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福建莆田市中山中学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2021八下·莆田开学考)在谈到道光皇帝(1821-1850年在位)为什么把他的墓修筑得比其他帝王墓都要矮小时,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原教授龚书铎说:是因为“在他手上打了败仗,丢了土地,没有面目见先帝”,这里所说的“土地”是指( )
A.外兴安岭 B.香港岛
C.库页岛 D.九龙司地方一区
【答案】B
【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A.外兴安岭,不符合题意;
B.结合所学可知,1842年《南京条约》中清朝政府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故选项B符合题意;
C.库页岛,不符合题意;
D.九龙司地方一区,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中的时间,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
2.(2021八下·莆田开学考)史学家陈旭麓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这是因为,鸦片战争( )
A.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
B.激化了中国社会的矛盾
C.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D.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答案】A
【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0年--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侵略性的鸦片战争,并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贸易主权和关税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使中国由一个独立主权的国家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激化了中国社会的矛盾 ,不符合题意;
C.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不符合题意;
D.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回答,这类知识点,要注意理解,不能死记硬背。
3.(2021八下·莆田开学考)它严重地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它是( )
A.永安建制 B.北伐西征 C.天京事变 D.天京陷落
【答案】C
【考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A.永安建制,不符合题意;
B.北伐西征,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56年,天京事变严重地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故选项C符合题意;
D.天京陷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没有什么技巧。
4.(2021八下·莆田开学考)李鸿章说:"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下列属于他创办的企业且符合这一论断的是( )
A.汉阳铁厂 B.江南制造总局
C.大生纱厂 D.轮船招商局
【答案】D
【考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A.汉阳铁厂,不符合题意;
B.江南制造总局,不符合题意;
C.大生纱厂,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的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近代民用工业,例如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开平矿务局等,其中属于李鸿章创办的是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矿务局,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读懂题干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识记回答,注意读懂题干含义是解题的关键。
5.《辛丑条约》签订后,美国公使田贝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可以“任意斥责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这表明( )
A.美国取得了在华势力的优势
B.帝国主义完成了对中国的瓜分
C.外国公使帮助清政府管理官吏
D.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答案】D
【考点】《辛丑条约》及其危害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中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帝国主义借助清政府统治中国人民,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辛丑条约》知识的理解识记。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识记。结合题干信息“ 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掌握《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危害,以此排除其它选项最终确定答案。
6.(2021八下·莆田开学考)1910年春,福建省同安县人陈嘉庚加入某革命组织时宣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他加入的是( )
A.兴中会 B.中国同盟会 C.华兴会 D.光复会
【答案】B
【考点】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解析】【分析】A.兴中会,不符合题意;
B.由题干中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同盟会的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孙中山将这一纲领阐述为“三民主义”,故选项B符合题意;
C.华兴会,不符合题意;
D.光复会,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识记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7.(2021八下·莆田开学考)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在诗中写道:“贫富阶级见疆场,尽善尽美唯解放”。他寻求“解放”的思想武器是( )
A.救亡图存 B.变法图强 C.主权在民 D.马克思主义
【答案】D
【考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解析】【分析】A.救亡图存,不符合题意;
B.变法图强,不符合题意;
C.主权在民,不符合题意;
D.根据“中共一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而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政党,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里需要学生识记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8.(2021八下·莆田开学考)某校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地点选择了遵义。下列表述最能体现遵义红色旅游特色的是( )
A.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开天辟地,焕然一新 D.转危为安,生死攸关
【答案】D
【考点】遵义会议
【解析】【分析】A. 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不符合题意;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符合题意;
C. 开天辟地,焕然一新 ,不符合题意;
D.结合所学知识,1935年1月,中共在长征途中于贵州遵义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纠正了党内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这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在革命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遵义”,拿它来分析备选项回答,这就需要学生识记在遵义发生的事件。
9.(2021八下·莆田开学考)下图所示“八路军”佩用臂章的时间应是公元( )
A.1912年 B.1927年 C.1938年 D.1939年
【答案】C
【考点】历史时间计算
【解析】【分析】A.1912年,不符合题意;
B.1927年,不符合题意;
C.由已学知识可知,1912年为民国元年,所以民国二十七年即1912+27-1=1938年,故选项C符合题意;
D.1939年,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计算回答,注意要掌握民国纪年和公元纪年的换算方法。
10.(2021八下·莆田开学考)如下图取材于1945年一幅政治漫画,该漫画反映出( )
A.国共开始联合抗战
B.签订《双十协定》
C.国民党政府假和平真内战的企图
D.谈判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建立
【答案】C
【考点】重庆谈判
【解析】【分析】A. 国共开始联合抗战 ,不符合题意;
B. 签订《双十协定》 ,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图片可知,谈判人物的绑腿和皮靴可判断左边为共产党,右边为国民党,国共两党表面握手,而国民党在桌子底下却准备开枪偷袭,由此可知该漫画揭露了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企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方针早就定了,但是,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他接连三次发电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商谈国内和平问题,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谈判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建立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懂图片含义,再结合其中的时间来分析理解回答,注意看懂图片含义是解题的关键。
