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 单元测试(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 单元测试(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0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2-14 21:00: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 单元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8小题,共 36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选对得2分)
1.如图所示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的音调和响度相同 B.甲、丙的音调和音色相同
C.乙、丁的音调和音色相同 D.丙、丁的音色和响度相同
2.成语“白纸黑字”喻指证据确凿,不容抵赖。从“光”的角度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白纸和黑字分别发出不同颜色的光进入人的眼睛
B.白纸和黑字分别反射不同颜色的光进入人的眼睛
C.白纸上看到黑字是因为黑字在白纸上发生了漫反射
D.白纸能反射所有色光进入人的眼睛,而黑字不反射光
3.“百枝然火龙衔烛,七采络缨风吐花”,2021年1月1日湖州太湖元旦焰火晚会,灿烂绚丽,惊艳世界!关于焰火,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焰火在水中的倒影属于光源
B.焰火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折射现象
C.先看到焰火后听到爆炸声,说明声速比光速快
D.焰火把人影照在地面上,人影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4.如图所示,小聪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烛焰在光屏上成了一个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可制成幻灯机
B.要使光屏上烛焰的像变小,只需将蜡烛靠近凸透镜
C.实验中,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烛焰的像向上移动
D.为了便于从不同方向观察光屏上的像,光屏应选用较光滑的玻璃板
5.学习科学要会学以致用,下列科学原理与用途不正确的是(  )
A.声音可以传递能量——超声波牙剧
B.凹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太阳灶
C.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激光准直
D.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紫外线验钞机
6.2020年央视春晚,由6位央视主持人共同表演的情景报告《爱是桥梁》作为春晚临时增加节目,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和高度好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表演者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B.观众能依据音色的不同分辨出是哪位主持人在朗诵
C.后排观众听到的声音比前排小,是因为他们听到的声音音调低
D.表演者的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真空中传播
7.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蜡烛和透镜放在图所示的位置时,移动光屏到55cm刻度处,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若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到25cm刻度处,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①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为5cm
②移动光屏,一定可以在屏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像
③移动光屏,再次成像的像距为30cm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②和③ D.①②③全对
8.如图是一只黑天鹅,湖面上的黑天鹅和水中的倒影构成一个“心”形,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水中的“倒影”形成的是倒立、等大的实像
B.倒影的形成原理与铅笔在水中“折断”现象原理相同
C.倒影的形成原理与镜子成像原理相同
D.我们看到的黑天鹅是黑色的,是因为黑天鹅反射了光造成的
9.把两块厚度不计且足够大的平面镜OM、ON垂直粘合在一起,并竖立在地面上,俯视图如图所示,当小科站立在某个位置时,他通过平面镜所成像的个数为m,看到自己完整像的个数为n,下列对小科在不同位置时,m、n值的分析,符合实际的是(  )
A.在a点或者e点时,m=1,n=1
B.在b点或者f点时,m=1,n=1
C.能看到自己完整像的位置有三个
D.在c点时,m=2,n=0
10.为满足特殊人群的需求,有一种镜片可以改变的眼镜(如图甲),它的改变是通过在透明薄膜中注入或抽出光学液体来实现的。图乙和图丙是某些人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图,则图乙和图丙对应的视力缺陷和矫正时应选择的镜片是(  )
