蟋蟀,作者写来真是满含悲愤。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有几种方法: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指出手法,分析句子;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东曦既驾,僵卧长愁。”意思,从晚上到天明,连眼睛也没合一下。东方的太阳已经升起来了,他还直挺挺地躺在床上发愁。成名夫妇的感情变化:由惊怖(“如被冰雪”)到“怒索儿”,得尸于井又“化怒为悲,抢呼欲绝”,然后又转入深深的忧虑(“相对默然,不复聊赖”)。这惊、怒、悲、忧的一系列感情变化,更增强了悲剧气氛。待发现爱子“气息然”,又陷入更深的焦虑。“忽闻门外虫鸣”是情节的又一转折,出人意外,追寻之下得小蟋蟀。儿子生死不如一只蟋蟀,人间悲剧。
【点睛】
理解句子含义,要求考生能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即是理解体会词语、句子的含义;根据上下文,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11.①成名捕捉蟋蟀时的动作描写:从“侧听徐行”到“蹑迹披求”,以及见到蟋蟀后的“扑”“掭”“灌”等动作,十分逼真而又层次井然。②失去蟋蟀时的心理描写:当得知蟋蟀被儿子扑死时,顿时陷入绝望之中,“如被冰雪。怒索儿”;发现儿子投井自杀后,“化怒为悲”,由“抢呼欲绝”的悲痛,转为“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的无限悲愁;发现儿子气息惙然,成名只是“心稍慰”,而“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这些心理描写将成名的一系列情感变化描摹得活灵活现。③再如写成名与“少年好事者”斗蟋蟀时,少年的“三笑”。“少年好事者”三次笑的动作各不相同:第一次,“掩口胡卢而笑”是看不起成名的促织,但又顾及成名的面子,不便大笑;第二次,“大笑”是放心大胆的笑,是对成名的促织的彻底否定;第三次,“又笑”是大笑的余波。这就使“少年好事者”的形象跃然纸上,又衬托出成名迂讷朴实的性格特征。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常见的刻画人物的手法,主要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白描和工笔等。本文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神态描写。关于对成名的神态描写,前面已经提及,不再累述。让我们来看看对“游侠儿”的描绘吧。第七段中,少年共有三笑:第一次是他看见成名的促织“短小,黑赤色”,“形若土狗”,不由地“掩口胡卢而笑”,这一笑很形象地刻画出少年一副轻狂傲少的神态;第二次是他看见成名的促织“蠢若木鸡”,禁不住“又大笑”;第三次是他用猪鬣来挑逗促织,但“仍不动”,于是“又笑”, 得意至极。通过这“三笑”的描写,一个终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游侠儿形象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而最终“少年大骇”,既衬托出促织的奇异,更进一步表现了人物的无知可笑的一面。另外还有细节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等刻画人物等等。
【点睛】
对小说塑造形象手法类的题目,一般组织答案的步骤:第一步,指明小说运用了哪一种描写手法。第二步,结合具体情节分析这种描写手法在文句中是如何体现的。第三步,明确有何效果或作用。要点明此手法突出了人物的什么形象特点。
12.这段话是作者对故事的评论,主要有三层意思:第一,从官贪吏虐追溯到天子宫廷,指出“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寄讽谏之旨;第二,就成名的一贫一富说明是“天将以酬长厚者”,反映了“善恶有报”的宿命思想;第三,针对抚臣、令尹蒙受促织“恩荫”,证实“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说法。这段话表明封建官僚的升迁发迹是建立在百姓的苦难之上的,抒发了作者的愤懑不平之感。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重要段落作用的能力。分析语段的作用,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还要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第9段是作者的评语。