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机械运动 同步练习题---2021—2022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3.1 机械运动 同步练习题---2021—2022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2-14 20:37: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1 机械运动
一、选择题
1.甲、乙两同学在同一地点沿平直路面同向步行,他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前乙同学速度比甲同学速度大
B.甲同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
C.乙同学第后仍做匀速直线运动
D.甲、乙同学相遇时距起点
2.如图所示是甲、乙两车同时从同一地点路程——时间图像,由图像可知(  )
A.经过5秒钟,甲车通过的路程大于乙车
B.10~20秒钟,乙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C.第10秒钟时,甲、乙两车速度相同
D.在0~5秒内,乙车的速度比甲车的速度大
3.如图所示为甲、乙两个物体在同一直线上同向运动的s-t图像,以甲的出发点为起点、出发时刻为零时刻,根据图像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0~t3时间内,甲、乙两车的平均速度相等
B.甲、乙两车在t3时刻相遇
C.乙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D.t2~t3时间内,甲车速度大于乙车的速度
4.鲁迅的《社戏》中有这样的描写:“漆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其中“山……向船尾跑去了”所选的参照物是(  )
A.山 B.船 C.岸边的树 D.河岸
5.、是同一直线上相距的两点,甲从点、乙从点同时沿直线相向而行,它们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分析图像可知( )
A.甲的速度为 B.经过2s,甲、乙相距
C.经过4s,甲、乙相遇 D.甲到达点时,乙离点
6.如图为某物体沿直线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对该物体在0~5s内运动情况分析正确的是(  )
A.物体在5s内运动的路程为2m
B.物体在3s-5s内通过的路程是0-1s内通过路程的2倍
C.物体在5s内的平均速度为0.67m/s
D.物体在1s-3s内做匀速直线运动
7.对做减速运动的物体(无往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速度和位移都随时间减小 B.速度和位移都随时间增大
C.速度随时间增大,位移随时间减小 D.速度随时间减小,位移随时间增大
8.甲、乙、丙、丁四位同学通过体检测得安静时心率分别为60次/分钟、75次/分钟、80次/分钟、90次/分钟。则安静时心跳25次所需时间最短的是(  )
A.甲同学 B.乙同学 C.丙同学 D.丁同学
9.如图所示,图甲是小车甲运动的路程—时间(s-t)图像,图乙是小车乙运动的速度—时间(v-t)图像,由图像可知( )
A.甲、乙都由静止开始运动 B.甲车速度越来越大,乙车速度不变
C.甲、乙两车经过5s一定相遇 D.甲、乙都以2m/s匀速运动
10.已知人耳区分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至少需要0.1秒,现有一根长50米的铁质水管。如果你将耳朵贴在铁管的一端,让另一个人敲击一下铁管的另一端,那么你将听到(  )次声音。(已知常温下声音在钢铁、水、空气中传播速度分别为5200m/s、1500m/s、340m/s )
A.1次 B.2次 C.3次 D.条件不足不能确定
11.一辆轿车在公路上行驶,经过如图所示的标志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标志牌中的“30”,表示限制车速不超过30m/s
B.轿车行驶过程中,以汽车为参照物,标志牌是运动的
C.轿车若按规定速度行驶,轿车行驶到萧山机场至少需要2.5h
D.轿车经过某一长为200m的路段,所用时间10s,则小轿车没有超速
12.A、B是一条平直公路边上的两块路牌,一只小鸟和一辆小车同时分别由A、B两路牌相向运动,小鸟飞到小车正上方立即以同样大小的速度折返飞回A并停留在路牌处;再过一段时间,小车也行驶到A,它们的位置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图中。则下列计算不正确的是(  )
A.小鸟与汽车所用总时间之比为1:2
B.小鸟与汽车通过的总路程之比为3:1
C.小鸟回到A时,汽车到达AB中点
D.从出发到相遇这段时间内,小鸟与汽车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1
13.有一段长为68米的装满水的铁管,将耳朵贴在装满水的铁管一端,在另一端敲一下,能听到几次声音?(已知:15℃时声音在铁、水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依次为5200米/秒、1500米/秒和340米/秒。人耳能分清前后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要大于0.1秒)( )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14.坐在行驶着的列车中的乘客,我们说他是静止的,是以下列哪个物体为参照物(  )
