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安徽省濉溪县城关中心学校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安徽省濉溪县城关中心学校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1.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14 14:00:16

文档简介

安徽省濉溪县城关中心学校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2021七下·濉溪开学考)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有了原始的农业,如果想了解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状况,我们可以参观的遗址有(  )
①元谋人遗址 ②北京人遗址 ③半坡原始居民遗址 ④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2.(2017·六盘水)《礼记 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其中,“选贤与能”指的是我国古代的什么制度(  )
A.分封制 B.世袭制 C.禅让制 D.宗法制
3.(2018·白银)《史记》记载:“武王……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这反映的是(  )
A.武王伐纣 B.西周分封制 C.春秋争霸 D.战国七雄
4.《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据考证,该诗为赞美齐桓公帮助卫国人打败狄人(北方游牧民族)而作,印证了齐桓公“尊王攘夷”的政治策略。与以上信息相关的史实是(  )
A.牧野之战 B.春秋争霸 C.楚汉之争 D.官渡之战
5.(2017七下·阿荣旗月考)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  )
A.武则天 B.杨坚 C.李世民 D.慈禧
6.(2017·东营)下图中,政府在标★号的区域设立的管辖机构是(  )
A.西域都护 B.安西都护府 C.伊犁将军 D.北庭都护府
7.(2018·广东)公元前112年汉武帝颁布《罢郡国铸钱令》,命令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汉武帝这一措施(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抑制了农业生产发展
C.彻底解决了封国问题 D.实现了思想的大一统
8.(2021七下·濉溪开学考)汉字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电影《英雄》中有这样一段对话:无名对秦王说,“剑”字有18种写法;秦王说,统一后只保留一种。秦王统一全国后保留的这种文字是(  )
A.甲骨文 B.小篆 C.帛书 D.金文
9.(2021七下·濉溪开学考)象棋是由两人轮流走子,以“将死”或“困毙”对方将(帅)为胜的一种棋类运动。根据棋盘,请你判断一下这种游戏的产生与下列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
A.牧野大战 B.晋楚争霸 C.吴越争霸 D.楚汉之争
10.(2020九下·福州月考)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与下图中①②③对应的朝代是(  )
A.商朝、秦朝、三国 B.隋朝、唐朝、元朝
C.商朝、唐朝、明朝 D.秦朝、唐朝、十六国
11.(2018·聊城)“北平袁绍,南拒孙刘,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因事设奇,唯才是举,铁槊赋诗处,笑人间霸业如何!”这段材料称道的人物应是(  )
A.刘备 B.孙权 C.诸葛亮 D.曹操
12.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科技成就的搭配,不正确的是(  )
A.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B.李冰——都江堰
C.贾思勰——《齐民要术》 D.祖冲之——造纸术
二、辨析题
13.(2021七下·濉溪开学考)战国后期建造的灵渠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改正:
14.(2021七下·濉溪开学考)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天下,建立秦朝,定都临洮。
改正:
15.(2021七下·濉溪开学考)普遍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叫做新石器时代。
改正:
三、综合题
16.(2021七下·濉溪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以匈奴人灭西晋为序幕,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南迁的浪潮。
材料二:东晋南朝时,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农田,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水稻产量提高,除了主要种植水稻外,还普遍实行麦稻兼作……江南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1)根据材料一说说“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南迁的浪潮”的主要原因。
(2)材料一中“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与材料二中“江南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二者有什么内在联系?
