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正泰翰林学校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正泰翰林学校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3.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14 15:00:20

文档简介

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正泰翰林学校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2019七上·襄汾月考)下图为清代潍县籍收藏家陈介祺收藏过的青铜器毛公鼎,是毛公为铭记周王册封而铸。它属于(  )
A.酒器 B.食器 C.乐器 D.礼器
【答案】D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依据课本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西周的青铜器毛公鼎,是毛公为铭记周王册封而铸,是重要的礼器。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学生要掌握商周时期,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
2.(2017七上·汶上期中)林语堂在《如何理解中国人》中说:“中华民族有三座长城,第一座长城是从秦始皇开始修建的防御工事万里长城,第二座长城是指汉字,……”汉字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开始出现于(  )
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西汉
【答案】B
【知识点】汉字的演变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商朝人把文字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称为甲骨文。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目前已经是读的甲骨文单字有1000多个,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由此可知,汉字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开始出现于商朝。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商朝文字的相关史实。本题难度适中。
3.(2019·聊城)《诗经》中的“千耜其耘”是对西周时期大规模集体耕作的形象描述。当时实行大规模集体耕作的原因主要是(  )
A.劳动力充足 B.技术落后
C.生产工具简陋 D.农作物品料单一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大规模集体耕作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力水平低,而生产力主要体现在生产工具上,C选项符合题意。
AB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商周时期的农业发展的准确把握,西周时期大规模集体耕作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力水平低。
4.(2019·聊城)春秋时期,在孔子兴办的私学中,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体现的教育思想是(  )
A.有教无类 B.因材施教 C.诲人不惓 D.温故知新
【答案】A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A选项符合题意。
BCD选项与孔子兴办私学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百家争鸣的准确把握,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5.(2019·潍坊)“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秦朝改变这一局面的重大措施是(  )
A.实行郡县制 B.统一货币 C.统一度量衡 D.设置丞相
【答案】A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六国后,通过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结束了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A选项符合题意。
BCD选项与结束诸侯割据混战局面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信息是“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 ”,结合郡县制进行分析即可。
6.(2019·潍坊)有人估算,十七、十八世纪,约占世界总产量一半的白银输入中国,大多成为流通货币。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君主专制强化 B.商品经济发达
C.科技领先世界 D.农业经济衰落
【答案】B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中叶后白银成为主要货币的主要和商品经济发展及新航路开辟有关,B选项符合题意。
AC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繁荣,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解题关键信息是“ 约占世界总产量一半的白银输入中国,大多成为流通货币 ”,结合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进行分析即可。
7.据统计,唐朝宰相共有369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士为24人,占6%。这在历代汉人建立的王朝中是较为罕见的。这说明唐朝(  )
A.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B.避免了民族间的战争
C.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 D.致力于商业贸易发展
【答案】A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唐朝宰相共有369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士为24人,占6%。这在历代汉人建立的王朝中是较为罕见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重视人才培养,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民族交往与交融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能读懂题干内容,便能做题。选项中C、D两项与题干无关;B项说法错误,唐朝历史上的民族战争发生很多。
8.(2021九下·茌平开学考)“市井经纪之……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义复开张。如要闲去处,通晓不绝……”。这一现象(  )
A.发生在唐朝前期 B.出现于北宋都城东京
C.是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 D.反映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市井经纪之……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义复开张。如要闲去处,通晓不绝……”可知,材料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南方的商业尤为发达。那时商业都市很多,最大的是开封(东京)和杭州,B符合题意;
唐朝没有夜市,A不符合题意;
材料反映的是宋朝时期的繁荣状况,宋朝资本主义还没有萌芽,C不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江南经济的发展,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宋元时期繁荣的都市生活。难度适中,理解题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同时要明确隋唐时期未有夜市,宋元时期,出现了早、夜市,经营无时间限制。
9.(2020七下·镇平月考)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其中,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论数起。”这表明,交子(  )
A.产生于商业纠纷中 B.是印刷技术进步的产物
C.是民间交易的凭证 D.只在少数育人之间流通
【答案】C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A. 产生于商业纠纷中 ,不符合题意;
B. 是印刷技术进步的产物 ,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结合所学可知,在宋代,随着商业的繁荣、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的金属铸币不能满足商业的需要,北宋四川地区出现了纸币,它极大地方便了商业贸易,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只在少数育人之间流通,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抓住题干关键词“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是解题的关键,在宋代,随着商业的繁荣、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的金属铸币不能满足商业的需要,北宋四川地区出现了纸币,它极大地方便了商业贸易。
10.(2021九下·茌平开学考)明代李时珍撰写的《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在国内得到广泛传播,清代康熙年间组织人力对疆土进行全面测量,绘成《皇舆全览图》,至今仍有很大参考价值;清代修建的圆明园。集中外建筑,园林艺术之大成,被誉为“万园之园”。据此可知,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利益于(  )
A.民族关系的和谐 B.社会的急剧转型
C.西方科技的传入 D.国家力量的支持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科学著作;中国古代重要工程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本草纲木》由朝廷颁行,在国内得到广泛传播、组织人力对疆土进行全面测量,绘成《皇舆全览图》、圆明园集中外建筑,园林艺术之大成,被誉为“万园之园””可知,国家力量的支持,可以成就大的工程,故D符合题意;
题干没有涉及民族关系的和谐、社会的急剧转型、西方科技的传入,故AB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分析、归纳材料的能力。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明确材料表达是国家对医学、领土、建筑的重视,体现的是国家对其的支持。
11.(2021九下·茌平开学考)雍正十一年(1733年),下诏征举士人,想学康熙重开博学鸿儒科,谁知响应寥寥,只得作罢。人才凋零,文治废弛,以至于此。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八旗制度的影响 B.行省制度的影响
C.文字狱的影响 D.设置军机处的影响
【答案】C
【知识点】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人才凋零,文治废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材料现象的原因是文字狱的影响。清朝加强君主专制,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最为严重,经常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文字狱造成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使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C符合题意;