“异史氏曰”的一段文字是蒲松龄对故事所作的评论,这也是笔记小说常用的一种形式,通过评语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另外《聊斋志异》全书十二卷,四百八十八篇,通过花妖鬼怪故事,人神鬼相杂、幽明相间的艺术画面,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罪恶,讽刺科举制的腐朽和弊端,歌颂男女青年的纯真爱情,批判了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作品继承和发扬了六朝志怪小说和唐传奇小说的艺术传统,既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又给人以现实主义的真实感。构思奇特,幻异曲折,跌宕多变,刻画细腻,文笔洗练。其思想和艺术成就,标志着中国文言短篇小说创作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高地位。
【点睛】
通读文章,理解文意,从内容和结构分析作用。(1)内容角度。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奠定感情基调),与全文主旨有怎样的联系。(2)结构角度。这是重点。既要考虑句子在段落中的位置,更要考虑句子所在段落在全文中的位置。
13.第五段:假如我不考虑我父母的态度,我早就辞职了,那样我就会走到我的老板面前,把我的所有想法都一股脑儿倒出来,他不从高高的桌子上掉下来才怪!这也算得上是他的奇特方式,坐在桌子上居高临下地跟职员们说话,而由于他的耳朵又背,大家必须走近他才行。眼下希望还没有完全放弃,等我攒够了钱,还清父母欠他的债——大概还得五六年吧——我一定办理这件事。那时就会一帆风顺。不过,现在我得起床了,要赶五点的火车呢。第六段:下一趟火车七点钟开,要赶这趟车,他得不顾一切地赶紧才是……说他请病假如何?但这会使他十分犯难……这些语句表明格里高尔是“虫形而人心”的异类。他的人格形象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挣钱养家,显示了他的忠厚、善良:对父母来说,他是一个孝子;对公司来说,他是一个富有责任感的好职员。另一方面是争取自由,努力还清债务,追求时来运转、自由独立。卡夫卡使用了一种“陌生化手段”的艺术手法,启迪人们从虚幻的角度去洞察某种真实的存在,进而使人们认真地审视自己的生存状况。“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作者这样写,是要把读者从“当局者”推到“旁观者”的位置,因此他借助于动物题材来达到这一目的。动物是非社会化的,它们无所谓伦理、道德、宗教、法律。卡夫卡在表现人类社会的“异化”时,力图通过追溯人类久远的社会规范,提醒人们寻回在文明发展过程中所丢失的东西,用譬喻的艺术手法来传达深奧的思想。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含义、和主题是否矛盾的能力。
作者这样写与本文的主旨不矛盾,比如第五段,“假如我不考虑我父母的态度……等我攒够了钱,还清父母欠他的债”,格里高尔在家庭生活和工作中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不是从一个有独立意志的个体的人出发的,而是以供养家人、还清债务为目的的。在生活与工作中,格里高尔“个体的我”处在被遮蔽状态,他往往只是“公共的我”的饰演者。渐渐地,他就意识不到自我的存在了,他想到的只有工作,他身上人的个体性被社会性不断地侵蚀、压抑,直到变形。这变形最终完成了由“公共的我”向“非我”的他者的最终转变。
所以,对变形后的格里高尔来说,有关于个体的一切都成了相对的无关紧要的了,只有工作才是重要的。为此,格里高尔对于自己的变形,他也几乎是从家人或社会的角度来认识的,家人对此有多冷漠,他几乎也持有同样的冷漠,只有在这个变了形的躯体受到伤害或屈辱时,他才稍微地意识到“个体的我”的存在。
通过变形,“格里高尔渴望的反抗的目的部分达到了。变形后他不用再去干那些讨厌的差事,也不用再煞费苦心;在对自由的渴求与对父母承担的责任之间进行选择。变甲虫的结果使格里高尔既有可能获得自由,又‘不负罪责’,仅仅成为一个无妄之灾的受害者”。
社会性与个体性是一个独立的、完全的人所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变形记》中的老板、秘书与家人们只看到了自己的利益,忽视了一个社会的人所应有的对他者的温存与理解;而格里高尔又过于看重人的社会性,忽视了一个人最根本的存在前提——自我意识。《变形记》在对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进行鞭辟入里的挞伐之时,也通过格里高尔的变形以及最后的死亡,揭示了一个忽视了个体性存在的人不可避免的毁灭命运。
