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福建省福安市老区中学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历史期初质量检测试卷
一、选择题
1.(2021九下·福安开学考)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这反映出北京人( )
A.能够烧制彩陶 B.开始饲养家畜
C.会使用火并保存火种 D.会种植水稻
【答案】C
【考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A. 能够烧制彩陶 ,不符合题意;
B.开始饲养家畜,不符合题意;
C.根据“发现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可得出这是使用火的体现,故选项C符合题意;
D.会种植水稻,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2.(2020·遵义)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
A.炎帝、大禹 B.炎帝、黄帝 C.蚩尤、大禹 D.炎帝、蚩尤
【答案】B
【考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后来,炎帝和黄帝为争夺中原地区,在“阪泉之野”展开大战,炎帝战败并归服黄帝,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黄帝和炎帝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B项炎帝、黄帝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黄帝和炎帝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能力。识记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
3.(2021九下·福安开学考)“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说明实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 )
A.巩固周王统治 B.保证国家兵员
C.分割诸侯权利 D.保证国家收入
【答案】A
【考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为了稳定周初政治形势,巩固周王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以“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保证国家兵员 ,不符合题意;
C. 分割诸侯权利 ,不符合题意;
D. 保证国家收入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读懂材料含义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读懂题干含义是关键,这是文言文,要读懂其含义。
4.(2021九下·福安开学考)“甲骨文中的山、水、日、月跟今天写的文字基本差不多,相当一部分文字从甲骨文到今天的篆书、楷书,文字形态都没有太大的变化。”这说明( )
A.所有的甲骨文都是象形文字
B.我国有文字可考历史从夏朝开始
C.甲骨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
D.汉字的发展具有一脉相承的特点
【答案】D
【考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A. 所有的甲骨文都是象形文字 ,不符合史实;
B. 我国有文字可考历史从夏朝开始 ,不符合史实;
C. 甲骨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 ,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甲骨文中的山、水、日、月跟今天写的文字基本差不多,相当一部分文字从甲骨文到今天的篆书、楷书,文字形态都没有太大的变化。”大致意思,甲骨文中山、水、日、月跟今天写的文字基本差不多,是因为我们现在一部分文字都从甲骨文演变而来的,与原来篆书、楷书,文字形态都没有太大的变化,从原来的文字沿袭下来。说明汉字的发展具有一脉相承的特点,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5.(2021九下·福安开学考)商鞅变法后,史书描述秦国“道不拾遗,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
A.提升了秦国国力 B.促进了民族交往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促进了文化交流
【答案】A
【考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A.根据“道不拾遗,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可得出商鞅变法,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加强了社会治理,稳定了统治秩序,提升了秦国的综合国力,故选项A符合题意;
B.促进了民族交往,不符合题意;
C.加强了中央集权,不符合题意;
D.促进了文化交流,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是文言文,需要学生读懂题干含义进行理解回答。
6.(2021九下·福安开学考)它的建造,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并灌溉着灌县以东成都平原上的万顷农田,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效益。这里的“它”指的是( )
A.灵渠 B.都江堰 C.大运河 D.郑国渠
【答案】B
【考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A.灵渠,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并灌溉着灌县以东成都平原上的万顷农田,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效益”,结合课本所学可知,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李冰等经过精心设计,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上,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这座大型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水利枢纽,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灌溉了成都平原,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故选项B符合题意;
C.大运河,不符合题意;
D.郑国渠,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这样简单有效。
7.(2021九下·福安开学考)子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由此可见,孔子主张( )
A.法治 B.德治 C.专制 D.兼爱
【答案】B
【考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A.法治,不符合题意;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主张“为政以德”,故选项B符合题意;
C.专制,不符合题意;
D.兼爱,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读懂题干含义进行理解回答,这是文言文,只要读懂题干含义,就可以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
8.秦统一全国后,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这说明秦朝( )
A.延续分封制度 B.增强地方势力
C.恢复社会经济 D.实行中央集权
【答案】D
【考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的特征有两个:(1)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2)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因此郡县制的出现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D选项符合题意。
分封制之下的官员是世袭的,A选项排除。
郡县制削弱了地方的势力,B选项排除。
恢复经济与郡县制无关,C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郡县制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9.(2021·泰州模拟)董仲舒给汉武帝建议:春秋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统治思想不一致,法制数变,百家无所适从。汉武帝采纳了其建议,开始施行( )
A.坚持无为,发展生产 B.推行私恩,分其子弟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答案】C
【考点】汉武帝的大一统;“焚书坑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异同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董仲舒给汉武帝建议”“统治思想不一致,法制数变,百家无所适从”得出思想不统一,百家都不能适从。结合课本所学可知,为加强思想控制,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从此,儒家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C正确;
坚持无为,发展生产是经济方面的措施,A排除;
推行私恩,分其子弟是为了解决王国问题,B排除;
北击匈奴,修筑长城是汉武帝在军事的行动,D排除;
故答案为: C。
【点评】 本题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知道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的精神支柱。
10.(2021九下·福安开学考)“不是张骞通异域,安能佳种自西来?”反映了丝绸之路的开通( )
A.开创了中原王朝的大一统 B.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
C.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D.改变了古代经济结构
【答案】C
【考点】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A. 开创了中原王朝的大一统 ,不符合题意;
B. 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 ,不符合题意;
C.“不是张骞通异域,安能佳种自西来?”大意是如果没有张骞出使西域,怎么会有西域的物产传到内地,反映了西汉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改变了古代经济结构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注意读懂题干含义。
11.(2021九下·福安开学考)《后汉书》记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这段文字反映了造纸术发明的( )
A.背景 B.过程 C.作用 D.影响
【答案】A
【考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A.根据材料“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可知造纸术为方便人们,因此蔡伦发明造纸,因此材料表述为造纸术发明的背景,故选项A符合题意;
B.过程,不符合题意;
C.作用,不符合题意;
D.影响,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2.(2020·福建)东汉名医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的活动姿态,创编了“五禽戏”。这表明他重视( )
A.辨症施治 B.生态保护 C.养生保健 D.药典编撰
【答案】C
【考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华佗创制五禽戏,知道华佗创制五禽戏表明华佗重视养生保健。东汉名医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活动姿态,编了一套医学体操,这套体操叫做“五禽戏”,用以预防疾病,强身健体。这表明华佗重视养生保健。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华佗创制五禽戏,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2021九下·福安开学考)下列哪副图片正确反映三国鼎立的形势( )
