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历史部编版
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新航路开辟以前,食物物种交流主要在彼此邻近的地区或各大洲内部进行,也有一些跨洲的食物物种交流。
公元前6000年左右,西亚的小麦、大麦等进入了欧洲。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间,通过丝绸之路,葡萄、苜蓿等传到中国,樱桃、杏等也从亚洲传到罗马。
特点
美洲物种的外传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洲。
原因
概况
玉米和马铃薯传入欧洲后,最初只是种植在庭院中,供人们观赏。
从16世纪中叶起,玉米在南欧地区广泛种植,成为当地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之一。到17世纪,玉米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各国。
16世纪末,马铃薯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
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
此图由英国医生约翰·杰勒德在16世纪绘制。杰勒德具有广泛的草木知识,他关于草本植物的著作《植物志》于1597年出版,成为该领域的一部经典著作,在当时的欧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这幅图呈现了马铃薯传入欧洲之后,由备受质疑到逐渐被人熟知的状况。
明朝时,玉米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地区,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地区,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玉米传入中国后,先是在丘陵山地种植,后来逐渐扩展到平原地区。清朝前期,玉米在全国各地多有种植。乾隆、嘉庆年间,玉米得到大规模推广。鸦片战争前,玉米的种植已遍布全国。
马铃薯和甘薯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本草纲目》中所附玉米图、
清朝吴其濬绘制的玉米图
学思之窗
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早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晓确之地遍行栽播。——陈世元《金薯传习录》
万历庚辰,客有泛舟之安南者,公偕往。比至,酋长延礼宾馆,每宴会,辄飨土产曰薯者,味甘美。公觊其种,贿于酋奴,获之。……未几伺间遁归。……壬午夏,乃抵家焉。……初,公至自安南也,以薯非等闲物,栽植花坞,冤白日,实已蕃滋,掘啖益美,念来自酋,因名“番薯”云。———《凤冈陈氏族谱》
依据上述材料,谈谈甘薯是如何传入中国的。
【提示】材料一:明朝万历年间,福建人陈振龙从菲律宾引种;
材料二:明朝万历年间,陈氏从越南引种番薯至广东。
美洲的番茄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最初也是作为观赏植物,18世纪中叶开始作食用栽培。经过欧洲农艺家的改良培育,番茄逐渐变得红润多汁、鲜美可口。18世纪末,欧洲培育的番茄新品种又传回美洲。
明朝万历年间,番茄被引入中国,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清朝光绪年间,番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
史料阅读
蕃柿:一名六月柿,茎似蒿,高四五尺,叶似艾,花似榴,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一树二三十实,缚作架,最堪观。火伞火珠,未足为喻。草本也,来自西蕃,故名。——王象晋《二如亭群芳谱》
辣椒原产于拉丁美洲的秘鲁和墨西哥一带,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16世纪,辣椒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
明朝时,辣椒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
史料阅读
番椒:丛生,白花。子伊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子种。——高濂《遵生八笺》
美洲作物在全世界传播和普及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1.玉米、马铃薯和甘薯等粮食饲料作物具有耐瘠、耐旱、高产、抗性强等优点,对近代以来世界人口持续增长乃至“爆炸”并维持在目前70亿水平有着重要贡献;
2.烟草成为全世界总产值最大的经济作物;橡胶成为与石油、煤炭比肩的重要工业原料;
3.辣椒改变了许多人的口味;
4.金鸡纳(其提取物为奎宁)降伏了长期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疟疾;
5.人类食物结构发生了自农业诞生以来、火的使用以来第三次大变革。
6.甘蔗等作物的引种,在美洲形成了使用奴隶的种植园经济,带有血泪的蔗糖改变了欧洲的食物结构。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美洲作物向外传播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主要有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稻,
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
蔬菜类的黄瓜、豌豆,
经济类的甘蔗等。
其中,小麦和水稻对美洲人的社会生活影响最大。