17.(2021七下·濉溪开学考)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缤纷多彩的文化符号承载者丰富的历史内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化符号一:青铜器
鼎最初作为食物器皿,逐渐演化为重要的祭祀礼器,直到成为家国宝器。西周时期的用鼎制度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士三。春秋战国时期,风气大开,思想活跃,鼎的纹饰更加简练舒朗,神兽形象纷纷登场,宴饮、征战等纹饰明显增多。
——据CCTV-10《百家讲坛》
文化符号二:丝绸
海上丝绸之路把丝绸远销海外,古代南亚、东南亚各地人民都喜欢穿中国丝绸制成的筒裙,在中国文献中,东南亚人民“以帛缠首”的记载比比皆是。 日本出现了仿制“唐绫”(中国丝绸)而发展起来的“博多织”纺织法。海上 丝绸之路远远不只是向外传布丝绸,还把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如指南针、火药、造纸、活字印刷术、瓷器、医学、中草药等传布到世界各地。
——据陈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1)材料中反映出了哪些重大史实?写出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名称。
(2)据材料,概括中国丝绸外传产生了什么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海上丝绸之路的作用。
18.(2021七下·濉溪开学考)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秦汉篇
材料一:秦汉时期我国的民族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即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加强,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
北魏篇
材料二:
现代篇
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高举民族团结大旗,引导各族群众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2017年3月10日,习近平在参加新疆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时期“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与什么历史事件有关?在北方边 境主要与哪个少数民族战争不断?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次改革?图一、图二分别是改革中推行的什么汉化措施?根据图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此次改革有什么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的知识,谈谈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民族意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在河姆渡和半坡居民时期进入了原始的农耕时期,出现了原始的农业。所以③④符合题意;
元谋人和北京人时期还没有产生农业,排除①②;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耕生活。难度适中,掌握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代表有河姆渡原始和半坡原始居民即可作答。
2.【答案】C
【知识点】禅让制
【解析】【分析】“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指原始社会时期的禅让。在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尧在年老时推举舜为继承人,舜年老后采用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他们之间采用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禅让制的有关内容。
3.【答案】B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意思是,(武王)封各个功臣谋士,而姜尚是第一个被封的人,把营丘给姜尚,称作齐地,把曲阜给弟弟周公旦,称作鲁地,由此判断这是西周的分封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功臣谋士”说明了分封的是“功臣”,“封弟”是对王族的分封,西周初期,为巩固周朝的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宗亲和功臣,封他们为诸侯,建立诸侯国,选项B符合题意;而选项ACD与题干内容不符;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的内容,需要学生掌握分封制的含义和过程,是考试的重点内容。
4.【答案】B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齐桓公”“尊王攘夷”。链接所学知识可知,齐桓公采纳管仲“尊王攘夷”的策略,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5.【答案】A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武则天相关史实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C不符合女皇帝,慈禧没有称帝。故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考查学生对武则天相关史实的准确识记。
6.【答案】A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图中标★号的区域是新疆地区。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中央政府对西域地区的正式管辖,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BCD和标★号的区域无关,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西汉对新疆的管辖的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
7.【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了标准货币五铢钱,抑制了大商人牟取暴利,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项表述错误;C项汉武帝采用了推恩令的方式,彻底解决了封国问题;D项汉武帝采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式,实现了思想的大一统。A项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统一的内容,需要学生掌握汉武帝统一的目的就在于加强中央集权,是考试的重点内容。
8.【答案】B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大力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战国时,七国的文字书写各异。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选项B符合题意;
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字。帛书、金文与秦朝统一的文字不符,选项ACD与题干信息不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秦巩固统一的措施。难度较低,掌握秦统一后的文字为小篆即可作答。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很多,需要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9.【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棋盘中的“楚河、汉界”字样,联系所学可知,楚汉之争中,刘邦项羽本来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以西为汉,以东为楚,鸿沟就是楚汉边界,即楚河汉界。D符合题意;
ABC与题意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楚汉之争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楚汉之争的历史史实即可作答。
10.【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朝代的更迭
