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一单元 步入化学殿堂
第一节 化学真奇妙
C
C
D
1
2
3
4
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答案呈现
5
A
B
6
7
B
8
A、D、F;B、C、E、G
9
10
D
C
B
C
B
C
11
12
13
14
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答案呈现
15
A
A
16
17
B
18
19
A、D、F;B、C、E、G、H
见习题
见习题
1. 【2020 宁夏】下列不属于化学学科研究领域的是( )
A. 合成新药 B. 开发新能源
C. 研究物体运动 D. 研制新型材料
C
【点拨】研究物体运动,不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
2. 【2021 厦门期末】下列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
A. 用“中国天眼”探索太空奥秘
B. 研究杂交水稻,获取高产稻种
C. 寻找新材料制造高性能芯片
D. 规划城市布局,缓解交通拥堵
C
3. 化学已经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在下列领域中,与化学学科发展密切相关的是( )
①环境保护 ②新材料研制
③能源开发利用 ④生命过程探索
A. 只有①②③ B. 只有②③④
C. 只有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D
4. 【2019 沈阳】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谷物酿酒 B. 汽油挥发
C. 冰雪融化 D. 西瓜榨汁
A
5. 【2021 西安莲湖区期末】下列中国古代发明及应用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A. 火法炼铁 B. 粮食酿酒
C. 活字印刷 D. 火药使用
C
【点拨】活字印刷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6. 【中考 临沂】在下列变化中,有一种变化与其他变化有本质不同,该变化是( )
A. 石蜡熔化 B. 纸张燃烧
C. 酒精挥发 D. 冰雪融化
B
7.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 )
A. 是否放热、发光
B.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C. 是否有气体放出
D. 状态是否发生改变
B
8. 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________,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______。
A. 电灯发光 B. 镁条燃烧
C. 酒精燃烧 D. 白糖熔化
E. 白糖受热变黑 F. 铜铸成铜器
G. 铜器生锈
A、D、F
B、C、E、G
9.下列微粒结构图示中,能表示水分子的是( )
A B C D
B
10. 下列有关物质构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构成的
B. 氢气、氧气、水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C. 相同的原子可以构成不同的分子
D. 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D
【点拨】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等,分子只是其中的一种。
11. 下列对化学的认识中错误的是( )
A. 合成药物的研发和使用,保障了人体健康
B. 新材料的研制和应用,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
C. 化学对生产有百利而无一害
D. 化肥的合理使用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缓解了人类粮食危机
C
12. 【中考 赤峰】下列转化一定是通过化学变化才能实现的是( )
A. 将混在一起的物质分离开
B. 将铁矿石炼成铁
C. 将固态物质变为气态物质
D. 将块状物质变为粉末状物质
B
【点拨】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就是有新物质生成。将混在一起的物质分离开,在此过程中不一定有新物质生成,如铁粉和铜粉的混合物可以通过磁铁吸引将它们分离开,属于物理变化;铁矿石与铁是不同的物质,铁矿石炼铁发生化学变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气态,状态发生了改变,不一定有新物质生成,如干冰升华发生的是物理变化;物质由块状变成粉末状,外形发生了改变,不一定有新物质生成,如胆矾研碎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13. 系列科普专题片《我们需要化学》深入浅出地为观众呈现了化学的本源,以及我们生活中的化学本质。下列对化学科学的认识错误的是( )
A.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B. 化学为人类研制了新材料
C. 化学的发展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D. 化学为人类健康提供了保障
C
【点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主要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不仅研究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还研究和创造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A、B正确;化学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生活和生产资料,同时化工生产也带来一些环境问题,但这些问题利用化学知识是可控的,C错误;化学的发展不断解决医疗难题,为人类健康提供了保障,D正确。