A.路边的树木 B.走动的列车员
C.停在车站上的另一辆车 D.火车车箱
15.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液的情况如图乙所示,x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且声速与车速均保持不变)(  )
A.汽车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102m
B.汽车收到第二次信号时,距测速仪68m
C.汽车的速度约为24.3m/s
D.汽车两次收到信号的时间差为1.3s
二、填空题
16.据天文观测,室女座一类星体向外喷射出超光速喷流,震惊科学界。近期谜底揭开,“超光速”只是一种观测假象。如图所示,喷流用6年时间从A点喷射到5光年远处的B点,其喷射的实际速度为_____c;当喷流到达B点时,喷流在A点发出的光已经到达C点位置,此时喷流在B点发出的光开始传向地球。因观测距离遥远,地球观测者接收到喷流的光时误以为喷流只是在水平方向喷射了3光年,所以观测者测得喷流的速度达到了______c(c为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
17.甲、乙两车在公路上,分别从、两点同时同向运动,它们的图像(路程-时间图像)如图所示,经过甲、乙两车相遇。甲、乙两车的速度分别为、,则___________(填“>”或“<”),、间的距离为___________米。
18.某小组同学分别测出了甲,乙电动车做直线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并依据数据作出了相应的路程-时间图像,如图所示。
(1)从图中可知,乙车的速度是甲车速度的______倍。
(2)若甲,乙两车在水平路面上同时向东行驶,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向______(填“东”或“西”)运动。
19.某河流两岸相距,河水流速为,某人要从岸边A点到对岸下游某处点,之间的距离为。此人在水中的游泳速度为,在岸上奔跑的速度为。如果此人要用最短的时间过河,则他从A点到点需用时___________。
20.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填“相同”或“不同”)的。在气温15°C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如果看到闪电后,3s才听到雷声,那么闪电处距人大约_____m。
21.某区域的道路交通情况如图所示,请回答:
(1)某车沿三环中路自东向西行使,若司机以自己作参照物,看到路边限速牌(如图)是向______运动的。
(2)该车过东方路时实时监控拍到的时间是上午10点20分15秒,过苏嘉路实时监控拍到的时间是上午10点22分35秒,从地图上查得两测速点间的距离3.1km。由此可知,该车______(选填“超速”或“没有超速”)。
三、探究题
22.“扔纸飞机”是民间传统游戏。某兴趣小组同学认为:纸飞机的飞行距离除了与发射速度的大小有关外,还可能与纸飞机大小、材料和发射角度等因素有关。
为了验证猜想,小组成员将打印纸和旧报纸裁成不同面积的纸张,制作了相同的纸飞机若干个,利用固定在室内某一位置的简易发射器,以相同大小的发射速度和不同发射角度(发射方向与水平面的夹角)进行多次实验,整理相关数据如表一。
表一:纸飞机飞行距离与发射角度关系记录表
编号 纸张大小 纸张材质 不同发射角度飞行的平均距离(米)
0° 15° 30° 45°
① 18厘米×26厘米 打印纸 6.5 15.8 15.0 8.9
② 18厘米×13厘米 打印纸 6.4 15.8 15.1 8.8
③ 18厘米×26厘米 旧报纸 5.6 14.2 13.2 7.6
(1)结合表一信息,分析该实验中纸飞机飞行距离与发射角度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__。
(2)若要寻找纸飞机最大飞行距离的发射角度,在上述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应如何设置发射角度进行进一步实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组成员又制作了三架形状相同的纸飞机,用该发射器以大小的发射速度进行实验,实验要求如表二。若甲、乙、丙这三架纸飞机飞行距离分别为s甲、s乙、s丙,请预测它们的大小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二:三架纸飞机实验要求
纸飞机 纸张大小 纸张材质 发射角度
甲 18厘米×13厘米 打印纸 15°
乙 18厘米×13厘米 旧报纸 30°
丙 18厘米×13厘米 旧报纸 15°
23.汽车追尾是高速公路上常发生的交通事故,其重要原因是遇到意外情况时不能立即停车。研究发现,司机从看到情况到踩刹车需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叫反应时间;在反应时间内汽车要保持原速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反应距离;从踩刹车到车停止,汽车还要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制动距离。如图所示。