11.(2021八下·莆田开学考)如下图所示战役胜利的重要意义是( )
A.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
B.华北全境基本获得解放
C.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D.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答案】D
【考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A. 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 ,不符合题意;
B. 华北全境基本获得解放 ,不符合题意;
C. 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图片“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徐州、陈官庄、双堆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图片所示的战役是淮海战役。1948年11月,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指挥下,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发起淮海战役,歼灭大量敌军。到1949年1月,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准海战役的胜利,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地图,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判断出事件,再结合所学知识识记该事件的影响回答。
12.(2021八下·莆田开学考)下列关于近代民族工业的说法,正确的是( )
A.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
B.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是中国第一家民族工业企业
C.二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D.具有发展不平衡、发展过程艰难曲折、整体水平落后等特点
【答案】D
【考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分析】A. 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 ,不符合史实;
B. 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是中国第一家民族工业企业 ,不符合史实;
C. 二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不符合史实;
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总的来说还比较落后;它们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而且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因此,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具有发展不平衡、发展过程艰难曲折、整体水平落后等特点,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这类知识点,要注意理解识记,不要死记硬背。
13.(2021八下·莆田开学考)徐悲鸿的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达了对民族危亡的忧愤和对光明解放的向往。以下属于他的作品的是( )
A.《愚公移山》 B.《狂人日记》
C.《义勇军进行曲》 D.《黄河大合唱》
【答案】A
【考点】中国近代文学艺术成就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可知,徐悲鸿的代表作《愚公移山》等巨幅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现了人民群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达了对民族危亡的忧愤和对光明解放的向往。故选项A符合题意;
B.《狂人日记》,不符合题意;
C.《义勇军进行曲》,不符合题意;
D.《黄河大合唱》,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4.(2021八下·莆田开学考)确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的会议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C.中共“八大”
D.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答案】A
【考点】人民政协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不符合题意;
C. 中共“八大” ,不符合题意;
D. 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没有什么技巧。
15.(2021八下·莆田开学考)《翻身农奴把歌唱》歌词“太阳啊霞光万丈,雄鹰啊展翅飞翔,高原春光无限好,叫我怎能不唱歌;雪光啊闪金光,雅鲁藏布江翻波浪,驱散乌云见太阳,幸福的歌声传四方。”这首民歌创作的历史背景是
A.新中国的诞生 B.西藏和平解放
C.新政协的召开 D.川藏公路的开通
【答案】B
【考点】西藏和平解放
【解析】【分析】A.新中国的诞生,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信息“《翻身农奴把歌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1年,以阿沛 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达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因此这首民歌创作的历史背景是西藏和平解放,故选项B符合题意;
C.新政协的召开,不符合题意;
D. 川藏公路的开通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把它和所学知识进行结合分析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16.(2021八下·莆田开学考)电影《兄弟之情》中的主人公伸开两条胳膊,向敌人的火力猛扑过去,用胸膛堵住了正在喷火舌的敌人的机枪口,最后壮烈牺牲。影片中的主人公是( )
A.黄继光 B.邱少云 C.左权 D.雷锋
【答案】A
【考点】黄继光和邱少云
【解析】【分析】A.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在上甘岭用胸膛堵住了正在喷火舌的敌人机枪口,最后壮烈牺牲。因为黄继光堵枪眼是发生在抗美援朝战争的上甘岭战役,故选项A符合题意;
B.邱少云,不符合题意;
C.左权,不符合题意;
D.雷锋,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这需要学生识记课本基础知识。
17.(2021八下·莆田开学考)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1952年一个面带喜悦的农民,肩膀上扛着一个地界牌,上面写着:贫农王贵元分到十一亩田地。这说明当时中国农村确立了( )
A.农民土地所有制 B.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C.集体土地所有制 D.国家土地所有制
【答案】A
【考点】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1952年”“贫农王贵元分到十一亩田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所指的历史事件是土地改革。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同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因此,材料说明当时中国农村确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不符合题意;
C. 集体土地所有制 ,不符合题意;
D. 国家土地所有制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时间等提示语,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判断出这是土地改革,再结合所学知识理解识记回答。
18.(2021八下·莆田开学考)下图为“1953—1957年国家某重点工业基地示意图”。观察示意图,可以得到的信息有( )
①该工业基地位于我国东北 ②该基地以发展重工业为主
③“一五计划”取得巨大成就 ④抗美援朝取得胜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考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据“1953-1957”可知,题干描述的是一五计划的内容。1953年-1957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1957年我国的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在华北、西北建立了一批新工业基地。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所以①②③符合题意;抗美援朝取得胜利在题干及图片中体现不出来,④排除,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示意图,看懂示意图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回答,注意看懂示意图是解题的关键。
19.(2018八下·东台期中)记者袁水拍在《六亿人民心花开》一文中写道:“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在最高权力机关的席位。”“人民有了各项权利,这是中国开天辟地的第一次。这些“代表们”参加的会议是( )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
B.中共七大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答案】A
【考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在最高权力机关的席位。”等信息可知,我国最高权力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联系所学知识,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民代表聚集一堂,共商国家大事。
A项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是题干中“代表们”参加的会议,符合题意;
B项中共七大和题干中的“最高权力机关”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和题干中的“最高权力机关”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题干中的“最高权力机关”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