14.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①哥本哈根会议的召开,警示人们气候变暖将给人类带来重大危害 ②化学在环境、能源、健康、材料等方面发挥着积极、重大的作用 ③学习化学应重视实验,从实验中提高操作、观察等能力 ④学习化学应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学以致用,为人类造福
A. ①②③④ B. 只有②④
C. 只有①②④ D. 只有①②
A
【点拨】①人们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通过燃烧化石燃料释放大量温室气体,近年来,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引起温室效应加剧,使全球气候变暖,将给人类带来重大危害,①说法正确;②化学可以开发新能源和新材料,改善人类生存条件,因此化学在环境、能源、健康、材料等方面发挥着积极、重大的作用,②说法正确;③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因此学习化学应重视实验,从实验中提高操作、观察等能力,③说法正确;④从化学走向生活,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化学的最终目的,因此学习化学应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为人类造福,④说法正确。
15. 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________,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A. 车胎爆炸 B. 呼吸作用 C. 酒精燃烧
D. 水结成冰 E. 青稞酿成酒 F. 铜铸成铜器
G. 铜器生锈 H. 用消毒酒精杀死病毒
A、D、F
B、C、E、G、H
16. 下列关于“一定”和“不一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有颜色改变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B. 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
C. 在物理变化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D. 在化学变化中不一定发生物理变化
A
【方法规律】解答本题可用本质分析法和特征分析法。有的爆炸是物理变化,如车胎充气过多而发生爆炸,有的爆炸是化学变化,如煤矿井内发生瓦斯爆炸。
17. (1)人类生活需要能量,下列能量主要由化学变化产生的是________。
A. 电灯通电发光 B. 水电站利用水力发电
C. 液化石油气燃烧放热 D. 烟花爆炸产生火花
(2)化学能可以转化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请你举出一个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D
热能
光能
电能
干电池(或燃料电池等)的使用
18. 【2020 重庆】中华文字博大精深,下列成语的本意主要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春风化雨 B. 火上浇油
C. 叶落知秋 D. 滴水成冰
B
【点拨】火上浇油有燃烧现象,而燃烧一定会产生新物质,故选B。
19.张恒和他的同班同学收集到以下七种物品并进行探究。请回答:
(1)图中与化学有关的物品是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②③④⑤⑥⑦
(2)其中与人类住、行有关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
①②④⑥
(3)从你的亲身经历中举两例说明化学在保证人类生存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
例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为人类提供更多的生活和生产资料,如陶瓷、铁合金
用化学方法可以减少污染,净化空气,净化水等(合理即可)(共28张PPT)
第一单元 步入化学殿堂
第二节 体验化学探究
D
C
D
1
2
3
4
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答案呈现
5
D
B
6
7
B
8
9
10
D
A
C
B
C
11
12
13
见习题
见习题
1.下列环节不属于科学探究步骤的是( )
A.发现并提出问题 B.收集证据
C.交流反思 D.认真听讲
D
2. 【2021 达州渠县期末】钥匙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某同学认为其中含有金属铁,在讨论时,有同学提出用磁铁来吸一下。就“用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 观察 B. 假设 C. 实验 D. 得出结论
C
3.【中考 威海】小丽捡到一枚白色鹅卵石,这会不会是大理石呢?将其放在食醋中,有气泡产生。小丽认为鹅卵石中可能含有碳酸盐。在此过程中,没有应用的科学方法是( )
A.猜想 B.实验 C.推理 D.归纳
D
4.如图,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内壁出现水珠,倒转烧杯,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则提出的下列问题不合理的是( )
A.烧杯内壁上为什么会有水珠?
B.石灰水为什么变浑浊了?
C.现象的产生是否与蜡烛的成分有关?
D.现象的产生是否与点燃蜡烛的火柴有关?