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最初仅供富人享用,后来被迅速推广,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用面粉做成的食品种类繁多,风格迥异,小麦产业也随之兴盛。
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18世纪中期,水稻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
历史纵横
咖啡与咖啡馆
咖啡原产于非洲,6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酒”。17世纪中叶,荷兰人将咖啡移植到锡兰岛,后传到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18世纪初,咖啡传入拉丁美洲,这里成了日后世界咖啡的主产区。
17世纪初,威尼斯商人开设了欧洲第一家咖啡馆。此后,英国的牛津、伦敦,法国的巴黎、马赛等地也相继开设咖啡馆。17世纪末18世纪初,咖啡馆在欧洲各个城市纷纷出现,并推广到北美的波士顿、纽约、费城。从此,欧洲和北美的社会生活中有了喝咖啡的习惯。人们在咖啡馆休闲聊天,咖啡馆成了社交的重要场所。
除农作物外,欧洲移民还把鸡、牛、驴、马、猪、羊等禽畜传入了美洲。这些禽畜在美洲繁衍生息,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物种的交流是双向、互补的,美洲作物向外传播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
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在全球范围的交流传播,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不同种类的玉米适应了非洲复杂的气候环境,使干旱缺水的非洲得到了可靠的食物来源。玉米、甘薯引入中国,丰富了粮食种类。马铃薯提高了欧洲人的抗饥荒能力。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食物物种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马铃薯在欧洲的种植,小麦在北美的推广,改变了当地食物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玉米、马铃薯、甘薯除了供人类食用以外,也用作饲料,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肉、蛋、奶,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荷兰画家梵高1885年创作的油画《吃马铃薯的人》
不同物种的交流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在北美,水稻除供应本地消费外,大量用于出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在中国,玉米等外来农作物因其高产而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粮食除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外,还投入市场出售,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新物种的引进对当地生态环境也产生了一定影响。食草的马、牛、羊等动物来到气候适宜、水草丰足的美洲,繁殖的数量远远超出了土地承载能力;殖民者大量种植农作物,导致茂密的原始森林被滥伐。美洲地表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中国明清时期引进推广耐旱高产的玉米、甘薯等美洲作物,使得以前不适宜耕种的荒山、丘陵、沙地等得以利用,扩大了耕地面积。但是,过度的垦荒造田,也导致了水土流失。
史料阅读
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包谷、洋芋、荞麦、燕麦或蕨蒿之类。深林剪伐殆尽,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也。
—袁景晖《建始县志》
思考点
食物物种交流怎样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食物物种交流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它极大地丰富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原有的饮食结构,逐渐形成了新的饮食文化。高产作物的引进,使很多地区面临的粮食紧缺问题得以缓解,保障了人们的基本生活,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以往一些奢侈消费品变成了日常消费品,丰富了普通人的生活。
问题探究
16世纪末,中国福建发生饥荒,饥民依靠甘薯得以度荒。17世纪上半叶,英国入侵爱尔兰,捣毁庄稼,致使大多数农作物歉收乃至颗粒无收,唯有生长在地下的马铃薯安然无恙,帮助爱尔兰人度过荒年。爱尔兰成了以马铃薯为主食的国家。
农作物的交流,从哪些方面影响了人类社会
保障粮食供应,缓解饥荒,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增加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改变当地原有的饮食结构;改变当地生态环境;等等。确定角度和答案要点后,可以运用所学史实作为证据,论证每个观点。
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文明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不是冲突的根源,而是互补的基础,是创新发展的前提。不同文明国家之间,交流互鉴越频繁、越深入,彼此之间也就越认同、越尊重,国家之间的关系也就越稳固。
