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备战2022年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高分攻略之内容理解
考情分析
中考课外文言文在有的地区,成为必答题,目的在于考查考生文言文阅读的迁移能力。选文内容多数是爱国、守纪、明礼、勤奋自强、尊老爱幼等,虽多是来自于课外,但所考内容与课内的内容是有联系的,试题的难度较大。要做好此题,主要还是靠平时的积累以及对课内文言文迁移能力的培养。
题型以词语解释、断句、内容理解为主。所选文段较为复杂,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整体感知能力,其难度比课内文言文大,大部分考生丢分现象较严重。这就要求考生充分运用课内所学知识,迁移到课外文段中。近三年词语解释从单纯解释变为难度更大的比较理解;没有考查句子翻译,但加入了断句题。题型变化表明,万变不离其宗,课外文言文的文意理解是关键,全面掌握课内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是答好课外文言文阅读的基础。
考试特点
中考课外文言文在内容上一般都比较浅显,并不深奥难懂,在命题上有以下特点:
1.选文。中考课外文言文的选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内容与课文相关联,和课内相联系,进行比较阅读。选择一些故事性较强的、相对完整的、短小的。且选文大多为叙事类小故事,这类故事通常能给人以启示或告诉读者某个道理。
2.题型。考题分别涉及字词解释、断句、篇章理解、主旨把握。具体的题目是,近三年第1题是“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主要是实词比较理解。第2题是“断句”,有1小题。第3题是主观简答题。通常的提问重点在语段内容的理解上,这一题一般能从语段中找到解答的语句。
3.考点。虽然课外文言文的选文来自课外,但遵循的却是“题在课外,答在课内”的原则。课外文言文考题主要考查的是同学们阅读文言篇章的能力,这能力从何而来 当然是从课内来。
阅读方法
解读文言文文本,应分三步进行。首先要认真、仔细地通读全文,把握大意。即集中注意力浏览文段一遍,大概明了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前因后果如何,谁说了什么话,能够读懂六七成即可进入下一步。其次,细看题目,研读字词。在这一步中,需要一一落实问题中的字、词、句在材料中的对应位置,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容易的问题可以在这一步中完成。第三,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既能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又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出纠正,这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对一些不便的信息,如国名、地名、人名、官职等。合理推测补信息:对一些不能直译的进行合理推测。参看注释助消化:对所给注释仔细看,不遗漏。相关联想重突破:对学过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进行联想。浏览题干活信息:仔细阅读题干,有不少信息对理解原文有帮助。
解题方法
4.内容理解题。
文言文内容理解与概括题型要求考生在读懂、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在的逻辑性进行归纳和总结。包括:对课文整体的把握;对语段内容的理解、内涵的分析;对人物思想、情感的评论、剖析等。
对关键词语、关键语句的理解,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准确把握全文内容。在此前提下,应注意紧扣特定的语言环境。有些语句,我们只有弄清了它所根植的语言土壤,从整体上把握住文段、文章的意义,联系上下文,才可能体会出它的深意或弦外之音。
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一般而言,采用第一、第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会比较高。
理解文言文的内容,要认真阅读,在读懂的基础上,加强对文章基本内容的把握。特别要注意文中的一些关键性的句子,如主旨句、总结句等。