A. B.
C. D.
【答案】A
【考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赤整之战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趁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 ,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 221年,刘备在成都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力的局面形成。所以魏国位于北方,蜀国位于西南,吴国位于东南,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备选项回答,注意要理解识记三国在地图上的位置。
14.(2021九下·福安开学考)中原农业发达,需要加强对此地区的控制;各族人民多次起义,为了取得汉族地主的支持,孝文帝决意迁都。这说明迁都的目的是( )
A.巩固政权的统治 B.促进洛阳的繁荣
C.学习先进的文化 D.促进民族的交融
【答案】A
【考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A.根据“需要加强对此地区的控制”“为了取得汉族地主的支持”可以看出,迁都是为了加强和巩固自身的统治 ,故选项A符合题意;
B.促进洛阳的繁荣,不符合题意;
C.学习先进的文化,不符合题意;
D.促进民族的交融,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不要向外延伸。
15.(2021·泰州模拟)大运河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同时连通五大水系,运河沿岸形成大片良田,对灌溉和运输都有重要意义,带动了沿河城市的整体兴盛。这反映了大运河( )
A.推动政治中心南移 B.促进了中外经济交流
C.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 D.使江南地区成为经济中心
【答案】C
【考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洛阳为中心,东北抵涿郡,东南至余杭”“运河沿岸形成大片良田”“带动了沿河城市的整体兴盛”,可知大运河带动了从南到北沿岸农业的发展和城市的兴盛,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
A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大运河促进了中国南北方的经济交流,而不是中外经济交流,排除B项;
隋朝开通大运河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繁荣发展,但经济中心南移完成是在两宋时期,排除D项。
故答案为: 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隋朝大运河相关知识,重点掌握隋朝大运河的开通的意义。
16.(2021九下·福安开学考)隋唐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这表明科举制度( )
A.促进了古代教育公平 B.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繁荣
C.引发了社会政治变革 D.加强了皇帝的政治专权
【答案】A
【考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A.根据材料“确立了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可知,科举制促进了古代教育公平,故选项A符合题意;
B.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繁荣,不符合题意;
C.引发了社会政治变革,不符合题意;
D.加强了皇帝的政治专权,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求学生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7.(2020九下·城阳月考)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调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主要表明( )
A.唐朝采取开明民族政策 B.中外交流开启唐朝盛世
C.唐朝中后期手工业衰落 D.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加强
【答案】D
【考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唐朝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制度先进,文化昌盛,与亚洲各国友好交往达到前所未有的盛况。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调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主要表明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加强,故D符合题意;
题干没有体现唐朝采取开明民族政策、中外交流开启唐朝盛世、唐朝中后期手工业衰落,故AB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点评】通过关键字考生应该知道本题考查唐朝的对外关系。B选项的逻辑是错的,唐朝的繁荣促使当时外国与唐交流,当然唐朝也重视与国外的友好交流,该选项可能会给考生混淆。
18.(2021·泰州模拟)某学习小组收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的相关资料。他们研究的课题是( )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答案】D
【考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为唐朝相对繁荣的时期,出现盛世,而“玄奘西游”“鉴真东渡”促进文化交流,因此体现出“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的主题,因此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
故答案为: D。
【点评】 本题考查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9.(2020·云南)宋朝的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材料反映了宋朝( )
A.民族关系融洽 B.商人地位不断提高
C.海外贸易繁荣 D.江南经济飞跃发展
【答案】C
【考点】宋元时期发达的中外交通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因此材料反映了宋朝海外贸易繁荣。选项C符合题意;
商港、商船与民族关系内容不符,A排除;
商人地位不断提高,在题干内容中没有体现,B排除;
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与“江南经济飞跃发展”内容不符,D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宋元时期发达的中外交通。试题较为简单,能读懂题干内容,便能做题。
20.(2021九下·福安开学考)汉代时“(江南)不忧冻饿,亦亡(无)千金之家”,至宋代则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南方社会的动荡 B.大运河的开通
C.自然环境的恶化 D.北方人口的南迁
【答案】D
【考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A.南方社会的动荡,不符合史实;
B.大运河的开通,不符合题意;
C.自然环境的恶化,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信息“宋代则有‘苏湖熟,天下足’”,可知,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唐代中晚期到宋朝,由于南方战乱少,社会环境相对安定,所以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迁的人口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各民族之间交往频繁,所以江南经济发展迅速,逐渐超过北方,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变化,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回答,注意理解主要原因。
21.(2021九下·福安开学考)下图所示对联描述的人物主要功绩是( )
A.统一蒙古 B.建立元朝 C.西游天竺 D.东渡日本
【答案】A
【考点】蒙古族的兴起与蒙古灭夏金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成吉思汗经过一系列战争,统一蒙古诸部。1206年在斡难河源即皇帝位,建立大蒙古国。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建立元朝,不符合题意;
C.西游天竺,不符合题意;
D.东渡日本,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关键语句,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判断出人物,再结合对该人物事迹的识记来回答。
22.(2021九下·福安开学考)《元史》记载: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于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此记载涉及的地区是( )
A.新疆 B.台湾 C.西藏 D.福建
【答案】C
【考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A.新疆,不符合题意;
B.台湾,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中“因唐制吐蕃来朝见於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和吐蕃地区军政事务,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行政区域,故选项C符合题意;
D.福建,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读题干信息,找出其中的关键词,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识记回答。
23.(2020·厦门模拟)“明清的《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都没有进行印刷。《四库全书》动用了四千名写手,抄写了七套;《永乐大典》两千名写手只抄了三套,后大多失传”。材料说明印刷术( )
A.大大促进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 B.既影响了世界,也影响了中国
C.使用和改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D.只影响了世界,没有影响中国
【答案】C
【考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活字印刷术。北宋时期,平民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由“明清的《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都没有进行印刷。《四库全书》动用了四千名写手,抄写了七套;《永乐大典》两千名写手只抄了三套,后大多失传”可以看出,《四库全书》、《永乐大典》存世量少,甚至失传的原因是人工抄写,放弃印刷,结合所学,北宋时期我国已发明活字印刷术,可知,材料从反面说明印刷术使用和改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以活字印刷术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能力。
24.(2021·泰州模拟)《明太祖实录》中记载:“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弹劾,处以重刑”。这个“祖训”的主要目的是( )
A.强化皇帝权力 B.限制丞相权力
C.巩固边疆地区 D.扩大地方权力
【答案】A
【考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弹劾,处以重刑”可知与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有关,而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主要目的是消除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强化皇帝权力,A正确;
题干反映的是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而不是限制丞相权力,B排除;
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化,与扩大地方权力或巩固边疆地区无关,CD排除;
故答案为: A。
【点评】 本题考查明太祖集权强化的主要措施。我国君主集权强化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
25.(2021九下·福安开学考)学会区分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下列表述中,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朱元璋建立明朝
B.明成祖成立了东厂
C.明北京城在元大都基础上营建
D.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答案】D
【考点】明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A.朱元璋建立明朝,不符合题意;