A.乙为近视眼,应选镜片Ⅰ矫正,丙为远视眼,应选镜片Ⅱ矫正
B.乙为远视眼,应选镜片Ⅰ矫正,丙为近视眼,应选镜片Ⅱ矫正
C.乙为近视眼,应选镜片Ⅰ矫正,丙为远视眼,应选镜片Ⅰ矫正
D.乙为远视眼,应选镜片Ⅱ矫正,丙为近视眼,应选镜片Ⅰ矫正
11.如图所示,F为凸透镜的两个焦点,为物体AB的像,则物体AB在(  )
A.圈中Ⅰ区域,比大,箭头方向向上
B.图中Ⅱ区域,比大,箭头方向向下
C.图中Ⅲ区域,比大,箭头方向向上
D.图中Ⅳ区域,比小,箭头方向向上
12.杭州一直以来力求打造最宜居住的城市新名片,以下措施分析正确的是( )
A.房间窗户安装双层玻璃,主要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城市居住区内禁止鸣笛,主要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过年时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主要在声源处减弱噪声,还能有效减少空气污染
D.规划地铁施工时间,禁止夜间施工,主要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13.小李同学对科学知识的归纳,有错误的是(  )
A B
凸面镜、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平面镜——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种子萌发的内部条件——种子中有完好的胚 声音和光传播的条件——有介质
C D
家蚕的完全变态发育:受精卵→幼虫→蛹→成虫 声音进入人耳: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 利用孢子进行繁殖——青霉、蕨、蘑菇 营养繁殖——分根、压条、扦插、嫁接
A.A B.B C.C D.D
14.声音与我们密切相关,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振动,人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声音最先被耳廓接收到,依次通过外耳道鼓膜最后在耳蜗处形成听觉
C.回声的传播速度比原来声音的速度要小
D.如果有声波产生,肯定有物体在振动
15.隐形眼镜是一种直接贴在眼睛角膜表面的超薄镜片,目前使用的软质隐形眼镜由甲醛丙烯酸羟乙酯(HEMA)制成,中心厚度只有0.05mm。如图是某人观察物体时,物体在眼球内成像的示意图,则该人所患眼病及应佩带的这种隐形眼镜镜片边缘的厚度分别为(  )
A.近视眼,小于0.05mm B.远视眼,小于0.05mm
C.近视眼,大于0.05mm D.远视眼,大于0.05mm
16.盲人在“读”盲文时,主要依靠皮肤中的(  )
A.冷觉感受器 B.热觉感受器
C.痛觉感受器 D.触觉感受器
17.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间,研究人员发现有部分患者康复后会出现味觉和嗅觉消失。对此现象推理正确的是(  )
A.存在味觉和嗅觉感受器被破坏的可能性
B.相应感觉消失主要是大脑中枢适应的缘故
C.这部分患者嗅觉失调是因为年龄造成的
D.可以排除因新冠病毒引起的神经损伤
18.某人从平面镜内看到对面墙上挂钟钟面上的指针位置如图所示,则此时的实际时刻是( )
A.8点20分 B.3点40分 C.2点40分 D.9点40分
二、填空题(共8小题,共24分)
19.如图所示,其中F为透镜的焦点,试画出与已知光线对应的入、出射光线。
20.如图所示,在薄板上挖一小孔,正好放入一凸透镜,设透镜与光屏间相距为d,在透镜左侧主光轴上距透镜d/2处放一点光源 S,在光屏上恰得到一个与孔等大的光斑,那么此凸透镜的焦距应为______。
21.在检查视力时,医生让小明观察前方平面镜中的视力表来确定视力。他在镜中看到的是视力表的正立、等大的虚像。若小明的眼睛到虚像的距离是4.8m,眼睛到平面镜的距离为1.8m,则他的眼睛到实际的视力表的距离为___________。经测发现小明患上了近视眼,他需要佩戴的近视眼镜为___________(填“凸透镜”或“凹透镜”)
22.如图所示,把一凸透镜放在平面镜前,当用眼睛观察镜子时,光束似乎是从M处发散开来的,则光会聚处和M点的距离是______m,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m。
23.老师上课做光的反射演示实验,一固定在光源发射一束光照在镜面上,光通过镜面反射后在天花板上形成一亮点,要将移到,可以将镜面___________(选填“上升”、“下降”或“不变”),也可以___________入射角(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4.在“走进西藏”活动中,小江对藏民用面积很大凹面镜制成的太阳灶烧水(如图甲)很好奇。于是他利用不锈钢汤勺的内表面当作凹面镜,将平行光正对“凹面镜”照射,光路如图乙。
(1)使用太阳灶烧水,水壶应放在___________(选填“a”“b”或“c”)点。
(2)小明还观察到收集微弱电视信号的“卫星锅”(如图丙)也有类似结构。你认为“卫星锅”的凹形锅面应选用对电视信号有很强___________(选填“反射”或“吸收”)性能的材料。
(3)“镜子”在生活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例如自行车尾灯上安装了___________,车库的转弯镜属于___________。
A.凸面镜 B.凹面镜 C.平面镜 D.凸透镜
25.如图所示,一只小鸟站在水中,它看到自己在水中的像是由于光的______形成的。它看到自己的腿在水中的部分是______(填“变长”或“变短”)了。若小鸟的高度是0.8m,头部和对应水中像的距离是1.2m,那么水的深度为______m。
26.(1)平面镜前有一点光源S,S发出的一束光线被平面镜反射后经上,过A点,请作出该光线的光路图。______