交流互鉴越稀少、越浮浅,相互之间也就越容易误解,越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面对当前世界各国之间、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和摩擦,我们要以开放的态度,坚持文明的交流与互鉴,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露兜子产广东,一名波罗……又名番娄子。形如兰,叶密长大,抽茎结子,其叶去皮存筋,即波罗麻布也。
———吴其溶《植物名实图考》查找资料,写一篇短文介绍美洲的菠萝在中国引种和传播的情况。
答案提示说明菠萝的引进与新航路开辟、对外贸易、对外交往的关系,概括菠萝的推广在区域上的特点,分析菠萝的推广过程与气候、土壤、地形之间的关系。
1.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我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甚至有些地方只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由此可知,当时( )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抑商观念发生改变
C.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D.区域经济繁荣发展
解析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坚守抑商观念,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甚至有些地方只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为农业人口流向手工业部门创造了条件,对传统的农业结构有所突破,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区域经济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答案 C
练习:
2.在古埃及,农业成为主要的经济活动,而畜牧业仅仅成为辅助的生产部门。但是居于其南部草原地带的部落则大量繁殖牲畜,畜牧成了他们的主要经济活动。上述生产方式差异长期维持的主要因素是( )
A.地理环境的差异 B.农业与畜牧业的分离
C.商业与城市的发展 D.人种与民族的差异
解析 古埃及位于尼罗河流域,适合发展农业,而南部草原地带适合发展畜牧业,故这种差异长期维持是基于地理环境的差异,故选A项。农业与畜牧业的分离属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没有解释材料中的“长期维持”,故排除B项;草原生产和农业生产,都有可能出现城市和商业,故城市和商业的发展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人种与民族与生产方式无关,因为同一民族也可能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从事不同的社会生产活动,故排除D项。答案 A
3.来自异域的糖和咖啡、茶、巧克力一起,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和欧洲社会。糖从贵族生活的象征,逐渐变为城市劳工的生活元素。源自亚洲的甘蔗种植与蔗糖制造技术被欧洲殖民者传播到美洲,引发了“蔗糖革命”与“人口大迁移”,催生出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这表明糖( )
A.改变了欧洲的饮食结构 B.推动了奴隶贸易的开展
C.促进了世界的文化交流 D.促进了世界历史的发展
解析 甘蔗种植与蔗糖制造技术被欧洲殖民者传播到美洲,引发了“蔗糖革命”与“人口大迁移”,催生出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可见促进了世界历史的进程,故选D项。材料并未提及欧洲饮食结构,排除A项;“奴隶贸易”只是派生的一种方式而已,不能说明糖的全部历史作用,排除B项;引发了“蔗糖革命”与“人口大迁移”变化的不仅是文化的交流,更是西方对东方的掠夺,排除C项。答案 D
4.18世纪,在亚、欧饮食中玉米和马铃薯的比重大大提高,美洲的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并使饮食有滋有味。花生和番茄在东南亚的土地上疯长。这一现象( )
A.反映了新航路开辟的直接影响
B.得益于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C.说明经济交流丰富了人们生活
D.暴露了列强殖民扩张的罪恶
解析 材料讲述了18世纪亚欧人饮食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新航路开辟发生于15-16世纪,不是直接影响,故A项错误;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由于经济和物质的交流,使亚欧的社会生活发生改变,故C项正确;D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答案 C
5.17世纪,秘鲁所产小麦供应巴拿马地区,甚至被运回西班牙。到了17世纪末,稻、麦等谷物已经成为北美弗吉尼亚重要的经济作物。当地农民在1697年谈道:“小麦、稻、玉米、燕麦在此长势良好,收割后,被大量卖到巴巴多斯、里沃德岛、新英格兰等地。”这说明( )
A.市场潜力推动了小麦在美洲的传播
B.小麦的特性决定其必将在美洲得到推广
C.小麦依靠工业革命获得了快速推广
D.美洲的物种改变了欧洲人的生活方式
解析 根据材料“供应巴拿马地区,甚至被运回西班牙”“被大量卖到巴巴多斯、里沃德岛、新英格兰等地”等可知,市场潜力推动小麦种植,故选A项。材料没有讨论小麦的特性,故排除B项;当时尚未进行工业革命,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欧洲生活方式的改变,故排除D项。答案 A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