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教师姓名 单位名称 填写时间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四年级/下册 教材版本 部编版
课题名称 第五单元17.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材分析 本文是叶圣陶先生写得一篇游记。作者按游览的顺序,依次写了去双龙洞时路上的沿途风光以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的孔隙,游内洞的所见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排浑然一体,井然有序,两条线索有机交融,贯穿始终,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叙述有详有略,祥写孔隙,内洞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作者情融于景,表达了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于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养成独立识字能力,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和自己的学习方法,初步具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学生对于溶洞等知识缺少相应的了解,所以课前教师可以做些调查,如学生有没有见过溶洞,上课前,先让去过溶洞的学生说说自己的见闻,与此同时教师借机教学“石钟乳”“石笋”等词语,然后揭示课题,对课文略做介绍。
教学建议 本课的写作顺序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讲不易掌握,所以在通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可以通过画示意图的方法,理清作者游览的顺序,并让学生按示意图说说作者的游踪。在深入研读时,要求学生分别找到“途中”“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清楚的,引导学生对文中的重点词语反复揣摩、品味、体会作者用词选句的准确与朴实,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正确认读本课生字、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清作者游金华的双龙洞的顺序,画出作者游览的路线图。体会作者是怎样写清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的。
过程与方法 教学时要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让学生通过精读、细读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金华的双龙洞的特点,感受金华的双龙洞的神奇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祖国秀丽山河景物的热爱,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重点难点 重点 感受双龙洞的奇观,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难点 学习按游览顺序进行写作的方法以及运用恰当的词语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学生:课前了解有关溶洞知识。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品读课文,理清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写清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的。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优美的语句。
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金华双龙洞的奇观。难点; 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听写生字词语。2、这节课我们按照游览路线来朗读课文,欣赏课文。
品读课文 研读作者在去双龙洞的途中所见的景物。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学生思考:作者见到些什么?感悟句子;(1)“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由具体的景物概括出“明艳”一词,写出金华一带山区明亮艳丽的春色。(2)“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时变换调子。”引出学生发现这句话的特点。(如有两对反义词,用拟人手法来写溪水的声音)说说这句话的理解,音韵节奏和作者当时的心情等。反复朗读上述句子。【设计意图】发现句子的特点,体会作者描写之生动。
再读课文 研读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各自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引导学生找到课文中概括洞口、外洞、孔隙和内洞特点的词语或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外洞:宽敞。孔隙:窄小。内洞:一团漆黑,有双龙、石钟乳和石笋,比外洞大。着重感悟下列句子;(1)“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擦伤鼻子。”体验由孔隙的窄小而产生的“挤压”的感觉。 (2)“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着重理解“即使”这部分的强调作用。 以上句子可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做适当的点拨。【设计意图】体会作者是如何把金华的双龙洞按一定顺序写清楚的。
互动交流 小组学习,理清游览景点及顺序,了解内容的主次。小组内相互查看所画的示意图。指名上台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及景点。请几名学生按示意图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结合文章分析一下哪些是主要内容,哪些是次要的内容。训练学生用其他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拓展小标题法;路途—-外洞—-孔隙—-内容—出洞。链接段意法;课文先写了路途中的见闻,再讲外洞的特点,接着讲如何通过孔隙;然后讲内洞的特点,最后讲出洞的事。以导游的身份介绍; 亲爱的游客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浙江金华。现在我们在乘车去金华双龙洞的途中,先观察一下山坡上一片明艳的景色……这欢快地小溪水就是从双龙洞流出来的,待会儿我们到了洞口先进外洞游览,看完外洞再乘小船穿过孔隙进入内洞,也就是双龙洞游览……今天准能让你们一饱眼福,流连忘返。
总结全文 启发学生谈谈学习本文后的收获,在相互交流中加深课文的理解。教师小结。相机板书 记金华的双龙洞 金华 罗店 路上 洞口 外洞 孔隙 内洞 (美丽) (宽) (宽敞) (窄小) (黑、大)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游记,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作者游览顺序,教学时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圈画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由于学生对读书的思考和感悟往往停留在表层,所以在教学中我不断引导和点拨,让学生成为审美的主体,去体验,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拓展课外阅读 作者的文字记录了自己游览过的地方,使你读后仿佛跟着作者在游览观光,这样的文章就是游记,你喜欢读吗?你都读过哪些游记?去过哪里游览?
作业布置 摘录精彩语段。抄写好词好句。记金华的双龙洞
【学习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学习重难点】
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从外洞入内洞;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学习过程】
一、认真读课文,了解内容。
1.朗读全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默读全文,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示意图。(可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一起完成。)
3.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二、深入读文,品词嚼句。
研读作者在去双龙洞的途中所见的景物,我知道了作者________老先生,在________时候,游览________________。课文是按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描写的。
感悟句子:
1.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2.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时变换调子。
我发现这句话的特点:
用“时而……时而……”造句。
3.研读外洞、内洞各自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4.自由读第4自然段,外洞有什么特点?(洞口宽,洞内大)
5.“洞口像……。走进去,仿佛……”作者运用的是( )的说明方法。
6.我们随叶圣陶爷爷来到外洞,必须干什么?
7.读了第5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①孔隙的特点——( )( )
②作者的感受——( )( )
8.朗读“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就登陆了。”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形。
由于孔隙的窄小而形成“挤压”的感觉。
9.我们来到内洞,发现了什么?先自己理解第6自然段,再同桌交流。
①内洞的特点——
②作者的感受——
10.分析双龙洞得名的原因。
三、总结交流。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
2.叶老游完此洞后依然兴致勃勃,又沿着溪水往上走,去观赏上一个洞——冰壶洞,冰壶洞另有一番美丽的风光,他写了另一篇游记,大家可以找来一读,也可以查阅有关的资料。
四、达标训练。
1.游览外洞的情景,先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再写了________________,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然后写了________________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2.内洞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点写了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五、拓展练习。
袁宏道笔下的西湖
明代文学家袁宏道游西湖时,写下了十多篇游记,下面是其中一篇的现代译文,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描述来欣赏美丽的西湖。
从武林门往西走,就望见保俶塔高耸在重山叠岭之中,这时我的心已经飞到西湖上面。午间进入昭庆寺,用过茶后,立即雇小船划向湖中。山是青黑色的,如同美女的眉毛;桃花红艳艳的,如同少女的面颊;温风拂面,使人如饮醇酒;微波荡漾,如同绫罗一般轻快。不知不觉间,我已是如醉如痴了。这时我想用一个词语来描写这光景,竟然想不出来,大约像曹植最初见到洛神时一样。我游西湖就从这一次开始,时间是万历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重山叠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微波荡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醉如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文中找出一个比喻句,用横线画出。
3.作者都写了西湖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4.读了这么优美的山水游记,再结合课文,我悟出了一点写游记的奥妙了,想与同学交流一下。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