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必修下册 第七单元 整本书阅读测试题 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必修下册 第七单元 整本书阅读测试题 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15 17:16: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新教材高一下 第七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1.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警幻仙姑拿什么酒招待他?( )
A.合欢花酿酒 B.万艳同杯
C.千红一窟 D.惠泉酒
2.关于下列文学作品的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写元春省亲,“处处灯光相映,时时细乐声喧,说不尽这太平气象,富贵风
流”。写出了贾府上下的欢欣和忙碌,特别是元春一手搀着贾母,一手搀着王夫人,心 中充满了喜悦。
B.《麦琪的礼物》中,作者用较多的笔墨描写发梳的美丽和贵重,之所以这样安排,意在 表现有了发梳却没有了与之般配的头发,增强了令人心酸的戏剧效果。
C.戏剧《雷雨》将前后三十年的事集中在一天之内,并都在周朴园的客厅中展现在读者眼 前,突出显示了曹禺在戏剧结构上的非凡才能。情节灵活穿插,故事脉络分明。
D.莎士比亚剧作《哈姆雷特》中,美丽、年轻、纯洁的奥菲莉亚深爱着哈姆雷特,却因为 父亲和哥哥的劝说,对他避而远之。而哈姆雷特的出走与父亲被杀死的双重打击使得脆 弱的奥菲莉亚精神失常,抑郁成疾而死。
3.下面语段中加横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赛德克·巴莱》是一部反映赛德克族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电影,影片运用艺术的手法将众多的历史场景展现得淋漓尽致。为拍好这部电影,导演专门聘请了赛德克人郭明正为历史顾问,经过十年的苦心经营,影片最终在台湾大获成功。电影的取材来源于历史,故事既有演绎,也不乏虚构。专家认为,观众如果想要更充分地了解台湾原住民这一悲悯的抗日史实,需要补充阅读其他文献资料。
A.淋漓尽致 B.苦心经营 C.演绎 D.悲悯
4.下列关于有关文学作品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子夜》中,林佩瑶年轻时与雷鸣相恋,情投意合,雷鸣当时送给她一本《少年维特之烦恼》和一朵红玫瑰作为信物。但不久,雷鸣南下开始军旅生活,林佩瑶苦等未果,只好嫁给了自己不喜欢的吴荪甫。
B.《哈姆雷特》中巧用双关,比如国王问哈姆雷特过得好吗,哈姆雷特回答:“整天吃空气,肚子让甜言蜜语塞满了,这可不是你们填鸭子的办法。”一语双关,使得作品充满妙趣和耐人寻味的深意。
C.郭沫若在《无烟煤》的结尾写道:“我要往图书馆里挖煤去哟!”原诗中的“无烟煤”比喻新思潮,诗歌表现了诗人对新思潮的渴望。
D.天保不到碧溪岨唱歌,老船夫忍不住去找他,在城门外听杨总兵说天保在茨滩淹死了,很震惊。后二老怀着悲痛的心情外出,翠翠则在渡口静静地等待二老回来。
E.《欧也妮·葛朗台》中有三条相互交织的线索:葛朗台家庭内专制所掀起的波澜,银行家和公证人两家的明争暗斗,欧也妮和查理的爱情故事。
5.下列关于《红楼梦》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红楼梦》第四回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展现了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
B.古代的神话传说与小说联系十分密切,可以说是小说的渊源。《红楼梦》就是以女娲补天的神话开篇的。
C.黛玉应贾母之召来到了荣国府。宝黛初见,两人竟然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为此后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奠定了基础。
D.林黛玉在贾府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是因为当时她父母已双亡,寄人篱下。
6.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红楼梦》中探春发起诗社活动,众人都起了别号雅称,黛玉是“潇湘妃子”,探春是“秋 爽居士”,宝钗是“蘅芜君”,李纨是“稻香老农”。众人作的海棠诗,李纨评定黛玉当居第一。
B.《三国演义》中,曹操在官渡与袁绍军队对垒,因兵弱粮少,欲回许昌。在谋士荀彧 的建议下坚守官渡,并依其火烧乌巢之计,大败袁军。
C.《红楼梦》中,王夫人为丫鬟金钏投井一事而自悔,独在屋中垂泪,宝钗见状连忙劝 慰她,并拿出自己新做的两套衣服给金钏做装裹用。
D.《三国演义》中,公孙瓒为文丑所追,一少年将军,飞马挺枪直刺文丑,救下公孙瓒。 那少年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正是赵云。