B. 明成祖成立了东厂 ,不符合题意;
C. 明北京城在元大都基础上营建 ,不符合题意;
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历史结论是在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因此D项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属于历史结论,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对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的掌握来分析备选项,注意一定要掌握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的区别。
26.(2021九下·福安开学考)“继张班立功异域,开哥麦探险先河。”据此可知,材料所述人物指( )
A.玄奘 B.鉴真 C.郑和 D.张骞
【答案】C
【考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A.玄奘,不符合题意;
B.鉴真,不符合题意;
C.结合所学知识,“张班”是指西汉的张骞和东汉的班超出使西域,推动了中外交往,“哥麦”是指探寻新航路的欧洲航海家哥伦布、麦哲伦,可见材料所述人物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航海家、外交家、探险家,据此分析明朝时期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加强了中国与亚非众多国家地区的友好交往,故选项C符合题意;
D.张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这样简单有效。
27.(2021九下·福安开学考)明长城的修建抵御了北方蒙古游牧民族南下骚扰,保护了中原北部地区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材料反映了明长城( )
A.改善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 B.保障了明朝的繁荣与稳定
C.促进北方和中原的交流 D.抵挡了来自海外的殖民入侵
【答案】B
【考点】明朝的建筑与文学——明长城和北京城、小说和戏剧
【解析】【分析】A. 改善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 ,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可知明长城的修建抵御了北方蒙古游牧民族南下骚扰,保护了中原北部地区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由此可见明长城作为重要的军事防御工程,保障了明朝的繁荣与稳定,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促进北方和中原的交流 ,不符合题意;
D. 抵挡了来自海外的殖民入侵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28.(2021·泰州模拟)清政府规定:“出海商人必须于三年之内回国,否则不许入籍;严禁米粮、铁器的出口……”这体现了清政府的政策是( )
A.友好邦交 B.闭关锁国 C.重农抑商 D.鼓励贸易
【答案】B
【考点】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出海商人必须于三年之内回国,否则不许入籍;严禁米粮、铁器的出口……”可知,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因此B项正确;
ACD三项与材料表述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该政策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步落伍,导致近代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方,造成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
29.(2021九下·福安开学考)清代,在北京形成熔唱、念、做、打于一炉的舞台综合艺术,被誉为“国粹”的是( )
A.昆曲 B.元曲 C.徽剧 D.京剧
【答案】D
【考点】清朝的文学艺术——红楼梦、昆曲、京剧
【解析】【分析】A.昆曲,不符合题意;
B.元曲,不符合题意;
C.徽剧,不符合题意;
D.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京剧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各地。京剧在文学、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套规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京剧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以二簧、西皮为主要声腔。京剧伴奏分文场和武场两大类,文场以胡琴为主奏乐器,武场以鼓板为主。京剧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杂、武、流等行当,后三行已不再立专行。各行当都有一套表演程式,唱念做打的技艺各具特色。京剧以历史故事为主要演出内容,传统剧目约有一千三百多个,常演的在三四百个以上。京剧流播全国,影响甚广,有"国剧"之称,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识记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
30.(2021九下·福安开学考)顺口溜“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帝王休。”横线处的内容应是( )
A.宋元明清 B.宋元清明 C.元宋明清 D.元宋清明
【答案】A
【考点】中国古代朝代的更迭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朝代的顺序是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横线处填写宋元明清,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宋元清明,不符合题意;
C.元宋明清,不符合史实;
D.元宋清明,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识记回;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二、综合题
31.(2021九下·福安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斯大林体制(苏联模式)的形成。极权的斯大林体制给国家、人民、党、社会主义思想本身造成了巨大损失。
——摘编自《苏联共产党第28次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等
(1)根据材料,指出苏联模式形成的标志。
(2)你是否同意材料中评价苏联模式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
(2)答案一:同意。理由:苏联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轻重经济发展比例严重失调。它经济上排斥市场和不尊重经济发展规律,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等日益成为苏联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给苏联造成了巨大损失。
答案二:不同意。理由:苏联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它把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变成强大的工业国),也为苏联反法西斯卫国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奠定物资基础)。不能全盘否定苏联模式。
答案三:不同意。理由:苏联模式是存在重大缺陷和问题,使得之后苏联发展体制日益僵化,为苏联剧变埋下隐患。但苏联模式形成于特定时期,它基本上适应了苏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为苏联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作出巨大贡献。应全面地、历史地、客观辨证地评价苏联模式。
【考点】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及弊端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斯大林体制(苏联模式)的形成。”可知苏联模式形成的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
(2)首先依据材料内容确定评价苏联模式的观点。依据材料“极权的斯大林体制给国家、人民、党、社会主义思想本身造成了巨大损失”可知是对苏联模式的评价,给人民、党、社会主义思想带来深重的灾难。其次表达自己的意见,对评价观点可持不同的意见。同意材料对苏联模式的评价,就要结合课本所学答斯大林模式带来的消极影响。如:苏联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轻重经济发展比例严重失调。它经济上排斥市场和不尊重经济发展规律,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等日益成为苏联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给苏联造成了巨大损失;如果不同意,要结合课本回答斯大林模式产生的积极作用。如:苏联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它把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变成强大的工业国),也为苏联反法西斯卫国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奠定物资基础)。不能全盘否定苏联模式;第三种就是客观评价苏联模式,答苏联模式的两面性。如:苏联模式是存在重大缺陷和问题,使得之后苏联发展体制日益僵化,为苏联剧变埋下隐患。但苏联模式形成于特定时期,它基本上适应了苏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为苏联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作出巨大贡献。应全面地、历史地、客观辨证地评价苏联模式;
故答案为:(1)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
(2) 答案一:同意。理由:苏联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轻重经济发展比例严重失调。它经济上排斥市场和不尊重经济发展规律,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等日益成为苏联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给苏联造成了巨大损失。
答案二:不同意。理由:苏联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它把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变成强大的工业国),也为苏联反法西斯卫国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奠定物资基础)。不能全盘否定苏联模式。
答案三:不同意。理由:苏联模式是存在重大缺陷和问题,使得之后苏联发展体制日益僵化,为苏联剧变埋下隐患。但苏联模式形成于特定时期,它基本上适应了苏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为苏联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作出巨大贡献。应全面地、历史地、客观辨证地评价苏联模式。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回答,答案就在材料中;
(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先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注意一定要说明理由。
32.(2021九下·福安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将这些“权利”用书面形式汇聚于一纸,而且作为人民与国王之间的“契约”出现,这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权利法案》因此成为“英国完政”中最奠基性文件之一。它为现代英国政治制度的形成打下一个基础。
——摘编自钱乘旦、徐洁明《英国通史》
材料二:大约在150年前,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岛国日本,通过改革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的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
俄国各界纷纷指责影响工业化进程的封建农奴制度,在社会的巨大压力下,1861年,在俄罗斯施行了近五个世纪的农奴制被废除了。
——摘编自《大国崛起》
材料三:1933年3月,罗斯福上任后,实施新政。参、众两院通过《银行紧急法案》;5月通过《农业调整法》,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业危机;5月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6月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成立“全国复兴署”,明确劳工的权利,整顿危机中的美国工业。
