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青岛版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声音的产生,
教学目标:
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队声音的产生做假性解释,提出自己的猜想;
在探究过程中,有乐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欲望,让学生体验合作交流的快乐;
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重点: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探究声音产生的兴趣,并通过学生的制造声音实验,使 物体发生实验,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学生设计探究实验的过程和方法,要考虑周到。
教师准备:小鼓、音叉、橡皮筋、直尺等;
学生准备:可制造声音的物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让我们闭上眼睛来听一段声音。
谁能说一说,你都听到了哪些声音呢?
同学们听的非常认真,生活中也常常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你能说一说吗?
通过平时听到的声音,你想提出哪些有关声音的问题呢?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非常值得去探究,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奥秘。
二、制造声音,大胆猜想
制造声音,初步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各小组材料:皮筋、尺子、塑料瓶。你可以用老师准备的材料,也可以利用身边的其他材 料,比如:钢笔、桌子、手、脚或者嘴巴等等。
实验提示:
各小组利用不同的方法制造声音;
物体发出声音时,出现了什么现象?
把你的发现及时汇报给小组记录员。
汇报发现
总结实验现象,学生提出猜想。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让不同的物体发出了声音,我们发 现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振动。
学生进行大胆猜想:声音是由什么产生的?
重点研究: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三、实验验证
过渡:猜想是否正确?是否让物体振动,声音就产生;振动停止,声音就消失?需要进一 步更直观明显的实验验证。
正面验证:
(1 )物体按照形态可以分为三类:固体、液体和气体,下面从这三个方面验证使物体振动 产生声音。
实验材料
固体:音叉、小鼓;
液体:水; 气体:塑料瓶;
(2)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让固体、液体、气体振动起来?
(3 )小组讨论,分组进行汇报。
刚才同学们说的振动现象,有的我们能看见,有的看不见,所以,老师准备了一些能 让振动看得见的辅助材料,让我们一起看看都有什么?多媒体展示:黄豆、乒乓球、海绵颗 粒。
想一想:怎样借助这些辅助材料让振动看得见呢?
学生进行猜想后,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展示交流:
你们小组选择什么发声材料?产生振动的方法是什么?用什么材料来证明它振动了 ?
(6 )各小组进行分组实验,并及时记录实验过程。
(7 )交流实验过程、结果。可见:固体、液体、气体产生振动,发出声音。
反面论证:
刚才利用不同的方法让固体、液体和气体发生振动,都听到了声音。想一想,如果让振 动停止,声音会怎样?学生猜一猜
老师敲锣,学生想办法让振动停止,听声音是否停止?师生互动进行演示实验。
结论:刚才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了验证,从而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四、拓展应用
( 1 )你能解释自然界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多媒体展示钟声、瀑布声、歌声是怎样产 生的?
(2)再次尝试手触摸声带发出声音的感受,解释现象。
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解释生活中的现象:(1 )敲西瓜(2 )声控灯(3 )中医(4 )喷泉
五、拓展延伸
听一听周围的声音,找一找是什么物体发生振动产生的。
在声音的王国里,还有很多秘密,希望同学们继续观察生活,寻找生活中声音振动的
现象,继续探究声音里面的“为什么”,老师期待你们的精彩发现!