下表是一个机警的司机驾驶一辆保养得很好的汽车.在于燥的水平公路上以不同的速度行驶时。测得的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
原行驶速度v/km h-1 反应距离s1/m 制动距离s2/m
60 11 20
80 15 34
100 19 54
(1)利用上表数据,算出该司机的反应时间大约是________ 秒。(保留两位小数)
(2)由这个测试可见, ________ 是影响汽车制动距离的主要因素。
(3)请在图中画出从司机看到情况开始汁时,到汽车停止的这段时间内,汽车运动的v-t图像。(不需准确描点)
_________
24.一辆汽车朝正前方的山崖匀速行驶,在距离山崖处鸣笛,汽车继续向前行驶后,司机刚好听到第二次笛声,求汽车行驶的速度。(声音的传播速度为)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由图象可知:乙4min运动的路程是240m,乙的速度
v乙===1m/s
甲4min运动的路程是120m,甲的速度
v甲====0.5m/s
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甲在0~10min,路程和时间的图象都是过原点的直线,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所以甲同学在第4min后仍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乙在0~4min,路程和时间的图象是过原点的直线,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这段时间内乙运动的速度是1m/s,乙同学4min之后保持静止,故C错误;符合题意;
D.甲图象和乙图象的交点就是甲和乙的相遇的时刻,此时甲和乙运动的路程都是240m,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D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由图知道,甲车在5s末的路程10m,乙车在5s末的路程15m,所以在5s末乙通过的路程大于甲,故A错误;
B.由图知道,乙车在10~20s内的图是一条和时间轴平行的直线,即乙车处于静止状态,故B错误;
C.由图知道,两车在10s末相遇,此时乙处于静止状态,甲还在匀速运动,二者速度不相同,故C错误;
D.由图知道,两车在0~5s内的图是一条斜线,表示两车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且在相同时间内甲车通过的路程小于乙车通过的路程,所以v甲<v乙,故D正确。
故选D。
3.A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由图知道,0~t3时间内,甲的位移大于乙的位移,即甲的平均速度大于乙的平均速度,故A错误,符合题意;
B.由图知道,甲、乙两车在t3时刻达到同一位置,即两者相遇,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由图知道,乙的位移时间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说明乙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图象的斜率表示速度,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由图知道,t2~t3时间内,甲的位移大于乙的位移,即甲的平均速度大于乙的平均速度,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B
【解析】
【分析】
【详解】
A.题中的研究对象是“山”,不能以研究对象作为参照物,故A不符合题意;
B.以船为参照物,船与山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而且船向前行,以船为参照物,山在“后退”。故B符合题意;
C.以岸边的树木为参照物,山与树木之间的位置没有变化,山是静止的,故C不符合题意;
D.以河岸为参照物,山与河岸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山是静止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D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由图像可知甲通过路程为12m时,时间为4s,因此甲速度为
故A不符合题意;
B.由图像可知乙通过路程为11m时,时间为5.5s,因此乙速度为
经过2s甲乙共行驶距离为
因此甲、乙相距
15m-10m=5m
故B不符合题意;
C.甲乙相遇所用时间为
故C不符合题意;
D.甲到达Q点时所用时间为
乙走过的路程为
此时乙离P点距离为
15m-10m=5m
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6.A
【解析】
【详解】
A.由图可知,物体在5s内运动的路程为2m,故A正确;
B.由图可知,物体在3s~5s 内通过的路程和0~1s内通过路程都是1m,因此路程相等,故B错误;
C.物体在5s 内的平均速度为
v==0.4m/s
故C错误;
D.物体在1s~3s内路程不变,说明1s~3s内保持静止,故D错误。
故选A。
7.D
【解析】
【分析】
【详解】
减速直线运动中,速度随时间减小,因为物体一直向前运动,所以位移随时间一直增大。故选D。
【点睛】
在无往返的匀减速直线运动中,速度随时间均匀减小,位移在逐渐增大.