材料反映的是思想方面的现象 ,与八旗制度无关,A不符合题意;
行省制度是元朝时期的,B不符合题意;
材料反映的是思想方面的现象,与设置军机处无关,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字狱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文字狱造成的危害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文字狱是统治者实行思想统治的举措,需要重点掌握其危害。
12.(2019·潍坊)《申报》评论道:中国自仿行西法以来,铁舰钢舰,其大倍于日本,其数亦多于日本,而又设机器局以制枪械……十余年来,旧观顿改。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民用工业远超日本 B.近代军事工业发展
C.海上交通运输发达 D.旧式兵器全部淘汰
【答案】B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材料“ 而又设机器局以制枪械……十余年来,旧观顿改 ”强调的是发展军事工业,B选项符合题意。
A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材料未涉及海上运输业的发展,C选项排除。
D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关键信息是“ 而又设机器局以制枪械……十余年来,旧观顿改 ”,结合洋务运动进行分析即可。
13.(2021九下·茌平开学考)“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与这一观点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唐朝时设置安西都护府 B.清朝时粉碎大小和卓叛乱
C.土尔扈持部回归祖国 D.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
【答案】D
【知识点】左宗棠收复新疆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65年,阿古柏率兵侵入新疆。左宗棠力主收复新疆。“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是左宗棠的《奏稿》内容。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1878年,左宗棠率军收复除伊犁外的新疆地区,D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出自清朝,A不符合题意;
清朝时粉碎大小和卓叛乱、土尔扈持部回归祖国发生在左宗棠的《奏稿》提出之前,与题干材料无关,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左宗棠收复新疆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抓住关键词“新疆”,掌握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背景、经过及结果即可解答该类试题。
14.(2019·聊城)19世纪,西方的星期作息制传入中国。参照传统的二十八宿值日法的推算,汉语新添了“星期”和“星期日”等新名词。1907年清迁明确规定在正式用语中使用“星期”而不用“礼拜”。上述现象主要表明(  )
A.中西文化融合 B.习惯完全西方化
C.天文学发展迅速 D.汉语词汇丰富
【答案】A
【知识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1907年清迁明确规定在正式用语中使用“星期”而不用“礼拜” ”可知体现的是中西方文化的融合,A选项符合题意。
习惯完全西方化 的说法过于绝对,B选项排除。
天文学发展迅速 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
汉语词汇丰富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中国近现代生活变化的准确把握,根据材料“ 1907年清迁明确规定在正式用语中使用“星期”而不用“礼拜” ”可知体现的是中西方文化的融合。
15.(2019·潍坊)1901年,“建设新中国”一词在报刊上频繁出现,有人倡言“推翻旧政府”“立党救国”。这反映了(  )
A.维新变法影响深远 B.中国同盟会力量壮大
C.革命思想迅速传播 D.国民党政权风雨飘摇
【答案】C
【知识点】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
【解析】【分析】材料“推翻旧政府”“立党救国” 体现的是革命思想的传播,C选项符合题意。
维新变法强调的是变法革新,并非革命,A选项排除。
同盟会成立时间是1905年,B选项排除。
D选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关键信息是 “推翻旧政府”“立党救国” ,结合辛亥革命的背景进行分析即可。
16.(2019·聊城)下面是抗日战争时期邵恒秋创作的漫画《日本的今昔》。该漫画的寓意主要是(  )
A.得道多县,失道寡助 B.民族觉醒,抗战必胜
C.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D.地大物博,中国必胜
【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分析】图片中的信息表明,日本刚开始侵略中国时,中国只是蚕嘴边的一片桑叶,任其蚕食;但是当全体中国人民团结起来,中华民族共同抵抗外侮时,中国则变成了一只雄鸡,日本则成为雄鸡嘴下的毛毛虫,最终会被雄鸡啄食。漫画生动表明了民族觉醒、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心,B选项符合题意。
AC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抗日战争时期民族意识的准确把握,漫画生动表明了民族觉醒、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心。
17.(2019·潍坊)1905年5月,依然被称为“老爷”的京师大学堂学生,穿起了短袖衫,开始了首届西式运动会。这反映了京师大学堂(  )
A.是中国近代首所新式学校 B.具有新旧交织的时代特点
C.创办于科举制度废除之后 D.首创完备的新式教育体制
【答案】B
【知识点】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
【解析】【分析】材料“ 依然被称为“老爷”的京师大学堂学生,穿起了短袖衫 ”体现的是京师大学堂具有新旧交织的时代特点,B选项符合题意。
A选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
科举制被废除是在1905年新政之后,C选项排除。
D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关键信息是“ 依然被称为“老爷”的京师大学堂学生,穿起了短袖衫 ”,结合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进行分析即可。
18.(2020·广东模拟)下列年代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不断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 B.放弃攻打中心城市计划
C.建立根据地抗日民主政权 D.重视发挥农民革命作用
【答案】D
【知识点】敌后战场的抗战;工农武装割据;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这说明该题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时期都很重视农民的利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以此来赢得农民对党的革命事业的支持。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中共在不同历史时期实行的土地政策。 土地革命时期与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是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抗战时期,提出了“地主减租减细”以保证农民对于民族战争的支持。总而言之,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表明中国共产党重视发挥农民革命作用
19.(2019·聊城)《时代》周刊把1972年尼克松的中国之行称为“漫长而刺激的旅行”,而不称之为“访问”。其主要原因是,尼克松来华前(  )
A.中美长期处于对立状态 B.中国尚未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C.“文化大革命”刚刚开始 D.中国第一颗爆炸成功
【答案】A
【知识点】中美建交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尼克松访华之前,中美双方处于敌对状态,因此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被称为
“漫长而刺激的旅行” ,A选项符合题意。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B选项排除。
文革开始的时间是1966年,C选项排除。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发展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20.(2019·聊城)“萃取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现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这句颁奖词称赞的是下列哪一人物?(  )
A.袁隆平 B.屠呦呦 C.邓稼先 D.钱学森
【答案】B
【知识点】屠呦呦及青蒿素
【解析】【分析】材料“ 萃取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代世界 ”指的是青蒿素的发明,B选项符合题意。
袁隆平主要是农业上的杂交水稻,A选项排除。
邓稼先和钱学森主要是两弹一星,C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屠呦呦和青蒿素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21.(2021九下·茌平开学考)“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民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里的“光亮”是指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谈话”,它解决了当时困扰人民的(  )
A.“两个凡是”问题 B.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
C.党的思想路线问题 D.姓“资”姓“社”问题
【答案】D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解决了姓“资”姓“社”等问题,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解决了改革开放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困扰,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D符合题意;
“两个凡是”问题在关于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中得到解决,A不符合题意;
BC项内容不是南方谈话的内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南方谈话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1992年的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明确南方谈话解决了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解放了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2.(2019·潍坊)1984年以来,潍坊国际风筝会从举办小型工业品展销到召开鲁台经贸洽谈会、中日韩产业博览会,从政府主办到市场化运作。这反映出潍坊国际风筝会(  )