——摘编自武寅《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指出“契约”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契约”的重大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日本和俄国改革的相同之处。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罗斯福新政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政的影响。
【答案】(1)契约:《权利法案》意义: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分歧可以在议会中协商解决,避免不必要的暴力和内战)。
(2)共同之处:都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改革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都挽救了本国的统治危机等。
(3)特征:国家干预经济。影响:美国经济开始复苏;美国渡过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深远影响;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等。
【考点】君主立宪制与《权利法案》;俄国农奴制的改革与废除;日本的倒幕运动;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权利法案》因此成为“英国完政”中最奠基性文件之一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契约”的名称是《权利法案》,确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2)根据材料二“大约在150年前,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岛国日本,通过改革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的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俄国各界纷纷指责影响工业化进程的封建农奴制度,在社会的巨大压力下,1861年,在俄罗斯施行了近五个世纪的农奴制被废除了”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和俄国改革的相同之处是都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改革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都挽救了本国的统治危机等;
(3)根据材料三“参众两院通过《银行紧急法案》;5月通过《农业调整法》,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业危机;5月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6月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的特征是:国家干预经济;美国经济开始复苏;美国渡过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深远影响;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等;
故答案为:(1) 契约:《权利法案》意义: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分歧可以在议会中协商解决,避免不必要的暴力和内战)。
(2) 共同之处:都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改革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都挽救了本国的统治危机等。
(3) 特征:国家干预经济。影响:美国经济开始复苏;美国渡过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深远影响;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等。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抓住关键语句,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的基础上,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所学知识,再结合所学知识,两者相结合进行分析回答;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进行概括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33.(2021九下·福安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阿克莱特与瓦特在一次技术专利权诉讼案中成为好友,二者的密切合作使蒸汽机与工厂第一次实现合作。之前的工厂都依河而建,而后工厂纷纷搬到交通和物流更方便的城市。
——摘编自龚小刚《工匠的“变异”:英国工业革命浪潮下的社会转型》
材料二: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农业生产,专门从事工业和商业。同时,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工业劳动者,她们的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这为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创造了条件。19世纪以后,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
——摘编自部编版九年级《世界历史》
材料三:下图是1858年英国某杂志的一幅漫画,画面为一具骷髅在泰晤士河上划船,船旁漂浮着鱼和动物的尸体。在画下还有一行文字:“Your MONEY or Your LIFE!”(你要钱?还是要命?)
(1)根据材料一,指出工业革命中英国工厂位置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归纳工业革命产生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杂志刊登这幅漫画的意图。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对新时代的中国发展经济的启示。
【答案】(1)哈格里夫斯、斯蒂芬森等;从依河而建搬到交通和物流更方便的城市。
(2)促进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高女性社会地位;推广大众教育。
(3)呼吁保护环境。
(4)鼓励发明创造;完善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工业和商业;保障劳动者(妇女)权益;大力发展教育;关注生态文明建设。
【考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工业革命开始后的人口增长与大众教育;工业革命开始后的城市化与社会问题
【解析】【分析】(1)阿克莱特与詹姆斯.瓦特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著名工匠,此时期的著名工匠还有发明珍妮机的哈格里夫斯、发明火车的斯蒂芬森等;由“之前的工厂都依河而建,而后工厂纷纷搬到交通和物流更方便的城市。”可以看出,工业革命中英国工厂位置发生的变化是从依河而建搬到交通和物流更方便的城市;
(2)由“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农业生产,专门从事工业和商业。同时,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工业劳动者,她们的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这为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创造了条件。19世纪以后,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可以看出,工业革命产生的积极影响包括:促进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高女性社会地位;推广大众教育;
(3)“1858年, 画面为为一具骷髅在泰晤士河上划船,船旁漂浮着鱼和动物的尸体。在画下还有一行文字:“Your MONEY or Your LIFE!9” (你要钱?还是要命?)”可知漫画反映的是第一 次工业革命造成环境污染,意图是呼吁保护环境;
(4)根据所学可得出,新时代的中国发展经济应鼓励发明创造;完善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工业和商业;保障劳动者(妇女)权益;大力发展教育;关注生态文明建设。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1) 从依河而建搬到交通和物流更方便的城市。
(2) 促进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高女性社会地位;推广大众教育。
(3) 呼吁保护环境 ;
(4) 鼓励发明创造;完善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工业和商业;保障劳动者(妇女)权益;大力发展教育;关注生态文明建设。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回答,答案就在材料中,从材料中找出答案即可;
(2)本题考查归纳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进行归纳,注意一定要紧贴材料信息进行归纳;
(3)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看懂图片含义进行理解回答;
(4)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三、论述题
34.(2021九下·福安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789年根据这一宪法成立的联邦政府,……一个长期稳定的强有力却不专制的中央政府取代了以前松散的软弱无力的邦联政府。在这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除南北战争以外,宪法和联邦政府保证了美国始终处于一种政治和社会高度稳定的状态,这就为美国的长期经济发展提供了一种很好的社会环境,并成为美国迈向现代化购起点。在宪法制订不到100年的时间里,美国经济迅速发展,并很快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摘编自张进铭《论宪法和建立联邦政府对美国长期经济发展的影响》
(1)请写出材料中“宪法”的名称。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要点明确,体现材料主题;史论结合,论述条理清楚。)
【答案】(1)1787年宪法或《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2)观点:法律(宪法)的颁布实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论述:1787年宪法的实施.美国由此建立了统一有力的联邦政府;从而保证了国家政治长期稳定,经济快速发展。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英国开始确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推动工业革命在英国率先开展,成为世界强国。结论:综上所述,法律(宪法)的颁布实施是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推动国家社会发展。
【考点】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
【解析】【分析】(1)根据“1789年根据这一宪法成立的联邦政府”、“美国”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宪法指的是1787年宪法。美国1787年宪法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的宪法;它规定了美国实行联邦制;保证了美国的长治久安,为后来美国经济高速发展提供了保障;
(2)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观点:法律(宪法)的颁布实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论述:1787年宪法的实施.美国由此建立了统一有力的联邦政府;从而保证了国家政治长期稳定,经济快速发展。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英国开始确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推动工业革命在英国率先开展,成为世界强国。结论:综上所述,法律(宪法)的颁布实施是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推动国家社会发展;
故答案为:(1) 1787年宪法或《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2) 观点:法律(宪法)的颁布实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论述:1787年宪法的实施.美国由此建立了统一有力的联邦政府;从而保证了国家政治长期稳定,经济快速发展。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英国开始确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推动工业革命在英国率先开展,成为世界强国。结论:综上所述,法律(宪法)的颁布实施是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推动国家社会发展。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识记回答;