考查题型主要有:(1)感知文章的内容。(2)理解文章的主旨。(3)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些问题不仅考查对课文的理解能力,而且考查了学生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解答这类题,应努力做到把问题放在语段与课文整体之中,紧扣文章主题、内容及表现手法综合考虑,然后用简洁概括的语言组织答案,反复推敲,最后作答。
备考策略
1.以教材学习为本。这是根本策略,因为不论怎样选材,设计什么样的考题,命题者都是根据考生所用的语文教材来思考。一是词语理解、句子翻译和文章理解这些主要考点均出自教材,也是语文教学中反复强调的,即使少数教材以外的考点也能在教材中找到对应点,如“坐客感叹有泣下者”的翻译与课文的语句密切相关,自然不难,况且命题会对课外阅读资料的难点作相应注释。二是考题内容多数出自教材,如同年的《岳阳楼记》考题中出现的实词有具、谪、大观、备、薄、开、景、归、极、或、居、进、一等,均是反复出现在课文的注释和练习中;又如考题中的“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微斯人,吾谁与归”等也是反复出现在课文的注释或练习中的。因此,文言文的备考应该是在平时认认真真学好教材文言文的基础上踏实地积累,从而提高灵活运用能力。
2.以文言知识为本。一年中不同考题都选《岳阳楼记》为阅读材料,绝对不等于所有的中考都会从某个年级选材,也可能从其他年级的教材中选材,因为中考阅读选材有其必然性和偶然性。因此,我们在文言备考时并不是考虑常考某一篇课文的问题,最重要的是以文言知识来备考。具体说,就是根据教材和前面分析的主要考点和次要考点及创新考点分别进行科学整理,如文言实词可以分成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分别落实到每篇课文来整理,自然会在积累中提高,就可能达到稳扎稳打的最佳状态。又如句子翻译,学生不仅要根据课文的词句注释和练习来积累,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各种文言句式的一般规律和古今差异来整理翻译句子的知识而提高能力。再如文章理解,学生除了把课文的读懂读通,还要结合课文的“研讨与练习”等,运用文言文的文体阅读等知识,真正读懂课文,这样在考场上才能灵活地应对。
3.以积累运用为重。文言知识重在积累,现代人学习古人的东西,难点在诸多差异,如果只学习而不积累,很可能遗忘,不断积累就可能丰富学生的文言知识,并能实现灵活运用。例如,多而难记文言词语的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等,其实并不可怕,只要积累得多了,就会熟能生巧。即使学生比较担心的文言虚词,也会在积累运用中达到举一反三的境地,如常用的文言虚词“之”,只要从助词、代词和动词三种词性来分别记忆积累,就会变难为易。
4.以不变应万变。一般来说,中考题不会一成不变,会在稳定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学生可能在考场上遇到似乎从未见到过的创新考题;然而创新考题也是在常见考题的基础上发展的,或者说也是根据教材而来的,因此不必因陌生而惧怕。另外,我们在备考中还要注意文言知识的一般规律性和个别特殊性。具体说,多数文言文知识是有规律性的,如初中生感觉较难的词性活用本身就有规律可循;而常考的词语理解和句子翻译却可能就是那些具有特殊性的,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就因特殊顺序而常列入考试内容。
中考链接
(一)(2021浙江台州)文言文阅读(14分)
沈怀清勘案
【清】徐承烈
绍兴沈怀清先生,名嘉征,由巡检①仕至臬司②。居官廉干和平,故自下僚③洊历大位。
公任江西浮梁令时,曾暂署某县篆。适城中常被盗,公履任后严缉之。凡城门出入者,皆盘诘焉,而绝无影响。一日大雪崩腾,署后有三层楼最高,可俯瞰山川城市。公治酒邀友至上层赏之。见城中万屋比栉,皆被雪漫,惟一家平屋数间,无片雪凝积,而微见烟起。公异之,使人踪迹其处,则邑中巨室也。主人远宦北方,携眷以往,楼屋厅堂悉皆封闭,而留一仆居门首守之。公疑其为盗薮,集兵役围其前后,入而搜之。至无雪之屋,果群盗潜伏焉。盖伙盗甚众,恐突烟起而动人疑,因就地作数灶,以供饮煮,屋低人众兼之火气上冲是以雪不积聚遂群获之。搜出脏物无算。有跳屋而逃者,悉为邻佑所禽。公讯之,则盗贿其家守门之仆,借屋以为巢穴,食物皆托其代购。群盗日惟高卧,夜则出劫,邑中富饶之家,无得免者,已数月矣。因公履任后,查缉严甚,不敢出城,而人初不料其窟于此处也,遂悉置之法。
〔选自《听雨轩笔记》〕
【注释】①巡检:县级负责社会治安的官员,正九品。②臬司:主管一省司法的官员,正三品。③下僚:职位低微的官史。
沈怀清“由巡检仕至臬司”,在仕途上能这样快速升迁是偶然的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4分)