【解析】【分析】我国古代朝代更替先后顺序的口诀为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西汉和东汉);三分魏蜀吴(三国),二晋(西晋和东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五代十国)传;宋(北宋和南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与图中①②③对应的朝代是商朝、秦朝、三国。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朝代更迭的有关知识。此类题运用朝代歌去记忆较为简单。
11.【答案】D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北平袁绍,南拒孙刘”,结合课本所学,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绍双方在官渡进行决战。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国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屯粮,烧掉其全部军粮,迅速歼灭袁军的主力,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208年曹操挥师南下,攻打南方的刘邦和孙权。D项符合题意。
由“南拒孙刘”,可知AB两项不合题意;
诸葛亮曾经辅佐刘备。C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三国鼎立的有关知识,难度不大。学生要掌握与曹操有关的主要事迹。
12.【答案】D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A项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搭配正确,不符合题意;
B项李冰——都江堰搭配正确,不符合题意;
C项贾思勰——《齐民要术》搭配正确,不符合题意;
D项祖冲之——造纸术搭配不正确,因为造纸术是西汉时期发明的,东汉蔡伦加以改进,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古代的科技成就。
13.【答案】错误;灵渠改为都江堰。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的秦国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系统,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故本题表述错误;应该把灵渠改为都江堰。
故答案为:错误;灵渠改为都江堰。
【点评】本题考查都江堰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都江堰修建于战国时期,造福了成都平原,使其成为天府之国即可作答。
14.【答案】错误;临洮改为咸阳。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国灭掉了六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不是临洮。故题干说法错误,应把临洮改为咸阳。
故答案为:错误;临洮改为咸阳。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统一全国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秦统一六国后,定都咸阳即可作答。
15.【答案】错误;新石器时代改为旧石器时代。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早期人类使用的工具主要为石器,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考古学上称之为旧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时代,考古学上称为新石器时代,故本题表述错误;应该把新石器时代改为旧石器时代。
故答案为:错误;新石器时代改为旧石器时代。
【点评】本题考查石器时代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是旧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是新石器时代即可作答。
16.【答案】(1)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
(2)北方人民的大量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充足的劳动力;是江南经济地区迅速发展起来的重要因素。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八王之乱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根据材料一“以匈奴人灭西晋为序幕,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民南迁的主要原因是西晋灭亡后,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
(2)本题考查江南地区的开发。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东晋南朝时,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江南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可见反映了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结合所学可知,北方人民的大量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充足的劳动力,是江南经济地区迅速发展起来的重要因素。
故答案为:(1)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
(2)北方人民的大量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充足的劳动力;是江南经济地区迅速发展起来的重要因素。
【点评】本题考查江南地区开发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需要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对相关知识能够进行对比分析方可作答。
17.【答案】(1)史实:实行分封制、百家争鸣、诸侯纷争;青铜器:司母戊鼎。
(2)影响:丰富了丝路沿途人们的服饰,促进了海外丝织技术的发展;作用:是中国与世界交流的重要通道,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西周的分封制;青铜艺术;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分封制、百家争鸣、司母戊鼎的相关知识。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西周时期的用鼎制度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士三”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不同等级的贵族用鼎的标准不同;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风气大开,思想活跃”可知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征战等纹饰明显增多”则体现了当时的诸侯纷争。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2) 本题考查丝绸之路的知识。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古代南亚、东南亚各地人民都喜欢穿中国丝绸制成的简裙,在中国文献中,东南亚人民‘以帛缠首’的记载比比皆是。日本出现了仿制‘唐绫’(中国丝绸)而发展起来的博多织纺织法。”可知,中国丝绸外传丰富了丝路沿途人们的服饰,促进了海外丝织技术的发展。第二小问,根据材料“海上丝绸之路远远不只是向外传播丝绸,还把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如指南针、火药、造纸、活字印刷术、瓷器、医学、中草药等传布到世界各地”可知,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世界交流的重要通道,对人类进步和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贡献。
故答案为:(1)史实:实行分封制、百家争鸣、诸侯纷争;青铜器:司母戊鼎。
(2)影响:丰富了丝路沿途人们的服饰,促进了海外丝织技术的发展;作用:是中国与世界交流的重要通道,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
【点评】本题考查青铜器和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悉教材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结合起来,分析归纳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8.【答案】(1)张骞通西域或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的开通;匈奴。