(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出观点,再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论述回答,注意做到 要点明确,体现材料主题;史论结合,论述条理清楚 。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2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福建省福安市老区中学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历史期初质量检测试卷
一、选择题
1.(2021九下·福安开学考)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这反映出北京人( )
A.能够烧制彩陶 B.开始饲养家畜
C.会使用火并保存火种 D.会种植水稻
2.(2020·遵义)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
A.炎帝、大禹 B.炎帝、黄帝 C.蚩尤、大禹 D.炎帝、蚩尤
3.(2021九下·福安开学考)“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说明实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 )
A.巩固周王统治 B.保证国家兵员
C.分割诸侯权利 D.保证国家收入
4.(2021九下·福安开学考)“甲骨文中的山、水、日、月跟今天写的文字基本差不多,相当一部分文字从甲骨文到今天的篆书、楷书,文字形态都没有太大的变化。”这说明( )
A.所有的甲骨文都是象形文字
B.我国有文字可考历史从夏朝开始
C.甲骨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
D.汉字的发展具有一脉相承的特点
5.(2021九下·福安开学考)商鞅变法后,史书描述秦国“道不拾遗,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
A.提升了秦国国力 B.促进了民族交往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促进了文化交流
6.(2021九下·福安开学考)它的建造,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并灌溉着灌县以东成都平原上的万顷农田,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效益。这里的“它”指的是( )
A.灵渠 B.都江堰 C.大运河 D.郑国渠
7.(2021九下·福安开学考)子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由此可见,孔子主张( )
A.法治 B.德治 C.专制 D.兼爱
8.秦统一全国后,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这说明秦朝( )
A.延续分封制度 B.增强地方势力
C.恢复社会经济 D.实行中央集权
9.(2021·泰州模拟)董仲舒给汉武帝建议:春秋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统治思想不一致,法制数变,百家无所适从。汉武帝采纳了其建议,开始施行( )
A.坚持无为,发展生产 B.推行私恩,分其子弟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10.(2021九下·福安开学考)“不是张骞通异域,安能佳种自西来?”反映了丝绸之路的开通( )
A.开创了中原王朝的大一统 B.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
C.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D.改变了古代经济结构
11.(2021九下·福安开学考)《后汉书》记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这段文字反映了造纸术发明的( )
A.背景 B.过程 C.作用 D.影响
12.(2020·福建)东汉名医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的活动姿态,创编了“五禽戏”。这表明他重视( )
A.辨症施治 B.生态保护 C.养生保健 D.药典编撰
13.(2021九下·福安开学考)下列哪副图片正确反映三国鼎立的形势( )
A. B.
C. D.
14.(2021九下·福安开学考)中原农业发达,需要加强对此地区的控制;各族人民多次起义,为了取得汉族地主的支持,孝文帝决意迁都。这说明迁都的目的是( )
A.巩固政权的统治 B.促进洛阳的繁荣
C.学习先进的文化 D.促进民族的交融
15.(2021·泰州模拟)大运河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同时连通五大水系,运河沿岸形成大片良田,对灌溉和运输都有重要意义,带动了沿河城市的整体兴盛。这反映了大运河( )
A.推动政治中心南移 B.促进了中外经济交流
C.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 D.使江南地区成为经济中心
16.(2021九下·福安开学考)隋唐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这表明科举制度( )
A.促进了古代教育公平 B.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繁荣
C.引发了社会政治变革 D.加强了皇帝的政治专权
17.(2020九下·城阳月考)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调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主要表明( )
A.唐朝采取开明民族政策 B.中外交流开启唐朝盛世
C.唐朝中后期手工业衰落 D.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加强
18.(2021·泰州模拟)某学习小组收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的相关资料。他们研究的课题是( )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19.(2020·云南)宋朝的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材料反映了宋朝( )
A.民族关系融洽 B.商人地位不断提高
C.海外贸易繁荣 D.江南经济飞跃发展
20.(2021九下·福安开学考)汉代时“(江南)不忧冻饿,亦亡(无)千金之家”,至宋代则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南方社会的动荡 B.大运河的开通
C.自然环境的恶化 D.北方人口的南迁
21.(2021九下·福安开学考)下图所示对联描述的人物主要功绩是( )
A.统一蒙古 B.建立元朝 C.西游天竺 D.东渡日本
22.(2021九下·福安开学考)《元史》记载: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于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此记载涉及的地区是( )
A.新疆 B.台湾 C.西藏 D.福建
23.(2020·厦门模拟)“明清的《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都没有进行印刷。《四库全书》动用了四千名写手,抄写了七套;《永乐大典》两千名写手只抄了三套,后大多失传”。材料说明印刷术( )
A.大大促进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 B.既影响了世界,也影响了中国
C.使用和改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D.只影响了世界,没有影响中国
24.(2021·泰州模拟)《明太祖实录》中记载:“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弹劾,处以重刑”。这个“祖训”的主要目的是( )
A.强化皇帝权力 B.限制丞相权力
C.巩固边疆地区 D.扩大地方权力
25.(2021九下·福安开学考)学会区分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下列表述中,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朱元璋建立明朝
B.明成祖成立了东厂
C.明北京城在元大都基础上营建
D.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26.(2021九下·福安开学考)“继张班立功异域,开哥麦探险先河。”据此可知,材料所述人物指( )
A.玄奘 B.鉴真 C.郑和 D.张骞
27.(2021九下·福安开学考)明长城的修建抵御了北方蒙古游牧民族南下骚扰,保护了中原北部地区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材料反映了明长城( )
A.改善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 B.保障了明朝的繁荣与稳定
C.促进北方和中原的交流 D.抵挡了来自海外的殖民入侵
28.(2021·泰州模拟)清政府规定:“出海商人必须于三年之内回国,否则不许入籍;严禁米粮、铁器的出口……”这体现了清政府的政策是( )
A.友好邦交 B.闭关锁国 C.重农抑商 D.鼓励贸易
29.(2021九下·福安开学考)清代,在北京形成熔唱、念、做、打于一炉的舞台综合艺术,被誉为“国粹”的是( )
A.昆曲 B.元曲 C.徽剧 D.京剧
30.(2021九下·福安开学考)顺口溜“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帝王休。”横线处的内容应是( )
A.宋元明清 B.宋元清明 C.元宋明清 D.元宋清明
二、综合题
31.(2021九下·福安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斯大林体制(苏联模式)的形成。极权的斯大林体制给国家、人民、党、社会主义思想本身造成了巨大损失。
——摘编自《苏联共产党第28次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等
(1)根据材料,指出苏联模式形成的标志。
(2)你是否同意材料中评价苏联模式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32.(2021九下·福安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将这些“权利”用书面形式汇聚于一纸,而且作为人民与国王之间的“契约”出现,这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权利法案》因此成为“英国完政”中最奠基性文件之一。它为现代英国政治制度的形成打下一个基础。
——摘编自钱乘旦、徐洁明《英国通史》
材料二:大约在150年前,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岛国日本,通过改革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的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
俄国各界纷纷指责影响工业化进程的封建农奴制度,在社会的巨大压力下,1861年,在俄罗斯施行了近五个世纪的农奴制被废除了。
——摘编自《大国崛起》
材料三:1933年3月,罗斯福上任后,实施新政。参、众两院通过《银行紧急法案》;5月通过《农业调整法》,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业危机;5月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6月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成立“全国复兴署”,明确劳工的权利,整顿危机中的美国工业。
——摘编自武寅《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指出“契约”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契约”的重大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日本和俄国改革的相同之处。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罗斯福新政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政的影响。
33.(2021九下·福安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阿克莱特与瓦特在一次技术专利权诉讼案中成为好友,二者的密切合作使蒸汽机与工厂第一次实现合作。之前的工厂都依河而建,而后工厂纷纷搬到交通和物流更方便的城市。
——摘编自龚小刚《工匠的“变异”:英国工业革命浪潮下的社会转型》
材料二: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农业生产,专门从事工业和商业。同时,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工业劳动者,她们的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这为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创造了条件。19世纪以后,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
——摘编自部编版九年级《世界历史》
材料三:下图是1858年英国某杂志的一幅漫画,画面为一具骷髅在泰晤士河上划船,船旁漂浮着鱼和动物的尸体。在画下还有一行文字:“Your MONEY or Your LIFE!”(你要钱?还是要命?)