20.(2021八下·莆田开学考)有人问一位被称为“纺织大王”的资本家为什么要接受社会主义改造?他回答道:“我是一个资本家,但我首先是一个中国人。”这里所说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是( )
A.农业互助组 B.生产合作社 C.公私合营 D.大包干
【答案】C
【考点】公私合营
【解析】【分析】A.农业互助组,不符合题意;
B.生产合作社,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文所给提示信息:“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方式。从1953年起,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三改”),其中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公私合营、有步骤地和平赎买的办法,使资本家私有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故选项C符合题意;
D.大包干,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回答。
21.(2021八下·莆田开学考)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这一“基本国情”开始于( )
A.新中国成立 B.人民公社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改革开放
【答案】C
【考点】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A.新中国成立,不符合题意;
B.人民公社,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故选项C符合题意;
D.改革开放,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
22.(2021八下·莆田开学考)不同时代的宣传画体现了不同的时代风貌。下面这幅宣传画最可能出现在( )
A.土地改革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三大改造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答案】B
【考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A.土地改革时期,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图片可知,两头毛驴都拉不动一个萝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幅图反映的信息不符合实际,夸大了实际情况。因此,图片反映的是“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风”,故选项B符合题意;
C.三大改造时期,不符合题意;
D.文化大革命时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先依据题干信息即图片,看懂图片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的时间回答,注意看懂图片含义是解题的关键。
23.(2021八下·河源月考)《中国经济发展五十年大事记》记载:1967年、1968年、1976年三年的经济增长情况分别是﹣5.7%、﹣4.1%、﹣1.6%。这些数据说明“文化大革命”期间( )
A.我国经济建设止步不前 B.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
C.工农业发展比例失调 D.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
【答案】B
【考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 依据“1967年、1968年、1976年三年的经济增长情况分别是-5.7%、-4.1%、-1.6%"反映了这三年我国经济出现了负增长,说明这时期经济建设受到损失。结合课本所学, 1966--1976年我国出现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的挫折,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B正确;
题干反映了这三年经济呈负增长,但是不能说止步不前,A排除;
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工业和农业发展比例、民主法制问题,CD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以《中国经济发展五十年大事记》为依托,考查文化大革命的知识点。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24.(2021八下·莆田开学考)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这里的“教训”包括( )
①应注重民主法制建设 ②应以阶级斗争为纲
③应防止个人崇拜 ④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D
【考点】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解析】【分析】文革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包括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教训应该包括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民主法制教育,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防止个人崇拜,①③④符合题意;以阶级斗争为纲是文革错误的表现,不是教训,②排除,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懂题干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肢,这就需要学生理解识记题肢含义。
25.(2021八下·莆田开学考)“英雄者,国之干,族之魂。”身上体现出“铁人精神”的英雄人物是( )
A.邓稼先 B.王进喜 C.雷锋 D.焦裕禄
【答案】B
【考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解析】【分析】A.邓稼先,不符合题意;
B.依据所学可知,王进喜在大庆石油会战中,组织全队职工用“人拉肩扛”的方法搬运和安装钻机,用“盆端桶提”的办法运水保开钻,打出了大庆油田的第一口油井。他常说:“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曾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压井喷,成为我国石油工人艰苦创业的一面旗帜,被群众誉为“铁人”,故选项B符合题意;
C.雷锋,不符合题意;
D.焦裕禄,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回答。
二、综合题
26.(2021八下·莆田开学考)阅读材料,辨析作答。
材料: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式上,毛泽东说:“占人类总数四分之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哪一部纲领文件?
(2)小历认为,“这部纲领文件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小历的看法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不正确,《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考点】人民政协;“共同纲领”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和副主席;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决定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缅怀革命先烈;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小历说法不正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故答案为:(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 不正确,《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点评】(1)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所学知识先进行判断,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这类知识点,要注意说明理由,这就是对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
27.(2021八下·莆田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4年1月,国共两党合作正式形成……孙中山拟定的最重要的措施,是在黄埔建立一个训练军官的军事学校,进行标准化的军事训练和向学生灌输共同的革命思想……北伐军向全世界发表声明。说明了北伐的爱因的:从军阀手中解放中国,赢得在各国中的正当的平等地位。
——摘编自[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卢沟桥事变后)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团结一致,同仇敌忾成为中华民族的共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以民族根本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摒弃前嫌。早在1936年处理西安事变时,中国共产党就力主和平解决。
——材料摘编自《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
材料三:中华民族不畏强敌,不怕牺牲……(在某次战役中)八路军共作战1800余次,毙伤日,伪军2万多人,擭掉据点2000多个,八路军也付出了伤亡1.7万余人的重大代价。淞沪战役中,守卫宝山的500名官兵与敌巷战肉搏,全部壮烈殉国。
——材料摘编自《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
(1)根据材料一,指出黄埔军校的办学方针。
(2)根据材料二,指出“国共两党再度合作”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写出“某次战役”的名称,并结合材料二、三,指出抗日战争时期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
(4)近代史上,国共两党两次携手,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振兴作出重大贡献。近年来,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国共两党高层也是频繁接触。对此,谈谈你对国共合作的认识。
【答案】(1)进行标准化的军事训练和向学生灌输共同的革命思想。
(2)原因: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意义: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名称:百团大战。精神:团结一致,同仇敌忾成为中华民族的共识,中华民族不畏强敌,不怕牺牲。