14.(1)小说用许多笔墨描写了变形后格里高尔悲哀凄苦的内心世界。(2)格里高尔虽然变成了甲虫,但他始终保持着人的心理状态,他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时的惊慌、忧郁,他考虑家庭经济状况时的焦虑、自责,他被亲人厌弃后的绝望、痛苦,无不展示了一个善良、忠厚、富有责任感的小人物渴望被他人理解和接受的心理。只是这样的愿望终于被彻底的绝望代替,弥漫在人物心中的是无边的孤独、冷漠与悲凉。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小说人物心理、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格里高尔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他惊慌、忧郁。他回忆过去的生活,怨恨自己的“累人的差使”,为还清父债而苦干、他清醒地想到起床,赶车上班去。父亲发现他变成大甲虫,露出一副恶狠狠的样子,赶他回卧室。他谦恭地恳求,尽快回屋,免得父亲生气。他忍辱负重,还不忘顺从父亲。为家庭经济状况焦虑,自我责备。格里高尔失业在家,过着甲虫生活,只能爬来爬去、但是,他为家庭经济状况焦虑还想着给妹妹实现“美梦”。他想着,父亲老了,母亲生病,妹妹还只有17岁。他一听到家人出去做工挣钱,就“羞赧和伤心得浑身燥热”。他“受到了自责和忧愁的压抑”,“最后在绝望中,他觉得整个房间已经开始绕着他旋转起来,便掉下来摔在那张大桌子的中央”。受重伤后,被亲人厌弃而绝望,心态走向平和。面对变形,面对亲人厌弃面对死亡,格里高尔惊慌、痛苦、绝望,最终平静地死去。从这一点看,他还是一个清醒、坚强的格里高尔的人格形象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挣钱养家,显示他忠厚、善良而富有责任感的个性。一是争取自由,还清父债而追求时来运转,自由独立,最终在无条与平和中追求另外一种超脱—一死亡。
【点睛】
心理活动的理解能力,做题要注意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①结合人物活动的具体情境,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或情感变化。②联系上下文,结合情节发展揣摩人物的心理情感变化。③抓关键词,结合外部表情体会人物内心变化。
15.(1)“真实”是因为作者运用客观冷静的写实手法,描写了主人公变形前具体的生活细节和变形后逼真的心理状态,使人感到他所处的始终是一个真实的人的世界。(2)“荒诞”是因为故事的整体框架是以象征手法构建起来的,这个故事框架——人变成甲虫的逻辑结构——本身是非真实的,它只是用来寄寓人在哲理意义上的生存状态,而不是对外部生活的真实模仿。作者不是让人们去接受人变成甲虫这一荒诞的设定,而是去体察和领悟其超现实的精神状态和深层心理——情感,去寻求荒诞中的本质。因此,人变成甲虫是人类的精神世界被扭曲、异化的象征,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状态以及由隔膜所造成的孤独、绝望的情感的折射。为什么这样荒诞的情节在读者的体验、联想中显得真实可信呢?这是因为作者在荒诞的情节中运用了细节真实和心理真实的手法。写甲虫的行动,是符合甲虫的习性的;写甲虫的思想感情,是符合格里高尔这个人的思维逻辑的;写亲人的变化,也是符合社会生活的。这种荒诞的艺术构思和写实的叙述手法的结合,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使作品荒诞得令人震惊和信服。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个性化阅读和创意解读的能力。此类题目虽然有一定的开放性,但答案必须以文本为依据,即不论从何角度探究,归根结底是基于对文本的准确理解,从文本中提炼观点。思路是:首先明确提出观点,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分层思考,分条作答。《变形记》情节荒诞、离奇突兀,同样包含了深层寓意和许多哲理,主要表现为异化主题,真实的向读者展示资本主义社会里人的异化图景。格里高尔变形前的生活是很艰辛的,长年累月在外推销产品,常受老板申斥,又怕被解聘,同事说长道短,在这样的环境中是活得很累的。并且,残酷的现实将他这种受压抑受欺侮的最起码的生存资格也剥夺了,将他异化成了一只不能自食其力,喜欢吃“一半腐烂的蔬菜”和“剩下的肉骨头”,“变稠的白酱油”等食物的大甲虫。尽管他曾经“竭尽全力”攒钱,让全家人过着“甜蜜温暖”的日子,但变形后最终还是被亲人唾弃,成了一具“又干又瘪”的尸体。格里高尔的人性被扭曲、人格被分裂,完全感觉不到自我的存在,在世界上多生存一天就多忍受一天的痛苦,他至临死前也摆脱不了一股无法抵御的异化力量的笼罩。在资本主义社会这样的现实生活中,人自然异化成了“非人”,成了身不由己的物(如甲虫等物),人成了物的“奴隶” 。小说鲜明明地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现代人的共同命运,即无法摆脱蒙受异化之苦的丧失自我的悲哀与寻找“自我”的徒劳挣扎。主人公异化的过程,异化的特点,又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具有的独特的普遍现象,这是《变形记》包含的深层寓意。