(2)如下图所示,S是一个发光点,S'是它在平面镜中成的像,SA是S发出的一条光线,请在图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和SA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线。______
三、探究题(每空2分,共40分)
27.如图所示是小科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在平面镜上放置一块硬纸板,纸板由可以绕ON转折的E、F两部分组成。
(1)实验时,小科先将E、F两部分位于同一平面内,让一束光贴着纸板E射到平面镜上,但是在纸板F上没有看到反射光的径迹,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
(2)改正错误后,入射光和反射光的径迹同时在纸板上出现,如图所示。同学们能从纸板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光的径迹,这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反生了___________反射。
(3)小科让一束光贴着纸板E射到平面镜上,在纸板F上可看到反射光的径迹。三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实验所测得数据如表所示,他根据表中数据得出的结论和其他同学的结论并不一致,分析小科测量实验数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能是___________。
实验次数 入射角 反射角
1 20° 70°
2 30° 60°
3 50° 40°
28.小科自制了一个液体透镜,如图甲所示,利用注射器向透明胶膜内注入不同的液体,可以改变液体透镜的焦距。小科想利用这个液体透镜来研究光的偏折程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1)小科向液体透镜中注入少许水,利用多束平行光确定一个焦点。继续注入少许水后,发现焦点向左移。这一现象说明水透镜的凸度(凸出程度)越小,焦距越______(选填“大”或“小”)。
(2)小科将此水透镜置于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移动光屏位置,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图乙所示。将透镜中的水换成酒精后(保持凸度不变),观察到光屏上的像变得不清晰了。移动光屏,当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时,发现光屏位置在原来位置的右侧。重复上述实验,都得出相同的结果。由此说明光在水中的偏折程度比酒精中的偏折程度______(选填“大”或“小”)。
(3)上述实验中,小科将透镜中的水换成酒精后(保持凸度不变),观察到光屏上的成像不清晰了。在不改变凸度和不移动光屏的前提下,请你设计一种方法使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______。
通过以上实验,小科分析得到了光的偏折程度与液体透镜的凸度和液体种类有关。除此以外,光的偏折程度还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小科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究……
29.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甲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______, 它说明了声音是振动产生的。
(2)在探究“空气能传声”时,如图乙所示,逐渐将真空罩内的空气抽出,根据听到罩内的闹钟铃声逐渐变弱,得到“真空不能传声”的探究结论。这种研究方法属于______。
A.转换法 B.理想实验法 C.控制变量法 D.类比法
30.小徐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选用器材有玻璃板、火柴、光屏(白纸)、蜡烛、刻度尺。小徐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_____。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______的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白纸),则光屏上______(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烛焰的像,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填“虚”或“实”)像。
(4)小徐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实验中玻璃板与水平桌面保持垂直,若不垂直,请你说出这样会对实验操作带来怎样的不便影响?______
31.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中:
(1)他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使之在光屏上形成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甲所示,则该透镜的焦距为______
(2)如图乙所示,小明同学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保持在同一高度,是为了______
(3)当尘明同学将三个元件移动到图乙所示位置时,此时烛焰距离凸透镜30cm,光屏会出现一个清晰的______(选填“倒立缩小实像”、“倒立等大实像”、“倒立放大实像”、“正立放大虚像”),此成像规律常应用在______(选填“照相机”或“投影仪”)上.