(4)国共两党合则双利,分则伤害民族利益;国家统一是历史大势所趋,民族复兴是两岸人民包括国共两党共同使命。
【考点】黄埔军校建立;西安事变;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百团大战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孙中山拟定的最重要的措施,是在黄埔建立一个训练军官的军事学校,进行标准化的军事训练和向学生灌输共同的革命思想”可知,黄埔军校的办学方针是进行标准化的军事训练和向学生灌输共同的革命思想;
(2)第一问原因,根据材料二 “(卢沟桥事变后)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可知,“国共两党再度合作”的原因是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第二问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变的关键,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第一问名称,根据材料三“八路军共作战1800余次,毙伤日军、伪军2万作人,拔掉据点2000多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战役是百团大战。在百团大战中,八路军作战1800余次,毙伤日、伪军2.5万多人,破坏铁路470多千来,公路1500多千来,桥梁和隧道260多个,一度恢复县城四五十座,并缴获大量武器。第二问精神,根据材料二“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团结一致,同仇敌忾成为中华民族的共识”可知,团结一致,同仇敌忾成为中华民族的共识;根据材料三“中华民族不畏强敌,不怕牺牲”可知,中华民族不畏强敌,不怕牺牲;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共第一次合作,进行了北伐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国共第二次合作,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这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的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所以,近代史上,国共两党两次携手,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振兴作出重大贡献。因此,国共两党合则双利,分则伤害民族利益;近年来,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国共两党高层也是频繁接触。因此,国家统一是历史大势所趋,民族复兴是两岸人民包括国共两党共同使命;
故答案为:(1) 进行标准化的军事训练和向学生灌输共同的革命思想。
(2) 原因: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意义: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 名称:百团大战。精神:团结一致,同仇敌忾成为中华民族的共识,中华民族不畏强敌,不怕牺牲。
(4) 国共两党合则双利,分则伤害民族利益;国家统一是历史大势所趋,民族复兴是两岸人民包括国共两党共同使命。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回答,答案就在材料中,细心读材料找出来即可;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综合两则材料,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进行理解回答;
(4)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28.(2021八下·莆田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文献纪录片《不能忘却的伟大胜利》还原了抗美援朝战争,该片分为《决策出兵》、《首战告捷》、《声威大震》等12部,首次全景式记录了抗美援朝战争全过程,从出兵朝鲜到中国人民志愿军凯旋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战役,以及英雄模范人物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等。
——摘自《中国青年报》
材料三:在新中国成立前,武汉市喻桥乡贫农陈友汉家里的土地很少,没有耕牛、农具,每年只收350千克谷,一年之中吃野莱、麦皮、杂粮达8个月之久,全家一年只吃2千克油、3.5千克盐。土地改革后,他家有田地15亩多,农具齐全,全年有米吃。1953年他家收谷1600千克,一年能吃24千克油、14千克盐。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图一会议初步建立的政治制度名称,并说明图二新中国诞生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抗美援朝的目的,并谈谈你对中国“声威大震”的理解。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土地改革带来的变化。
【答案】(1)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2)目的: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理解: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3)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生活得到极大改善。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考点】抗美援朝;人民政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土地改革的意义
【解析】【分析】(1)第一问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解放军、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等各方面代表600余人出席会议,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第二问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2)第一问目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根据中央决定,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第二问理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美援朝战争显示了我国坚决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意志与决心。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粉碎了美国妄图干涉朝鲜内政、并吞全朝鲜的企图。保卫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独立,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保障了新中国经济恢复和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保卫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戳穿了美帝国主义纸老虎的面目,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鼓舞了世界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侵略的意志和决心。打出了中国的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使中国军队取得了以劣势装备战胜现代化装备的敌人的宝贵经验,加速了人民军队的建设。在抗美援朝期间,在中国国内开展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大批青年踊跃参加志愿军,全国人民掀起了增产节约运动和捐献运动,这不仅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也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推动了各项社会改革运动的进行;
(3)根据材料三“土地改革后,他家有田地15亩多,农具齐全,全年有米吃。1953年,他家收谷1600千克,一年能吃24千克油、14千克盐。”可知,土地改革使贫农的耕地大大增加,生活得到极大改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故答案为:(1) 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2) 目的: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理解: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3) 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生活得到极大改善。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即图片,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先理解题干含义,即知道要回答什么,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识记回答;
(3)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两者相结合回答土地改革带来的变化。
三、论述题
29.(2021八下·莆田开学考)材料论述。
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反动的政治势力向革命阵营猖狂反扑,妄图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1913年,袁世凯下令各地学校恢复尊孔读经。
1914年9月,他亲自率领官员到孔庙举行祭孔大典。同年9月,他又在天坛举行祭天仪式。在袁世凯政府的支持下,各地纷纷成立各种名目的尊孔复古组织。袁世凯倒行逆施的行为遭到全国反对,1913年孙中山领导“二次革命”,1915年蔡锷等领导了“护国运动”,1917年孙中山领导“护法运动”,纷纷武力讨袁,反对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在一片反对声中袁世凯帝制宣告失败,接着张勋复辟也未能得逞。
——摘编自朱汉国主编《高中历史·必修三》等
(1)为了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1915年起开始在思想文化领域开始一场什么运动?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答案】(1)运动:新文化运动