【点睛】
个性化阅读文本、提出自己见解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
16.(1)在作品中,卡夫卡的叙述语调平静得近乎冷漠。(2)人变成甲虫,本来是一个凄惨而又令人触目惊心的故事。但作者以不动声色、不动感情、不加议论的平静笔调叙述,给人以一种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感受,这不禁更加令人警醒:当可怕变得平庸时,平庸就成为更加可怕的事实。由此激发读者去思索人的生存现状以及改变生存现状的问题。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叙述故事语调、作用的能力。通读文本,理解内容,主题思想,然后结合具体叙述分析叙述语调和作用。《变形记》是寓言小说,因为它不求社会生活画面的丰富多彩,但求深刻的哲理和寓意包蕴其中。人的变形,本身就有寓言性质,它使人的异化这深奥的生活哲理,从简单而又明白易懂的故事中体现了出来,揭示出西方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和冷酷,人的处境的可怜、可悲与可怖。平淡叙述:没有谁能象卡夫卡那样,用如此平淡安详的笔调,来表述变形这种不可思议、荒诞无稽的事情了。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变成了甲虫,这不是梦,该没有比这更骇人听闻的事了吧,可是,整个故事更令人恐怖之处还在于,主人公并不认为所发生的事是“不可能的”,格里高尔并没有感到丝毫的惊讶,他觉得他的世界没有变,房间还是原来的房间,衣料样品仍在桌上摆着,墙上挂的也仍是他自己从画报上剪下来的画,一切都是那么自然,与此相适应的是,他压根就没有考虑自己变形了有什么不妥,却在想方设法让自己适应这种令人痛苦的境遇,他唯一担忧的是他的上司会不会为他的缺勤而发脾气,他努力地想办法以便能起床、穿衣、赶早车,可这一切在他变成甲虫后显得是那样的荒诞不稽和滑稽可笑,卡夫卡在此不厌其烦地用了大量的笔墨详而又细地叙述了他笨重的身躯如何不听使唤。引发思考人的“非人的”思想变形。当人的“个体性”与自我心灵被忽视时,就不可避免与人产生”公共性“矛盾而导致命运毁灭。
【点睛】
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集,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看去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有不同的意义。不同的叙述视角决定了作品不同的构成方式,同时也决定了接受者不同的感受方式。
17.(1)小说的主人公格里高尔在生理上的变形。(2)当时社会的人们在心理上的变形。(3)卡夫卡在这篇小说中运用的变形的艺术手法。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
答题时,应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及主旨的基础上,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分析作答。答题时,可联系标题常用的双关、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从小说的文章主旨、思想情感、作者的观点立场等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小说主人公格里高尔生理上的变形。格里高尔虽然变形为甲虫,但他的内心依然保留着美好的人性,仍然记挂着工作,仍然为父母和妹妹操心,仍然为家庭着急、分忧,他的情感中充满了对亲人的关心、体贴之情。因此, 从这一点上可以说格里高尔是虫形人心。当时社会人们心理上的变形。格里高尔形变而心未变,他的家人形未变却变了心。开始时,家人对格里高尔还有所牵挂,但后来变得十分冷漠,甚至要设法摆脱他,把他扫地出门。连身边最亲的人尚且如此,亲情变成仇情等等。