(1)根据材料一,指出工业革命中英国工厂位置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归纳工业革命产生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杂志刊登这幅漫画的意图。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对新时代的中国发展经济的启示。
三、论述题
34.(2021九下·福安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789年根据这一宪法成立的联邦政府,……一个长期稳定的强有力却不专制的中央政府取代了以前松散的软弱无力的邦联政府。在这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除南北战争以外,宪法和联邦政府保证了美国始终处于一种政治和社会高度稳定的状态,这就为美国的长期经济发展提供了一种很好的社会环境,并成为美国迈向现代化购起点。在宪法制订不到100年的时间里,美国经济迅速发展,并很快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摘编自张进铭《论宪法和建立联邦政府对美国长期经济发展的影响》
(1)请写出材料中“宪法”的名称。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要点明确,体现材料主题;史论结合,论述条理清楚。)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考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A. 能够烧制彩陶 ,不符合题意;
B.开始饲养家畜,不符合题意;
C.根据“发现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可得出这是使用火的体现,故选项C符合题意;
D.会种植水稻,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2.【答案】B
【考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后来,炎帝和黄帝为争夺中原地区,在“阪泉之野”展开大战,炎帝战败并归服黄帝,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黄帝和炎帝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B项炎帝、黄帝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黄帝和炎帝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能力。识记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
3.【答案】A
【考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为了稳定周初政治形势,巩固周王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以“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保证国家兵员 ,不符合题意;
C. 分割诸侯权利 ,不符合题意;
D. 保证国家收入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读懂材料含义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读懂题干含义是关键,这是文言文,要读懂其含义。
4.【答案】D
【考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A. 所有的甲骨文都是象形文字 ,不符合史实;
B. 我国有文字可考历史从夏朝开始 ,不符合史实;
C. 甲骨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 ,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甲骨文中的山、水、日、月跟今天写的文字基本差不多,相当一部分文字从甲骨文到今天的篆书、楷书,文字形态都没有太大的变化。”大致意思,甲骨文中山、水、日、月跟今天写的文字基本差不多,是因为我们现在一部分文字都从甲骨文演变而来的,与原来篆书、楷书,文字形态都没有太大的变化,从原来的文字沿袭下来。说明汉字的发展具有一脉相承的特点,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5.【答案】A
【考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A.根据“道不拾遗,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可得出商鞅变法,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加强了社会治理,稳定了统治秩序,提升了秦国的综合国力,故选项A符合题意;
B.促进了民族交往,不符合题意;
C.加强了中央集权,不符合题意;
D.促进了文化交流,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是文言文,需要学生读懂题干含义进行理解回答。
6.【答案】B
【考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A.灵渠,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并灌溉着灌县以东成都平原上的万顷农田,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效益”,结合课本所学可知,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李冰等经过精心设计,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上,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这座大型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水利枢纽,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灌溉了成都平原,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故选项B符合题意;
C.大运河,不符合题意;
D.郑国渠,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这样简单有效。
7.【答案】B
【考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A.法治,不符合题意;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主张“为政以德”,故选项B符合题意;
C.专制,不符合题意;
D.兼爱,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读懂题干含义进行理解回答,这是文言文,只要读懂题干含义,就可以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
8.【答案】D
【考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的特征有两个:(1)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2)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因此郡县制的出现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D选项符合题意。
分封制之下的官员是世袭的,A选项排除。
郡县制削弱了地方的势力,B选项排除。
恢复经济与郡县制无关,C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郡县制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9.【答案】C
【考点】汉武帝的大一统;“焚书坑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异同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董仲舒给汉武帝建议”“统治思想不一致,法制数变,百家无所适从”得出思想不统一,百家都不能适从。结合课本所学可知,为加强思想控制,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从此,儒家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C正确;
坚持无为,发展生产是经济方面的措施,A排除;
推行私恩,分其子弟是为了解决王国问题,B排除;
北击匈奴,修筑长城是汉武帝在军事的行动,D排除;
故答案为: C。
【点评】 本题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知道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的精神支柱。
10.【答案】C
【考点】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A. 开创了中原王朝的大一统 ,不符合题意;
B. 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 ,不符合题意;
C.“不是张骞通异域,安能佳种自西来?”大意是如果没有张骞出使西域,怎么会有西域的物产传到内地,反映了西汉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改变了古代经济结构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注意读懂题干含义。
11.【答案】A
【考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A.根据材料“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可知造纸术为方便人们,因此蔡伦发明造纸,因此材料表述为造纸术发明的背景,故选项A符合题意;
B.过程,不符合题意;
C.作用,不符合题意;
D.影响,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2.【答案】C
【考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华佗创制五禽戏,知道华佗创制五禽戏表明华佗重视养生保健。东汉名医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活动姿态,编了一套医学体操,这套体操叫做“五禽戏”,用以预防疾病,强身健体。这表明华佗重视养生保健。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华佗创制五禽戏,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答案】A
【考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赤整之战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趁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 ,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 221年,刘备在成都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力的局面形成。所以魏国位于北方,蜀国位于西南,吴国位于东南,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备选项回答,注意要理解识记三国在地图上的位置。
14.【答案】A
【考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A.根据“需要加强对此地区的控制”“为了取得汉族地主的支持”可以看出,迁都是为了加强和巩固自身的统治 ,故选项A符合题意;
B.促进洛阳的繁荣,不符合题意;
C.学习先进的文化,不符合题意;
D.促进民族的交融,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不要向外延伸。
15.【答案】C
【考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洛阳为中心,东北抵涿郡,东南至余杭”“运河沿岸形成大片良田”“带动了沿河城市的整体兴盛”,可知大运河带动了从南到北沿岸农业的发展和城市的兴盛,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
A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大运河促进了中国南北方的经济交流,而不是中外经济交流,排除B项;
隋朝开通大运河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繁荣发展,但经济中心南移完成是在两宋时期,排除D项。
故答案为: 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隋朝大运河相关知识,重点掌握隋朝大运河的开通的意义。
16.【答案】A
【考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A.根据材料“确立了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可知,科举制促进了古代教育公平,故选项A符合题意;
B.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繁荣,不符合题意;
C.引发了社会政治变革,不符合题意;
D.加强了皇帝的政治专权,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求学生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7.【答案】D
【考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唐朝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制度先进,文化昌盛,与亚洲各国友好交往达到前所未有的盛况。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调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主要表明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加强,故D符合题意;