E.《红楼梦》中,平儿心地善良,处事得体慎重。她知晓丫环坠儿偷了虾须镯,但为了顾 全宝玉的面子,没有将此事告诉王熙凤。
7.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堂吉诃德沉迷于骑士小说,忍不住要去行侠仗义。他四处冒险,上演了很多闹剧。他大战风车,以致连人带马摔在地上,折断了长枪。(《堂吉诃德》)
B.荷蓧丈人在子路面前批评孔子“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 并留子路到他家里过夜,杀了鸡,做了黍米饭给他吃,还让自己的两个儿子拜见子路。(《论语》)
C.孙权听从谋臣的建议,谎称国太病危,骗孙夫人携阿斗回吴,让刘备拿荆州来换阿斗。孙夫人携阿斗离去时,被赵云、张飞截下。从此孙夫人再也没有回到东吴。(《三国演义》)
D.贾瑞在园中调戏凤姐后,竟又跑到凤姐住处挑逗。凤姐假意殷勤,让座倒茶,并举止暧昧,约贾瑞晚上在西边穿堂儿等她。贾瑞果信其言,如约前往。(《红楼梦》)
8.下面所列名著与信息,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木兰诗》 长篇叙事诗 乐府双璧 南北朝 万里赴戎机
B 《孟子》 四书之一 儒家经典 战国 民贵君轻
C 《儒林外史》 纪实体小说 吴敬梓 清代 范进中举
D 《西游记》 神话小说 吴承恩 明代 大闹五庄观
A.A B.B C.C D.D
9.下列对有关文学名著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听到“血光之灾”的鬼话后,瑞珏的最后一道防线也被攻破了。她收拾起假的笑容,伏在桌上低声哭起来,拒绝到城外分娩。觉新认为“担当不起那不孝的罪名”,只好依从;觉民态度坚决,主张反抗。(《家》)
B.《三国演义》中,关羽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和千里走单骑,都给曹操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曹操非常欣赏关羽的英武,派张辽劝说关羽归降。(《三国演义》)
C.《哈姆莱特》的情节是关于丹麦王国的一个古老的故事。主人公哈姆莱特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是个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义者。作品在刻画这一形象时主要运用独白的手法,展示了主人公的内心活动,揭示出了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冲突。(《哈姆莱特》)
D.“脂粉香娃割腥啖膻”,说的是豪爽的史湘云和宝玉烤了鹿肉来吃,还说吃这个方爱吃酒,吃了酒才有诗。谁知她吃了肉、喝多了酒竟醉卧在石凳上,“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睡着了嘴里还嘟嘟囔囔地吟诗。(《红楼梦》)
10.下列句子描写林黛玉的是( )
①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②天然一段风韵,全在眉梢。
③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掉梢眉。④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
⑤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⑥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⑦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鼻如悬胆,睛若秋波。⑧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A.①④⑦ B.⑥⑧ C.④⑥⑦ D.②③⑤
1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词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驽(nú)马 嗟(jiē)乎 或不(fǒu)焉 六艺经传(chuán)
B.须臾(yú) 句读(dòu) 虽有槁暴(bào) 金就砺(1ì)则利
C.跬(kuǐ)步 舟楫(jí) 锲(qiè)而不舍 木直中(zhōng)绳
D.骐骥(jì) 参省(xǐng) 金石可镂(lòu) 官盛则近谀(yú)
12.孙玉亭是双水村的点子大王,下列事件中不是玉亭建议的一项是
A.抓纸蛋抽猪应对生猪交售任务 B.孙少安砖窑的“点火仪式”
C.豁坝缓解本村旱情 D.喝醋化解“鱼刺事件”
13.找出分析有误的一项:( )
A.贾府中的奴仆颇具叛逆性格的两个人是晴雯和小红。
B.第三十九回,李纨道:“凤丫头就是楚霸王,也得这两只膀子好举千斤鼎。她不是这丫头,就得这么周到了?”这丫头指的是平儿。
C.《红楼梦》是写男女私情的。《红楼梦》以前的才子佳人小说,也是描写男女私情的,所以它们本质上是一样的。
