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人:
第Ⅰ卷(选择题 共30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浸泡(qìn) 峥嵘(zhēng) 榫头(sǔn) 钿头银篦(diàn)
B. 猿猱(náo) 琴弦(xuán) 砧板(zhēn) 呕哑嘲哳(yā)
C. 臭迹(xiù) 裂帛(bó) 蹂躏(lìn) 余勇可贾(gǔ)
D. 荻花(dí) 湓江(pén) 朔漠(shuò) 银瓶乍破(zà)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凑合 司马青衫 坚难苦恨 黄芦苦竹
B. 仓皇 砯崖转石 转轴拨弦 玉露凋伤
C. 霄柝 得陇望蜀 群山万壑 励精图治
D. 骐骥 白浪涛天 鸡豚狗彘 曲高和寡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长江大学英雄群体勇救落水少年的事迹证明,“90后”表现出来的坚忍自强、团结互助、无所不为的精神,并不比以前任何一代逊色。
B.“男孩要穷养,女孩要富养”,但是,对男孩的“穷养”也不是把他们置于瓮牖绳枢之境,而是让他们懂得生活的艰难,从小磨炼他们的意志。
C. 有专家认为,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相互配合,做出锲而不舍的努力。
D. 我们公司在前一个时期已聚集了各方面的人才,现在的经济形势已有了复苏的迹象,我们应抓住这个机遇,因利乘便,做进一步的拓展。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2012年NBA总决赛将于北京时间6月13日上午在俄克拉荷马展开第一场的较量,其中,热火队最终能否夺冠将取决于韦德攻防技术的高水平发挥。
B. 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持续走热,受到广大食客的追捧,因而人们关上电视机后却怅然发现,自己舌尖上的,是完全不同于纪录片中的中国。
C. 在历史上,由于大庾岭道的开通,使赣州城自宋代以来就成为了我国东南地区的交通枢纽城市和商贸重镇,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D. 作为文化现象,云南岩画的出现和人类的认知发展、艺术起源等紧密相连,反映了原始人类或古代民族对世界的感知方式和表达方式。
5. 下列各组句子中,都使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的一组是
①主人忘归客不发 ②秦时明月汉时关 ③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④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⑤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⑥东市买骏马,南市买鞍鞯 ⑦主人下马客在船⑧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A.①②③④⑥ B.②③⑥⑦⑧ C.②③⑤⑥⑧ D.①②④⑥⑦
二、(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7题。
诗歌的大众与小众
吕 进
诗是大众的还是小众的,从新诗诞生起,就一直在争论中。其中,争论的一个焦点是平民化还是贵族化。
新诗刚出世就显露了它的平民化倾向。陈独秀《文学革命论》的核心,就是推倒贵族文学,建立国民文学。周作人等也提出“平民的诗”。其后,新诗的平民化运动一浪接着一浪。康白情“贵族的诗”的说法,虽得到朱自清等人的支持,在新诗史上几经沉浮。朱后来发表《新诗的进步》,则倡导“并存”。两种倾向可以说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民间写作”和“知识分子写作”。
不仅对诗坛,就是对同一位诗人来说,大众化倾向和小众化倾向也常常是“并存”的。李白有《静夜思》,也有《蜀道难》;老杜有三吏三别,也有《北征》。推出大众化的《死水》的闻一多,也出版过小众化的《红烛》;写过小众化的《雨巷》的戴望舒,也写过大众化的《元日祝福》。朦胧诗似乎是小众的,但是诸如“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之类的名句却得到广泛流传。当然,一位诗人总有他的主要审美倾向。李金发基本是小众化诗人,田间基本是大众化诗人。在一些诗人那里,主要审美倾向还会发生变化,殷夫、穆木天、艾青、何其芳等都是由小众化转向大众化的诗人。
从另一个角度说,不管你承认不承认,诗终究是一种社会现象。因此大众化和小众化倾向还与诗的外在环境密切相关。当生存关怀成为诗的基本关怀的时候,例如发生战争、革命、灾难的年代,大众化的诗就会多一些。当生命关怀成为诗的基本关怀的时候,例如和平、和谐、安定的年代,小众化的诗就会多一些。
大众化和小众化的诗都各有其美学价值,不必也不可能取消它们中的任何一个。但是,艺术总是有媒介化倾向,诗终究以广泛传播为旨归。大众传播有两个向度:空间与时间。不仅“传之四海”的空间普及,“流芳千古”的时间普及也是大众化的表现。李贺、李商隐生前少知音,但他们的诗歌几千年持续流传,成为文化传统的一部分。诗歌的这种隔世效应也是一种常见的大众化现象。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也是大众化程度最高的诗歌时代,只要是中国人,大多能背出几首佳作。唐诗宋词成了中国人文化身份之一。白居易和柳永是很值得后世研究的代表。