(2)观点: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论述: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年来的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1913年孙中山先生领导了“二次革命”反对袁世凯独裁专制;蔡锷等地方势力也组织了“护国运动”等极力抵制帝制复燃。1916年仅仅历时83天的“洪宪帝制”即宣告失败。结论: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考点】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可知:为了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1915年起开始在思想文化领域开始一场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
(2)此问相对开放,回答符合下列要点即可,例如: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年来的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1913年孙中山先生领导了“二次革命”反对袁世凯独裁专制;蔡锷等地方势力也组织了“护国运动”等极力抵制帝制复燃。1916年仅仅历时83天的“洪宪帝制”即宣告失败。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故答案为:(1)运动:新文化运动;
(2) 观点: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论述: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年来的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1913年孙中山先生领导了“二次革命”反对袁世凯独裁专制;蔡锷等地方势力也组织了“护国运动”等极力抵制帝制复燃。1916年仅仅历时83天的“洪宪帝制”即宣告失败。结论: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出观点,再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论述回答,注意做到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2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福建莆田市中山中学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2021八下·莆田开学考)在谈到道光皇帝(1821-1850年在位)为什么把他的墓修筑得比其他帝王墓都要矮小时,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原教授龚书铎说:是因为“在他手上打了败仗,丢了土地,没有面目见先帝”,这里所说的“土地”是指( )
A.外兴安岭 B.香港岛
C.库页岛 D.九龙司地方一区
2.(2021八下·莆田开学考)史学家陈旭麓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这是因为,鸦片战争( )
A.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
B.激化了中国社会的矛盾
C.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D.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2021八下·莆田开学考)它严重地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它是( )
A.永安建制 B.北伐西征 C.天京事变 D.天京陷落
4.(2021八下·莆田开学考)李鸿章说:"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下列属于他创办的企业且符合这一论断的是( )
A.汉阳铁厂 B.江南制造总局
C.大生纱厂 D.轮船招商局
5.《辛丑条约》签订后,美国公使田贝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可以“任意斥责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这表明( )
A.美国取得了在华势力的优势
B.帝国主义完成了对中国的瓜分
C.外国公使帮助清政府管理官吏
D.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6.(2021八下·莆田开学考)1910年春,福建省同安县人陈嘉庚加入某革命组织时宣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他加入的是( )
A.兴中会 B.中国同盟会 C.华兴会 D.光复会
7.(2021八下·莆田开学考)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在诗中写道:“贫富阶级见疆场,尽善尽美唯解放”。他寻求“解放”的思想武器是( )
A.救亡图存 B.变法图强 C.主权在民 D.马克思主义
8.(2021八下·莆田开学考)某校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地点选择了遵义。下列表述最能体现遵义红色旅游特色的是( )
A.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开天辟地,焕然一新 D.转危为安,生死攸关
9.(2021八下·莆田开学考)下图所示“八路军”佩用臂章的时间应是公元( )
A.1912年 B.1927年 C.1938年 D.1939年
10.(2021八下·莆田开学考)如下图取材于1945年一幅政治漫画,该漫画反映出( )
A.国共开始联合抗战
B.签订《双十协定》
C.国民党政府假和平真内战的企图
D.谈判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建立
11.(2021八下·莆田开学考)如下图所示战役胜利的重要意义是( )
A.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
B.华北全境基本获得解放
C.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D.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12.(2021八下·莆田开学考)下列关于近代民族工业的说法,正确的是( )
A.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
B.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是中国第一家民族工业企业
C.二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D.具有发展不平衡、发展过程艰难曲折、整体水平落后等特点
13.(2021八下·莆田开学考)徐悲鸿的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达了对民族危亡的忧愤和对光明解放的向往。以下属于他的作品的是( )
A.《愚公移山》 B.《狂人日记》
C.《义勇军进行曲》 D.《黄河大合唱》
14.(2021八下·莆田开学考)确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的会议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C.中共“八大”
D.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5.(2021八下·莆田开学考)《翻身农奴把歌唱》歌词“太阳啊霞光万丈,雄鹰啊展翅飞翔,高原春光无限好,叫我怎能不唱歌;雪光啊闪金光,雅鲁藏布江翻波浪,驱散乌云见太阳,幸福的歌声传四方。”这首民歌创作的历史背景是
A.新中国的诞生 B.西藏和平解放
C.新政协的召开 D.川藏公路的开通
16.(2021八下·莆田开学考)电影《兄弟之情》中的主人公伸开两条胳膊,向敌人的火力猛扑过去,用胸膛堵住了正在喷火舌的敌人的机枪口,最后壮烈牺牲。影片中的主人公是( )
A.黄继光 B.邱少云 C.左权 D.雷锋
17.(2021八下·莆田开学考)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1952年一个面带喜悦的农民,肩膀上扛着一个地界牌,上面写着:贫农王贵元分到十一亩田地。这说明当时中国农村确立了( )
A.农民土地所有制 B.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C.集体土地所有制 D.国家土地所有制
18.(2021八下·莆田开学考)下图为“1953—1957年国家某重点工业基地示意图”。观察示意图,可以得到的信息有( )
①该工业基地位于我国东北 ②该基地以发展重工业为主
③“一五计划”取得巨大成就 ④抗美援朝取得胜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9.(2018八下·东台期中)记者袁水拍在《六亿人民心花开》一文中写道:“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在最高权力机关的席位。”“人民有了各项权利,这是中国开天辟地的第一次。这些“代表们”参加的会议是( )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
B.中共七大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20.(2021八下·莆田开学考)有人问一位被称为“纺织大王”的资本家为什么要接受社会主义改造?他回答道:“我是一个资本家,但我首先是一个中国人。”这里所说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是( )
A.农业互助组 B.生产合作社 C.公私合营 D.大包干
21.(2021八下·莆田开学考)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这一“基本国情”开始于( )
A.新中国成立 B.人民公社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改革开放
22.(2021八下·莆田开学考)不同时代的宣传画体现了不同的时代风貌。下面这幅宣传画最可能出现在( )
A.土地改革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三大改造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23.(2021八下·河源月考)《中国经济发展五十年大事记》记载:1967年、1968年、1976年三年的经济增长情况分别是﹣5.7%、﹣4.1%、﹣1.6%。这些数据说明“文化大革命”期间( )
A.我国经济建设止步不前 B.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
C.工农业发展比例失调 D.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
24.(2021八下·莆田开学考)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这里的“教训”包括( )
①应注重民主法制建设 ②应以阶级斗争为纲
③应防止个人崇拜 ④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5.(2021八下·莆田开学考)“英雄者,国之干,族之魂。”身上体现出“铁人精神”的英雄人物是( )
A.邓稼先 B.王进喜 C.雷锋 D.焦裕禄
二、综合题
26.(2021八下·莆田开学考)阅读材料,辨析作答。
材料: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式上,毛泽东说:“占人类总数四分之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哪一部纲领文件?