D.《红楼梦》善于描写现实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人,写的都是作者观察得到的客观的人物。
E.第三十九回,贾母笑道:“凤丫头别拿他取笑儿。他是乡屯里的人,老实,那里搁的住你打趣他。”“他”指的是赖大家的。
二、名著阅读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刚要寻别的姊妹去,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将欲过河去了。引得宝钗蹑手蹑脚地,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宝钗也无心扑了,刚欲回来,只听滴翠亭里边嘁嘁喳喳有人说话。
宝钗在亭外听见说话,便煞住脚往里细听……心中吃惊,想道:“这一开了,见我在这里,他们岂不臊了。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犹未想完,只听“咯吱”一声,宝钗便故意放重了脚步,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一面说,一面故意往前赶。那亭内的红玉、坠儿刚一推窗,只听宝钗如此说着往前赶,两个人都唬怔了。宝钗反向他二人笑道:“你们把林姑娘藏在那里了?”坠儿道:“何曾见林姑娘了。”宝钗道:“我才在河那边看着林姑娘在这里蹲着弄水儿的。我要悄悄地唬他一跳,还没有走到跟前,她倒看见我了,朝东一绕就不见了。别是藏在这里头了。”一面说一面故意进去寻了一寻,抽身就走,口内说道:“一定是又钻在山子洞里去了。遇见蛇,咬一口也罢了。”一面说一面走,心中又好笑:“这件事算遮过去了,不知他二人是怎样。”
(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七回)
语段中宝钗的三次“故意”,是如何一步步打消红玉和坠儿的疑虑的?
15.下列文字与“亲密社群”所呈现的语言特点最不相符的一项是( )
A.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蛤蟆陵下住
B.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C.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6.对《边城》主题把握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书以傩送的命运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人性美和风情美。
B.在作者的笔下,古老的边城具有桃花源般神奇的美。边城明净的风光,教化着朴实的人们,人人热情诚实,人人均有君子遗风。
C.边城不仅保持着古老淳朴的民风,而且相应地保留着古老的风俗习惯,好多习俗带有官民同乐的意味,更衬托出边城人民和睦安乐的风貌。
D.沈从文说,他的理想是要表现“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所以,《边城》给人桃花源般幻想的色彩和田园牧歌式的理想图景。
17.文学名著阅读,填空。
(1)__________曾灌溉过一棵__________,此仙草幻化成形,承诺要用一生的眼泪还他的灌溉之恩。
(2)京官后代王狗儿因家业萧条,便让岳母________到荣国府找王夫人求助。
18.下列说法均来自李泽厚《美的历程》一书,其中不正确的一项
A.楚汉文化一脉相承,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与它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
B.自《沧浪诗话》提出“本朝人尚意兴,唐人尚理”,诗分唐宋,唐又分初盛中晚以来,赞成反对者争辩不休。
C.一种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象,渗透在盛唐文艺之中。即使是享乐、颓废、忧郁,也闪烁着自由和欢乐。
D.庄子的飘逸和屈原的瑰丽,在李白的天才作品中已合而为一,达到了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交响音诗的极峰。
19.在下面2小题中任选一道题作答。若同时回答2道题,只按第一题计分。
(1)如果你到《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旅游,可以选择一处住所居住(怡红院除外),你愿意住在哪里?说说你的理由。不少于80字。
(2)如果你可以穿越到三国时代,你愿意成为《三国演义》中哪场战役(赤壁之战除外)中的将领?说说你的理由。不少于80字。
三、材料作文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8年12月3日,杭州惠兴中学的晨会上,学校为优秀学生颁发了一件特别的奖品——两棵学校自种的青菜,这一“前无古人”的做法吸引了不少眼球。无独有偶,就在不久前的福建南安九都中学“‘期中考’表彰大会”上,学校将土猪蹄和腿肉作为奖励颁发给优秀学生,赢得了参会家长的一致好评。是效仿了古时候的功名肉做法,以祝愿学子们能够“筋膀蹄名”。