胡适倡导新诗时,就很推崇白居易和他领军的新乐府。“但伤民病痛”的白居易推进了杜甫开辟的现实主义,“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从《赋得古原草送别》到《长恨歌》,再到贬居江州的《琵琶行》,白居易有明确的大众化艺术追求,他的不少诗篇也最大限度地产生了大众化效应。白居易的诗广布民间,传入深宫,当时凡乡校、佛寺、通旅、行舟之中,到处题有白诗。有的“粉丝”全身纹上白诗,有的歌妓因能诵《长恨歌》而“增价”。元稹为《白氏长庆集》写的序言里有这样的叙述:“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白居易死,唐宣宗写诗悼念,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之句。新乐府用口语,但徒有乐府之名,实际和音乐没有多少干系,而柳永的词却充分运用音乐作为传播手段。柳永生于两宋社会的“盛明”之世,描写都市繁华,歌咏市井生活,在题材上有突破;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长调慢词,在文体上有突破。他熟悉坊曲,和歌伶乐伎合作,使词插上音乐的翅膀。叶梦得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新诗拥有唐诗宋词时代没有的现代传播手段,像诗的网络生存,就是古人远远不具备的条件。但是,新诗实际上很小众。和唐诗宋词相比,新诗的大众化存在诸多困难。一、年轻的新诗不成熟,甚至迄今没有形成公认的审美标准,诗人难写,读者难记,没有像唐诗宋词那样化为民族文化传统,至今游离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文化生活之外;二、新诗的发生更多地取法外国,不来自民间,不来自传统,也不来自音乐,主要借助默读,与朗诵尤其与音乐的脱节成为传播的大难题,把声音还给诗歌乃当务之急;三、和白居易的“为时而著”,“为事而作”不一样,当下有些诗人信服“私语化”倾向,使得公众远离诗歌。高尔基有句话还是有道理的:“诗人是世界的回声,而不仅仅是自己灵魂的保姆”。
无论是小众还是大众,新诗都需不断继承创新,在多样化格局中努力争取传播的大众化效应。
(选自《人民日报》2009年5月21日16版,有改动)
6.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对同一位诗人来说,大众化倾向和小众化倾向“并存”于一人是不足为奇的,但一位诗人总有他的主要审美倾向。
B. 有的诗人生前知音少,如李贺、李商隐等,但不影响其诗作因隔世效应成为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即大众化。
C. 大众化和小众化的诗都有其美学价值,但诗终究以广泛传播为旨归,因此大众化的诗作美学价值更高。
D. 只要是中国人,大多能背出几首唐诗宋词,因为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也是大众化程度最高的诗歌时代。
7. 根据文章观点,下面的诗句不属于大众化的一项是
A.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李白《蜀道难》)
B.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C.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D.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白居易传
白居易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吴人顾况。况能文,而性浮薄,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曰:“吾谓斯文遂绝,复得吾子矣。”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闻禁中。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元和)二年十一月,召入翰林为学士。三年五月拜左拾遗。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
居易与河南元稹相善,稹自监察御史谪为江陵士曹掾。翰林学士李绛、崔群上前面论稹无罪,居易累疏切谏,疏入不报。上又欲加河东王锷平章事,居易谏曰:“宰相是陛下辅臣,非贤良不可当此位。锷诛剥民财,以市恩泽,不可使四方之人谓陛下得王锷进奉,而与之宰相,深无益于圣朝。”乃止。
上令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谏官上章者十七八,居易面论,辞情切至。既而又请罢河北用兵,凡数千百言,皆人之难言者,上多听纳。唯谏承璀事切,上颇不悦,谓李绛曰:“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利于朕,朕实难奈。”绛对曰:“居易所以不避死亡之诛,事无巨细必言者,盖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轻言也。陛下欲开谏诤之路,不宜阻居易言。”上曰:“卿言是也。”由是多见听纳。
(选自《旧唐书·白居易传》)
8.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后进文章无可意者 可:适合
B. 居易与河南元稹相善 善:交好
C. 而士君子多之 多:以……为多
D. 以市恩泽 市:买,获得