(2)小历认为,“这部纲领文件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小历的看法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27.(2021八下·莆田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4年1月,国共两党合作正式形成……孙中山拟定的最重要的措施,是在黄埔建立一个训练军官的军事学校,进行标准化的军事训练和向学生灌输共同的革命思想……北伐军向全世界发表声明。说明了北伐的爱因的:从军阀手中解放中国,赢得在各国中的正当的平等地位。
——摘编自[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卢沟桥事变后)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团结一致,同仇敌忾成为中华民族的共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以民族根本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摒弃前嫌。早在1936年处理西安事变时,中国共产党就力主和平解决。
——材料摘编自《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
材料三:中华民族不畏强敌,不怕牺牲……(在某次战役中)八路军共作战1800余次,毙伤日,伪军2万多人,擭掉据点2000多个,八路军也付出了伤亡1.7万余人的重大代价。淞沪战役中,守卫宝山的500名官兵与敌巷战肉搏,全部壮烈殉国。
——材料摘编自《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
(1)根据材料一,指出黄埔军校的办学方针。
(2)根据材料二,指出“国共两党再度合作”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写出“某次战役”的名称,并结合材料二、三,指出抗日战争时期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
(4)近代史上,国共两党两次携手,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振兴作出重大贡献。近年来,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国共两党高层也是频繁接触。对此,谈谈你对国共合作的认识。
28.(2021八下·莆田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文献纪录片《不能忘却的伟大胜利》还原了抗美援朝战争,该片分为《决策出兵》、《首战告捷》、《声威大震》等12部,首次全景式记录了抗美援朝战争全过程,从出兵朝鲜到中国人民志愿军凯旋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战役,以及英雄模范人物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等。
——摘自《中国青年报》
材料三:在新中国成立前,武汉市喻桥乡贫农陈友汉家里的土地很少,没有耕牛、农具,每年只收350千克谷,一年之中吃野莱、麦皮、杂粮达8个月之久,全家一年只吃2千克油、3.5千克盐。土地改革后,他家有田地15亩多,农具齐全,全年有米吃。1953年他家收谷1600千克,一年能吃24千克油、14千克盐。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图一会议初步建立的政治制度名称,并说明图二新中国诞生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抗美援朝的目的,并谈谈你对中国“声威大震”的理解。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土地改革带来的变化。
三、论述题
29.(2021八下·莆田开学考)材料论述。
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反动的政治势力向革命阵营猖狂反扑,妄图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1913年,袁世凯下令各地学校恢复尊孔读经。
1914年9月,他亲自率领官员到孔庙举行祭孔大典。同年9月,他又在天坛举行祭天仪式。在袁世凯政府的支持下,各地纷纷成立各种名目的尊孔复古组织。袁世凯倒行逆施的行为遭到全国反对,1913年孙中山领导“二次革命”,1915年蔡锷等领导了“护国运动”,1917年孙中山领导“护法运动”,纷纷武力讨袁,反对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在一片反对声中袁世凯帝制宣告失败,接着张勋复辟也未能得逞。
——摘编自朱汉国主编《高中历史·必修三》等
(1)为了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1915年起开始在思想文化领域开始一场什么运动?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A.外兴安岭,不符合题意;
B.结合所学可知,1842年《南京条约》中清朝政府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故选项B符合题意;
C.库页岛,不符合题意;
D.九龙司地方一区,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中的时间,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
2.【答案】A
【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0年--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侵略性的鸦片战争,并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贸易主权和关税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使中国由一个独立主权的国家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激化了中国社会的矛盾 ,不符合题意;
C.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不符合题意;
D.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回答,这类知识点,要注意理解,不能死记硬背。
3.【答案】C
【考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A.永安建制,不符合题意;
B.北伐西征,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56年,天京事变严重地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故选项C符合题意;
D.天京陷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没有什么技巧。
4.【答案】D
【考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A.汉阳铁厂,不符合题意;
B.江南制造总局,不符合题意;
C.大生纱厂,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的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近代民用工业,例如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开平矿务局等,其中属于李鸿章创办的是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矿务局,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读懂题干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识记回答,注意读懂题干含义是解题的关键。
5.【答案】D
【考点】《辛丑条约》及其危害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中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帝国主义借助清政府统治中国人民,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辛丑条约》知识的理解识记。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识记。结合题干信息“ 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掌握《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危害,以此排除其它选项最终确定答案。
6.【答案】B
【考点】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解析】【分析】A.兴中会,不符合题意;
B.由题干中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同盟会的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孙中山将这一纲领阐述为“三民主义”,故选项B符合题意;
C.华兴会,不符合题意;
D.光复会,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识记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7.【答案】D
【考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解析】【分析】A.救亡图存,不符合题意;
B.变法图强,不符合题意;
C.主权在民,不符合题意;
D.根据“中共一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而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政党,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里需要学生识记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8.【答案】D
【考点】遵义会议
【解析】【分析】A. 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不符合题意;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符合题意;
C. 开天辟地,焕然一新 ,不符合题意;
D.结合所学知识,1935年1月,中共在长征途中于贵州遵义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纠正了党内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这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在革命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遵义”,拿它来分析备选项回答,这就需要学生识记在遵义发生的事件。
9.【答案】C
【考点】历史时间计算
【解析】【分析】A.1912年,不符合题意;
B.1927年,不符合题意;
C.由已学知识可知,1912年为民国元年,所以民国二十七年即1912+27-1=1938年,故选项C符合题意;
D.1939年,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计算回答,注意要掌握民国纪年和公元纪年的换算方法。
10.【答案】C
【考点】重庆谈判
【解析】【分析】A. 国共开始联合抗战 ,不符合题意;
B. 签订《双十协定》 ,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图片可知,谈判人物的绑腿和皮靴可判断左边为共产党,右边为国民党,国共两党表面握手,而国民党在桌子底下却准备开枪偷袭,由此可知该漫画揭露了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企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方针早就定了,但是,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他接连三次发电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商谈国内和平问题,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谈判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建立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懂图片含义,再结合其中的时间来分析理解回答,注意看懂图片含义是解题的关键。
11.【答案】D
【考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A. 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 ,不符合题意;