A.以交流风筝文化作为惟一目的 B.是汪辜会谈的重要成果
C.是潍坊市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 D.是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
【答案】D
【知识点】对外开放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的潍坊国际风筝会的产生主要和对外开放有关,D选项符合题意。
潍坊国际风筝会主要以经济交流为目的,A选项排除。
汪辜会谈是在20世纪90年代,B选项排除。
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整体落后,C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对外开放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23.(2021九下·茌平开学考)下表中我国农业产量发生重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项目 1957年 1960年 下降(%)
粮食(亿公斤) 1950.5 1435 26.4
棉花(万担) 3280 2126 35.2
A.抗美援朝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自然灾害的不断发生
D.“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答案】B
【知识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解析】【分析】仔细观察框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7-1960年我国农业产量大幅度下降,主要原因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1958年,党和政府错误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这就使得“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我国的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国家和人民遇到了建国后未曾有过的经济困难,B符合题意;
抗美援朝战争发生在1950-1953年,A不符合题意;
自然灾害的不断发生是表格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C不符合题意;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是在1966年,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基础知识,抓材料中的时间信息,明确“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出现的严重失误,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24.(2021八下·东坡月考)饱经沧桑的中国在1978年再一次开始了决定命运的抉择,这一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这一“伟大转折”的含义是指党的工作重心(  )
A.由工业建设转移到农业建设上来
B.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由政治运动转移到法制建设上来
D.由对内改革转移到对外开放上来
【答案】B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分析】A. 由工业建设转移到农业建设上来,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底,我国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这成为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由政治运动转移到法制建设上来,不符合题意;
D. 由对内改革转移到对外开放上来,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识记,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5.(2021九下·茌平开学考)如果组织学生开展“探寻西方文明的源头”为主题的研学活动,应首选(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古希腊的城邦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西方文明的源头是古希腊,B项是古希腊的文明遗址,希腊建筑艺术主要体现在神庙;廊柱环绕,柱身有粗有细;雅典帕特农神庙是典型代表。B项正确;
A项是古埃及,排除;
C项是古罗马,排除;
D项是阿拉伯,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古希腊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古希腊文明的代表,明确古希腊文明的西方文明的源头即可作答。同时要了解金字塔、大竞技场、麦加清真寺的基本情况。
二、填空题
26.(2019·聊城)张仲景的《   》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贾思勰的《   》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
【答案】伤寒杂病论;齐民要术
【知识点】中国古代医学成就;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 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 贾思勰的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步完整的农学著作。
故答案为:伤寒杂病论;齐民要术
【点评】本题侧重对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中国古代医学发展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27.(2019·聊城)   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答案】南昌;遵义
【知识点】南昌起义;遵义会议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故答案为:南昌;遵义
【点评】本题侧重对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相关事件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28.(2019·聊城)   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答案】1662;1997
【知识点】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香港回归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故答案为:1662;1997
【点评】本题侧重对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香港回归祖国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29.(2021九下·茌平开学考)1955年4月,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   ;1972年2月,美国总统   访问中国。
【答案】万隆会议;尼克松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中美建交
【解析】【分析】根据课本所学,1955年4月,我国政府派周恩来总理率代表团出席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两国20多年的对抗结束了,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故答案为: 周恩来 尼克松。
【点评】本题考查万隆会议和中美关系正常化的知识。难度较低,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即可作答。
30.(2021九下·茌平开学考)《   》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备的成文法典是   。
【答案】辛丑条约;汉谟拉比法典
【知识点】《辛丑条约》及其危害;《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901年9月7日,清政府与英国、俄国、德国、法国、美国、日本、意大利、西班牙、荷兰、比利时、奥地利11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社会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古巴比伦王国的国王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备的成文法典。
故答案为:辛丑条约;汉谟拉比法典
【点评】本题考查《辛丑条约》和《汉谟拉比法典》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辛丑条约》和《汉谟拉比法典》的评价即可作答。
三、综合题
31.(2021九下·茌平开学考)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从中可感受文学魅力,一览历史胜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学览胜一:唐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朝诗人创作了大量诗歌,谱写了丝路明珠长安的繁华。俯瞰长安城,“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街市上,熙熙攘攘,“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在唐朝的宫殿上,“万国衣冠拜冕旒(借指皇帝)”。考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已悬”。妇女引领者时尚,“女为胡妇学胡妆……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
——据《以诗证史——以唐诗看唐都长安的繁华》
文学览胜二:宋词——长忆钱塘,不是人寰是天上
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唐代已“户口日益增”“开肆三万室”,至宋代更为东南繁华之最,“衣冠毕会,商贾云集”。柳永词“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参差十万人家”,潘阆词云“万家掩映翠微间”。
——据《宋朝诗歌所反映的宋朝城市市场分析》
文学览胜三:元曲——四围锦绣繁华地,车马喧天闹起
元朝建立后,丝绸之路更加通畅,东西交往频繁。马致远在散曲中赞美:“至治华夷,正堂堂大元朝世……小国土尽来朝”。贯云石也在散曲中唱道:“江山富,天下总欣伏,大元至大古今无”。清代魏源说:“元有天下,其疆域之袤,海漕之富,兵力物力之雄廓,过于汉唐”。
——据《元曲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启示》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以长安为例,归纳唐朝繁盛的表现。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杭州在唐宋时期的发展盛况。简要分析其在宋代成为“东南繁华之最”的原因。
(3)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举一史实说明元朝疆域“过于汉唐”。马致远、贯云石、魏源对元朝有什么共同认识?