(2)北魏孝文帝改革;说汉语,改汉姓;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3)维护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认同感等。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知识。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时期张骞通西域或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西域地区和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结合所学可知,在北方边境的匈奴与中原政权冲突不断。
(2)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知识。根据材料“孝文帝,诏不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结合所学可知,这次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根据材料“孝文帝,诏不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这属于孝文帝改革措施中的说汉语;根据材料“鲜卑姓氏改为汉姓”,这属于孝文帝改革措施中的改汉姓;根据材料“汉人胡食。胡人汉服”,可见,民族之间相互影响,说明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3)本题考查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民族意识。根据材料“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高举民族团结大旗,引导各族群众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可见,我们应该树立的民族意识有维护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认同感等。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1)张骞通西域或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的开通;匈奴。
(2)北魏孝文帝改革;说汉语,改汉姓;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3)维护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认同感等。
【点评】本题考查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北魏孝文帝改革等知识。难度较大,需要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 / 1安徽省濉溪县城关中心学校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2021七下·濉溪开学考)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有了原始的农业,如果想了解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状况,我们可以参观的遗址有(  )
①元谋人遗址 ②北京人遗址 ③半坡原始居民遗址 ④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在河姆渡和半坡居民时期进入了原始的农耕时期,出现了原始的农业。所以③④符合题意;
元谋人和北京人时期还没有产生农业,排除①②;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耕生活。难度适中,掌握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代表有河姆渡原始和半坡原始居民即可作答。
2.(2017·六盘水)《礼记 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其中,“选贤与能”指的是我国古代的什么制度(  )
A.分封制 B.世袭制 C.禅让制 D.宗法制
【答案】C
【知识点】禅让制
【解析】【分析】“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指原始社会时期的禅让。在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尧在年老时推举舜为继承人,舜年老后采用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他们之间采用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禅让制的有关内容。
3.(2018·白银)《史记》记载:“武王……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这反映的是(  )
A.武王伐纣 B.西周分封制 C.春秋争霸 D.战国七雄
【答案】B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意思是,(武王)封各个功臣谋士,而姜尚是第一个被封的人,把营丘给姜尚,称作齐地,把曲阜给弟弟周公旦,称作鲁地,由此判断这是西周的分封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功臣谋士”说明了分封的是“功臣”,“封弟”是对王族的分封,西周初期,为巩固周朝的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宗亲和功臣,封他们为诸侯,建立诸侯国,选项B符合题意;而选项ACD与题干内容不符;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的内容,需要学生掌握分封制的含义和过程,是考试的重点内容。
4.《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据考证,该诗为赞美齐桓公帮助卫国人打败狄人(北方游牧民族)而作,印证了齐桓公“尊王攘夷”的政治策略。与以上信息相关的史实是(  )
A.牧野之战 B.春秋争霸 C.楚汉之争 D.官渡之战
【答案】B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齐桓公”“尊王攘夷”。链接所学知识可知,齐桓公采纳管仲“尊王攘夷”的策略,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5.(2017七下·阿荣旗月考)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  )
A.武则天 B.杨坚 C.李世民 D.慈禧
【答案】A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武则天相关史实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C不符合女皇帝,慈禧没有称帝。故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考查学生对武则天相关史实的准确识记。
6.(2017·东营)下图中,政府在标★号的区域设立的管辖机构是(  )
A.西域都护 B.安西都护府 C.伊犁将军 D.北庭都护府
【答案】A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图中标★号的区域是新疆地区。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中央政府对西域地区的正式管辖,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BCD和标★号的区域无关,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西汉对新疆的管辖的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
7.(2018·广东)公元前112年汉武帝颁布《罢郡国铸钱令》,命令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汉武帝这一措施(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抑制了农业生产发展
C.彻底解决了封国问题 D.实现了思想的大一统
【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了标准货币五铢钱,抑制了大商人牟取暴利,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项表述错误;C项汉武帝采用了推恩令的方式,彻底解决了封国问题;D项汉武帝采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式,实现了思想的大一统。A项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统一的内容,需要学生掌握汉武帝统一的目的就在于加强中央集权,是考试的重点内容。