B. 华北全境基本获得解放 ,不符合题意;
C. 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图片“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徐州、陈官庄、双堆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图片所示的战役是淮海战役。1948年11月,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指挥下,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发起淮海战役,歼灭大量敌军。到1949年1月,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准海战役的胜利,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地图,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判断出事件,再结合所学知识识记该事件的影响回答。
12.【答案】D
【考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分析】A. 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 ,不符合史实;
B. 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是中国第一家民族工业企业 ,不符合史实;
C. 二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不符合史实;
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总的来说还比较落后;它们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而且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因此,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具有发展不平衡、发展过程艰难曲折、整体水平落后等特点,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这类知识点,要注意理解识记,不要死记硬背。
13.【答案】A
【考点】中国近代文学艺术成就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可知,徐悲鸿的代表作《愚公移山》等巨幅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现了人民群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达了对民族危亡的忧愤和对光明解放的向往。故选项A符合题意;
B.《狂人日记》,不符合题意;
C.《义勇军进行曲》,不符合题意;
D.《黄河大合唱》,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4.【答案】A
【考点】人民政协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不符合题意;
C. 中共“八大” ,不符合题意;
D. 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没有什么技巧。
15.【答案】B
【考点】西藏和平解放
【解析】【分析】A.新中国的诞生,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信息“《翻身农奴把歌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1年,以阿沛 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达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因此这首民歌创作的历史背景是西藏和平解放,故选项B符合题意;
C.新政协的召开,不符合题意;
D. 川藏公路的开通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把它和所学知识进行结合分析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16.【答案】A
【考点】黄继光和邱少云
【解析】【分析】A.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在上甘岭用胸膛堵住了正在喷火舌的敌人机枪口,最后壮烈牺牲。因为黄继光堵枪眼是发生在抗美援朝战争的上甘岭战役,故选项A符合题意;
B.邱少云,不符合题意;
C.左权,不符合题意;
D.雷锋,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这需要学生识记课本基础知识。
17.【答案】A
【考点】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1952年”“贫农王贵元分到十一亩田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所指的历史事件是土地改革。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同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因此,材料说明当时中国农村确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不符合题意;
C. 集体土地所有制 ,不符合题意;
D. 国家土地所有制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时间等提示语,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判断出这是土地改革,再结合所学知识理解识记回答。
18.【答案】B
【考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据“1953-1957”可知,题干描述的是一五计划的内容。1953年-1957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1957年我国的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在华北、西北建立了一批新工业基地。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所以①②③符合题意;抗美援朝取得胜利在题干及图片中体现不出来,④排除,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示意图,看懂示意图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回答,注意看懂示意图是解题的关键。
19.【答案】A
【考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在最高权力机关的席位。”等信息可知,我国最高权力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联系所学知识,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民代表聚集一堂,共商国家大事。
A项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是题干中“代表们”参加的会议,符合题意;
B项中共七大和题干中的“最高权力机关”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和题干中的“最高权力机关”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题干中的“最高权力机关”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
20.【答案】C
【考点】公私合营
【解析】【分析】A.农业互助组,不符合题意;
B.生产合作社,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文所给提示信息:“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方式。从1953年起,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三改”),其中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公私合营、有步骤地和平赎买的办法,使资本家私有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故选项C符合题意;
D.大包干,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回答。
21.【答案】C
【考点】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A.新中国成立,不符合题意;
B.人民公社,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故选项C符合题意;
D.改革开放,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
22.【答案】B
【考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A.土地改革时期,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图片可知,两头毛驴都拉不动一个萝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幅图反映的信息不符合实际,夸大了实际情况。因此,图片反映的是“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风”,故选项B符合题意;
C.三大改造时期,不符合题意;
D.文化大革命时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先依据题干信息即图片,看懂图片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的时间回答,注意看懂图片含义是解题的关键。
23.【答案】B
【考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 依据“1967年、1968年、1976年三年的经济增长情况分别是-5.7%、-4.1%、-1.6%"反映了这三年我国经济出现了负增长,说明这时期经济建设受到损失。结合课本所学, 1966--1976年我国出现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的挫折,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B正确;
题干反映了这三年经济呈负增长,但是不能说止步不前,A排除;
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工业和农业发展比例、民主法制问题,CD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以《中国经济发展五十年大事记》为依托,考查文化大革命的知识点。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24.【答案】D
【考点】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解析】【分析】文革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包括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教训应该包括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民主法制教育,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防止个人崇拜,①③④符合题意;以阶级斗争为纲是文革错误的表现,不是教训,②排除,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懂题干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肢,这就需要学生理解识记题肢含义。
25.【答案】B
【考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解析】【分析】A.邓稼先,不符合题意;
B.依据所学可知,王进喜在大庆石油会战中,组织全队职工用“人拉肩扛”的方法搬运和安装钻机,用“盆端桶提”的办法运水保开钻,打出了大庆油田的第一口油井。他常说:“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曾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压井喷,成为我国石油工人艰苦创业的一面旗帜,被群众誉为“铁人”,故选项B符合题意;
C.雷锋,不符合题意;
D.焦裕禄,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回答。