18.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满天风雨冲破了南方的严寒,似乎呼唤着春天的到来,环顾所居的庭院,深沉而又空虚,人世间除旧岁、迎新年的节日气象一点儿也看不到。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寂静幽深的画面,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氛围。
19.①这一回目中大量运用细节描写,将黛玉的病症、语言、动作等描写得细腻、生动、传神。这些描写贯穿着黛玉的彻底绝望和满腔悲愤,读来真切感人,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②作者独具匠心地为黛玉设计了“焚稿”的情节,从而恰如其分地表现了黛玉此时此刻的心境,使其思想性格得到升华。③这一回目中作者运用了反复的交叉和对比的手法写“黛玉焚稿”和“宝钗出闺”。一面是凄凉冷落,一面是合奏笙箫;一面是悲,一面是喜;一面是死,一面是生。大悲对大喜,更烘托出“黛玉焚稿”这一情节的悲剧气氛之浓郁,更能感染读者,使读者产生共鸣。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炼句的基本能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译文:湘南的天气多风多雨,风雨正在送走寒气。深深的庭院寂寥空虚。在彩绘小楼上吹奏着“小单于”的乐曲,漫漫的清冷的长夜,在寂寥中悄悄地退去。思乡的梦断断续续在公馆中感到特别孤独,那种清凉寂寞的情怀实在无法描述;何况这正是人们欢乐团聚的除夕。衡阳还可以有鸿雁传书捎信。这郴阳比衡阳还远,连鸿雁也只影皆无。这首词系秦观贬谪郴州时岁暮天寒的感慨之作,抒发的是思乡之情。上阕写寒夜梦醒,只感觉庭院深深,听到城楼门头传来阵阵边地乐曲,漫长的清夜又过去了。反映了羁居贬所的凄凉困境。下阕就梦断写异乡飘泊的孤独幽怨。除夕时节还没有见亲人来信,正是引发梦中相思及梦断悲苦的原因。“湘天风雨破寒初,深沉庭院虚”写出一个寂静幽深的环境。“破寒之初”明了时间,“庭院”点明了地点,既写了湖南南部辽阔的天空,也写了蜗居一室狭小的贬所,从而奠定出诗人的感情基调,写出内心的惆怅。
19.本题考查把握作家作品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解答需要学生在熟悉并掌握相关名著内容及情节的前提下,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学生平时学习中应该多读名家名著,一方面扩展知识面,提高文学修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答题目。《红楼梦》第九十七回,将”黛玉焚稿”和“宝钗出闺”放在一起来写,所产生的芝木效果主要从表现人物黛玉的思想性格和手法效果来分析。这一回目主要通过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来表现黛玉的心境,使其思想性格又一次得升华,烘托浓郁的的悲剧气氛。
【点睛】
名著这类题目的解答需要学生在熟悉并掌握相关名著内容及情节的前提下,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学生平时学习中应该多读名家名著,一方面扩展知识面,提高文学修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答题目。
20.通过典型的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从女子对礼物的精心装饰,摧毁礼物时的连贯动作,以及周围景物的烘托这三个方面,将女子热恋、失恋、眷恋的心理状态刻画得生动传神。此外,“鸡鸣狗吠”及末尾二句,从侧面刻画出女子细微的心理变化。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掌握诗歌的表达方式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译文: 我所思念的人,就在大海的南边。 我拿什么赠给你呢?这是一支玳瑁簪,上面装饰有珍珠和玉环。听说他有二心,心里伤悲,拆碎它。捣毁它,烧掉它!烧掉它,风把灰尘扬起!从今往后,不再思念你,我同你断绝相思! 当初与你约会时,不免引起鸡鸣狗吠。兄嫂也可能了知道此事,哎……听到屋外秋风声里鸟儿飞鸣,情绪更乱,一会儿天亮了,我就会知道该怎么做的。这是汉代《铙歌十八曲》之一。(《汉铙歌句解》)本篇就是用第一人称,表现一位女子在遭到爱情波折前后的复杂情绪的。通过典型的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她所思念的情郎,远在大海的南边。相去万里,用什么信物赠与情郎,方能坚其心而表己意呢?她经过一番精心考究,终于选择了“双珠玳瑁簪”。“闻君有他心”以下六句,写当她听说情郎已倾心他人,内心十分震惊。骤然间,爱的柔情化作了恨的力量,悲痛的心窝燃起了愤怒的烈火。她将那凝聚着一腔痴情的精美信物,愤然地始而折断(拉杂),再而砸碎 (摧)三而烧毁,摧毁烧掉仍不能泄其愤,消其怒,复又迎风扬掉其灰烬。“拉、摧、烧、扬”,一连串动作,如快刀斩乱麻,干脆利落,充分的表达了她内心的激愤。女子在悲叹中但闻秋风阵阵凄紧,野雉求偶不得的悲鸣不时传来,使她更加感物共鸣,相思弥甚,犹豫不决。然而她又自信:只待须臾东方皓白,定会知道该如何解决这一难题的。