【答案】(1)经济高度繁荣,文化高度发达,商业十分繁华,中外交流频繁,社会风气开放,文学艺术灿烂辉煌,等等。
(2)盛况: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商业繁盛,人口众多,等等。原因:经济重心南移;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农业、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等等。
(3)史实: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共同认识:元朝疆域辽阔,经济繁荣,交通发达。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宋代的经济发展;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盛唐经济。依据材料“唐朝诗人创作了大量诗歌”反映了唐朝文学艺术灿烂辉煌;“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街市上,熙熙攘攘,“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反映了唐都长安经济繁荣,商业十分繁华;“考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已悬”反映了唐朝文化发达;“女为胡妇学胡妆……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反映了唐朝中外交流频繁,社会风气开放,妇女地位提高。等等。
(2)本题考查宋代经济的发展。依据材料“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可知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由材料:唐代已“户口日益增”“开肆三万室”,至宋代更为东南繁华之最,“衣冠毕会,商贾云集”反映了商业繁盛;由材料“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参差十万人家”反映了杭州人口众多,等等。结合课本所学可知,从唐朝中晚期到五代、宋朝,南方战乱较少,经济重心南移;宋朝农业、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等等。
(3)本题考查元朝疆域的知识。依据课本所学可知,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的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如在东南地区,元朝在澎湖列岛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理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设立宣政院管理西藏,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由材料马致远在散曲中赞美:“至治华夷,正堂堂大元朝世……小国土尽来朝”。贯云石也在散曲中唱道:“江山富,天下总欣伏,大元至大古今无”。清代魏源说:“元有天下,其疆域之袤,海漕之富,兵力物力之雄廓,过于汉唐” 可知马致远、贯云石、魏源对元朝的共同认识:元朝疆域辽阔,经济繁荣,交通发达。
故答案为:(1)经济高度繁荣,文化高度发达,商业十分繁华,中外交流频繁,社会风气开放,文学艺术灿烂辉煌,等等。
(2)盛况: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商业繁盛,人口众多,等等。原因:经济重心南移;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农业、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等等。
(3)史实: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共同认识:元朝疆域辽阔,经济繁荣,交通发达。
【点评】本题考查盛唐经济、宋代经济的发展、元朝的疆域等知识点。难度较大,需要熟练掌握基础知识,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运用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32.(2019·潍坊)诵读红色书信,传承红色力量,一封封书信穿越时空,传递着先辈们的执着追求和家国情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男在此为国作事,非谓有男国即不亡,乃国家育养学生,岁靡巨万,一旦有事,学生尚不出力,更待谁人?忠孝二途,本非相悖,尽忠即所以尽孝也……今遇此事,犹不能牺牲,岂足以谈爱国?
——1919年5月17日清华学子闻一多给父母的家书
材料二:1937年11月,朱德的家信:我担负革命工作昼夜奔忙,十余年来坚(艰)苦生活,无一文薪水,与士卒同甘苦,决非虚语……进来转战华北,常处在敌人后方,一月之内二十九日行军作战……我决不能再顾家庭,家庭亦不能再累我革命……为国为民族求生存,决心抛弃一切,一心杀敌。
——据央视大型综艺《信·中国》首期
材料三:1950年初,“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起草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从现在起……团结一心,合力建设一个新兴的中国,一个自由民主的中国……我们有充分的信念,我们是在朝着充满光明前途的大道上迈进,这个建设新中国的责任是要我们分担的。同学们,祖国在召唤我们,我们还犹豫什么?彷徨什么?我们该回去了。
——据央视大型综艺《信·中国》第三期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家书反映了闻一多怎样的家国情怀?当时进步学生提出了什么主张?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信中体现了人民军队的哪些优良传统?朱德“转战华北”有什么重大意义?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要概括这封书信的历史背景。朱光亚在信中发出了什么倡议?
【答案】(1)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怀。主张: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还我青岛;取消二十条等等。
(2)传统:艰苦奋斗;官兵平等。意义: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3)背景:1949年10月日,新中国成立。倡议:海外学子回归祖国,合力建设新中国。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解析】【分析】(1)情怀:材料“ 今遇此事,犹不能牺牲,岂足以谈爱国 ”体现的是闻一多的 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怀 。主张:结合五四运动的口号进行分析即可。
(2)传统:材料“ 十余年来坚(艰)苦生活,无一文薪水,与士卒同甘苦,决非虚语 ”体现的是 艰苦奋斗;官兵平等。 意义:需要从打击日军气焰和振奋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进行分析即可。
(3)背景:根据材料“ 1950年初,“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起草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 ”可知背景是 1949年10月日,新中国成立。 倡议:根据材料“ 我们是在朝着充满光明前途的大道上迈进,这个建设新中国的责任是要我们分担的 ”进行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1) 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怀。主张: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还我青岛;取消二十条等等。 (2) 传统:艰苦奋斗;官兵平等。意义: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3) 背景:1949年10月日,新中国成立。倡议:海外学子回归祖国,合力建设新中国。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33.(2018·聊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简表
时间 交往史实 时间 交往史实
西汉 开辟丝绸之路;佛教传入 明朝前期 郑和下西洋;实行海禁
唐朝 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遣唐使来华 明朝中后期 实行海禁;戚继光抗倭
宋朝 设立市舶司;海路贸易兴盛 清朝 闭关锁国;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
元朝 马可·波罗来华;海路贸易兴盛
材料二:1919年,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的滔滔雄辩,在会场上引起强烈反响。然而,中国的命运又岂是一个外交官的雄辩所能改变得了的?
材料三:1979年元旦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中写道:“一个崭新中国的梦想者——邓小平向世界打开了‘中央之国’的大门,这是人类历史上气势恢宏、绝无仅有的一个壮举!”
(1)依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2)为什么说当时“中国的命运又岂是一个外交官的雄辩所能改变得了的”?