针对这以上事件,你有怎样的感触?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警幻仙姑让他饮的茶名为“千红一窟”,是“千红一哭”的谐音,又让他饮“万艳同杯”的酒,谐音“万艳同悲”。暗示了书中的女子们才华出众却命运多舛。
2.B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关于下列文学作品的解读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内容的把握。A项,“心中充满了喜悦”错误;书中写元春“一手搀贾母,一手搀王夫人,三人满心里皆有许多话,只是俱说不出,只管呜咽对泣”,从“呜咽对泣”可以看出选项“喜悦”错误。C项,“全在周朴园的客厅中”错误,应是“基本上在周朴园的客厅中”,如还有书房、四凤房间等。D项,“抑郁成疾而死”错误,奥菲莉亚是溺水而死,不是抑郁成疾而亡。
3.D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悲悯:哀怜;慈悲怜悯。一般用作动词,用在此处不恰当;宜改为“悲壮”。 A.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语言等载体把所想要表达的东西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 B.苦心经营:费尽心思和精力来经营筹划。 C.演绎:推演引申,铺陈发挥。
4.AD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A项,雷鸣送的是白玫瑰;D项,“天保不到碧溪岨唱歌”应该改为“二老傩送不到碧溪岨唱歌”。
5.D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识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叙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的能力。本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解答时,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结合平时积累进行思考、解答。回答此题,要根据平时对课外著作阅读的记忆,根据题目要求选择。D项,“是因为当时她父母已双亡,寄人篱下”错误。当时林黛玉的父亲没有去世,不是“父母双亡”。黛玉的家世不如四大家族,她到贾家孤身一人,自感寄人篱下,敏感多虑,处处小心谨慎。故选D。
6.A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相关知识。这类题需要首先在熟悉名著的情况下,认真阅读选项,根据自己平时积累做出判断。
A 项,“众人作的海棠诗,李纨评定黛玉当居第一”不正确,由《红楼梦》原文可知,大观园海棠诗社的第一期题目是咏白海棠,林黛玉的诗作最后完成,贾宝玉非常喜欢林黛玉的诗,众人皆言林黛玉的诗应评为第一。社长李纨认为林黛玉的诗风流别致,但含蓄浑厚 方面不及薛宝钗,于是把薛宝钗的《咏白海棠》列为第一。
B 项,“并依其火烧乌巢之计”不正确,“火烧乌巢之计”不是荀彧的计谋,而是许攸的计谋。
故选AB。
7.C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篇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题中,C项,留下阿斗,只放回了孙夫人。
8.C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文学名著基本常识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考查,一是判断作品故事情节的正误,考查识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二是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考查的是按记叙的要素,叙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三是要熟悉作家作品文学样式和写作年代。本题要求选出“所列名著与信息,对应不正确的一项”。 C项,“《儒林外史》 纪实体小说”理解错误,《儒林外史》是长篇讽刺小说故选C。
9.C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A项,瑞珏感到无限悲伤,但并没有“拒绝到城外分娩”;“态度坚决,主张反抗”的是觉慧,而不是觉民。B项,千里走单骑是《三国演义》第二十七回,而派张辽劝降关羽是在二十五回,前后颠倒,无因果。D项,将“脂粉香娃割腥啖膻”和“憨湘云醉眠芍药裀”混在一起了。
10.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识记能力。该题的难度越来越大,原来考查的时候,仅仅是考查对名著情节、人物特点等识记能力,现在的考查上升到鉴赏的程度,无形中加大了难度。解答此类试题,考生需要浏览选项,把握选项考查的具体角度,并有针对地分析。