【点睛】
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像 (又叫虚实结合); (3)对比; (4)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21.这首词在语言上最大的特点是运用口语和俗语,表现了浓郁的生活情趣,如“红紫又一齐开了”“成阵价、忙忙走”“吃他拖逗”“胡蝶儿、你且退后”。
【解析】
【详解】
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红窗迥·小园东》是北宋词人柳永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写春景。上阕起笔点出地点,紧接两句写树木花卉,展示一片浓郁春意。“引将”三句借蜂、蝶、燕、莺,渲染春景之绚丽。下阕开头具体写蝶戏花。“花心”两句赋生物以人的情态,生动有趣,“拖逗”两句,活画出莺、燕为花吸引却又无可奈何的神态。“蜂儿”两句写蜜蜂采蜜,“藏身”二字,活灵活现。最后两句以蜜蜂口吻写,更有妙趣。上阕从蜂蝶莺燕绕花飞舞落笔,热闹生动、充满情趣;用口语、俗语入词,在以雅为主的词坛上别具一格,表现出另一种美学趣味。
【点睛】
诗歌语言特色,清新,表现为语言新颖,不落俗套。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就是如此。平淡,也称质朴。表现为使用白描,不加修饰,真切深刻而又平易近人,直接而明朗。绚丽,主要指富丽的辞藻,绚烂的文采、奇幻情思。含蓄,指意在言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简洁,指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22. 消失 消逝 深谋远虑 深思熟虑 异想天开 想入非非
【解析】
【详解】
本题主要让我们辨析近义词语的区别,做这道题目首先要辨析词语的异同,辨析这几个词语可从的意义方面辨析,包括词义的范围,修饰限制的词语方面进行辨析;其次从运用上辨析,包括习惯搭配、词性和句法功能、适用的对象等。
第一组,消失:指事物渐渐减少以至没有;事物不复存在。消逝:慢慢逝去,不再存在;消失。“消失”(事物)逐渐减少以至没有。“消逝”指声音、时间等。
第二组,深谋远虑:指计划得很周密,考虑得很长远。褒义词。深思熟虑:反复深入细致地考虑。
第三组,异想天开:比喻荒唐离奇,想象着暂时无法实现的事,还比喻超强的想象力,想入非非:指思想进入虚幻境界,完全脱离实际,又指胡思乱想。
【点睛】
理解词语时,要特别注意联系语境理解;另外还要具备一定的辨析词语的能力,主要从词语的感彩、语体色彩、语意等几个方面考虑。
23. × × × × ×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成语主要有语意内涵不明、褒贬误用、对象错配、似是而非四种误用方式,成语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灵,所以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1)居高临下:形容占据的地势非常有利。句子是指演讲者思想的高度,不是“占据的地势非常有利”,使用对象有误。
(2)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言行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大意。“小心翼翼”指侧重指丝毫不敢疏忽。此语境中强调医患矛盾让医生心里面害怕。
(3)随心所欲:指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不合“解决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语境。
(4)等闲视之:把这件事看成平常的事,不予重视。不合“不论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他们都能”语境。
(5)捕风捉影:想抓住风和影子,比喻说话或做事用似是而非的迹象做根据。不合“收集素材”语境。
【点睛】