题干没有体现唐朝采取开明民族政策、中外交流开启唐朝盛世、唐朝中后期手工业衰落,故AB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点评】通过关键字考生应该知道本题考查唐朝的对外关系。B选项的逻辑是错的,唐朝的繁荣促使当时外国与唐交流,当然唐朝也重视与国外的友好交流,该选项可能会给考生混淆。
18.【答案】D
【考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为唐朝相对繁荣的时期,出现盛世,而“玄奘西游”“鉴真东渡”促进文化交流,因此体现出“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的主题,因此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
故答案为: D。
【点评】 本题考查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9.【答案】C
【考点】宋元时期发达的中外交通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因此材料反映了宋朝海外贸易繁荣。选项C符合题意;
商港、商船与民族关系内容不符,A排除;
商人地位不断提高,在题干内容中没有体现,B排除;
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与“江南经济飞跃发展”内容不符,D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宋元时期发达的中外交通。试题较为简单,能读懂题干内容,便能做题。
20.【答案】D
【考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A.南方社会的动荡,不符合史实;
B.大运河的开通,不符合题意;
C.自然环境的恶化,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信息“宋代则有‘苏湖熟,天下足’”,可知,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唐代中晚期到宋朝,由于南方战乱少,社会环境相对安定,所以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迁的人口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各民族之间交往频繁,所以江南经济发展迅速,逐渐超过北方,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变化,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回答,注意理解主要原因。
21.【答案】A
【考点】蒙古族的兴起与蒙古灭夏金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成吉思汗经过一系列战争,统一蒙古诸部。1206年在斡难河源即皇帝位,建立大蒙古国。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建立元朝,不符合题意;
C.西游天竺,不符合题意;
D.东渡日本,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关键语句,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判断出人物,再结合对该人物事迹的识记来回答。
22.【答案】C
【考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A.新疆,不符合题意;
B.台湾,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中“因唐制吐蕃来朝见於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和吐蕃地区军政事务,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行政区域,故选项C符合题意;
D.福建,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读题干信息,找出其中的关键词,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识记回答。
23.【答案】C
【考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活字印刷术。北宋时期,平民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由“明清的《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都没有进行印刷。《四库全书》动用了四千名写手,抄写了七套;《永乐大典》两千名写手只抄了三套,后大多失传”可以看出,《四库全书》、《永乐大典》存世量少,甚至失传的原因是人工抄写,放弃印刷,结合所学,北宋时期我国已发明活字印刷术,可知,材料从反面说明印刷术使用和改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以活字印刷术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能力。
24.【答案】A
【考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弹劾,处以重刑”可知与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有关,而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主要目的是消除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强化皇帝权力,A正确;
题干反映的是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而不是限制丞相权力,B排除;
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化,与扩大地方权力或巩固边疆地区无关,CD排除;
故答案为: A。
【点评】 本题考查明太祖集权强化的主要措施。我国君主集权强化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
25.【答案】D
【考点】明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A.朱元璋建立明朝,不符合题意;
B. 明成祖成立了东厂 ,不符合题意;
C. 明北京城在元大都基础上营建 ,不符合题意;
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历史结论是在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因此D项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属于历史结论,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对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的掌握来分析备选项,注意一定要掌握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的区别。
26.【答案】C
【考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A.玄奘,不符合题意;
B.鉴真,不符合题意;
C.结合所学知识,“张班”是指西汉的张骞和东汉的班超出使西域,推动了中外交往,“哥麦”是指探寻新航路的欧洲航海家哥伦布、麦哲伦,可见材料所述人物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航海家、外交家、探险家,据此分析明朝时期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加强了中国与亚非众多国家地区的友好交往,故选项C符合题意;
D.张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这样简单有效。
27.【答案】B
【考点】明朝的建筑与文学——明长城和北京城、小说和戏剧
【解析】【分析】A. 改善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 ,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可知明长城的修建抵御了北方蒙古游牧民族南下骚扰,保护了中原北部地区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由此可见明长城作为重要的军事防御工程,保障了明朝的繁荣与稳定,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促进北方和中原的交流 ,不符合题意;
D. 抵挡了来自海外的殖民入侵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28.【答案】B
【考点】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出海商人必须于三年之内回国,否则不许入籍;严禁米粮、铁器的出口……”可知,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因此B项正确;
ACD三项与材料表述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该政策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步落伍,导致近代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方,造成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
29.【答案】D
【考点】清朝的文学艺术——红楼梦、昆曲、京剧
【解析】【分析】A.昆曲,不符合题意;
B.元曲,不符合题意;
C.徽剧,不符合题意;
D.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京剧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各地。京剧在文学、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套规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京剧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以二簧、西皮为主要声腔。京剧伴奏分文场和武场两大类,文场以胡琴为主奏乐器,武场以鼓板为主。京剧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杂、武、流等行当,后三行已不再立专行。各行当都有一套表演程式,唱念做打的技艺各具特色。京剧以历史故事为主要演出内容,传统剧目约有一千三百多个,常演的在三四百个以上。京剧流播全国,影响甚广,有"国剧"之称,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识记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
30.【答案】A
【考点】中国古代朝代的更迭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朝代的顺序是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横线处填写宋元明清,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宋元清明,不符合题意;
C.元宋明清,不符合史实;
D.元宋清明,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识记回;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31.【答案】(1)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
(2)答案一:同意。理由:苏联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轻重经济发展比例严重失调。它经济上排斥市场和不尊重经济发展规律,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等日益成为苏联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给苏联造成了巨大损失。
答案二:不同意。理由:苏联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它把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变成强大的工业国),也为苏联反法西斯卫国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奠定物资基础)。不能全盘否定苏联模式。
答案三:不同意。理由:苏联模式是存在重大缺陷和问题,使得之后苏联发展体制日益僵化,为苏联剧变埋下隐患。但苏联模式形成于特定时期,它基本上适应了苏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为苏联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作出巨大贡献。应全面地、历史地、客观辨证地评价苏联模式。
【考点】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及弊端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斯大林体制(苏联模式)的形成。”可知苏联模式形成的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