8.(2021七下·濉溪开学考)汉字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电影《英雄》中有这样一段对话:无名对秦王说,“剑”字有18种写法;秦王说,统一后只保留一种。秦王统一全国后保留的这种文字是(  )
A.甲骨文 B.小篆 C.帛书 D.金文
【答案】B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大力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战国时,七国的文字书写各异。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选项B符合题意;
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字。帛书、金文与秦朝统一的文字不符,选项ACD与题干信息不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秦巩固统一的措施。难度较低,掌握秦统一后的文字为小篆即可作答。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很多,需要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9.(2021七下·濉溪开学考)象棋是由两人轮流走子,以“将死”或“困毙”对方将(帅)为胜的一种棋类运动。根据棋盘,请你判断一下这种游戏的产生与下列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
A.牧野大战 B.晋楚争霸 C.吴越争霸 D.楚汉之争
【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棋盘中的“楚河、汉界”字样,联系所学可知,楚汉之争中,刘邦项羽本来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以西为汉,以东为楚,鸿沟就是楚汉边界,即楚河汉界。D符合题意;
ABC与题意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楚汉之争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楚汉之争的历史史实即可作答。
10.(2020九下·福州月考)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与下图中①②③对应的朝代是(  )
A.商朝、秦朝、三国 B.隋朝、唐朝、元朝
C.商朝、唐朝、明朝 D.秦朝、唐朝、十六国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朝代的更迭
【解析】【分析】我国古代朝代更替先后顺序的口诀为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西汉和东汉);三分魏蜀吴(三国),二晋(西晋和东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五代十国)传;宋(北宋和南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与图中①②③对应的朝代是商朝、秦朝、三国。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朝代更迭的有关知识。此类题运用朝代歌去记忆较为简单。
11.(2018·聊城)“北平袁绍,南拒孙刘,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因事设奇,唯才是举,铁槊赋诗处,笑人间霸业如何!”这段材料称道的人物应是(  )
A.刘备 B.孙权 C.诸葛亮 D.曹操
【答案】D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北平袁绍,南拒孙刘”,结合课本所学,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绍双方在官渡进行决战。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国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屯粮,烧掉其全部军粮,迅速歼灭袁军的主力,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208年曹操挥师南下,攻打南方的刘邦和孙权。D项符合题意。
由“南拒孙刘”,可知AB两项不合题意;
诸葛亮曾经辅佐刘备。C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三国鼎立的有关知识,难度不大。学生要掌握与曹操有关的主要事迹。
12.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科技成就的搭配,不正确的是(  )
A.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B.李冰——都江堰
C.贾思勰——《齐民要术》 D.祖冲之——造纸术
【答案】D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A项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搭配正确,不符合题意;
B项李冰——都江堰搭配正确,不符合题意;
C项贾思勰——《齐民要术》搭配正确,不符合题意;
D项祖冲之——造纸术搭配不正确,因为造纸术是西汉时期发明的,东汉蔡伦加以改进,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古代的科技成就。
二、辨析题
13.(2021七下·濉溪开学考)战国后期建造的灵渠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改正:
【答案】错误;灵渠改为都江堰。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的秦国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系统,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故本题表述错误;应该把灵渠改为都江堰。
故答案为:错误;灵渠改为都江堰。
【点评】本题考查都江堰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都江堰修建于战国时期,造福了成都平原,使其成为天府之国即可作答。
14.(2021七下·濉溪开学考)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天下,建立秦朝,定都临洮。
改正:
【答案】错误;临洮改为咸阳。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国灭掉了六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不是临洮。故题干说法错误,应把临洮改为咸阳。
故答案为:错误;临洮改为咸阳。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统一全国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秦统一六国后,定都咸阳即可作答。
15.(2021七下·濉溪开学考)普遍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叫做新石器时代。
改正:
【答案】错误;新石器时代改为旧石器时代。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早期人类使用的工具主要为石器,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考古学上称之为旧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时代,考古学上称为新石器时代,故本题表述错误;应该把新石器时代改为旧石器时代。
故答案为:错误;新石器时代改为旧石器时代。
【点评】本题考查石器时代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是旧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是新石器时代即可作答。
三、综合题
16.(2021七下·濉溪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以匈奴人灭西晋为序幕,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南迁的浪潮。
材料二:东晋南朝时,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农田,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水稻产量提高,除了主要种植水稻外,还普遍实行麦稻兼作……江南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1)根据材料一说说“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南迁的浪潮”的主要原因。
(2)材料一中“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与材料二中“江南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二者有什么内在联系?