8.D
【解析】
【详解】
由题意可知,安静时丁心跳速度最快,则安静时心跳25次所需时间最短的是丁同学,故选D。
9.D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由图知道,甲车的s-t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甲的路程逐渐的变大,路程与时间成正比,甲车做匀速运动;乙车运动的v-t图像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乙的速度不变,所以乙做匀速运动,速度为2m/s;由于乙以2m/s的速度做匀速运动,即开始速度不为0,不是从静止开始运动,故A错误;
BD.由图甲知道,甲车的速度为
由乙图知道,v乙=2m/s;所以甲、乙都以2m/s匀速运动,故B错误,D正确;
C.不知道甲、乙两车的出发地点、运动方向,无法判断5s后是否相遇,故C错误。
故选D。
10.B
【解析】
【分析】
【详解】
声音通过铁管传递的时间为
t1==0.01s
声音通过水传递的时间为
t2==0.03s
声音通过空气传递的时间为
==0.15s
t1=t2-t1=0.03s-0.01s=0.02s<0.1s
t2=t3-t1=0.15s-0.01s=0.14s>0.1s
t3=t3-t2=0.3-0.15s=0.15s>0.1s
因此我们只能听到2次。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11.B
【解析】
【分析】
【详解】
A.标志牌中的“30”,表示限制车速不超过30km/h,故A错误;
B.轿车行驶过程中,以汽车为参照物,标志牌相对于汽车的位置发生改变,标志牌是运动的,故B正确;
C.轿车若按规定速度行驶,轿车行驶到萧山机场至少需要
故C错误;
D.轿车经过某一长为200m的路段,所用时间10s,轿车的速度
>30km/h
小轿车超速,故D错误。
故选B。
12.B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由图像可知,小鸟飞行的时间为t1,汽车行驶的时间为t2,因为
t2=2t1
所以小鸟与汽车所用总时间之比为1:2,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D.设AB之间的距离为L,小鸟的速率是v1,汽车的速率是v2,由于小鸟飞到小车正上方立即以同样大小的速度折返飞回A,则小鸟从出发到与汽车相遇的时间与小鸟返回的时间相同,故它们相向运动的时间为,则由得:在小鸟和汽车相向运动的过程中有


对于汽车来说有
v2t2=L②
联立以上两式可得
v1=3v2
由s=vt可知,小鸟从出发到相遇这段时间内,小鸟与汽车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1,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C.因为
t2=2t1
所以小鸟回到出发点时,汽车通过的路程为
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B.汽车通过的总路程为
s2=v2t2=L
小鸟飞行的总路程为
小鸟与汽车通过的路程之比为
故B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B。
13.B
【解析】
【分析】
【详解】
声音在铁、水、空气中传播80m所用的时间分别
由三次时间比较知道,相差超过0.1s,先听到第一次声音,再听到第三次声音,第二次听不到,即能听到2次声音。
故选B。
14.D
【解析】
【分析】
【详解】
坐在行驶着的列车中的乘客,我们说他是静止的,若选择路边的树木、走动的列车员、停止车站上的另一辆车任意一者为参照物,则乘客和它们之间都发生了位置的变化,以它们为参照物,乘客都是运动的,若以车厢为参照物,乘客和车厢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变化,以车厢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5.C
【解析】
【详解】
A.由图知,汽车收到第一次信号时,经过的时间为
t1=×0.6s=0.3s
由v=可得距测速仪
s1=v声t1=340m/s×0.3s=102m
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由图知,汽车收到第二次信号时,经过的时间为
t2=×(1.8s 1.4s)=0.2s
由v=可得距测速仪
s2=v声t2=340m/s×0.2s=68m
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D.汽车收到两次信号距离测速仪的距离差
s=s1 s2=102m 68m=34m
汽车两次收到信号的时间差为
t=1.6s 0.3s=1.3s
汽车的速度
v==≈26.15m/s
故C错误,符合题意;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6.