答:
(2021山东滨州)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乙】政①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②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③,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④之。……故从其四欲⑤,则远者自亲⑥;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故知予之为取⑦者,政之宝也。
(节选自《管子·牧民·四顺》)
【注释】①政:政令。2佚乐:使……安乐。3危坠:危亡。④生育:使……生养繁息。⑤欲:欲望,⑥亲:亲近。⑦予之为取:给予就是索取,即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
16.两文都围绕“民心”展开议论,甲文强调(1)“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比“天时””地利”更重要、乙文认为(2)“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就可以赢得民心。“我们
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启示我们:一切要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亲民要有真感情,爱民要有真措施,利民要有真成效。
(3)甲文中的什么主张与“执政为民”思想是相通的?(4分)
答:
(三)(2021内蒙古包头市、巴彦淖尔市)
(一)阅读下文,完成8~11题。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宣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施惠无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节选自《朱子家训》)
11.(2分)你认为文中哪句话最具现实教育意义,请简要说明。
答:
(四)(2021辽宁省抚顺、葫芦岛)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9-13题。(12分)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富贵不能淫》)
【乙】崔杼谓晏子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戟既①在脰②,剑既在心,维③子图之也。”晏子曰:“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回④吾以利而倍⑤其君,非义也。曲刃钩之直兵摧之婴不革⑥矣。”崔杼将杀之,或曰:“不可!子以子之君无道而杀之,今其臣有道之士也,又从而杀之,不可以为⑦教矣。”崔子遂舍之。
(选自《晏子春秋》,有改动)
【注释】①既:即。便。②脰(dòu):颈。③维:语气词,不译。④回:转变,改变。⑤倍:通“背”,背坂。⑥革:改变。⑦为:算作。算是。
13.【甲】文孟子用“_____________”作类比,指出公孙衍和张仪的本质;【乙】文崔杼释放晏子的主要原因,是有人告诉他晏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原句回答)(2分)
(五)(2021湖南省常德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孙亮辨奸
亮①后出西苑,方食生梅,使黄门②至中藏③取蜜渍④梅,蜜中有鼠矢⑤,召问藏吏,藏吏叩头。亮问吏曰:“黄门从汝处求蜜邪?”吏曰:“向求,实不敢与。”黄门不服⑥,侍中刁玄、张邠启:“黄门、藏吏辞语不同,请付狱⑦推尽。”亮曰:“此易知耳。”令破鼠矢,矢里燥。亮大笑谓玄、邠曰:“若矢先在蜜中,中外当俱湿,今 ,必是黄门所为!”黄门首服,左右莫不惊悚。
【注】①亮:即孙亮,孙权的儿子,继孙权为吴皇帝。②黄门:宦官③中藏:宫中仓库。④渍:漫,蘸。⑤矢:同“屎”。⑥服:认罪。⑦付狱:交给审理案件的部门。
(2)结合相关内容推想:宦官将“矢”放在蜜中的动机是什么?
答:
对应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6分)