D
【点拨】提出的问题要与实验有关,该实验烧杯内壁有水生成,石灰水会变浑浊,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现象,这样的问题是应提出的,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应该与蜡烛的成分有关,但与点燃蜡烛的火柴无关,因点燃蜡烛的方法很多,也可用打火机等。
5.下列有关石蜡性质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石蜡是无色、无味的固体,硬度大
B.石蜡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C.石蜡熔点低,受热易熔化
D.石蜡可燃,燃烧时发光、放热
A
6.某同学将蜡烛置于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发现瓶壁有水雾产生,接触瓶壁的手感到发烫。由此,你认为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蜡烛燃烧放出热量
B.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
C.蜡烛燃烧有水生成
D.蜡烛在氧气中能燃烧
B
B
8.小华同学在准备“探究蜡烛燃烧的奥秘”实验时,发现实验室有许多剩下的小蜡烛,他感觉太浪费,于是带领实验小组的同学以小蜡烛头为原料制造蜡烛,过程如图1所示:
(1)蜡烛能用小刀切割成型,说明蜡烛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硬度小(或质软)
(2)小华将切下的蜡烛块放入水中,它能浮在水面上,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蜡烛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蜡烛不溶于水
(3)点燃蜡烛,用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如图2所示,看到的现象是烧杯内壁__________________,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后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有水雾产生
(4)结论:蜡烛燃烧的生成物是________________。
水和二氧化碳
9.下列有关蜡烛燃烧的实验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蜡烛在空气中燃烧产生黄色火焰,放热
B.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水珠
C.蜡烛燃烧时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D.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蜡烛上方飘出的白烟,蜡烛能重新燃烧
C
【点拨】要注意实验现象与实验结论的区别。实验现象是指实验过程中用感觉器官等能感受到的,或仪器测量可知的,实验结论则是对实验过程中所获得的现象加以分析、推理得到的观点、论断等。如C中“蜡烛燃烧时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
10.【中考 滨州】下表列举了法拉第《蜡烛的故事》中涉及的部分问题及对问题的回答,其中“对问题的回答”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的是( )
选项 问题 对问题的回答
A 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主要成分是烛油蒸气
B 火焰为什么向上 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
C 火焰明亮的原因是什么 与火焰中的炭颗粒有关,炭颗粒会影响火焰明亮程度
D 火焰不同部位温度高低如何比较 用一张纸在火焰中心一掠,观察纸张的变色情况
D
【方法规律】本题采用筛选法解答。分析“问题”和“对问题的回答”的内容,可以发现,A中属于结论;B中属于解释原因;C中属于对实验现象的分析;D中属于设计实验方案。
11.在下列蜡烛燃烧的实验中,对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实验1中蜡烛火焰逐渐熄灭
B.实验2白瓷板表面无明显变化
C.实验3外焰部分的火柴梗最先炭化
D.实验4将一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倒扣在火焰上方,石灰水变浑浊
B
【点拨】本题运用现象分析法解答。回忆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课本中的实验现象,实验1中的蜡烛会因缺少氧气而逐渐熄灭;实验2中把白瓷板放在蜡烛火焰上方,蜡烛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炭黑会使白瓷板变黑;实验3中由于外焰温度最高,所以外焰部分的火柴梗最先炭化变黑;实验4中由于蜡烛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故将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倒扣在火焰上方,石灰水变浑浊。
12. 学习了“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后,某同学对酒精灯及酒精的燃烧产生了兴趣,进行了如下探究:
(1)点燃前:他观察酒精灯里面的酒精是一种无色液体,打开灯帽,能闻到有特殊的香味,说明酒精________(填“易”或“不易”)挥发,观察装酒精的塑料桶上的标签为“净含量:95%”,说明酒精________(填“易”或“不易”)溶于水。
易
易
(2)点燃酒精灯:①仔细观察酒精灯的火焰(如图所示),发现火焰分________层。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2 s后取出,观察到与火焰______(填图中字母)处接触的火柴梗先炭化,说明
________温度最高。
三
a
外焰
②取一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一会儿观察到烧杯内壁出现________,说明有水生成;迅速倒转烧杯,加入适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________________生成。
小水珠
二氧化碳
13.化学小组受英国科学家法拉第《蜡烛的化学史》的启发,对蜡烛的燃烧过程进行了一次探究。
【查阅资料】硫酸铜是一种白色粉末,具有吸水性,吸水后为蓝色。
【进行实验】