这里考查《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描写语句,可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判断。
①②⑤⑦为贾宝玉,③④为王熙凤;
⑥“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突出黛玉的娴静和柔弱,⑧“泪光点点,娇喘微微”中“泪光”突出黛玉爱落泪的特点。
所以选 B。
11.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然后依据字形和字义辨析字音是否一致。
A项中“传”应读作“zhuàn”
B项中“暴”应读作“pù”;
C项中“中”应读作“zhòng”。
故选D。
【点睛】
字音辨析一般为选择题型。从近几年的字音考查题来看,又都是使用频率较高的常用字词,其中大部分字词的读音我们一般都是熟悉的。因此,可用筛选排除法。即可按横向从备选答案中根据自己有把握的读音逐个排除不合题干要求的选项;也可用纵向审查法,一竖排一竖排地找出错误读音进行排除。如果题干是全都不相同的,就把有两项相同的去掉;如果题干是与所给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则去掉一个不同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全都正确,就去掉有一个错误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有错误的一组,就排除肯定无误的一项。
12.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对大纲规定的名著名篇有熟悉程度,特别注意情节、人物、主题的把握,还要注意一些细节。做题时要仔细。本题考查《平凡的世界》中的故事情节与人物的对应。
C项,提出“豁坝缓解本村旱情”的不是孙玉亭,是田福堂。双水村地里的水因为干旱,已经出了大裂痕,双水村的村民都发急了,书记田福堂更是发急,于是他就召开会议研究,定下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从上游村子里的水坝里豁一个小洞,让水流到双水村的水坝里。但是因为金富和金强不听话,在石圪节的坝梁中间豁开了一道口子,水势汹涌,连双水村的水坝也给冲塌了。
故选C。
13.CE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C项,“《红楼梦》是写男女私情的”错误,注意《红楼梦》的主旨是封建社会的衰亡史;E项,指的是“刘姥姥“。
14.①第一个故意,是用“放重的脚步”和“笑着叫”的方式引起亭内人的注意,并用这种毫不掩饰踪迹的动作让小红等人认为她不曾偷听;②第二个故意,是用“往前赶”的动作坐实自己追赶黛玉的话语,让小红等人信以为真;③第三个故意,用“寻了一寻”“抽身便走”的行动表明自己只想找到黛玉,完全不知道小红二人的谈话,彻底打消二人疑虑。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名著和分析文本、人物形象的能力。
题干要求学生分析三次“故意”的作用,分析如何一步步打消红玉和坠儿的疑虑的?学生需要结合上下文分析“故意”的作用。
“只听‘咯吱’一声,宝钗便故意放重了脚步,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叙写宝钗听到窗子响后,先有意放重脚步,好让亭子内的人知道有人来,然后再说话,表明她刚刚来,并且是追着黛玉来的,让红玉和坠儿认为她没有听到两人的对话。
“一面说,一面故意往前赶。那亭内的红玉、坠儿刚一推窗,只听宝钗如此说着往前赶,两个人都唬怔了”叙写宝钗的动作,边说边赶,更能表明她正在追黛玉,让两人更加相信她的话。
“一面说一面故意进去寻了一寻,抽身就走,口内说道:‘一定是又钻在山子洞里去了。遇见蛇,咬一口也罢了。’”叙写宝钗的动作,先找寻,表明真的在找黛玉,再边走边说,表明自己只是来找黛玉,并未听到二人谈话,彻底打消二人疑虑。
15.A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语言特点的分析和把握能力。
首先搞懂“亲密社群”的语言特点。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群体愈大,包括的人所有的经验愈复杂,发生语言的一层共同基础也必然愈有限,于是语言也愈趋于简单化。换句话说,在一个社群中所用的共同语言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的特殊语言“行话”。特殊语言不过是亲密社群中所使用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是用声音来做象征的那一部分。在亲密社群中可用来做象征体系的原料比较多,表情动作等,因为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于是在熟人中,我们话也少了,我们“眉目传情”,我们“指石相证”,我们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
