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年度下学年河南省高三开学考试
文科综合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J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第I卷(选择题 共140分)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
24.下图所示为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西周毛公鼎,是目前已知的出土铭文字数最多的青铜
器。铭文内容主要追述了周宣王叔父毛公的功德,还刻有“子子孙孙永宝用”等文字。它反
映出当时
A.金文使用范围扩大 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C.青铜工艺达到顶峰 D.国家礼制趋于完善
25.汉武帝于公元前121年设立酒泉郡、武威郡;公元前111年设立张掖郡;公元前88年设立敦煌郡,这就是著名的河西四郡,加上敦煌以西的阳关和玉门关,史称“列四郡,据两关”。这表明汉武帝时期
A.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B.地方一级行政区走向单一化
C.大一统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D.逐渐形成“内重外轻”的局面
26.唐朝中期,无论是地主、自耕农,还是佃农,只要有一定的财富积累,首要就是买地置田。《太平广记》载,“元和(唐宪宗年号)初,洛阳村百姓王清佣力得钱五锭”后,用其购买土地;佣工冯俊,积累了些钱财,“自此不复为人佣工,广置田园为富民”。这说明当时
A.土地投资成为社会热点 B.租佃关系得到迅速发展
C.土地兼并现象较为严重 D.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27.据明末医学著作《外科正宗》记载,明代以前用马衔铁打造铍针(两面有刃的针具,多用于外科),软而不锋。“苏钢”冶炼法发明后,铍针改用钢铁打造,手术效果大为改善。由此可见
A.钢铁冶炼技术出现于明代 B.明政府重视医学卫生事业
C.冶炼术进步助推医学发展 D.中医学理论在实践中创新
28.1877年,浙江湖州商人组建宁波轮船公司,且拥有“平江”“苏州”“宝江”“上海”4条船,均以
美商名义注册,船只主要航行于长江等航线,但这家公司只存在了一年多就被迫关闭。这反
映出当时
A.中外官商势力勾结严重 B.民族企业营商环境恶劣
C.洋务企业经营理念落后 D.美国逐渐控制长江航道
29.下表所示为1895~1896年中国部分报刊发行情况。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维新变法推动报刊业的发展 B.儒学的正统地位不断强化
C.学习西方科学成为社会思潮 D.维新派利用报刊开启民智
30.下图所示是20世纪40年代中国的两幅漫画。它们反映的历史事件
A.显示了边区民主政治的广泛性 B.推动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C.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 D.限制了农村的封建剥削
31.1985年,党中央下发“一号文件”,决定对粮食、棉花等少数重要农产品实行国家计划合同收购的新政策,合同收购以外的产品可以自由出售,或以协议价格卖给国家;其余多数农副产
品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交易,国家不再下达指令性计划。上述决定
A.改变了农村的所有制性质 B.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发展
C.废除了农村计划经济体制 D.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32.罗马帝国早期,哈德良皇帝曾规定:凡是获得过解答权的法学家,无论是活着的还是已经去世的,如果他们对同一问题的意见是一致的,该意见便具有法律效力。这一规定意在
A.维护司法的公正性 B.保护奴隶主的利益
C.增强法律的灵活性 D.树立法学家的权威
33.18世纪的法国思想家狄德罗在《画论》中指出:“凡是自然所造出来的东西没有不正确的。”
他力劝画家不要关在工作室里,整天临茅身体不健康的、姿态矫揉造作的模特,要“离开这个
异姿作态的铺子”,到教堂、街道、公园、市场各地去细心观察真实人物的真实动作。这一
主张
A.强调艺术无法超越自然 B.摆脱了宗教观念束缚
C.阐述了浪漫主义的特征 D.体现了理性主义倾向
34.下图所示是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英国对欧洲大陆国家的年均贸易逆差(单位:万英镑)。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欧洲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 B.英国工业品竞争力的下降
C.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D.英国对外贸易政策的转变
35.冷战期间,为统筹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禁运、美国组织多国成立巴黎统筹委员会。1994年,巴黎统筹委员会宣告解散。然而1995年,美国与多国签订《瓦森诺协定》,针对中国高科技领域进行封锁。这说明20世纪90年代中期
A.美国推行逆全球化政策 B.国际关系受意识形态主导
C.美国仍未放弃冷战思维 D.冷战方式已转向科技领域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160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题~第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题~第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唐代的官员监察制度日益成熟,从官员监察的范围看,不论身份高低都要接受朝廷的考核和监察。到武则天时,朝廷增设了监考使一职,这一制度对唐代监察制度的完善和运行起到了积极作用。唐中后期形成了流内和流外两种官员考核标准,并形成了《四善二十七最考课法》,这一制度既对官员考核德义提出了要求,又对官员的公平和勤政提出了标准。宋代延续唐朝监察制度,并根据实际设立审官院机构,还成立了专门的考课院,负责对地方官员的监察考核。宋代官员监察制度较唐代更加详细,在执行落实上也更加认真具体,这为基层官员打开了上升渠道。