序号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Ⅰ 外焰处的铁纱窗出现红热的环,内焰及焰心处的铁纱窗无明显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 伸入焰心的导气管引出白烟,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焰心处有可燃性物质
序号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Ⅲ — 蜡烛燃烧的产物中有水和二氧化碳
(1)实验Ⅰ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补全实验Ⅱ的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Ⅲ中,硫酸铜粉末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得到“蜡烛燃烧的产物中含有二氧化碳”这一结论所对应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蜡烛火焰外焰的温度最高
白烟燃烧
有水生成
检验蜡烛燃烧是否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反思评价】
(4)实验Ⅲ是该小组同学对图A所示实验的改进,与图A所示实验相比,实验Ⅲ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二氧化碳生成
能够同时检验是否有水(共29张PPT)
第一单元 步入化学殿堂
到实验室去: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一)
第2课时 物质的加热
D
C
C
1
2
3
4
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答案呈现
5
C
6
7
见习题
8
9
10
D
b、c
见习题
11
12
13
14
C
C
15
A
见习题
B
见习题
见习题
1. 【2021 北京房山区期末】下列化学仪器可直接用酒精灯加热的是( )
A. 集气瓶 B. 漏斗 C. 烧杯 D. 试管
D
2. 下列有关酒精灯使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应使用酒精灯火焰的外焰部分
B. 向酒精灯内添加酒精的量不超过其容积的2/3
C. 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只酒精灯
D. 酒精灯不用时要盖上灯帽,防止酒精挥发,导致下次使用时不易点燃
C
3. 【2020 长春】下列酒精灯的使用正确的是( )
C
【点拨】A中禁止用一只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B中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D中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
4. 进行化学实验时,下列应急措施正确的是( )
A. 若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B. 万一药液溅到眼睛里,应立即揉揉眼睛缓解一下
C. 酒精灯内酒精不足时,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
D. 找不到灯帽时,可用嘴吹灭酒精灯
A
【方法规律】本题采用筛选法解答。根据使用酒精灯应注意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若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抹布盖灭,故A正确;万一药液溅到眼睛里,应立即用水冲洗,故B错误;不能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故C错误;熄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故D错误。
5. 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不正确的操作是( )
A. 试管与桌面成45°角
B. 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
C. 加热时要先进行预热
D. 试管夹夹在试管的中下部
D
6. 用试管加热少量液体药品,有以下操作步骤:①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②向试管中加入1~2 mL液体;③将试管夹夹在离试管口约1/3处;④将试剂瓶盖好后,放回原处。其正确顺序是( )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①
C. ②④③① D. ②③①④
C
7. 给物质加热时应注意:①加热时酒精灯内酒精的量不得超过其容积的________;②不慎碰翻酒精灯,使酒精洒出,在桌面燃烧起来,应立即用________盖灭;③要先预热,后用酒精灯火焰的________部分对准药品加热;④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时,试管口应____________,防止冷凝的水倒流到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
2/3
湿抹布
外焰
略向下倾斜
⑤给试管内液体加热时,试管口应与桌面成________角,试管内液体体积不能超过其容积的________,试管口不准对着______________;⑥实验结束后,热的仪器________ (填“能”或“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
45°
1/3
有人的方向
不能
8. 【节选 莱芜】试管是实验室最常见的仪器,如图所示,在不同的化学实验中试管口的朝向不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 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
试管口朝向如图①
b. 向试管中加入块状固体时,试管口的朝向先如图②后如图①
c. 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时,试管口朝向如图④
d. 用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试管口朝向如图③
b、c
【点拨】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应使试管倾斜并与桌面约成45°角,故a错误;向试管中加入块状固体时,可使试管平放,把药品放在试管口,然后使试管慢慢直立起来,使药品滑到试管底部,故b正确;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时,试管口如果没有略向下倾斜,则冷凝水倒流至试管底部,易使试管底部破裂,故c正确;用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试管口应竖直向上,故d错误。