【解析】
(1)知道从A点喷射到B点的距离和所用的时间,根据速度公式求出喷射的实际速度。
(2)根据勾股定理求出喷流竖直的距离,进而得出喷流在B点发出的光传到地球所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出观测者测得喷流的速度。
【详解】
[1]由题意知,sAB5光年,时间t6年,则喷流喷射的实际速度:v=c;
[2]由勾股定理可知,喷流竖直的距离
sBD光年4光年
由图可知
sACsDE6光年
则有
sBEsDE sBD6光年 4光年2光年
由此可知,喷流在B点发出的光传到地球观测者所用的时间t′2光年,则观测者测得喷流的速度
v′c。
17. < 8
【解析】
【分析】
【详解】
[1]由图可知,甲的速度
乙的速度
比较可知
v甲<v乙
[2]甲4s通过的路程
s甲′=v甲t=1m/s×4s=4m
乙4s通过的路程
s乙′=v乙t=3m/s×4s=12m
甲、乙两物体在一条直线上分别从P、Q两点同时出发同向运动,经过4s甲、乙两物体相遇,所以P、Q间的距离为
s=s乙′-s甲′=12m-4m=8m
18. 2 西
【解析】
【详解】
(1)[1]由图可知,当时间都为6s时,甲车运动的路程为6m,乙车运动的路程为1.2m,即在相同时间内乙车的路程是甲车的2倍,根据v=可知,乙车的速度是甲车速度的2倍。
(2)[2]两车都在水平路面上向东行驶,乙车的速度大于甲车的速度,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在向后退,位置在改变,即向西运动。
19.122
【解析】
【分析】
【详解】
人以最短的时间渡河,设时间为t1,则有
t1==100s
此过程人向下游漂游的距离为
s=v水t1=2m/s×100s=200m
人到达河对岸时距离B的距离为
人渡河后在以5m/s的速度向B点跑去,到达B的时间为t2,则有
t2==22s
所以从A点到B点需用时为
t=t1+t2=100s+22s=122s
20. 340 1020
【解析】
【详解】
[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在气温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2]由知道,闪电发生处的距离
s=vt=340m/s×3s=1020m
21. 东 没有超速
【解析】
【详解】
(1)[1]限速牌静止在地面上,车自东向西行使,以司机为参照物,路边限速牌是向东运动的。
(2)[2]该车通过两测速点行驶的时间
这辆车的平均速度
因为
所以不会被判为超速。
22. 在发射角度为0°—45°之间,纸飞机的飞行距离随发射角度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 在0°—30°的发射角度范围内增加更多发射角度的实验组别 s甲>s丙>s乙
【解析】
【详解】
(1)由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在发射角度为0°—45°之间,纸飞机的飞行距离随发射角度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2)由于在0°—15°之间是增大的,在15°—30°之间是减小的,所以应在0°—30°的发射角度范围内增加更多发射角度的实验组别;(3)甲和乙相比,纸张大小相同,纸张材料不同,发射角度不同,由表一可知,甲的飞行距离大于乙;乙和丙相比,纸张大小和纸张材料都相同,发射角度不,由表一可知,丙的飞行距离大于乙;甲和丙相比,纸张大小相同,纸张材料不同,发射角度相同,由表一可知,甲的飞行距离大于丙;故可知甲的距离最大,乙的距离最小,即s甲>s丙>s乙。
23.(1)0.66~0.68 (2)车速
(3)如下图所示
【解析】
【分析】
分析三次测试的制动距离和对应的行驶速度,找到制动距离和行驶速度的关系;
在反应时间内汽车仍以原行驶速度行驶,根据公式v=将反应距离和原行驶速度代入即可求出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但要注意行驶速度的单位用国际单位制单位;
求出从发现情况到完全停止的路程,利用公式v=计算平均速度。
【详解】
(1)根据第一组数据反应时间t1==0.66s;
根据第二组数据反应时间t2==0.675s;
根据第三组数据反应时间t3==0.684s;
该司机的反应时间是t===0.673s≈0.67s;
(2)从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三次测试中,随着行驶速度的增大,刹车距离随着增大,所以影响制动距离的主要因素是行驶速度;
(3)汽车刹车过程分以原行驶速度匀速行驶和由原始速度开始均匀减速直到速度为0,所以v-t图象如图:
24.10m/s
【解析】
【分析】
【详解】
已知鸣笛处距离山崖s=700m,汽车沿直线向前行驶的距离s1=40m,根据题意知道,声音传播的距离
s2=2s-s1=2×700m-40m=1360m
已知声音的传播速度v2=340m/s,由知道,声音传播的时间(即车行驶的时间)
所以汽车行驶速度为
答:汽车行驶的速度为10m/s。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