了解成语,不仅要知道其含义,还要了解其用法和情感色彩,要根据语境从这三个方面判断正误.可使用排除法,先总观各项,把明显有错的先排除,缩小判断的范围,减轻判断的难度。
24.年轻人,公德心并不只是体现在你这小小的公交车里,而更应该体现在整个社会啊。在批评别人的同时,首先做好自己吧。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根据后文“显然她已经明白了自己的错误”,可见,老者的话肯定指出了售票员的错误。她的错误在于认为公德心只体现在自己工作的公交车里,而没有意识到更体现在整个社会。
考点:语言表达鲜明、得体、连贯。
点评:语言衔接连贯: 这种题型,要求联系上下文的语意,话题保持统一,切合语境。解答这类题,应注意 ⒈保持上下文话题一致;⒉语句间的自然顺畅;⒊句子前后照应;⒋表达合乎事理,切合语境。
25.①望着水果“出了一回神”,最终还是“走到一个小女孩的水果摊前”,表明恽太太渴望能买到黄果。②在恽太太眼中,“老太婆”和“壮丁”冷漠倨傲的表现使水果也有了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骄傲,反映了经济拮据的恽太太欲问而又不敢上前的敏感、胆怯、犹豫的心理状态。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人物心理的能力。心理描写就是就是把人物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通过文字描绘出来。通常心理描写的方法有三种:一种是让人物自己倾吐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一种是由作者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客观的分析描述;三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展现人物的心理。本题,根据文本“恽太太提着半篮青菜,露着自己瘦弱的身影走出菜场,在菜场西头排列着一堆堆水果摊子。 鲜艳清香的水果摊后坐着落牙的老太婆,用麻绳慢吞吞地纳着枇杷形的鞋底;或是穿着新蓝布裤褂的壮丁,口里衔支香烟,眯细了眼睛斜视行人,忖度那些衣服褴褛的再也不敢走近他的水果摊”可以看出卖水果摊主冷漠倨傲;语句“恽太太望着那些骄傲的水果出了一回神”可以看出恽太太渴望买到水果满足孩子的要求,但是又害怕水果贵;根据语句“然后怯生生地走到一个小女孩的水果摊前”可以看出恽太太最终还是走到水果摊前;反映了恽太太想买水果但是又不敢问的胆怯、犹豫的心理状态
【点睛】
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要结合上下文内容,联系人物的言行等做综合的分析。因为人物的心理往往会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表现出来,因此借助这些描写,结合故事情节往往可以看出人物的心理活动。要领会作品的原有思路,弄清楚作品的基本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等。
26.对比手法。表现了北平动中有静的特点,同时说明了北平能给人以安适的感觉。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环境描写的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一般组织答案的步骤:第一步,指明文章运用了哪一种手法。第二步,结合具体情节分析这种手法在文句中是如何体现的。第三步,明确有何效果或作用。要点明此手法突出了环境什么特点。布局对比,将北平的整体结构、建筑格局、环境气氛、生活情趣等与欧洲四大“历史都城”( 主要是与巴黎)作对比,突出北平“有家的感觉”。“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自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巴黎对比北平,用巴黎的太热闹来反衬北平的宁静安适,同时说明了北平能给人以安适的感觉,让人快乐。
【点睛】
一般来说,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①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②暗示社会环境;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④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⑤奠定情感基调;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