(3)邓小平向世界打开“中央之国”大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答案】(1)特点:和平交往为主;中外贸易由陆路为主转为以海路为主;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出现反侵略斗争。
(2)原因:巴黎和会是一次分赃会议;会议由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中国的国家实力弱小。
(3)主要目的:为了引进外国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推动国内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
【知识点】五四运动;对外开放;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1)依据表格中的史实:西汉、唐朝、宋朝、元朝和明朝前期的交往史实,得出中外交往的史实多以和平交往为主;由西汉的丝绸之路、玄奘西行到宋朝、元朝海陆贸易兴盛,郑和下西洋等史实得出:中外贸易由陆路为主转为以海路为主;由此图表西汉、唐朝、宋朝和元朝与外的和平交往的史实,到明朝、清朝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得出: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从丝绸之路、海陆贸易兴盛,再到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和遣唐使来华说明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明朝后期、清朝的戚继光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说明明清时期中外交往中出现反侵略斗争。
(2)依据问题“中国的命运又岂是一个外交官的雄辩所能改变得了的”即中国的外交官雄辩无关改变中国的命运,说明中国的外交官的才能无法改变中国的命运。结合课本所学,巴黎和会是一次分赃会议,会议由大国操纵,实行的实力外交;中国经济落后,综合国力弱注定了中国外交的失败。
(3)依据材料三“邓小平向世界打开“中央之国”大门”即中国面向世界,实行对外开放。结合课本所学,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目的是为了引进外国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推动国内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外交变化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清朝前期闭关锁国的影响,新时期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
1 / 1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正泰翰林学校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2019七上·襄汾月考)下图为清代潍县籍收藏家陈介祺收藏过的青铜器毛公鼎,是毛公为铭记周王册封而铸。它属于(  )
A.酒器 B.食器 C.乐器 D.礼器
2.(2017七上·汶上期中)林语堂在《如何理解中国人》中说:“中华民族有三座长城,第一座长城是从秦始皇开始修建的防御工事万里长城,第二座长城是指汉字,……”汉字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开始出现于(  )
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西汉
3.(2019·聊城)《诗经》中的“千耜其耘”是对西周时期大规模集体耕作的形象描述。当时实行大规模集体耕作的原因主要是(  )
A.劳动力充足 B.技术落后
C.生产工具简陋 D.农作物品料单一
4.(2019·聊城)春秋时期,在孔子兴办的私学中,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体现的教育思想是(  )
A.有教无类 B.因材施教 C.诲人不惓 D.温故知新
5.(2019·潍坊)“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秦朝改变这一局面的重大措施是(  )
A.实行郡县制 B.统一货币 C.统一度量衡 D.设置丞相
6.(2019·潍坊)有人估算,十七、十八世纪,约占世界总产量一半的白银输入中国,大多成为流通货币。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君主专制强化 B.商品经济发达
C.科技领先世界 D.农业经济衰落
7.据统计,唐朝宰相共有369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士为24人,占6%。这在历代汉人建立的王朝中是较为罕见的。这说明唐朝(  )
A.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B.避免了民族间的战争
C.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 D.致力于商业贸易发展
8.(2021九下·茌平开学考)“市井经纪之……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义复开张。如要闲去处,通晓不绝……”。这一现象(  )
A.发生在唐朝前期 B.出现于北宋都城东京
C.是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 D.反映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9.(2020七下·镇平月考)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其中,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论数起。”这表明,交子(  )
A.产生于商业纠纷中 B.是印刷技术进步的产物
C.是民间交易的凭证 D.只在少数育人之间流通
10.(2021九下·茌平开学考)明代李时珍撰写的《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在国内得到广泛传播,清代康熙年间组织人力对疆土进行全面测量,绘成《皇舆全览图》,至今仍有很大参考价值;清代修建的圆明园。集中外建筑,园林艺术之大成,被誉为“万园之园”。据此可知,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利益于(  )
A.民族关系的和谐 B.社会的急剧转型
C.西方科技的传入 D.国家力量的支持
11.(2021九下·茌平开学考)雍正十一年(1733年),下诏征举士人,想学康熙重开博学鸿儒科,谁知响应寥寥,只得作罢。人才凋零,文治废弛,以至于此。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八旗制度的影响 B.行省制度的影响
C.文字狱的影响 D.设置军机处的影响
12.(2019·潍坊)《申报》评论道:中国自仿行西法以来,铁舰钢舰,其大倍于日本,其数亦多于日本,而又设机器局以制枪械……十余年来,旧观顿改。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民用工业远超日本 B.近代军事工业发展
C.海上交通运输发达 D.旧式兵器全部淘汰
13.(2021九下·茌平开学考)“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与这一观点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唐朝时设置安西都护府 B.清朝时粉碎大小和卓叛乱
C.土尔扈持部回归祖国 D.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
14.(2019·聊城)19世纪,西方的星期作息制传入中国。参照传统的二十八宿值日法的推算,汉语新添了“星期”和“星期日”等新名词。1907年清迁明确规定在正式用语中使用“星期”而不用“礼拜”。上述现象主要表明(  )
A.中西文化融合 B.习惯完全西方化
C.天文学发展迅速 D.汉语词汇丰富
15.(2019·潍坊)1901年,“建设新中国”一词在报刊上频繁出现,有人倡言“推翻旧政府”“立党救国”。这反映了(  )
A.维新变法影响深远 B.中国同盟会力量壮大
C.革命思想迅速传播 D.国民党政权风雨飘摇
16.(2019·聊城)下面是抗日战争时期邵恒秋创作的漫画《日本的今昔》。该漫画的寓意主要是(  )
A.得道多县,失道寡助 B.民族觉醒,抗战必胜
C.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D.地大物博,中国必胜
17.(2019·潍坊)1905年5月,依然被称为“老爷”的京师大学堂学生,穿起了短袖衫,开始了首届西式运动会。这反映了京师大学堂(  )
A.是中国近代首所新式学校 B.具有新旧交织的时代特点
C.创办于科举制度废除之后 D.首创完备的新式教育体制
18.(2020·广东模拟)下列年代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不断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 B.放弃攻打中心城市计划
C.建立根据地抗日民主政权 D.重视发挥农民革命作用
19.(2019·聊城)《时代》周刊把1972年尼克松的中国之行称为“漫长而刺激的旅行”,而不称之为“访问”。其主要原因是,尼克松来华前(  )
A.中美长期处于对立状态 B.中国尚未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C.“文化大革命”刚刚开始 D.中国第一颗爆炸成功
20.(2019·聊城)“萃取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现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这句颁奖词称赞的是下列哪一人物?(  )
A.袁隆平 B.屠呦呦 C.邓稼先 D.钱学森
21.(2021九下·茌平开学考)“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民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里的“光亮”是指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谈话”,它解决了当时困扰人民的(  )
A.“两个凡是”问题 B.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
C.党的思想路线问题 D.姓“资”姓“社”问题
22.(2019·潍坊)1984年以来,潍坊国际风筝会从举办小型工业品展销到召开鲁台经贸洽谈会、中日韩产业博览会,从政府主办到市场化运作。这反映出潍坊国际风筝会(  )
A.以交流风筝文化作为惟一目的 B.是汪辜会谈的重要成果
C.是潍坊市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 D.是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
23.(2021九下·茌平开学考)下表中我国农业产量发生重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项目 1957年 1960年 下降(%)
粮食(亿公斤) 1950.5 1435 26.4
棉花(万担) 3280 2126 35.2
A.抗美援朝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自然灾害的不断发生
D.“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24.(2021八下·东坡月考)饱经沧桑的中国在1978年再一次开始了决定命运的抉择,这一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这一“伟大转折”的含义是指党的工作重心(  )
A.由工业建设转移到农业建设上来
B.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由政治运动转移到法制建设上来
D.由对内改革转移到对外开放上来
25.(2021九下·茌平开学考)如果组织学生开展“探寻西方文明的源头”为主题的研学活动,应首选(  )