【答案】(1)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
(2)北方人民的大量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充足的劳动力;是江南经济地区迅速发展起来的重要因素。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八王之乱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根据材料一“以匈奴人灭西晋为序幕,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民南迁的主要原因是西晋灭亡后,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
(2)本题考查江南地区的开发。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东晋南朝时,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江南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可见反映了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结合所学可知,北方人民的大量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充足的劳动力,是江南经济地区迅速发展起来的重要因素。
故答案为:(1)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
(2)北方人民的大量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充足的劳动力;是江南经济地区迅速发展起来的重要因素。
【点评】本题考查江南地区开发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需要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对相关知识能够进行对比分析方可作答。
17.(2021七下·濉溪开学考)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缤纷多彩的文化符号承载者丰富的历史内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化符号一:青铜器
鼎最初作为食物器皿,逐渐演化为重要的祭祀礼器,直到成为家国宝器。西周时期的用鼎制度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士三。春秋战国时期,风气大开,思想活跃,鼎的纹饰更加简练舒朗,神兽形象纷纷登场,宴饮、征战等纹饰明显增多。
——据CCTV-10《百家讲坛》
文化符号二:丝绸
海上丝绸之路把丝绸远销海外,古代南亚、东南亚各地人民都喜欢穿中国丝绸制成的筒裙,在中国文献中,东南亚人民“以帛缠首”的记载比比皆是。 日本出现了仿制“唐绫”(中国丝绸)而发展起来的“博多织”纺织法。海上 丝绸之路远远不只是向外传布丝绸,还把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如指南针、火药、造纸、活字印刷术、瓷器、医学、中草药等传布到世界各地。
——据陈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1)材料中反映出了哪些重大史实?写出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名称。
(2)据材料,概括中国丝绸外传产生了什么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海上丝绸之路的作用。
【答案】(1)史实:实行分封制、百家争鸣、诸侯纷争;青铜器:司母戊鼎。
(2)影响:丰富了丝路沿途人们的服饰,促进了海外丝织技术的发展;作用:是中国与世界交流的重要通道,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西周的分封制;青铜艺术;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分封制、百家争鸣、司母戊鼎的相关知识。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西周时期的用鼎制度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士三”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不同等级的贵族用鼎的标准不同;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风气大开,思想活跃”可知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征战等纹饰明显增多”则体现了当时的诸侯纷争。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2) 本题考查丝绸之路的知识。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古代南亚、东南亚各地人民都喜欢穿中国丝绸制成的简裙,在中国文献中,东南亚人民‘以帛缠首’的记载比比皆是。日本出现了仿制‘唐绫’(中国丝绸)而发展起来的博多织纺织法。”可知,中国丝绸外传丰富了丝路沿途人们的服饰,促进了海外丝织技术的发展。第二小问,根据材料“海上丝绸之路远远不只是向外传播丝绸,还把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如指南针、火药、造纸、活字印刷术、瓷器、医学、中草药等传布到世界各地”可知,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世界交流的重要通道,对人类进步和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贡献。
故答案为:(1)史实:实行分封制、百家争鸣、诸侯纷争;青铜器:司母戊鼎。
(2)影响:丰富了丝路沿途人们的服饰,促进了海外丝织技术的发展;作用:是中国与世界交流的重要通道,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
【点评】本题考查青铜器和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悉教材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结合起来,分析归纳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8.(2021七下·濉溪开学考)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秦汉篇
材料一:秦汉时期我国的民族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即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加强,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
北魏篇
材料二:
现代篇
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高举民族团结大旗,引导各族群众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2017年3月10日,习近平在参加新疆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时期“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与什么历史事件有关?在北方边 境主要与哪个少数民族战争不断?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次改革?图一、图二分别是改革中推行的什么汉化措施?根据图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此次改革有什么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的知识,谈谈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民族意识?
【答案】(1)张骞通西域或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的开通;匈奴。
(2)北魏孝文帝改革;说汉语,改汉姓;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3)维护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认同感等。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知识。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时期张骞通西域或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西域地区和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结合所学可知,在北方边境的匈奴与中原政权冲突不断。
(2)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知识。根据材料“孝文帝,诏不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结合所学可知,这次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根据材料“孝文帝,诏不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这属于孝文帝改革措施中的说汉语;根据材料“鲜卑姓氏改为汉姓”,这属于孝文帝改革措施中的改汉姓;根据材料“汉人胡食。胡人汉服”,可见,民族之间相互影响,说明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3)本题考查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民族意识。根据材料“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高举民族团结大旗,引导各族群众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可见,我们应该树立的民族意识有维护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认同感等。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1)张骞通西域或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的开通;匈奴。
(2)北魏孝文帝改革;说汉语,改汉姓;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3)维护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认同感等。
【点评】本题考查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北魏孝文帝改革等知识。难度较大,需要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