飞事亲至孝,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宁大将安乐时耶!”却不受。玠大叹服。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督将士注坡跳壕,皆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亲为调药。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无犯。凡有所举,谋定而后战,所向克捷。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每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竭矣!”好贤礼士,恂恂如儒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选自毕沅《岳飞》,有删改)
【注释】①宵旰:天未亮就起床穿衣,天黑了才吃饭。②休舍:休息。③注坡跳壕:军事训练内容。注坡:从斜坡上急驰下去;跳壕:跃过壕沟。
12.为什么敌人会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感慨?请概括其原因。(4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3-15题。
上①谓侍臣曰:“吾闻西域贾胡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诸 ”侍臣曰:“有之。”上曰:“人皆知彼之爱珠而不爱其身也。吏受赇③抵④法,与帝王徇⑤奢欲而亡国者,何以异于彼胡之可笑邪!”魏征曰:“昔鲁哀公谓孔子曰:‘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孔子曰:‘又有甚者,桀、纣乃忘其身。’亦犹是也。”上曰:“然。朕与公辈宜戮力相辅,庶免为人所笑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上:指唐太宗。②贾(gǔ)胡:胡商。③赇(qiú):贿赂。④抵:触犯。⑤徇:顺从。
15.在君臣的对话中,唐太宗提出的警示有哪些?用自己的话简述。(3分)
(三) 屈原①以②五日死,楚人以舟楫③拯④之,谓之竞渡。又曰:五日投角黍⑤以祭屈原,恐为蛟龙所夺,故为龙舟以逐之。
后汉黄琬⑥,祖父琼⑦,为太尉⑧,以日食状闻。太后诏⑨问所食多少,琼对未知所况⑩。琬年七岁,时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 。”琼大惊,即以其言对。
刘峻家贫好学,常燎 麻炬 ,从夕达旦。时或睡,及觉复读,常恐所见不博。闻有异书,必往祈 借。
齐有一足鸟,舞于殿前。齐侯问于孔子,孔子曰:“此鸟名商羊。儿童有谣曰:‘天将大雨,商羊鼓舞 。’是为大雨之兆 。”后果然。
【注释】①屈原:战国楚国诗人。②以:在。③舟楫:泛指船只。④拯:从水中救出淹溺的人。⑤角黍:即粽子。⑥黄琬:人名。⑦琼:人名,即黄琼。⑧太尉:官职名。⑨诏:召见。⑩况:比方。 初:夏历指每月的开头几天。 燎:燃烧。 炬:火把。 祈:乞求。 鼓舞:手足舞动,形容欢悦。 兆:预兆,征兆。
10.第一篇短文中,包含哪两项传承至今的民间习俗?(2分)
答:
(四)象记
[明]林璐①
黔中人昔为余言,守土者②以期贡象,必入山告语之曰:“朝廷诏汝备③禁卫,将授官于汝。”象俯贴足,如许诺状,即驯而行,无能捕捉也。
思陵④时,将贡象,先期语之,一象许诺;会明亡,不果进。皇朝定鼎,征贡象,象数头诺而来前。一象呼之不至,迟数日,翩然来取其牝⑤,盖山中偶也;候已竟去。守土者廉⑥知其期又当来,乃先期语之曰:“今天子神圣,薄海⑦内外知天命有归,带甲者率先以军降,守土者次第以城降。汝异类,敢抗天子不赴耶?”至期来,竟复去。守土者异之,设大炮于衢,语之曰:“汝爱妻,数数⑧来,汝再逸去,当死炮下!”象闻之,徐行伏炮台下,若待以举炮者。
呜呼,异矣!夫人未有不爱其妻者,爱妻并爱吾身,谁能以其所爱,易其所至爱?而今见之于一象!
(选自《虞初新志》,[清]张潮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8月版,有删节)
[注]①林璐:字玉逵,号鹿庵,明末儒生,明亡后终身不仕。②守土者:地方官员。⑤备:充任。④思陵:即明思宗,明朝最后一个皇帝。⑤牝(pìn):雌性的。⑥廉:查访。⑦薄海:泛指海内外广大地区。⑧数数(sù):数,通“速”,快。
10.文中的象有哪些特点?请加以概括。(4分)
答:
(五)与子俨等疏①(节选)
〔东晋〕陶渊明
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救;自恐大分②将有限也。汝辈稚小家贫每役③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④道旧。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颍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济北氾稚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⑤,家人无怨色。《诗》曰:“高山⑥仰止,景行⑦行止。”虽不能尔,至心⑧尚之。汝其慎哉,吾复何言。