(2)首先依据材料内容确定评价苏联模式的观点。依据材料“极权的斯大林体制给国家、人民、党、社会主义思想本身造成了巨大损失”可知是对苏联模式的评价,给人民、党、社会主义思想带来深重的灾难。其次表达自己的意见,对评价观点可持不同的意见。同意材料对苏联模式的评价,就要结合课本所学答斯大林模式带来的消极影响。如:苏联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轻重经济发展比例严重失调。它经济上排斥市场和不尊重经济发展规律,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等日益成为苏联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给苏联造成了巨大损失;如果不同意,要结合课本回答斯大林模式产生的积极作用。如:苏联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它把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变成强大的工业国),也为苏联反法西斯卫国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奠定物资基础)。不能全盘否定苏联模式;第三种就是客观评价苏联模式,答苏联模式的两面性。如:苏联模式是存在重大缺陷和问题,使得之后苏联发展体制日益僵化,为苏联剧变埋下隐患。但苏联模式形成于特定时期,它基本上适应了苏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为苏联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作出巨大贡献。应全面地、历史地、客观辨证地评价苏联模式;
故答案为:(1)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
(2) 答案一:同意。理由:苏联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轻重经济发展比例严重失调。它经济上排斥市场和不尊重经济发展规律,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等日益成为苏联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给苏联造成了巨大损失。
答案二:不同意。理由:苏联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它把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变成强大的工业国),也为苏联反法西斯卫国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奠定物资基础)。不能全盘否定苏联模式。
答案三:不同意。理由:苏联模式是存在重大缺陷和问题,使得之后苏联发展体制日益僵化,为苏联剧变埋下隐患。但苏联模式形成于特定时期,它基本上适应了苏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为苏联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作出巨大贡献。应全面地、历史地、客观辨证地评价苏联模式。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回答,答案就在材料中;
(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先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注意一定要说明理由。
32.【答案】(1)契约:《权利法案》意义: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分歧可以在议会中协商解决,避免不必要的暴力和内战)。
(2)共同之处:都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改革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都挽救了本国的统治危机等。
(3)特征:国家干预经济。影响:美国经济开始复苏;美国渡过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深远影响;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等。
【考点】君主立宪制与《权利法案》;俄国农奴制的改革与废除;日本的倒幕运动;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权利法案》因此成为“英国完政”中最奠基性文件之一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契约”的名称是《权利法案》,确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2)根据材料二“大约在150年前,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岛国日本,通过改革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的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俄国各界纷纷指责影响工业化进程的封建农奴制度,在社会的巨大压力下,1861年,在俄罗斯施行了近五个世纪的农奴制被废除了”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和俄国改革的相同之处是都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改革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都挽救了本国的统治危机等;
(3)根据材料三“参众两院通过《银行紧急法案》;5月通过《农业调整法》,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业危机;5月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6月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的特征是:国家干预经济;美国经济开始复苏;美国渡过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深远影响;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等;
故答案为:(1) 契约:《权利法案》意义: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分歧可以在议会中协商解决,避免不必要的暴力和内战)。
(2) 共同之处:都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改革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都挽救了本国的统治危机等。
(3) 特征:国家干预经济。影响:美国经济开始复苏;美国渡过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深远影响;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等。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抓住关键语句,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的基础上,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所学知识,再结合所学知识,两者相结合进行分析回答;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进行概括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33.【答案】(1)哈格里夫斯、斯蒂芬森等;从依河而建搬到交通和物流更方便的城市。
(2)促进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高女性社会地位;推广大众教育。
(3)呼吁保护环境。
(4)鼓励发明创造;完善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工业和商业;保障劳动者(妇女)权益;大力发展教育;关注生态文明建设。
【考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工业革命开始后的人口增长与大众教育;工业革命开始后的城市化与社会问题
【解析】【分析】(1)阿克莱特与詹姆斯.瓦特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著名工匠,此时期的著名工匠还有发明珍妮机的哈格里夫斯、发明火车的斯蒂芬森等;由“之前的工厂都依河而建,而后工厂纷纷搬到交通和物流更方便的城市。”可以看出,工业革命中英国工厂位置发生的变化是从依河而建搬到交通和物流更方便的城市;
(2)由“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农业生产,专门从事工业和商业。同时,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工业劳动者,她们的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这为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创造了条件。19世纪以后,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可以看出,工业革命产生的积极影响包括:促进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高女性社会地位;推广大众教育;
(3)“1858年, 画面为为一具骷髅在泰晤士河上划船,船旁漂浮着鱼和动物的尸体。在画下还有一行文字:“Your MONEY or Your LIFE!9” (你要钱?还是要命?)”可知漫画反映的是第一 次工业革命造成环境污染,意图是呼吁保护环境;
(4)根据所学可得出,新时代的中国发展经济应鼓励发明创造;完善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工业和商业;保障劳动者(妇女)权益;大力发展教育;关注生态文明建设。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1) 从依河而建搬到交通和物流更方便的城市。
(2) 促进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高女性社会地位;推广大众教育。
(3) 呼吁保护环境 ;
(4) 鼓励发明创造;完善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工业和商业;保障劳动者(妇女)权益;大力发展教育;关注生态文明建设。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回答,答案就在材料中,从材料中找出答案即可;
(2)本题考查归纳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进行归纳,注意一定要紧贴材料信息进行归纳;
(3)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看懂图片含义进行理解回答;
(4)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34.【答案】(1)1787年宪法或《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2)观点:法律(宪法)的颁布实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论述:1787年宪法的实施.美国由此建立了统一有力的联邦政府;从而保证了国家政治长期稳定,经济快速发展。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英国开始确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推动工业革命在英国率先开展,成为世界强国。结论:综上所述,法律(宪法)的颁布实施是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推动国家社会发展。
【考点】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
【解析】【分析】(1)根据“1789年根据这一宪法成立的联邦政府”、“美国”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宪法指的是1787年宪法。美国1787年宪法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的宪法;它规定了美国实行联邦制;保证了美国的长治久安,为后来美国经济高速发展提供了保障;
(2)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观点:法律(宪法)的颁布实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论述:1787年宪法的实施.美国由此建立了统一有力的联邦政府;从而保证了国家政治长期稳定,经济快速发展。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英国开始确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推动工业革命在英国率先开展,成为世界强国。结论:综上所述,法律(宪法)的颁布实施是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推动国家社会发展;
故答案为:(1) 1787年宪法或《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2) 观点:法律(宪法)的颁布实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论述:1787年宪法的实施.美国由此建立了统一有力的联邦政府;从而保证了国家政治长期稳定,经济快速发展。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英国开始确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推动工业革命在英国率先开展,成为世界强国。结论:综上所述,法律(宪法)的颁布实施是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推动国家社会发展。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识记回答;
(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出观点,再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论述回答,注意做到 要点明确,体现材料主题;史论结合,论述条理清楚 。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