26.【答案】(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不正确,《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考点】人民政协;“共同纲领”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和副主席;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决定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缅怀革命先烈;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小历说法不正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故答案为:(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 不正确,《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点评】(1)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所学知识先进行判断,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这类知识点,要注意说明理由,这就是对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
27.【答案】(1)进行标准化的军事训练和向学生灌输共同的革命思想。
(2)原因: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意义: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名称:百团大战。精神:团结一致,同仇敌忾成为中华民族的共识,中华民族不畏强敌,不怕牺牲。
(4)国共两党合则双利,分则伤害民族利益;国家统一是历史大势所趋,民族复兴是两岸人民包括国共两党共同使命。
【考点】黄埔军校建立;西安事变;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百团大战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孙中山拟定的最重要的措施,是在黄埔建立一个训练军官的军事学校,进行标准化的军事训练和向学生灌输共同的革命思想”可知,黄埔军校的办学方针是进行标准化的军事训练和向学生灌输共同的革命思想;
(2)第一问原因,根据材料二 “(卢沟桥事变后)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可知,“国共两党再度合作”的原因是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第二问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变的关键,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第一问名称,根据材料三“八路军共作战1800余次,毙伤日军、伪军2万作人,拔掉据点2000多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战役是百团大战。在百团大战中,八路军作战1800余次,毙伤日、伪军2.5万多人,破坏铁路470多千来,公路1500多千来,桥梁和隧道260多个,一度恢复县城四五十座,并缴获大量武器。第二问精神,根据材料二“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团结一致,同仇敌忾成为中华民族的共识”可知,团结一致,同仇敌忾成为中华民族的共识;根据材料三“中华民族不畏强敌,不怕牺牲”可知,中华民族不畏强敌,不怕牺牲;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共第一次合作,进行了北伐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国共第二次合作,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这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的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所以,近代史上,国共两党两次携手,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振兴作出重大贡献。因此,国共两党合则双利,分则伤害民族利益;近年来,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国共两党高层也是频繁接触。因此,国家统一是历史大势所趋,民族复兴是两岸人民包括国共两党共同使命;
故答案为:(1) 进行标准化的军事训练和向学生灌输共同的革命思想。
(2) 原因: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意义: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 名称:百团大战。精神:团结一致,同仇敌忾成为中华民族的共识,中华民族不畏强敌,不怕牺牲。
(4) 国共两党合则双利,分则伤害民族利益;国家统一是历史大势所趋,民族复兴是两岸人民包括国共两党共同使命。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回答,答案就在材料中,细心读材料找出来即可;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综合两则材料,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进行理解回答;
(4)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28.【答案】(1)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2)目的: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理解: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3)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生活得到极大改善。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考点】抗美援朝;人民政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土地改革的意义
【解析】【分析】(1)第一问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解放军、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等各方面代表600余人出席会议,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第二问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2)第一问目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根据中央决定,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第二问理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美援朝战争显示了我国坚决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意志与决心。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粉碎了美国妄图干涉朝鲜内政、并吞全朝鲜的企图。保卫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独立,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保障了新中国经济恢复和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保卫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戳穿了美帝国主义纸老虎的面目,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鼓舞了世界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侵略的意志和决心。打出了中国的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使中国军队取得了以劣势装备战胜现代化装备的敌人的宝贵经验,加速了人民军队的建设。在抗美援朝期间,在中国国内开展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大批青年踊跃参加志愿军,全国人民掀起了增产节约运动和捐献运动,这不仅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也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推动了各项社会改革运动的进行;
(3)根据材料三“土地改革后,他家有田地15亩多,农具齐全,全年有米吃。1953年,他家收谷1600千克,一年能吃24千克油、14千克盐。”可知,土地改革使贫农的耕地大大增加,生活得到极大改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故答案为:(1) 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2) 目的: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理解: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3) 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生活得到极大改善。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即图片,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先理解题干含义,即知道要回答什么,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识记回答;
(3)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两者相结合回答土地改革带来的变化。
29.【答案】(1)运动:新文化运动
(2)观点: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论述: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年来的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1913年孙中山先生领导了“二次革命”反对袁世凯独裁专制;蔡锷等地方势力也组织了“护国运动”等极力抵制帝制复燃。1916年仅仅历时83天的“洪宪帝制”即宣告失败。结论: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考点】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可知:为了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1915年起开始在思想文化领域开始一场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
(2)此问相对开放,回答符合下列要点即可,例如: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年来的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1913年孙中山先生领导了“二次革命”反对袁世凯独裁专制;蔡锷等地方势力也组织了“护国运动”等极力抵制帝制复燃。1916年仅仅历时83天的“洪宪帝制”即宣告失败。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故答案为:(1)运动:新文化运动;
(2) 观点: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论述: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年来的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1913年孙中山先生领导了“二次革命”反对袁世凯独裁专制;蔡锷等地方势力也组织了“护国运动”等极力抵制帝制复燃。1916年仅仅历时83天的“洪宪帝制”即宣告失败。结论: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出观点,再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论述回答,注意做到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