9. 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 而性浮薄/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箴时之病/古之学者必有师
C. 尤精于诗笔/不拘于时
D. 欲以生平所贮/以致天下之士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白居易写了上百篇诗歌,篇篇都意存讽喻。因为他的诗歌针砭时俗的弊病,补救时政的缺陷,因而得到有识之士的赞赏,这事也常常传到朝廷中。
B. 白居易欲用有生以来学得的知识效力朝廷,以得到越级提拔,进而能为朝廷做出更多实事。
C. 谏官们纷纷建议,特别是白居易,言辞极为激切的奏谏,使皇上放弃了让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的打算。
D. 皇上因承璀一事对白居易非常不满,认为白居易不但不报答自己的提拔之恩,反而对自己无礼。经李绛劝导,最终还是改变了对白居易的误解。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20分)
四、(26分)
11.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不可使四方之人谓陛下得王锷进奉,而与之宰相,深无益于圣朝。(3分)
(2)居易所以不避死亡之诛,事无巨细必言者,盖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轻言也。陛下欲开谏诤之路,不宜阻居易言。(5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慨。(4分)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3.根据要求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蜀道难》和《锦瑟》中化用了“杜鹃啼血”典故的诗句是 和 。
(2)《琵琶行》的主旨句是 , 。
(3)《登高》的颈联是 , 。
(4)一去紫台连朔漠,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5) ,塞上风云接地阴。(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6)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7)海外徒闻更九州, 。(李商隐《马嵬(其二)》)
五、(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草堂·诗魂
细雨蒙蒙,落叶飘飘。
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
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现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而且充满理想色彩——要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志莫大焉!然而,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在捉弄志士仁人。由开元而天宝,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贤能之人想说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这是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肃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工部员外郎,而实际上却难有作为,薪俸也不足以养家。离开中原后,其行迹大略是同谷—锦城—夔州—潭州,同时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
可是,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杜甫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杜甫的历史角色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这时我们再吟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就会发现,个人的遭际,在诗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时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患、仁慈至此亦已极矣!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或者说经邦济世,要的不就是这种德与才么?但是,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
流连一番,天色已晚,该走了。细雨依然。
14.从文中看,“草堂的文化意义”指的是什么?(不超过30个字)(3分)
15.从文章第四段看,“草堂在诉说什么呢”?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6分)
16.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6分)