A.“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蛤蟆陵下住”,这是陌生人第一次见面自我介绍,并不亲密。
B.“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恋人之间的眼泪传情,符合“亲密社群”的语言特点。
C.“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中“名山、白鹿”是学道修仙的行话,属于“亲密社群”的语言特点。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此处用“廉颇”的典故,是昔日战功赫赫被重用,而今赋闲被冷落的代名词。有落魄者惺惺相惜的“亲密社群”的语言特点。
故选A。
16.ABCD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把握本文的主题,可以从小说的创作动机入手。沈从文说,他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17. (1)神瑛侍者 绛珠仙草 (2)刘姥姥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原文内容理解和知识迁移应用的能力。考查的是对《红楼梦》情节和人物的了解,要求考生熟读《红楼梦》,并熟悉小说全部情节及人物,考试时考生只需要按要求理清相关情节,找出答案所要的人物即可。根据《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的情节可知,神瑛侍者曾灌溉过一棵绛珠仙草;根据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的情节可知,京官后代王狗儿因家业萧条,便让岳母刘姥姥到荣国府找王夫人求助。
18.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名著阅读了解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考生用心读《课标》推荐的名著,对名著的作者、人物、主题、主要情节要了解掌握。了解教材有关作品涉及的文学常识等,并注意分门别类地加以区别识记,这样按照题目要求,一步一步回答即可。本题考查考生对李泽厚《美的历程》内容了解掌握情况。要求考生对于要求阅读的作品能够通读。阅读时还要了解识记相关的一些内容。本题B项,“本朝人尚意兴,唐人尚理”说法错误,应为“本朝人尚理,唐人尚意兴”。故选B。
19.(1)示例:我愿意住在潇湘馆。潇湘馆翠竹掩映,小溪潺潺,回廊曲折,环境清幽,小巧玲珑,布局雅致,充满书香气息。住在这里,我可以更好地体验林黛玉生活中的闲情雅致,感受她清新脱俗、高洁孤傲的气质,感受浓厚的古典文化气息。
(2)示例:我愿意成为官渡之战中的曹操。官渡之战历时一年,曹操以两万兵力出奇制胜,击败袁绍军队十万,为自己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曹操在此战中运筹帷幄,使这场战役成为了《三国演义》中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既考名著的相关知识,又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它要求学生必须对名著内容有一定的了解,甚至是熟读名著。如果选择做第(1)题,就要对《红楼梦》中大观园里的地名及主人有一定的了解,如:怡红院——贾宝玉;潇湘馆——林黛玉;蘅芜苑——薛宝钗;秋爽斋——贾探春;稻香村——李纨;栊翠庵——妙玉;暖香坞——贾惜春。作答时要选择一处,并根据这里的环境及人物性格特点进行抒写,当然,按照题目要求不能选择“怡红院”。如果选择第(2)题,就要对《三国演义》中的各个战役有一定的了解,如:(1)宛城之战,作战双方:曹操和张绣;(2)易京之战,作战双方:公孙瓒和袁绍;(3)官渡之战,作战双方:曹操和袁绍;(4)长坂坡之战,作战双方:曹操和刘备;(5)赤壁之战,作战双方:曹操和孙刘联军(孙权 刘备);(6)潼关之战,作战双方:曹操和马超;(7)合肥之战,作战双方:曹操和孙权;(8)濡须口之战,,作战双方:曹操和孙权;(9)夷陵之战,作战双方:刘备和孙权。等等。作答时可以选择其中一场战役(赤壁之战除外),写出战役的大致内容,表达出自己愿意成为这场战役中的某个将领,并说出自己的理由即可。
20.“奖励青菜”是对现代教育的生动诠释
学校表彰学生时,通常会奖励什么?奖状、奖牌,还是各种文具用品?本周一晨会上,杭州惠兴中学给优秀学生颁发了一件特别的奖品——两棵青菜。你没有看错,的确是两棵青菜,上面还捆扎了一根红绳,看上去很喜气。这个奖励,只有获得学校“惠贤学子”称号的学生才有。
什么年代有什么年代的奖励,比如70后、80后当年得到的奖励多是奖状和文具用品。而近几年来,学校对优秀学生的奖励“丰富多彩”,有的奖励现金,有的奖励“撮一顿”,有的奖励猪肉。而奖励学生青菜的做法,杭州惠兴中学还是第一个,所以这一奖励吸引了不少眼球。
显然,每一种奖励对优秀学生都是一种肯定与鼓励。相比而言,现金、猪肉等奖励比较实惠一些,没有太多的内涵。而上述学校奖励青菜似乎有更多寓意——据说此举对学生表达的期望是“自力更生、朴素淡雅、一生清白”,如果被奖励学生能够领会这些寓意或许会受益终生。