(选自《陶渊明集》)
【注释】①与子俨等疏:写给俨等五个儿子的书信。②大分;指寿命。③投:从事。④班荆:在地上铺荆草,席地而坐。⑤同财:共同使用财产,指没有分家。⑥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⑦景行:比喻光明磊落的品质。⑧至心:至诚之心。
16.根据文意,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亲旧不遗”,亲戚不弃,固然可贵;旧友不离,更是让人感动不已。
B.“自恐大分将有限也”,是说生命将到达终点。这是写此书信的背景。
C.“然汝等虽不同生”,意在告诫孩子们,非一母所生,要适当保持距离。
D.“汝其慎哉,吾复何言”,是勉励孩子们,要审慎对待,理解良苦用心。
参考答案
中考链接
(一)(2021浙江台州)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沈怀清到任后命令严缉罪犯,采取了“凡城门出入者,皆盘诘”的措施。结果是“绝无影响”。这一层是写案情不同于一般,采取一般措施,也就不可能破案。但是沈怀清的才干就在于,他有着一双司法人员所特有的机警的眼睛和一个灵敏的头脑。沈怀清雪天宴友,但他并没有沉醉于酒食和风光,而是看到“城中万屋比栉,皆被雪漫,惟一家平屋数间,无片雪凝积,而微见烟起”。于是他立刻派人前去探察这片一点雪也不积存的地方。当沈怀清得知这是一个大户人家,而主人又远在他方时,就立刻判断这些房屋已经成为盗贼聚集的地方。包围、搜查的结果证实了沈怀清的判断是准确的。小说在写沈怀清勘破“盗薮”一案时,既写了“盗薮”一方,又写了沈怀清一方。故事开头两句“适城中常被盗,公履任后严缉之”。一个“常”字写出盗情严重,一个“严”字写出沈怀清对案情严肃认真的态度。故事结尾处作者交代整个案情时,注重写群盗的狡猾。他们“贿其守门之仆,借屋以为巢穴,食物皆托其代购”。选择了这样一个人们意想不到的地方之后,他们“日惟高卧,夜则出劫”。等到沈怀清“查缉严甚”时,他们不是采取逃出城外的办法,而是龟缩城内。另外,故事结尾处,作者还注意到交代别人不能破此案的原因“人初不料其窟于此处”。这样,就从两个方面反衬出沈怀清“居官廉干”的品格,从而点明了沈怀清能够由一个县里的巡检升至主管一省司法的臬司的原因。
【答案】
4.汪是偶然,沈怀清为官尽职严明,履任后严缉盗贼,使之不敢出城;他有敏锐的观察力,治酒邀友赏雪时,见城中一屋无片雪凝积,微见烟起,就觉察到异常;他有准确的判断力和很强的指挥能力,当他得知这是县里的大户人家,而主人又远在北方时,就判断这些房屋已经成为盗贼聚集的地方,立刻派人包围、搜查,并将盗贼捉拿归案,这些都是沈怀清能快速升迁的原因。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2021山东滨州)
【参考译文】政令所以能推行,在于顺应民心;政令所以废弛,在于违背民心。人民怕忧劳,我便使他安乐;人民怕贫贱,我便使他富贵;人民怕危难,我便使他安定;人民怕灭绝,我便使他生育繁息。……因此,满足上述四种人民的愿望,疏远的自会亲近;强行上述四种人民厌恶的事情,亲近的也会叛离。所以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这个原则,是治国的法宝。
【解答】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甲文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知,其所强调的“人和”比“天时”“地利”更重要;从乙文中的“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故从其四欲”可知,“从其四欲”就可以赢得民心。甲文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而要做到“人和”,就要实施“仁政”,这也正是孟子的思想。
答案:
(3)人和 从其四欲 实施“仁政”(得道)
(三)(2021内蒙古包头市、巴彦淖尔市)
【解答】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这些语句都发人深省,结合其中一句来谈自己的理解即可。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现在一些人浪费粮食的现象比较严重,可以此教育其珍惜粮食。