——摘编自党会先《唐宋官员监察制度历史镜鉴》
材料二
19世纪中后期,美国经历了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这次转型,虽然为美国成为世界大国奠定了基础,但同时也冲击了美国的传统价值观和道德准则,还使美国陷入了一个政治腐败时期。这一时期的美国政治腐败源于政党对政府的操控,集中表现在“政党分赃制”下的选官腐败及其造成的官场乱象。面对这一时期如此严重的政治腐败,美国政府一直在名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1883年,阿瑟总统签署美国文官制度改革法律,即《彭德尔顿法》。《彭德尔顿法》的通过标志着近代美国公务员监察制度的初步建立。它使美国联邦政府最终摆脱了“政党分赃制”的困扰,把行政官员的选任真正纳入了法制的轨道,从而抑制美国政府腐败及腐败的继续蔓延。
——摘编自石庆环《二十世纪美国文官制度与官僚政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官员监察制度发展的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美国官员监察制度形成的原因及影响。(10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唐宋时期中国与近代美国官员监察制度认识。(5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第三至第七次人口普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份说明报告。(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说明有史实依据、结论有参考价值。)
请考生从2道地理选考题、3道历史选考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苏联工业总产值的增长率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1957年5月10日,最高苏维埃通过了关于工业和建筑业改组的法令,决定撤销25个管理工业和建筑业的部,只保留与国防工业直接有关的航空工业部、造船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学工业部、中型机器制造部,相应地撤销了113个各加盟共和国的部。同时规定,全苏建立105个经济行政区。每个经济行政区设立一个国民经济委员会,所有原来各部所属企业一律下放给所在地区的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改组法令实施后、地方和企业往往不考虑全国生产力布局的合理性和资源保障情况,力图建立闭关自守的独立经济体系,从而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分散的局面,导致基本建设战线越拉越长,严重降低了投资效果。此外,改组还破坏了统一的技术政策、使统一行业的科研和设计力量无法集中。妨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摘编自顾学宏《评赫鲁晓夫时期的工业管理体制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50年代苏联工业和建筑业改组的主要内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50年代苏联工业和建筑业改组的影响。(9分)
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一战期间及战后,在列宁与美国总统成尔逊的倡导下,民族自决思潮再次登上国际政治舞台。中国各派政治势力敏锐地观察到民族自决的世界趋势。孙中山指出:“自欧战告终,世界局面一变,潮流所趋,都注重民族自决。”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也让陈独秀欢欣鼓舞,他感慨道:“欧洲停战以来,各国的属地受了民族自决主义的影响,狠狠发展他们民族运动的光荣。”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陈独秀认为民族自决应包括对内与对外两个方面的任务,即反对国内的专制政府与反对帝国主义侵略,陈独秀的民族自决思想直接影响了中国共产党民族民主革命纲领的形成。
——摘编自郑大华等《国家主义与民族主义:国家主义派对“一战”后民族自决思潮的回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后民族自决思潮在中国发展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后民族自决思潮在中国发展的影响。(9分)
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王夫之(1619-1692),人称“船山先生”,中国古代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王夫之一生所著甚多,其中由30卷《读通鉴论》及15卷《宋论》所构成的史论,体现了其鲜明的历史观。而明船山之“史”,需观船山之“易”。在船山思想体系中,易学处于中心,统摄诸事之理;史学则处于外围,涵摄理之事征。“历史发展有无规律?如果有,是依照何种规律发展的?”在此之前,史学家多将朝代更迭所显现的治乱循环作为历史规律,船山反对此种分法,他认为治、乱仅是阴、阳二气运动的表现形态,在治、乱表象下,历史是沿着进化的方向发展的······“历史为何而存在?”船山说:“史之为书,见诸行事之征也。”他认为。以史为鉴的目的不在于一姓之私能否常持大宝、资鉴君子能否青史留名,而在于仁政能否施行、百姓是否安居。由此可见,仁政、史鉴交相为用(乃是船山治史、研史之目的与意义所在。
——摘编自罗森《王船山的历史观》
(1)根据材料,概括王夫之的历史观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简要评价王夫之的历史观。(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