A. B.
C. D.
二、填空题
26.(2019·聊城)张仲景的《   》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贾思勰的《   》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
27.(2019·聊城)   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28.(2019·聊城)   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29.(2021九下·茌平开学考)1955年4月,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   ;1972年2月,美国总统   访问中国。
30.(2021九下·茌平开学考)《   》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备的成文法典是   。
三、综合题
31.(2021九下·茌平开学考)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从中可感受文学魅力,一览历史胜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学览胜一:唐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朝诗人创作了大量诗歌,谱写了丝路明珠长安的繁华。俯瞰长安城,“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街市上,熙熙攘攘,“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在唐朝的宫殿上,“万国衣冠拜冕旒(借指皇帝)”。考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已悬”。妇女引领者时尚,“女为胡妇学胡妆……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
——据《以诗证史——以唐诗看唐都长安的繁华》
文学览胜二:宋词——长忆钱塘,不是人寰是天上
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唐代已“户口日益增”“开肆三万室”,至宋代更为东南繁华之最,“衣冠毕会,商贾云集”。柳永词“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参差十万人家”,潘阆词云“万家掩映翠微间”。
——据《宋朝诗歌所反映的宋朝城市市场分析》
文学览胜三:元曲——四围锦绣繁华地,车马喧天闹起
元朝建立后,丝绸之路更加通畅,东西交往频繁。马致远在散曲中赞美:“至治华夷,正堂堂大元朝世……小国土尽来朝”。贯云石也在散曲中唱道:“江山富,天下总欣伏,大元至大古今无”。清代魏源说:“元有天下,其疆域之袤,海漕之富,兵力物力之雄廓,过于汉唐”。
——据《元曲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启示》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以长安为例,归纳唐朝繁盛的表现。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杭州在唐宋时期的发展盛况。简要分析其在宋代成为“东南繁华之最”的原因。
(3)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举一史实说明元朝疆域“过于汉唐”。马致远、贯云石、魏源对元朝有什么共同认识?
32.(2019·潍坊)诵读红色书信,传承红色力量,一封封书信穿越时空,传递着先辈们的执着追求和家国情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男在此为国作事,非谓有男国即不亡,乃国家育养学生,岁靡巨万,一旦有事,学生尚不出力,更待谁人?忠孝二途,本非相悖,尽忠即所以尽孝也……今遇此事,犹不能牺牲,岂足以谈爱国?
——1919年5月17日清华学子闻一多给父母的家书
材料二:1937年11月,朱德的家信:我担负革命工作昼夜奔忙,十余年来坚(艰)苦生活,无一文薪水,与士卒同甘苦,决非虚语……进来转战华北,常处在敌人后方,一月之内二十九日行军作战……我决不能再顾家庭,家庭亦不能再累我革命……为国为民族求生存,决心抛弃一切,一心杀敌。
——据央视大型综艺《信·中国》首期
材料三:1950年初,“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起草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从现在起……团结一心,合力建设一个新兴的中国,一个自由民主的中国……我们有充分的信念,我们是在朝着充满光明前途的大道上迈进,这个建设新中国的责任是要我们分担的。同学们,祖国在召唤我们,我们还犹豫什么?彷徨什么?我们该回去了。
——据央视大型综艺《信·中国》第三期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家书反映了闻一多怎样的家国情怀?当时进步学生提出了什么主张?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信中体现了人民军队的哪些优良传统?朱德“转战华北”有什么重大意义?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要概括这封书信的历史背景。朱光亚在信中发出了什么倡议?
33.(2018·聊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简表
时间 交往史实 时间 交往史实
西汉 开辟丝绸之路;佛教传入 明朝前期 郑和下西洋;实行海禁
唐朝 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遣唐使来华 明朝中后期 实行海禁;戚继光抗倭
宋朝 设立市舶司;海路贸易兴盛 清朝 闭关锁国;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
元朝 马可·波罗来华;海路贸易兴盛
材料二:1919年,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的滔滔雄辩,在会场上引起强烈反响。然而,中国的命运又岂是一个外交官的雄辩所能改变得了的?
材料三:1979年元旦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中写道:“一个崭新中国的梦想者——邓小平向世界打开了‘中央之国’的大门,这是人类历史上气势恢宏、绝无仅有的一个壮举!”
(1)依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2)为什么说当时“中国的命运又岂是一个外交官的雄辩所能改变得了的”?
(3)邓小平向世界打开“中央之国”大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依据课本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西周的青铜器毛公鼎,是毛公为铭记周王册封而铸,是重要的礼器。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学生要掌握商周时期,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
2.【答案】B
【知识点】汉字的演变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商朝人把文字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称为甲骨文。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目前已经是读的甲骨文单字有1000多个,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由此可知,汉字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开始出现于商朝。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商朝文字的相关史实。本题难度适中。
3.【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大规模集体耕作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力水平低,而生产力主要体现在生产工具上,C选项符合题意。
AB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商周时期的农业发展的准确把握,西周时期大规模集体耕作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力水平低。
4.【答案】A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A选项符合题意。
BCD选项与孔子兴办私学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百家争鸣的准确把握,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5.【答案】A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六国后,通过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结束了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A选项符合题意。
BCD选项与结束诸侯割据混战局面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信息是“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 ”,结合郡县制进行分析即可。
6.【答案】B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中叶后白银成为主要货币的主要和商品经济发展及新航路开辟有关,B选项符合题意。
AC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繁荣,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解题关键信息是“ 约占世界总产量一半的白银输入中国,大多成为流通货币 ”,结合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进行分析即可。
7.【答案】A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唐朝宰相共有369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士为24人,占6%。这在历代汉人建立的王朝中是较为罕见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重视人才培养,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民族交往与交融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能读懂题干内容,便能做题。选项中C、D两项与题干无关;B项说法错误,唐朝历史上的民族战争发生很多。
8.【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市井经纪之……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义复开张。如要闲去处,通晓不绝……”可知,材料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南方的商业尤为发达。那时商业都市很多,最大的是开封(东京)和杭州,B符合题意;
唐朝没有夜市,A不符合题意;
材料反映的是宋朝时期的繁荣状况,宋朝资本主义还没有萌芽,C不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江南经济的发展,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宋元时期繁荣的都市生活。难度适中,理解题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同时要明确隋唐时期未有夜市,宋元时期,出现了早、夜市,经营无时间限制。
9.【答案】C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A. 产生于商业纠纷中 ,不符合题意;
B. 是印刷技术进步的产物 ,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结合所学可知,在宋代,随着商业的繁荣、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的金属铸币不能满足商业的需要,北宋四川地区出现了纸币,它极大地方便了商业贸易,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只在少数育人之间流通,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抓住题干关键词“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是解题的关键,在宋代,随着商业的繁荣、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的金属铸币不能满足商业的需要,北宋四川地区出现了纸币,它极大地方便了商业贸易。