【答案】(4)示例:“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现在一些人浪费粮食的现象比较严重,可以此教育其珍惜粮食。
(四)(2021辽宁省抚顺、葫芦岛)
【解答】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名的理解。孟子用了类比说理的方法来指出公孙衍和张仪的本质,在他的眼中这二人行的是“妾妇之道”,缺少自己的主见,凡事“以顺为正”。崔杼释放晏子的主要原因,是有人告诉他“子以子之君无道而杀之,今其臣有道之士也,又从而杀之,不可以为教矣”,也就是他认识到了这是一个“有道之士”。
答案:妾妇之道(也) 有道之士(也)
(五)(2021湖南省常德市)
【参考译文】
孙亮正要吃新鲜的梅子,派宦官到食品库房中去拿蜂蜜来浸渍生梅,(宦官取来了蜂蜜,孙亮看见)瓶子中有一粒老鼠屎。孙亮问管库房的人:“宦官曾经私下问你要过蜂蜜吗?”管库房的人磕头说:“以前向我要过,我实在不敢给他。”宦官不认罪。孙亮说:“这件事很容易弄清楚。”他让人把老鼠屎破开,发现老鼠屎内部干燥,而表面沾湿,孙亮笑道:“如果这老鼠屎在蜜中泡久了,里外都应该是潮湿的,现在里面是干燥的,这不是宦官刚放进的不然谁放的?”宦官磕头认罪,左右侍卫无不惊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从“亮问吏曰:‘黄门从汝处求蜜邪?’吏曰:‘向求,实不敢与’”可知,黄门曾经私下向藏吏索要蜜而藏吏没有给,所以他怀恨在心,伺机报复,屎是黄门刚刚放进蜜里的。
【答案】
(2)黄门曾经私下向藏吏索要蜜而藏吏没有给,所以他怀恨在心,伺机报复,屎是黄门刚
对应练习
(一)
12.为什么敌人会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感慨?请概括其原因。(4分)
【答案】岳家军训练严格;军纪严明;岳飞关爱体恤下属、百姓;清廉不贪;军事才能杰出;岳家军具有强大的战斗力。(答出四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正确理解和提炼信息的能力。问题中要求理解“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原因,可以通过阅读文章了解岳飞的为人和特点,理解他的言行举止,如“事亲至孝”“亲为调药”“立斩以徇”得出其:清廉、军事才能杰出、体恤下属、关爱百姓;再从治军角度分析岳家军的特点:训练严格;军纪严明;所向克捷,如“皆铠以习之”“所向克捷”。
【参考译文】
岳飞伺候父母极为孝顺,家里没有侍女(自己亲自伺候父母)。昊玠素来佩服岳飞,希望与他交好,把著名的美女打扮起来送给他。岳飞说:“皇上天没亮就穿衣起床,天很晚才吃饭(整天勤于政事),难道现在是大将安心享乐的时候吗?”推辞不接受。吴玠大为叹服。有人问(岳飞):“天下什么时候能太平?”岳飞说:“文臣不贪图钱财,武臣不吝惜生命,天下就太平了!”军队每次休整,(岳飞)督促将士跑下山坡、跃过壕沟,都(让将士)穿着沉重的铠甲来训练。士兵假若拿百姓一缕麻来捆束牲口草料,立即斩首示众。士兵晚上宿营,百姓开门希望接纳,没有人敢进去。军队的号令是“冻死也不拆(百姓的)房屋,饿死也不抢劫掠夺”。士兵生病,(岳飞)亲自为他们调药。将领们到远方戍守,岳飞的妻子便慰问犒劳他们的家人;为国而牺牲的,为之痛哭,井抚育他们的遗孤。(皇上)有赏赐犒劳,都分给军中官吏,丝毫不侵占。凡是有军事行动,计策定了然后才开战,因此攻打哪儿都能获胜。敌人因此说:“撼动大山容易,撼动岳家军难。”每次调集军粮,一定皱着眉头说:“东南百姓的财力用尽了!”(他)尊敬贤士,恭顺谦和得就像一介书生。(他)每次推辞升官,一定说:“将士出力,我岳飞有什么功劳!”
(二)
15.在君臣的对话中,唐太宗提出的警示有哪些?用自己的话简述。(3分)
【答案】官吏不能因受贿而触犯法律;君王不能因贪图奢华享受而亡国:君臣要尽力相互帮助,避免被人嘲笑。
【解析】本题考查提取概括相关内容。题目要求概括唐太宗提出的警示,解答时重点分析唐太宗的话语。短文中,君臣首先由“剖身藏珠”的故事说起,由此嘲笑了为财宝甘愿牺牲生命的人。其中唐太宗先后提到了“吏受赇抵法”“帝王徇奢欲而亡国”以及“朕与公辈宜戮力相辅”三条警示,将此三点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清楚即为答案。
【参考译文】
皇上对侍臣说:“我听说西域的胡商得到了宝珠,就剖开自己的肚子,把宝珠藏在里面,(因而丢了性命)有这回事吗?”侍臣回答说:“是。”皇上说:“人们都知道这个商人爱惜宝珠而不爱惜身体。(但有的)官员接收贿赂而受触犯法律,和有的皇帝因顺从自己的私欲而亡国的,与那个胡商的可笑行为有什么两样呢?”魏征说:“从前鲁哀公对孔子说:‘有个健忘的人,搬家而遗忘了妻子。’孔子说:‘还有更严重的呢,桀、纣把自己都忘了。’也和这个事是一样啊。”皇上说“是啊,我和你们应该同心合力、互相帮助,希望能够避免被他人所讥笑啊!”