9. 加热操作可能导致试管、烧杯等玻璃容器破裂的原因可能有:
(1)玻璃容器________有水,未经擦拭就加热。
(2)容器底部与_______________接触。
(3)点燃酒精灯后,没有对容器进行________就直接固定在药品部位加热。
外壁
酒精灯灯芯
预热
(4)给烧杯、烧瓶加热时,底部没有垫上___________。
(5)给试管中固体加热,试管口没有_______________。
(6)加热后很热的玻璃容器立即用_________________。
石棉网
略向下倾斜
冷水洗涤
10. 【2021 商丘期末】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C
11. 下列给液体加热的操作及注意事项,正确的是( )
①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2 ②试管口向上,与桌面成45°角 ③给试管加热时,试管的底部不能接触灯芯 ④试管口的方向随便选 ⑤加热时,使试管在火焰上方来回移动 ⑥用酒精灯的内焰加热 ⑦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都可盛放液体加热
A. ①②⑥⑦ B. ②③⑤⑦
C. ①②③⑤⑥ D. ②③⑥⑦
B
【方法规律】本题采用筛选法解答,根据给液体加热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对选项逐一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要求的选项。给液体加热时,液体的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口应向上,与桌面成45°角,试管的底部不能接触灯芯,加热时要先预热,用酒精灯外焰加热,试管口不能朝着有人的方向,故题给选项中,①④⑥错误,正确的有②③⑤⑦,故选B。
12. 下图是某同学在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的操作。请写出他在操作中的错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手持试管加热
加热时试管直立地放在酒精灯火焰上
试管内的液体体积超过试管容积的1/3
用酒精灯的内焰加热
【方法规律】本题采用标准实验对照法解答。对照给液体加热的正确操作及注意事项分析。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要用试管夹夹持,试管夹应夹在试管的中上部,试管内的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与桌面成45°角;加热时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要先预热,试管口不能朝着有人的方向。
13. 某同学用酒精灯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发现试管破裂。该同学认真分析后认为可能的原因有:
①用酒精灯的外焰给试管加热 ②加热前没有擦干试管外壁的水 ③加热时试管底部触及灯芯 ④被加热的液体体积超过试管容积的1/3 ⑤加热过程中没有及时上下移动试管 ⑥没有进行预热
你认为该同学提出的原因可能正确的是( )
A. ①③⑥ B. ②④ C. ②③⑥ D. ③④⑤
C
【方法规律】本题采用因果关系法解答。加热前没有擦干试管外壁的水、加热时试管底部触及灯芯、没有进行预热等,都可能会使试管因受热不均而破裂。如果被加热的液体体积超过试管容积的1/3,加热时液体容易喷出,不会引起试管破裂。加热过程中没有及时上下移动试管,会使试管内的液体受热不均,局部沸腾溅出,也不会引起试管破裂。
14. 根据化学实验操作规范填空。
(1)用试管加热液体时,有时因操作不正确而出现错误。现有下列数据,请用对应的序号填空。
A. 45° B. 90° C. 2/3 D. 1/3 E. 1/2
①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应使用试管夹,夹在离试管口约________处;
②试管里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________。试管口要与桌面成________角。试管口不要对着自己或他人。
D
D
A
(2)在题后的横线上简要说明操作可能造成的后果。
①酒精灯熄灭后未盖灯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大拇指压在试管夹的短柄上:________________;
③用试管刷刷洗试管时,用力过猛:________________;
④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试管口对着人:____________。
酒精挥发,灯芯上留有水分,
下次使用时不易点燃或燃烧不好
试管脱落
使试管破裂
液体溅出伤人
15. 【节选 邵阳】下列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基本操作。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A所示,手握细口瓶倾倒液体时,细口瓶标签的一面要____________,细口瓶的塞子要________在桌面上。
向着手心
倒放
(2)如图B所示,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盖灭后轻提一下灯帽,再重新盖好。对其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填字母)。
A. 平衡气压,方便下次使用时取下灯帽
B. 挥发水分,利于点燃酒精灯
C. 减少挥发,利于节约酒精
C
(3)如图C所示,用酒精灯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
①试管里的液体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________;
②先对试管进行________,然后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准药品所在部位加热。
1/3
预热
【点拨】(1)如图A所示,向试管内倾倒液体时,细口瓶标签的一面要向着手心,以防残留液体流下腐蚀标签;细口瓶的塞子要倒放在桌面上,以免污染药品。
(2)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灭,盖灭时轻提一下灯帽的原因是防止温度降低,压强减小,下次使用不易打开,同时也使生成的水分挥发掉。
(3)①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试管内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1/3,以防液体溅出;②集中加热前必须先预热,以防试管受热不均而炸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