10.【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科学著作;中国古代重要工程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本草纲木》由朝廷颁行,在国内得到广泛传播、组织人力对疆土进行全面测量,绘成《皇舆全览图》、圆明园集中外建筑,园林艺术之大成,被誉为“万园之园””可知,国家力量的支持,可以成就大的工程,故D符合题意;
题干没有涉及民族关系的和谐、社会的急剧转型、西方科技的传入,故AB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分析、归纳材料的能力。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明确材料表达是国家对医学、领土、建筑的重视,体现的是国家对其的支持。
11.【答案】C
【知识点】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人才凋零,文治废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材料现象的原因是文字狱的影响。清朝加强君主专制,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最为严重,经常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文字狱造成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使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C符合题意;
材料反映的是思想方面的现象 ,与八旗制度无关,A不符合题意;
行省制度是元朝时期的,B不符合题意;
材料反映的是思想方面的现象,与设置军机处无关,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字狱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文字狱造成的危害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文字狱是统治者实行思想统治的举措,需要重点掌握其危害。
12.【答案】B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材料“ 而又设机器局以制枪械……十余年来,旧观顿改 ”强调的是发展军事工业,B选项符合题意。
A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材料未涉及海上运输业的发展,C选项排除。
D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关键信息是“ 而又设机器局以制枪械……十余年来,旧观顿改 ”,结合洋务运动进行分析即可。
13.【答案】D
【知识点】左宗棠收复新疆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65年,阿古柏率兵侵入新疆。左宗棠力主收复新疆。“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是左宗棠的《奏稿》内容。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1878年,左宗棠率军收复除伊犁外的新疆地区,D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出自清朝,A不符合题意;
清朝时粉碎大小和卓叛乱、土尔扈持部回归祖国发生在左宗棠的《奏稿》提出之前,与题干材料无关,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左宗棠收复新疆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抓住关键词“新疆”,掌握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背景、经过及结果即可解答该类试题。
14.【答案】A
【知识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1907年清迁明确规定在正式用语中使用“星期”而不用“礼拜” ”可知体现的是中西方文化的融合,A选项符合题意。
习惯完全西方化 的说法过于绝对,B选项排除。
天文学发展迅速 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
汉语词汇丰富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中国近现代生活变化的准确把握,根据材料“ 1907年清迁明确规定在正式用语中使用“星期”而不用“礼拜” ”可知体现的是中西方文化的融合。
15.【答案】C
【知识点】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
【解析】【分析】材料“推翻旧政府”“立党救国” 体现的是革命思想的传播,C选项符合题意。
维新变法强调的是变法革新,并非革命,A选项排除。
同盟会成立时间是1905年,B选项排除。
D选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关键信息是 “推翻旧政府”“立党救国” ,结合辛亥革命的背景进行分析即可。
16.【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分析】图片中的信息表明,日本刚开始侵略中国时,中国只是蚕嘴边的一片桑叶,任其蚕食;但是当全体中国人民团结起来,中华民族共同抵抗外侮时,中国则变成了一只雄鸡,日本则成为雄鸡嘴下的毛毛虫,最终会被雄鸡啄食。漫画生动表明了民族觉醒、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心,B选项符合题意。
AC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抗日战争时期民族意识的准确把握,漫画生动表明了民族觉醒、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心。
17.【答案】B
【知识点】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
【解析】【分析】材料“ 依然被称为“老爷”的京师大学堂学生,穿起了短袖衫 ”体现的是京师大学堂具有新旧交织的时代特点,B选项符合题意。
A选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
科举制被废除是在1905年新政之后,C选项排除。
D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关键信息是“ 依然被称为“老爷”的京师大学堂学生,穿起了短袖衫 ”,结合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进行分析即可。
18.【答案】D
【知识点】敌后战场的抗战;工农武装割据;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这说明该题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时期都很重视农民的利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以此来赢得农民对党的革命事业的支持。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中共在不同历史时期实行的土地政策。 土地革命时期与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是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抗战时期,提出了“地主减租减细”以保证农民对于民族战争的支持。总而言之,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表明中国共产党重视发挥农民革命作用
19.【答案】A
【知识点】中美建交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尼克松访华之前,中美双方处于敌对状态,因此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被称为
“漫长而刺激的旅行” ,A选项符合题意。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B选项排除。
文革开始的时间是1966年,C选项排除。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发展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20.【答案】B
【知识点】屠呦呦及青蒿素
【解析】【分析】材料“ 萃取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代世界 ”指的是青蒿素的发明,B选项符合题意。
袁隆平主要是农业上的杂交水稻,A选项排除。
邓稼先和钱学森主要是两弹一星,C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屠呦呦和青蒿素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21.【答案】D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解决了姓“资”姓“社”等问题,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解决了改革开放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困扰,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D符合题意;
“两个凡是”问题在关于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中得到解决,A不符合题意;
BC项内容不是南方谈话的内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南方谈话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1992年的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明确南方谈话解决了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解放了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2.【答案】D
【知识点】对外开放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的潍坊国际风筝会的产生主要和对外开放有关,D选项符合题意。
潍坊国际风筝会主要以经济交流为目的,A选项排除。
汪辜会谈是在20世纪90年代,B选项排除。
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整体落后,C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对外开放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23.【答案】B
【知识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解析】【分析】仔细观察框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7-1960年我国农业产量大幅度下降,主要原因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1958年,党和政府错误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这就使得“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我国的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国家和人民遇到了建国后未曾有过的经济困难,B符合题意;
抗美援朝战争发生在1950-1953年,A不符合题意;
自然灾害的不断发生是表格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C不符合题意;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是在1966年,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基础知识,抓材料中的时间信息,明确“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出现的严重失误,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24.【答案】B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分析】A. 由工业建设转移到农业建设上来,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底,我国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这成为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由政治运动转移到法制建设上来,不符合题意;
D. 由对内改革转移到对外开放上来,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识记,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5.【答案】B