之所以有“自力更生”这层内涵,是因为这些青菜是学校自己种的,是老师们冒雨收割的。这其实是告诉学生,在人生每个阶段,都要尽可能地自力更生,以培养独立能力和独立人格。而“朴素淡雅”则是青菜本身的特质,校方也希望学生拥有这种特质。
至于“一生清白”,是校方借助青菜表达了对学生的另一种希望,在物欲横流、诱惑增多的时代背景下,鼓励学生做清清白白、光明磊落的人。据说,青菜还有“青青茁壮,亲亲孝贤”之意,是把青菜与“惠贤”巧妙结合的解释。总之,奖励学生青菜诠释出了一种不同的教育理念。
当然,学校也不仅是奖励青菜,还奖励每人一顿牛排大餐。笔者以为,“奖励青菜”,这是对现代教育的另类诠释。传统教育相对死板,对学生的奖励也比较单一。而现代教育更为灵活,内涵更丰富,不再局限于成绩,更重视对学生道德人格的塑造。
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得出,一方面是学校奖励学生青菜并赋予其特殊寓意,能够看出该校的教育理念很现代。另一方面,被奖励的优秀学生不一定非要学习成绩优秀,比如在热心公益、热爱体艺等方面有突出表现也能获得奖励,符合素质教育理念。
也就是说,学校向优秀学生奖励什么?并不是一道简单的命题。如何通过“奖励”这一环节,向学生传递更多更先进的教育理念,应该说是每一所学校需要思考的问题。
我们已经过了物质匮乏的时代,如果学校还奖励文具用品等实用物品,对学生来说已经难以心动了。如何让学生对奖励的东西心动,如何让学生从奖励中学习更多东西,这也是现代教育的组成部分。希望杭州惠兴中学把“奖励青菜”的做法坚持下去,并不断创新奖励方式。
【解析】
【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本次作文为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文,先通读材料,整体理解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白材料蕴含的道理。然后选取合适的角度进行立意构思。本次提供的材料是两所中学分别给学生颁发特别奖品,两棵学校自种的青菜,土猪蹄和腿肉。此举赢得家长的一致好评。理解这则材料,可以多角度,可以从学校奖励学生的形式角度考虑,有创意,有新意。因为青菜可以代表“青青拙壮成长”之意,它又是学校自己所种,以此作为奖励,更具激励作用。由此可以思考,我们该如何奖励学生,该如何激励孩子们?参考立意,激励的多元化;教育要用心更需创新。还可以从教育改革的角度分析,教育理念要改变。其他立意,只要从材料出发,言之有理,亦可。考生写作时,要做到观点鲜明准确,对材料分析到位准确。要结合社会现状从不同角度谈自己对这个事件这个问题的认识。有什么好的建议或办法可以提供,避免以后出现类似问题。分析问题,层次要清晰,分析要有逻辑性。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谈论自己想法。
【点睛】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全称是叙事体新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其实质也就是有些地方所说“时评类”作文,其本质还依然是材料作文,只是在材料的基础上,增加了明确的指向性任务,意在增强写作的目的性、防止套作。这种作文题重在考查学生对一事物或社会现象的态度与看法,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表达的清晰与晓畅。因此,在写作这类作文时,有些基本的东西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具备了其中的基本要素,才能达到要求;只有具备了其中的基本框架,才能在考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哪些构件组成呢?笔者认为,有如下五部分。
(一)一个响亮的标题
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
(二)引述+表态+观点
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
(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
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
(四)进一步深入阐述
这个步骤一般的同学很难发挥。到底要怎样才能深入呢?笔者认为,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
(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
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多了。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一篇习作具备了上述五个部件构建而成,已是有模有样、中规中矩,若能加上一些必备的调味品,如菜肴之于姜葱蒜,而后定然可取得高分好评。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