17.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结合文章内容,按要求回答问题。(5分)
最近,一套“杜甫很忙”的高中语文课本插图涂鸦红遍网络。在网友涂鸦的画像里,杜甫“开完摩托骑白马,打完机枪卖西瓜”;又变身为海盗路飞、宠物小精灵、火影忍者、高达战士等各种动漫形象,这个1300岁的诗圣穿越到现代成了网络里最红的男主角。涂鸦杜甫到底是一种颠覆先贤形象的恶搞,还是新鲜的动漫创意,一时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你对涂鸦“杜甫”这种行为有什么看法?请简要概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说充实、合理。
六、(14分)
18. 下面四句是一首打乱了顺序的绝句,请将它们重新排序(只填序号)(4分)
①不问苍生问鬼神 ②贾生才调更无伦 ③可怜夜半虚前席 ④宣室求贤访逐臣
19. 补写出下列文学常识的空缺部分。(2分)
因“用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是 。请任意列举一部他的作品 。
20. 下面是一位记者对接受采访的某著名作家之子说的一段开场白,其中有四处不得体的地方,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4分)
大家知道家父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作品广为流传,在文坛小有名气。我在上中学的时候就读过他的不少作品,至今还能背诵其中的段落。您是他老人家的犬子,能在百忙之中有幸接受我的采访, 我对此表示感谢。
(1)将 改为
(2)将 改为
(3)将 改为
(4)将 改为
21. 阅读下面这段《老人与海》中的文字,结合全文背景,简述你在这段文字中感悟到的主人公的心理品质。(4分)
他知道他终于给打败了,而且一点儿补救的办法也没有,于是他走回船艄,发现舵把的断成有缺口的一头还可以安在舵的榫头上,让他凑合着掌舵。他又把麻袋围在肩膀上,然后按照原来的路线把船驶回去。现在他在轻松地驶着船了,他的脑子里不再去想什么,也没有感觉到什么。什么事都已过去,现在只要把船尽可能好好地、灵巧地开往他自己的港口去。夜里,鲨鱼又来咬死鱼的残骸,像一个人从饭桌子上捡面包屑似的。老头儿睬也不睬他们,除了掌舵,什么事儿都不睬。他只注意到他的船走得多么轻快,多么顺当,没有其重无比的东西在旁边拖累它了。
本段写出了桑地亚哥的心理品质是: 。
六、(60分)
22.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两个失败者沮丧地躺在屋子里,同时看到下面的情景:
一只蜘蛛要在天棚的拐角处结网,它向另一面墙壁荡过去,在即将接近那面墙壁的一刹那,它掉了下来——这是它第七次失败了。
蜘蛛的举动触动了他们。
甲说:可敬的蜘蛛,你是那么自信而执著!我是人,难道还不如一只蜘蛛吗?我要振作起来!
乙说:可怜的蜘蛛,你只要稍微改变一下爬行的方向,就可以成功。我是人,不是蜘蛛,我要重新选择方向!
请根据阅读材料后的感悟和思考,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②写成议论文。③不少于800字。④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乐山一中高2014届第三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5)江间波浪兼天涌。
(6)别有幽愁暗恨生。
(7)他生未卜此生休。
14.杜甫艺术生命的凝结处,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一段历史的现象台。(每点1分)
15.①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②杜甫的苦寒人生;③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规律悖反。(每点2分)
16.对比:①昔日茅屋与今日杜甫草堂公园的对比;②杜甫生前困顿落寞与身后巨大声誉的对比;③杜甫的苦寒人生与辉煌创作成就的对比;④杜甫的宏图大志与现实遭遇的对比;⑤杜甫人生低谷与创作高峰的对比;⑥杜甫不计个人遭际与心忧天下的对比。(每点1分,答出4点即可)好处: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使“文章憎命达”的内涵更加丰富,内容表现更加集中。
17.(1)杜甫“很忙”是对文化的摧残与践踏。(2分)杜甫作为我们历史上伟大的诗人,不仅是中国的文化巨匠,也是世界历史文化中的星宿,这是我们民族于国家的骄傲。杜甫“很忙”是对文化的摧残与践踏,这是在给我们以历史文化巨匠与大师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精髓抹黑。(3分)
(2)涂鸦“杜甫”是一种创意而不是对文化的亵渎。(2分)长期以来我们形成了一种观念,优秀的历史人物就应该是严肃的、崇高的,似乎容不下一点调侃,这样的观念其实抑制了思想的自由,扼杀了创意的萌芽。其实,只要在法律的允许范围内,涂鸦“杜甫”这种创作是值得赞赏的,它不是一种高雅的创作,但却是一种跟着思想灵感自由行走的创意,应予以肯定。(3分)
(的恩泽)罢了,决不是轻易进谏啊。陛下要想广开谏诤的言路,就不宜阻止白居易进谏。”皇上说:“你说得对。”从此,(白居易的劝谏)很多都被皇上听取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