(三)
10.第一篇短文中,包含哪两项传承至今的民间习俗?(2分)
10.赛龙舟、包粽子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而且我们可以运用常识来判断。第一篇短文主要讲的是内容是屈原投江,人们纪念他的方式,演变成了习俗。可以从文中“龙舟以逐之”“投角黍以祭屈原”等内容,可以分析出这两项活动是:赛龙舟和包粽子。
(四)
10.文中的象有哪些特点?请加以概括。(4分)
【答案】示例:能听从人的要求;能主动寻妻;在大炮前不惧身死;忠于旧朝,不改其心。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必须仔细阅读文章内容,理解文章表达的意思。根据“思陵时,将贡象,先期语之,一象许诺;会明亡,不果进。”可知象能听懂人的要求。从“皇朝定鼎,征贡象,象数头诺而来前。一象呼之不至,迟数日,翩然来取其牝,盖山中偶也”可以看出象能主动寻妻;从“象闻之,徐行伏炮台下,若待以举炮者”可以看出象在大炮前不害怕死亡,从“象俯贴足,如许诺状,即驯而行,无能捕捉也”可以看出象忠于旧朝,不改其心。
【参考译文】
黔地的人过去曾对我说,地方官员期望见到贡象,一定到山中对贡象说:“朝廷下令你充任禁军,将要授予你官职。”象低下身子贴着脚,好像许诺的样子,随即被驯服(跟随来人)走了,不用去捕捉它。
明思宗时,要贡象前来充军,之前告诉过他,一头象答应了。正赶上明朝灭亡,没有果断前来。皇朝定传国的宝器,征召贡象。几头象答应前来。一头象即使呼唤它,它也不来,迟到了几天,动作轻快地来找雌性的象,原来是它山中的配偶啊,等候多时最后离开了。地方官员查访后知道他到了日期还会回来,于是就先告诉他说:“现在的天子神圣,海内外广大地区知道天命有归属,带兵的人率先带兵投降,地方官员接着带着城投降。你是异类,怎么敢违抗天子不赴任呢?”到了日期,象最终又离开了。地方官员认为很奇怪,在路上设置了大炮,告诉象说:“你爱妻子,速速回来,你再逃跑,就会死在炮弹下。”象听到后,慢慢地走上前伏地炮台下,好像等待着举炮的人。
啊,奇特啊!人没有不爱自己的妻子的,爱妻子并且爱自己,谁能用他所爱的,交换他所至爱的呢?现在从一头象的身上可以看出来!
(五)
16.根据文意,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亲旧不遗”,亲戚不弃,固然可贵;旧友不离,更是让人感动不已。
B.“自恐大分将有限也”,是说生命将到达终点。这是写此书信的背景。
C.“然汝等虽不同生”,意在告诫孩子们,非一母所生,要适当保持距离。
D.“汝其慎哉,吾复何言”,是勉励孩子们,要审慎对待,理解良苦用心。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逐项进行分析即可。C项,“然汝等虽不同生”的后半句是“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意思是“应当理解普天下的人都是兄弟的道理”,意在告诫孩子们要团结有爱,而不是“要适当保持距离”,所以,C项的理解分析是错误的。
17.上文举鲍叔、管仲等六人的事例,有什么用意?(2分)
【答案】希望兄弟五人能够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徳,同心同德团结友爱。
【解析】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通读全文,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列举事例是为了阐述上文“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的道理,即“你们兄弟几人虽然不是一母所生,但应当理解普天下的人都是兄弟的道理”。鲍叔和管仲分钱财时,互不猜忌,归生和伍举久别重逢时坐在路边的荆条上畅叙旧情,可见他们的至诚与友爱;韩元长直到去世也和兄弟生活在一起,汇稚春七代没有分家,可见他们的友好融洽与同心同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