【知识点】古希腊的城邦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西方文明的源头是古希腊,B项是古希腊的文明遗址,希腊建筑艺术主要体现在神庙;廊柱环绕,柱身有粗有细;雅典帕特农神庙是典型代表。B项正确;
A项是古埃及,排除;
C项是古罗马,排除;
D项是阿拉伯,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古希腊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古希腊文明的代表,明确古希腊文明的西方文明的源头即可作答。同时要了解金字塔、大竞技场、麦加清真寺的基本情况。
26.【答案】伤寒杂病论;齐民要术
【知识点】中国古代医学成就;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 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 贾思勰的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步完整的农学著作。
故答案为:伤寒杂病论;齐民要术
【点评】本题侧重对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中国古代医学发展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27.【答案】南昌;遵义
【知识点】南昌起义;遵义会议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故答案为:南昌;遵义
【点评】本题侧重对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相关事件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28.【答案】1662;1997
【知识点】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香港回归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故答案为:1662;1997
【点评】本题侧重对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香港回归祖国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29.【答案】万隆会议;尼克松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中美建交
【解析】【分析】根据课本所学,1955年4月,我国政府派周恩来总理率代表团出席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两国20多年的对抗结束了,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故答案为: 周恩来 尼克松。
【点评】本题考查万隆会议和中美关系正常化的知识。难度较低,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即可作答。
30.【答案】辛丑条约;汉谟拉比法典
【知识点】《辛丑条约》及其危害;《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901年9月7日,清政府与英国、俄国、德国、法国、美国、日本、意大利、西班牙、荷兰、比利时、奥地利11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社会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古巴比伦王国的国王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备的成文法典。
故答案为:辛丑条约;汉谟拉比法典
【点评】本题考查《辛丑条约》和《汉谟拉比法典》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辛丑条约》和《汉谟拉比法典》的评价即可作答。
31.【答案】(1)经济高度繁荣,文化高度发达,商业十分繁华,中外交流频繁,社会风气开放,文学艺术灿烂辉煌,等等。
(2)盛况: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商业繁盛,人口众多,等等。原因:经济重心南移;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农业、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等等。
(3)史实: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共同认识:元朝疆域辽阔,经济繁荣,交通发达。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宋代的经济发展;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盛唐经济。依据材料“唐朝诗人创作了大量诗歌”反映了唐朝文学艺术灿烂辉煌;“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街市上,熙熙攘攘,“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反映了唐都长安经济繁荣,商业十分繁华;“考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已悬”反映了唐朝文化发达;“女为胡妇学胡妆……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反映了唐朝中外交流频繁,社会风气开放,妇女地位提高。等等。
(2)本题考查宋代经济的发展。依据材料“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可知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由材料:唐代已“户口日益增”“开肆三万室”,至宋代更为东南繁华之最,“衣冠毕会,商贾云集”反映了商业繁盛;由材料“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参差十万人家”反映了杭州人口众多,等等。结合课本所学可知,从唐朝中晚期到五代、宋朝,南方战乱较少,经济重心南移;宋朝农业、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等等。
(3)本题考查元朝疆域的知识。依据课本所学可知,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的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如在东南地区,元朝在澎湖列岛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理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设立宣政院管理西藏,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由材料马致远在散曲中赞美:“至治华夷,正堂堂大元朝世……小国土尽来朝”。贯云石也在散曲中唱道:“江山富,天下总欣伏,大元至大古今无”。清代魏源说:“元有天下,其疆域之袤,海漕之富,兵力物力之雄廓,过于汉唐” 可知马致远、贯云石、魏源对元朝的共同认识:元朝疆域辽阔,经济繁荣,交通发达。
故答案为:(1)经济高度繁荣,文化高度发达,商业十分繁华,中外交流频繁,社会风气开放,文学艺术灿烂辉煌,等等。
(2)盛况: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商业繁盛,人口众多,等等。原因:经济重心南移;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农业、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等等。
(3)史实: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共同认识:元朝疆域辽阔,经济繁荣,交通发达。
【点评】本题考查盛唐经济、宋代经济的发展、元朝的疆域等知识点。难度较大,需要熟练掌握基础知识,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运用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32.【答案】(1)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怀。主张: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还我青岛;取消二十条等等。
(2)传统:艰苦奋斗;官兵平等。意义: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3)背景:1949年10月日,新中国成立。倡议:海外学子回归祖国,合力建设新中国。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解析】【分析】(1)情怀:材料“ 今遇此事,犹不能牺牲,岂足以谈爱国 ”体现的是闻一多的 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怀 。主张:结合五四运动的口号进行分析即可。
(2)传统:材料“ 十余年来坚(艰)苦生活,无一文薪水,与士卒同甘苦,决非虚语 ”体现的是 艰苦奋斗;官兵平等。 意义:需要从打击日军气焰和振奋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进行分析即可。
(3)背景:根据材料“ 1950年初,“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起草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 ”可知背景是 1949年10月日,新中国成立。 倡议:根据材料“ 我们是在朝着充满光明前途的大道上迈进,这个建设新中国的责任是要我们分担的 ”进行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1) 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怀。主张: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还我青岛;取消二十条等等。 (2) 传统:艰苦奋斗;官兵平等。意义: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3) 背景:1949年10月日,新中国成立。倡议:海外学子回归祖国,合力建设新中国。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33.【答案】(1)特点:和平交往为主;中外贸易由陆路为主转为以海路为主;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出现反侵略斗争。
(2)原因:巴黎和会是一次分赃会议;会议由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中国的国家实力弱小。
(3)主要目的:为了引进外国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推动国内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
【知识点】五四运动;对外开放;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1)依据表格中的史实:西汉、唐朝、宋朝、元朝和明朝前期的交往史实,得出中外交往的史实多以和平交往为主;由西汉的丝绸之路、玄奘西行到宋朝、元朝海陆贸易兴盛,郑和下西洋等史实得出:中外贸易由陆路为主转为以海路为主;由此图表西汉、唐朝、宋朝和元朝与外的和平交往的史实,到明朝、清朝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得出: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从丝绸之路、海陆贸易兴盛,再到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和遣唐使来华说明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明朝后期、清朝的戚继光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说明明清时期中外交往中出现反侵略斗争。
(2)依据问题“中国的命运又岂是一个外交官的雄辩所能改变得了的”即中国的外交官雄辩无关改变中国的命运,说明中国的外交官的才能无法改变中国的命运。结合课本所学,巴黎和会是一次分赃会议,会议由大国操纵,实行的实力外交;中国经济落后,综合国力弱注定了中国外交的失败。
(3)依据材料三“邓小平向世界打开“中央之国”大门”即中国面向世界,实行对外开放。结合课本所学,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目的是为了引进外国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推动国内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外交变化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清朝前期闭关锁国的影响,新时期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