(4)实验过程中,如果用不透明的硬纸板挡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则光屏上的像______
A.只出现烛焰像的上半部分
B.只出现烛焰像的下半部分
C.出现烛焰完整的像。但像更小了
D.像仍然是完整的,且大小不变,只是变暗了
(5)将蜡烛向凸透镜方向移动,若在光屏上还能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凸透镜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
(6)如图乙所示,保持蜡烛和凸透镜位置不变,烛焰距离凸透镜30cm,小明同学换了个凸透镜继续实验,并使透镜光心、蜡烛焰心和光屏中心三者高度相同,但在透镜右侧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无法在屏上成像(光具座足够长),则更换后的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_____(填字母)。
A.30cm B.25cm C.35cm D.20cm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甲、乙的振幅和频率都相同,所以音调和响度相同,故A正确;
B.甲、丙的振幅相同,但频率不同,所以响度相同,但音调不同,故B错误;
C.乙、丁的波形不同,所以音色不同,故C错误;
D.丙、丁的振幅不同,所以响度不同,故D错误。
故选A。
2.D
【解析】
【分析】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白色物体反射所有色光。
【详解】
成语“白纸黑字”喻指证据确凿,不容抵赖。从“光”的角度看,白纸能反射所有色光进入人的眼睛,而黑字不反射光,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3.D
【解析】
【分析】
【详解】
A.焰火在水中的倒影是焰火在水中成的像,不属于光源,故A错误。
B.焰火在水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故B错误。
C.先看到焰火后听到爆炸声,说明光速比声速快,故C错误。
D.焰火把人影照在地面上,人影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正确。
故选D。
4.C
【解析】
【详解】
A.图示中的物距大于像距,此时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是照相机,故A错。
B.要使像变小,就要增大物距,同时缩小像距,故B错。
C.当蜡烛变短时,像会向上移动,故C正确。
D.光屏应选用表面粗糙的白铁板,可以发生漫反射,使不同方向的人都能看到像,故D错。
故选C。
5.B
【解析】
【分析】
【详解】
A.超声波牙刷、超声波碎结石等都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凹面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故B不正确,符合题意;
C.激光准直利用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紫外线可以使荧光物质以及促进矿物质的吸收,验钞机利用了紫外线可以使荧光物质的特点,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B
【解析】
【分析】
【详解】
A.表演者发出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观众能依据音色的不同分辨出是哪位主持人在朗诵,故B正确。
C.后排观众听到的声音比前排小,是因为他们离表演者远,声音的能量有损耗,故C错误。
D.表演者的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故D正确。
故选B。
7.C
【解析】
【分析】
【详解】
当蜡烛和透镜放在图所示的位置时,移动光屏到55cm刻度处,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物距u=30cm>2f,像距v=15cm,f<15cm<2f,解得7.5cm<f<15cm,故①错误;
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到25cm刻度处,u′=15cm,根据光的可逆性,移动光屏,再次成像的像距为30cm,且物距处于f和2f之间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②③正确。
故选C。
8.C
【解析】
【详解】
A.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形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故A错误;
B.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水中铅笔变弯,是光的折射现象,故B错误;
C.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镜子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C正确;
D.我们看到的黑天鹅是黑色的,是因为黑天鹅吸收所有色光造成的,故D错误。
故选C。
9.D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由图可知,在a点或e点时,各会成一个像,由于像和人的连线经过镜面的延长线,故不能看到自己完整的像,即m=1,n=0,故A错误;
B.由图可知,人在b、d点时,各会成一个像,由于像和物体的连线经过镜面,故能看到自己的像,即m=1,n=1;在f点时,在平面镜的背面,不会成像,即m=0,n=0,故B错误;
D.在c点时,c会通过两个镜面成两个虚像,由于像和物体的连线经过镜面的延长线,故不能看到自己的像,即m=2,n=0,故D正确;
C.综上分析可知,能看到自己完整像的位置有两个,故C错误。
故选D。
10.A
【解析】
【分析】
【详解】
甲图中镜片Ⅰ中间薄,边缘厚,为凹透镜,镜片Ⅱ中间厚,边缘薄,为凸透镜,乙图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之前,为近视眼,矫正视力应使光线发散,则挑选凹透镜,即镜片Ⅰ,丙图中光线延长线会聚在视网膜之后,为远视眼,矫正视力应使光线会聚,则挑选凸透镜,即镜片Ⅱ,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1.C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图知道,像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说明此时物体应在二倍焦距以外,且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物体在图中Ⅲ区域,箭头向上,故C正确。
故选C。
12.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双层玻璃窗中间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错误;
B..城市居住区内禁止鸣笛,主要在声原处减弱噪声,故B错误;
C..燃放烟花爆竹时不仅会造成空气污染,而且会产生噪音污染,过年时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主要在声源处减弱噪声,还能有效减少空气污染,故C正确;
D..地铁施工时间,禁止夜间施工,主要在声原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C。
13.B
【解析】
【分析】
本题是一道综合题,结合每个选项分析即可。
【详解】
A.凸面镜、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光在平面镜上发生反射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种子中有完好的胚是种子萌发的内部条件。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传播需要介质。光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故B错误,符合题意。
C.家蚕属于完全变态发育,其发育过程为: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声音进入人耳的通道为: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青霉、、蘑菇属于多细胞真菌,用孢子繁殖。蕨属于低等植物,用孢子进行繁殖。营养繁殖是利用植物的营养器官进行繁殖的方式,属于无性生殖,包括分根、压条、扦插、嫁接。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4.D
【解析】
【分析】
【详解】
A.物体振动,如果是真空环境中,人不能听到声音,故A错误;
B.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故B错误;
C.回声的传播速度和原来声音的速度一样,故C错误;
D.声波是发声体振动产生的,如果有声波产生,肯定有物体在振动,故D正确。
故选D。
15.C
【解析】
【分析】
①近视眼成像在视网膜前,远视眼成像在视网膜后;
②近视眼用凹透镜矫正,远视眼用凸透镜矫正;
③凹透镜的中间比边缘薄,凸透镜的中间比边缘厚,据此分析判断。
【详解】
根据图片可知,此时像成在视网膜前面,为近视眼,应该用凹透镜矫正,则它的边缘比中间厚。因为中心厚度为0.05mm,所以镜片边缘的厚度大于0.05mm,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16.D
【解析】
【分析】
皮肤的真皮内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能够使皮肤接受冷、热、痛、触等刺激。
【详解】
盲文或称点字、凸字,是专为盲人设计、靠触觉感知的文字。所以盲人用手“阅读”盲文时是依靠皮肤中的触觉感受器。
故选D。
【点睛】
真皮内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能够使皮肤接受冷、热、痛、触等刺激,是个经常被忽视的知识点。
17.A
【解析】
【分析】
嗅觉感受器位于鼻腔顶壁,叫做嗅粘膜。测定人的嗅觉能力,可以用能够引起嗅觉的气味物质的最低浓度来表示,人的嗅觉也很容易产生适应。如果感受器持续受到某种刺激,其产生冲动的能力会随刺激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减弱,这叫做感受器的适应。
【详解】
A.味觉和嗅觉感受器被破坏,会导致人体味觉和嗅觉消失,故A正确。
B.如果感受器持续受到某种刺激,其产生冲动的能力会随刺激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减弱,这叫做感受器的适应。但是适应性并不会导致感觉消失,故B错误。
C.题干中没有明确表示年龄和嗅觉失调的关联,故C错误。
D.人体所有的感觉形成都需要神经来传递信息到大脑,所以可能是新冠病毒引起的神经损伤,故D错误。
故选A。
18.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分析可得:图中显示的时间8∶20,所以实际时间是3∶40。
故选B。
19.
【解析】
【分析】
【详解】
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如图所示:
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如图所示:
20.或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题意可知,透镜与光屏P相距d,光源S到M的距离为;光屏P上得到的光斑直径等于M板圆孔直径,可作出点光源S经凸透镜折射后两种可能的光路图,如下图所示:
①从凸透镜焦点射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折射光线与主轴平行,此时光屏上得到的光斑与孔的直径大小相同,则S可能在焦点上,此时凸透镜的焦距;
②如果光斑是折射光线交叉形成的,那么折射光线的交点就是像点S'。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知,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与到光屏的距离相等,即此时像距为, 即此时物体成的是等大的实像,即此时物体在二倍焦距上,因此焦距可能为
则凸透镜的焦距应该为或。
21. 1.2 凹透镜
【解析】
【分析】
【详解】
[1]由平面镜成像特点知道,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小明的眼睛到虚像的距离为4.8m,眼睛到平面镜的距离为1.8m,则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为
4.8m-1.8m=3m
所以,视力表到平面镜的距离为3m.眼睛到平面镜的距离为1.8m,则他的眼睛到实际的视力表的距离为
3m-1.8m=1.2m
[2]近视眼能看清近处的物体,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是因为晶状体太厚或眼球太长,使像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近视眼应戴凹透镜来矫正。
22. 0.6 0.2
【解析】
【分析】
【详解】
[1][2]由题知,当用眼睛观察镜子时,光束似乎是从M处发散开来的,则凸透镜的焦点在平面镜前面,而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时,物像关于平面镜对称,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出凸透镜的焦点F,如图所示:
光束会聚处F和M点的距离
s=2×0.3m=0.6m
焦距是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则凸透镜的焦距
f=0.5m-0.3m=0.2m
23. 下降 增大
【解析】
【分析】
【详解】
[1]由于入射光线是固定的,且光发生镜面发射,故反射光线的方向与原来的反射光线是平行的,要将S1移到S2,则说明镜面是下降的,如图所示:

[2]若镜面位置不变,将S1移到S2,也可以增大入射角,如图所示:

24. b 反射 角反射器 A
【解析】
【分析】
【详解】
(1)[1]由于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水壶应放在焦点位置,即应放在图乙中的b点。
(2)[2]卫星锅对信号有反射作用,为了能收集微弱电视信号,所以,“卫星锅”凹形锅面应选用对电视信号有很强反射性能的材料。
(3)[3]角反射器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的,它一般由三个相互垂直的平面镜组成,自行车的尾灯就是利用了角反射器。
[4]车库的转弯处设置凸面镜,可以扩大司机视野,用于保障汽车行车安全,故A符合题意。
25. 反射 变短 0.2
【解析】
【分析】
【详解】
[1]鸟看见水中的像,是平面镜成像形成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2]鸟的一部分腿在水中,水中腿的反射光线,从水中进入空气中发生折射现象,进入鸟的眼睛,看见时会觉得变短。
[3]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平面镜成的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可以得到鸟的头到水面的距离,为头部和对应水中像的距离1.2m的一半,即0.6m,鸟在水面上的高度为0.6m,鸟高0.8m,鸟腿在水中的高度为0.2m,也就是水的深度。
26.
【解析】
【分析】
【详解】
(1)[1]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连接S′A交平面镜于点O,OA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2]由题知,S是一个发光点,S′是它在平面镜中成的像;连接S和S′,作出SS′的中垂线,即为镜面的位置,延长SA与镜面交于一点,即为入射点;连接S′与入射点并延长,即可得到SA的反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27. 纸板未与平面镜垂直 漫 将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当成反射角
【解析】
【分析】
【详解】
(1)[1]要使入射光线和其反射光线的径迹同时在纸板上出现,则法线必须与平面镜垂直,并且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必须在同一平面内,因此纸板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必须垂直;所以在纸板F上没有看到反射光的径迹,原因可能是纸板未与平面镜垂直。
(2)[2]在不同方向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是由于光的漫反射的缘故。
(3)[3]根据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当入射角分别为20°、30°、50°时,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即反射角也应分别是20°、30°、50°,不是70°,60°、50°,而70°,60°,40°正好是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
28. 大 大 见解析
【解析】
【分析】
【详解】
(1)[1]由图甲知,该水透镜中间厚,边缘薄,为凸透镜,继续注入少许水后,发现焦点向左移,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变小,可知焦距变小,这一现象说明水透镜的凸出程度越大,水透镜的焦距越小,凸出程度越小,水透镜的焦距越大。
(2)[2]将透镜中的水换成酒精后(保持凸度不变),观察到光屏上的像变得不清晰了。移动光屏,当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时,发现光屏位置在原来位置的右侧,焦距变长了,透镜对光的会聚能力变弱了,光在酒精中的偏折程度比在水中小。
(3)[3]根据(2)中分析可知,换成酒精后,透镜对光的会聚能力变弱,要成的像变清晰,需要使光线会聚,即在凸透镜与光屏之间放一个凸透镜。
29. 乒乓球被弹开 B
【解析】
【分析】
【详解】
(1)[1]如甲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它说明了声音是振动产生的。
(2)[2]在真空罩中是无法得到真空的,只能根据前面实验得到的结论进行科学推理,从而得到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这就是理想实验法,故选B。
30.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物和像的大小 不能 虚 不变 发现像不能和蜡烛完全重合
【解析】
【分析】
【详解】
(1)[1]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2]选择两段相同的蜡烛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3]移去后面的蜡烛B,在像的位置放一光屏,光屏上不能接到像,说明平面镜成虚像。
(4)[4]小徐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大小不变,因为平面镜成像是等大的虚像。
(5)[5]实验时平面镜必须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31. 10.0cm 能使像清晰的成在光屏的中央位置 倒立缩小实像 照相机 D 远离 C
【解析】
【分析】
【详解】
(1)[1]由题意知,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为
20.0cm-10.0cm=10.0cm
所以焦距为10.0cm。
(2)[2]为了能使像清晰的成在光屏的中央位置,要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3)[3][4]烛焰距离凸透镜30cm,物距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应用此原理。
(4)[5]挡住透镜上半部分,下半部分仍能折射光线成像,所以光屏上所成的像是完整的,只是会聚光线比原来变少,像变暗了,D正确。
(5)[6]蜡烛向凸透镜方向移动,物距变小,像距变大,应将光屏向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
(6)[7]透镜光心、蜡烛焰心和光屏中心三者高度相同,故光屏上不成像的原因是物距小于焦距,即30cm<f,凸透镜成的是虚像,虚像不能被光屏承接,故C符合题意。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